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金克木作文范文600

金克木作文范文600

2022-09-25 08:35: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只爱美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金克木作文范文600,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金克木作文范文600,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克木作文范文600

篇1:金克木简介

金克木

姓名:金克木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月14日

出生地:江西万载县

籍贯:安徽寿县

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万载县。祖籍安徽寿县。早年曾在小学任教。1930年到北平,1935年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从事翻译和写作工作。1938年任香港《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子中学英文教师,同时兼任湖南大学法文讲师。1941年赴印度加尔各答,任《印度日报》编辑,同时学习梵文。1943年开始研究古代印度哲学、佛学与文学。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至今。曾教授印地语、乌尔都语、梵语,为我国东方学研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3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四次代表大会。历任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8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金克木教授系国内外著名东方学者、教授,在梵文、佛学、翻译、诗歌、美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文史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均取得卓越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现当代学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突出成就。早在1930年,金克木先生在北平时,就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诗歌和翻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自50年代以来,除从事教学工作,一直辛勤耕耘于学术研究与写作之中,取得丰硕成果。

篇2:金克木的诗

金克木(1912- )出版的诗集有《蝙蝠集》(1936)、《雨雪集》(1986)。

生命


生命

生命是一粒白点儿,

在悠悠碧落里,

神秘地展成云片了。

生命是在湖的烟波里,

在飘摇的小艇中。

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

是伴着芦苇啜泣的呵欠。

生命是在被擎着的纸烟尾上了,

依着袅袅升去的青烟。

生命是九月里的蟋蟀声,

一丝丝一丝丝的随着西风消逝去。

篇3: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金克木《书读完了》读后感

刚刚把金克木老先生的《书读完了》看完,虽然内容深奥难懂,但是比较浅显的一些内容还是可以理解的。

本书开篇借历史学家陈寅恪见历史学家夏曾佑,夏曾佑说书读完了。这件小事开篇点明本书的主题,书是可以读完的!为什么书是可以读完的呢?老先生解释道,书和书是不同的,有些书是基础,是主干;而有些书却是依附于基础的,是枝叶。这就简单明了的理清了读书的主次关系。而却基础是书一共也就那么几本,花些时间是可以读完的,然后再发展些枝桠,整个体系就完善了。

然而光是有了大局还不行,还要对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就涉及到了专业的'学科研究了,对于我这种门外汉实在显得深奥麻烦。但是不得不说,金老先生学识之深之广,实在令人佩服,特别是对佛教的研究和理解,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有时不禁想,如国金先生剃度了,多半也是同李叔同一样,做什么像什么,也是一代高僧大德。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怎么样来读书,用什么的方法,在这以前我是完全没有清晰的逻辑,认为读书就是读就好了,还有其他吗?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起阅读,相辅相成。前者重大局,侧重于中国古典研究,后者重细节,侧重于书的读法,典型的西方逻辑。

总体来讲,如果能越早些时候读这样的书,无疑对以后的阅读方向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南,省了许多功夫。

篇4:杭州中考作文解析:谁是金克木

2015杭州中考作文题目:一个小学毕业的大学图书管理员,看到大学者的书单,于是也按着这个大学者的书单来读书,最后成为了一个翻译家和作家,这个人就是金克木。

相关阅读:金克木(1912~)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人,198月14日生于江西。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20世纪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金克木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七届,宣传部部长。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篇5:杭州中考作文解析:谁是金克木

杭州中考作文解析:谁是金克木

2015杭州中考作文题目:一个小学毕业的大学图书管理员,看到大学者的书单,于是也按着这个大学者的书单来读书,最后成为了一个翻译家和作家,这个人就是金克木。

2015杭州作文解析(仅供参考):2015杭州中考作文是材料作文,写作这样的材料作文,首先要理解材料。材料主要提及的人是金克木,他的第一身份是一个小学毕业的'大学图书管理员;他的最终身份是翻译家和作家;在他的从第一身份到最终身份,有一个过程,“按照大学者的书单来读书”。从而我们可以提炼出材料的主旨,一个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也可以选择“按照大学者的书单读书”的角度来进行立意,得出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等发散性思维的作文创作主旨。

相关阅读: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人,1912年8月14日生于江西。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20世纪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金克木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20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篇6:著名学者金克木的名言佳句

著名学者金克木的名言佳句

1. 独创有两方面:一是形式的新颖,一是个人人格的化入。

2. 由此可以说读书是读一个世界,读一个世界也好像读一本书。……读世界也要知道它的意义,也就是感觉所得的世界中的世界。

3. 反过来,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也许这可以叫做“读人”。不过这绝不是说观察人和研究人。……我说的“读人”只是听人说话。

4. 语言不仅是工具,它本身又是思想,又是行为。

5. 宇宙、人生、社会都是些大谜语。

6. 我听过的话还没有我见过的东西多。……可以说那也是书吧,也许这可以叫做“读物”。物比人、比书都难读,它不会说话;不过它很可靠,假古董也是真东西。……只想说明到处有物如书,只是个人读法不同。

7. 人的眼界越来越小,同时也越来越大,原子核和银河系仿佛成了一回事。

8. 我说的是总结我读书经验只有三个字:少、懒、忘。……现在比以前还多了一点,却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就是读书中无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还多些。……所以我就连字带空白一起读,仿佛每页上都藏了不少话,不在字里而在空白里。

9. 所有各种世界本身都是开放的,但你没有进入那个世界。

10. 一个人对自己讲的话也不能知道它的全部意义,就是说,只能知道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能完全知道别人听了以后所理解的意思。一句话讲出以后就不属于讲话的本人了,也就是独立出去了。

11. 确实是人,自己思想行动,自有选择,但实际是俑,所有自以为是自己的一切都是外人教会的,自己不知不觉暗中照人的样,等于听从自己以外的指挥。那样就可以治。

12. 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想要瞭解西方文化,必须有。

篇7:金克木《大小猫洞》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金克木《大小猫洞》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名人免不了有故事流传,真假难辨。

大科学家牛顿有个传说是:他养了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他为便利猫的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一小,一大。他认为大猫不能进小洞,可不知道小猫能进大洞,开一个洞就够了。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

牛顿爵士的家世并非贫寒。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这故事靠不住。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开一个猫洞是从人的一方面想,一洞可以两用。若从猫的一方面想呢?一有紧急情况,两猫不能同时进出,势必大的要挤了小的。而且――

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以我为主。

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若是各有一洞呢?那就不一样了。

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

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

双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

故事里的牛顿不可笑。他是从猫一方面考虑的。洞是供猫用的,不是供人用的。对人说,一个洞的效率高。对猫说,两个洞更方便。牛顿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

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

话说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据说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楚国人要给他一个“下写威”。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国门之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晏子不肯,说,到什么国进什么门。到狗国才钻狗洞。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进大国的大门,还是进小国的小门?楚国人不肯自认小国,只好请他进大门。没开谈判先吃了败仗。

当时只有三个大国:西是秦,东是齐,南是楚。既是外交访问,晏大使必非一个人。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决不能一个人徒步走来。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而且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这故事靠不住。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走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这又是从两个不同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贵宾来到,大开中门迎接。来“告帮”的,“求情”的,普通人,都得从侧门出入,先到门房挂号等候。仆役丫环就只能走后门了。

最古的大学叫做“泮宫”。祭孔夫子的“文庙”有三个大门并列。进门便是泮水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的桥直对“大成殿”。只在本地有人中了状元时才能开正中的大门,由状元走过中间的桥去祭孔。不出状元,就不能开正门,无人走这“状元桥”。门的大小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相连的。不出状元。地方等级就低。

现在的北京大学的大红门是原先的燕京大学修的,仿照“文庙”的格式。不过“状元桥”上走的人不限于状元,中门大开,人人可进了。

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1.指出本文的论点。(3分)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分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分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中有关门洞的两个故事,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作者为什么反复指出“这故事靠不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全文看,本文属于驳论文。

B.为了生动有趣,作者在大小猫洞的故事后又增加了大小国门的故事。

C.为了层层推进,更深刻地揭示道理,作者从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国门再谈到状元桥。

D.从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国门再谈到状元桥,作者借以宣传“以人为本”的思想。

4.另选角度,解读以下寓言故事,写出新的寓意。(3分)

一到冬天,蚂蚁就出来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促织饿死了,作了蚂蚁的粮食。(选自《伊索寓言?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参考答案:

1.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

第一分论点: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有开猫洞应从猫出发而不是从人出发的道理。

第二分论点:晏子使楚的故事里有门的开设应以国准而不是以人为准的道理.

2.①(3分)强调不论真假,哪怕故事靠不住,故事里面也有道理,使论证无懈可击,体现议论文的严密性。 ②(2分)“楚国式”指门以人为准,“齐国式”指门以国准。(1分)该句指出中国社会历来习惯从等级观念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

3.D

4.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讽刺现代有些人,阴险狡诈,自己靠别人活着,却不希望别人活着。

篇8:《为什么要读金克木》的阅读答案

《为什么要读金克木》的阅读答案

金克木是著名的“燕园四老”之一(另三位是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老固老矣,却是老当益壮老而弥坚,文章写得一发不可收,直到去世前一个多月还给出版社寄去了一篇《倒读历史》。据《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记述,从金府辞出,老人送到门口,扶着门框还要说上半小时。《读书》每月只能发他一篇文章,但老人一寄就是四五篇——他有太多的话要说了。好在杂志发之不及,还可以编书刊行,因此我们也就有幸一本接一本地读到金先生的书。

对金克木的学问和成就的评价,就连陈平原这样的学问大家对此也颇为踌躇。据陈在《“〈读书〉时代”的精灵》一文中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收获》杂志准备集中发一批金克木的文章,另加万把字的评述,考虑到能兼及金氏的文与学的,陈平原比较能够胜任,但陈在拜读了金氏的二十余种著作后乃废书长叹,跑去跟金说不干了,原因是像《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梵佛探》这类书,他“只能焚香拜读,根本无力评判”。

金克木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一是金先生祛除了我们在读书上的焦虑,一是金先生的热衷“猜谜”让人触摸到了他的家国情怀。前者是为解惑,后者是为传道。

金克木“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整日“在中外古今的文化思想中旅行”,兴趣广泛到令人吃惊。对于我辈读书人来说,最感惶惑的就是置身“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如雪片般漫天飞舞,读不胜读,金先生却写了一篇《“书读完了”》,认为就文化经典来说,无须“皓首”即可“穷经”,只需选读最紧要的部分,再佐以大家的指导,也就算是“有文化”了。当然,金先生这里是就基本教育来说的,目的只在求得常识。一般来说,人们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才去读书的,目标一旦明确,也就没有汗漫无归之忧了。如果有人立志成为博学鸿儒,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读书不是目的,博学也不是目的,只有为着解惑的读书才有“求X得X”的幸福。有些为稻粱谋而读书的人,或者说是“专业读书人”,自然难免把一本本未读的书当成是一双双讨债的眼睛,但金先生又告诫要“转苦为乐,把包袱改成垫脚石”,因为“‘学而时习之’本来是‘不亦说乎’的.”。事实上金先生读书完全是为了“猜谜”,而不是为读书而读书的,因此心态也就非常平和。他早年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出于对借书人所读书目的好奇,便按照借书人的“指引”去看书,但这么做的目的是“只想知道一点所不知道的,明白一点所不明白的,了解一下有学问的中国人、外国人、老年人、青年人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而“完全没有想到要去当学者或者文人”。

金克木读书无数,自然是乐在其中,但似乎不能说老人看书只是享受“老来乐”,前文已说过他是为了“猜谜”。在金氏看来,“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日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猜谜”不全然是娱乐自己考验智力,还有着深沉的情怀寄寓其间。“到七十年代末,我重新开始看书时,才回顾刚刚经历过的又一次‘大革命’。为什么这一次要标出‘文化’招牌呢?文化到底指什么?……‘文化’成为谜。这时我已有闲暇,于是从略有所知的文化人类学开头看外国书刊。……随手写下一些围绕这个问题的文章。自己知道不过是对文化猜谜。这样说不通,再换一条路子。”与其说金先生是在寻找文化的内涵外延,不如说他是在试图寻找历史“文化迷局”的根源。实际上,在金氏看似轻松的文字背面,往往都浸透着老人的深重忧思。针对中国历史编纂出现的断层现象,金先生指出:“假如中国历史断层总是由外国人来补,这只怕是不可不注意的。本世纪(20世纪)初,据说日本人预言过,中国人学中国学要到外国去,这不会成为事实吧?”

(选自《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金克木是著名的“燕园四老”之一,虽然年事已高,但始终坚持写作,直到去世前一个多月还为出版社撰写文章。

B.老人“扶着门框还要说上半小时”,一方面说明金克木非常健谈,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现出他晚年的孤独和寂寞。

C.《收获》杂志之所以找到陈平原写有关金克木的评述,是因为他是研究金克木的权威,能够兼及金氏的文与学。

D.读金克木先生的散文,我们一方面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家国情怀。

E.金克木先生早年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这一段经历对于他成为学术大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章第二段引用陈平原《“〈读书〉时代”的精灵》中的话,有何用意?(6分)

(3)简要赏析文章画线的语句。(6分)

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日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

(4)金克木的读书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1)AD(选 A 得 3 分,选 D 得 2 分,选 B 得 1 分。B 句的理解牵强附会;C 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到“他是研究金克木的权威”;E“至关重要”夸大了这段经历的作用。)

(2)①解释了陈平原放弃评价金克木的原因;②表明金克木学问之深,成就之大。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猜谜”的重要性。

(4)①要培养阅读兴趣,广泛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②阅读应该有目标,选择最紧要的部分,再佐以大家的指导,定会有所收获。③读书不应该抱着功利性的目的,要抱着平和的心态,乐在其中。④读书应该有“猜谜”的心态,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言之成理即可)

【金克木作文范文600】相关文章:

1.lol金克斯语录

2.我克服了困难作文600字左右

3.木雕象作文

4.木木读后感

5.沙木河作文

6.禾木记忆作文

7.作文600

8.600作文

9.金手链作文

10.木心经典语录

下载word文档
《金克木作文范文60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