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春节年俗作文
“Kreint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高二春节年俗作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二春节年俗作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二春节年俗有关作文
转眼间,我们迎来了。在我们当地新年有一个年俗—包团子,寓意新年全家团团圆圆,阖家欢乐。这在我眼中可以说是最有意义的事儿了,我也又可以“大显身手”啦!
早上一起床,就看到奶奶在擀面团,我二话不说直接奔向奶奶“预定”了包团子的重任,对自己的技艺信心满满。很快,奶奶就将擀好的面团放在我面前,还特意又为我示范了一遍。奶奶将一个“小圆球”用娴熟的手法搓捏成一只“小碗”,再往碗中加入了满满的馅儿,在“碗”的边缘捏上花边,将“碗口”封住,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团子就出现在我眼前了,看上去十分可爱、饱满。我拍拍胸膛,胸有成竹地对奶奶说:“放心吧!交给我没问题。”上一次包团子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的确有些生疏,我还是学着奶奶的样子做了起来……只是, 万事开头难啊!我一边努力想着奶奶包的样子,一边模仿着做了起来。然而,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捏的“小碗”居然是平整的,接下去就该放入馅儿了,“这不是小意思嘛!”我低声喃喃到。我将满满的一小勺馅儿放入“小碗”中,开始卷起了花边,可这豆沙馅儿,却像个淘气的孩子悄悄的溜了出来,我想将“碗口”封住,可那馅儿还是不听使唤一溜烟地跑了出来……最后我终于包好了一个团子,它长的实在一言难尽啊!奶奶看到了我的囧样,哭笑不得 ,在奶奶的帮助下,我终于做了一个成功的团子,别提有多高兴啦!
除夕很快就到了,沉甸甸的团子,热气腾腾的年糕,喜滋滋的心情,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就连周围的空气仿佛也都弥漫着欢声笑语。大街上早就空无一人,人们都享受着新年团团圆圆的喜悦,吃着亲手包的团子,怀着对新年的翘首期盼,一家人其乐融融。同时将美好的祝福送给身边每一位亲朋好友!
夜深了,天空因花炮的升腾而五彩斑斓,整个城市沉浸在烟花爆竹声中(电子烟花),欢声笑语中透入出来的是一片吉祥、和谐。新年的钟声在人们的祈福中敲响了,声声祝福传遍了整个大江南北,新年来到了。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们那儿又有什么年俗呢?欢迎一起来分享哦!
篇2:春节年俗小报
大扫除:年廿八,家家户户为了除去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便把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
贴春联、挥春: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 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有人家在门上两侧贴上春联,而门楣上则贴上横披。也有人家在室内室外贴上「福」、「春」等红纸,甚至把这些字倒转来贴,表示「福到了」、「春到了」。
办年货:过年应节的用品及食品,也是过年最重要的买卖事。
蒸年糕: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蒸年糕。「年糕」有吉祥寓意,象征年年高升。家庭主妇对蒸年糕的技巧也要讲求,因为蒸年糕的成败是关系着未来一年的运途。
年夜饭:除夕夜,祭拜祖先后,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表示全家团圆。中国人又称这种习俗为围炉,因古人都是围着炉子吃饭的。而当晚的菜肴中,鱼是不能吃光,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
压岁钱:又称「过年钱」、「红封包」,广东地区称为「利市」。吃过年夜饭,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让大家讨个吉利。
守岁: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整夜不眠,祈求双亲长寿,又称「长寿夜」。
放爆竹:「爆竹一声除旧岁」,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安全而来的。
穿新衣、新鞋:从衣帽到鞋袜都是全新的,意思是万象更新。对小孩而言,这是一件特别兴奋的事。
祭祖、祀神:是春节第一天早上要做的事情。祈求能保佑信众和子孙平安。
包饺子:新年的第一餐吃饺子,饺子形状好像古代较大的金银锭**,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意思。如果吃到饺子内有钱币,表示新的一年会发财。
拜年: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做牙:年初二,一般做生意的人用牲礼祭拜土地公。
接财神:年初五,一早接财神,表示勤劳好兆头。
出年关:年初五,一般商人在这一天择定吉时,开张大吉,回复正常营业。老板发「开工红包」,让所有员工讨个吉利。
篇3:我们的年俗作文高二
我们的年俗作文高二1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今天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我们的年俗作文高二2
新年的钟声缓缓敲响,绚丽的烟花绽放在大街小巷,空气里弥漫着丝丝年味,萦绕在鼻尖。
过年的味道是怎样的呢?
许是一家团圆笑着吃年夜饭的幸福吧!每次过年,父母总会拎着大包小包,带着我,去外婆家吃年夜饭。我们总是中午就到了,看着外公外婆忙里忙外,嗅着不时飘出来的香味。待一切妥当,我这个小馋猫就迫不及待了。不过,在吃饭前还有一个隆重的仪式——-祭祀。对于这种只在书上见过的礼仪我总是好奇的。桌上青烟袅袅,我随大人们一起叩拜。小时候,只是跟着学样子,慢慢长大了,才明白那也是一种思念,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及祝福。终于等到开饭的时间了,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大人们则在一旁寒暄着。年夜饭的菜是我的最爱了。总是有平时吃不到的美味,鲜香的味道在舌尖舞动着,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许是和伙伴一起放烟火的欢乐吧!鲜美的年夜饭结束后,就是娱乐时间。大人们可嗑瓜子聊着家常,孩子们则忙着放烟花去了。各色各样的烟花在孩子们的手里绽放大大的笑脸。我小时候最喜欢一种“狗尾巴”的烟火。我拆开一大把“狗尾巴”,一根根的点。左右手各拿几根,徒手在空中画圈圈。白色的浓烟在空气里一圈圈的晃着,偶尔我也会被呛着。玩好这个,就奔出院子和其他人一起放烟火。一群人穿着新衣服,捂着耳朵,看着烟花一朵朵在空中放开,亮丽的颜色照亮了整个大地,新年的祝福传及家家户户。
许是守岁时昏昏欲睡的感觉吧!玩累了,各自回家,还不能立刻就睡。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电视机前边看春晚边守岁。我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感慨万千。就在所有人都兴奋的等待这时,我却无比思念我软软的床。不知不觉中,我已进入梦乡。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鞭炮、烟花一齐响起。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喜悦。儿时的我只是觉得终于解脱,可以好好睡一觉了。慢慢长大,才明白,守岁时一种传统,带着美好的寓意。于是我抵住困意,等待新年的钟声。
还有什么?拿到压岁钱时的兴高采烈,疯玩好几天的开心……这种味道是一种幸福、传承、思念。时间老人会把这种味道记载在欢声笑语里,沉淀在岁月里,传承在祝福里。
我们的年俗作文高二3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我们的年俗作文高二4
今年春节,我有幸回到了相别8年的家乡──湖北,与爷爷奶奶一起度过了盼望已久的新年,这一次的团聚我似乎更了解了家乡的民风民俗,同时也有所感悟。
首先介绍一下年俗吧!湖北的一年中一共分为三节,以过年最为隆重,从腊月初八起,一直准备到年三十,除了穿的戴的以外,以吃的东西为最多,如晒“冻米儿”。烫豆糕儿、打“糯米粑”等等,丰富极了!特以冻米、豆糕、糯米粑最好吃。准备过年食物,女性负主要责任,男的以清理债务为重点。应收的马不停蹄地催,待付的款也要在年三十前付清,彼此收财纳福,过一个快乐新年。可贫穷人家是:“三十的躲猫儿,初一的大摆手”。意思是:过年怕债主逼债,到处躲藏,到正月初一就好了,因为从三十夜到元宵节。债主决不能向债务人讨钱,可以放心大胆了。年夜饭这个名词,在湖北称“年饭”或“团年饭”,时间多在正午或天亮前,那一天说的话要吉祥如意,为了防止儿童口不择言,特在厅堂上张贴“不禁童言”或“百无禁忌”的红纸条儿。饭毕,长辈发红包、晚辈收压岁钱,晚间禁例大开,合家同乐。灯火齐明,通宵达旦、谓之守岁;东方未白,大放鞭炮。出天方,开大门,迎接大年初一。
看到了湖北的年俗,我不禁想起了今年的春节,家里来了许多亲戚,在团圆饭时,大家都忙于敬酒,说些祝贺的话语,坐在旁边的我,总觉得很不自在,吃过年夜饭,他们都忙于应付着发来的手机短信,直到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大家又坐在沙发上享受着晚会的节目,时不时鼓鼓掌,笑一笑,看完后时间不早所以就上床睡觉了,想到这里,我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从来没思考过的问题:除夕夜我们能做的最温暖的事情是什么?是啊,传统的年俗的确非常吸引我们,但是现在看来又保留了多少呢?一切的快乐仿佛都被现代高科技取代了。吃顿团圆饭,发发红包,看晚会,每年春节都是同样的程序,每次我都等着盼着新年的到来,但是等它过去了,却又觉得平淡无奇,没有多少值得回味。虽然这也很温馨,但我总觉得少了些更朴实的东西。
春节的基本意义,就是,在一年中只有这个时段很多人才有机会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团聚,所以我希望春节能够在中国逐渐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原有朴实,美好,温暖的样子。
我们的年俗作文高二5
照往常的规矩,我家乡的春节大约在立春前一天就开始了。这天,家家户户很是忙碌,都要灌香肠,晒腊肉,然后贮存起来,等到新年过后再吃。
都说腊月是最繁忙之时,果不其然。一月之内要大扫除、置年货、准备过年的食物用品……每一家都不例外,可不累坏了呢!
过年的需求准备完了,也就差不多到除夕了。
三十这晚,最是团圆。人们都会和至亲的人或好友一块儿吃美味的年夜饭,好不热闹。屋里热闹了,外边儿也不闲着。不一会儿,便是鞭炮声响彻云霄。这声音不仅响,而且连绵不断,似是在提醒着人们今晚要为长辈守岁。就这样,每年我都昏昏沉沉地熬了一夜。
守完岁,就想睡个好觉?可没那么容易!正月初一这天,要早早的起床,向长辈问好、祝福呢!
清早,必是先要将早餐送入肚中。早餐,两字听起来熟悉又简单。但在我的家乡,正月初一的早餐可是有讲究的:要吃鸡蛋,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如意;还要吃菜包,象征着这一年会招财进宝;当然,吃我家乡的特产——灯芯糕是最必须的,因为这象征着一年的职业学习节节高升。
吃完这复杂的早餐,就该去给长辈们拜年了。说实话,其实我最喜欢做这“奉承”事儿了。因为,只要对长辈说句新年祝词,便可得到压岁钱和长辈给予的幸福平安,岂不甚好?
正月初一至初七,都是奔波之日。这七天,要去向每一家亲戚拜新年、话祝福。
终于,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这天。大家都将年前准备好的汤圆和腊月晒的香肠腊肉拿出来与亲戚朋友分享品尝。储藏过一月有余的香肠腊肉,此时已是色香味俱全了。就闻一下、尝一口,便是如何都无法停筷了。品尝完这至高的美味后,便该去逛庙会,猜灯谜。与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完这春节的最后一天。
正月十六早上,已是春节离去之时。大人该去就职工作,小孩也要背起书包上学去。虽然春节过完了,可我还在回味之中……
我们的年俗作文高二
篇4:山东春节年俗资料
年除日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语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日的活动很多,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
贴年画、春联:
山东各地都盛行贴年画,年画内容十分丰富,有各种故事如《唐僧取经》等,有历史故事如《李自成》、《楚汉相争》等,有戏曲故事如《回荆州》、《白蛇传》等,还有山水画等,年画的形式有中堂、单开、四条屏等。在诸多的年画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较为普遍,因为鸡表示吉祥,鱼意味着钱粮有余,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胶东、滨州、茌平等地几乎家家贴窗花,窗花一般都是红颜色,其内容因时而异。
除日的主要活动是挂家堂字画,贴春联、年画、窗花,祭天,请神,祭祀等,家堂(卷轴图画)、字画要贴在堂屋正中。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大门上贴的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之类显示门第家风的春联,进门迎壁墙上要贴“抬头见喜”、“万象更新”之类的年关吉利的单联,正房门上贴“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之类祈求福寿安康的对联,中堂两边要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祝福祝寿的对联。店铺要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寓意招财进宝的对联,天地堂两边贴“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宅神堂两边要贴“年年多吉庆,月月保平安,”之类祈求保佑的对联。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猪羊圈贴“六畜兴旺”,牲口槽贴“骡马满槽”,大车上贴“日行千里路,夜行八百里”,其他地方还要贴“福”字(有些地方把“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鲁西、长岛和蓬莱沿海农村,家中有人去世,三年中不贴红对联,改用绿色对联。日照沿海渔民除日午后到渔船贴对联,将“招财进宝”合为一字,贴于船头,五桅风船的桅杆上分别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将军日行千里”、“三将军随后听令”、“四将军一路平安”、“五将军马到成功”。长岛县渔民除日早晨为渔船挂大吊子(长方形大旗)拉米旗,傍晚,到船上挂灯笼,设祭桌,敲锣打鼓,放鞭炮,焚香纸,祭海龙王。
过小年
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胶东地区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喂马。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县、博平等地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灶。旧灶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枣等,临朐地区还用羊枣、柿饼,威海用糯米饼、小糖瓜,无棣、恩县、博平、招远、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枣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所以成武等地称此为“涂神口”,有的还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锅灶门口粘上一小块糖。也有的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酒,谓“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类外,有的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淄川、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辞灶后,据说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嫁娶无禁。现在农村还多在年底结婚。
1.春节习俗资料
2.春节的资料
3.介绍春节资料
4.各地的春节习俗资料
5.各地春节习俗资料
6.北京的春节资料
7.春节的资料【荐读】
8.传统节日春节资料
9.福建的春节相关资料
10.春节的资料推荐
篇5:年俗-春节作文1000字
年俗-关于春节作文1000字_初三记事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喜欢家乡的年俗,点点滴滴,想起来,温暖就弥漫了心房。
除夕前,是大人们在市场上买年货的时候。小孩子们呢,则像个小尾巴似的屁颠屁颠跟在大人身后,吵着闹着也要买他们喜欢的东西。也不知道怎么了,镇上忽然间人就多了起来,没有哪个地方不是人来人往,没有哪个地方不热闹。快过年了,集贸市场里摊点也多了——卖腊鱼的,卖腊肉的,卖鸡鸭的`,卖香肠的,当然还有卖年画,卖灯笼的。这些摊点只在这几天才出现,平常是看不到的。
孩子们准备过年,最期待的可能是鞭炮吧。男孩喜欢,放鞭炮多刺激啊,这也正合了男孩活泼大胆的性格。女孩也喜欢,鞭炮燃放时的绚烂,一年也难得一见啊,在鞭炮声里开心地叫一叫,喊一喊,多少烦恼也没了。
除夕到了,家家焕然一新。门前贴对联,窗上贴窗花,檐下挂灯笼,看一看,心里就感到满足。团圆饭总是最丰盛的,也是最隆重的。不管是谁家,总想着把所有好吃的都搬上大餐桌,看着放开肚子也吃不完的山珍海味,还觉得少了些什么。这也难怪,这不是一顿饭那么简单,它是人们心里最温馨的期待,也是最真实的希望啊。所以,如果没有什么例外,在外面工作、学习的,不论是谁,总会想着赶回家来,与家人欢聚一堂。吃完团圆饭,到夜晚,便是守岁。这一夜,不到零点,一般的人是不会提前睡觉的,直到新年到来。
过了除夕,就是春节。这一天,主妇们最忙碌,因为招待客人主要看她们的本事了。拜年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拜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里来客人了,礼节自然是要格外重视的,春节嘛,最热闹,也是最隆重的。亲戚们见面,自然特别热闹,亲情遇上佳节,欢笑也是加倍的。大家吃着,喝着,说着,笑着,心头的满足和充实是难以言喻的。
新年遇上本命年,那就需要特别讲究。我是属虎的,按妈妈的说法,从初一开始,就要穿上一身红才好。妈妈早给我准备好了:外套是红的,毛衣是红的,秋衣秋裤是红的,连袜子也是红的。都说“虎虎生威”,穿上这一身红,不生威也不可能了。
春节遇上生日,那幸运可就不一般了。我爷爷就是这样的幸运者——他的生日在大年初二。亲戚们拜年,我家总在前面,所以爷爷的生日也有了双重意义。有那么多亲人陪着,说笑啊,喝酒啊,爷爷都乐得合不拢嘴了。酒席上,我给爷爷斟满酒,然后恭恭敬敬地行礼,高声说道:“祝爷爷福如东海!长命百岁!”说完,端起我的饮料杯一饮而尽。大家一起鼓掌,连声叫好。这时,最高兴的人,非我和爷爷莫属。
初三开始,就可以自由地走亲访友,各处拜年了。道不完的祝福,吃不完的美食,当然,还有收不完的红包……
带着欢乐和喜庆,人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而家乡的年俗却像画面一样印在了每个人心里。
【年俗-关于春节作文1000字_初三记事作文】
篇6:春节年俗作文七年级
这么多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了。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里,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神、年画、窗花和福字。除夕之夜,我国民间会有全家点灯熬夜,辞旧岁、迎新年、整夜不眠等习俗呢!
我的家乡在建德。每逢过春节,也有许多建德地方特色。在除夕前天早上,人们早早地把春联买好,下午就开始贴,外公把秦琼、敬德两位威武的门神贴在门上。爸爸把“吉祥如意财源广,喜色满堂富贵强”这副洋溢着春节气息的春联贴在屋子里,还有一张张漂亮的年画,也在屋里现身了。有画着一个胖娃娃抱着一条肥大的鲤鱼的,有画着金童玉女互相恭喜发财的……我在一旁问这问那,“这胖娃娃是什么意思?”“这么大的鱼代表什么啊?”爸爸边贴画边笑眯眯地对我说:“娃娃抱鱼代表年年有余,这幅春联是希望大家吉祥如意发大财。一家人都高高兴兴的,大富大贵。”舅舅在门上把红红的“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已经到了,表达这种美好的向往和祝愿。除夕早上,每家每户又把早已经准备好的猪头,刚宰的大公鸡放到锅子里用小火慢慢煮。满屋子弥漫着浓浓的.肉香。我嗅着、闻着,不住地吸着鼻子。一会儿我忍不住偷偷打开锅盖,好香啊!我刚想偷吃,妈妈进来了,看到我那馋样,呵呵地笑:“这可不能吃,如果天公地公就要发脾气来惩罚你这小馋猫了。”我听了妈妈的玩笑话,以为是真的,连忙望望天,看看地,好像在承认错误似的,心里默默地祈祷:“天啊,地啊我不是故意的,别惩罚我啊!”妈妈扑哧笑了。到了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妈妈把煮熟的猪头、鸡放在盘子里,端到堂前八仙桌上。外婆把用糯米粉做的“大元宝”放到锅子里蒸熟,这个“大元宝”白白的,软软的,好像棉花糖,让人一看就想吃,两块筷子长的年糕也摆在了盘子里,在放“元宝”的盘子内还要放一张红纸,一起放在桌子上。外婆说,这样才大吉大利。
接着鞭炮声响起来了,外婆在家门前点起三柱香,插在门缝里。又把黄纸烧了。妈妈告诉我,这样做一是感谢天地神灵在过去的一年里让我们有好收成,二是希望我们在来年能风调雨顺,财源滚滚,这就是祭天祭地。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着头……放鞭炮、燃烟花是除夕之夜最令小孩子激动和欢乐的事。我们拿着鞭炮和烟花挥舞着,追赶着,嬉戏着。新、旧年交接之际,爆竹之声震耳欲聋,喷放的烟花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欢声笑语在村庄上空回荡。
篇7:年俗作文
全国各地家庭普遍要在家中张贴“福”字、春联等,一边起到装饰作用,一边也是新年讨个吉利。而在我国东北一些地区,贴过春联还要贴“零碎”,那么什么叫“零碎”呢,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东北传统年俗:春节贴零碎。
所谓“零碎”,是相对于对联、楹联而言的。在东北一些地区,年节之际家家要在大门上、窗框上贴上大红的对联和楹联,这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写对联、楹联时裁剩下的边角下料,则要写上一些相对不太工整的词儿,贴在家中不起眼的角落里,这便是“零碎”。
过去农村过年写对联,通常要找村里喝过墨水的“文化人”。“文化人”在桌子上铺好了纸,沏好了茶,卷起袖子,把一本泛黄的《农家历》前翻后瞅、左斟右酌,选好了对子,再用毛笔有模有样地抄写上去。
而写“零碎”就没必要如此兴师动众了,村里但凡粗通文墨的人甚至是刚刚背上书包的孩子都可以抄笔,因为“零碎”写的那些词早已储存在乡下人的脑海里,根本无须构思,提笔就来。
于是,一块块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的“零碎”像从天散落的爆竹碎片,袅袅亭亭,飞遍了农家院的角角落落:灶台上贴的“零碎”是“四季菜鲜”;院子中贴的“零碎”是“满院春光”;鸭舍鸡埘贴的“零碎”是“鸡鸭成群”;羊圈牛棚贴的“零碎”是“六畜兴旺”;牲口槽头贴的“零碎”是“槽头兴旺”。
井台上贴的“零碎”是“清泉长流”;粮囤上贴的“零碎”是“五谷丰登”;门神像旁贴的“零碎”是“开门大吉”;门框旁贴的“零碎”是“抬头见喜”;马车上贴的“零碎”是“出入平安”;厕所里贴的“零碎”是“如厕如意”,各有说道,不一而足。
这些“零碎”有的是善意的提醒,有的是虔诚的企盼,有的是美好的憧憬,有的是真诚的祝愿,反映了乡下人对舒展畅顺、幸福生活的期冀和祈盼。“零碎”写的都是乡下人的心里话、大实话,比起文绉绉的对联和倒贴的大红“福”字来,显得更加翔实而亲切,因此不少家庭过年除了贴对联、年画,也要贴“零碎”。
“零碎”中的“大哥大”当是贴在墙上的“春条”――报春的条幅。“春条”通常是长长的一幅竖条,长度虽与对联一致,但比对联要窄得多。上面通常会写一些乡下人最爱听、最想说的话儿,如“宜入新春喜气发,全家老少乐开花;去年挣了三万五,今年挣它八万八”。通篇是大白话、大实话,却透着追求和希望。
当然,也有个别人利用“春条”调笑、捉弄于人。曾有位老者嫌一个后生家穷,遂搅黄了女儿和后生的婚事。春节前,老者请这位后生写“春条”,后生把心窝里一肚子火都撒在“春条”上:“金鸡满架,一个蛋不下,憋得满院乱咯嗒;肥猪满圈,全都完蛋,剩下一头还得送庙里还愿!”老者大为丢脸,一时传为笑谈。
篇8:年俗作文
过年总是一件令人十分期待的事。家乡的年味总是那么浓稠,让人回味起来总有种甜丝丝的感觉。
家乡的年似乎是从每年的腊月初八开始生根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大米、枣、花生、红豆等五谷杂粮凑在一块,再放上一些腌制的瘦肉,小火慢熬,等到香气扑鼻的时候,就算是成了。盛上一小碗,趁热吃下,整个身体熨帖了,那股舒坦就甭提了。
过了腊八后,小年也快了。农历二十三是南方人的小年,不同于北方的祭灶,海门这片的习俗是要“烧经”的,也就是祭祖。这事一般都由家中的长辈操持的,买上些酒菜,点上香烛、烧些纸钱,告慰下先人们的在天之灵。吃馄饨也算是小年的一大特色,因馄饨形似元宝,寓意可以“兜财”。据说这样来年便可财源广进,不愁吃穿了。
小年一过,年味便愈发浓郁了。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卫生,置办年货了。蒸糕绝对是其中的重头戏,从磨粉、备料开始,工序繁杂,劳心费力,但是大家乐此不疲。糕点师傅在那蒸腾的水汽里快乐地忙碌着,把碾好的糯米粉一层层地均匀撒上去,考究一点的人家还会放上桂花和切碎的红枣。等到蒸制好了,几人合力将糕笼倒扣于桌上,用手沾上水,进行揉打,据说这样揉打后的糕才有那种韧韧的口感。蒸糕其实更是为了讨个“年年高”“步步高”的好口彩。
到了除夕,忙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大家开始有点悠闲的感觉了。吃过午饭,便是贴春联了。以前,贴春联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熬浆糊。将水烧至沸腾后,导入适量的面粉,搅拌均匀后再加热几分钟就可以了。可别小看了这浆糊,用浆糊粘贴的春联,一年到头都不会脱落。红彤彤的春联映红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显得那么喜庆、热闹。
夜幕降临,年夜饭开始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且不论吃什么,光是那种和谐幸福的氛围就是“过年”的最好的注解。天空中礼花飞舞,鞭炮声不断,这天晚上的鞭炮声定然是会延续到大年初一早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然成了守岁的最佳伴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的红包那是一定要收好的,放在枕头下好“压岁”。等着零点的钟声敲过,便又大了一岁了!
大年初一是个神圣的日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扫地,不能打开后门,大人也万不可于这一天发火骂小孩,所有好动的孩子在这一天也自觉变得乖巧和文雅了许多,个个穿了新衣,循规蹈矩得很!
过了年初一,年味便由盛转淡,但大年初五财神爷生日,又会掀起一个小高潮,之后,得到春节休整的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奔向四面八方,待到正月十五,一碗元宵吃过,这年便算是过了。
篇9:年俗作文
十四号清晨,我满怀着激动与喜悦,与爸爸妈妈一起贴了春联,粘了窗花,糊了福字,收拾好了年货与行李,便踏上了回家乡的路程。
大年三十,在我们家乡也算是过了一个小年。这天,或许是这七天春节假期中最忙碌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只听见爷爷在门外叫道:‘起床啦!准备杀鸡。’这一叫,立刻吧我从睡梦中惊醒,也意味着除夕开始了……
这一天人们要杀鸡,拜佛,准备年夜饭以及看春晚。当然,对于我来说,弄得最隆重的无疑是拜佛了。
拜佛,也可以称为谢佛。因为在古代,过去的一年是为凶神恶煞的一年,为了这凶神恶煞的一年不毁害新的一年,所以要弄很多的食物给这个年吃。那么这旧年便不会再危害我们了。
拜佛需准备的东西非常多:八仙桌,蜡烛,桂圆,年糕,酒,碗……寓意着下年能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拜佛时,烧香是必不可少的,大人排前,小孩儿垫后,按年龄顺序依次鞠躬敬佛,保佑自己与家人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事业蒸蒸日上,学习天天进步。所有人拜完后,将香交给爷爷,只见爷爷用家乡话保佑着每个人,拿着所有香上下拜着,向三个碗中倒了三次老酒,这拜佛也圆满结束了。
其实,在我的眼里,拜佛仅仅只是每个人对新生活的希望与寄托;是爷爷对全家人无微不至的爱与关心;更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新年的期望。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拜佛,保留着最原始的习俗,但其中的意义却已经不同往日:这是发自内心地,最真切的祝福。
我握着双手,默默地祝福着: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年初一,是我们家乡上坟的日子。因为在大年三十晚上,传说是要把祖宗,上一辈的先人都接到家来会一会,来个大团圆。所以在年初一我们就要去帮他们扫扫墓。毕竟新年就看着一次,所以要带的东西也不少。例如:金元宝,银元宝,黄纸,冥币,花篮,蜡烛以及必不可少的香。
上坟的人比较多,大多是和亲戚一批一批地来,或者成群结队地来。尽管来的时间不同,可步骤都是惊人得相似而简练:先点燃蜡烛,再用蜡烛的火点燃香,每人将会被分到三支。拿着三支香拜三拜,也是让逝世的亲人保佑我们身体健康,心想事成。拜好后,再将香统一交给一人,插入土内。最后便是将金、银元宝,黄纸与冥币点燃,这些东西可以让逝世的亲人在天上丰衣足食。我也在心里暗暗祷告,愿亲人们能开开心心,平平安安。
年初一过完后,便开始走亲访友,去各个亲人家拜年吃饭,在我们家乡,过年是不逛庙会的。从年初二到年初六便都是这样,没有过于复杂的习俗,在我的印象中,春节便快快乐乐、热热闹闹地过去了。
可谓新年,最重要的依旧是家人能和和睦睦。暂时告别繁重的工作与学习,与最心爱的人说几句吉祥话,与此同时,再传承下祖辈们过年的习俗,回顾一下那温馨的画面,随着新年的倒计时,对你最亲爱的家人们说:“新年,快乐!”
这个年,也就过充实了,这个年俗,也得到了传承。
篇10:年俗作文
家乡的年俗很美,家乡的年俗在农家人的厨房里,青烟袅袅的烟囱飘逸着迷人的年味。温暖、祥和的气氛笼罩着隆冬时节的村庄,别有一番乡土风情。此情此景,不由让我穿越回了天真可爱的童年时代,昨日历历在目。
磨刀霍霍杀猪新年。小时候,每年新年的时候,我家总要杀猪的。每年的春天,娘总是要买两头黑毛猪,一头到年根底卖掉,一头杀掉新年用。
腊月二十五,娘请来杀猪匠二狗哥为我家杀猪。麻利的二狗哥跳进猪圈,两手一较劲,就把一百多斤的猪按在地上,三下五除二把肥胖的家伙捆绑起来。黑家伙不停地嘶叫着,向二狗哥发着抗议。但它也许忘记了,“猪羊一道菜,”那可是佛祖给人类的福利。
早已备好的一锅热水在呼呼的火苗助威下,咕嘟咕嘟地翻滚着。不一会儿功夫,二狗哥就把一头猪大卸了八块。娘把其中的一块儿大约有10斤的肉块作为二狗哥的辛劳费。
我和一群淘气的小伙伴没有被杀猪的过程吸引。等着缠着二狗哥为我们取出“猪尿泡”,然后,靠他那丰足的肺活量把“猪尿泡”吹起来,“猪尿泡”鼓胀成了一个大气球,然后,娘用绳子把它扎起来,挂在阴凉处风干。那时,我们的玩具少,这所谓的球就成了小伙伴们年间的玩具,一群捣乱小子围着“足球”,跑满大街小巷。
杀完猪,安排肉的活就是娘的了。按照亲戚的户数,娘把猪肉分成若干份。剩下的肉娘就腌制下来,来年要吃到出正月,或更长的时间。从大年初二到初七,爹和娘就开始走亲戚。七大姑八大姨、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亲戚,总是要拜访的。大年初二,外甥给舅舅拜年,舅舅可不好惹,那是娘的娘家人。初三是侄子给姑姑拜年。初四,爹娘总是要带着我们去到姥爷姥娘家走一圈。“一个女婿半个儿,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爹要做女婿应尽的义务,娘要做女儿应尽的孝心。
煮熟的肥肠、心肝肺,那是我们兄弟的所爱,香的流油,香的整个村庄都在流口水。只有新年的时候,才是我们最解馋的时候,在那个年代,过了年,吃肉的日子就很少了。
忙忙碌碌蒸年干粮。“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家家户户发面蒸干粮,准备新年的吃食。为了图个来年有个好兆头,家乡人总是要把年干粮,蒸很多很多。我印象中,娘总是要用挂在过道里的柳条簸箩,蒸上满满的一簸箩各种样式的干粮,有枣卷、米团子。枣卷是白面的。米团子是小米面和白面参合在一起的,有咸的是用南瓜做馅,还有甜甜的豆馅。
“吃了隔年瓜活到八十八。”每年春天,娘总是要在菜地里种下几棵南瓜的。秋收过后,在娘的精心保护下,南瓜熬到新年。娘边包包子,边念叨着这句话。我知道的,这是盼望着家人每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幸福安康。
那豆陷,更是香甜。豆馅儿是用红小豆红枣蒸熟后,弄成枣泥豆泥馅儿做成包子。弄豆馅儿时,我总是围在锅台边,等待着豆馅儿的出锅,嘴馋的我总是在奶奶的疼爱下,瓦上一小碗儿让我吃个够。
过了二月二,这年就过完了。新年的干粮,总是要吃到出正月,因为没有保鲜的冰箱,天气转暖新年的剩余干粮,都吃的咧嘴笑,都吃的长出了绿毛毛。
吃罢饺子遍村拜年。“圣娇娇”,取得“剩饺子”的谐音。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家人有说有笑。家家户户的女人家都要热热闹闹的围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要包出很多篦子饺子,放在过道的阴凉处。
我家的辈分在村里是比较大的,所以给奶奶拜年的比较多。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蒙蒙亮,院子传来一阵阵嘈杂声。“奶奶,包好饺子了吗?我们给您拜年了。”在一伙伙儿人群的喧闹声中,我从酣梦中醒来。从被窝里向屋外窥探着。在嘈杂的喧闹声中,我欢快地从炕上爬起来,穿上衣服跑到院子里。我们几个堂兄弟跟在娘、大娘、大婶们的后面看热闹,也会不断遭到爹娘的阻挡。这时,奶奶会出来打圆场,让我们跟在后面跑着。自然到了那些爷爷奶奶大娘大叔家,会得到很好吃的糖果。五颜六色的糖纸成了我和哥的宝贝。大白兔牛奶糖、花生酥、酸酸糖,甜在嘴上,美在心里。
年结解恩仇常笑在。年结在家乡人心里是一个洒脱的时刻。街坊邻居难免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小两口误解闹分居……年结就是彼此间互谅互让互爱的时候,通过长辈的说和,恩仇没了。兄弟情在,夫妻情亲,年让一家人又团圆了。“饺子就酒越喝越有”,邻里兄弟坐在一起,小酌几杯。说一说一年的快乐,倾诉一下上年的不满不理解。一年有个好兆头,从头再来,旧年翻过去了。什么恩怨情仇,年味的芳香让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
幼时的记忆,已属昨日。奶奶已故去了,我也进入了不惑之年,我的儿女们也经过了我的儿时。如今的年,娘早不再喂猪,也不再宰猪。如今的肉食店,各种猪肉更是多之又多。平常日子的吃喝和新年也没啥区别,父老乡亲们想吃啥喝啥,要啥有啥,然我更想念那当年的香香肥猪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怀恋童年的年俗,那时的年味那样的香甜,那样的浓,飘逸着乡土气息,父老乡亲间容有的是一种淳朴的乡情。
篇11:年俗作文
每个地方过年时都有自己过年的'习俗,我的老家呀不例外呢!虽然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但我很喜欢。
我们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呢:我们在除夕要吃团圆饭,大鱼大肉的。但大年初一时只能吃素的。我曾多次问过妈妈;“为什么?”“为什么?”妈妈就只会回答说:”我怎么明白为什么,就是传下来的咯!“我们还有好多习俗呢,等我来一一跟你说吧!
我们过年时会做一件每个地方都会做的事情――放烟花。我们放的可不是一般的烟花呢!而是专门定做的烟花,在过年的前几天,我们会到叔公家里订烟花,让叔公在烟花上刻字,因为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以前,老天爷每天要干很多事情,直到新春才可以休息,但新春要有新春愿望吧!要是老天爷听不见我们的新春愿望,那该怎么实现呢?于是,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烟花吵醒老天爷。但吵醒又有什么用呢?老天爷又不明白我们的新春愿望。大家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烟花上刻字,这样老天爷就会看见了。“虽然定做的烟花放上去的时候跟其他烟花没有什么人区别,但是啊,听说愿望是朝上的,只有老天爷才能看见。还与欧一种说法叫做,给别人看到自己的愿望,就不灵了呢!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啊!
我们啊,过新春时还要吃自己做的年糕,因为年糕寓意着”黏高“,听说只要小朋友吃了年糕就会在新的一年里越长越高呢!每次过年,我最想吃的就是年糕了,香香的,甜甜的,可好吃了呢。在老家,有许多小朋友,每次与小伙伴们一起吃年糕时,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也许是因为年糕太好吃了吧!
在我们老家,刚结婚的夫妇要吃一种名叫”桂紫“的紫色馒头。(”桂紫“是我们那边自己取的名字。)还要边吃边看烟花呢!而且放烟花还要在早上放,你们也许想问,早上放做什么,早上才不好看呢,晚上才好看。其实你错了,因为做的这些只有四个字来形容”早生贵子“(”早升桂紫“)。怎么样,是不是别有一番风趣呀!
我们过年还有贴对联的习俗呢!在老家,要让家里最有文采的老人来写,写完后,要自己加上装饰,装饰一般都是由儿童来画的。当然我也不例外,每一次画画的时候,我都会兴奋地手抖,总是画不好,可是大人还在那里一直说:”画的真好啊,画的真棒啊!”。大大家觉得好看,我到一点不觉得,我觉得我画的丑不拉几的。跟怪物一样。虽然不停地失败,但我还是很喜欢贴对联的习俗呢!
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象征着:“新的一年又来啦!”
篇12:年俗作文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贴福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春联的特点是工整、对偶、简洁、精巧。
贴窗花
剪纸――窗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开门爆竹,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祭祖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挂灯笼
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
篇13:年俗作文
每个地方都有年俗,我家乡的年俗也很有趣哦!大扫除,年夜饭,守岁,贴对联,放鞭炮,发利是。
我最喜欢的年俗是收压岁钱,相信每个小朋友都喜欢这个节目吧,嘿嘿。每到新年,晚辈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身体健康,长辈们就会给我发红包。我将每年收到的红包攒下来,存到银行,到现在已经比较可观了。
新年时我们都会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宣告了新年的到来。“爆声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买很多鞭炮,焰火,在晚上放,特别好玩。
吃团年饭。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会。不管平时工作/居住隔有多远,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和亲人聚在一起享受这快乐难得的团聚。
贴对联:新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还记得去年春节我家门上贴的对联呢:
上联:合家欢乐迎富贵
下联:满门平安好运来
横批:万事如意
这就是我家乡新年的风俗,怎么样,丰富多彩吧!
篇14:年俗作文
说到年俗,我想大家都明白吧,咱们中国的年俗可是多的是呀!例如:大家都明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国庆节、端午节、圣诞节?这些都是每年一度的节日,大家称之为年俗。
过节要突出一个“喜”字,这种节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散发着招人喜爱的魅力。农历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在这一天所有人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尤其是除夕夜,家家户户几乎一夜不睡,叫做“守岁辞岁”。三十晚上的团圆饭,讲究在半夜子时合家聚在一起吃,叫作“更岁饺子”,当时民间有这样一段话:“煮饺子,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一家满张罗!”这也意味着吃完饺子即将进入新的一年,也是为了取个吉利。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所以大家都非常敬重这些节日、喜欢这些节日?
年俗,中国的色彩!年俗,中国的骄傲!
篇15:年俗作文
有趣的年俗文化节 六(3)班 彭洁清 上个星期五,我们学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年俗文化节。“咚咚咚”,忽然我们听到了一阵锣鼓声。向校门口的方向望去,原来是一头栩栩如生的醒狮向我们走来。伴着锣鼓的敲打声,醒狮如愿以偿地吃到了青菜。大家看到后,都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随着醒狮表演的结束,我们的年俗文化节活动,也渐渐拉开了帷幕。
年俗文化节正式开始后,同学们有的去相应会场猜灯谜,有的在班里的展区里,为参观的同学进行解说,有的则在欣赏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茶的插花比赛。
在每班的展区里,都摆放着许多作品:有剪纸,手抄报,关于春节的工艺品,精美的图画......这些作品都来自与同学们的巧手。有些同学在欣赏作品,不禁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有的同学在品尝别班同学带来的各地特色食品。在吃到食品的同时,还能听到解说员给我们介绍这些食品相应的文化知识,真好!
在猜灯谜的现场,有的同学为了猜到灯谜的正确答案而手舞足蹈起来,有的却为了猜错了答案而十分沮丧。不过,不要紧,我们重在参与嘛!
在插花比赛的现场,同学们用自己聪明的脑袋,和一双灵巧的手完成了一份份成功的插画作品。博得了在场同学和老师们,发自内心的掌声。
这次年俗文化节,举办的非常成功。当天的场景会一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永远不会忘却!
篇16:关于年俗作文
每个地方过年时都有自己过年的习俗,我的老家呀不例外呢!虽然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但我很喜欢。
我们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呢:我们在除夕要吃团圆饭,大鱼大肉的。但大年初一时只能吃素的。我曾多次问过妈妈;“为什么?”“为什么?”妈妈就只会回答说:”我怎么知道为什么,就是传下来的咯!“我们还有好多习俗呢,等我来一一跟你说吧!
我们过年时会做一件每个地方都会做的事情――放烟花。我们放的可不是一般的烟花呢!而是专门定做的烟花,在过年的前几天,我们会到叔公家里订烟花,让叔公在烟花上刻字,因为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以前,老天爷每天要干很多事情,直到新年才可以休息,但新年要有新年愿望吧!要是老天爷听不见我们的新年愿望,那该怎么实现呢?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烟花吵醒老天爷。但吵醒又有什么用呢?老天爷又不知道我们的新年愿望。人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烟花上刻字,这样老天爷就会看见了。“虽然定做的烟花放上去的时候跟其他烟花没有什么人区别,但是啊,听说愿望是朝上的,只有老天爷才能看见。还与欧一种说法叫做,给别人看到自己的愿望,就不灵了呢!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啊!
我们啊,过新年时还要吃自己做的年糕,因为年糕寓意着”黏高“,听说只要小朋友吃了年糕就会在新的一年里越长越高呢!每次过年,我最想吃的就是年糕了,香香的,甜甜的,可好吃了呢。在老家,有许多小朋友,每次与小伙伴们一起吃年糕时,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也许是因为年糕太好吃了吧!
在我们老家,刚结婚的夫妇要吃一种名叫”桂紫“的紫色馒头。(”桂紫“是我们那边自己取的名字。)还要边吃边看烟花呢!而且放烟花还要在早上放,你们也许想问,早上放做什么,早上才不好看呢,晚上才好看。其实你错了,因为做的这些只有四个字来形容”早生贵子“(”早升桂紫“)。怎么样,是不是别有一番风趣呀!
我们过年还有贴对联的习俗呢!在老家,要让家里最有文采的老人来写,写完后,要自己加上装饰,装饰一般都是由儿童来画的。当然我也不例外,每一次画画的时候,我都会兴奋地手抖,总是画不好,可是大人还在那里一直说:”画的真好啊,画的真棒啊!”。大人们觉得好看,我到一点不觉得,我觉得我画的丑不拉几的。跟怪物一样。虽然不停地失败,但我还是很喜欢贴对联的习俗呢!
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象征着:“新的一年又来啦!”
【高二春节年俗作文】相关文章:
1.春节年俗小报
2.春节作文高二
3.写年俗的作文
4.新的年俗作文
5.高二春节记事作文
6.高二春节优秀作文
8.学校年俗活动总结
10.高二春节拜年的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