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中考>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

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

2023-02-27 08:43: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崔真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

篇1: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

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

2016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

压岁钱,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来历

北宋神宗年间,某年春节夜晚,有个副宰相王韶的小儿子南陔,跟随大人在街头观灯游玩时,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笔钱财。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车子经过,南陔大声呼救,歹人放下南陔仓皇逃跑。后来,宋神宗得知此事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从此“压岁钱”在民间流传开来。

历程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清·曹雪芹《红楼梦》:“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压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

民国以后,方孔圆钱基本取消,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如今的纸币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纸币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梦话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

铜钱

铜钱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多活几年。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压惊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避邪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

压岁钱

压岁钱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至于“压岁钱”的作用,就连《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也给“证明”。书的第二十六卷中说到杨贵妃生子时,就谓“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赐给儿子一道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从史料看,从汉代到清末,长辈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包压岁钱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赐洗儿钱”一样,就是避邪去魔。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秦始皇,他铸造的铜钱“孔方兄”独领风骚两千年。之所以铜钱“孔方兄”广受欢迎,跟其“天圆地方”的造型很有关系,而天圆地方则是从《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的。这说明“钱”从开始到衍变都被赋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来,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驱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大事

22前

汉代压岁钱可真是寓意鲜明, 钱的正面都刻着祝福语,比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等等。

1400年前

唐朝过年有“散钱”习俗,但据说朝拜习俗只在宫廷盛行,民间尚未流行。

1000年前

宋元时期,春节被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散钱习俗也由此变成了长者给晚辈包压岁钱。

100年前

民国以后的压岁钱基本和今天很相像了,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 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20世纪50年代

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还得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呢!不过,那也“乐得屁颠屁颠的”,和其他晚辈买小鞭炮、零食。

20世纪60年代

“压岁钱”可能是几块糖,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很是不错,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纪70年代

前期经济状况还是不太好,到是“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后期度过童年的人要幸运得多了:虽然仅有几块钱,而且父母顺手塞给孩子而不会包成“红包”,但是就足够孩子兴奋好几天了。这点儿压岁钱怎么花,全由孩子自己做主,没有功利,唯有甜蜜与快乐。

20世纪80年代

成长的孩子们更是幸运,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压岁钱很稀罕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妈拿去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自己花了。

改变

近代以来,随着长辈在过年时包一块大洋给子女的情形出现

压岁钱

压岁钱,压岁钱的意义才发生重大改变。从此,压岁钱“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渐结束,而其新担负的“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作用便应运而生……为什么钱能够担当避邪去魔的重任呢?这跟中国古代的货币一出现就有一种神秘色彩有关。

众所周知,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就是海贝、龟壳等天然材料。特别是龟壳,龟的长寿带给人们神秘莫测的色彩,再加上龟壳奇特形状又刺激着人丰富的想象力,因此用龟壳制成的钱币就自然而然地被古人视为灵异神物,它的身上便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清代诗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在现代仍然盛行,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现状

“压岁钱行情”直线上升。有红包者中,超过1/4网友收到的红包金额在3000元以上。春节期间,

20%的民众花费1000元以下,43%花费1000元至3000元,22%花费3000元至5000元,5%花费5000元至1万元,8%花费1万元以上。而且送礼在春节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达到了4000多元。

“压岁钱”的感情成分、感恩意识和祝福意识逐渐淡化,很多人将压岁钱的多寡当做一种相互攀比的工具。不是对孩子的深情祝福,而是不良的物质教化和铜臭熏染,这应该及时纠正的。

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很多人陷入了物质化怪圈,一切考量唯利是图,而让真情、感情受到严重污染,未能为真情留下一片纯真的空地。让压岁钱摆脱物化和乌烟瘴气的攀比,让孩子得到真情、纯情的滋养和哺育。

篇2:中考写作素材:三八妇女节来历

中考写作素材:三八妇女节来历

【三八妇女节的来历1】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最后取得了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帝国主义企图瓜分殖民地。19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的代表,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保卫世界和平;同时还讨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问题。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为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

19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我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中国妇女第一次群众性的纪念三八节活动是1924年在广州举行的。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197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

【三八妇女节的来历2】

妇女节又称(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节期在每年三月八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到这一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游行者被警察围攻并赶散,两年以后,又是在三月,这些妇女组织了第一个工会。

19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做为国内的妇女节。

1910年,德国社会学家蔡特金(Clara Zetkin)建议为了纪念美国服装工人的罢工应设定一天当“国际妇女节”。该建议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妇女社会学家会议接受,但并未定出具体日期。

19,俄国妇女号召在2月23日罢工以要求“面包和和平”,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食物短缺。这天依据俄国使用的儒略历是当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折合成欧洲广范使用的格里高历是3月8日。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三·八”节纪念大会。

1949年,我国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三月八日定为妇女节,该日全国妇女放假半天,举行各种仪式的纪念,祝庆活动。

1977年12月,联合国采纳了一项决议声明,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和平日,在一年的某一天,服从各成员国的历史和传统,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订为3月8日,且从1975年开始。

南非妇女节时间有别于国际妇女节。1956年8月9日,数百名黑人妇女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当局推行种族隔离的“通行证法”。新南非政府将这一天定为妇女节,以纪念南非妇女在争取平等斗争中所作的贡献,并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公假日。从此,每年的8月9日,南非各地的妇女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要求实现男女平等、结束党派冲突与暴力,保证妇女生存权益和反对性骚扰与性犯罪,以消除旧南非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根深蒂固的歧视妇女的影响。

篇3:中考写作素材:春节

20中考写作素材:春节

【例文一】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总算盼到了!

这一天,天蒙蒙亮,我就跳下床,穿上爸爸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接着就叫醒哥哥和爸爸,拿着一盒鞭炮咚咚地跑下楼。爸爸拆开盒子,拿出一串有两米多长的鞭炮挂到墙上,紧接着点燃。鞭炮声噼哩吧啦响彻云霄。就在这时,左邻右舍也开始燃放鞭炮,鞭炮声此起彼伏。

一声声巨响的鞭炮声仿佛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

放完鞭炮,妈妈已经煮好饺子了。我们一家围着大方桌吃着香喷喷的饺子,互道新年的祝词,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吃饺子接近尾声时,小姑和姑父提着大包小包来给我们家拜年。小姑拿出两个大红包分给哥哥和我。我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拿着红包一蹦三尺高!

妈妈“无情”的把两个红包收起来,郑重的问:“你们又长一岁了,在新的一年里知道要做什么吗?”

我和哥哥异口同声的回答:“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学更多的知识,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懂更多的做人道理!”

妈妈和爸爸听罢,笑了,夸我们长大了。妈妈也把红包还给我和哥哥。

我爱春节!——春节,新的起点,新的希望!

【例文二】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同欢喜共度过,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欢乐仍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的开端大约是在腊月二十几吧,一过腊月二十,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孩子们也陆续放了假。欢天喜地的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大人们也忙里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荣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时候。妈妈的厨艺在我们家中可是最好的了,所以肯定要品尝她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餐啦!面对着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桌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

在除夕晚上,我们一群小朋友,手里拿着鞭炮,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放鞭炮,在天上炸开时,一朵朵七色花朵出来,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又像仙女撒花,送给人们幸福,好漂亮!放完鞭炮我就和爸爸妈妈去看春节晚会。家家灯火通明,热闹极了。

在第二天,天没亮,妈妈就催促我快点起床,我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起了。妈妈把昨天包好的包子,放到盘子里,我们有说有笑地吃起了包子。不一会,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去了。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爸爸妈妈都穿上了新衣服,爸爸显得更英俊潇洒,妈妈变得更年轻美丽!“噼噼叭叭”,阵阵清脆的鞭炮声迎来了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戚们拜年。走着走着,我们来到老奶奶家。爸爸一见老奶奶就想跪下给老奶奶磕头,可是被老奶奶拦住了!“唉,你说你磕什么头呀!来快吃点瓜子,抽根烟!”“不用不用,我不抽烟!”。拜完老奶奶家,我们又去给大妈家、叔叔家拜年!不久我们终于拜完了年!

一眨眼到了年初八,春节就结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去上学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纷纷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标进发、努力了。

篇4:中考人物素材写作:李白

公元7,漂泊了一百多年的李氏家族,在西域碎叶城,诞生了一位不同寻常的男孩——李白。在这地广人稀的异域游牧民族中,顽强生存了一百多年的李白家族,已深深被异族血液所渗透,五年的异域生活,对幼年李白的影响是巨大的。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的游牧生活,和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文化,冲撞糅合成了天性酷爱自由、洒脱飘逸、有清风朗月般纯净心境的李白。李白从碎叶入蜀,入楚,入鲁,入大唐各地,栖隐求仙、交游,过着四方游历的生活,与家族的百年漂泊、幼年的异域生活息息相关。

【素材运用】⑴传承;⑵源泉;⑶历史的沧桑;⑷经历是一种财富

篇5:中考人物素材写作:李白

李白五岁那年,举家内迁西蜀陇叶,良好的家境、父母的期盼、严格的家教,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朝廷崇道形成热潮,蜀中道教盛行,“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李白深受影响,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十八岁师从赵蕤学纵横术,从小受儒、道、纵横三家影响。从少年时期,就有建功立业的功名心,“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又深受道教功成身退的影响,“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他有完美的人生理想——功成、名遂、身退。他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而寄希望于“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这几近完美而又矛盾的理想,迫使这位“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有着游侠之气的少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在积蓄着自己的才气和阅历,准备一鸣惊人。

【素材运用】⑴志存高远;⑵独立的世界;⑶扎根;⑷背景

篇6:中考人物素材写作:李白

李白自负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雄气,在四川绵州初谒益州长史苏蕤时就呈上得意之作《大猎赋·冠年闻天子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李白以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大气磅礴、雄奇浪漫的壮美风格,传递着豪迈、奔放、昂扬的激情。他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人生,得到苏蕤的非凡礼遇、真心推许和诚挚教导,使他信心倍增,对仕途充满希望,但因苏蕤的特殊政治境地,而未被举荐。李白又怅然若失,当他再次拜谒渝州刺史李邕时,却费尽周折。年轻气盛、狂傲自负的李白,借谢罪之辞,給李邕呈上《大鹏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自比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责问李邕“宣父犹且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掷地有声的诗句引起李邕的震颤。

【素材运用】⑴机遇在自己手中;⑵主动;⑶起点;⑷山脚的启示

篇7:中考人物素材写作:李白

李白凭着七分豪肠、三分剑气,吟诵排律长歌,写大块文章,杯不停笔不休的惊人之举,在长安城名气远扬,却没有得到理想的举荐之机。他黯然神伤,慷慨悲歌,发出了撼人心魄的鸣啸:“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四明狂客”贺知章身上,但仍“举荐未果”。李白愤慨惶惑,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得识。他在等待和思念妻儿的煎熬中,度日如年,曾经“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的'他,多么希望“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即使“山崩地摧壮士死”,也心甘情愿。如今仕途无望,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对妻子的思念使他“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一饮三百斗”的李白,只能“——醉累月轻王侯”,在外奔走多年一事无成,怅然低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素材运用】⑴理想和现实的差距;⑵靠人与靠己;⑶面对挫折;⑷家的呼唤

篇8:中考人物素材写作:李白

经玉真公主、贺知章、吴筠等人举荐,李隆基金门传诏,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准备大展宏图的李白,满怀对大唐天子的感激和崇拜,踌躇满志,奔赴长安。朝廷之上,天子特赐七宝御床,力士脱靴,贵妃研磨,天子引纸,震慑回鹘使者!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他相信必展鹏翼,搏击云天。在天子“朕决不负卿”许诺下,李白神思飞纵,“我无为,人自宁。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輧”(《春日行》)。并对天子感激涕零:“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春日行》)。“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他满怀希望,做着他的“待诏”翰林,期待着皇上的真正重用。

【素材运用】⑴低调;(2)高处的风景;(3)得意与失意

【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相关文章:

1.中考经典写作人物素材:诸葛亮

2.中考写作素材: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3.中考写作素材积累:春节的习俗

4.中考人物素材:韩信

5.中考写作素材:奉献

6.中考写作素材专辑

7.议论文人物故事写作素材

8.中考写作素材:三明治人生

9.勤俭节约的中考写作素材

10.中考写作素材:培植同情心

下载word文档
《中考写作人物素材:春节压岁钱的来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