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高中说课稿范文
“宴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英语高中说课稿范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英语高中说课稿范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高中音乐英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第二单元中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人民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语言,直率、真挚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劳动、风俗、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是实现他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优美的舞姿把人们带入了诗一般的境界。
2、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与舞蹈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风格及动作韵律等特点。
(2)在欣赏、模拟、表演、创编等活动中,广泛积累舞蹈素材,提高自身鉴赏和舞蹈表现力,并具有一定的创编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乐舞交融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舞蹈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舞蹈是肢体动作的艺术,不仅仅是做做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民族风格特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傣族舞蹈的体态风格,灵活运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难点是要求学生根据舞蹈音乐来进行创编。
二、说学法
课堂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乐舞交融的教学活动当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用视觉来观察模仿老师和图片中所给出的动作,用听觉来把握傣族舞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现音乐,并用交互式的学习方法,创设学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编舞蹈作品的热情和信心,让乐舞交融装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说教法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在教与学的问题上,从重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图像观摩法、情景模拟法、比较鉴赏法等,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受与鉴赏、模仿与表演、创编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模拟,亲近艺术。
课伊始,教师身着傣族服饰,伴随优美的音乐跳一小段傣族舞蹈,接下来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同学们来到具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舞蹈采风活动”,期间采用“傣族文化”知多少的提问方式,揭示课题《傣族舞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视频鉴赏,领悟风格。
通过多媒体辅助式教学,请学生欣赏相关的视频与图片,鉴赏后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丽、西双版纳等地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许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头、肩、腰身、胯所形成的弧线,俗称“三道弯”,舞蹈造型具有“雕塑性”。
3、自主探索,领悟动作。
教师首先播放电脑合成的影片,呈现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手型、手位及脚位,让影片所表现出优雅、柔美的静态舞姿,深深吸引着同学。抓住这一切入契机,教师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来模仿手型、手位及脚位,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动作的要领,再让学生看教师示范,启发学生发表评议,加强手型、手位及脚位动作要领的领悟,然后出示课件:借鉴观赏由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傣族舞蹈《雀之灵》,使学生通过影视欣赏——交互模拟——教师示范——借鉴欣赏——师生评议等过程,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原本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又较好地掌握了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4、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首先教师给同学介绍云南特有的民族吹管乐器葫芦丝,让同学们对它的外部结构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教师来演奏一小段音乐片断,让同学们了解此乐器的音色特点,然后完整的来欣赏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时,主要采用聆听——讨论交流——感受情绪等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受、体验:夜幕下的傣族村庄、凤尾竹下的青年男女、村庄恢复宁静进入梦想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揭示音乐的主题和结构特点。
5、想像创编,体验成功。
根据刚才欣赏过的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开展创编活动。首先由学生自主创编动作,初步感知,再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创编音乐中的一段,注意学生强弱搭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表演创编的作品,并进行自评与互评的交互式学习,同时为舞姿优美的学生颁发奖品——金孔雀的挂饰,最后在欢乐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跟随教师尽情的舞动起来,表达乐舞交融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把这堂课推向轻松、愉悦的高潮。
6、课堂小结,艺术升华。
我会告诉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傣族舞蹈便是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需要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发扬光大,使这朵奇葩光辉灿烂。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进入教室的那一刻开始,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音乐舞蹈环境,使学生经过:情景模拟,亲近艺术、视频鉴赏,领悟风格、自主探索,领悟动作、聆听音乐,感受情绪、想像创编,体验成功、及课堂小结,艺术升华等过程,逐渐熟悉了解舞蹈音乐的旋律,而且在乐舞交融中体会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最后学生与老师共同表演创编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创造性的音乐舞蹈实践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气氛,达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效果。
这堂课只是一中尝试,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个位专家、老师的帮助与指导!谢谢!
高中音乐英语说课稿范文二:《民族乐器笛子鉴赏和演奏》
教学内容:
1.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笛曲的风格及音乐特点。
2.齐唱几首简单并与所学乐曲相关的地方民歌。
3.学习笛子的发音特点,提高演奏水平。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笛子的发音特点,并运用到实际演奏中。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演奏》教材中第一单元《在器乐家庭中寻找你的朋友》的第四课“实践与表现”,是鉴赏、歌唱、乐器演奏相结合的一节课。本课宗旨是学生由器乐曲鉴赏,民歌演唱过度到对乐器的认识和不同地方乐曲风格的了解,加深对乐曲地把握和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把鉴赏、演唱和演奏相结合,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即快乐地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技能。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新疆、江浙、湖南长沙、内蒙古等地方音乐特点和特色民族乐器(马头琴、手鼓等)。
2.能力目标:知道笛子的发音特点,学习《阿拉木汗》、《牧羊曲》、《达姆达姆》、《茉莉花》、《姑苏行》中的一首乐曲。
3.情感目标:在欣赏和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乐谱、笛子。
重点难点:
学习笛子的发音特点,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
教法学法:
1.教法
讲授法:讲解不同地方音乐特点,笛子的发音特点。
演示法:范奏或演示乐曲。
练习法:练习乐曲和音阶。
讨论指导法:询问和指导学生演奏中的问题。
2.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在听、想、看、说、演等多种形式中体验音乐。(比较法、律动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教师表演笛子独奏《帕米尔的春天》片断。
2.师生探讨相关问题导入课题。
这首曲子的节奏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音乐?有没有人会唱新疆民歌?
乐曲是八七拍子的。
3.齐唱新疆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或《阿拉木汗》。
4.问题:乐曲节奏特点,风格地域特点?
答:伴奏节奏
旋律中有变化音,调式为和声小调。
设计意图:上课的导入要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我采用的方式是老师示奏,导入新课。让同学们更直接、更直观的融入这节课。
二、范奏《姑苏行》、《春到湘江》、《鄂尔多斯的春天》。
问题:乐曲节奏特点,地域风格特点?
答:《姑苏行》苏州,《春到湘江》湖南,《鄂尔多斯的春天》内蒙古。
齐唱《茉莉花》。学唱小段湖南地方戏曲《花石调》。
笛子:曲笛与梆笛的特点。
知识扩展:视听民族特色乐器。
三、欣赏《达姆达姆》。
问题:你能听出几种乐器的音色?
根据音乐对应民族乐器图片介绍(阮、唢呐、二胡、笙、打击乐、扬琴等)
通过图片视频了解乐队的座次排列。
四、讲解笛子的口风,气流角度与音区的关系。练习音阶和乐曲。
1.低音区口风大气流缓角度下;中音区口风稍小气流快角度斜向下;高音区口风小气流急角度向钱。选择学习乐曲。
2.分组练习。同学们自我体验、相互学习,相互指点。老师指导。
五、复习巩固
1.采用填空、连线、视听回答等方式回顾学习内容。
①填空:笛子可分为那两种?
②连线:请把乐器图片连接到相应的位置上?
③视听回答:听音乐请说出乐器和乐曲的名称或节奏或旋律特点?
学们用反馈的方法理清本节课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2.乐曲表演提出指导意见。
六、结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华民族地方音乐特点和乐队乐器类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笛子的种类和演奏。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但是中国的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高中生,我们不但要熟悉它、掌握它,还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篇2:高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方法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不完全归纳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初中时只是简单的接触过等差数列,具体的公式还不会用,因些在公式应用上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学法分析: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首先要学生回忆数列的有关概念,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篇3:高中说课稿
1教学目标
① 知道摩擦力的定义方向
②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 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2重点难点
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3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生将要和班里力气最大的男生大力士利用一根不锈钢棒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请二位运动员上场.
比赛结果:女生获胜.
[师]知道男同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力士自己说说.
[生]钢棒这端特别滑,握也握不住.
[师]表面上是老师帮助了女同学,在男同学握的棒的一端事先涂上了润滑油.实际上是谁帮助了女同学呢?是摩擦力!可见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师]请同学们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面滑动,体验手掌的感觉.
[生]手掌与桌面间产生了摩擦.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讨论某一个力的时候,一般讨论力的什么内容呢?
[生]讨论一个力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了解力的三要素.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
一长方体海绵,下端间隔镂空,在桌面上推,(分别演示向左推和向右推)底边显示出因受到摩擦阻力而倾斜.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演示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力阻碍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与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生]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海绵和桌面接触的接触面上.
[师]大家都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我们把两位同学所讲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摩擦力的定义.
[板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riction force)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生]人走路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自行车或汽车在刹车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扫地、擦黑板的时候都要用到摩擦力.
[生]滑雪的时候有摩擦力.
[生]用手抓起东西的时候也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太棒了!现在老师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请同学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
[投影]
问题1:小明让妈妈他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可小明怎么也打不开盖子,你能帮助他吗?
问题2:小华星期天要去参加学校的攀岩比赛,你认为小华怎样做才不易滑下来而尽快到
达终点?
问题3:小红的妈妈去市场买回了几条泥鳅,可小红怎么也抓不住,怎么办呢?
(同学们讨论后交流)
问题1:
[生]拧盖子时垫上一块毛巾或棉布.
[生]找一个力气大的人去拧.
[生]用螺丝刀撬一下盖子再拧.
[生]用一个工具夹住盖子使劲拧.
问题2:
[生]让小华穿上一双有花纹的鞋.
[生]向上攀的时候用力抓紧绳子.
[生]戴上有花纹的粗布手套或在手上抹上防滑粉。
[生]在绳子上打上一个一个的结.
问题3:
[生]抓泥鳅时戴上防滑手套.
[生]抓以前在手上沾上沙子,然后用力抓.
[生]把泥鳅打死后再抓.
[生]给泥鳅前裹上一层布,再用力抓.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主意,大致归纳一下,比如垫毛巾和戴防滑手套基本上是一类,可以归纳成几类呢?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认为垫上毛巾、棉布或在手上沾沙子、抹防滑粉等是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力气大的人或用力抓等是增大了力的作用.
[师]这种力是我们以前了解的哪一种力?增大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种力是压力.增大压力和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
[生]增大摩擦时可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减小摩擦时可以减小压力或使接触面更光滑,因此,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应该和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
[生]我觉得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拉动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系.
[师]对于摩擦力的大小,同学们大致作出了四种猜想,你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我们把同学们的四种猜想分成四个研究课题,各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之一,探索之后每个课题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研究结果的交流和答辩.
[师]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问题.
[投影]
(1)怎样测量摩擦力?
(2)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自己选择的课题?
[生]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出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在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操作,并说明操作技巧?
[生](演示并解释)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师]第二个问题,大家讨论.
[生]我们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个,因此,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某一个因素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即用“控制变量法”.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及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后,写出探究报告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同学们的活动)
课题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投影](展示)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首先,在光滑的长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记下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分别将棉布和毛巾铺在木板上,再在棉布和毛巾上分别匀速拉动木块,记下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填入数据表格中.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生]问:实验过程中,你们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呢?
[生]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使用同一个木块的同一个面作接触面,用相同的速度拉动木块,保证了压力、接触面积等因素不变.
课题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在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当压力是3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0.8 N,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砝码,压力是4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1 N.再在木块上加2个砝码,压力是5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1.4 N.分析这组数据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同学提问题.
[生]问:为什么在木块上加砝码可以改变压力?压力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
[生]答:因为木块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所以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因此改变物体的重力就改变了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木块、木块和一个砝码、木块和两个砝码的重力,也就测出了压力.
课题三:研究接触面的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解释:我们将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侧放、立放在同一块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的摩擦力的大小基本相同.我们的结论是:在接触面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注意:“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是在“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说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物体相接触挤压时,实际接触部分的面积越大,其摩擦力也越大.而两者的实际接触面积只跟正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它们的表面接触面积无关.在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正压力越大,实际接触面积也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正压力相同时,改变物体间表面的接触面积,如将一块砖从竖放改为平放,由于正压力没有改变,并没有改变实际接触面积,故摩擦力保持不变.如一块砖变成了半块砖,则正压力改变了,实际接触面也变了,那么滑动摩擦力也变了.
说明:对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由于要求物体匀速运动.又要用不同的速度拉动,实验难度大.实验效果很难观察,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学中可模糊化处理或放在课外探究.
[师]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能得到什么结论?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归纳得很好,同学们再一起回忆一下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师]“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哪位同学能进一步说明哪些地方用了“转换法”?
[生]实验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转换法”.通过测拉力来测摩擦力,还有通过测物体的重力来测压力.
[师]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师]还是老师的这块海绵,想要减小它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在桌面上铺上一块玻璃板,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在海绵和桌面间放几枝圆铅笔,让海绵在铅笔上滚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让滚动来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吗?同学们试试.
[生]同一个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是1.2N,滚动时的摩擦力是0.3N,说明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可以减小摩擦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比如磁悬浮列车.
[生]还有气垫船,也可以加润滑油.
[师]同学们列举出了这么多减小摩擦的方法,也一定知道更多的增大摩擦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更多的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的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小结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篇4:高中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它从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入手,形象、生动、系统的讲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及其职能以及纸币的相关知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能否引发学生对经济常识兴趣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框题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本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他们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及纸币的发行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现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认识到货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货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
货币的本质。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设疑导入,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历,钱在经济生活中叫做货币,询问学生货币为什么能购买东西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从而进入本框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引出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题主要通过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3个方面展开。
1.货币的本质
材料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去农贸市场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去买,油、盐、醋,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材料二:牛奶老板需要盐,盐老板需要搞头,搞头老板需要咖啡,咖啡老板需要红豆,红豆老板需要牛奶。
首先我会展示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最后明确,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之所以这样设计,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寓学于乐。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接下来我会展示资料。
材料一:有一天,大学生小王非常饥饿,去了超市看到超市货架的商品标着醒目的价格,最后拿出现金,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买了一瓶牛奶。小王想要出国留学,所以,用蚂蚁花呗买了想要出国的物品,在出国之前,把一部分钱存在中国银行,另一部分兑换成美元。
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思考,货币执行了哪些职能?
最后师生明确货币共有五种职能,其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职能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货币在我们生活中被应用,但是学生很少知道其职能,同时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纸币
我会出示北宋人们用交子购物的视频,然后请学生思考使用纸币与使用金属货币相比,有何好处,纸币是随意发行的吗?
学生交流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由于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不易磨损,因而被普遍使用。但是有利必有弊,假币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我国依法打击假币行为,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不仅要识别假币,还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之所有这样设计是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要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展示马克思的经典语录“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提高,使同学们进一步梳理本节课学过的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是以“我的金钱观”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二是请同学们到当地的银行去向工作人员了解辨别假币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家人及其他同学分享,提高大家辨别假币的能力。
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高同学们的鉴别假币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分享意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5:高中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的人人都有希望,个个都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参研式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为重点,让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今天我要从分析教材、认识学习、目标定位、教学定位、过程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篮球行进间运球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球类项目,是七年级的一节新授课。篮球运动是奥运会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参与这项运动不仅有益骨骼的生长发育,使你身手灵巧,思维敏捷,而且还能提高你的协同合作能力,为你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技能上和心理上的基础。因此本课的重点是手臂用力和身体协调。难点是控制球的运行范围。
二、学情调查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学生的'情况。我校701班有学生42人,男生特别喜欢体育运动,身体素质良好,个别学生的篮球技术很好,对篮球运动有广泛的兴趣。该班女生身体开始出现变化,比较害羞。运动过大的项目不太喜欢,因此我将把游戏与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提高运动能力。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要求及教材特点,制订以下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行进间运球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什么是进间运球。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3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100%的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中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体现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法应用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我主要选择参研式教学法,方法的主要手段是发现问题、讲授问题、参研合作、解决问题等几个环节,注意学生集体合作和参研性的培养。
五、学法应用
根据所措施的教学学法主要采取:观察思考、尝试体验、合作探研、互动反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参研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具体教法、学法措施和运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
六、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方法选择,为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七、教学流程
一、感知体验 激发兴趣
首先是课的常规,包括:集合、整除、清点人数、检查服装、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接着进行热身活动教师带领学生绕篮球场四周慢跑,徒手操与熟悉球性(抛接球、球绕腰、球绕腿、原地运球)相结合。通过各种练习教学,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老师提问:
请问行进间运球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看一段NBA球星展示的视频。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小结。
作用是为组织本队形成有效进攻,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先进间运球》。接着安排一个激趣小游戏“四面楚歌”,让学生拿球后进行运球,在运球的过程中破坏他人运球,自己运球不被他人破坏。目的是运球过程中的运动技术,让学生形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运球老被别人破坏,我怎样才能把球控制好,不被别人破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合作探研 突破难点
让学生八个人一组,自由分成一组,每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进行尝试性运球练习,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小的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三分钟后,让每个小组长对组进行统计,然后把统计结果汇报给老师,刚才的练习中就可能发现的问题:老师我的运球老是控制不好;一加速运也控制不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教学课件,课件展示一定的字幕,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原理及方法,老师讲解重、难点,学生观看后形成一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然后在进行练习,在练习中老师给每位学生一张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对着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表是我在课前就设计好的预计到此阶段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效果,老师看了评价后,看看学生那些地方还需要提高,那些地方还需要加强,老师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巡视,把优秀的学生选出来,做为本组的标兵,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练习五分钟后集合学生,请出二到三名学生进行示范,同学们看完示范后,进行总结那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那些地方有待提高。然后老师接着进行展示,进行三次展示,前二次进行错误示范,最后一次进行正确示范,然后请学生指出老师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示范。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研,就得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运球时手臂用力一定要与身体移动要协调,当球远离身体时,一定要加快身体移动的速度,同时手臂用力减少,反之也一样。然后在进行练习这时候我给出三种练习方法:
1.慢速运球
2.快速运球
3.急停急起运球
让学生在这三种运球中不断总结提高。老师在观看后,发第二张自我评价表,在这个阶段对照评价看看自己那些地方需要提高,那些地方练习的不够需要巩固加强,同时找出本组优秀的同学,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作小老师,帮助同学进行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运球有趣的游戏地,老师也参与进去,让学生在游戏中渐渐体会出行进间运球的规律。
三、认知规律 提高发展
当学生掌握运球的一定规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始下降,我在这个阶段安排了一个大型的游戏,运球接力比赛。比赛的规则由学生自己制订,老师参与其中,本节课气氛推向最高潮。目的是在游戏中巩固运球技术,调动课堂气氛,在活跃的气氛中进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四、反馈互动 调节放松
1.播放一段音乐,在优美的音乐中,老师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按摩方法,让学生二人一组互相按摩。目的是通过按摩达到放松身体的目的,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了按摩手法后,要回家给爸爸、妈妈、长辈按摩,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
2.让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综合评价,最后老师做出综合性的总结,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课。
3.回收篮球2个。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探研中成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锻炼的方法,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成为社会有用的、健康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场地器材设计:篮球42个。
预计平均心率为:135--145次/分,
运动密度约为40%--45%,运动负荷为中等。
我的说课完毕,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提宝贵建议。谢谢大家!
篇6:高中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欣赏课本中第二章中国绘画艺术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绘画”之《洛神赋图》。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既要利于学生一般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欣赏》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净化他们的灵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凡的。
前一章节介绍的是远古到秦汉绘画,以人物画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而后面一个学时内容是山水画的兴起—展子虔之《游春图》。本课内容为魏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赏析,在教学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受“魏晋风度”的影响,改变了人物品藻的视角和价值准则,不像汉代那样重人物的外在功业、经学造诣,而重于人物内在精神和溢发于表的风度。顾恺之的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与此时人物品藻之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以顾恺之为代表的这个时期的画家们为山水画的形成,付出了重大的功绩。
欣赏课以“听、看”为主,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展开教学,营造一种较为轻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于接受艺术的熏陶,发觉自身对美的需求。
2.学情分析:
说课对象为中职类高一年级室内装饰专业学生。中职类学生学习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知识储备不足且结构单一。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筛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实施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及时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措施。
3.教材的处理:
⑴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将复杂的专业概念和理论简单化、实用化,易于掌握。情感设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的“以人为本”。
⑵教学中所引观点和论据要有严密的科学性。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及作品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在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顾恺之人物画的艺术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学生感受艺术之美,通过优美的画卷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感受博大精深的国学思想,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
难点: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6、教学准备:
欣赏课件、图片展示、多媒体教学。
二、说教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作品,不断地采用欣赏——设问———讨论——启发——回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
1、自主性探究法:课前提出目标,由学生通过网络、书刊等信息来源渠道查阅资料,储备知识、预习课程。
2、讨论法。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复习旧知(时间2分钟)
通过复习上课时内容《马王堆一号墓帛画》,让学生们回顾魏晋以前人物画的风格。为对比前后两个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风的转变奠定伏笔。
环节二:创设意境,导入新课(时间8分钟)
《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画卷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通过故事导入是本节课的亮点。教师播放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整理并讲述画面上表现的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并通过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背景知识。
故事展开,《洛神赋图》全画可以分为七段:
第一段:初临洛水;
右侧,曹植一行由京师洛阳到山东。走了一天,当太阳将要下山时,主仆在洛水边小憩。
第二段:洛神初现;
正当曹植一行休息时,朦胧中仿佛看到了洛神宓妃的身影。洛神穿着华丽的薄纱罗衣,高高的发髻,细长的脖子,白嫩的肌肤,欲语的双眸,真是漂亮极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再看看周围的景象,水面在浮动,红日在升起,惊鸿在双飞,游龙在腾空。洛神的身姿愈发娇艳了。
第三段:神人对晤 ;
曹植坐在座榻上与洛神见面,他们含情脉脉,若即若离,那一丝情柔,似有还无。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刻!空气中的风停息了,河里的波平静了。各路神仙都来助兴。击鼓的神仙叫冯夷,唱歌的神仙叫女娲。文鱼上岸准备驾车。但是曹植无法高兴,因为洛神的话太伤人了。那洛神轻启朱唇,说:“神人阻隔,无法弥补;青春年华,转瞬即逝;欢乐聚会,弹指一挥。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第四段:离别时刻;
与洛神的欢聚很快就结束了。洛神坐着六龙驾的云车驾向了洛水。在车的左右有鲸鱼和鲵鱼护驾,后面有水族怪物送行。云车异常的华丽,华盖高耸车上,彩带飘舞。六龙驾车而去,波涛汹涌。那洛神回头顾盼。恋恋不舍。曹植望着飞逝而去的洛神,无限的惆怅苦闷。
第五段:心灰意冷;
洛神已经走远了,看不见了。但是,曹植一时反应不过来,神情呆滞。仍然枯坐在那里,两只蜡烛还在燃烧,曹植一丝未动。
第六段:驾舟追赶;
左侧,曹植终于清醒过来,急忙命人驾轻舟,逆流而上,追赶洛神。船夫用力划桨,曹植坐在船头,心急如焚。大浪翻滚,更能表达曹植的心情。
第七段:走马上任。
在曹植与洛神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万般的无奈,只好乘车赴任。画面驷马疾驰,四骑护驾,奔腾而去。曹植仍然心存侥幸,回头顾盼,期望洛神的出现。
需要学生掌握的背景资料:
⑴《洛神赋图》的男主人翁—曹植:曹植 (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也是《洛神赋》的作者。《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⑵《洛神赋图》的女主人翁—洛神:
甄氏,《洛神赋》文中的女主角;也是《洛神赋图》中那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踏着碧波,盈盈而来的洛水女神。甄洛,字嫦娥(182或183 - 221),别称甄宓,庙号文昭甄皇后。
在本环节结束后,学生要能对《洛神赋图》中所表述的故事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并能结合故事内容去挖掘画面中的艺术表现方式。
环节三:知识学习(时间20分钟)
一、自主学习:
结束欣赏活动后,对学生提出:“画面上有哪些部分表现的很精彩?为什么画家会这样画?有什么目的?”学生经过讨论后说出他们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自主的发掘画卷中的精彩之处,为进入知识讲解环节做铺垫。
二、讲授知识
教师讲授知识点,例举画面中的实例。
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⑴“高古游丝描”的运用:
图中有大量的对于云和水的写照。画家笔下不同的水势、水态、水性千变万化的组合,使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烘托成一体,影响着画中气氛,将画家的情绪传染给观者,使观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谓高明之笔。
本知识点的安排着重使学生对画卷使用的笔法有一定了解,并能说出使用这些笔法是为了烘托画面、营造气氛。
⑵画家的奇思妙想:
画卷中的神仙和奇禽异兽,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这种高古的绘画技法,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
本知识点重点是“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创造美。
⑶“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人物面部的刻画对传神十分总要,而面部的传神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眼睛的刻画。写行事手段,传神是目的,通过对客体的外在形体的描写进而把握内在的精神实质。
本知识点在于使学生了解顾恺之的艺术特点,以及影响其艺术表现形式的思想“魏晋风度”。
⑷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在《洛神赋图》中画家表现山水的技法: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知识点重在使学生了解本画卷对山水画兴起的影响,为后面山水画学习做铺垫。
⑸画家介绍:
顾恺之(约344年—4),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提出“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烈女图》。
本知识点让学生全面了解顾恺之这位伟大的画家,并对他其它的画作有一定了解。
环节四:知识延伸(时间5分钟)
《洛神赋图》对山水画兴起的作用。
本环节设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洛神赋图》对山水画兴起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从另一个方面也了解到《洛神赋图》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环节五:结束课堂(时间7分钟)
欣赏结束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展开综合评述。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说说通过学习后,对《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的看法,起了怎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使他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环节六:小结(时间3分钟)
师生共同总结本堂欣赏的内涵和价值。
本环节重在知识总结,并提出下节课时内容。
课堂反思:
①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贴近学生,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层层推进。
②动静结合,让学生参与课堂,由学生展开故事。
③引导学生能发现自我美的需求,才能达到审美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略
篇7:高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上册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回答事物怎样变化、发展。因此,与第二、三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丰富,对于青年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直接、非常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的重视和欢迎。加之,本框是在前一框题量变与质变原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物的发展,对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属于哲学方法论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使得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教学目标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特别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本框的哲学观点,并以实例对其加以分析说明;并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言进行解释。
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学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以下内容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教学重点:把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做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全课的重要教学、教育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其中也渗透了政治课德育教育的目标。
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因为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正所谓“知易行难”,所以需要加以特别的分析引导。
4、对教材的整合及处理
前一框题在讲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时说到既有数量的增减,还包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因此,为了便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体现知识前后间的对应统一,我把本框教材最后部分的内容重视“优化结构”调整到前面重视量的积累这里进行讲述。
二、说教学构思
本框知识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即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知识容量不算多,要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时间较为充裕,但也必须作到重点突出,详略适当。所以,对于本框的难点,同时也是方法论意义的第一点“坚持适度原则”主要由教师讲解分析实例完成。对于后面的内容,为了体现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来总结方法论意义,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与创造。教育家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
三、说教法
1、事例教学法。为了贯彻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既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比、讨论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素质教育新理论。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四、说学法
1、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把教师的教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教师进行单向信息的传递。
2、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创新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导入时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我在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我国三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学生兴趣大增,然后请学生讲述我国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并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此时,让学生从哲学上来思考,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2、新课讲授
(1)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① 对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飞船升空的过程中速度是否越快越好?然后通过对飞船速度快慢对飞船影响的分析,说明要保持事物稳定的性质和状态就必须把事物的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并着重分析了什么是“适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 关于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的教学
首先提问学生思考事物为什么要从量变到质变?如果事物的变化永远维持在一定量的范围内会有什么结果?不会有发展,不会前进,所以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使事物发生质变,发生飞跃,并且要把握时机。请学生根据神舟飞船发展历程说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飞跃、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请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不失时机促成飞跃的事例。
事物要发展,发生质变必须先有量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③ 关于“重视量的积累”的教学,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发生质变,因此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请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说明这点,并对学生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与以后自身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联系课本知识特别加以分析,以深化学生对现在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回忆前一框题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除了有数量的积累之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组合,所以在这里特别提请学生注意重视量的积累既有数量的积累变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并联系我国现在发展过程中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政策对优化结构的重要加以说明分析。然后请学生联系学习的实际情况说明优化结构对学习效率的重要影响。
(2) 关于教学重点“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教学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神舟飞船从一号到六号,实现从无人到载人的发展,其中无数次的对飞船的修改、设计,这些都与我国几代航天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才有了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所以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还告诉我们青年学生要学会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① 要学会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现在的学习
②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因为量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好习惯、好思想、好作风的积累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行为,而坏习惯、坏思想、坏作风的积累则会使我们往坏的方向变化,甚至使我们走入歧途。
(3) 关于本框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本框小结即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和对我们个人的现实指导意义,请学生归纳总结。
3、课堂巩固练习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习应以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把握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能力。据此,设计以下练习:请学生运用哲学道理全面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
4、布置作业
请学生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分析我国21世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六、说媒体
虽然目前的教学装备已有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但这节课我仍然选择的是传统教学手段,因为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而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多媒体上面,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篇8:高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3、学法指导
(1)感悟学习法:引导学生欣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一:
导入新课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1、(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在观看
中感觉、
思考、
后讨论、
释疑
1、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
4、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方面。
步骤二:
突破重点一: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1)展示动画“刻舟求剑、惠能的仁者心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刻舟求剑者和惠能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欣赏动画
思考、
讨论、
释疑
1、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步骤三:
化解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合作教学法
3、自主探究学习法、
1、(1)展示图片“姑嫂塔、老君岩”;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
2、(1)展示图片“刘德华”;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3、请学生阅读书本“欧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快速阅读相关链接
辨认
图片、
阅读、
思考、
讨论、
释疑
1、让学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
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步骤四:
突破重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学习法
3、感悟学习法
1、(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人类社会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人的认识运动”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人认识运动的规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情感体验、
思考、
讨论、
释疑
1、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性;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系统理解的能力、综合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图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人们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等。让学生举例分析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用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明确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②人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
步骤五: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1、合作教学法,引导阅读和使用现有资料
2、感悟学习法,试题精讲
知识小结:内容见《新学案》
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概括、
总结、
思考
分析、
释疑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对本框题内容有个系统化认识。
练习巩固:
展示高考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练习题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四、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五、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篇9:高中说课稿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一个人要消费,就往往需要与别人交换,而要交换就离不开货币,就必须知道商品的价格,否则是没有办法去消费的,第一单元就介绍“生活与消费”我们的消费离不开商品,我们消费的商品从何而来?当然是生产出来的,因此,顺理成章,第二单元就应该研究、分析“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大家想一想,商品是由谁生产出来的?在现代社会,财富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在企业中创造出来的。所以,第五课就专门分析财富创造的主体,正是按照这一逻辑,第五课叫“企业和劳动者”,它包括两个框: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
要了解市场及市场经济这个整体,就必需了解构成它的“细胞”——企业。它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没有强大的公司和企业,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掌握有关企业、公司的知识,能对市场经济基本内容有一个轮廓性认识,对广大青少年今后从事经济建设有着启蒙性的指导作用。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包括两目: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在第一目,教材首先介绍什么是公司及公司的基本特征,然后重点分析公司的两种基本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共同之处,教材一一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最后,教材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
二、教学重点
公司制的地位、作用;公司经营成功的决定因素。
三、教学难点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企业与公司的含义和分类,自然人与法人的区别,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含义和特点,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企兼并、联合、破产的含义。理解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和联系,公司制的优点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企业兼并、联合、破产的意义。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如何依法设立公司的问题和国企改革为什么要建立公司制。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如何创办公司、如何经营公司,从而提高学生未来的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分析不同公司类型的特点,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选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创办公司、积极创业,有利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通过依法设立公司,依法经营公司,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诚实守信,锐意进取的精神。
第二部分:说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对企业、公司、公司经营成功与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等有关知识有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深化。渴望成功体验,渴望了解社会。
二、说教法
以多媒体课件为引导,提供充足的事实与材料,调动学生的思维,体验事实,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从而领悟观点。充分采用对比方法,把握企业与公司,法人与自然人,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和联系。
1、案例教学法
通过具体材料或反馈练习,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中利用利用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图片、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三、 说学法
政治课教学要始终贯彻教育和教学相结合、学生是教育教学主体的思想。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参观、访问、听讲座、上网查找资料、思考、讨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制作网页等学习方法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1、问题探索法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2、知识再现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举例分析等再现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举一反三”.
3、演绎归纳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说教学手段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用投影、画片、图形、文字、录像、音响、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形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该框题内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21世纪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与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 :教师可以丰富、拓展课程资源。当然最主要的资源是教科书,还有:有文字与音像资源——报刊、书籍、图片(各国货币、各国各地风土人群、名牌商标)、录音、录像、影视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通州成功企业家发展:易昕、耿裕华、张华伟等)
实践活动资源——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
信息化资源——网上资源、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一国两制”《娘啊,大哥他回来了》等主旋律歌曲,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本节课用什么案例引入?引入的方法是什么?主要探究什么问题?形成什么理念?学生践行要求是什么?
篇10:高中说课稿
一、说课部分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二、授课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向学PPT展示与昭君有关的图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进入课文《咏怀古迹》(其三)。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昭君图,引出典故“沉鱼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再从昭君出塞图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问题,昭君为什么愿意离开汉宫去遥远的匈奴?
《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可见,昭君因画工毛延寿从中作梗不被君王赏识,然而根源还是汉元帝昏庸——只凭画像宠幸宫女,不见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从标题“咏怀古迹”中的“咏怀”二字确定诗歌类型。
咏史诗:大多是诗人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提问:作者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问:既然这首诗是咏史诗,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情感的那个词语?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联“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诗人如何借咏叹昭君的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深沉怨恨?带着这个问题鉴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赏析诗歌
1、首联赏析,理解诗人如何引入歌咏对象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问:请同学们描述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2、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着惋惜、同情。
提问:接下来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体会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体指什么情感?
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荒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孤独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紫台”与“朔漠”形成对比。“紫台”指宫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
“青冢”“黄昏”,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黄昏时广阔的天空连着大漠,却独有一个青冢,何等空旷凄清。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去”与“独留”形成对比,“一”与“独”同义互文,将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连”与 “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辞·昭君怨》
提问:同学们从这两首诗中体味诗人对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诗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问: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
“画图”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丑化昭君,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四)、结合创作背景,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篇11:高中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第三部分《舞剧的灵魂》中的《那根藤缠树》的赏析教学过程设计。
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因此,引导学生鉴赏舞剧音乐、了解舞剧知识、感受多元文化,是高中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将舞剧和舞剧音乐定义在了高雅艺术的范畴,舞剧艺术对热衷于流行音乐的中学生而言,相对生疏。因此,如何吸引学生关注并喜爱这一节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视野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并补充了一些经典的舞剧作品片段,从而增进学生对舞剧的热爱。这课教材上共安排了五个舞剧片段,我选择了其中的《鱼美人》中的“珊瑚舞”、《篱笆墙的影子》中的“那根藤缠树”、《敦煌梦》中的“伎乐天”,将《春之祭》中的“春之轮舞”移到了《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一课中赏析,删去了《牧场竞技》中的“牛仔舞”;补充了《天鹅湖》中的“天鹅主题”和“四小天鹅舞曲”;《睡美人》中的“三人舞”、“双人舞”片段;《大梦敦煌》中的群舞片段及《丝路花雨》中的“反弹琵琶”片段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始终围绕“舞剧的灵魂”而展开,采取了聆听、欣赏、感受、比较、演唱、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乐意参与欣赏、感受中外舞剧片段,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感受舞剧音乐的艺术魅力,建立对舞剧艺术的兴趣。
2、了解并掌握浅显的与舞剧相关的知识,感受并探讨音乐在舞剧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听辨一些著名中外舞剧音乐的片段(如《天鹅湖》、《鱼美人》等)。
3、在音乐实践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善于表现自己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了解并掌握浅显的舞剧知识,感受音乐在舞剧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探讨和分析音乐在舞剧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音乐是舞剧的灵魂。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著名的舞剧音乐《花的圆舞曲》
一、导入 ①播放剪辑舞剧视频片段,引入对舞剧的初步认识。
②播放无声舞剧视频,体会无音乐的舞剧表现力的缺憾,引出课题。
二、舞剧知识抢答(学习相关的舞剧知识)
三、简介舞剧音乐的发展历程
四、赏析经典的舞剧片段,探讨舞剧音乐的作用
(《天鹅湖》、 《鱼美人》、《篱笆墙的影子》选曲)
五、活动与创造 ①为教师所表演的舞蹈动作选配音乐(也可为无声的舞蹈画面选配音乐);
②根据《四小天鹅舞曲》片段设计舞蹈动作并表演。
六、总结
学生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那根藤缠树》赏析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导入该环节——剧情及相关背景介绍——初听歌曲、初步体验——分析探讨歌曲表现手法——演唱歌曲旋律——进一步分析歌曲,探讨歌曲在舞剧中的作用——视听结合完整欣赏
1、导入该环节及剧情及相关背景介绍
这一环节是在赏析《鱼美人》中的“珊瑚舞”之后进行的。首先,教师用语言过渡:中国舞剧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在我国艺术家们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近年来,中国舞剧在创作题材、舞蹈语汇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突破和创新。
教师先播放电视连续剧《篱笆、xx和狗》主题歌《篱笆墙的影子》,并配以电视连续剧剧照的播放,提出问题:有谁知道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曲作者是谁?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请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知道,则由教师讲解。由此过渡到舞剧《篱笆墙的影子》相关创作背景及剧情的学习。
大型民族舞剧《篱笆墙的影子》取材于电视连续剧《篱笆、女x和狗》三部曲的故事。舞剧演绎了枣花通过两次不同的婚变和改革大潮的冲击,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姑娘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生价值观的现代女性的历程。这部舞剧最大的亮点是音乐,曲作者徐沛东继续沿用了连续剧中的音乐素材,如《篱笆墙的影子》、《那根藤缠树》等都巧妙地运用在舞剧中。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从一部曾经脍炙人口的连续剧主题歌入手,拉近学生与舞剧音乐的距离,通过连续剧和舞剧的联系自然地引入舞剧相关创作背景的学习。
2、初听歌曲《那根藤缠树》,初步体验了解
篇12:如何写英语说课稿
说课是教研、教学工作的重点,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写好说课稿,为成功完成说课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
一般来说,一份出彩的说课稿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 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与教学论文不同的是,说课稿更具实践性。所以,在说课稿的撰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措辞的精当,勿长篇大论、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谈。首先,说课各要素及其理论依据间应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在措辞上要言简意赅。其次,应尽量避免使用笼统、抽象、难以感知的一般性用语来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能力目标―Improve the students’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这样的教学目标因表述上太过宽泛而显得空洞无力,没有清楚地说明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从而导致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无法有效操作,听课者更难对实际教学目标作出合理、准确的评估。
(二) 突出理论性
比起教案,说课稿更具理论性,因此在二者的撰写过程中作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教案多是具体的教学步骤和过程,而说课稿则偏重于对理论指导做有针对性的阐述,即教案只写“怎么教”,说课稿则写“为什么这么教”.因此在撰写说课稿时一定要注明所用教法、说学法及学法指导的理论依据。
(三) 突出英语学科特点,()融入英语学科思维与英语国家文化,但要注意量力而为。
原则上,英语说课稿应当要求授课教师用英语撰写,并且在此过程中融入教师本人的英语学科思维及所具备的英语国家文化涵养。但对很多教师而言,英语毕竟是第二语言,因此使用英语撰写说课稿对其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鉴于很多教师还没有完全掌握说课方法或未能准确理解及翻译某些教学理论时,最好慎重选择。毕竟,说课是陈述教学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英语说课的目的也主要是进行相关的英语教学研究,而不是测试或提高教师英语口语表达的主要途径。
篇13:如何写英语说课稿
对于一名英语教师来说,用英语来书写适合自己的说课稿,无疑是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下面以我所任教的第十一课的第一课时为例谈一谈小学英语英文说课稿的形式:
一 说教材: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基础。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主线,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工具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功能为最终目的,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因此我采用“任务――探究――创造”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趣,开放式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观察,思考,讨论和总结,在“用”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各种语言应用能力。
联系任教的内容而言,这是一节情景对话课,围绕“征询意见”这一日常用语展开。在第三课中,学生已经能用“ would you like some…?”进行询问。能听懂会说chicken,pop, milk, a sandwich.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用“What would you like?”进行征询意见。根据这一安排和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考虑,我确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能听懂会说I’m hungry. What would you like?Yes, I’d like……2、能力目标: 听懂会说hamburger、French fries、pizza、pop.
3、情感目标: 能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对话表演和口语交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4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听懂会说 I’m hungry. What would you like? No, I’d like……听懂会说hamburger、French fries、pizza、pop.教学难点是能用“What would you like?”征询别人意见以及hamburger, French fries的正确发音。
5 学情分析:
6 教具准备: 录音机,卡片,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三教学程序: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Warming up
1、Sing some songs.
2、Play a game.快速呈现食物图片,做问答。
(通过唱唱、问答的形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积极性,而且营造了学习英语的氛围。同时也为本课的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构建了知识表象。)
(二)、Revision
(紧接着教师摸着肚子,作饥饿状)引导学生一起说出I’m hungry,围绕呈现的图片快速对话。
(以对话的形式,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熟练运用旧知,同时对I’m hungry进行了渗透。)
(三)、Presentation
1、依次呈现some bread、some juice的图片。
T: Would you like some bread?
S: Yes, please
2、T: I’m thirsty.(教师作干渴状,引导学生边做边说I’m thirsty.)T: Would you like some juice?
S: Yes,please.
T: Here you are.
通过已掌握的句型新授hamburger, French fries pizza ,pop.
(利用旧知,在已熟练了的交际语境中学习新单词,同时配以相应的图片,加深了对单词的理解,也降低了难度。并即使由师生操练转向生生操练,由模仿提高到运用,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呈现以上四幅新授图片)Make out some dialogues.
(将单词融进有实际意义的对话中,充分体现在交际中教,在运用中学的理念,通过这种方式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4、(请一名较突出的学生引导作干渴状):
S:I’m thirsty. I want to drink.
T: What would you like, please?
S: I’d like some pop, please!
(教师作饥饿状):
T:I’m hungry. I want to eat.
S: What would you like, please?
T: I’d like some French fries, please!
(在说的过程中予以图片加以配合,帮助理解;由模仿到练习,反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运用。)
(四)、Practise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the tape.
2、Act out the dialogue.
(在听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演演的形式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达到掌握的目的。)
篇14:如何写英语说课稿
英语说课稿没有固定的写法,大家可以按照这个格式来书写:
一、单元分析
1、教学目标
2、重点和难点:
3、教学突破: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问候
(二)、呈现
(三)任务活动
(四)小结。让学生自己谈收获
(五)作业。
篇15:英语说课稿
设计模式
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组织活动――指定目标
同学:交流探究――合作活动――锻炼能力――升华习惯
教材分析
同学已学完了全部字母,一些简单的单词和日常用语,为同学提供“字母-单词”的复习游戏素材,巩固已学到的知识从而引出新课. It’s raining是新规范英语第一模块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围绕天气状况为题材展开的。在日常生活中,“天气”与我们密切相关,如何问答天气便是本单元所要学习的交际用语,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重要语言功能项目之一。
学生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size=+0]小学二年级的同学,初学[size=+0]英语的小朋友对语言运用意识不强,设计一些简单的句子进行提问,激发同学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同学的认知水平比较好,能读出所学词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设计理念
[size=+0]英语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指出“要面向全体同学、关注同学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size=+0]教学氛围,倡议任务型的[size=+0]教学途径。本节课就是根据这些理念进行设计的,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让同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让同学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以和合作探究来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游戏的方式检验同学对26个字母的掌握情况,要求能听懂和正确识别。
2.词汇:hot,cold,raining,snowing,windy,sunny以和如何问答天气的交际用语
3.争做小小天气预报员。
4.学唱英文歌曲
(二)能力目标:本节课通过课堂活动,完成了听、说、读、写、唱的技能训练,使同学通过感知、实践、合作完成任务,感受胜利,提高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这节课让同学懂得要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保护树木,从自我做起,维护地球美丽的家园。
(四)情感目标:在学习中,我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协助同学克服紧张的心理,提高自信心。
教学重点
词汇:hot,cold,raining,snowing,windy,sunny以和如何问答天气的交际用语
教学难点
对What’s the weather like?的答语,It’s raining. It’s snowing也可说成It’s rainy.It’s snowy.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铺垫,知识回忆
想一想,到现在你学会了哪些[size=+0]英语知识?说说看,比一比谁学到的多?
2.激趣,字母游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大家学会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应用所学会的一些字母做一个游戏,你们喜欢吗?
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一张卡片,上面有一些字母,下面同学们仔细听,把老师读到的字母划掉,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每个小组第一桌的同学到前边来做,看哪组分高。
师读:C、D、I、J、K、M、N、Q、S、U、V、X、Y
Now,tell me please.What do you find?
生:单词flag,go,zoo,bag,pen.
师:OK!You are very clever.
完成最好的同学得一朵小红花。
师:这里有一个单词同学们没有找到,那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weather.
(游戏能为[size=+0]小同学的[size=+0]英语学习带来快乐,使枯燥、机械的句型操练变得生动,活泼,因此,在[size=+0]教学过程中,应恰当的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于乐。)
二.利用多媒体学习新单词
1.练习生词的读音
课前让同学查找与天气有关的单词,同学通过搜索资料提高搜索信息的能力,培养同学探究能力,然后进行六个单词的重点学习,在听完磁带后,找同学读单词,纠正他们的发音。利用电教多媒体能使课堂更加生动,直观,图文并茂,使同学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2.交际[size=+0]英语
运用What’ the weather like?就图片上的天气进行提问。
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作为交际工具来学,做到学用统一。)
3.图片与句子相连接,同学走到微机前进行连接。
三.争做小小天气预报员
就各地区的天气进行预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来自好奇,来自体验,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参与扮演,这既符合儿童好动、表示欲强的年龄特点,同时也会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四.学唱歌曲
1.运用肢体语言教同学词snoring,bumps his head,确信同学理解歌曲的意思。
(肢体语言,可使同学在语言和动作、表情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从而获得形象的感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建立超连接,运用新规范动画光盘教唱歌曲,在演唱中配以相应的动作,然后小组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唱得最好,为唱得最好的同学发小红花,并鼓励他们把新学的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
小同学性格天真活泼,特别喜欢唱歌,在演唱中配以相应的动作会更引起他们的参与和投入,在[size=+0]英语歌曲中学新词,既减轻了同学的心理负担,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
五.总结升华
以沙尘暴为例对同学进行保护周围环境的思想教育,让我们的天空更蓝。
六.课堂小结
在活动中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掌握了如何问答天气,以和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一首英文歌曲,增强了学[size=+0]英语的自信。
七.课后作业
1.观察本周天气情况,进行预报。
2.假如你想了解天气的更多知识,请同学们登陆六十铺中小学教育,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天气预报员。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模式中采用任务型[size=+0]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应用了游戏法,分组合作法、启发诱导法,演唱[size=+0]教学法。
篇16:英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英语组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如:Unit 1 I like football。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黑板)。(可适当加手势、眼神、动作)五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结合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科的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了语言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从下面先说一下第一方面: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 》是科普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本课重点围绕学生对几种体育运动是否喜爱这个题材开展多种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句型 I like ?I dont like ?,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它是整个模块的重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为后两个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单词 football。 basketball。 table tennis。 morning exercise,学习运用句型 I like ?I dont like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勤于体育锻炼。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的英语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为英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听说单词 football。 basketball。 table tennis。 morning exercise,运用句型 I like ?I dont like ?。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句型 I like ?I dont like ?。
确立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4。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同时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首先给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做游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说教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用全身发应法、情景假设法、直观演示法、交际法、游戏法相结合的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英语更注重趣味教学,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全身发应法、游戏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由兴趣发展到产生要学好它的志趣。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了体育课堂,鼓励学生多开口,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奇,同时又很好动,所以我把重点单词和句型编成韵律诗,它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我采用了游戏法,让全班
参与其中,形成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在互动、交流的活动中建立起自信,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英语运用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程序(很重要)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学生的认识状况及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热身运动
热身是课堂教学重要的形式之一。首先,我以一首“Stand up"热身,轻松的歌曲可以缓减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再次Do the action:happy。happy。happy; cry。cry。cry; angry。angry。angry。 有节奏地吟诵,加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为接下来的课堂营造了浓烈氛围。
第二环节:师生问候
师生间亲切的问候,建立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因此我采用唱歌的形式: T:Hello, hello, how are you?
S:Im fine ,Im fine ,and hello to you。
第三环节:启发诱导,教学新知
1。新课导入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特地穿上运动装,引出运动主题;接着课件展示李铁、姚明、王楠、熊猫盼盼,引出本课重点词汇。同时,渗透情感教育:热爱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
2。教授新知
首先 词汇教学
我运用实物、图片、表情、动作模仿等直观法教学单词。教读时,配上相应的动作或表情,采用全身反应法,让学生动起来,融入动脑、动口 、动手的英语学习中。之后,我还设计了找卡片、变脸两个游戏,用于巩固单词。游戏教学即能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又能巩固知识,使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其次 句型教学
我根据本课单词的特点和所准备的实物和图片,采用了情景假设法:我们正在上体育课,有四种运动football。 basketball。 table tennis。 morning exercise,让你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同时,也告诉大家相比之下你不喜欢的.那种。用I like ?I dont like ?句型说出,可以出示相应的实物或图片,也可以配上动作,再加上丰富的表情。之后,我设计了滚雪球游戏来操练句型,比如:football, like football,I like football。
3。巩固新知
根据小学生认知的规律及活泼好动的天性,我自编了一首韵律诗用于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型:
football,football,I like football;
basketbal, basketbal, I like basketbal;
table tennis, table tennis, I dont like table tennis;
morning exercise,morning exercise,go,go,go!
吟诵时,采用全身反应法,即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4。小结
提出问题: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我采用的这个质疑法,不仅充分 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小结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第四环节:板书设计(写到黑板上)
我采用归纳法,将重点词汇和句型都展示出来,加上简洁明了的简笔画,使学生一目了然。
football
I like
I dont like basketball table tennis morning exercise
篇17:英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我是小学英语x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IV Unit5 Look at the monkeys.的第一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What are they doing?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koala、 kangaroo、 bear、 monkey、bird、 lion六个新单词,并且要在What are they doing?句型中练习,通过练习掌握这六个新单词,并进一步熟练运用What are they doing?的句型。目的是为下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听说认读koala、 kangaroo、 bear、 monkey、bird、lion。能够熟练应用句型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模仿、良好习惯及主动竞争等多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koala、kangaroo、 bear、 monkey、bird、 lion六个新单词的学习。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师生互动法几个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和合作,从而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的,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Warm-up
歌曲导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热身时,学唱英语歌曲“Old Mac Doald had a farm”.能使学生迅速兴奋起来,自然的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二)Preview
自由会话目的是为了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去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表现自我得机会,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气氛充满活力。根据学
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在这个环节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会话:
It’s time for class. Are you ready?
Hello!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
提出关于歌曲的问题:
How many animals are there in the song?
What are they?
Can you imitate their sounds?
这种对话及提问方式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Presentation
呈现新知识,互动合作。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紧张而又快乐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老师要不断的去诱 导学生。Today,we are going to learn “Unit5 Look at the Monkeys.”提出与学习新内容有关的问题:“ Do you like animals?”然后通过听音、看动作引出新词的学习。I’ll devide you four groups.Which one is best ? They will get a flag.Ok?根据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让一个小组成员模仿动物动作,另一个小组的成员猜动物名称,然后互换,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猜的动物名称最多就是胜利小组,获得小红旗,这样
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操练时,首先进行一些机械的学习,如“Listen、point and repeat ” “ Look and guess”。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对单词加深记忆。 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做一些游戏,如模仿动物的叫声或做与之有关 的动作。“滚雪球的游戏”老师请六位同学分为两组。第一个同学说:“The koala is sleeping.”,第二个同 学在此基础上再加一句:“The koala is sleeping,the monkey is climbing.”依此类推,看哪组说得快而多,得到小红旗。最后学唱Let’s chant,让学生轻松一下。这一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观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 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Consolidation
通过练习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1)将动物与相关的动作连线
animals doing
koala flying
kangaroo running
bearclimbing
monkey jumping
bird biting
l ion sleeping
(2)Teacher says的游戏。
这两个练习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反应。 (五)Sum up
首先指导学生将自己本课的表现用A(优秀)B(良好)C(继续努力)记录在评价表里。
A(优秀)B(良好)C(继续努力)
以评价促进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积极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评价
最后对于整堂课所进行的新知识的呈现和游戏的设计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
课堂中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提高课堂实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教。
篇18:英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Is this your pencil?第一课时。
2、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在教材中不可忽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预备单元已学过What’s this in English?及其回答,现在进一步用What’s that in English?及其回答,接着用这个句型介绍出本课中的大量词汇。通过词汇进而学习Is this /that your pencil?及其肯定、否定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复习并运用my, your, his, her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并学习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 his, hers,指示代词this, that及这一句型为第三单元及以后学习一般疑问句打下基础。并且这一课时的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学生更明白英语的学习是在相互交流中有趣地进行,听、说、读、写、用就是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心理、方法和知识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及情景教学法,使用句型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 book.使学生掌握重点词汇:pen, pencil, pencilbox, book, eraser, ruler, schoolbag, dictionary等,并且学会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回答,在问答中会熟练运用mine, yours, his, hers名词性物主代词。
(2)a:通过情景对话、游戏及题目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根据场景就学习用品询问物主,并正确运用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
b:通过听力及上下文来培养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听音辨词的基本功。
(3)a:教学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参与、表演、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b:结合物体学习单词和句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
c:通过询问、辨认物主,倡导学生要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词汇和句型:
a:重点词汇:pen, pencil, pencil box(boxes), book, eraser, ruler, schoolbag, dictionary(dictionaries)等。
b:重点句型:
Is? this/that? my/your/his/her? pen?
Yes, it is. / No, it isn’t.
难点:进一步运用mine, yours, his, hers名词性物主代词,明确this/that这两个指示代词的用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开口、大胆表演,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及口语、听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情景演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锻炼口语、听力,又提倡合作与交流来共同运用新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即自主探究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听、说、读、写、用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这节课为了方便、实用起见,课前准备好钢笔、铅笔、铅笔盒、书、橡皮擦、尺子、词典、背包(挂在墙上)等物体,使学生觉得自然有趣。
step 1 warming-up
复习
老师提问上节课学过的介绍人物句型:
This is my…
学生回答
Step 2 presentation
1、学习新词:
举起课前准备好的物品,向同学们提问或自问自答:
What’s this / that in English? It’s a book.
This is my book.
注意用“this”时,把物体举在胸前,用“that”时,物体举在远处或放在远处,背包挂在墙上,那么用手指着背包使用“What’s that in English?”时,学生们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用这样的方法一直教授完重点词汇,并注意和不定冠词连用,边教边读(a) pen, (a) pencil, (a) pencil case, (a) pencil sharpener, (a) book, (a) ruler, (an) eraser, (a) backpack, (a) dictionary。然后把这些单词写出来,重点教读、练习。
设计意图:把词汇融于句型进行情景教学,意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英语时,乐于探究其含义并尝试模仿的能力。
2、学习新句型:
手指学生的书说:This is a book.
然后问同学:Is this your book?
引导学生回答:Yes, it is.
手拿书问:Is this your book?
引导学生回答:No, it isn’t.
然后指一个同学的铅笔问:Is this your pencil?
叫另一个同学回答:No, it isn’t. It’s his/hers.
如此练习几组,让同学们明白重点句型。
再要求学生两人合作或者小组与小组合作手拿物品相互进行问答,练习过后进行表演。两人合作到教室前面进行表演,小组与小组合作只需两组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通过这些练习表演,学生们对新词汇、新句型不只是了解,而且会说,会运用了。并且使他们深深体会到:我也能使用英语进行表演交流了。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的愉快。
step 3 practice
经过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现在通过课本1b和2a的听力训练,对新知识进行运用、巩固,并跟着磁带反复读,培养语感。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step 4use
游戏能促使学生根据场景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并能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具体方法:
“识别学习用品名称”,通过归类,记忆学习用品单词。
“I am Bao Qintian”,通过图片,运用以上所学的句型找出物主。
step 5 exercise
练习是紧扣本课的内容进行选择或判断,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编写对话,进行检查
step 5 summery and homework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鼓励学生下课多加以练习。
布置口语和书面作业。
篇19:英语说课稿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topic is Women of Achievement, that is, unit 1, in module 4。 The reading passage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 is talked later and my talk consists of 4 parts。 Part 1,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Part 2, teaching approaches。 Part 3, preparations before class。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
Part 1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First, let me introduce the reading passage。 It is the center of this uni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is made up of 4 paragraphs, that is, one day’s observing chimps with Jane in the forest; how Jane did her research and her achievements; Jane’s love towards animals and her contributions to animal protection; and a short summary to her。 By learning this lesson, the students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women’s status in society and everyday life, their values and contributions, their difficulties and achievements, but also learn how to use some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Of course, the students can practise their reading skills, 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and careful reading。
Second, I want to tell something about the students。 Although the students have the basic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y still need many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and convey meanings; to classify and reflect on their thoughts,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to experiment and use their imaginations, and also to develop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ooperative learning ability and investigative learning ability。
Third, about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To learn how to use the mastery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To learn sth about Jane’s research。
Ability aim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ooperative learning ability and investigative learning ability;
To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such as making prediction and drawing inferences from the context。
Emotional aims: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 activities and cultivate their teamwork spirit;
To learn Jane’s bravery and perseverance in achieving her goals;
To reinforce the sense of wildlife protection。
Fourth, about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I think they are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such as making prediction and drawing inferences from the context; and to learn how to use the mastery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Part 2 Teaching approach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 I’ll try to use the following theories: to make students the real master of the class while the teacher myself the director; to inspire the students, especially girl students to chase their dreams with great determinations。
Therefore,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students―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and CAI will be used。
Part 3 Preparations before class
I will ask the students to surf the Internet or go to the library to fi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great women t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n。
And in class, they will give reports of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obtained。 By doing this activity, I can train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nvestigative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ir abilities of collecting and dealing with information。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
I designed 6 steps to deal with this reading passage。
Step 1 lead―in
Activity: picture appreciation and question answering
I’ll show them some beautiful pictures of wild animals, such as lions, Tibetan antelopes, monkeys and chimps。 Then one question will be asked: which animal has the closest connection with human beings? It’s not so difficult。 Of course, chimps。 Then the students can find more about chimps from the reading passage。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vity is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naturally lead to the reading passage。
Step 2 pre―reading
Activity: look and guess
The students will be asked to just glance at the title and the two pictures in the book, and then guess what they will read in the text。 And they’ll be divided into groups of four to have a discussion。
This activity is to inspire the students to read actively, not passively。 Surveys show that active reading can raise the readers’ interest and reading efficiency。 Other purposes are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skill―making prediction and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hink in English, express their thoughts in English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Step 3 reading
Activity 1 scanning
Th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scan the text quickly and find out specific information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o is the student?
2 what animals are observed?
3 when did Jane Goodall arrive at Gombe? How old was she?
4 what was the purpose of her study?
By doing this activity, the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reading skill―scanning。 And they can get the two lines of the whole passage, the main line―student, and the hidden line―wildlife。 It builds a solid base for the lat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vity 2 skimming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skim the text quickly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By doing this, I can 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skill―skimming。 And before their skimming, I’ll remind them to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Activity 3 careful reading
For paragraph 1: Video watching and completing a diagram
Get the students to watch a short video of Jane’s research with chimps。
This paragraph is a description of what Jane and her partners did in the forest。 The video can turn the description in words into images。 So it seems as if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went into the forest。 Then a diagram will be shown to the students。 It contains the main actions of the chimps。 They have to complete it。 By these two changes,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important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better。
For paragraphs 2―3: Retelling job
These two paragraphs are relatively long, so the students may have difficulties in classifying the content。 Therefore I divided all the sentences into 3 aspects, that is, Jane’s difficulties, her discoveries and her contributions。 According to the key words, they have to retell it。
By doing this activity, I can train the students’ language organizing ability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new curriculum。
For paragraph 4: Question answering
It is a short summary to Jane and implies that women can do what they want to do as men。 This paragraph is relatively short and easy to understand。 So the questions are fairly easy and will be offered to the less talented students。
Step 4 post―reading
I designed 2 activities。
Activity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These questions are to help the students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Some of them are about details, and some of them are inferences。 Inference questions are more difficult。 So I will give them to the top students, and the easier ones to less talented students。 Therefore all the students can have the chanc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 activities and achieve the pleasure of learning English。 Thus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here。
Activity 2: qualities and looking for relevant sentences
It is an activity to consolidate what they have learnt in the class。 Traditionally, a blank―filling task is often used in this step, but it is a passive activity。 In order to 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actively, I designed this activity。 Just get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title and think about “what kind of student Jane is”。 They will say many words, like hard―working, brave and so on。 Then ask them to find out the sentences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se qualities。 To do this job, the students have to read the whole passage more carefully again, and they will get a deeper impression of the language structure。 Here students―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Step 5 Discussion
The students will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group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Jane was brave enough to live in the forest。 What difficulties do you think she was facing?
2 If you have the chance, will you do what she did?
This activity is to cheer the students to think deeply about Jane’s research and to practice their oral English。
Step 6 Homework
Activity : Thinking and Writing
The topic is “ though our grandmothers and mothers haven’t done something great like Jane, do you think they are great, too? ” Give your reasons。
This activity is designed to train their writing skills an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to become aware of the greatness of ordinary women。 So greatness is close to the students’ daily life。
In class, I will use CAI, so there is no blackboard design。
That’s all。 Thank you!
篇20:英语说课稿
Good morning, my dear judges, I am the second competitor。 It’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be here to share my teaching design with you。 My presentation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so on。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Firstly, I’d like to talk something about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iral。 This book is from Unit 1 of PEP primary English book。 and the main topic is some adjective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to describe a person。 Through learning this unit,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se these word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to talk about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fe。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Secondly, I will analyse my students。 Students in grade 3 have just learnt some basic English knowledge, but it’s still quite difficult for them to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in daily life。 So I w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nd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help them learn better。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aims
According to New Crriculum Standard, I set three teaching aims。 The first one is knowledge aim: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ad and write some adjectives like polite, shy, helpful, clever。。。。 The sencond one is ability aim: through coorperation and discussion, students can use the words and structures to describe other people smoothly and fluently。 The last one is emotional aim: Ss can b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English by doing different activities。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key &difficult poi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aims, my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re as follows。 The teaching key point is that Ss can read and write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in this lesson。 Th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is that Ss are able to use these word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to describe a person in their daily life。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methods
To overcome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I w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nd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procedures
Now, let’s focous on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my teaching design, that is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It inclouds four parts, warming―up, presentation, consolidation, summary&homework。
Step1:Warming―up
After the daily greeting, I will ask my students to do some actions to cheer us up。 In this way, I can creat a active learning surrounding for my students and let them learn happily。
Step2:Presentation
In this step, I will use five pictures to introduce the new words to my students。 In these five pictures, there are five different people, students are asked to describe each person and from their description, I can get the new words easily, they are “polite, helpful, clever。。。”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I will play a game named “finger game” with them。 The reason why I do this is to help students be familiar with the topic and understand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listenning material, so as to sweep the listenning obstacle。 Then I will play the tape for three times。 Before I play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 I will ask my sstudents what’s it about。 And after they finish the listenning, I will ask some students to tell me the answer, they may get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and I will combine their answers and get the main idea。 And then I will play the tape for the sencond time, before they listen to it, I will ask them to get some details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given “what’s Wu Yifan like” after their listenning, I will ask someone to tell me the answer and I will get the “He’s hard―working”。 After they totally understood the listenning material, they are asked to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third tim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the intonation of the speaker。 If possible, they can also imitate it。 By listenning to the conversation for three times, students will master every little details in it 。
Step3:consolidation
In this tage,I will play a game named Apple game with my Ss: I will show an apple tree covered with many apples on the PPT, and on each apple, there is a word。 Then I will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se words, the more they pronounce, the more apples they will get。 At last, who gets the most apples will be awarded a smiling face。 After doing this, they
Next, I will play another game with my Ss named Point and Say: Students are asked to show their own photos and describe their appearance using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In this way, what we have learnt in this class will be consolidated。
Step4: Summary&Homework
At the end of the class, I will guide students to summarize what we have learnt today。 And give them today’s homework: they should draw a picture about their favorite cartoon character and try to describe him or her next class。
The analysis of blackboard design
Lastly, I will put forward the analysis of blachboard design, my blackboard design inclouds three parts, topic , key words and key sentence structures。 You can see very clearly what we have learnt today。
That’s all for my presentation, thanks for your listenning。
【英语高中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1.高中说课稿
2.英语说课稿
3.生物说课稿高中
4.高中说课稿结语
6.高中铅球说课稿
7.高中美术说课稿
9.高中诗歌说课稿
10.高中体育说课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