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回乡偶书》扩写作文

《回乡偶书》扩写作文

2023-02-02 07:57:0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虚构咩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6篇《回乡偶书》扩写作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回乡偶书》扩写作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回乡偶书》扩写作文

篇1:回乡偶书扩写作文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爱卿平身,有本上奏,无本退朝。”“陛下,老臣有本要奏。”“哦,贺爱卿有何要奏?”“陛下,老臣年老多病,已不能为国效力了,恳请陛下准许老臣告老还乡!”“贺爱卿你意已决?”“回陛下,老臣心意已决!”“既然如此,那便依贺爱卿所言,贺爱卿回乡途中可要注意身体啊!”“谢陛下隆恩……”回想一个月以前,大殿之上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没错,我就是贺知章,自我三十岁入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了,如今,我终于要回到那个让我日夜魂牵梦萦的故乡了。

一入村,村头的水井依旧和以前一样,满得都快溢出来了,水井边上的那株柳树还是如记忆里的那般苍翠,村里的几户人家已经升起了炊烟,还是儿时的味道,一切都显得这么熟悉。只是我早已脱落了鬓发,从五十年前的挺拔男儿,变成了一个佝偻着腰的老者。走进村子,路边谁家门前坐着一位老人,我竟觉得熟悉,走近一看,却还是辨认不出,于是我尝试性的问道:“是二柱么?”哪位老者抬起头惊讶的说:“你怎么知道我小名,你是?”“我是小章啊,小时候我们一起放过牛的!”“啊,真是你小章,你一走就是五十年,我以为你回不来了。”说完我们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泪光。

交谈许久,我才得知,村里儿时的玩伴就剩他一人了。正当我感怀人生无常,时光易逝之时,从二柱的身后钻出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问道:“爷爷,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我笑着用乡音回道:“小朋友,我可是你们村的啊,不信你听听我的.方言正不正宗。”“那我怎么从来没在村里见过你呀?”这句话直中我的内心,是啊,五十年了,五十年来我竟一次也没有回过故乡,我十分惭愧,说道:“我已经很久没有回来了,孩子,你以后可不能和我一样,出去闯荡也要记得经常回家看看!”说罢,我便和二柱还有他的孙子告别了。

回到家,推开斑驳的大门,扬起的灰尘让我眼前一片朦胧,仿佛还能听到当时的欢声笑语,只是如今只剩下那棵桃树,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篇2:回乡偶书扩写作文

一天深夜,离开家乡五十年,头发花白的贺知章望着窗外又大又圆的月亮,开始思念他的家乡。他想起自己以前和小朋友玩耍的那幅快乐的画面;想起他临走前亲手种的那棵小树苗,现在肯定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还想起了他的亲朋好友,当时普普通通的一位读书人,现在已经成为一名鼎鼎有名的大诗人。于是他决定明天就辞掉官位,清晨就出发前往他的故乡,看望一下他的亲朋好友。

第二天天一亮,贺知章骑着马,穿着便衣,背着行囊,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了整整两天,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终于回到了他思念了许久的家乡,贺知章下了马,独自一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路过了一棵棵粗壮的大树,看这里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贺知章欣慰的笑了笑。这时他看见了一棵参天大树,便停下脚步回忆了一下,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他临走前种下的那棵小树苗呀!他赶紧的抱住这棵参天大树说:“我的老朋友啊,你有没有想我呢?我都想死你了!”他刚说完话,就看见了三四个小孩子正在玩捉迷藏的时候,忽然跑到他的面前,围着她绕了几圈,用奇怪的眼神瞧着她。贺知章一眼就认出他们是自己的孙子和孙女,忽然,一个四岁半的小孩子扯他的衣角,瞪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的问:“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要到谁家串门去?”贺知章听了这话,深深的吸了口气,语重心长的用家乡话说:“孩子们啊,我可是你们的亲爷爷呀,我在你们刚出生那天就离开了这里,在外面整整当了50年的官,现在才回到这里呀!” 孩子们听完后都兴高采烈的喊:“爷爷,给我们讲讲你当官时的故事吧!”于是,贺知章给他的孙子孙女讲起了他去当官的那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正在这时,两三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他眼前……“老朋友,你好!又见面了” 贺知章恍然惊醒,认识出他们就是他的小伙伴!他热泪盈眶紧紧的和他们拥抱在一起……当天晚上和章就写了一首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篇3:回乡偶书扩写

清风徐徐、杨柳依依的春天里,一个经过几十年漂泊和奋斗的老人回到了故乡,他就是贺知章。

如今的他已不再是那个朝气蓬勃的少年郎,而是一位经历一路风雨、几度寒霜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无情的岁月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贺知章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不禁喃喃道:“这么多年了,一切都在变化,可我的故乡还是这么的美丽。翠绿色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朵,高耸入云的大树,欢快流淌的小河,飞翔于蓝天上的小燕子……遥想当年,我还是一个小孩子,上树掏鸟蛋;下水摸鱼;在草地上放风筝……是多么愉快啊!”

“你快来追我呀!”“你快站住!”几个小孩稚嫩的声音传入了贺知章的耳朵。这时,“哎呦”一声,一个小孩跌倒在了他的身边,贺知章轻轻地将他扶起说:“小心一点,下次别跑这么快。”

“我知道了,老爷爷,您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我没见过你呢?”小孩笑嘻嘻地问他。

“哦,我叫贺知章,这儿就是我的故乡,你没见过我是因为我离开家乡很多年,今天刚回来。”贺知章若有所思地答道。

“那您为什么不回家呢?”小孩很关心地问道。

“嗯!我这就回家。”贺知章答应着,迈开脚向家里走去。

他回到了家,这一路的感受让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便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名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篇4:回乡偶书扩写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哪里来。

我儿时离可开了我那充满语花香的故乡,那时,我去外地的路上还一分不舍,望向窗外,再看上几眼自己的故乡。然后,我只能在外地生活、作官,我在那里生活得很好。上午,我作诗,下午我收拾房间,晚上就随意了,我没有忘记我原本的家乡,虽然在外地也挺好的,但跟家乡比起来,就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那里缺少太多的土地气息与鸟语花香。而在那一年,我终于再次回到了原本的故乡。

我进了小村庄后,故乡的景色虽然没有改变,但我的鬓角却已经斑白了,土地湿润的气味充满了整个院子,田地里的人们也一如既往在耕作,我望着他们的背影,十分开心,郁郁葱葱的树木也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下车后,遇到一个小孩童,那个孩童跑过来,看着我的脸,笑嘻嘻地对我说:“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我随之一阵震,更是无比的失落,我拍了拍那孩子,心中有着无限感慨,转身向庭院走去。

篇5:回乡偶书的扩写

贺知章青年时期去朝廷做官,返回故乡时已是耄耋之年,他头发苍白,脸上已经布满皱纹,行动也十分缓慢。

他慢慢悠悠地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来到故乡,景色越来越熟悉,新新旧旧、大大小小的房子也变了一个新面貌,路上遇见一群放了学的孩子,正嘻嘻哈哈地往家走,三两成群,这不禁让贺知章想起自己在这所私塾放学时的情景,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回家去。突然一个孩童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一名学生有礼貌地问:“您好,老爷爷,您来找谁啊?您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呢?”贺知章操起地道的家乡话,和颜悦色地告诉他:“我就是这个村子的呀,只是50年前就去朝廷当官了。”

到了村口,贺知章想起自己走时,那破破烂烂的茅草屋,现在变成一间间砖块砌成的房屋,回到家中,吃到了家乡那又软又面又甜的红薯,和香香的花生米,使他回忆起了家乡的味道。

在外漂泊了那么多年,终于回到了故乡,看到了熟悉的人熟悉的事,还是家里最好。

篇6:回乡偶书的扩写

在一个月圆之夜,贺知章望着这圆圆的月亮,久久的思念着他的故乡,他决定回故乡看一看。

第二天早上,他上路了,在柳树边的村间小路上,他杵着拐杖,一步一颤地向前走去,边走边想:自己三十七岁中进士后,村民们都在村口送他离去,还有年长的老母亲…..一想到马上就可以回到思念已久的故乡,他顿时老泪纵横。

走了许久,终于来到了村口,看见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寺庙,大桥…..突然,他的目光停在了一颗柳树上,那颗柳树上还刻着他的名字呢!他欣喜若狂的轻轻抚摸着他那粗糙的树干,用和蔼的声音问道:”柳树啊柳树,我不在的日子,你想我吗?我想你了,这段时间你过得好吗?有人给你浇水吗? ”说完后,他又紧紧地抱着柳树.接着,,他向前走去,他看到了少年时打水喝的那口井,他使出浑身的力气打了一桶,尝了一口,和记忆中的井水一样甘甜,一样好喝。

几个刚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叽叽喳喳地说话,来到贺知章身边,仔细打量着他:瘦瘦的脸颊:炯炯有神的眼睛:满脸的皱纹;花白的头发;衣服上面还有几个小洞,一个胆大的小朋友用她那娇滴滴的声音问:‘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到哪家去串门啊?““”我们可以给您带路!’另一个小朋友也大声说道。贺知章笑了笑,用家乡话说到:“谢谢,我是本村人,因为我年少出门当官几十年都没回来过,那时你们还没出生呢!”

贺知章边走边看,在一棵老榆树下,看见了几十年未见到的同龄小伙伴在下棋,便走上前去,大声问:“猜猜我是谁?”小伙伴们转过身,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争先恐后地来拥抱贺知章,有的小伙伴还说:“欢迎你回家!”

篇7:回乡偶书的扩写

秋天的一个傍晚,一位老人走在枫叶飞舞的小道上,拄着拐杖一步步笃定的前行。

突然,贺知章眼前一亮,一口古老的、长满青苔的枯井映入他眼帘。此时,他的心跳突然开始加速,“太好了!马上就要到故乡了!”他用双手捧起一口清泉,映照着他那苍老而略显憔悴的面孔,刚想感慨一番,但泪水竟不知不觉沾湿脸颊。他的脑海里浮现起自己离开家乡去当官的情景:“娘,我走了,您好好好保重身体!”娘亲热泪盈眶地说:“儿啊!你要记住娘的话,到京以后,一定要做个清廉的好官,千万不要辜负全村的希望!”

现在,家乡的口音未变,两鬓的白发又增加很多﹍﹍不知不觉,一路的风景渐渐熟悉起来,贺知章已经走进了村子。啊!那棵柳树不正是自己种的吗?看,那原本坑坑洼洼的土路,已经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砖路。破败的茅草屋,也变成了一幢幢“别墅”。正值中午时分,有的老人在树荫下悠闲地下棋,有的孩子在追逐嬉闹。突然,孩子们都呼啦一下围过来,用大大的眼睛打量着贺知章。过了许久,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孩子好奇地问:“爷爷,你是谁?”贺知章先一愣,随后用一口流利的家乡话说:“我是贺知章。”“啊!你是贺知章爷爷,你的爸妈还在等你呢!”贺知章三步并作两步向家跑去,正巧在路上遇见了爸妈,三人喜极而泣。

篇8:回乡偶书

负笈江城旧载忙,

春风扬抑镜湖旁,

而今回乡育桃李,

丹心为国诸栋梁。

桐城市第八中学高三:高时为

篇9:回乡偶书

重庆市忠县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申晓航

我小申可是学术界的一大名人,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我惜日的同学――刘裕涵硬是要在家乡开个同学会,还说我不懂时尚,不是现代QQ人,我虽然反对他这个活动,但我还是开着我那进口的名牌轿车――劳斯莱斯匆匆踏上了回乡之路。

我回到了故乡。故乡的变化可故乡的变化可大了,路上的男男女女都很时髦,我抬头从车子的返光镜中看到自己那花白的头发,为了不落俗套,我决定先到旁边的美发厅去染个发。一脚踏进美发厅,一为保养得极好的老太太把我迎进了大厅。哇!原来她是我的小学同学――杨宵,难怪我感到她是那么面熟,现在她竟然当上了这个美发厅的老板,一拉家常,我才知道她在全国各地开有好多家美发连锁店。她耐心向我介绍各种各样的神奇染发剂。绿色染发剂――可以让人随时感到空气清新;黄色染发剂――可以把头发变成金子;红色染发剂――能让人永远快乐,忘掉烦恼。在杨宵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我染了一头红色的头发,足足花了我8000dollars.

从理发店出来,我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街上的行人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信步来到一家装簧考究的麦当劳快餐厅,远远就看见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在那而饮酒作乐,怎么啦?难道他们穿过时间遂道来到了我们的世界?当我站在那百思不解时,这三个大诗人却一起朝我奔跑过来,大声叫着:“老同学,欢迎你回来。”我盯着他们,迷惑不解。“哈哈哈,你没认出我们吧?我们是李飞.杜宾.白军呀,也难怪你认不出我们,我们去整容了。”哦,我想起来了,当时他们三个在我们班上都因写诗而出名,老师经常把他们的诗当范文念给其他同学听。可我万万没想到,他们崇拜古代诗人到这种痴迷的地步,竟然去整容了。啊,当今的整容术也太先进了,让人看不出一点破绽。

我们一起回到快餐厅,点了一大桌酒菜,开开心心地拉起家常来。我迫不及待地向他们打听其他老同学的近况,原来,我们班的班长――向冰灵现在是诗仙太白酒集团的董事长,听说太白集团的规模可大了,那大楼比美国的世贸大厦还高,一共有9999层,员工3万多人,专门制作太白酒,生意十分兴隆。惜日那个比较文静的欧阳同学,现在也开了一家汽车公司经营的全是高挡轿车,诸如宝马.奥迪.奔驰.....。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是下午,老同学聚会的时间到了,我们各自开着自己那漂亮的爱车朝聚会地点奔去。

,.....

篇10:回乡偶书

这首诗写自我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贺知章是武后时进士,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唐玄宗时辞去官职,当时已是85岁的高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突然回到家乡不被相认的境遇被刻画得十分深刻。这首诗写了作者年少离开家乡,到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才回到家乡所遇到的家乡的变化,一个“客”字刻画了作者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抒写了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十分真切地传达了久客返乡的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我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我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我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我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趣味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此刻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能够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述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篇11:回乡偶书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光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述:“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那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一样,艺术效果也不一样。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比较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比较,而是语言与鬓发的比较。语言习惯一经构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完美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最终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我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趣味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比较:经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比较,以突出离开家乡时光之长;经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比较,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经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比较,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齐。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篇12:回乡偶书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

偶书:偶然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鉴赏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篇13:回乡偶书

贺知章是一位唐朝诗人,他从小离开家乡去外面求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有所成如,如今因年事已高回乡养老。

几十年过去了,当他站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思绪万千。这时,两个小孩清脆的童音唤醒了他。“爷爷,您从哪里来的呀,你要到谁家去啊?”其中一个小孩问道,贺知章想了想,回答道,孩子们:“你们别看我头发花白,我也是在这里长大的。”怪不得你说话的口音和我们一样的,另一个小孩子说到。贺知章很高兴孩子们能听出自己的乡音,在外漂泊这么多年,他是多么怀念自己的家乡呀!虽然有些东西已经改变了,但感觉仍然那样的亲切。

回到客栈,贺知章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拿出纸和笔,借着煤油灯的光亮,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两臂和眉毛都已花白了,身体也没有年轻时那样的硬朗了,但唯独没有改变的是乡音,孩子们不认识我,把我当作客人,其实我就是本乡本土的人。

篇14:回乡偶书

公元743年的深秋,长安城里,一个84岁高龄、两鬓霜花的老人在衙门忙完了公事,正在院中小憩。秋风习习,落叶满地。一阵雁鸣,勾起了老人对家乡的思念。于是,他辞去了官职,决定告老还乡。

老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踏上了家乡的土地——越州永兴。此时已是初春,老人不禁放慢了脚步,欣赏路边的江南美景。野花遍地,绿树成荫,枝头还有黄莺在歌唱。老人一路兴致勃勃,一想到马上就能见到亲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他走近一个小山村,下了马,映入眼帘的是一幕幕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画面:一间间矮小的茅草屋,一棵棵高大的刺槐树,一座座碧绿的小山丘,远处的镜湖依旧波光粼粼。他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白天,他骑在黄牛上,去山坡上放牛,放完牛,便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在湖里游泳,打水仗,捉鱼摸虾;晚上,他躺在床上,数着窗外的星星,听母亲讲那遥远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多年了,家乡还是那个样子,还是那么温暖。”

“嘻嘻……”一阵笑声打破了老人的回忆。他抬头一看,一群乡村孩子正在竹林里做游戏。一个年龄稍大的小男孩来到老人身边,打量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笑着用纯粹的家乡话问道:“请问远方的客人,您从哪里来?”老人笑而不答,因为老人又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夜里,老人在自家的茅舍里,拿出纸笔,心中顿时有了灵感,挥笔写下了《回乡偶书》这样的千古名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篇15:回乡偶书

贺知章年事已高,经过了王爷的允许,返回家乡。知道了这个消息,贺知章十分兴奋,照了照镜子,虽然家乡的口音没有改,但两鬓上的毛发,已经苍白了。他回想起他刚来当官的时候,是那么英俊,五十年后的他毛发已经如此苍白了。

当他回到家乡时,看到了一棵高大的杨树,他轻轻拍着树,说:“树兄啊,多年不见,你依旧这么年轻,可我年龄却不小了。”他想起儿时和伙伴们在这棵树下玩耍时的情景,那是这棵树还是一颗小苗哩。

这时,他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儿童在远处玩儿,孩子们一看见他,就好像熊看到了蜂蜜似的一窝蜂的跑了过来,开始连珠炮儿似的.问他。一个孩子天真地问:“老爷爷,你从哪里来呀?”接着,又有一个孩子问他:“老爷爷,你为什么来这儿呀?”还有一个孩子热情的问:“老爷爷,你是迷路了吗?”贺知章听了这些话,潸然泪下,说:“我从京城来,可这里是我的家乡,我是这儿的人啊!”一个孩子眼珠一转,说:“我想起来了,我爷爷说他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叫贺知章,五十年前去京城做官,莫非就是您?”他转涕成笑,说:“没错,我就是,快带我去看看你爷爷!”那孩子的爷爷就是他儿时的伙伴儿啊!这时,他拿起毛笔,写下了《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篇16:回乡偶书

这一年,贺知章已经八十岁了,他极为思念家乡。于是,决定辞去官职回返家乡。第二天一早,贺知章骑上马,带着侍从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路。

他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家乡。贺知章抬起头,望向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走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一边是郁郁葱葱的竹林,一边是溪水淙淙,远处的田地里农民在除草贺知章走到村口,看见那一棵让自己熟悉的树木,回想起儿时和伙伴们一起在这棵树下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受罚,贺知章热泪盈眶。

这时,一个儿童的声音把他从儿时的回忆中叫了回来,“老爷爷,你是从哪来的呀?”,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问他。有的拉着他的衣角,有的牵着他的手,还有的抬头仰望着身穿红色衣袍、头戴官帽的贺知章。他笑着回答:“我是从京城来的。”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问:“爷爷,你还回京城吗?”贺知章摸摸她的头说:“我不回京城了,我的家就在这里。”一个小男孩说道:“欢迎回家,您的口音一点都没有变。”贺知章微笑着说:“我们回家吧!”儿童们争着牵贺知章的手,一边走一边喊:“回家喽!”就这样,他们簇拥着贺知章回村了。

晚上,贺知章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回乡偶书》。

篇17:回乡偶书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那个小小的村庄,山上五彩缤纷野花依然那样美丽,小草绿油油的的是那样可爱。柳树向大地挥手,用自己华丽的身躯点缀着这个美丽的村庄,那湖春水也拍打着波浪。

著名诗人贺知章回到了家乡,原来那乌黑的头发变成了黑多白少,眉毛也已经成了白雪的颜色,额头上有了几条深深的皱纹,但年已古稀的贺知章眼睛仍然炯炯有神。贺知章自言自语道:“想当初我年幼时离别故乡去外学习,没想到那么老才回乡啊!好多房子都变了,可门前的那湖春水,还在那儿啊!”

远处,有三名儿童在嬉戏,一个扎着小辫子,一个穿着灰色外套,一个穿着蓝色大衣。

“老爷爷,您从哪里来,故乡在哪儿啊?一名儿童好奇地问到。

“我从京城回来看我的家乡啊!“贺知章哭笑不得。

“您来干嘛?”一名儿童又问,“您叫什么名字啊”

“我来看家乡。”贺知章轻轻摸了摸儿童的头,“我姓贺,叫贺知章。”

一名儿童高兴地说:“我也姓贺,为什么我们从没见过您呢?”

贺知章哈哈大笑:“我当年离开时,还不到二十岁,你们妈妈都没出生啊,你们怎么可能看见我呢?贺知章看孩子们还是不信,又说:“你们听我的口音。”

“真的跟我们一样呢,走,我们带你到处看看!”

贺知章回了家,心想,还是家乡的口音亲切,家乡的人热心,家乡的风景最美……

篇18:回乡偶书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走在回乡的路上,弯弯曲曲的山路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山地里一群群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看到如此的美景,两鬓发白的贺知章,不禁感慨万千:“家乡啊,您的美丽芬芳几回回在梦中萦绕,如今我总算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

贺知章看见以前那几棵毫不起眼的小榕树,已长到二三十米高,枝叶繁茂、绿树成阴,挺立在村头。他深情地抚摸着榕树那粗壮的树干,自言自语地说:“岁月不饶人那,一转眼离家已经五十多年了,你也长大了!”说完,他走到村头那面貌依旧的古井前,往下望,井水清晰地显现出他苍老而又陌生的身影,他喝了一口井水,感觉到井水依旧清甜解渴……

突然,传来一阵嬉闹声,贺知章回头一看,原来是一群小孩在追逐蝴蝶,只见蝴蝶飞到了贺知章的身旁,贺知章顿时童兴大起,左手一伸,右手一捞,蝴蝶没抓着。追赶上来的小孩们一看是个陌生人,“白胡子爷爷,您是从哪来,到哪去?”贺知章一手摸着发白的胡子,一手摸着一个小孩的头,笑呵呵地说:“我就是这里人!”“骗人骗人!那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您呢?”“唉,说来话长。那是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出去了,年老了才回来,我走的时侯,你爸爸还没出生呢!所以你自然不认识我了!”"难怪,您会说本地话……

八十多岁的贺知章在村童的簇拥下走进阔别已久的家,他联想翩翩,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篇19:回乡偶书

贺知章年轻的时候就在京城做了官,这一坐就是五十年。

一天晚上,贺知章看到天上圆圆的月亮,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是不是家乡的月亮也是这样圆呢?现在他已经八十六岁了,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看一看。这时,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现在可以把官辞了,回家乡看一看呀!于是第二天,他就整理行李,辞官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心情一直很激动:家乡到底什么样了呢?一路上他看到的山、水、楼,都感觉像家乡一样。过了很久,贺知章终于看到了一条清清的小河:那是家乡的小河啊!他赶快下了马车,朝他向往的家乡大门口奔过去。“哇!家乡变了好多!”贺知章惊讶地看着家乡的变化。以前的小水井,现在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亭子,里面坐着很多人在下棋,以前的学堂,现在变成了富人的家,以前的一片小树林变成了养着小鱼的河塘。他往前走着,发现有些也没有变。以前的茶楼还是那个老样子,草丛中的石头路还在,只是有些旧了,家乡真美啊!贺知章想着。

正当贺知章看着美丽的家乡时,有一位小姑娘跑了过来,对着贺知章说:“老伯伯,您是哪里来的客人呀?”贺知章微笑着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这里是我的故乡啊!我已经五十多年没回来了,你们当然不认识我呀!”小朋友说:“噢,原来是这样啊。”说完她就蹦蹦跳跳地跑开了。贺知章听着小朋友的话,想到自己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家乡的人都不认得他了,不免有些伤心,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篇20:回乡偶书·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参考资料: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xx年12月版 :第56—57页 .

唐代七言绝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篇21: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作文

贺知章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从小就离开家乡,到京城去考取功名,他37岁终于考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80岁后,他觉得自己老了,就告老还乡了。

他一个人,跋山涉水艰难地走着。他日夜兼程、疲惫不堪、终于到了村口。贺知章非常兴奋、非常激动。虽然他再外当官几十年,口音却没有变,但他头发斑白,身体也衰老。他刚走了不远,便见一群小朋友,小朋友见了他,问他:“你从哪里来?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他说:“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呀!”一个小朋友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没见过你?”贺知章说:“我长年在外面当官,所以你没见过我。”又有一个小朋友关心地问:“你走那么长的路,肯定很累吧!”他微笑着说:“不累,不累。对了,我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家乡有什么变化?小朋友拥着贺知章,牵着他的手,笑嘻嘻地问长问短,问东问西。他微笑着一一回答。

他们来到街道上,贺知章离开的时候路两边还是茅草屋,现在都变成了瓦房。河边的柳树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他离开的时候,柳树只是一颗小树苗。河上的桥也变成了坚固美丽的石拱桥,以前还是让人胆战心惊的独木桥。

不一会儿,乡亲们就过来热烈地迎接贺知章。原来是小朋友们告诉大家的。大家到了屋里,摆上酒席,一起坐在一块儿,一边喝酒,一边说话,一起回忆童年那一起捕鱼、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的`美好往事。屋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村子被欢乐气氛包围着。

贺知章看着亲切、纯朴的乡亲们,感到非常幸福。

篇22:扩写古诗《回乡偶书》作文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做官的贺知章告老还乡了,他的头发和胡子都白了,村里来了几个小朋友,他们有礼貌地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谁?要到哪里去?”

贺知章抚摸着小朋友的头亲切地说:“我是贺知章,我的家就在这个村庄。”

小朋友们惊喜地说:“原来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诗人贺知章呀!”

篇23:回乡偶书改写

回乡偶书改写600字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我缓缓地看见了这个我千里赶回的乡村,我的故乡。

我自从年少的时候,便离开了家乡。那时才三十七岁,正当顶天立地的年华呀,我离开了家乡,这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清清的.湖水荡着我的回忆。现在八十岁了,离开这里也有四十三年了,也不知这里的人变没变。我缓缓地走到小溪旁,照着自己,看着自己,一个银发飘飘的老头。我又看见了满脸的皱纹,下巴上蓄着一大把一大把的山羊胡,“老啦!”我叹息的说,可是我的声音还是家乡的口音。

一阵阵儿童般的清脆笑声闯进我的耳朵,我连忙望去。原来是几个七八岁的小孩,他们看见了我,就像看到了天大的喜事一般,跑过来调皮的说:“你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何没见过你?”说完又在我身上玩儿闹,我心中有些生气,恼怒地对他们说:“你们这帮小孩竟然看不出我是谁,你们总听得出我的口音吧?”他们却说:“你的口音倒是像我们乡中的人,只是从未见过你这个人!”我惆怅万分,心如刀绞一般。离开家乡已经四十三年了,谁还知道我啊!往日那些熟识的邻居、伙伴又在哪里?走到村里,偶尔见到几个乡亲,也都不认识我。我在外面风光一时,可是在家乡却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人!我再也找寻不到年少时那份乡情!

于是我写出了《回乡偶书》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两行清泪滑落我的脸颊。

我实在不希望有人再继续我的路了,空闲的时候回家看看,不要让外边人认识你,乡里人却不认识你……

篇24:回乡偶书改写

这天,天空一如既往晴朗,空气如往常一样清新,太阳如往常一样大又红,路边的野花一如既往的艳,一条鹅卵小道依旧长又宽,路上的行人……但对贺知章来说确不一样。瞧!原来是他要告老还乡。

贺知章背着包袱,走在参差不齐的鹅卵小路上,一崴一晃的,似乎一不小心就要摔倒了似的。再看看昔日的贺知章,一个屋黑发英俊少年郎,现如今已成了两鬓斑白的白发小老头喽!可真是岁月不饶人啊!岁月已经在贺知章的脸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知谁又能想到六十多年前那位离家少年郎,是眼前这个小老头儿。

尽管贺知章的腿脚已经不利索了,尽管牙齿已经掉的不剩几颗了,尽管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变少了,但未改变的是他对家乡的热爱,为改变的是他对家乡人民的思念,未改变的是他那一嘴地道的乡音了。贺知章边走边想:等会儿乡亲们一定会在村口接我吧!想到这里,贺知章内心不禁暗暗自喜:见到乡亲们该怎么说呢?“乡亲们好!‘偶’是贺知章,‘偶’是贺知章。”说着,便自言自语道。只因回乡之路太过漫长,贺知章一路哼着小曲儿,随笔写下了两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一段小曲儿,两句小诗,填满了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不知不觉之中,贺知章已经到达了村口,他闭上了眼睛,不由得笑道:“乡亲们好!‘偶’是贺知章!”无人应答,再来一次,还是无人应答,贺知章睁开了双眼,眼前空无一人,看来时间过去了太久,村民们都把他淡忘了吧。

正当贺知章沉浸在失落之中时,突然两个孩童的打闹嬉笑声从不远处传来,贺知章喜出望外:有人来了,看来还是有人记得我的。想到这里,贺知章赶忙跑到了两个小孩儿跟前,指着自己,激动地说:“‘偶’是贺知章,‘偶’是贺知章啊!”两个小孩儿看着面前带有跟自己一样口音的小老头儿,笑着问道:“请问这位客人,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呀?”

顿时,贺知章黯然神伤,愣了几秒,转过头来,心想:我已经几十年没回家乡了,也难怪孩子们不认识我。随后,他拿起笔,在前两句诗的后面又添上了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流芳千古的《回乡偶书》就这样诞生了。

篇25:回乡偶书改写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鸟儿在天空中叽叽喳喳的唱着歌、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时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正走在回乡的路上,弯弯曲曲的山路边到处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有映山红、有菊花、还有金银花。山地里一群群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看到如此的美景,两鬓白发的贺知章,不禁感慨万千:家乡啊,您的美丽芬芳回回在梦中萦绕,如今我总算能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好地方。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贺知章已回到了家乡。他看见以前那几棵毫不起眼的小榕树,已长成二三十米高,枝叶繁茂、绿树成荫,时时挺立在村头的大树。他深情地抚摸着榕树那粗壮的树干,自言自语地说:岁月不饶人那,一转眼离家已经五十多年了,你也长大了!说完,他走到村头那面貌依旧的古井前,往下望,井水清晰地显现出他苍老而又陌生的身影,他喝了一口井水,感觉到井水依旧清甜解渴……

突然,传来一阵阵嬉闹声,贺知章回头一看,是一群小孩在尽情的追逐蝴蝶,只见蝴蝶飞到了贺知章的边旁,贺知章顿时童心大起,左手一伸,右手一捞,蝴蝶没抓着。追赶上来的小孩们一看是个陌生人,连忙问白胡子爷爷,您是从哪来,到哪去?”贺知章一手摸着发白的胡子,一手摸着一个小孩的头,笑呵呵地说:“我就是这里人!骗人骗人!那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您呢?唉,说来话长。那是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出去了,年老了才回来,我走的时侯,你爸爸还没出生呢!所以你自然不认识我了!难怪,您会说本地话……

八十多岁的贺知章在村童的簇拥下走进阔别已久的家,他联想翩翩,顿时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篇26:回乡偶书改写

幼时离开家乡考进士的著名诗人贺知章,终于得到皇上的同意,可以回家乡养老度终了。他兴奋不止,哼着他自写的《咏柳》上路了。

这一路上他兴奋极了,哼着小曲儿,甚至还跳起舞,他恨不得现在就到自己的家乡。突然,他看到了当年他去京城时帮他避雨的一棵大树,这棵大树他永生难忘!于是他就对大树说:“你还记得当年你帮我避雨吗?你可能不记得了,可我还没忘,如今我终于可以回来了!”说完他便又哼着小曲儿上路了。

走着走着,他看见几个说着他家乡口音的小孩儿,孩子们也发现了他,于是那几个小孩就向他跑过来说:“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呀?是不是迷路了?”贺知章说:“这就是我的家乡。我幼时离开这里,去京城考进士,现在我可以回来了。”这时,有一个孩子说:“我听爷爷说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贺知章,他小的时候就去京城了,学习非常好,还考上了进士,在京城当官呢。老爷爷,这说的是不是您呀?”贺知章说:“对对对,说的就是我!能带我去见你爷爷吗?”小孩说:“当然可以呀!我们这都好多天没来客人了,我爷爷一定会很高兴的!”说完他们就走了,走到一半贺知章突然停下来了,他是看到了他儿时的那棵柳树,这让他回想起了儿时的快乐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他往前走,到了小孩的爷爷家,两个好朋友我看看你,你看看我,大笑起来。

这一夜贺知章感受着回到家乡的快乐和见到朋友的喜悦,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扩写作文】相关文章:

1.贺知章回乡偶书

2.回乡偶书教案

3.回乡偶书古诗

4.唐诗之《回乡偶书》

5.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方案

6.回乡偶书.其一赏析

7.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8.《回乡偶书》改写800字作文

9.《回乡偶书》想象故事作文

10.《回乡偶书》的说课设计

下载word文档
《《回乡偶书》扩写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