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的正解作文
“老子是天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疙瘩的正解作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疙瘩的正解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疙瘩的正解作文800字
疙瘩的正解作文800字
人与人之间由一条神秘的细绳联系着,随着时间的流逝,难免会有一时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难以解开的疙瘩。
友谊之线也易形成疙瘩,我也曾因此困扰。
还依稀记得初中时你活蹦乱跳的背影,走在你身后的我总是淡淡地笑着,看着你欢快的样子。你是我在初中时最好的朋友。
但是,朋友之间不是一直平静而无波折的。
那一天,我因病而不能与同学们一起去上体育课,一个人独坐在教室里,生病是我的心情烦躁不已,手中握着的笔吃吃不知该如何与作业本接触。
这时,静得无比的教室内,我听到了你的蹦跳声,我知道是你来了,但是我并未像往常一样去和你玩闹,而是装作认真的样子,像没有看见你似的在角落里练字,墨水在纸上慢慢划过。
在那一瞬间,你猛地跑向我这,却不小心撞到了我的桌子,顿时本子上划出了一道黑弧线,桌上的书散落在地上,墨水瓶也被打翻了,随着玻璃破碎的'声音,墨水如花一样地洒在了地上丶书上,你的尖叫声也荡漾在我的耳边。
你还是那么鲁莽,但是不知为什么,那天我很生气,一团憋了很久的火气在心里熊熊点燃,这是我第一次向你发火。
“你没有脑子吗?没看见我在写字啊?整天疯疯的,看,这不出事了吗?”我凶巴巴地看着你,看着你的脸渐渐变红,眼角露出了泪光,呆呆地站在那儿,我仍不解气,又将你的笔砸在了地上,还踩了一脚,我只听到你轻轻地说了一声“对不起”就走了,我看着你的背影,你的肩膀抽动着,慢慢地离我而去,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哭,看到你这么安静,莫名地有一丝心疼。
第二天,我们在走廊上相遇,看着你忧伤的样子,我心头涌起一阵歉意,这一整天我们相互之间都没讲过一句话,都很安静,我心中好像少了些什么似的,我回想我的所作所为,觉得有些过分了,我害怕你会讨厌我而要与我永远地绝交了……
第三天,我们在教室门口相遇了,我拉住了你,与你同时说出:“对不起。”竟然如此不约而同。我拿出了一支崭新的笔,你递给了我一瓶崭新的墨水,我们对视了几秒又相视一笑。
友谊如此微妙。
友谊之线总会有些疙瘩,但是是可以解开的。我用真心待你,你用爱心暖我,真心爱解开了友人之间的疙瘩。
篇2:疙瘩的正解-友谊作文800字
疙瘩的正解-友谊作文800字
人和人之间由一条神密的轻绳联络着,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所难免有一时盘绕在一起,产生一个无法解开的疙瘩。
友谊之线也易产生疙瘩,因为我曾因而困惑。
还我还记得中学时你上蹿下跳的身影,走在你身边的我一直万般无奈笑着,看着你轻快的模样。你是我心中在中学时好朋友。
可是,朋友并不是一直宁静而无曲折的。
那一天,我患病而不可以与学生们一起去上体育课,一个人独座在教室里,得病就是我的心烦意乱不己,手上握着的笔吃点不知道该怎样与练习本触碰。
这时候,静得极其的课室内,我听到了你的蹦蹦跳跳声,我明白就是你来啦,可是我仍未像以往一样去与你打闹,只是假装用心的模样,像沒有看见你一样在角落书法练字,黑墨水在紙上渐渐地掠过。
在那一瞬间,你猛然跑向我这,却一不小心撞到我的餐桌,猛然本子h上划到了一道黑斜线,桌子的书撒落在地面上,墨水也被弄翻了,伴随着玻璃破碎的响声,黑墨水似花一样地洒在了地面上丶书本上,你的嘶嘶声也泛起在我的耳旁。
你或是那麼莽撞,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天我很生气,一团憋了好长时间的火气在心里汪汪狗引燃,这是我第一次向你动怒。
“你没有头脑吗?没看见我还在写毛笔字啊?一天到晚疯疯癫癫的,看,这并不出大事了吗?”我板着脸地看着你,看着你的脸逐渐发红,内眼角外露了泪水,怔怔立在那里,我仍不解恨,又将你的笔砸在了地面上,还踩了一脚,我只听见你缓缓的讲了一声“抱歉”就离开了,我看着你的身影,你的肩膀抽搐着,渐渐地离我而去,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你哭,见到你那么清静,莫名其妙地有一丝心痛。
第二天,我们在过道上相逢,看着你忧愁的模样,我心中泛起一阵歉疚,这一整天大家彼此之间都没讲过一句话,都好安静,我心中仿佛少了些哪些一样,我回忆我的行为,感觉有一些过分了,害怕你能反感我想要和我始终地决裂了……
第三天,大家在教室大门口相逢了,我拉着了你,与你与此同时讲出:“抱歉。”居然这般不谋而合。我取出了一支全新的笔,你拿给了我一瓶全新的黑墨水,大家对望了几秒钟又相视一笑。
友谊这般细微。
友谊之线总是会有一些疙瘩,可是是能够解开的。我就用真心实意待你,你用善心暖我,真心实意爱解开了朋友中间的疙瘩。
篇3:金刚经的正解
金刚经的正解
○法会因由分第一
(法者,即大乘法也。会者,佛与诸弟子共会于祇园也。因,始也。由,行也。行必有所,始此法会者,乃作经之因由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如是者,指此经所言之法也。我,集经者自谓,即阿难也。言如是之法,我亲从佛闻之。一时者,师弟会遇说此般若之时。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曰佛。此指释迦,为一曰教主也。
舍卫国,梵语舍卫,此云闻物。即波斯匿王之国。祇树,王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生时适值战胜,因以为名,树是祇陀所施。给孤独园者,王之宰臣名须达多(一作孥),常在此园赈济孤独。达多原是外道,因在护弥长者家,闻佛说法,心生敬心,欲得胜地请佛住。思太子有园,方广八十顷,空旷清净,堪为福地。往白太子,太子戏曰:「若布金满园,吾当与之。」达多如其言。太子亦不爱金,将金共立精舍,请佛说法。
比丘,梵语;华言乞士。谓上乞法于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人,以为世人种福。即今之僧也。大比丘,乃得道之深者,天人所共恭敬,非小德故;内外教典无不博通,非寡解故。盖佛将说真空无上妙理,必得道之深者方能请问领悟也。千二百五十人,皆佛所化度弟子常随听法者。俱,皆在也。
尔时,彼时也。
世尊,举世之人所尊敬也。
食时,乞食时,非受食时。乞食当辰巳,受食当午时也。
著衣,著僧伽黎,即二十五条之大衣。制像水田,见生福故。佛制入王城聚落,应著此衣,犹今之搭戒衣也。持钵,持四天王所献之钵。(过去维卫佛钵,入涅槃后,供龙王宫中。释迦成道,龙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取以奉佛。此是绀琉璃钵,乞食时持之。)次第乞,平等行乞,不分贫富贵贱也。本处,即祇园也。饭食讫,此饭字作餐字解,指受食时。言讫,毕也。洗足,西域行露足,故以水涤去尘垢。已,完也。敷,布也。布列高座而坐,即今之止静打坐,将说法也。
﹝讲﹞阿难记而言曰:如是经之所言,乃我亲从佛闻之。佛说此经时,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中,与得道之大比丘及相随听法之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同处焉。尔时,世尊于日当辰巳,可以乞食之时,著僧伽黎大衣,持绀琉璃钵。园在城外,入舍卫城中,次第行乞,不越贫以从富,不舍贱以从贵,大慈平等,无有选择。乞食既已,还归园中。当午受食,饭食事毕,将入禅定,于是收入衣钵,使心无系累。洗足以洁其身。乃布座而坐,说法之因由起矣。
○善现起请分第二
(分为二节。善现,须菩提之别名。当世尊趺坐之时,正弟子请益之候。故身起恭敬而请问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注﹞时,须菩提起问之时。众弟子中惟德尊而年高者,谓之长老。须菩提一名善现,又称空生。尊者初生时,其家一空。相师占之,唯善唯吉。故名善吉。
偏,半也,袒,露也。所著之衣,半露其右肩。东土以袒为慢,西方以袒为敬。表请无上正觉之法,以身担荷也。右膝著地,右是正道,左是邪道。亦表请正法,从实依归,卑礼承受也。合掌恭敬,东土以拱手为恭,西方以合掌为敬。两手相合,肃恭而身不懈,一心专注,诚敬而容不息也。
白,启问。须菩提向佛启问而言。已上七句,皆集经者叙说也。
希有,言旷劫难逢,千界一佛,世所希有,赞佛之词。如来,佛之通称。犹华言圣人。如而不生,来而不灭,即真性之体用以立名也。
护,爱护;念,存念;付,付授;嘱,嘱告。菩萨本云菩提萨埵,略其文而便于称,故云菩萨。菩提,华言觉悟;萨埵,华言有情。觉有情者,众生多有情欲而不能觉,惟菩萨在众生有情之中,自能觉悟而不染,又能觉有情众生而化导之也。诸菩萨,诸众也,指凡学于如来者。
阿,谓无;耨多罗,谓上;三,谓正;藐,谓等;菩提,谓觉;谓无上正等正觉,即指真心言也。此心包含太虚,孰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此心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
云何,犹如何,请佛言之词;应,当也;住,止也;降伏者,制御之谓也。
﹝讲﹞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自己座位起身,整顿威仪,袒其右肩,以示不敢背乎师,屈其右膝,以示不敢左乎道,合掌以示其归依,恭敬以示其严肃,而启白于佛,以伸问辞。先称赞曰,举世所少有者,我世尊也。又曰,如来起慈悲心,善能卫护眷念此会中之众菩萨,使之信受;善能以此佛法付委嘱托此会中之众菩萨,而使之奉行。又问曰,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学道之初,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为当常住而使之不退转;至于妄心一起,当以何道降伏而使之不惑乱我真心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注﹞重言善哉,赞叹之词。谛,审也,仔细听也。应,当也。「如是」二句,一云说在下二分,此但引起,而使审听之词,是看得太虚,止知照下者。有以为顶上文,谓即此便可以住,即此便可以降伏,即指发菩提心为印可之词,是看得太实,止知承上者。窃以「如是」二字,虚中带实,上承发菩提心来;实中尚虚,下照度生布施去。方是语脉。夫照下引起,人所易晓,顶上处不可说得太尽,有碍下文也。
唯,应辞。然者,然其使己谛听之言。有以为如儒书曾子之「唯」一贯者,看得太深也。愿心所期,乐心喜好,欲心思得,谓心期、喜好、思得闻住降之详也。
﹝讲﹞佛因须菩提请问,妙称佛心,故重言善哉善哉以叹美之。遂顺须菩提之言而云,汝以如来善护念、善付嘱,此善发我未发之言,汝当详审而听,吾当为汝说此应住降伏之道。人之菩提觉心,虽本来固有,然物欲陷溺,攻取日众,最难发起者。若善男、善女既发此心,当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妄心。须菩提即因佛言,又称世尊,弟子愿欲闻其说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者,言非小乘也。佛法有大乘、小乘,如儒家大学、小学。菩萨用此大乘法化导众生,犹车之载物,运量有甚大也。宗者,心之所主;正者,言正而非邪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注﹞诸菩萨摩诃萨,佛呼在会之众也。摩诃,大也。大觉有情,即能救度人者。如是,指下文所告也。
众生者,谓凡有生之类,上自诸天,下至人物。众生虽多,约有九种。若,如也。卵胎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也。我者,对众之称。代度生菩萨设为自任之词,非佛自谓也。皆,尽也。令,使也。入者,入于其中。无余,外更无有余大。涅槃,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盖指本来清净真空心境也。
灭,消灭;灭尽一切愚痴烦恼。度,化度;度脱生死苦海。菩萨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无余涅槃也。量,限量。数,数目。边,边岸。无量、无数、无边,总之极言其多也。相者,形迹;执著此形迹,心不虚空,滞而不化,谓之有也。我相者,认四大以为己有而成我相;人相对我而言;众生相,则凡有生者皆是;寿者,利长生不灭有悠久之义。
﹝讲﹞佛告须菩提说,诸大菩萨以妄心欲其降,而使真心安住者,果何道以致之?凡人一身,悉皆五阴六识遮蔽我之真性,故与一切众生交接,感我妄心时难降伏。何以见之?有性易轻举飞扬浮动,或由躯壳而名卵生者;有识常流转习气深重,或由胞衣而名胎生者;有心随邪见沉沦不省,或感湿气而名湿生者;有情逐景趣迁流起幻,或随变化而名化生者;有执相修因著色见者,名为有色;有寂守空顽,著无色见者,名为无色;有滞诸闻见,系念染著者,名为有想;有绝念不起,致虚守寂者,名为无想;有起生灭见,落有无两头机者,名非有想非无想。
凡此九类众生,迷真逐妄,种性不同,相因性起,妄心建立,随类受生。若天若人若物,虚空等神,阴魔等鬼,沉溺世趣,流转生死,下自欲界,上至诸天,轮回六道,难入涅槃者也。以妄感妄,动我妄心,起分别见,致难降伏。今我即发平等正觉心,则众生本心与我心无二,皆令消融其烦恼,点化其染著,觉妄悟真,破愚痴见,息无明火,入于清净无为涅槃妙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限量、无计数、无边际一切众生,岂真有众生使入涅槃而灭度之哉!
盖众生原有此菩提心,只为迷而不悟,遂生种种妄相。今令心地一朝豁然开朗,种性悉化,顿见本性空寂。是乃自性自度,本来无此众生,何得而灭度之?夫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此何以故?盖自性本空,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形迹,是为无上菩提心,方是大菩萨;若或有此四相,则于前一切众生,妄为分别,心生邪见,起诸烦恼,安得皆令灭度以至涅槃哉!即非菩萨地位中人矣。
○妙行无住分第四
(分为二节。妙行谓修无上正觉精妙之行;无住者,不拘泥执著精妙之行,本无住著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注﹞复,还也;次,再也。还再与须菩提言,叙经者之词也。
宗注:次,坐次也。须菩提先于座起,跪而请问,至是使还坐而告之。复次二字,佛言也。须菩提,呼而告之也。亦通,录为旁参。
于法之法,[既/木]指佛法言;触法之法,属意分别思想,皆是。
布,普也;施,舍也。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为六入。触者,来加于身,如饱暖安逸者,妙触也;劳痛饥寒者,苦触也。法者,即意之所举,计校分别是非之类。当于义理者,善法也;动于情欲者,恶法也。住者,即住于根尘而执著不化也。不住布施,如以色施人,而不存施色之心;声香等亦然。
﹝讲﹞佛再与须菩提说,菩萨于一切所行之法,当无所执著,即行于布施。言以色布施,不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皆然。盖凡夫贪著,借布施种福,此为住相布施,著在物上;菩萨行施,了达本空,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施,无留滞执著。应,当也。菩萨行施,理当如是也。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相即六根六尘之相。福德乃性中之福德。佛恐人疑不住相则落顽空,故言福德以唤醒之。福德无量,福报亦无量。佛止言福德者,菩萨但修福,不望福报也。
不可思量,言其广大,不可以心思度量其多少也。于意云何?言汝意中作何理会也。四维,四隅也;如东南方、西北方之类。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总谓十方。虚空者,太虚之中,无有纤毫隔碍,荡然空明,非心思可能量度。佛以福德不可思量,故举十方虚空为喻。虚空岂可思,是故须菩提皆言不也。语毕而呼世尊者,敬之至也。虚空而该以十方者,是虚空之全体,即非顽空也。如是指上文虚空也。
﹝讲﹞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菩萨自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学道的菩萨,不泥著色声香味触法之根尘以为布施,则喜舍心空,圆满其福德,量等虚空,岂人心之思可得而测度忖量哉!又问须菩提,于汝意中自谓如何,如东方虚空,可以心思度量不?须菩提答云,不可思量。更问,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亦答云不可思量。盖大莫大于虚空,非人之所测度。佛又明说,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如虚空之不可以思量也。
既而,佛又呼而告之,诸菩萨之学道者,不必别处更求应住之下落,但当依我所教于汝无住相布施之法,便就此止,应用存养之间,湛若十方虚空,无所住而住可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分为二节。凡人之形色,皆属虚妄,非真实也。所见非真见也。惟此如如之理,乃人本性,是为真实不以目见,而以心见;不求相见,而求理见,是为实见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注﹞此如来谓真性佛,湛然常住,本无生灭,无相之可见者也。身谓色身,相谓诸相。即非身相,谓色身与诸相皆非真实也。
﹝讲﹞佛语须菩提曰:我谓学道菩萨如所教住,而无所别求者,盖以如来不可以形迹求也。于汝之意云何?可以有形之色相即见如来不耶?须菩提解其意,乃答曰: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故不可以身相见之,盖如来所说身相,不过形体假合之末耳,岂可谓之实有身相而见真如来哉!故曰即非身相也。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谓之诸相,不止身相,凡法相、非法相皆在其中,而心不执著,则见诸相非相。此如来,指法身也。
﹝讲﹞佛告须菩提曰:夫如来既不可以相求,可见世间凡有形相者,皆是假合的,不是本有真实的。虽有形相,亦虚妄耳。汝若能见一切诸相便识破非真实本相,自无执相迷真之失,即能回光返照,见法身真性如来随处显现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
(分为二节。学道以信为本,大乘法无住无相乃是正宗;闻之而不疑惧,故为正信。此人不可多得,故为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注﹞白,告也;颇,略也。章,章分;句,句读;实信,真实信心也。如是言说章句,指上三四五分之辞,与无住行施、无相见佛之说。
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云:有五个五百岁:初五百岁解脱坚固,第二禅定坚固,第三多闻坚固,第四塔寺坚固,第五斗诤坚固。经云后五百岁,指末法斗诤之时,亦有持戒修福之人。持戒者,诸恶莫作,修福者,众善奉行。根者,有生长之义。一念生净信,专一其念而无染著,是名净信也。福德兼慧而言,世间所享者福报,信此经者名福德,言有福又有德也。
﹝讲﹞须菩提深信佛所言说,恐后之人闻法不能信受。乃白佛言,世尊所说皆大乘正宗之教,菩萨未有不信受而奉行者;但大凡众生,颇有得闻如是不住行施、真空无相之言说章句,果能实信之不也?佛告须菩提,汝莫轻视众生,作此生实信不之说。盖不住真空妙理,人心所固有,但为六尘四相所蔽,而昧之耳。必有大根器的善人,自能信任其道。即至如来灭后,到后五百岁之时,断有持戒修福之善人,能于此经中之一章一句,信之于心,以为真实语。当知此人之善根培植甚厚,岂止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此善根哉,已于无量千万佛所中,凡世间一切利物济人之事,无不行之而种诸善根,发生得此实信心来,非浅根人所能得也。若有此善根之人,得闻此经之章句,乃至一念之中,净而不乱,信而不疑。此净信心者,如来尽能证明而知之,尽能摄受而见之,是诸信心者,虽名为众生,其净信所得福德,受用不尽,岂有限量哉!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第一何以故,言净信福德在无相;第二何以故,言所以无相之故;第三何以故,侗人云疑衍。
此释生信得福之故。该乎生、法二空。无四相,生空也;无法相、无非法相,法空也。我人众生寿者,尽天地间之相不出乎此。非法者,无法也,沦于顽空。取犹执也,心取相者,此中不化,未悟无相之理,而欲执相以求,是有外障,故云即著四相。法相虽非色相之比,然一有所取,亦不悟真空体,而起内障,故亦云即著。非法原不离相,况执之乎。著四相者,即非菩萨。故必无取无著,方合真空。所以不应取之故,如来常有如筏之喻也。
﹝讲﹞佛言是诸众生何故得如此之福德,彼一念生净信。其实善根纯熟,能合真空无相之理,无复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亦无有执著此经之章句,落于有见,而为法相;亦无有不思去探讨其言,沉空守寂,落于无见,而为非法相也。
不著有无两边,复其真空之性,诸相尽捐,心无染著,所以净信此经而福德无量。佛又反言之,此何以故也?假使是诸众生,若心不空,取有形相,即为牵著我人众生寿者之形迹矣,岂能使心性空明,随机感应乎?此人之所易晓也。至于我说无法相者,以本空真体,不在言语文字之间,若取法相,就是与前执著四相之心一般。至于非法,则无相矣。我亦谓无非法相者,盖真性中诸法显现,无容一毫染著,原不相碍,若取非法相,谓之无记空、断灭见,此心不化,与前著四相,又何异焉?是故法与非法两头见,至须截断,不能执为有而取法,亦不应执为无而取非法。以此不应取之义,亦有原故。如来尝谓,汝等学道比丘,当知我说此法,皆因汝有四相,不能了悟真空,超登彼岸;是以假此法,令汝度脱生死苦海耳。汝若既见本心,证涅槃乐,即我所说之法,亦当不用。犹如编竹成筏,渡人过水,到岸则不须筏矣。夫法尚当舍去,何况著无,非法又安用执取为哉!
○无得无说分第七
(无上菩提之理,本来无相,当体空寂,无物可得,无言可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耶者,疑辞,亦诘问辞也。菩提心是如来本性,亦人之所同具,岂自外而独得,有待言而显哉。定者,泥于一处而不通也。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非有非无乃极至之理也。所以以字承上来,皆以以字用也。无为法即是无上菩提之别名,乃自然觉性,不假人为者也。或云有为法,世间法也;无为法,出世间法也。要之,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有为亦本于无为,分个有无,所谓差别也。世人多以无为二字认作灰心稿形,一无所为,此真愚见也。得道浅者为贤,得道深者为圣。指现成者言差别不同也。又参差分别也。(按,差别,差字有二音,一初牙切,音叉;一初宜切,音雌。考古本注,原读作叉,不同也。后有读雌者,参差也。就贤圣浅深说,当作参差;就有为无为说,当作不同。然不同中具有参差,义则二,音皆可通读,不必拘也。)
﹝讲﹞前章既云不应取法,当如筏喻。犹恐须菩提未透彻,故又设问曰:汝之意云何?如来无上菩提法,果有所求而得之于己耶?抑以此法有所说而教之人耶?须菩提云:如我心中悟佛所说之义,则知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亦强名耳!求之了不可得,本无定有之法。实此名也,即如来所说,但为觉悟众生随机设教,不得已而有言;亦无定有之法,如来可据而说也。如来之法,无定名,亦无定说者,其故何也?盖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法也,可以心悟,而不可以相取;一有取心,则驰于外求。可以心传,而不可以言授;一有言说,则泥于文辞,皆不可也。
是法也,若执以为法,微妙莫测,有而不有,法何所在?非法也,若执以为非法,随感即应,无而不无,何在非法?又非非法也,而谓可以定名定说欤。所以然者何也,法本于无,惟无故妙也,此一切贤圣虽先后远近之不同,皆不能外无以为法,但所见有浅深,作用有随机而差别不同耳。
○依法出生分第八
(法者,即此经之法,指般若波罗蜜多言。依者,不违之谓。诸佛一切妙法,尽依此法出生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三千大千世界者,世为迁流,界为方位界限。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界。三千大千,统言一大世界,形容其多也。布施,广布舍施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珍珠玻璃也。宁为犹可为,乃计其多而故问之辞。
四句偈,诸解不一,或指经中二偈,或指无我相四句。须知佛止说偈,不专执一金刚经,乃大藏经之要。劝人受持四句偈,或显实相,或明妙法。又经中之要,执一废余,便失经意。此经自始至终,总谈真空无相妙理,人能体会此旨,一卷中精功成文者,何处不有?偈者,发言成句也。四句偈,而曰乃至,曰等者,自多至少之意,不止四句为偈也。要活看,乃至字等字余详广录。
﹝讲﹞须菩提固知无相之理,但不知得无量之福。佛将以此持经功德开示学人,故先设言呼须菩提而告之:设有人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用以布施,此人所获福德多乎不乎?须菩提会意,答云,人以七宝布施,宝丰福胜,其福德甚多,诚如世尊之言也。何以故?是福乃有相之施,于性中真空无相之理全不相关,初非性中自然之福德也,所以如来说福德多耳。盖是假合,故见其多也。
佛言,若有人于此经中之言,直下承受而不忘;拳拳奉持而不厌。乃至由博而约,于四句偈等,为人解说其义,则是自利利他,不特觉一己之性,并觉众人之性,将见人己兼成。所获之福,胜于彼之七宝布施多矣。
然所以胜彼者,此何以故也?盖般若真空无相之理,是诸佛之本性;一切诸佛之多,及诸佛无上菩提之法,皆自此经流出。求其直指全体,未有若此经之明且尽者。
佛又恐人泥于佛法,又呼须菩提而晓之曰,所谓佛法者,本来无有,不过假此开悟众生,使之言下见性,乃名为佛法也。故曰,即非佛法。随扫以显般若真空耳。
○一相无相分第九
(一相者,谓修行四果,各有一相也。其实功有次第,而无为则一;果虽深浅不同,而总不可萌有得之心。当深造以悟入无相,盖须陀洹等皆是假名,究竟本来一相亦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注﹞梵语须陀洹,此云入流,入圣人流也;而无所入者,不著入流之相也。我者,指须陀洹等言。
梵语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著,后念即离。妄念往来于心中,往则妄念止时,而又或一来,本性未能寂灭故也。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来。不来欲界,亦名出欲,外无欲境,内无欲心,谓已断欲界思惑也。
梵语阿罗汉,此云离欲。其心已证无为之体,诸漏已尽,自无生灭。
果,如树之结果,谓到此地位。道者,得无相之理,非徒果也。
又须陀洹果者,烦恼不生,决定不入地狱异类,是名初果;如果之初生者也。斯陀含果者,色身只一次往来天上人间,如果之方硕者也。阿那含果者,欲习永尽,决定不来欲界受生,如果之将熟者也。阿罗汉心境俱空,内外常寂,法实无有,岂作得道念,如果之已熟者也。
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觉。乐,受也。梵语阿兰那,此云无诤。萌于心曰念,见于事曰行,谓其无人我见而不起诤行也。实无所行者,本性空寂,随缘赴感,而实无行之之心也。
﹝讲﹞佛问须菩提曰,须陀洹作个念头,自谓我必得此果不?须菩提知其不然,乃曰,须陀洹不萌得果之心,何也,盖彼已超乎凡见,心趋无相之理,得与圣人之流,而无所入于圣域之想;惟克制其欲,不入六尘境界。须陀洹之所以得名者,其在是欤!
佛又问曰,斯陀含作个念头,自谓我必得此果不?须菩提即不然之,云,斯陀含心已造到至静之地,但目睹诸境,未能不动此心,还有一生一灭,而无第二生灭。前念方著,后念即觉。不久于人欲,虽往来于人间天上,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也。是斯陀含之所由名欤!
佛又问曰,阿那含作个念头,自谓我必得此果不?须菩提即不然之,云,阿那含心空,欲念已断尘界思惑,外不见有可欲之境,不来欲界受生,名为不来矣!夫曰不来,是此心尚未融化,犹有强制之劳,而其实无不来之迹,盖不惟六根清浮,且见得六尘本空,此已造到佳境矣,非阿那含之谓乎!
篇4:“幸福”的正解作文800字
“幸福”的正解作文800字
这堂课,老师很轻松。
走进教室,他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题目:有钱就幸福吗?让我们思考一会后,叫了两位同学上去,要求他们以类似辩论的方式,写出相反的答案及理由。
两同学很快写下了各自的答案,他们有备而来,也很轻松。
甲同学代表正方的意见,他的答案是这样的`:有了钱,你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条件就会变好;有了钱,别人对你的态度就会变好;有了钱,你自己的心态就会变好。总之,有钱就幸福。
乙同学代表反方的意见,他的答案截然相反:挪威的剧作家易卜生说过,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买来熟人,却买不来朋友;钱能带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拿破仑曾拥有许多让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荣耀、权力、财富,但他却说:“我这一生从来没过一天快乐的日子。”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其实并不是很有钱,有的甚至于没有钱,但他们活得很快乐,过得很幸福,甚至比有钱人活得更出色。所以,有钱不一定就幸福。
老师再次走上讲台,步履和表情都很轻松。我并不认为他有轻松的理由,因为接下来的裁判应该会让他焦头烂额。
我们都在等待着,看他如何为自己的故作轻松收场。我们习惯地认定,这两位同学的答案既然是矛盾的,就一定是有对错的。
但老师仍然一脸淡定,轻轻地朝讲台下挥挥手,叫我们安静下来,然后在黑板左右各划了一个“√”,说:“恭喜两位同学,你们都答对了。其实,这是一道多解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中国人有自己的幸福观,比如健康是福啦,平安是福啦,但你们有没有听谁说过有钱是福啊?”
“没有!”我们在台下齐声回答,这回的答案很唯一。
“这说明啊,幸福虽然是有条件的,但有钱却不是唯一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当然,有钱并不是坏事,正如刚才甲同学的答案里所说的那样,有钱会让你生活得更好,所以我希望你们将来都做有钱人。但你们更要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做一个健康、平安且有精神追求的人!”
掌声还没有停息,下课铃响了。走出教室的时候,我们心里都感到从未有过的透亮和轻松。
篇5:工作汇报,一地疙瘩
工作汇报,一地疙瘩
以下文字未进行严谨思考: 第一、我是一个不纯粹的冒险主义者,但是叶公好龙地选择了这份目前看来有些挫败感的工作,这说明骨子里我还很懦弱,看来是之前休息多了; 第二、收获。见到了一些牛人和假牛人,以及一些平凡的人。面试他们的同时也是考验我自己。两周下来,明白一个道理,所谓的语言表达能力必然需要与思想深度挂钩,你想谈得深入一些,光靠自以为是的卖弄语言技巧那真是大错特错了。反之,语言的朴实并不能遮盖思想的深度,做采访的时候,长句子的`大量运用正暴露了思考的繁冗和逻辑冗余,考验自己的同时也令被采访者大伤脑筋,因而往往会导致他们丧失畅所欲言的兴趣,这样的沟通将是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的; 第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业务水平的积累是实实在在的,不可存有太多的投机取巧心态,更不可因一时达不到高标准而慌不择路、乱了阵脚。给自己适当的时间,慢慢来――从心底里接受自己是一个菜鸟的现实,并且胸怀坦荡地向能者学习,忽视那些团体中有意无意的捣乱份子,不因为他们的存在而降低自己的标准; 第四、工作中的压力或许可以通过主动施压来得到缓解; 第五、改变自己的陈规陋习,这是你选择这份工作的基本需求,是做好这份工作赢得自信和他信的必经之路; 第六、当下的苦痛就是将来的幸福。篇6:疙瘩的意思是什么
疙瘩的意思:
一方面指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另一方面也指人思想上的矛盾、疑虑、问题等。
英文解释
a swelling on the skin;pimple;knot;lump;blotch ;
[a swelling on the skin;pimple;lump]∶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
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老残游记》
[lump;knot]∶小球形或块状物
面疙瘩
饿了有烤火排,有酸奶疙瘩。--《天山景物记》
[a knot in ones heart;hang-up]∶喻指不易解决的问题
思想上的疙瘩一解,他感到轻松多了
详细解释
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特指结子。
方言。指某一处所或时间。
堆;块。
麻烦;别扭。
不爽气,爱挑剔。
疑虑或不易解决的问题。
中英例句
那家伙让人起鸡皮疙瘩。
That guy's a total creep.
谁能把我的鸡皮疙瘩唱出来?
Who is going to give me goose bumps?
那你心里有疙瘩吗?
Are you comfortable babysitting?
你有没有起鸡皮疙瘩?
Are you getting shivers down your spine?
篇7:南瓜疙瘩散文
南瓜疙瘩散文
晚餐吃南瓜疙瘩。
南瓜疙瘩是我们当地的一种吃食,由稍厚的面片和着南瓜煮成。我的家乡处于粮食丰足的长江中下游,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旱地里冬季种小麦,产量不高,面粉自然就比大米稀有。用小麦换回的面粉数量有限,母亲要留着慢慢吃。最省面粉的吃食,是面糊糊。母亲喜欢做面糊糊,不仅因为它面粉用量少,还因为它工序简单,对于忙碌的她来说极其省时省力,可我们兄妹都不爱吃,嫌它清汤寡水没味道。母亲被我们缠磨不过,偶尔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为我们做一顿解馋。可不要以为南瓜疙瘩是什么金贵的东西,但凡主食里和了菜,那都是穷人应对主食短缺的发明,比如利川的土豆饭,我们当地的红薯饭。但南瓜疙瘩至少比面糊糊好,它的面粉用量是面糊糊的三到五倍,它进了嘴牙齿还能派上用场,可面糊糊让牙齿无用武之地,筷子也是多余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南瓜疙瘩是跟美食联系在一起的,南瓜香甜,面疙瘩劲道。现在我们当地很多酒店的主食里也有南瓜疙瘩,可是都没有我记忆中的味道。
南瓜,是两天前在超市里买回来的,是长条形南瓜的一段,不是中间,是头或者尾的一段,看见它极易想到整条南瓜的苗条。我第一次见到这种长条形状南瓜,是跟爱人去他家菜园。在路边一丛叶片肥硕的南瓜藤下面躺着一只只苗条的南瓜,不像我从小吃到大的南瓜,圆溜溜的,柿饼样。南瓜的颜色也不一样。我家乡的南瓜有花纹,深绿和浅绿交错,成熟时深绿会变成黄色,表面会有一层很薄的被称作“霜”的白色粉状物,像丰腴的女子裹了一层薄纱,丰满诱人。长条形南瓜成熟时,表面颜色比较均匀,深黄乃至接近橘色,也会有薄粉,但因为身形单瘦,缺乏诱人的质感。
去掉保鲜膜,用刀削皮,很容易,说明这南瓜还没有真正成熟,可是瓜瓤里裹着的南瓜籽,分明已经饱满。伸手去南瓜内,挖出瓜瓤,正打算随手扔掉,脑海中却一闪念,这瓜子可以留下来炒着吃。
记得小时候,每次家里吃南瓜都把瓜子留下来,由我淘洗干净,晾晒在竹制的簸箕上。天气好,太阳大,两天便晒干了,装在袋子里攒着。天气不好,晾着会起霉点,只能扔掉。攒到一定的数量,母亲就会用炒菜的余火炒南瓜子给我们解馋。炒南瓜子需要极大的耐心,火稍微大一点,瓜子壳就糊了,吃得满手满嘴的黑,味还苦。但母亲每回都把南瓜子炒得恰到好处,表皮焦黄,嗑起来还不容易碎,满嘴生香。
今年过年回老家,一到家,婆婆就打开柜子,拣出一件件吃食给我看,让我想吃就自己拿。瓜子花生糖果水果一大堆,我最喜欢的是一罐南瓜子,颗粒小,原味,很香,跟小时候妈妈炒的一个味,我没事就坐在电视前嗑。公公见我喜欢吃,满脸笑意,说:“往年你们回来,家里没你们喜欢吃的东西,我和你妈都觉得委屈你们了,今年专门弄了南瓜子,你喜欢吃就好,明年再多弄一点。”我的手停在往嘴里送瓜子的途中,视线也从电视上收了回来,迷惑地问:“自己家炒的呀?”公公笑眯眯地点头,很自豪的样子。我看着罐子,这一罐只怕有好几斤呢,这么多南瓜子,要吃多少南瓜呀?面对我的惊讶,公公得意地一笑,说:“后面猪场买不起饲料,就收购南瓜喂猪,我和你妈跟人家商量,免费帮人家剖南瓜,只要南瓜子。”我的眼眶一热,公公的脸有些模糊,手中的南瓜子变得滚烫。两位老人都已经七十多岁了,在八九月的酷热里,坐着低矮的小凳子,佝着腰砍南瓜,挥汗如雨,只为了弄点孩子们喜欢吃的东西,让孩子们对这个家有点念想。爱人心疼两老,责备道:“南瓜子哪里没卖的?这么大年纪,为了弄点南瓜子帮人家剖南瓜,不怕人笑话。”公公横他一眼,气哼哼地说:“老子怕谁笑话?老子不偷不抢,只要你们喜欢吃,老子愿意!”爱人见他爸生气了,赶紧闭嘴。公公就是这样,每年过年变着花样给我们弄吃的,团子,豆丝,米豆腐,都是做工复杂的小吃,不管我们怎样地嫌麻烦,劝阻他,他总是我行我素,跟婆婆两个人在厨房鼓捣,为我们端出各种美味的吃食。每次孩子们吃得喊还要还要的时候,他脸上总是挂着慈祥满足的笑。
切好南瓜,我开始和面。正好母亲带着侄儿来我家写作业,我跟母亲说晚上就在我家吃,我做南瓜疙瘩。母亲看看我,不放心地问:“你会做?”
我很吃惊,我会做南瓜疙瘩母亲竟然不知道!我成家都快十五年了,这十五年间,我做了多少次南瓜疙瘩给爱人和儿子吃了,我记不清了,可是,我竟然一次也没有做给母亲吃,甚至都没有跟她提过。
母亲似乎还不放心,倚着厨房门框看我和面。
母亲从未教过我如何做南瓜疙瘩,我的.手艺完全是看来的。记忆里,每次都是母亲在灶上忙活,我在灶下烧火。长江中下游地区麦收过后,天气已经很热,更何况是热气弥漫的厨房。每回我都嫌热,塞了草把子到灶膛里,就跑到一边站着,看母亲把手蘸水打湿,从和好的面上揪下一小团,在手里扯呀拉呀,拉成一个面片,丢进锅里翻滚的水中。热气不停上升,母亲发际沁出密密的汗珠,偶尔抬起手臂用袖子擦一擦,来不及擦的时候,汗就顺着脸颊流下来。
现在,做南瓜疙瘩的是我,站着看的是母亲。
做南瓜疙瘩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南瓜要粉要甜,二是面要和得劲道。面劲道,一是多揉,二是水分适中。曾经有一回,面粉里被我和多了水,家里也没有面粉了,我只有硬着头皮扯面片,可是面团太稀,根本就扯不成形,最后都黏成了一小团一小团的面疙瘩,真成了名符其实的南瓜面疙瘩了。
母亲看我用力揉面,满脸过意不去地问:“要不要我帮忙?”
我摇头。我知道,在母亲面前,我永远是那个站在一边看她做事的孩子,我何尝不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孩子的呢。无论年长年轻,做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啊!
尽管今天的南瓜不甜,但母亲说面很劲道,我把它当做第一次给母亲做饭的最好奖赏!
篇8: 做面疙瘩作文
做面疙瘩作文
今天太阳在天空中露着金灿灿的笑脸,我和妈妈都不想出去。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吃面疙瘩,可是我不想出去买。
妈妈说:我们可以自己做呀。
我说:好啊,不用出去晒太阳了,我十分开心。妈妈对我说:今天要小宝自己做面疙瘩,我很高兴的回答,我做就我做呗。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往不锈钢盆里到两碗水,加入面粉,在打两个鸡蛋,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和面。
妈妈告诉我和面简单,关键是揉面,那么一大盆面粉我难以下手。为了吃上好吃的面疙瘩,没办法我用力给面按摩。可是面粉就是不听话,它们不互相粘在一起,反而跑到我的.手上,看上去和怪物的手一样。于是我问妈妈,怎么才能把面揉好又不粘手,妈妈告诉我,手上先粘点干的面粉再给面按摩,就不粘手了,我试了一下果然有效。我赶紧给面不停的按摩,然后分成一个个薄大饼,再把大饼捏成一块块面疙瘩。就大功告成了。
然后妈妈打面疙瘩放入烧开的水中,一会儿就看到一个个面疙瘩像小鱼一样浮到水面,在往锅里加入我爱吃的菜,不一会儿终于一碗香喷喷的面疙瘩端上了桌。哇!比买来的好吃多了!
篇9:老外总结“中式英语”及正解
①是中文意思,②是Chinglish说法,③则是英语的标准说法
①迎你到... ② welcome you to ... ③ welcome to ...
①永远记住你② remember you forever ③ always remember you(没有人能活到forever)
①祝你有个... ② wish you have a ... ③ I wish you a ...
①给你② give you ③ here you are
①很喜欢... ② very like ... ③ like ... very much
①黄头发② yellow hair ③ blond/blonde(西方人没有yellow hair的说法)
①厕所② WC ③ men's room/women's room/restroom
①真遗憾② it's a pity ③ that's too bad/it's a shame(it's a pity说法太老)
①裤子② trousers ③ pants/slacks/jeans
①修理② mend ③ fix/repair
①入口② way in ③ entrance
①出口② way out ③ exit(way out在口语中是crazy的意思)
①勤奋② diligent ③ hardworking/studious/conscientious
①应该② should ③ must/shall
①火锅② chafing dish ③ hot pot
①大厦② mansion ③ center/plaza
①马马虎虎② so-so ③ average/fair/all right/not too bad/OK(西方人很少使用so-so)
①有名② famous ③ well-known/renowned/legendary/popular(famous在中国被滥用)
①滑稽② humorous ③ funny/witty/amusing/entertaining
①欺骗② to cheat ③ to trick/to play a joke on/to con/to deceive/to rip off
①车门② the door of the car ③ the car's door
①怎么拼? ② how to spell? ③ how do you spell?
①再见② bye-bye ③ bye/see you/see you later/later(bye-bye有些孩子气)
①玩② play ③ go to/do(play在中国被滥用)
①据说② it is said ③ I heard/I read/I was told
①等等② and so on ③ etc.
①直到现在② till now ③ recently/lately/thus far
①农民② peasant ③ farmer(peasant有贬义,要忌讳)
①宣传② propaganda ③ information
篇10: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少室六门]
【三世诸佛】
去非言实。未来不为真。现在菩提子。无法号玄门。三身同归一。一性遍含身。达理非三世。一法得无因。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深难测。慧解广无边。无上心正遍。慈光满大千。寂灭心中巧。建立万余般。菩萨多方便。普救为人天。 [慧净禅师] 过去未来三世诸佛 皆依般若得菩提
凡夫有虚修正慧 并与能人境智齐
[大颠禅师]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三菩提,正真也。依此四个字修证,直超圣果圆顿之位。不立文字,若目学解,就人驰求,终不成就。
[净慧和尚]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但是菩萨要依般若波罗蜜多,得到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亦如是。般若为佛母,般若是出生诸佛的母亲,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心经》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开始,一直到“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一般把它判为显说般若,用明显的道理来说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这一段讲诸法的空相是什么,讲在诸法空相当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凡夫法是平等平等的;讲四谛、十二因缘等二乘法在诸法空相中亦复如是,平等平等;讲菩萨法的智与得,在诸法空相中亦是平等平等。
最后总结一句,“以无所得故”,用般若的大智慧,来观察以上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不可得。
为什么呢?“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既是因缘所生法,所以说即是空,这叫做空观。“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叫做假观和中观。
空、假、中三观,凡夫法用空观来观照,二乘法用假观来观照,大乘菩萨法用中观来观照。空观、假观都有对待,比如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没有对待了,这就是中观。
中观既不是有,也不是空,非有非空,以非有非空的不二法门为中观。这些分析都是用智慧来观察一切法的见地,不要把这些见地看做是实有的和实在的。把这些看做是实在、实有的也是错的,因为一切无所得。
[补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或说是无上道。
佛是大觉大悟的大圣人。凡是具备了大觉大悟品徳的人,都可称为佛。修行大智度可得无上道。
三世,指过去、未来及现在。过去的佛,现在的佛,将来的佛都是从修行大智度中获得无上道的。正确认识了自己,正确认识了世界,才能成为世人尊敬的大圣人。
《六祖坛经》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先前心念迷妄是凡夫,后来心念觉悟就是佛。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佛就是觉,觉就是佛。
敢问灵山何处是,常言远隔万重关;
我身原在灵山住,外觅灵山不见山。
吹散浮云见大日,离家浪子把家还,
摩尼珍宝光辉照,无上菩提一念间。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少室六门]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般若为神咒,。能除五蕴疑。烦恼皆断尽,清净自分离。
四智波无尽,八识有神威。心灯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是无上咒】
无上称最胜,拔济为群迷。摩诃三界主,愿广起慈悲。
能顺众生意,随流引化迷。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是无等等咒】
佛道成千圣,法力更无过。真空灭诸有,示现化身多。
来为众生苦,去为世间魔。劫石皆归尽,唯我在娑婆。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佛愿慈心广,世世度众生。弘法谈真理,普劝急修行。
回心见实相,苦尽见无生。永息三恶道,坦荡乐里里。
[大颠禅师]
大明无上咒
此咒亦是众生具足心,得此法门,有大神通。反真归源,魔宫震动。心光发现,普照十方。一切万法,无能越者。是大明无上咒, [净慧和尚] 《心经》的`第一大部分是“显说般若”。“显”就是明显,开显,用明显的道理解释“般若”的重要,“般若”的功能、功德和力量。“般若”对凡夫、二乘、菩萨,在解决生命问题上都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般若是指导,是眼目,凡夫、二乘、菩萨离开了般若,就等于没有了眼目。
《宗镜录》上讲:“六度当中,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六度”是修菩萨道必须行持的法门。“六度”如果没有“般若”,其他的五度就都不能成为到彼岸的法门,只有以“般若”为统率,六度齐修,才是到彼岸的法门。
经文的后一部分就是“密说般若”,用密咒的方式来显示、总结般若的要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由此我们就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何等的重要。
接下来有四句话,说般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以这四句话来总结般若的要义。咒在梵语叫做“陀罗尼”,翻成汉语名曰“总持”,又名“真言”,亦称“咒”。何为“总持”呢?咒语很精简,以少字秘密的方式摄持多义。“总持”者,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故名“总持”。“真言”者,即是佛菩萨真实不虚的语言。中国道教以及古老的民间宗教所采用的祈祷的语言也称为咒。
“般若波罗蜜多”这种引导我们由此岸渡到彼岸的大智慧,就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这四句话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古今的注解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大神咒”者为方便般若,“是大明咒者”为观照般若,“是无上咒者”为实相般若,“是无等等咒”者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方便般若破烦恼,观照般若破无明,实相般若令因行圆满,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令果德圆满。能破无明,超越、突破凡夫的生命境界,超越二乘的生命境界。因行圆满,令菩萨因中修行,速得成就;果德圆满,成就无上佛果。所以这四句话,“是大神咒”总持凡夫的修行法门,凡夫的修行法门就是三科法门:“是大明咒”总持二乘的修行法门,二乘的修行法门是十二因缘和四谛;“是无上咒”是总持菩萨的修行法门,菩萨的修行法门是六波罗蜜;“是无等等咒”者总持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超妙绝伦,无以超越。所以这四句话含摄整个《心经》深奥的道理。正因为这四句话,正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有这样的功能、功德,所以是“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就和上面“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前后紧密地呼应。
一部《心经》就是讲的如何灭除众生的烦恼大患。《心经》的这个功能、功德是“真实不虚”的。真实不虚,这四个字,每个字都有千斤重,每个字部都渗透着佛菩萨的无量悲心。佛菩萨的悲心,是告诉我们凡夫要相信“般若”的功能,要相信佛菩萨走过的路,要相信这条路能除一切苦,没有半点虚假,真实不虚。这“真实不虚”四字,即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想一想我们自己,观照一下我们自己的所言所行,有几件事是真实不虚的?这是实实在在的,是不能有半点含糊的。做人要真实不虚,做事也要真实不虚,对待自己要真实不虚,对待他人也要真实不虚。常以此四字为座右铭,即使不能大彻大悟,起码也可以做一个好人,一个守信用、有诚信的人。在我们现在这个诚信危机的时代,真实不虚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心经》,用《心经》,就在这四个字上学,就在这四个字上用,这一辈子抓住这四个字不放,那就不会辜负此生,就不会辜负佛菩萨的苦口婆心,不会辜负我们学佛一场,闻法一场。
[补注]
咒,有两种含义:一、指真言,二、指密咒。真言又有显密之分。这《心经》前边说的是显说真言,后边从“揭谛揭谛”到“萨婆诃”是密咒。
释迦牟尼说了大智度法门的圆妙功德,赞叹说:“这大智度法门,是大大神奇的真言,是生发智慧大光明的真言,是第一最胜的真言,是无与伦比的真言。”世间凡夫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等苦,只要修持大智度,都能超度,化归无所有,所以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释迦牟尼在楞伽山法会上说《楞伽经》,对大慧菩萨说:世界上有个本住法界。这个本住法界,不是“法由心生”的法,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先圣所证的大道,如实反映本住法界。象金银之性,常住不变,法界常住。不论佛出世不出世,法界常住。谁能实事就求是地证得这个本住法界,谁就掌握了这个真如之理。这个本住法界,不是我说了算,不是你说了算,不是谁说了算。谁能认识这个本住法界的本来面目,谁就是如来佛。
《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所谓无实无虚,即是说,此法无实体,却又真实不虚。
大智度,真神奇,最第一,无伦比。
勤诵持,得大利,超三界,脱生死。
心大慈,行大悲,乐施舍,常随喜。
心作佛时心是佛,时时处处如来地。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少室六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故说真如理,未悟速心回。六贼十恶灭,魔山合底摧。
神咒除三毒,心花五叶开。果熟根盘结,步步见如来。
【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羯谛本宗纲,扶机建法幢。如来最尊胜,凡心莫等量。
无边无中际,无短亦无长。般若波罗蜜,万代古今常。
[大颠禅师]
揭谛
揭谛者,人空,又揭谛者,法空,到空无所空。
波罗揭谛
生死永断,同到彼岸。永不受生,故曰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五欲尘劳染污不得,反本还源,归宗得旨意,故曰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菩提是初,萨婆诃是末。发菩提心,勇猛修行,迢出三界,了无所了,得无所得,荡然清净极乐之所,故曰萨婆诃。看读至此,廓然顿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净慧和尚]
接下来就是咒语。“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语秘密不翻,照此直念,不要理解它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勉强地加以翻译,反而会令极为珍贵、秘密,而且内容丰富的陀罗尼局限在某些字面上,深刻的含义体现不出来。对咒语我们不要求其了解,一心一意、深信不疑地持下去,自有受用。
[补注]
这里说的是密咒。这大智度咒,要用梵音念诵。凡是密咒,都用音译,不用意译。
密咒,非常讲究声韵。哈哈笑的声音,能让人开心;婴儿哇哇哭的声音,能宣泄肺中浊气;冲啊冲啊的喊声,能振奋士气;摇滚乐能剧烈刺激神经;轻音乐能让人轻安祥和。有节奏地、抑扬顿挫地念诵咒语,能制造一种美妙的环境。如果又煨燃檀香,配上乐声,更是妙不可言。在这样的环境下,修行人很容易进入轻安祥和的境界,系心一处,忘我忘物。在这种状态中,往往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
虔诚勤诵心经咒,只管耕耘莫计酬,
豁然一悟圆成就,当下随缘入圣流。
篇11:《诗经》中的情诗正解
《诗经》中的情诗正解
《国风·邶风·日月》这首索“性”诗的片段:
该诗写一个小妾向丈夫要求性待遇。她要求丈夫每月分配给她定期同居天数,丈夫没有给,甚至连暂时一次的`机会也不给,她怨夫,恨夫,于是唱出了这首呼怨喊恨的歌。
原文: 今译:
日居月诸, 喊声日呀叫声月,
照临下土。 日月临空照下土。
乃如之人兮, 竟有如此之丈夫
逝不古处? 跟我暂住怎也不?
胡能有定? 何能定居有我处?
宁不我顾? 难道不把我眷顾?
日居月诸, 喊声日呀叫声月,
下土是冒。 日月临空照下土。
乃如之人兮, 竟有如此之丈夫,
逝不相好? 为何不把我爱抚?
胡能有定? 何能定居有我处?
宁不我报? 难道永不答理我?
日居月诸, 喊声日呀叫声月,
出自东方。 日月都从东方出。
乃如之人兮, 竟有如此之丈夫,
德音无良! 温言软语从不说。
胡能有定? 何能定居有我处?
俾也可忘。 使有指望可依托。
日居月诸, 喊声日呀叫声月,
东方自出。 日月都自东方出。
父兮母兮, 我的爹呀我的娘,
畜我不卒。 爱不到头谁养活!
胡能有定? 何能定居有我处?
报我不述! 待我冷落不堪说。
诗共四章,章章皆以日月起兴。(译文是宋书功所创)
诗里的日月象征丈夫,下土象征妻妾,妻妾是要靠丈夫的爱来养活的。说明女人在父权社会中已经失去了人生的独立自主性,她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因此她也只有依赖男人而生活。在一个男人拥有众多妻妾的家庭里,那么一个女人占有与丈夫性生活的多寡就是衡量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丈夫心中的地位以及她得到丈夫多少爱的标尺。诗中的这个女人,看来是个庶妾,她有危机感了,于是她充满怨恨地喊出了“乃如之人兮”这句话。人们仿佛可以听到这个女人泪水掉下的声音,可以听到砰砰不平的心跳声,人们只能听到她凄凉悲哀的哭求声。
以上所言,就是《邶风·日月》这首诗所写的生活原貌,其艺术感染力可谓悲天悯人。诗人把它写出来,说明它不是生活中的个别现象,而是有典型意义的一种社会现象。但除了引起人们的同情以外,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这首诗大概从来没有人这样读、这样理解过,究其原因,皆汉儒误导所致。请看他们的解说:《毛诗序》套用《左传》故事来穿凿附会扯到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上去了,其实与诗之内容毫无关涉,却懵住了一代又一代的经生学子,使《诗经》中的这类诗篇所反映的生活原貌埋没于尘沙之中,蒙垢荷污,掩盖了它的思想光辉,糟蹋了它的艺术价值,甚可惜哉!
篇12:做面疙瘩叙事作文
做面疙瘩叙事作文
今天晚上,我们全家人一起吃面疙瘩。那么,这面疙瘩是谁做的呢?嘿嘿,当然就是我和妈妈做的喽!
傍晚5:30分,我和妈妈就开工了。先把面粉倒进碗里,加上水就开始搅拌。这时,妈妈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要不加几个蛋进去?”我当然是点头赞成喽!加了两个蛋的面糊糊已经变得金黄金黄的了,像个黄色的小太阳。看着这个“小太阳”我心里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红色,于是,我灵光一闪,对妈妈说:“妈妈,要不我们再加两根火腿肠吧!这样会更鲜一点。”妈妈同意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两根火腿肠,准备让妈妈帮我切成一个个火腿丁,可妈妈却说:“你自己来切吧!你也可以锻炼一下了。”我有点为难:“我又不会切,要不,你给我示范一下吧!”说完,妈妈就熟练地切了起来,我仔细地看着。妈妈切了一会儿,就把菜刀给我了,我也像妈妈那样,一刀一刀地切下去,很快,我就把火腿肠切好了。妈妈把火腿肠放在了面糊糊里,我看了看,火腿肠的`红色映着蛋的黄色,真像一幅美丽的画呀!我正在欣赏中,妈妈忽然叫我把面糊糊拿过去,我不敢怠慢,急忙拿着面糊糊跑到妈妈那儿,把面糊糊给她。但过了一会儿,见妈妈手里拿了个大勺子,正把面糊糊一勺一勺地往锅里倒呢!我觉得很奇怪,就问妈妈:“妈妈,你这是干吗呀?直接一股脑儿往锅里倒不就行了吗?何必那么麻烦呢?”“傻孩子!”妈妈笑着说,“如果像你这样一股脑儿往锅里倒,那就不叫面疙瘩了,都粘在一起了,这样还能吃吗?”“哦!原来是这样啊!”我恍然大悟。不一会儿,面疙瘩都放进了锅里头,妈妈为了营养,加了点青菜,盖上锅盖,等了几分钟,香喷喷的面疙瘩终于好了。哇!绿色、黄色和红色互相映衬着,真是美!
晚上,一家人吃着我和妈妈做的面疙瘩,都称赞好吃,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似的一样甜。
篇13:做疙瘩汤小学作文
做疙瘩汤小学作文
星期五晚上,爸爸出去办事了,我和妈妈在家里做了一顿美味丰盛的晚餐——疙瘩汤。
我们准备就绪就开始做了,首先我找了个小盆,放点面,用碗盛点水,倒进盆里用筷子轻轻地拌一会,不久就拌好了,但是我觉得疙瘩有点大了,不太好煮,于是我仔细地把大疙瘩变成了一个个小疙瘩,这样就比较好煮了!我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这时妈妈已经切好了菜,见我拌好了疙瘩,她就开始炸锅了,锅开了,妈妈就急速地把我拌好的疙瘩倒进锅里,煮了一会,锅里好像有了一位魔法师,把水变成了汤,把菜变软了,这是我发现锅里起了很多的.小泡泡,有大有小,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听起来就像小猪睡觉时的鼾声,有趣极了!这时妈妈盖上了锅盖,我们等了一阵儿,香喷喷的疙瘩汤就出锅了!我和妈妈一起享受起这美味来,我边吃边高兴地说,真香啊,妈妈也笑着夸我长大了,我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呢!
通过这次做疙瘩汤的切身体会,不仅使我感受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而且使我认识到我以后应该多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篇14:做面疙瘩小学作文
做面疙瘩小学作文
面疙瘩,一听了这名字,我想好多同学肯定不知道是什么吧?
其实,面疙瘩是一种面食,是由麦粉做成的,也是我最喜爱吃的`主食之一。今天,我还亲自做一次呢!
今天傍晚,天色已经很晚了,妈妈还在电脑前努力工作,而我的肚子却早已唱起了空城计。看着妈妈专心致志的工作着,我不忍心打扰她,于是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晚饭我们吃面疙瘩吧!由我来做。”“你会做吗?”妈妈微笑着问。“我试试吧!”“行,有需要妈妈帮忙时,就来叫我吧!”
我在柜子里找出了面粉,用小杯子装了两杯面粉到盆里,并迅速跑到妈妈前,问:“妈妈,这些够了吗?要放多少水呢?”。“嗯,够了,水由妈妈来放,等下你再和面”妈妈站起来,帮我放了适量的水,并教我如何和面,然后又顾自己工作去了。由于以前经常看妈妈做面疙瘩,所以,和面对我来说不难,只要有耐心,化手劲,就可以做出有劲道的面疙瘩。就这样,半个小时后,我就大功告成了。
妈妈放下工作为我烧好了。吃着我做的面疙瘩,妈妈一直夸我,说我做的很好吃,还夸我爱劳动,又孝顺呢!听了妈妈的话,我有点难为情,但也非常高兴。吃着自己动手做的面疙瘩,真的觉得有别样鲜美的味道呢!
篇15:辣疙瘩是什么?辣疙瘩的做法
辣疙瘩是芥菜的一种,又称芜菁、芥辣、芥菜疙瘩,为根用芥菜。它质地紧密,水份少,纤维多,有强烈的芥辣味并稍带苦味,在襄阳地区,人们还把它叫作诸葛菜,传说吃大头菜是诸葛先生首创的。雪里蕻和榨菜也都是芥菜的一种。榨菜质地肥厚柔嫩,口感脆辣。雪里蕻又称雪菜,是叶用芥菜的一种,具有特殊的香辣味。
是中国著名的特产蔬菜,原产中国,为全国各地栽培的常用蔬菜,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剩芥菜的主侧根分布在约30厘米的土层内茎为短缩茎,叶片着生短缩茎上,有椭圆、卵圆、倒卵圆、披针等形状,叶色绿、深绿、浅绿、黄绿、绿色间纹或紫红。欧美各国极少栽培,起源于亚洲。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了医用芥菜的医用价值。芥菜喜冷凉润湿,忌炎热、干旱,稍耐霜冻。适于种子萌发的平均温度为25℃。芥菜最适于叶片生长的平均温度为15℃,最适于食用器官生长的温度为8~15℃,但茎用芥菜和包心芥食用器官的形成要求较低的温度,一般叶用芥菜对温度要求较不严格。
咸菜疙瘩辣炒火腿丝的做法
材料:咸菜疙瘩半个,火腿干,红辣椒3个,葱白一段,香菜一棵。
调料:玉米油,料酒,生抽,糖,味精。
做法:1、咸菜疙瘩切成片后再切成细丝,在清水中反复搓洗,直至水清捞出备用;
2、火腿切丝、红椒切碎、葱白切片备用;
3、起油锅,油热后,下入葱白小火煸出香味;
4、下入火腿丝大火翻炒出香味;
5、烹入料酒、生抽和少量白糖,下入疙瘩丝大火翻炒;
6、炒至疙瘩丝变软,锅内出清油;
7、调入味精,出锅撒上香菜碎即可。
小诀窍
1、咸疙瘩入菜一定要提前清洗浸泡,否则咸味太重;泡到咬开品尝,微微有点咸味时味道最佳。因为疙瘩本身咸,所以无需格外加盐;
2、这个小菜疙瘩丝切得越细越好,我的刀工太差,眼下只能切成这样了。
篇16:疙瘩汤是什么?疙瘩汤的做法
疙瘩汤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汤,因为它加了面粉,汤看起来糊糊的,像是一块一块的,口感跟我们平常喝的汤很不同,所以才有这个名字。
现代人们做疙瘩汤,都喜欢加入鸡蛋、肉类等各种食材,富含蛋白质等各种营养,而西红柿等蔬菜又含有各种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对人体有很大的补充。作为疙瘩汤的一大特色配料,面粉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族,平时我们煮面条和煮饺子时,会导致很多的养分会流失到面汤中,而疙瘩汤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它的特殊环境可以很好的保存面粉中的各种营养,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所以说,疙瘩汤对人体是大有裨益的,大家有空可以煮来喝。
疙瘩汤的做法
制作材料:西红柿两个,鸡蛋两个,大蒜、小葱各一根,面粉一小碗。
制作步骤:1、先把各种材料准备好。
2、把西红柿洗净切成块,大蒜、小葱切碎备用。
3、炒锅里倒进去两勺花生油,油热后下蒜米爆香。
4、把西红柿倒进去翻炒出汤汁。
5、炒到西红柿没有块状后,加入三碗水。
6、面粉放在一个大容器里,慢慢的一点点加水,边加水便用筷子快速搅拌,成小絮状。
7、锅里水沸腾后,火关小一点,保持沸腾就可以,把搅拌好的面絮倒进去。
8、加进去一勺盐。
9、倒入两勺生抽。
10、鸡蛋尖头磕开一个小口,让锅在沸腾状态下,慢慢把蛋液流进去,(和倒面絮一样也是一边倒蛋液一边慢慢搅拌,鸡蛋才会在锅里成絮状凝固。不搅拌的话会成一大块)。
11、稍微煮两分钟后,把小葱碎倒进去(香菜叶也可以的,也很提鲜)。
12、最后淋入两滴香油就可以关火了。就这样,一道美味可口的疙瘩汤就做出来了,你也来试试吧。
篇17:疙瘩汤菜谱有哪些
在我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疙瘩汤一度在北方十分流行。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为了节省开支,也是为了省事,晚上的时候经常做汤菜来吃,面食是北方人最钟爱的食物,当然,如果仅仅制作成馒头或者是面条会略显单调,于是聪明的人们发明了疙瘩汤这种简单而且美味的食物。下面来看一下美味疙瘩汤的做法吧。
常见疙瘩汤:西红柿疙瘩汤、北京疙瘩汤、鸡蛋疙瘩汤、宝宝疙瘩汤、蛤蜊疙瘩汤、简易疙瘩汤等。
蛤蜊疙瘩汤的做法:主料:蛤蜊500克,辅料:小麦面粉250克,番茄200克,鸡蛋150克,调料:香菜8克,木耳(干)5克,大葱5克,姜4克,盐3克,胡椒粉3克。香菜切末,木耳水浸透,葱,姜均切末。活蛤蜊吐泥沙后洗净,放开水锅中煮开口,取出蛤肉,放入原汤洗沙,浸泡待用。面粉放入碗内,淋上清水,搅成均匀的面疙瘩;西红柿洗净切丁,木耳切丝。炒锅注油烧热,下葱姜末爆锅,先放入西红柿煸炒几下,添入适量鲜汤,蛤蜊原汤,再加入木耳烧开,撒入面疙瘩拨散,放入蛤肉,淋鸡蛋液,加入盐、胡椒粉,撒上香菜末即成。
蛤蜊:蛤蜊忌于田螺、橙子、芹菜同食。番茄:西红柿忌与石榴同食。鸡蛋:与鹅肉同食损伤脾胃;与兔肉、柿子同食导致腹泻;同时不宜与甲鱼、鲤鱼、豆浆、茶同食。
其实在制作疙瘩汤的时候可以加入很多辅料,除了上面介绍的加入蛤蜊之外,还可以加入鸡蛋、瘦肉、鸡肉、虾仁等多种辅料,如果自己喜欢,还可以在疙瘩汤里面煮上绿色蔬菜,或者是加入搅拌好的土豆泥等。疙瘩汤的制作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朋友们会喜欢。
篇18:萝卜疙瘩汤怎么做
萝卜疙瘩汤这种食物是东北的朋友比较喜欢吃的,而且这种食物的制作方法是比较简单的。每一种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味道,今天,我们依然为大家介绍一种疙瘩汤的做法,这种疙瘩汤的味道也是非常好吃的,各位朋友快点跟着我们下面的步骤来学习,相信美味又营养的疙瘩汤就会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的。
“萝卜疙瘩汤”是名副其实的保健汤,它不仅可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均衡的各种营养,还具有润肺、健胃、消食、补钙的功用。萝卜的顺气作用可帮助宝宝减轻腹胀,保持肠道舒畅。
尤其在秋天,气候干燥,孩子体内的水分流失特别明显,加上宝宝脾胃功能尚不健全,特别容易上火,如:感冒,咳嗽,便秘等。这时候我们只要及时调整饮食,就能很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让宝宝常喝点“萝卜加点豆腐做得疙瘩汤”就能避免“秋燥”。
另外,豆腐和萝卜是极好的搭配。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但多食会引起消化不良,萝卜有消食化积的功能,两者合用有助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萝卜疙瘩汤的做法步骤
1. 白萝卜、香菇切丝,小葱切碎成葱花。鸡蛋打散待用。
2. 疙瘩制作:面粉加水和成面团(比饺子皮稍硬的那种),放在砧板上,撒上面粉那擀面杖擀,边擀边加面粉,擀至很硬很硬擀不动为止,用刀切成碎块。(这样做出的疙瘩虽费力,但很滑很滑)
3. 锅中加入高汤,放入白萝卜、香菇,锅沸腾后,下入疙瘩。调入适量盐。如同下面条那样多煮一会儿。
4. 煮的差不多后加入紫菜和虾皮。将打散的鸡蛋均匀的倒入锅内慢慢搅拌,出锅前淋香油,喜欢胡椒粉的可以加一点胡椒粉,最后撒上小葱。
关于萝卜疙瘩汤的做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也知道萝卜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营养的东西,你们在生活中想要制作出这种食物。所以一直受大众所喜欢,而今天使萝卜加上疙瘩,做出来的汤,味道更是一绝的,所以各位朋友,萝卜疙瘩汤你们值得拥有。
【疙瘩的正解作文】相关文章:
2.姥姥的炒疙瘩散文
4.**作文
5.作文
6.夏日-作文
7.责任 作文
8.朋友 作文
9.自习课**作文
10.大象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