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游嵩阳书院小学作文

游嵩阳书院小学作文

2024-09-01 07:38:4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名扬天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游嵩阳书院小学作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游嵩阳书院小学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嵩阳书院小学作文

篇1:游嵩阳书院三年级作文

游嵩阳书院三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在登封市,它是一座全国闻名的旅游名城。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更是令人神往。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太室山下的嵩阳书院。走进大门,只见树木郁郁葱葱。正前方有一座石碑,上面雕刻着整个嵩阳书院的建筑结构图。看这幅图,你就可以全面了解书院的全貌。

我兴致勃勃地上了石阶,怀揣着无尽的崇敬之情走进书院内。哇,好大的一棵柏树呀!这棵树的树身几个大人也抱不住,树枝直插云霄,枝干苍劲有力,仿佛一个巨人挺立在那里。这棵柏树名侧柏,封号“大将军”,已活4500多年。

我一扭脸,禁不住再一次惊叹,在“大将军”后面还有一棵更大的柏树。这棵柏树封号“二将军”树高20余米,胸围13余米,虽老态龙钟,但依然生机旺盛。只见树身下边有一个洞。站在树的左面向上看,有一根树枝像一条蛇迎风起舞;站在树的'右面向上看,有一根树枝好像一位提笔写作的诗人;站在树的正面向上看,树枝最上面有一个像似观音的图像。

向里走是一座学堂。走进讲堂,看到上面有一幅画:老师坐在讲堂上,给学生们讲课。讲堂里面只有两三把椅子。你会不会想,难道一个学堂里面,只有两三个学生吗?爸爸告诉我,以前,学堂里上课,都是老师们坐着讲课,学生们站着听讲。我听了感慨万千:现在,我们可都是坐着听课的。学习环境多么好,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

嵩阳书院的悠久历史,说也说不完。希望您们有机会来我们登封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看看。

篇2:嵩阳书院一日游作文

趁乡镇志编纂培训班结束讲课之际,我和一起参加培训 的丰庆路办事处两位女青年,同乘面的,慕名前往游览登封著名景点之一——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区以北,因为地处嵩山之阳(南),所以得名。它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齐名,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它背依嵩山的主峰——峻极峰,面对流水潺潺的双溪河,两侧被山峰环抱,右侧是攀登峻极峰的登山路,左边是前往嵩岳寺塔和法王寺的斜坡路,它是嵩阳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门口有逍遥谷,祟山寺的溪水从门前流过,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书院内外古柏参天,梅、柳、松、竹、银杏等应有尽有,满目苍翠。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5进,廊庑俱全。

进入景点,我首先看到的是: 高高的青石板台阶上,屹立着气派的书院大门牌坊,中间门楣上,书写着“高山仰止”四个颜体黄色大字,与朱红色木质古式建筑搭配,尽显古朴庄重,刚劲有力。接着,在嵩阳书院门右前方,有一巨型石碑――《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乃纪念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练取仙丹,医病健身而立,大唐碑是唐代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碑上的文字雕刻精美,刚柔适度,气势遒劲,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碑刻,被称为祖国书法宝库中的一颗珍珠。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书院内,有一明代登封县石刻地图,图上详细刻制着400多年前登封80多处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落等,乃我国明代石刻县图中的珍品。

从景点简介得知: 嵩阳书院原名为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为佛教场所,在隋炀帝时期改为道教场所。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名儒景冬,曾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名声远播。

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有诗为证:“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

再往里去,沿着中轴线第一进映入我的眼帘的是: 门楣上“嵩阳书院”四个大字据说是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的真迹,而大门两旁的对联“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则是清代乾隆皇帝的真迹。其内容大气磅礴,恢弘典雅,用词恰贴,高度概括;其形式工整对仗堪称绝句。第二进是“先圣殿”,迎面是圣贤孔夫子,对联因是篆体繁体字,我才识学浅,揣测上句为“先圣无域浑天下”,下句为“盛极有范垂人间”。内有“周公”“大禹”“黄帝”等圣贤。第三进为“道统祠”,对联是草书,上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句为“壁垒千仞无欲则刚”。第四进为“先贤祠”。第五进是“讲堂”,对联上句是“满院春色催桃李”,下句为“一片丹心育新人”。最后底为“藏书楼”,是古代嵩阳书院储藏典章之地,原藏书1000多部,如九经、子、史、理学要旨等。除了上述提及的圣贤外,在后几进房内,既有“二程”“朱熹”等大家,也有“子路”“颜回”等名儒,凸显书院学子弟子满天下,个个都是天下俊才,人人皆为学车八斗。说到底,这里是知识的殿堂,育人的学府,贵人的圣地,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代,岂能是一般庶民进入半步的地方?

两侧的廊坊,有的在举办“百年沧桑——关野贞(日本人)嵩山百年照片展”,有的是书院用作办公室,工作室,有的是用作游客服务中心或“流通处”,专卖景区的各种纪念品。我曾经见一名叫“陈鹏”的民间书画家,年约40来岁,中等身材,面如圆月,满脸须发飘逸,给人以艺术家才特有的气质。用书法书写“龙”“福”“禄”“寿”等艺术字,悬挂在墙上,一边让游人欣赏,一边让人购买。值得一提的是,这位陈先生,为了推销自己的书画作品,还特意摆出并标明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和他的合影,以招徕生意,这是滑稽可笑。

游嵩阳书院最大的看点是“将军柏”。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该树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正是因罕见“将军柏”,由此我联想到我的老家县城的“古槐”,那传说张飞当年栓过马的“古槐”,已有两千年树龄,家乡人早已把它当成了一棵神树,一些善男信女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都要前去顶礼膜拜,保家人平安。我平时所见,整棵树身、树枝都被红布条所系。作为县级古木保护起来,而城关镇在40年前也因它改名为古槐镇。而眼前的这棵巨树,树龄比家乡的“古槐”多了一倍多,那才是稀罕物呢!嵩阳书院古迹文物繁多,文化沉积丰厚,汉封将军柏树龄古老,举世罕见,常言道:“人见稀罕物,必定寿命长”,正因为如此,随行的两位女青年,在她们欣赏留影一毕,特意推荐给我观赏,还主动为我与“将军柏”连拍几张合影,令我十分感动,不仅如此,连30元的门票都是人家主动给我买的呀!

嵩阳书院面积不大,在不紧不慢的40分钟时光里我一路观赏一路拍照,处处美景尽收眼底。嵩阳书院是佛儒道学千年荟萃之地,是古代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岳嵩山展现给世人的世外桃源,当我恋恋不舍将要离开时,蓦回首,一抹夕阳斜照在书院的上空,门前溪流潺潺,耳边松涛阵阵,远处的嵩山峻极峰虚无缥缈,近处的红墙绿瓦古香古色书院掩映在绿树丛中,静静地,淡淡地,仿佛在默默地告诉我,这是暂时的告别,你还会来的,因为冥冥之中仿佛听到我的心声:再去嵩阳书院瞻仰国学胜迹,领略造化神秀!

篇3:游嵩阳书院

登封市崇高路小学三四班 李怡雯11月22日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我国宋代著名的最高学府――嵩阳书院游览,

游嵩阳书院

。走下公共汽车,来到嵩阳书院门前的广场上。我首先看到一个高高的牌坊,上写“高山仰止”四个大字。走过牌坊,踏上一条青石铺成的小道,再登上二十多级台阶,在石阶尽头向左拐,我看到了一个非常高大的石碑,上面有一个碑帽。石碑的基座和碑帽上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有的是武士习拳、有的.是双龙戏珠。爸爸说,这是因为唐朝的道士孙太冲炼仙丹治好了李隆基皇帝的病,皇帝下令刻立的。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没有起重设备,碑较高,碑帽又大又重,为戴碑帽,还杀死了三个县令呢。转回头向东走,我看到嵩阳书院大门上写着“嵩阳书院”四个大字,两旁的柱子上还有对联。跨过大门,经过一个小院,我看到了两棵非常高大的柏树,这就是传说中的“将军柏”:“大将军”弯着腰,好像很惭愧;“二将军”肢体开裂,好像很生气。我没有看到“三将军”,爸爸说,“三将军”最大,古代一个叫刘彻的皇帝却把它封为“三将军”,它活活地被气死了。再往后面走,我看到孔子的塑像,陪伴他的还有颜回、孟子、子思和曾子,

篇4:游嵩阳书院

我们在课本上学过,孔子有3000多个弟子呢。拜过孔子,我和爸爸来到讲堂,这是古代的学生学习、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程门立雪”的致学故事,至今传为佳话。再向里面走,我们来到了泮池桥,爸爸说,这是为纪念孔子而修建的。许多金鱼在桥下尽情地游来游去。最后,我们来到了展览馆,这里面保存着古代的树木化石,还有少林寺、关帝石竹、第一山、千崖万壑等拓片。关帝石竹的竹叶还是由一首诗组成的,真了不起。我爱嵩阳书院,因为,她让我了解了古代人们尊师重教和推崇知识的氛围,使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受益终身。(辅导教师:郭艳晓)名师点评:这篇游记,小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述的:牌坊―石碑―大门―小院中的柏树―孔子和弟子的塑像―讲堂―泮池桥―展览馆,整个游览过程的描述有条不紊,非常清楚明白,作文的条理性非常好。小作者一边游览,一边讲述所看景物的故事,故事的介绍简明扼要,让读者受益非浅。作文的结尾干净利落,更是点睛之笔,让作文的中心更加深刻。(学乐中国特聘教师:罗丹娜老师)-7-17 8:38:00

篇5:嵩阳书院导游词介绍

各们朋友,刚才我们参观了国家4a级景区少林寺,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前去参观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文物瞻丰,名扬古今,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实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僧徒曾经达数百人。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著名道士潘师正、孙太冲等曾在次修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把办教育、传授儒学为己任,纷纷聚集于嵩山开课授徒,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王安石变法之后,许多的大臣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便退居离开朝廷,因这里和都城开封很近,他们便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阳书院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伟大巨著《资治通鉴》其中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明朝末年,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到了清朝,由于嵩阳书院的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到康熙年间累计学田1427亩,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重新恢复了往日书声朗朗的场景。17___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子,按照录取名额每个县不到一人,可是单嵩阳书院就考中了5人,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

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1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十几年来,由于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对一些房屋和文物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得这座古老书院重新以蓬勃的生机出现在游客面前

仪门

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说孔子的品质和学识象大山一样足以让后人敬仰。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这里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魏碑亭

这里有一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一块石碑,也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从石碑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时这里做为一处佛教寺院的兴旺程度。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体,介于楷书和隶书之间,字体刚健、笔力圆阔,也是魏碑书法的上品。

古井和杏坛

在附近有一口古井,是以前书院所用,现在当然成为我们凭吊历史、追思往事的凭证了。沿台阶向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坛子,中间一棵茂密的杏树。这是为纪念孔子杏树下筑坛而讲学的旧例所建。

大唐碑

现在我要向大家隆重推出嵩阳书院三宝之一的大唐碑。整个嵩阳书院是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块石碑却是国家级的文物,同时,它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块古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碑文记载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他献上了一颗九转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随下令为孙太冲立石碑进行表彰。碑文为李隆基的幸臣李林甫所写,石碑上的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所书。李林甫这个人我们就不多说了,他是个口蜜腹剑、疾贤妒能、臭名昭著的一个大___臣。徐浩这个人有必要仔细介绍,他是浙江人,为当时书法名家,得父亲徐峤真传,精于楷隶,“不在北海(唐朝书法名家李邕)之下。先后经历了四个皇帝,“四方诏令多出浩手”,意思是说这些皇帝的命令诏书大部分都要有徐浩来代书。他的字圆劲厚重、自成一家。目前在全国保留下来徐浩所书写的石碑仅存三品,都在河南,登封就有两块,而大唐碑是字体最多--有1078个字、保存最好的。整个作品书体工致、无一懈笔,是为一绝。

其实这块石碑原来并不在这里,原址在西北大约35米靠近悬崖的地方。那里的一块小石碑就是为纪念原址而留。为什么要把石碑迁移过来呢?请大家耐心听我讲一个故事:石碑立起来之后,老百姓由于十分痛恨李林甫的为人,纷纷指着石碑上面的文章痛骂,时间长了,惊动了玉帝。他便派一条神龙下界来轰击摧毁石碑,不让___臣的文章立在嵩山下。可是神龙来到石碑跟前,却发现上面的字写得太好了,不忍心下手。左思右想没办法交差,就在没有字的背面击下了一条痕迹。我们现在转到背面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雷击痕迹,上面的碑帽也遭到了波及,被毁坏了一半,后人重新修补了上去。雷击过后,碑身倾斜,加上以前下面还住有居民,居民在石碑下面还挖有窑洞。为保护古碑,当地政府于1984年动用起重机械和当时最先进的迁移技术,把石碑迁移了30多米,按照当时的物价,花费了三万多元。大家可想而知唐朝时期立石碑时所花费的代价了。

在石碑的背面,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字体,都是各个时期的游人来此旅游时留下的题记。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明代河南府巡按监察御史蒋机的一首诗:“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对德辞,出自___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说的就是刚才给大家讲的故事。

整个石碑不仅在书法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从石碑的造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建筑大气、雄伟、壮观的风格。下面的碑基雕刻有很多精美的造像,雄厚稳重,更衬托出碑身的挺拔流畅;上面的碑帽端庄飘逸,尤显整体的灵动和浑厚。说到碑帽,我想问一下大家,在当时没有起重机械的情况下,仅凭人力,是怎样把这么硕大的碑帽带上去的呢?据说当时就因为这个难题无法解决,连续耽误工期,致使连着杀了三个县令和六名监工。后来,负责监工的大臣实在无奈,就对所有工匠说:我又向皇上争取了一百天时间,咱们就一百天的活头了,到时候所有人都陪着我一起死吧!一句话把大家都说的悲从心生,顿时工地上嚎啕一片。就在大家都只顾痛哭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身背木工工具,笑眯眯地来到工地,对领工师傅说:“师傅,念我年迈可怜,给份活干干,以便混口饭吃。”领工师傅心善呀,对老头说:“大爷,我们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不必要连累你老人家,您还是赶紧别处发财吧!”想把老人劝走。可是老头挺拗,说道:“什么死死活活的,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怕那个?什么时间黄土埋到了脖子,我不就省心了?!”说罢扬长而去。一句话提醒梦中人,领工师傅突然悟出了道理:是呀,用黄土把石碑围起来,从石碑的脖子处向下做一道斜坡,不就可以把碑帽拉到石碑上面了吗?就这样完成了这个课题,石碑的帽子终于戴了上去。后来,人们都说那个老头就是鲁班,为救一帮工匠的性命化身来点化他们的。

大门及汉封将军柏

整个嵩阳书院的建筑都属于灰筒瓦覆盖、硬山卷棚式建筑,代表着儒家主张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先生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宋书范人称艺术杂家,他曾在登封市旅游局工作,懂旅游、会摄影、爱集邮、善书法。这块匾额为嵩阳书院增色不少。门两侧柱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笔色彩。

过了大门,我接着要给大家推出嵩阳书院的第二宝:汉封将军柏。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的两棵柏树。那么请大家分辨一下:哪个是大将军,哪个是二将军呢?看来大家都弄错了,小一些的是大将军,大的反倒是二将军。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在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___年),汉武帝刘彻游览嵩山,当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偶然遇到了我们面前的这棵大树,惊为异种,叹为观止。由于游兴正浓,就信口封它为“大将军”。谁知道又往前行不久就发现了我们对面的那棵柏树,汉武帝踌躇半天,由于皇帝金口玉言,只好按照先入为主的方法,封其为“二将军”。谁知道没走多远,又发现了第三棵树,比前面两棵更大!汉武帝无奈自嘲地说:“再大你也只能当三将军了!”汉武帝走后,三个将军就有反映了,三将军首先表示气愤:我身为最大的柏树,现在屈居于它们之下,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结果一气之下,呜呼哀哉,死了。其实呀,是明朝末年那场大火把三将军给烧死了。二将军气性相对小一些,只是把自己的肚皮给气炸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树干中间有个树洞,以前夏季有人常常钻进里面下棋乘凉。大将军有自知之明,俺不入二将军粗,没有三将军壮,现在被封为大将军,羞愧难当,耷拉下去脑袋,天长日久,树干也歪倒在墙头上了。

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故事,不过也可以说明这两棵树有着很长的树龄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至少在___年前汉武帝见到它们时,已经是很大的树了,那么到现在,它们高寿几何呢?根据现在科学的测定,二将军至少有45___年的树龄了,应该是原始森林的遗物。所以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以肯定地说,这两棵树应该是全国最大的柏树了。当年胡耀邦同志来此旅游,听说了汉武帝错封将军柏的故事,想起___中许多的冤假错案,于是提议把二将军称做“元帅柏”。

登封县图碑

刻立于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并描绘出登封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因此,它不仅是一副山川地理图、又是文物分布图、还是旅游向导图。其历史之久远、内容之详细、范围之广大、保存之完整,为国内所罕见,是明代石刻县图的珍品。

先圣殿

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又叫先师祠。面阔三间,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造和开拓者。他把毕生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编《诗》、《书》;删《春秋》,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编辑事业的开山祖师,儒家思想传播的第一人。一生共有门徒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击)、御(骑马)、书(书法)、数(数学),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主张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的。

殿里还有四块石碑,分别刻画了孔子的四大弟子。他们是:

颜回:字子渊。以德行见长,受到孔子称赞。被后人尊为“复圣”

曾子:名参,字子舆。以孝道著称,曾编《大学》。被后人尊为“宗圣”。

子思:孔子之孙。战国初期哲学家,曾著《中庸》。被后人尊为“述圣”。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著《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

在嵩阳书院的教育史上,儒学教育更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北宋《洛学》名家程颢、程颐在这里讲学期间,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咱们知道,儒家思想统领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几千年,而真正发挥其成熟效益的是北宋理学诞生后,而程朱理学也叫洛派理学的诞生地就在这里。可以说,嵩阳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讲堂

清朝时期为纪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河南学道林尧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所修。前面有修竹丛生,为书院平增了许多幽雅的气氛。月台上并列着四块石碑,叫“四箴碑”。箴,即箴言,也就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内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是古代读书人所要遵循的道德操守,可以说是以前人们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殿内陈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而复制,一面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场景;另一面墙壁上介绍了嵩阳书院的教学特点:第一,嵩阳书院当时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学术研究机关,实行教研结合;二,实行会讲制度,允许不同门派、不同见解的人士来此开坛辩论;三,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全国各地的学子都可以来这里进行交流;四,主张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不主张“苦读死书”;五,嵩阳书院里面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不象我们平时理解的旧私塾里那样的师道尊严。在这里老师不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同时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感染和熏陶学生。

泮池及道统祠

过了讲堂,我们前面这个池子叫泮池。比较通俗的说法,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古代嵩阳书院凡考中秀才,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仪式,表示不忘先师的教导,继承先师的博学,要效法先师品德,安邦治国。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理论,那么可以说,她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极力推动其发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国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区这块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道统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为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造的。

来到殿内,大家看到的是三尊石膏塑造的艺术像,他们分别是:帝尧、大禹、周公,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帝尧: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首领,为庆祝自己100岁寿辰,巡狩阳城(今登封告成)。他是一个非常仁慈的首领,为今后子孙生计,下令把围场的四面围网“网开一面”。但是,他这此巡狩之后就不幸死在了阳城,百姓十分悲痛。

大禹:舜之后的部落首领,他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启母化石”的故事就发生在嵩山地区,其中的启母石就在书院东不足一公里的地方。而嵩山的太室、少室名称由来也和大禹有关。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四弟,曾辅助武王伐纣,后又辅助成王治理国家。为营建东都洛阳,他来到嵩山“立杆见影”,验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两千多年来直到今天都为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

藏书楼及武后金简

是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清朝王日藻捐俸银所建。历史上藏书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赐书院九经藏于楼中,可惜毁于明末大火。现在里面藏有古代书籍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嵩阳书院的第三件宝贝:武则天除罪金简。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她执政期间,曾八次到嵩山,并一改其他皇帝到泰山封禅的传统,开创了嵩山封禅的先例。为纪念她封嵩山登中岳,把当时的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公元7___年,武则天派使臣胡超,将她祈告上天的一封金简(即金子制作的书信)投放在嵩山主峰峻极峰上。1982年,金简被当地的一位采药老农发现,后献给国家。

金简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大意是说,祈求上天地府宽恕武则天的一切过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很多文字都是武则天时期她自己创造的字。咱们知道,武则天有创造文字的爱好,连她自己的名字“曌”就是出自她的发明。武则天政权倒台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和她有关的实物资料大部分都被销毁,历史上也很少真实可信的记载。所以,这块金简对于研究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帝金简。不过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这块金简是复制品,真的金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国家文物局也有专门的要求,鉴于金简的文物价值极高,为防止意外,不得进行出外展出。

侧殿及附属文物

两旁的侧殿现在分别是嵩山著名碑刻拓片展和嵩山著名书画作品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

在东侧殿廊下,放有嵩山出土的一些古树木化石,由此可见,将军柏是原始森林的说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另外,这里还有在整修嵩阳书院时地下挖出的一块刻在石头上的围棋盘,由此可以看出,嵩阳书院在以前的学习气氛并不是埋头读死书,而是主张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二程手植槐及御碑亭

我们走到这里,看到一棵茂密的大树,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此讲学时亲手所栽,应该有千年左右的树龄了。

旁边的亭子中,树立着一块石碑,是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来这里游览所写的诗书碑:“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荫中句偶成。”请大家留意中间的这两句: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说的就是外面的大唐碑,你花这么大的代价为一个道士立石碑,而为什么不把钱花在培养人才、花在教育事业上呢?可见乾隆还是一个比较开化和明智的皇帝

篇6:嵩阳书院导游词介绍

嵩阳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书院和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是我国宋代时期的最高学府。 嵩阳书院最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当时的名称叫“嵩阳寺”,是佛教活动的场所。宋代儒教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及司马光,范仲淹等均在此讲学,美名远扬,其中司马光的伟大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名为嵩阳书院,自此以后,嵩阳书院一直是历代名儒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被誉为“中州教育史上的明珠”。 嵩阳书院明末毁于兵火,清朝康熙十三年重建,现在的嵩阳书院大体上保持了清代的建制,现在房舍一百余间,面积1万多平方米,共有五进院落,分别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另外,嵩阳书院最具特点的就是其院内的两棵大柏树,它是嵩阳书院内特有的汉封将军柏。将军柏原为三棵,现为两棵是“二将军”,高约20多米,围粗13米,据考证这两株柏树为原始柏,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那么为什么较小的称大将军,较大的称二三将军呢?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本汉元封元年正月,汉武帝刘彻率领文臣武将游历嵩山来到此地,他老远就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盛,感叹之余,信口赐封它为“大将军”。

封罢大将军,汉武帝在群臣的呼拥下,继续往前走,这时迎面又看见一棵比大将军大几倍的柏树,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金口已开,没法更改,最后,他指着面前的大柏树说道:“朕封我为二将军”。然后他们继续往前走,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汉武帝犹豫了一下,对最后一株柏树说:“你再大也只能是三将军了”。三棵受封大柏树,因皇上封的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将军感到无颜面活于人世,一气之下,引火自焚。二将军柏反肚皮氮源炸了,现在该树树干下部,还有裂迹。大将军呢,因深感受之有愧,因而经常低头弯腰,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现在的弯腰树,后人有诗写道:“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被气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羞愧低下头,金口玉言谁评价”。当然,这吸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好了,各们朋友,前面呢就是嵩阳书院,等一下请大家带好相机以及贵重物品下车,跟随我呢参观这座古代学府“嵩阳书院”。

篇7:精选的嵩阳书院导游词

各位旅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嵩山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坐落于嵩山南麓,它面对双溪河,背靠峻极峰,西依少室山,东临万岁峰,山峦环拱,溪水长流,环境幽美,景色宜人。它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列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高宗时,高宗两访潘师正,都以嵩阳观为行宫。于五代后唐清泰时,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直至宋初又更名为太室书院,宋仁守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重修太室书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北宋鼎盛时期,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金、元时嵩阳书院曾被更名承天宫,明侯泰重修书院时复名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代叶封与耿介又重修之,使书院又得复兴。耿介曾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之后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书院内中轴线共五进,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先圣殿内祀孔子及四大弟子象,道统祠内有周公、大禹、尧帝像。藏书楼是存放儒家经典的书房。在讲堂之后有泮池,系儒家弟子中举之后回来绕行怀念宗师孔子的地方。在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纵观嵩阳书院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蔚然而壮观。

在嵩阳书院的东边,有一株高大无比的古柏,其树龄在40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汉封将军柏原有三棵,是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因见树高大而封之为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和三将军柏。三将军柏清初被火烧毁,现存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其中二将军柏较为壮观,它高约30米,围径15米,虽然树皮剥落,躯干龙钟,但依然生机盎然。树干的下部有一枯孔,南北相穿,好象一座门庭过道,洞中能容数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干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又如金鸡欲飞。著名诗人朴初曾留下“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诗句。

书院的将军柏,小的称为大将军,大的却称二将军,各位游客你们知道这是为何吗?其实这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传说。

据记载,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走到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刚一进门,只见一棵高大的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武帝仰望许久,随口封为“大将军”。穿过二进院,又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还要高大,因皇帝是“金口玉言”,大将军已经封过,无奈只好封其为“二将军”。随从的官员觉得武帝的加封不合情理,想向皇帝建议,但不聚直讲,只好从侧面向皇帝提示说。“这棵树可比前院那棵大得多呀!”汉武帝固执巳见,说:“什么大呀小呀的,先入者为主!”随从官员一时无语。汉武帝继续向后走,又见一棵更为高大的柏树,他便一错再错,封之为“三将军”。由于汉武帝不公,封的三个将军都有情绪,“大将军”感觉自己名不副实,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率腰树;“二将军”心生闷气,连肚子都气炸了,变成了空心树;“三将军”更为恼怒,于是自焚而死。为此,登封县内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更为生动地阐明了这事:“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自焚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笑倒墙头上,自觉有愧头低下。是非颠倒两千载,金口玉言谁评价?”

嵩阳书院明代石刻“登封县地图”,刻于不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上详细刻制着嵩山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名称,是登封文物分布图,又是登封县地图。登封县文物名胜尽管志书都有记载,但用地图形式直接描述的,仅此一块登县石刻地图。这块石刻地图轮廓清楚,位置准确,一览此图,对登封县的全貌和文物分布一目了然。明代石刻登封县图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登封地理、文物和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在嵩阳书院大门外南侧,有一高大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即唐碑,高9米,宽2.04米,1.05米,为嵩山地区碑制之冠。碑系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主要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练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唐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古隶楷书,其字态端正,一笔不苟,刚柔适度,笔法遒雅,是书法之珍品。碑的背面和两侧有欧阳永叔跋文和游人题词,大都为唾骂撰文者李林甫的文字。

石碑由三部分组成,碑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四面刻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两侧各二,龛内十座浮雕武士像。中部碑身上刻碑文。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宝珠两边,两只卷尾石狮,后脚盘蹬在宝珠的基座上,前爪把持宝珠,狮嘴吞吻在宝珠上面,栩栩如生,十分壮观;中层较大,上面浮雕连续的大朵云气图案;下层的四边稍大于碑身,前面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浮雕双龙、麒麟。该碑雕工精细,达练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也是研究嵩阳书院历史及宗教的不可缺少的史料。

篇8:精选的嵩阳书院导游词

亲爱的各位游客:

您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登封举世闻名的儒教胜地——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坐落在五岳之一:中岳嵩山的脚下。

请大家跟我往里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高大的柏树是“大将军”,大家是不是觉得它很大,是名副其实的“大将军”呀!好,大家先别忙着下结论。我们接着往里走,请看,这棵柏树是“二将军”,它的树干上有一个巨大的洞,在里面放一张桌子,几个人围着桌子坐,都不成问题呢!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这棵树比前院的那棵树大得多,为什么叫“二将军”,而前面那棵树叫“大将军”呢?其实,还有一颗比“二将军”还要高大的柏树,叫“三将军”,关于这三棵柏树,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自焚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笑倒墙头上,自觉有愧头低下。是非颠倒两千载,金口玉言谁评价?”听完这首民谣,大家就一定知道其中的奥妙了吧!

看完了将军柏,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书院的藏书阁吧!这里的书,一部分是别人捐的,一部分是皇帝赐的,而大部分则是以前在这儿学习的老师和学生写的。

参观完了嵩阳书院,大家对这儿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嵩阳书院,喜欢我们登封!

篇9:精选的嵩阳书院导游词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嵩阳书院导游词1000字,欢迎阅读。

各们朋友,刚才我们参观了国家4A级景区少林寺,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前去参观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的嵩阳书院,在到达景区之前呢,我先将嵩阳书院的大致情况给大家作以简单的介绍。 嵩阳书院们于登封市区3公里处,书院后面的山叫太室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嵩山,因为该书院坐落于嵩山之阳。自宋代以来一直是传授理学,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理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此叫“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书院和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是我国宋代时期的最高学府。 嵩阳书院最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当时的名称叫“嵩阳寺”,是佛教活动的场所。宋代儒教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及司马光,范仲淹等均在此讲学,美名远扬,其中司马光的伟大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名为嵩阳书院,自此以后,嵩阳书院一直是历代名儒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被誉为“中州教育史上的明珠”。 嵩阳书院明末毁于兵火,清朝康熙十三年重建,现在的嵩阳书院大体上保持了清代的建制,现在房舍一百余间,面积1万多平方米,共有五进院落,分别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另外,嵩阳书院最具特点的就是其院内的两棵大柏树,它是嵩阳书院内特有的汉封将军柏。将军柏原为三棵,现为两棵是“二将军”,高约20多米,围粗13米,据考证这两株柏树为原始柏,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那么为什么较小的称大将军,较大的称二三将军呢?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本汉元封元年正月,汉武帝刘彻率领文臣武将游历嵩山来到此地,他老远就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盛,感叹之余,信口赐封它为“大将军”。

封罢大将军,汉武帝在群臣的呼拥下,继续往前走,这时迎面又看见一棵比大将军大几倍的柏树,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金口已开,没法更改,最后,他指着面前的大柏树说道:“朕封我为二将军”。然后他们继续往前走,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汉武帝犹豫了一下,对最后一株柏树说:“你再大也只能是三将军了”。三棵受封大柏树,因皇上封的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将军感到无颜面活于人世,一气之下,引火自焚。二将军柏反肚皮氮源炸了,现在该树树干下部,还有裂迹。大将军呢,因深感受之有愧,因而经常低头弯腰,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现在的弯腰树,后人有诗写道:“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被气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羞愧低下头,金口玉言谁评价”。当然,这吸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好了,各们朋友,前面呢就是嵩阳书院,等一下请大家带好相机以及贵重物品下车,跟随我呢参观这座古代学府“嵩阳书院”。

篇10:精选的嵩阳书院导游词

各们朋友,刚才我们参观了国家4A级景区少林寺,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前去参观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也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书院内文物瞻丰,名扬古今,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嵩阳书院因坐落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实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其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僧徒曾经达数百人。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著名道士潘师正、孙太冲等曾在次修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把办教育、传授儒学为己任,纷纷聚集于嵩山开课授徒,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王安石变法之后,许多的大臣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便退居离开朝廷,因这里和都城开封很近,他们便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阳书院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在此执教,而司马光的伟大巨著《资治通鉴》其中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明朝末年,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到了清朝,由于嵩阳书院的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到康熙年间累计学田1427亩,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重新恢复了往日书声朗朗的场景。17,全省在开封选拔举子,按照录取名额每个县不到一人,可是单嵩阳书院就考中了5人,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

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1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十几年来,由于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对一些房屋和文物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得这座古老书院重新以蓬勃的生机。

仪门

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说孔子的品质和学识象大山一样足以让后人敬仰。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这里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魏碑亭

这里有一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一块石碑,也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从石碑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时这里做为一处佛教寺院的兴旺程度。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体,介于楷书和隶书之间,字体刚健、笔力圆阔,也是魏碑书法的上品。

篇11:精选的嵩阳书院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嵩山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面对双溪河,背靠峻极峰,西依少室山,东临万岁峰,山峦环拱,溪水长流,环境幽美,景色宜人。它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列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高宗时,高宗两访潘师正,都以嵩阳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时,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宋初又更名为太室书院,宋仁守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重修太室书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北宋鼎盛时期,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金、元时嵩阳书院曾被更名承天宫,明侯泰重修书院时复名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代叶封与耿介又重修之,使书院又得复兴。耿介曾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之后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书院内中轴线共五进,分别是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先圣殿内祀孔子及四大弟子象,道统祠内有周公、大禹、尧帝像。藏书楼原为存放儒家经典的书房。在讲堂之后有泮(pan 四声)池,为儒家弟子中举之后回来绕行怀念宗师孔子的地方。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纵观嵩阳书院的建筑,古朴典雅,蔚然壮观。此外,嵩阳书院内还有《汉封将军柏碑》、北宋黄庭坚的《诗碑》、明代的《四箴碑》及《汉封将军柏图碑》、《石刻登封县图碑》等50余通。

在嵩阳书院的东侧,有一株高大无比的古柏,其树龄均在40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汉封将军柏原有三棵,是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因见树高大而封之为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和三将军柏。三将军柏清初被火烧毁,现存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其中二将军柏较为壮观,它高约30米,围径15米,虽然树皮剥落,躯干龙钟,但依然生机盎然。树干下部有一枯孔,南北相穿,好象一座门庭过道,洞中能容数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干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又如金鸡欲飞。著名诗人朴初曾留下“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诗句。

书院的将军柏,小的称为大将军,大的却称二将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前1),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走到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刚一进门,只见一棵高大的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武帝仰望许久,随口封为“大将军”。穿过二进院,又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还要高大,因皇帝是“金口玉言”,大将军已经封过,无奈只好封其为“二将军”。随从官员觉得武帝的加封不合情理,想向皇帝建议,但不聚直讲,只好从侧面向皇帝提示说。“这棵树可比前院那棵大得多呀!”汉武帝固执巳见,说:“什么大呀小呀的,先入者为主!”随从官员一时无语。汉武帝继续向后走,又见一棵更为高大的柏树,他便一错再错,封之为“三将军”。由于汉武帝不公,封的三个将军都有情绪,“大将军”感觉自己名不副实,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率腰树;“二将军”心生闷气,连肚子都气炸了,变成了空心树;“三将军”更为恼怒,于是自焚而死。为此,登封县内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更为生动地阐明了这事:“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自焚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笑倒墙头上,自觉有愧头低下。是非颠倒两千载,金口玉言谁评价?”

嵩阳书院明代石刻“登封县地图”,刻于不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图上详细刻制着嵩山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名称,是登封文物分布图,又是登封县地图。登封县文物名胜尽管志书都有记载,但用地图形式直接描述的,仅此一块登县石刻地图。这块石刻地图轮廓清楚,位置准确,一览此图,对登封县的全貌和文物分布一目了然。明代石刻登封县图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登封地理、文物和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在嵩阳书院大门外南侧,有一高大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即唐碑,高9米,宽2.04米,1.05米,为嵩山地区碑制之冠。碑系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主要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练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唐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古隶楷书,其字态端正,一笔不苟,刚柔适度,笔法遒雅,是书法之珍品。碑的背面和两侧有欧阳永叔跋文和游人题词,大都为唾骂撰文者李林甫的文字。

篇12:游嵩阳公园作文

游嵩阳公园作文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骑着心爱的自行车去嵩阳公园游玩。

到了嵩阳公园南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南门前的大广场,广场上有许多人。广场两边有不少买东西的小摊,广场中间有溜冰的、跳舞的,骑自行车的,真是热闹非凡。大门上有四个楷体大字:嵩阳公园,字和大门都很高大、雄伟、气魄。

走进大门有两条宽宽的马路通向公园,左右两条路中间是宽阔的绿化带。工人把绿化带修剪的.十分平整。绿化带里种了许多迎春花,此时的迎春花开得正艳,金黄色的迎春花张着嘴巴好像在大声呼喊着:春风来了!春姑娘来了!

路的左边种满了牡丹花。右边是一大片桃林,桃花还没有开,但是纸条上开满了花骨朵,那些花儿害羞的把脸藏在花苞里,只等春风吹开它们。

路的尽头有一小片广场,早晨的小广场很热闹。小广场左边是健身区,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为人们锻炼身体提供了方便。右边有一个大凉棚,下边有许多条凳,是人们打牌、下棋、休息的好地方。

小广场北边是喷泉池,圆形的喷泉池很大,池上有四个飘飘欲仙仙女姿态婀娜。

喷泉池北边是游乐区,里面有花样繁多的游乐设施:碰碰车、过山车、射击、溜冰场、摩天轮等。这里是儿童的乐园,也是我最最喜欢来的地方。

怎么样?嵩阳公园美吗?好玩吧?是不是你也迫不及待地想来看看呢?

篇13:游五阳湖生态园小学作文700字

游五阳湖生态园小学作文700字

昨天我和我的好朋友栾欣晔一起去石马五阳湖生态园游玩。第一次去石马我感到可能是一次平淡无奇的旅游吧。

我们一行八人坐上68路公交车一路南行。车盘旋在蜿蜒的山路上,一直向大山深处驶去,一座座青山在眼前驶过,青翠的树越来越多,越来越密。看前面就是五阳湖。不知谁说了一句。清清的湖面掩映在茂密的山林之间。过了五阳湖就是五阳湖生态园,这儿山清水秀四周青山环抱着,五阳湖陪伴在它的北边,层层叠叠的树充满清新,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五阳湖生态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遍地的绿,满园的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使园区美不胜收,园区大门南边是高档宾馆,宾馆门前是一片湖,荷叶轻轻地摇曳着身段,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沿着伸向荷塘里的`石径,我们来到池中央的凉亭,眼前的景色真美啊蓝天、白云、碧水、绿地,像是进入了世外桃源。

中午,我们走进生态园餐厅,一座五米长二米高的生态园水族墙迎面向我们扑来,几百条鲜红的鹦鹉鱼在墙里不断的游动,像是在欢迎来宾就餐。餐厅里凉风习习春意盎然到处都是绿,巨大的芭蕉树伸出宽大的枝叶迎接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远处一棵硕大的樱花树正在怒发,我赶紧跑到树下留下难忘的身影。假山上瀑布飞流,山下清溪潺潺,留下一道道水带,蜿蜒环绕在园中。空气清新湿润,令人精神一振心旷神怡,原来餐厅大院用透明的玻璃塑料封闭起来,中央空调控制适宜的温度,加上园内不停流动的水,才使人感到四季如春。我和栾欣晔顾补上吃什么大餐尽情享受春色满园的美景。

幸福的时候总是短暂的,我们玩兴正浓的时候,大人们催促着回家了,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五阳湖生态园。我最想告诉你的是,这次旅游不虚此行,你有时间也来感受一下吧。

篇14:游安吉夏阳村小学作文400字

游安吉夏阳村小学作文400字

金秋十月,我们趁着国庆小长假和四户人家再次来到了安吉夏阳村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露营。记得去年的十月我们也是来到这里旅游。

一路上,秋天的景色真迷人啊!火红的柿子像一个个灯笼挂在树上;金灿灿的稻海此起彼伏;满山遍野的竹林随风飘摇,像一个个翩翩起舞的少女。观赏着这如画的美景,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目的地。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搭好了帐篷。大人们都忙开了,孩子们玩了起来:有的在划船,有的.在帐篷里玩耍,还有的在草地上自由地奔跑……

转眼间已到了下午,大人们准备的晚餐可丰富了,有金灿灿的烤翅,有香喷喷的骨肉相连,还有最受人欢迎的烤大排……

当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已经吃饱了。大人们点起了篝火,火苗窜得很高很高,大家都上前取暖,聊天。我们还一起点起写满祝福的莲花灯,爸爸把它放在河里,我们看着它们渐渐漂远就各家回到自己的帐篷带着美好的祝愿度过了一晚……

第二天,天还是蒙蒙亮时,我们一个接一个起床了,水面上,竹林里飘着一层薄雾,就像仙境一般。又是美好的一天。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再见了安吉夏阳村,我会再回来的。

【游嵩阳书院小学作文】相关文章:

1.游暨阳湖公园作文

2.寄嵩阳隐者,寄嵩阳隐者李咸用,寄嵩阳隐者的意思,寄嵩阳隐者赏析

3.游小学作文

4.小学六年级作文:暖阳

5.书院运营方案

6.莲峰书院

7.参观岳麓书院作文

8.万松书院游记作文

9.许嵩幻听歌词

10.游古隆中_小学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游嵩阳书院小学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