《我们仨》初中读书笔记800字
“阿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我们仨》初中读书笔记800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我们仨》初中读书笔记8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我们仨》初中读书笔记800字
《我们仨》是一本相当温暖的书,浓的化不开的思念,看得直叫人心碎。“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先生用了很大篇幅,来叙述他们夫妇两人,从三十年代相遇到九十年代相失之间的很多细节。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的他们三人,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着正常人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在《我们仨》里: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在这里,钱钟书先生似乎象一个憨态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让人觉得可爱又爱怜。我非但不觉得可笑,反而觉得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事实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钟”于书的人,自然是没有时间去对付生活中的琐屑之事的。生活中的“低能”现象就不足为怪了。在这描述中,让我也体会到他们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和两人间浓浓的爱意。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钱媛病逝,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
“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
“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读了这本书仿佛是随着杨绛先生的脚步经历了整个人生,也认识了钱钟书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调皮的一面;也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学的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不同之处,就是那一份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以平常心面对的超然心态。这恐怕就是能够专心做学问的根由吧。
篇2:我们仨读书笔记800字
从古至今,书都拥有着神奇的魔法,为什么?因为其中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的一生,短短几页纸张就可以轻描淡写过几多春秋,也可以短短几行字,就不经意地透出如潭穴般的哀寞。
在一次语文课中,我们学习了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老王》中,提及到了《我们仨》。因为赶学习进步的原因,所以一直没有时间读完剩下的篇章,固执的认为《我们仨》是写家庭温馨小事,和作者幸福人生的篇章。却没想,老师的话语,像个巨大的石头丢掷于水中,激起一个灏大的水花。“作者悲惨的一生······”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自从学校周三下午新增了阅览课,便让我牵肠挂肚,日日思念。时间老人也十分配合,一晃眼我的日夜所思便来了。这是一个阳光洋溢的午后,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拿到了一眼即不能再忘的书 — 《我们仨》。打开书,一眼就让我沉沦的是杨绛先生的文笔,十分清新脱俗,语言虽不华丽,却繁华了心中各个角落。刚开始,是他们一家的日常生活,“爸爸做坏事被我当场拿获”。瞧,这么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不就出现了?这么温馨的场景,或许只有在梦中才能出现吧,这让我不禁想到“诗和远方,都不及柴米油盐”来。杨绛先生对钱钟书先生的爱意,就是从字里行间都会偷跑出来呢。两个人相爱,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直至长大,执手相伴携老,共度余生美好,幸福就藏在这儿。
我一直往下看去,作者在描绘其简单幸福的一生。在这本书中,那些无非是日常生活琐事,在作者眼中,却是尚好的璞玉。女儿精心做的饭菜,餐桌间相互的打趣,无不障显着“其乐融融”四个大字。以及一句“我做的菜,他们从未嫌过”都能让人暖心之久。所谓幸福就是不完美的饭菜,不完美的我,你们却能包容我一切的不完美吧!就短短几句话,却令我深深地着迷了。时间很快,还未等我看完,下课铃就急匆匆的响,我从未这么想让时间加个倍一直看下去。家庭间寥寥几件事,就让我这么热爱这本书,也许这就是书的魅力吧!
在一次语文课中,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的定义。我无法想象古灵精怪的女儿和顽皮的老爸与作者吃饭时互相打闹的场景,竟永远停格在昨天。老天竟如此不公地待一生为善的她。回到家,我连忙去翻看后几章,“世间好物不坚守,彩云易散琉璃脆”,果然,文字是奇妙的,浓浓的爱意是藏不住的,而那无垠的荒凉寂寞同样藏不住。
当读到“他故意慢慢的走,让我一程一程的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泪水从眼眶里你争我赶的挤出狭小的眶架,只留下红彤彤的眼睛看着这荒凉的结局。那个一度让我羡慕的爱情,梦想的人生,温暖的场景,竟落得如此······一个不公的结尾。或许只有在童话中,才会出现皆大欢喜,现实从不与童话相混淆。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中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那个一直梦寐以求的房子,你们不在了,也不过只是一个住所罢了,所以说,书真地很奇妙,他可以让你坐着不动就环游世界,赏尽风古人情,也可以让你阅尽世间苍桑,不过是惊鸿一瞥而已。书,从来不只拘泥于书。《我们仨》推荐你们去读。
篇3: 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人生实苦”,听见的人不免一阵打趣,“知足常乐”。
让我想起一副“常想一二”的题字,寻其原委,竟来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偶尔细想一下,觉得很是具有智慧。早先读起季羡林先生的《八十述怀》《九十述怀》,看到了一个老人的“絮叨”,文章中洋溢着偷得浮生的小确幸,又不时表露出对回归的从容,让我在寒夜中为之一振。后来,读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感受到了相同的精神。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它描述了一个梦境,梦中老人与另一半走散了,焦急地寻找却始终找不到。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古驿道上,梦境与现实交错,失去两位至亲的痛苦回忆,恍惚地好像天命一般。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老人回忆了她和钱钟书先生、女儿钟瑗同行一路的生活形态,从海外留学的趣事,到生育女儿的喜悦,再到归国后的谨小慎微,一家人熬过了浩劫年代,走过了平和的三十年,仅留一人于尘世间。
杨绛先生于93岁完成此书,原本以为这本书的“智慧”分量太重,可实际读起来却很轻快,比如:杨绛在医院生小孩,钱钟书说自己在家里“干了坏事”。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钱钟书说,“墨水呀!”杨绛安抚他,“墨水也能洗”。回家后钱钟书又把台灯砸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又比如:杨绛是在新式家庭长大,钱钟书却出生于家教森严的旧式家庭,他们俩的婚礼仪式是新旧参半,婚礼前,钱钟书向杨绛父亲说明,在钱家婚礼必须磕头,杨父认为这是旧朝废礼,大为不快,可杨绛却表示这不过是“礼节而已,不重要”。每次回到钱家,杨父都幽默地说,又要去“做媳妇”了。
因为见不得别人的书里有太多沉痛,所以第二部分我是最后才粗略翻了一遍,即使是这样,也无法阻挡那排山倒海的苦楚,想想自己,想想那么多悲欢离合,也许人世间走一遭,苦难就是人生的标配,我们所挣扎的,不过是一点零星的念想,不肯屈服的念想。
篇4: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困难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实在那个年代,他们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为一家人的心始终联系在一起,又有着别人钦羡的相处方式,看起来是那么轻松而美好,仿佛一切外在的压力的灾难都不算什么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联系的方式总是书信,中间他们也分离过,时间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总是那么和谐,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补,外号既贴切又温馨,我很羡慕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总有说不完的话,总有共同的趣味,切切实实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吧。事无巨细他们都互通讯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沟通,试想如今这个时代随随便便就能联系,却总是缺少点什么,远不如“我们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没有他们之间的那种情感。
刚开始前面的文章我有点看懵了,总让我认为是灵魂出窍了,看得也很难过和悲伤,总希望美好的事情能一直延续,没有死别,也不会只剩下作者一人孤身在世上了,这多么残酷啊!生活不乏趣味,关键是你有没有发现和创造人生趣味的心,“我们仨”的一生都应该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家人本应该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节奏下,也能增添家的乐趣,平凡中的乐趣!
篇5: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有亲人在,才有家;失去了亲人,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变成了冷冰冰的客栈。父亲中年病逝后,家里只剩下母亲、我和妹妹,虽然从小缺失父爱,母亲独自一人把我和妹妹养大,对我来说,没有父爱可能是一种遗憾,但母亲双倍的爱让我在遗憾中感觉幸运。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爱,像一盏灯光,不管白天黑夜的亮着,给我温暖和光明,让我在失去父爱的悲痛中感觉到了爱的温暖。母亲的一生都是为我们而活,在我们年少之时对我们悉心照料,只盼我们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待到我们长大以后,母亲便竭力照顾好自己,怕给儿女们增添负担;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甘心一直默默付出的角色。直到现在我也成为一位母亲,才真正明白当母亲是多么伟大。
今天是属于全天下母亲的节日,不知道你是否回到了家中陪伴父母,但是只要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多回家看看,毕竟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会像母亲那般不计代价的对你好,而我们作为子女也应当尽到我们该尽的孝心,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最后想对所有的妈妈们说声:母亲节快乐!您们辛苦啦!
篇6: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应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应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剩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文学十大好书评选结果已揭晓:《我们仨》居首位。
看杨绛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日看完了全书,杨降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应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主角,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人过了30岁,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篇7: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并非铁骨铮铮,只是生性腼腆淡泊,但求尽情看自己想读的书,过平静的日子而已。腹有诗书的傲气亦并非盛气凌人,而是精神世界的丰盛,可以让他们在物质最匮乏的时期都能不予介怀。可惜世事动荡如浮萍,远离是非的三人,却仍然历经风雨飘摇。
《我们仨》,两部分文章,一虚一实,前一部以驿道比人生,客栈比寓所,道尽生离死别种种难舍,但却以虚衬实,好似一个悲伤的童话,最后相依为命的一家三口最终散失于古驿道。第二部分叙事跨度大,细节更丰富,而且是平实的回忆散文,能够窥见这一学者家庭的一些生活细节。尤其对了解钱钟书人生际遇和性格特点有很大帮助。杨绛孤身一人回忆逝去的至亲,文字中未见过重的悲伤和遗憾,透露出来的则是对温馨生活的回忆,这回忆传递出阵阵温暖让杨绛的晚年不感孤寂,也让读者感叹不已。
篇8: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字行间里充满着满满的暖意,感动和深深的爱意。
在他们这个家里,钱钟书就像一个调皮笨拙的孩子,而杨绛始终守护着他的天性,成全了钱钟书的人生。最好的爱情是彼此成就对方,从此更加完美。
《我们仨》字字句句都透着杨绛的贤惠和才华。读完不禁感叹,没有杨绛,就没有钱钟书。
书中所说,每次钱钟书闯了祸,慌慌张张地去告诉妻子,杨绛都会说“不要紧,我会……”这一小段文字里,这是什么?是信任,是安全感。这五个字,比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更可靠真实,比那些火热撩人的情话更走心浪漫。女人的贤惠,不一定是温顺如小鸟依人,在这里,贤惠是如高山般雄伟,深海般沉稳的胸怀和无微不至的守护。
这是一种别样极致的浪漫,是无条件的信任与陪伴,是风雨同舟的成长,是内心无艰不摧的力量,像沙漠中的泉水一样,静得听不到声响,却又是生命的希望。
《我们仨》,杨绛用朴素的文字记录了一家人最平凡的生活和淡泊的一生,感人至深,生活故事中处处都彰显出她的伟大付出,字里行间无时无刻都透露出她的绝世才华。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样的赞誉只有她配得上。
篇9: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一场万里长梦诉尽“我们仨”变成“孤独的我”。
读及此书,数次哽咽。
联想自己,总以为时间还长,我们能相见的次数还多,可是有些人,有些事猝不及防,逃避不过。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失散的人唯有文字还能证明存在。
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世间美好的事物总不那么牢固,如彩云般飘散琉璃般易碎。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然这本书除了给予我感情上的共鸣,也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锺书曾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在工作中总很驯良地听从领导;同事间他能合作,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也很有用。
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
……
篇10: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最终选择看了实体书,那种书香和质感有点久违了[白眼]
分了好几段时间来看,可是我竟然也进入了杨绛的万里长梦中,梦中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与他们一样,一样对书籍如饥似渴,一样对生活充满乐观,一样成为了为教育,为国家奉献力量的一份子,一样也拥有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虽然我历史不太好,不太懂其中的一些表达,但是我仿佛身临其境,那种进退两难的情景,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那种不敢乱讲话的时代。所有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活着。
钱钟书先生写的巜围城》,他把婚姻比作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可他和杨绛却是例外,有一次,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她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表示:我和他一样。
杨绛答:我也一样。
理想的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我有限的见识中,觉得就如他们一般,志趣相投,心性相契,平淡相守,共度一生。
都说人生如梦幻泡影,杨绛却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很感动!很幸福!
篇11: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随着《我们仨》的作者杨绛对亲人的思念,随着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作者一家三口幸福快乐,艰难痛苦的经历,陪着我走过了这个暑假。这本书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语气来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钱锺书和儿女钱媛。
描述他们这几十年来走过的人生道路。那些亲身经历的坎坷、磨难,也是给作者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回忆的故事。钱媛在英国出生,小时候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是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名老师。书中大体也讲过:钱媛细心,观察力强,是一个“读书种子”,这点像钱锺书。并且钱锺书也认为女儿是一个“可塑之才”。说到钱锺书,作者说他是潜力极低的“书呆子”,家中的一切都不会打理,他也常常自叹“拙手笨脚”,但是写文章却如“一针见血”。
所以说钱锺书是一个典型的“文痴”。但他也不失幽默,常常在家中逗女儿玩,在女儿肚子上画花脸,在脸上画胡子。父女也常常联合起来与作者开玩笑,这样的钱锺书也不显得死板。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围城》这种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吧。杨绛和钱锺书一齐,享过福,当然也吃过很多苦;虽然留过洋,但也经过战乱,他们的生活也许是因品到人生的完美而平静。直到阿媛来到这个世上,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家。而且一家人不多不少,正好是三个人。书中也有许多插图,都是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照,其中有三张照片是他们三个人各自的照片,他们自我在各自的房间工作,各不相扰、温馨和谐,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家庭罢了。
篇12: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杨绛先生是钱钟书的妻子。钱钟书曾给她一个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作者杨绛先生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我们仨》第一部分为杨绛先生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先生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
书中,杨绛先生曾提到,10月,患病的钱瑗已经非常衰弱,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钱瑗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19,杨绛的丈夫钱钟书逝世。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反复看过很多次《我们仨》,其中有一次是照着朋友的提示,倒着读。先读第三部分,再看一二部分,看起来省了很多精力。但是却少了一些跌宕起伏的情感。杨绛先生痛失爱女和伴侣,她把那些撕心裂肺的岁月写成梦境,朴素地讲述着内心的伤痛。就像一位坐在我身边的老者,讲述着曾经的故事,让人十分动容感慨。
人民网曾经评论,读过《我们仨》的人,当忘不了里面漫长得揪心的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内心绽出的血泡像一只又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篇13: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运用现代派手法以求意识流动的自由和主观感受的真实,但情感的表法依然是节制含蓄的。中国古代诗歌抒情的经典手法借景言情,杨绛也运用得自然娴熟。通过情景交融营造梦境的邈远迷离,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暗示,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梦开始,杨绛虚构了客栈、小船和古栈道,对应于现实中的家、医院和两地间的路途。“古驿道烟雾迷蒙,杨柳成行,杂树丛生,野草滋蔓,几棵苍松翠柏掩映着谁家的陵墓。”场景的描写暗示通向死亡的荒凉、迷离、阴森。这是作者内心伤感悲凉之情的外射和物化。
文中杨柳的描写不断出现,写得最多的是寒柳和秃柳:“驿道上又满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柳树是古代诗歌表达离情别绪这一母题的原型意象,是中国抒情传统中的分离树,它所含的韵味是苦涩的。面临生离死别,杨绛自然使用了这一传统的象征意象。与一般离别不同,杨绛笔下的是寒柳和秃柳,暗示死神日渐逼近,象征的是死别和永别。秃寒二字折射出作者内心极为孤单和忧伤的悲情。亲人逝矣,作者也变成柳树的一片黄叶,脱落飘零,“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悲情。”景因情而生,情由景而传。情是悲到极致,景亦写尽凋零败落,两者相融,岁也觉黯然消魂,但情借景调节了强度,景因情有了韵味,两者中和便有了艺术的含蓄蕴藉,营造了“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悲凉意境。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写梦是我国古代悼亡诗常用的形式,以此描写幻境,抒发真情。杨绛用此手法,从心理上看,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情感深受刺激,恍如梦中,亦幻亦真。心理学认为,情感到了极至,无论悲喜都会幻以为梦。从创作上看,以梦入书并结构全文,易于情感的自由流动和主观真实感受的表达。可以达到多层次和自然流动的状态。同时,以艺术手法叙述描绘,缓解自然情感的强度,可使其升华为“诗的感情”。
古典意味
杨绛的长篇散文《我们仨》含有浓郁的古典意味,一是淡泊功利的人格精神,表现在我们仨对家的相聚相守以及酷爱读书勤奋治学,这三者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推动他们走向高远超凡的境界。二是平和朴素的语言风格,平和即和谐、中和,杨绛最善于把各种对立的因素和谐的统一起来,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三是和哀而不伤的抒情笔调,通过情景交融古典手法,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暗示、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
从全文看,杨绛散文平和的风格更体现为缓急有致、悲喜相济的结构。解放后,诸多____给知识分子许多压抑和苦闷,每写至此,便会转写一段趣事,以缓激愤之情。写钟书病重,语速急速迫促,转写普通人家的温情,缓缓道来,语调温柔平静。缓疾交错,悲喜相济,最终达到“和”。其实现实生活中并无单纯的快乐和苦恼,两者总是杂糅在一块,中和一体。杨绛以平和之心去认识生活和采颉生活的时候,自然切中了生活的自然规律,也切中了“以和为贵”的古典思想。
篇14: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章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两页内容,却在其中蕴含了杨绛本人自己所特有的独特笔法。利用一次梦境,讲述她在梦中梦见了自己和丈夫在山林中走散,并遇见拉车的老人载她回家,自己却又不知去哪里的故事,这个梦境看似平淡,甚至连自己的丈夫听后也不声不息的撇下她自顾自地走了。但这梦却直面反映了杨绛一家三口在最后几年中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梦中的夕阳西下,黄昏薄暮,苍苍茫茫,再到丈夫从山林中消失,无不体现着她们一家最后几年中的艰难困苦,直到离别。短短两页字,短短一个梦,已经把文章基调写的那样悲凉,沉重。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文章中还多次涉及了梦,梦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小说,是小说的精髓和灵魂,当作者真正享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快活活过日子的时候,方才发现自己和家人也都已经慢慢的老去了,人生的道路也快要走到了尽头。文中曾经提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她告诉我们家庭才是人生的避难所,家人才是心灵的栖息地。
当今社会,有许多人并不重视家庭,漠视自己的家人,是家人和陌生人一样视而不见,文中作者一家虽然经历了无数波澜险阻,但家始终都是一个整体,大家互相牵挂,扶持,相濡以沫,正是社会所需要的,记住自己的家人才是自己最亲的人,把家融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篇15:初中我们仨读书笔记
读很多的随记也写下很多的文字,浅浅淡淡似乎还能感受到那是的安稳自由惬意和一种特殊的安静的力量。我今天想向大家分享的是读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读后感,有温馨的亲子互动的片段,有亲人生死离别的悲痛瞬间。
《我们仨》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们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还有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一开始就是写了一家人的生活变化,钱钟书先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的磨难后得病离开了,而在他离开之前,他们的女儿杨媛不幸得病去世。我觉得全文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是第二部分吧,这是杨绛先生将他们仨刻画得最淋漓尽致的部分,有孩子和家长的亲切互动,有福气之间的小吵小闹,有一家人的和睦温馨。在第二部分还有涉及到孩子教育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一些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小编最喜欢的片段应该是杨媛刚出生和童年的时候,她是很乖的孩子,会逗父母开心,在生病的时候也不想让父母担心,这是多么让人疼爱的孩子。
小编我其实是不太喜欢离别的'吧,我觉得有时候分别了,就可能再也不见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避免不了离别,我们总会不舍的,也有人会坦然面对,他们觉得毕竟在同一个世界不会再也不见的。《我们仨》中杨绛先生在最后描述了她的女儿和她的丈夫先后离世的过程,在这期间她有过悲痛,有过回忆,最后只剩下思念还在她的生命中,这是令人梗咽的结局。
在最后小编想说在我们还年轻,父母还能与我们常言欢笑的时候多陪陪他们吧,想想那个童年不断捣蛋让父母生气的自己,想想那个为了我们上学不迟到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餐的妈妈,那个放弃出差陪着我们出去郊游的爸爸。
我一定不辜负世界的温柔,做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
【《我们仨》初中读书笔记800字】相关文章:
5.我们仨读后感
6.读书笔记800字
7.800字读书笔记
9.我们仨小学作文
10.高中生我们仨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