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2023-10-03 08:52: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exch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篇1: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教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文体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船”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把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熟悉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了解“神船”五号____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手动弯管机

2.把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说教法

科学公道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____美同一。基于此,我预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此外我预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五、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进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进步,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 除往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正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怀、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很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答应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怀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液压切管机

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 (留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进哉轨 扭转乾坤 一鼓作气 与众不同

翌年 横亘 酝酿 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把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以为是实指“神船”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色

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由于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船”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中国航天史的扼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夸大及时性,夸大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船”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具体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熟悉到“神船”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由于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往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看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精、新、实的原则,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楚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附 板书设计

飞天梦想——无数人的努力——实现梦想——路,还很长…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2:语文《飞向太空航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2)完整性。 (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 扭转乾坤 一鼓作气 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 酝酿 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

篇3:《短歌行》高一语文必修2说课稿

《短歌行》高一语文必修2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说学情

我所上课的班级为K一1班,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

1、知识能力方面: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校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虽然有了前面几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个性方面:这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喜欢被动接收,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自主性需要培养和提高

学习方法方面:由于学习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课外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不多,没有时间复习更不要说来预习新课了,常常是一篇课文在上课前班里找不到几个有阅读过的,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体验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拓展迁移,丰富诗的文化内涵

六、说教学资源的准备

①《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②自制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4分钟)

1、导语: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请你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从说曹操开始,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诗歌(8分钟)

1、朗读感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全诗,初步感知诗句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

4、请一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对比别人的阅读,以此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

(三)、文本赏析过程(25分钟)

第一种方案(非指示性教学法的尝试)自主、合作与对话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组内对话:小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解决

3、组与组对话:小组选派代表将组内部不能解决的且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请求其他组帮助解答

师生对话:组与组对话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启发点拨释疑

第二种教学方案:教师预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1、解题;

2、写作背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①思考曹操在对酒当歌之际,有着怎样的情绪,并试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这情绪

②当读到“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呢?

过渡:历史上,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说说此诗中曹操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③作者忧愁的是什么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⑤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那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之后为什么又认为只有酒才可解难忘之“忧思”呢?

过渡: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请说说

探究二:常说酒后吐真言,那曹操饮酒后有没有向众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中的诗句加以说明

②这些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③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什么心理愿望,这样表达又有什么作用呢?

④请位同学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⑤归纳引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过渡:满腹经纶富有才华的曹操以委婉的语言向众人传达了自己渴求贤才、礼遇贤才的一片诚心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运用典故的诗句应如何理解清楚,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三:诗中除运用典故之外,还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试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师小结:通过对诗人多种表现手法的理解,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明白曹操在诗中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求贤之心,也表明了对贤才的礼待,更表现着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可以说,这首诗本身就是在为求贤做着努力,打着“广告”

设计意图:1、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生生对话、组与组之间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几种互动对话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有一课一得的感受这也是重难点突破的手段

2、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与考验着教师的基本功与课堂驾驭能力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但我以为,这样的课才真实

(四)、课堂巩固(8分钟)

背诵《短歌行》

设计意图:本首诗表达感情曲折多变,感情充沛,适宜朗读,且有不少的精华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人的情趣用课堂时间也是为了及时落实与巩固背诵任务

八、说作业设计

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一文,再结全《短歌行》一诗,以书面的形式谈谈曹操的求贤观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对你有什么启发?要求:先写在纸上,再准备发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来交流,通过写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九、说板书设计

表达格式:手法内容作用或效果

运用了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表达(抒发、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怀、理想、高尚品德等。

篇4: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2、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4、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5、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

6、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7、自由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8、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9、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10、作业设计

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篇5: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飞向太空的航程

备课资料

葛灵顿

从普通飞行员到飞天英雄

年10月16日清晨,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经过21个小时,完成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走出飞船,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

杨利伟在参加航天员选拔之前,曾在成都军区空军驻渝航空兵某部工作生活了4年,是该部正营职领航主任,一级飞行员,四种气象飞行员,四机机长,安全飞行1 149小时33分,因飞行技术拔尖、正确处置空中特情两次荣立三等功。8月,杨利伟从这里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杨利伟的战友胡岳彪评价说,杨利伟天生就是一块干飞行的料,生活习惯好,不抽烟,不喝酒,接受能力强,热爱体育锻炼,在航校学习飞行时,他的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是全班拔尖的。1984年,胡岳彪和杨利伟一起在学院参加初级教练机训练时,正巧碰上部队精简整编,学院里飞行学员淘汰率高达93%,要求飞行员各方面都要优秀,竞争相当激烈。为了能顺利驾机飞上蓝天,成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他们分分秒秒都用在钻研航理、进行地面练习、体能训练上。为了锻炼坚强无畏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杨利伟和同学们在烈日下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双腿肿了消,消了又肿;万米越野,他们顶着凛冽的北风跑,手、耳冻得麻木,内衣被汗水浸透,也没有停下来;长途拉练,杨利伟常常走在最前面,双脚磨出血泡,他总是不吭声地咬牙坚持。

在同学中,杨利伟给人的印象是成熟和稳重,心理素质特别好。胡岳彪回忆说,他属于心理“早熟”的那种。1985年夏天,他们参加飞行跳伞训练,由于空中风速过大,杨利伟和一名学员在空中发生两伞重叠,情形十分紧急,地面指挥员急得大叫,杨利伟没有丝毫慌张,沉着冷静地操作,迅速排除险情,安全着陆。

到部队后,杨利伟在航校学习时形成的坚持体能锻炼的习惯从没有间断过。他常常打篮球,后来电视转播美国NBA篮球联赛,只要不影响飞行,他几乎每场必看。平日里,他常常到部队机场旁边的山上去锻炼,一座800多米高的山坡,他10来分钟就能跑个上下。胡岳彪对杨利伟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向笔者介绍道:杨利伟和战友周末到西安鸿门宴遗址风景区游览,从部队出发往返100多千米的路程,杨利伟骑着自行车就去了,晚上回到部队还跑去打了场篮球。

该部副部队长徐万华曾经担任过杨利伟的团长,他用一句话总结道:“杨利伟飞行事业心特别强,他的飞天梦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1992年,因部队精简整编,杨利伟被分配到该部改装歼击机。从西安大城市来到重庆山区某小县城,由驾驶得如鱼得水的强击机到重新学习飞歼击机,家属工作、小孩入托等一系列困难接踵而来。与他一起改装的20多名飞行员有的选择了停飞,有的转业到了民航,种种新的人生选择摆在杨利伟的面前,此刻的他理想信念没有丝毫动摇,仍然执著地追逐自己的飞天梦。徐万华回忆说,对于杨利伟来说,飞行就是生命。

尽管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杨利伟仍全身心投入到改装训练中,重新学习航理,克服飞行中遇到的难题。他认真研究强击机与歼击机在战斗技术上的变化,仔细琢磨空中战斗特技的动作要领和西南地区低云、雾大、飞行能见度低等复杂气象条件。由于歼击机飞行中飞行员身体常常要承受自身体重6-8倍重量的负荷,对飞行员抗载能力提出严格要求。为此,杨利伟不断强化体能训练,每天都进行旋梯、滚轮、单双杠、1 500米中长跑等训练,身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作为杨利伟的团长,徐万华对自己手下的飞行员十分了解。他说,平时杨利伟在部队训练中话不多,爱学习,爱锻炼,反应快,接受能力强,训练刻苦,特别是善于总结飞行经验,飞行技术提高很快。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飞行事业心,他顺利完成飞行训练大纲各项训练要求,对空中目标射击完成率达到100%,提前1年时间成为一名歼击机战斗员。

该部的领航主任孙华培曾与杨利伟一同参加过在空军歼击机和强击机飞行员中进行的航天员选拔,并进入过最后一轮60名航天员的选拔,最后因身体发现小肉瘤而被排除在12名航天员名单之外。回顾当年参加体检,他感慨地说,当年我们团有6名飞行员参加了初选,杨利伟从近2 000名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12名第一代航天员之一,我作为飞行员感到格外高兴,杨利伟是我们空军飞行员的杰出代表。

(选自《中国青年报》)

杨利伟的成长历程

张金岭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杨利伟这个名字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并被不少媒体称为“民族英雄”,成为最受关注的新闻人物。

我们凭什么敬佩杨利伟?当然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但还不仅仅如此。

杨利伟来自一个小县城,出生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里,父亲是个一般职员,母亲是中学教师。这样的家庭背景,是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的。和杨利伟一同进入航天员梯队的.另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都出生在农民家庭。这次飞船发射时,聂海胜72岁的母亲因为家里没有电视,要想在电视直播中看看自己的儿子,也只能跑到邻居家里去看。翟志刚当上飞行员之前,家里的主食一直是大饼子和咸菜条,他80岁的老母亲目前正瘫痪在床。

就是这样一些普通百姓的子弟,如今都成了国家的精英。

媒体对杨利伟等人的报道,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他们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天资,除了他们艰辛的努力之外,主要取决于人生的每一次重要转折,都是公平竞争的结果。杨利伟从高中毕业,考入军校成为飞行员,再从飞行员成为航天员,每一次跨越,都经过了激烈的竞争,每一次竞争,都有严格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能不能入选,不是哪一个人或哪几个人说了算,而是由大家都能接受的技术标准说了算。这些硬邦邦的技术标准,是任何一个参与竞争的人都无法绕过去的。这个特殊行业的特殊的准入门槛,容不得一星半点的掺假注水,否则,早晚都有露馅儿的时候。因此,任何一个裁判者,都不敢挑战这个可以量化为小数点后几位数的游戏规则。

他们个人的命运,就是在这样的公平竞争中,实现着一次次的跨越。这是他们令人羡慕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幸运。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和他们一样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都多多少少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这使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大时代里的个人命运,既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也取决于很多外在的条件。因此,我们渴望着在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里,都能有这样的公平竞争;每一个人,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家庭,都只能通过公平竞争,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不是靠这背景那背景、这关系那关系。杨利伟这样的社会精英,之所以使人感到很亲切并很敬佩他,就是因为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有着相似的背景,有着相似的奋斗经历,因而也有着能够互相感知的共同情感。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杨利伟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某些公众人物身上那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那种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优越感,那种惟恐把自己“混同于老百姓”的高贵派头,那种大有来头的盛气凌人,那种视公众为群氓的装腔作势,在杨利伟身上找不到一点痕迹。因为他是在既定的规则之中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一个成功者,他不会自视为超人。其实,在身份平等的时代里,成功和失败都是相对的,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能心平气和。民情的淳朴,社会的和谐,也许就是这样营造的。

篇6:《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高一必修一)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过程和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层次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知人论世  (8分钟)PPT

1、 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2、 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3、了解通讯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30分钟)

1、 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2、 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明确: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 3、 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4、 自由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5、 学会写新闻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6、 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作业布置】(2分钟)

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板书设计】(3分钟)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两层含义:时间上,空间上)

导语(1~3):“神舟”五号升空(描写式)

意义十分重大   (评论式)

主体(4~29):回顾航天历史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

结语(30):“神五”进入轨道   (迎来飞天时刻)

王彩霞

篇7:《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高一必修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正课

1、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语双关,既是对“神五”发射过程的记录,也是对中国航天发展史的叙述。

2、写作背景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让晒糯蟛菰上。这个行动的圆满Y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3.文本分析: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明确: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大空。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4).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术;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克服方法:第一项和第二项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中已有了解决的基础,第三项用了七年的时间,通过建立航天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试验成功解决了。    ’

(5).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4、写作指导: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刘菁

篇8: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再别康桥》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者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视听结合法。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别康桥时的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和原文,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简介

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引导,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式介绍(因为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3、整体鉴赏

(1)朗诵全诗。

①让学生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②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鉴赏《再别康桥》。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中国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介绍‘‘新月派”这个诗派,重点是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分析。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4、小结本文

5、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1)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2)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进行拓展阅读能力。

6、再次播放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在朗诵中再次体会并结束这一课。

四、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结合教师的介人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来展开。在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必修名著

2.高一英语必修二说课稿

3.高一语文必修4作文

4.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5.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6.高一必修一语文作文

7.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

8.高一必修四语文作文

9.高一语文必修一作文

10.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提纲

下载word文档
《高一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