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我们仨读书心得1000字

我们仨读书心得1000字

2022-09-01 08:26: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eiyfe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我们仨读书心得1000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我们仨读书心得1000字,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仨读书心得1000字

篇1:我们仨读书心得1000字精选

我们仨,相守相念

——《我们仨》读书笔记

目录中标出《我们仨》分为三部,第一部——我们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四年。杨绛先生似是用饱蘸感情的笔调写下自己对亲人醇厚的爱,也淡淡地写尽了自己的大半生。共中流露出来的时老人历经世事后的淡然与睿智,有忧伤,有怀念,有不舍,但都是在岁月的涤荡下安详,醇厚起来。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篇幅较少,写了杨绛做梦梦到与钱锺书走失,“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既表现杨绛对钱锺书的依赖,珍视,又引起下文“我们仨失散了”,“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第二部钱锺书被安排在古驿道,起先杨绛和圆圆一起在古驿道上奔波,陪伴父亲。之后圆圆旧病复发杨绛夜夜梦到女儿受病痛折磨,圆圆不久离世,钱先生也体弱多病,最终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

情节概括起来似是如此简单,完全没有现代小说的爱恨纠葛,家国深仇。但一路随着杨绛先生的文字走下去,我切身感受到了年迈老人面对亲人病弱的无助和撕心之痛。杨绛先生没有用华丽的语句,扣人的悬念,这一切仿佛都是多余,她只有缓缓地深情地记下亲人间的点点滴滴,因为是真情,所以令人动容。我在这里只选一小段,“我的梦不复轻灵,我梦得很劳累,梦都沉重地很。我变了梦,我看阿圆忙这忙那,看她吃饭,还有电话打扰,有一次还有两个学生老晚来找她。我看见女婿在我家厨房里烧开了水,壶上烤着个膏药,揭开了给阿圆贴在颈后。都是真的吗?她又是颈椎痛吗?我不敢当作真事告诉锺书。好在他都不问。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杨绛先生夜夜梦到圆圆,“看”到圆圆的病情加重,“心上盖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圆圆离世时,“我”和锺书都“见”到了幻象的圆圆,锺书让她放心地“回去”(应是回到人出生前的冥界)圆圆笑眯眯地放心了。第二部似乎乍看之下可以说是离异的,杨绛每晚都梦入女儿的身边,女儿离世前灵魂向父母告别,崇尚科学及唯物主义的人一定觉得这些是编造的。但不论这些是否完全真实科学,在这些虚幻与现实的交错间,我们足可以感受到高龄老人杨绛的无助彷徨,对女儿、丈夫切切的关心珍视。因为他们早已融入彼此的生命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人的伤痛都会让另两位至亲十足地担心,忧虑。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有一天清晨,母亲坐在床边,细细地注视着我,那眼底是慈爱,担忧,庆幸……。我说不清。母亲说昨夜她梦到我重病,直觉得胸口撕裂般疼痛,霎时吓得坐起在床上,惊醒才发现是一场梦。之后辗转难眠,心有余悸,想着来看我,又怕打扰我睡眠,只好挨到天亮,一夜未眠。记得当时我还嗔怪母亲太敏感,不过是梦,且梦都是反的,现在读到杨绛的“我们仨失散了”多少有些理解当时母亲的心情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篇幅最多,记叙了“我”和锺书二十来岁去牛津求学,到钱瑗、锺书相继离世。其间记载了“我”和锺书在国外的求学路,圆圆幼时的机智可爱和闹出的趣事,圆圆的成长、学习,“我”和锺书经历的----等等。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推想出当时杨绛和钱锺书所受的不公和屈辱,但在《我们仨》中杨绛只有简单地带过一笔,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她把重点放在我们仨相守相念上,字里行间令人感受到至亲团聚相守的幸福。有了亲人的相伴支持,一家人面对任何困难都可以毫不畏惧。不论外界社会如何动荡不安,个人生活如何窘迫漂泊,我们仨都能共同面对,那便够了。

看《我们仨》时,我觉得就如在听杨绛先生娓娓地讲述自己生平,那些大风大浪,坎坷苦难,从她口中述出都醇厚淡然了,掩在她深深浅浅的皱纹中。像是香茗,微微的苦涩,更多的要你自己去体悟。读《我们仨》或许不要渊博的文学知识,不需要过多的历史常识,只须捧着一颗柔软、善良的心,便可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篇2:我们仨读书心得1000字左右

《我们仨》讲的是文学世家: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60年的缘起缘灭,因为离合,成就了这么多令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故事。这位92岁的老人—杨绛先生,丈夫和女儿前后都离开了自己,这难道不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最大的伤痛么?而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却静思追忆往事,书却哀而不伤,让我读来心生温暖,眼泪中却带着温暖的微笑。让我十分感动。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杨绛先生对家人暖暖的深深的爱。

这本书其实杨绛对钱钟书、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_”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_”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_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对于_,他们更是其中的受害者啊,原本平静幸福的日子被弄得支离破碎,一家人不得不四处隐藏,行事极其小心。钱钟书先的身体日益欠佳,而他们的女儿身体状况一直很差,这对于杨绛先生来说无疑不是一道心坎儿。但是坚强的杨绛先生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因为她爱她的家,她爱她的丈夫和女儿,从《我们仨》中我便深刻的感受到了。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在书的最后配上了钱媛写给母亲的信,和画中的父亲。幸福的记录着自己心中的感受,给读者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温暖的种子。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没有当时的政治变乱,没有时时刻刻的生命危机,拥有的是美满幸福的家庭,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幸运者,有机会去爱自己的家,所以我们更应该这样做不是吗,拥有的美满生活应该更加珍惜。甚至是往死里珍惜。

篇3:《我们仨》读书心得精选

《我们仨》五月底在国内的新华书店,我买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回家细细地读完,掩卷唏嘘……一个百岁老人,仅用一支笔,只娓娓道来——过去的岁月,过去的时光,和岁月时光里的人情世故……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慢慢地归于朋友送来的一盆花,窗外的一片蓝天,和面前的一张白纸……我又听见了雷振邦的歌乐,从心底冉冉升起,“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故乡……

白杨树下住着我心爱的姑娘”……唯有心中的“恋”,才能使生命从容如天上的繁星,燃烧过后,留在黑夜里,只为夜行赶路的人,照亮前方之征途……

篇4: 《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们仨,一个家,缺一不可。

昨日看了《Arrival》,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对于时间的思考是不会停止的。

《Arrival》里的Dr.Banks看到了自己的一生,苦乐悲欢,新生与死亡都已看尽,她依然选择拥抱爱人。

杨绛先生在回忆的最开始说:

“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对于“我们仨”我并不十分了解,就连钱老的《围城》也只记得只言片语。

但这一家人,其实和我们身边的每个家庭一样。

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都在一起经历品味。

时代不同了,现今的社会对于家庭多是过度的、负面的印象,我们对家这一概念,越来越模糊。

到处都充斥着金钱论和宿命论,似乎普通家庭的生活就是为了孩子金榜题名、结婚生子......

那么家存在的理由呢?是什么让我们找到这里,共同活在这一处?

相濡以沫,携手共进。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找到了彼此。

他们一同求学读书,去外边“探险”,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人生浮沉。

圆圆的出生,是一个礼物,是一个圆满。

他们仨,彼此依靠,在时光里感受知识、人情世故,瞬息万变的社会。

书和文字是他们最好的寄托。

杨绛先生对于钱老的感情,是我无法企及的。字字句句里,皆是爱。

钱老在杨绛先生的笔下,既是卓越的才子,又是顽皮的少年。

日常的对话,甜蜜地让我欣羡。

记得写活虾的那一段,杨绛先生用剪子剪虾,虾疼得直抽抽,忙叫钱老以后别吃虾了,钱老安慰杨绛先生,以后的虾就交给他来剪。

杨绛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样感受到了温暖吧。

这一家人,从牛津到巴黎,再回国在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兜兜转转。

终于在北京的三里河安定,度过了最后一段安逸平静的生活。

我们仨,是亲人, 亦是人生中最好的朋友。

在书中探索,在生活中摸索,相互依靠。

“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细酌,细细品尝”

杨绛先生让我看到了生活和家庭应有的样子:

温暖而简单,幸福和苦难交织。

愿你们在天国继续这一世的美好

篇5: 《我们仨》读书心得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危难”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危难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篇6: 《我们仨》读书心得

很早就买了这本书,搁置了很久。最近分两个晚上读完了它。深深缠绕在脑海里的,是杨绛先生在钱钟书与女儿钱媛都病重的那段,是在梦中,却能在现实里遇见;不是在梦中,却又如此真切。

对于牵挂的人,无论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都能相见。

杨先生说虽然不在女儿身边,却能在梦中见到女儿日日的病况及生活情景,这种有些奇妙灵异的遇见,我是相信且亲身经历过的。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离开了我。爷爷出殡的那天深夜,我起床上厕所,刚一下床,就听到了爷爷在叫我,我迟迟不敢去,就喊姥姥告诉姥姥我听到了爷爷在喊我。记忆里姥姥只是说了句:“要是真疼孩子,就别这样吓孩子。”爷爷的声音就消失了。

爷爷是瘫痪,却很疼我,小时候的我很活泼,每当在幼儿园学了新的舞蹈或歌曲,回到家就会站在爷爷面前表演一番,记忆中的爷爷总是笑眯眯的。等我表演完,爷爷就从他座椅背后拿出一些美味的零食给我(其实那是姑姑伯伯们拿给爷爷吃的,爷爷总舍不得,都留给了我)。爷爷去世的那天晚上,收拾爷爷的床铺,把被褥掀开,床板上还有爷爷为我藏着的几本作业本、些许铅笔和一把多的三个或四个长在一起的花生(正常的花生都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小时候特别喜欢那种三个或四个长的奇形怪状的,我老家叫这种花生“老等”),奶奶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的眼眶里充盈着晶莹的泪珠,不敢掉下来,那时候的自己,总是害怕哭泣,害怕煽情,却总是忍不住。长大后,感动和煽情的时候很少了,有时候却还要硬生生的逼出些眼泪来。

所以,我自从小就特别相信灵魂的存在。对于深深挂念放不下的爱人,灵魂是永生的。

杨先生用含蓄的表达,写出了杨先生、钱钟书先生与女儿钱媛的浓厚亲情。杨先生写因为当时革命形势动荡不安,他们几番搬家,生活简陋,却总是其乐融融,相亲相爱。家存在的形式,不在于陈设位置,不在于房屋大小,真正联系一个家的,是心系彼此,用爱串联,组成一个家的心脏。现在漂泊在外的自己,对租住的房屋总是很难说出“这是我的家”这几个字,下班回去的时候,总是冷冰冰,有时早上上班忘记关掉的饮水机,下班回去依旧在不辞辛劳的加热,保温,加热,保温,生生不息。当看到杨先生的这本书,我只想到了一个字:家。我也终于懂得为什么我始终难以说出“这是我的家”的缘由。杨先生,钱钟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媛叫做我们仨,杨先生书中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从书的结构来说,杨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并不能构成一个家,只是携手一生,相濡以沫的爱人。第二部分才叫做我们仨失散了,有了女儿钱媛后才是我们仨,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称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而无论他们如何奔波折腾,只要他们仨在,他们的家,就一直在。

文的最后,杨先生的点睛之笔又让我眼前一亮。杨先生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的一生,总有结束的时候。再热烈跳动的心脏,也总会有停止的那一刻。生活本就不易,真爱的人和事物不会随时间随波逐流,他们仨失散了,彼此离开了,也只不过是去向了另一个世界,心的连接却无法中断。如文的末尾杨先生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篇7: 《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女儿圆圆,先生钱锺书逝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录。

在读《我们仨》前,我有很久没有读书了,我说的读书是指读纸质的书本,电子书这几年断断续续还是读了不少的。

而杨绛先生一开始说的锺书去古驿道开会,我心里是很疑惑的。因为完全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完全无法想象一个电话通知,就要带上所有证件还有财产赴会,这非常让人费解。更费解的是,这个会还是全封闭全保密的。

后来才知,这只是杨绛先生的一个虚写手法,指的就是《我们仨》,要散了。整个叙述部分用词用字异常平静,就像故事不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那样,平淡的诉说,但,字里行间的悲痛,敲得心碎。

当看到《我一人回忆我们仨》时,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说书。那平常往昔娓娓道来,不带忧伤,没有悲情,只是每每想到先生现在孤身一人回忆丈夫和女儿,我的心就像被关在了饭盒里,无比憋屈,却又无力挣扎。只能眼睁睁的继续往下看,直到他们失散。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女儿圆圆,先生钱锺书逝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录。

在读《我们仨》前,我有很久没有读书了,我说的读书是指读纸质的书本,电子书这几年断断续续还是读了不少的。

而杨绛先生一开始说的锺书去古驿道开会,我心里是很疑惑的`。因为完全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完全无法想象一个电话通知,就要带上所有证件还有财产赴会,这非常让人费解。更费解的是,这个会还是全封闭全保密的。

后来才知,这只是杨绛先生的一个虚写手法,指的就是《我们仨》,要散了。整个叙述部分用词用字异常平静,就像故事不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那样,平淡的诉说,但,字里行间的悲痛,敲得心碎。

当看到《我一人回忆我们仨》时,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说书。那平常往昔娓娓道来,不带忧伤,没有悲情,只是每每想到先生现在孤身一人回忆丈夫和女儿,我的心就像被关在了饭盒里,无比憋屈,却又无力挣扎。只能眼睁睁的继续往下看,直到他们失散。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当我看到全文的最后这里,情绪彻底崩塌。若是说之前全文都是在诉说着几十年来的生活琐事,那便是幸福的。凡人的生活无不是在林林种种的琐事中絮絮叨叨走完了这一辈子。可当生活就剩下最后一人在回忆,等着走完最后的归途,那是怎样一种残忍啊!

忽然想起某段时间有句浪漫的话是这样说:“我让你先走,剩我一人在世上回忆你的美好。”

可若真到那时,唯恐谁也不舍得谁先走罢。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若还拥有,各自珍重。

篇8: 《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们仨》是杨绛九十三岁高龄写下的著作,她用平实又生动的语言将她这一生的家庭故事娓娓道来,她跟锺书一样,与谁都不争。就连文革时惨遭批斗,受尽屈辱,在书中也是几句话一笔代过,可见其内心之强大。她知足感恩,不管对家庭还是对外人。在她笔下,他们一家子其乐融融,只要有家,她什么也不怕。当孩子丈夫相继过世后,她一个人生活着,追忆着昔日一家子的欢乐时光。

家是温暖的,是灯塔,是避风港,总能带给我们力量,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有家就什么都不怕。”因此,要格外珍惜与家人的时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同时,我也羡慕她的爱情,她找到了一个知音伴侣。一直觉得,有共同语言和互为欣赏这两点在婚姻中特别重要。而看完书后更加坚定了这一点。

书中有关于主人公点滴的照片,平凡简单的幸福。之前一直愚羡杨绛先生的才学与爱情,觉得她像中彩票一样嫁给了爱情,看过才知道是因为付出、宽容、理解才成就了别人眼中的才子佳人。这并不是上天的眷顾,而是杨与钱智慧的维护。当然我们不能图羡钱杨,其实他们也经历了世态炎凉、疾病苦难,只是知识分子特有的开阔心态和家人之间的爱冲淡了污秽,放大了幸福。温馨幸福在平淡的生活和平常心态间氤氲成韵。

篇9: 《我们仨》读书心得

几天看完了杨绛先生一辈子的故事,精彩与否不必说了!

全文影响很深的有两个部分,一是年轻的夫妇俩在英国法国的求学日子,二是篇末附上圆圆的亲笔信。

“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锺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笔者在母亲去世时这样写道。执子之手,为子依靠。

而在结尾有钱瑗在病床上写给父母的信,字迹不端,却有浓浓情意。叫母亲做菜照顾自己,让母亲带来包头的白头巾包住(化疗而起)脱发……

我们仨,各有各的样,却带我走进了一个平凡的家,生动的家,似曾相识的家!真想在家的父母和姐姐啊~我会在大学里好好生活的!

【我们仨读书心得1000字】相关文章:

1.《我们仨》阅读心得

2.读书心得1000字

3.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4.初中生我们仨读书心得体会

5.复活读书心得1000字

6.读书心得1000字大学

7.名人传读书心得1000字

8.高中学生读书心得1000字

9.诗经读书心得1000字

10.《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00字

下载word文档
《我们仨读书心得1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