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10大误区剖析_高考志愿
“知世故而不世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考志愿填报10大误区剖析_高考志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考志愿填报10大误区剖析_高考志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考志愿填报10大误区剖析_高考志愿
高考志愿填报10大误区剖析
1、盲目攀比、从众选报过高。
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有的是由于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估测不准,选报了力所不及的志愿。
如一位普通中学的理科考生,仅凭一次摸底成绩考了570分,就贸然在第一志愿填上了北京大学。而他的高考实际却只有540分左右,结果落榜了。
2、将志愿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选报过专。
近几年招生中,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甚至十几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填报甚至无人填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外,主要是受人为的、传统的、世俗思想的影响,将志愿的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的考生出于对未来职业的考虑,在选择专业时只考虑所谓的“热门”专业。为避免失误,如果考生一定要选择“热门”专业的,一定要选报“热门”不忽视“冷门”,冷热结合,同时要量力而行,如果成绩不太突出,为安稳起见最好在专业上避“热”就“冷”,转而在学校上选“优”。
3、高分考生一定能录取到好学校。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按理说,都应该被录取到好学校、好专业。但事实却不尽然。竞争一般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的,各省的前几名、几十名被录取到好学校一般都不会成问题,但若是前一二百名就难保证了。原因主要在于志愿选报不当,考生填志愿时,主观臆断,盲目认为自己是学校第一名报某某校肯定没问题,甚至固执地只报一个专业,又不肯服从到其他学校及专业就读,一旦失误就很可能名落孙山。
4、单纯以收费标准高低判断专业的好坏。
有人以为,收费高的专业一定“走俏”,收费低的不行。其实这样看问题是很不可靠的。有些专业是国家大量需要,大有发展前景的,为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考,收费标准相对低一些,同时奖、助学金额也较高。(励志名言 )有些院校和专业收费相对较高,但并不说明该院校、专业就比其他专业一定好些。考生应看哪些院校和专业最适合自己。
5、信心不足,怕高就低。
与盲目攀比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信心不足,只求稳妥保险,怕高就低,往往造成高分低就,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平时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其实,完全没有自我低就的必要。成绩好的学生要勇于报考重点大学,第一志愿可选择正常情况下能够得上的目标学校,把保险和稳妥留给第二志愿。
6、拥有了资料就可以填好志愿。
在考试结束后成绩公布之前填报志愿,考生若拥有标准答案,就可较好地估算出成绩。也可以清楚大概的位次。要是考生拥有关于高校介绍专业设置情况的资料,就会使选择更有针对性。
如果拥有本省(市、自治区)往年高校的投档及录取情况,在选择学校时可以排好先后的顺序,对于第一志愿的确会有较好的帮助。但过去的资料只能作为参考,大概确定一下该校在考生心目中的位置即可。
7、对学校专业不了解,或望“名”生义,或心存偏见。
一是填报志愿仅看校名,以为校名有着“地质”、“石油”等字样的学校,就只设这些艰苦专业,其实这些学校也有其他专业;二是心存偏见,将师范、农业等划分为艰苦专业,认为就业出路不佳,其实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也很高;三是对一些省外学校不了解,有的学校只因为不在直辖市或者省城,考生就不愿填报。
8、“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
所谓“热门”专业,就是很多人争着报考的专业,计划招生数与报考人数之间比例非常悬殊,其结果是录取分水涨船高。首先,“热门”专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推移,今日的“热门”,明后年也许就不那么热,或者变成了“冷门”。其次,“热门”不能与好等同。其三,不少人把好就业看成是好专业,炒成“热门”,这不恰当。就业的难易取决于市场需求,取决于供需比例,而市场需求也是变化的,也许报考当年某专业毕业生就业很容易,待四年过后毕业时,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变得疲软。所以选择专业志愿时不要被“冷”、“热”所左右,主要应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实力出发。
9、填“服从分配”会吃亏。
“是否服从分配”一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所报各志愿学校都未被录取时,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院校;二是当档案被某所大学调入后,所报的各专业均未被录取时,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系科学习。这项规定,显然扩大了考生本人被录取的机会。因为规定填报的几个院校和专业,都是有限的,如填了“同意服从分配”,就会增加上百个院校和专业录取的机会,绝不会吃亏。
10、过分依赖长辈,甚至由父母包办。
考生的家长、老师,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对考生选择志愿时正确加以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万事不可过头。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学生做出某种选择,那就难免出现偏颇,甚至引发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
篇2:剖析高考志愿填报误区
1、盲目攀比、从众选报过高
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也就跟着“摸高”。有的是由于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估测不准,选报了力所不及的志愿。
2、将志愿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选报过专
近几年招生中,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甚至十几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填报甚至无人填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外,主要是受人为的、传统的、世俗思想的影响,将志愿的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的考生出于对未来职业的考虑,在选择专业时只考虑所谓的“热门”专业。为避免失误,如果考生一定要选择“热门”专业的,一定要选报“热门”不忽视“冷门”,冷热结合,同时要量力而行,如果成绩不太突出,为安稳起见最好在专业上避“热”就“冷”,转而在学校上选“优”。
3、高分考生一定能录取到好学校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按理说,都应该被录取到好学校、好专业。但事实却不尽然。竞争一般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的,各省的前几名、几十名被录取到好学校一般都不会成问题,但若是前一二百名就难保证了。原因主要在于志愿选报不当,考生填志愿时,主观臆断,盲目认为自己是学校第一名报某某校肯定没问题,甚至固执地只报一个专业,又不肯服从到其他学校及专业就读,一旦失误就很可能名落孙山。
4、单纯以收费标准高低判断专业的好坏
有人以为,收费高的专业一定“走俏”,收费低的不行。其实这样看问题是很不可靠的。有些专业是国家大量需要,大有发展前景的,为了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考,收费标准相对低一些,同时奖、助学金额也较高。有些院校和专业收费相对较高,但并不说明该院校、专业就比其他专业一定好些。考生应看哪些院校和专业最适合自己。
5、信心不足,怕高就低
与盲目攀比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信心不足,只求稳妥保险,怕高就低,往往造成高分低就,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平时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考生中。其实,完全没有自我低就的必要。成绩好的学生要勇于报考重点大学,第一志愿可选择正常情况下能够得上的目标学校,把保险和稳妥留给第二志愿。
6、拥有了资料就可以填好志愿
在考试结束后成绩公布之前填报志愿,考生若拥有标准答案,就可较好地估算出成绩。也可以清楚大概的位次。要是考生拥有关于高校介绍专业设置情况的资料,就会使选择更有针对性。
如果拥有本省(市、自治区)往年高校的投档及录取情况,在选择学校时可以排好先后的顺序,对于第一志愿的确会有较好的帮助。但过去的资料只能作为参考,大概确定一下该校在考生心目中的位置即可。
7、对学校专业不了解,或望“名”生义,或心存偏见
一是填报志愿仅看校名,以为校名有着“地质”、“石油”等字样的学校,就只设这些艰苦专业,其实这些学校也有其他专业;二是心存偏见,将师范、农业等划分为艰苦专业,认为就业出路不佳,其实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也很高;三是对一些省外学校不了解,有的学校只因为不在直辖市或者省城,考生就不愿填报。
8、“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
所谓“热门”专业,就是很多人争着报考的专业,计划招生数与报考人数之间比例非常悬殊,其结果是录取分水涨船高。首先,“热门”专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推移,今日的“热门”,明后年也许就不那么热,或者变成了“冷门”。其次,“热门”不能与好等同。其三,不少人把好就业看成是好专业,炒成“热门”,这不恰当。就业的难易取决于市场需求,取决于供需比例,而市场需求也是变化的,也许报考当年某专业毕业生就业很容易,待四年过后毕业时,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变得疲软。所以选择专业志愿时不要被“冷”、“热”所左右,主要应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实力出发。
9、填“服从分配”会吃亏
“是否服从分配”一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所报各志愿学校都未被录取时,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院校;二是当档案被某所大学调入后,所报的各专业均未被录取时,是否同意分配到其他系科学习。这项规定,显然扩大了考生本人被录取的机会。因为规定填报的几个院校和专业,都是有限的,如填了“同意服从分配”,就会增加上百个院校和专业录取的机会,绝不会吃亏。
10、过分依赖长辈,甚至由父母包办
考生的家长、老师,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对考生选择志愿时正确加以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万事不可过头。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学生做出某种选择,那就难免出现偏颇,甚至引发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
[剖析高考志愿填报误区]
篇3:高考志愿填报误区
误区一:忽视个人潜能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不能盲目从众。在填报志愿前,应认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潜能进行剖析。如性格外向型的孩子,可选择记者、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人员等专业;性格内向型的孩子,可选择会计、编辑等专业。选择专业时,参照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兴趣和潜能有利于考生的长远发展。
误区二:乱挤热门专业
热门专业不但录取时分数高,竞争激烈,就业时也面临同样的压力。且热门专业并非都是学校的名牌专业。专业热的原因之一就是部分考生、家长单纯从眼前就业、待遇、收入来决定专业的选报,而未考虑考生是否能学到真本事。而且热门专业并非都适合考生的发展,在选专业时,适合自己最重要。
误区三:忽略专业内涵
填报专业志愿时,不能只看专业名称忽略专业内涵。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许多高校都开设的材料工程专业,在哈工大研究的材料和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而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的则是纺织材料,因其前身是天津纺织工学院。因此,选专业时,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主要包括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的实力如何,有无硕士、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
填报志愿须准备充分
填报志愿时,家长应协助孩子对拟选的大致学校和专业进行认真准备和了解。具体做法是:1.收集信息,包括招生政策、录取形式、照顾政策;2.院校的历年分数段变化情况;3.孩子的兴趣、性格、气质类型和潜能,为将来的选专业做一些积淀;4.了解院校和专业的历史沿革、归属、实力,以及学校的录取规则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相关信息如小语种招生、院校自主招生艺术、体育特长生等;5.搜集一些填报志愿的错误案例,作为借鉴;6.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及相关科目成绩实力的强弱,以便根据考生的实力不断调整拟报的学校和专业。
篇4:高考志愿填报误区
职业优则——职业理想明确的学生先原
适合职业理想明确的考生
此原则最适合那些职业理想非常明确的考生。例如就是想当老师、或医生、或会计、软件设计师……等等,那么报志愿就应该从这一职业出发。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职业理想是中学英语老师,那么:
第一步,找出与这个职业直接对口的专业,即英语专业。
第二步,找出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学校太多了,怎么取舍?
首先是用分数取舍,即重点关注自己的高考分数有可能达到的院校,包括那些可上可下的大学,除此之外,与自己分数不匹配的更高或更低的学校就可以不予考虑了。
其次是分类取舍,开设英语专业的大学很多,类别有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综合性大学等,请按照哪类大学毕业后更容易当上中学老师进行排序取舍。
如果考分足够高,直接报考提前录取批次的教育部所属的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这样,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分配回生源所在地做中学老师了(具体见各招生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招生简章及各省与考生签订的具体协议)
或者,分数能上“985”名牌大学的话,那么,就选你最喜欢的大学,报考与中学课程相关的专业,再努力考过教师资格证书,提高做教师的综合素质,毕业后也可以通过应聘的渠道当老师。现在,很多名牌中学也开始面向“985”等名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但是,非师范名校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如果你分数一般,只能上一本的省属大学,甚至是二本的学校,建议你报师范类,这样,离教师这个行业会更近些。
第三步,找出你所喜欢的未来就业或读书的城市。
第四步,通过优选,进行排列组合。职业——专业——学校——地域;或者职业——专业——地域——学校。最后,按照高考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学校的顺序和每个学校第二、三、四等其他专业的顺序填表即可。
不适合职业理想不明确的考生
其实大多数考生,还没有明确的职业“脸谱”,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那就先选择合适的专业吧。
专业优先原则,最适合以下三类学生
专业特长明显的考生
例如,就是喜欢数学、或物理、或外语、或经济、计算机……等等。那么报志愿时就要从这些学科相关的专业出发,在分数有可能达到的范围内,进行排列组合。如:专业——学校——地域——职业,再根据孩子其他方面的个人喜好,进行优选,最后,按照志愿表的要求,排列出学校的顺序和专业的顺序即可。
高考分数较低的考生
如果你的分数只是能考取一般应用型大学,特别是民办学院或者高职(专科),那么专业就比什么都重要了。第一,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第二,选择技能性强的,最好不选择没有门槛的专业。也就是说,当你毕业后求职找工作时,你的学校没有竞争优势,靠的就是这专业的一技之长了。
按专业平行投档的考生
也就是新一轮考试改革实行按专业平行投档的省份的考生。例如先行试点的浙江省,开始,高考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其实,这就是“专业优先”,这一高考录取方式是一项重大改革,因为在此之前的浙江以及现在的其他省份的录取一律是按学校顺序(或平行)投档的,也就是“学校优先”。
此原则最适合那些专业特长不明显,什么专业都好,或什么专业都不太好的考生,其实,这样的学生是大多数。
学校优先原则,专业特长不明显的学生
成绩优秀,没有弱科的考生
如果孩子的成绩优秀,没有弱科,总分能上名牌大学的话,那么报志愿时就要遵循学校优先原则。因为,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评价,实际是有等级标准的,在招聘时,经常会有单位对毕业学校有硬性要求,越是人人都向往的单位,越是如此。
成绩中上,各科均衡的考生
这样的考生,什么学科成绩都不突出,没有最强的,也没有最差的。往往什么专业都可以,那就把学校放在首位吧。
总之,本科是你的第一出身,一辈子也无法改变,因此需要倍加重视。当学校与专业不可兼得时,如果能上名校,专业可不必太纠结。因为,学什么不一定就做什么,即专业与职业并非一一对应。另外,你打算本科毕业就工作吗?这一切,上大学和工作后都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都无特殊要求,地域优先
在哪里上大学真的很重要!首先是北、上、广、深等国际大都市;其次是直辖市、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以及等非省会的如厦门、青岛等国内中心城市,还有西北、西南、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三是不发达的地区的省会城市及沿海地区的非省会城市;最后才是不发达地区的非省会城市。
所以,越是热点的地方,同类的专业和学校录取的分数就越高。因此报志愿时,专业、学校和地域三者都能兼顾、都能满意的考生实在是幸运的,但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三者是不能同时满足的,究竟该怎样取舍呢?还请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参考“四个优先原则”进行排序组合。
篇5:高考志愿填报八大误区
高考志愿填报八大误区
误区一:面子工程
案例:湖南某考生,20xx年参加高考上了一本线,他本人希望报考设置物理专业的学校。但他的父母却要求他上名气大的复旦大学。这位考生后来被复旦大学医学专业录取,却始终不喜欢所学专业,最终在大三下学期复读,参加20xx年的高考,他被湖南某大学录取,读的是与物理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家:许多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升学看成是给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考虑所选的学校和专业是否适合孩子。湖南这位考生为了父母的面子付出了3年宝贵的光阴,值得警醒。
误区二:轻信承诺
案例:20xx年湖北省高校在进行招生网上答疑时,有一位考生提出:武汉某大学在报纸上承诺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一志愿填报他们学校保证录取,但我564分却没有录取。
专家:每年录取期间出现少数院校志愿扎堆,原因大多因为高校事先承诺分数线,以此吸引学生填报。但院校调档分数线是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1.2以内),在对第一志愿投档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生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为标准。学校的投档线是在投档之后自然产生的,不是事前划定的。
误区三:望名生义
案例:一位湖北考生高考得分512,在二批(二)志愿填报河南科技大学(校线523)、烟台大学(校线526)、山东理工大学(校线525)(少填了2所学校),在三批一志愿填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最终他被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录取。
专家:这个考生根据学校的名字报志愿,选大学舍学院,认为学校名字带有理工科技财经等就认为是好学校。他的高考成绩高出批次线(507)只有5分,却选择了热门高校,且少填了2所学校,二批(二)落选是不可避免的。
误区四:见地生情
案例:在湖北省近几年招生中,二批(一)中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校年年分数线高于第一批批次线。20xx年四批(二)院校中,有13所地处上海的院校,虽然其中大多是民办高校,但仍受到考生追捧,大多数都高出批次线50分至100分。
专家:以上情况表明考生青睐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以及大连、青岛等旅游城市的高校。但追逐发达城市造成的后果是志愿扎堆,上线落榜,遗憾终身。
误区五:取近舍远
案例:20xx年,湖北一位考生577分,填报第一批一志愿:武汉理工大学;第一批二志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商学院。录取结果:第一批落选。
专家:20xx年,第一批理工类批次线是561分,这名考生高出批次线16分,第一志愿填报武汉理工大学,应该说是可以的。不料该年度武汉理工大学理工类调档线竟达584分。他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志愿里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保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对发达城市情有独钟,而且首选武汉,填了3所武汉高校。在各省市都有这种情况:省会院校与外地同类院校相比,大多数分数线较高,且年年居高不下。
误区六:抓多放少
案例:20xx年,贵州省毕节学院二批(二)在湖北投放的计划不多,理科4人,文科6人,第一志愿无人填报,结果征集志愿时,该校理科征集3人,文科征集4人。四批(一)该校投放的计划也是理科4人,文科6人,结果第一志愿文理科各只1人填报,文科有3个计划征集志愿。
专家:在志愿填报时,考生和家长瞄准招生计划多的高校,而对招生计划少的高校退避三舍。许多考生和家长担心的是院校计划少,容易造成落榜。其实计划少的学校不一定分数线高,填报的人不一定多。
误区七:志愿留白
案例:湖北考生考分562,一批志愿:一、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二、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只填2个)放弃征集志愿;二批(一)志愿:一、南京邮电(562投档线,被退)二、天津工业大学(只填1个)。录取结果:复读。
专家:该生第二批第一志愿学校是一所比较走俏的学校,他刚够线,被正常退档。第二批第二志愿可以填6个,他只填了1个。他的失败值得大家思考。由此可见,只要愿意就读,与自己分数对应的第一个批次和后续批次的志愿一定要填满,不留空白。
误区八:情迷中介
案例:近年来,考生被中介欺骗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中介的忽悠下,考生和家长相信金钱、权利可以高分低录;相信早已被禁止的高收费定向生、委培生、军校地方生;相信早就禁止的点招、降分录取;相信可以先入高校读书,然后再弄学籍;相信专科进本科出。就这样糊里糊涂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中介组织和个人找门路。
专家: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相信投档录取唯一硬性指标是分数,考生与高校唯一的协议是志愿,具有办理录取手续资格的唯一机构是省级招办。
【高考志愿填报10大误区剖析_高考志愿】相关文章:
3.高考志愿填报秘籍
5.河南高考志愿填报
6.高考志愿填报窍门
10.高考志愿填报三步曲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