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试题>高中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试卷

2023-12-23 08:50: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an3976622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高中语文试卷,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中语文试卷,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试卷

篇1: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试卷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试卷人教版

一、积累与运用(21分,1-9题各2分,第10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鱼凫(fù) 贾(jiǎ)人 铮(zhēng)铮 恬(tián)然

B.飞湍(tuān) 迁谪(zhé) 饿莩(piǎo) 嘲哳(zhā)

C.逡(quān)巡 钿(tiàn)头 迸(bèng)裂 扪(mén)参

D.数罟(gū) 暮霭(ǎi) 教坊(fáng) 崤(yáo)函

2、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痒序之教 侧身西望长资嗟

B.转轴拔弦 坐中泣下谁最多

C.良将劲驽 故不积跬步

D.虽有稿暴 度长契大 比权量力

3、选出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 )

①铁骑突出刀枪鸣②暮去朝来颜色故③恬然自安

④曲终收拨当心画⑤整顿衣裳起敛容⑥曲罢悯然

⑦相逢何必曾相识⑧老大嫁作商人妇⑨今漂沦憔悴

A.①③④⑦ B.②⑤⑥⑧ C.③⑥⑦⑨ D.④⑤⑦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去来(助词,无意)江口守空船 B莫辞(拒绝)更坐弹一曲

C却(退回)坐促弦弦转急 D声非加疾(快)也

5、将下面的诗句按春、夏、秋、冬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③④①②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或师焉,或不焉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振之以威怒 D. 句读之不知

7、下列名句及其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白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8、对下面诗句的意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B“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瑟”虽只是乐器,在我国诗歌中已浓缩为“哀婉”的特殊意象,就象“杨柳”已浓缩为“离别/送别”意象一样。

D<<登高>>写出了去国怀乡、骨肉分离、病魔缠身、漂泊憔悴、落魄潦倒、冷酷辛酸,全诗句句充满着凄楚悲凉和伤感孤独。

9、下面对诗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既表达了对琵琶女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的郁闷心情。“天涯沦落”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感情体验,隐含了社会变化、政治衰落给人造成的痛苦。

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叙述江边送客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获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渲染了送别时的凄凉愁惨的气氛。

C“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千呼万唤”呼应上文的“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可见琵琶女出场是不得已。“半遮面”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她由于身世低微,怕人瞧不起,不好意思,不愿见人的心理。 :

D“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沉吟”的神态与询问有关,反映了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起…‘敛容”,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克服内心障碍,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10、阅读下面从《高老头》中节录的片断,回答问题。(3分)

“一个也不来”A(大学生)嚷道,“让我写信给她们。”“一个也不来,”老人坐起来接着说,“BC她们有事,BC她们在睡觉,BC不会来的。我早知道了。直要临死才知道女儿是什么东西!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不会来的!我已经知道了十年。有时我心里这么想,只是不敢相信。”

高老头死了,BC两个女儿谁也没有来,他的钱都给女儿花光了,到死连入殓的衣服都没有,是A(大学生)卖了自己的表才给他入殓的。”

选文中的A指 ;B指 ;C指 。

二、课内阅读题(21分,11-15题 各3分,16题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5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践:削平因:凭借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销锋镝 镝:箭头

D.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1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B.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C.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D.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1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奋六世之余烈 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B.履至尊而制六合 六合:东西南北天地,天地四方。

C.南取百越之地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

而统称百越。

D.以愚黔首 黔首:古代称老百姓。

14、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

A.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以愚黔首。

C.以弱天下之民。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5、解释下列加线词语(3分)

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6、翻译下列语句(6分)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⑵七十者衣帛食肉,移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三、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7——20题:(共15分)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17、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4分)

自伤年老失时( ) 是以泣也( )

18、“昔周人有仕数不遇”中的`“遇”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遇事不慌 B 随遇而安 C 知遇之恩 D 不期而遇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20、导致“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是什么?(2分)

答:

四、默写(15分,每空1分,错一个字不给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剑阁峥嵘而崔嵬, 。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塞上风云接地阴。

4、《师说》中定义教师职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师说》)

5、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身死人手,为天下 笑者,何也? 。

6、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7、,此时无声胜有声。

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则何如?

10、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五、语言综合运用(8分)

1、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的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

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请将修改后的对联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改后的对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中学生中流行的咏物诗,请仿照其写法,任选一种事物(如“月亮”“玫瑰”……),写出两句话。上下句字数要大致相等。(4分)

示例: 竹

(1)褒扬:每攀登一步,都要做一次小结。

(2)批评:过分地虚心,终不能成为栋梁。

题目: ____________

(1)褒扬:__________________

(2)批评: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7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词名句脍炙人口,百读不厌。读名句,可以知古鉴今,可以畅想未来,可以体味情趣哲理,可以涵养道德品行;名句,或许能开启你的心扉,或许能激活你的灵感……

请你以“读诗词名句随想”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①引发“随想”的名句,可以是古诗词中的,也可以采自中外现当代诗作;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21分)

1.B(A贾gǔ C钿diàn D崤yáo-xiáo)

2.C(A痒-庠,资-咨,B 拨弦,座中C驽→弩D稿→槁,契—)

3.C 4.D(疾-强,宏大) 5.B

6、D 7、C 8、D(第二联有豁达和坦荡,) 9、C

10、A拉斯蒂捏 B雷斯多 C但斐纳

二、(21分)11.B 12.C 13.D 14.D 15.华山,黄河,比喻边疆上的屏障。

16、文言翻译

①(3分)(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②(2分)七十的人能够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食,百姓不挨饿,不受冻了,这样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情况,是不曾有过的事。

三、(15分)17(4分)悲哀;因此 18、C (3分)

19(6分)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呀?”

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20(2分)学习本领不专一(1分);盲目跟随君主的好恶而决定自己的行动。(1分)

四、(15分)1、枯松倒挂倚绝壁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江间波浪兼天涌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7、别有幽愁暗恨生

8、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9、以五十步笑百步

10、东船西舫悄无言 , 唯见江心秋月白

五、(8分)调序后的对联为: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4分)(“纵目”“登阁”须调序,二者存在先后关系,下面是“纵目”所见,若理解为目的性的,即为了“纵目”去“登阁”显然是不合理的;从平仄上看“览胜”“抒怀”不能颠倒,因为 “纵”(仄声)对 “抒”(平声)可,若对 “览”(仄声)则不可;“鸢飞”“鱼跃”主谓式结构,为了对仗,“水木”“清华”须做相应调整,改为“水清”“木华”,若改为“木华”“水清”亦可。每改对一处得2分。)

篇2:高中语文试卷做题技巧

1、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

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给分。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

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2、阅卷常常只盯住答对部分

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而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对策:答题也好,作文也好,一定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3、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

每天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

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嗦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篇3:高中语文试卷做题技巧

现象:阅卷常常只盯住答对部分

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而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对策:答题也好,作文也好,一定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现象: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

每天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

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嗦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篇4:高中语文试卷做题技巧

1.语文病句类题目须要注意得高分的方法

从小就接触汉语,对于汉语的句子非常熟悉,这就使得我们对汉语有着较强的语感,这是我们辨析语病的优势。做题时,首先通读句子,借助于语感初步判断,然后再根据语法或逻辑知识进行检验,从而得出准确答案。考生判断不准是因为只是跟着感觉走,忽视了用语法或逻辑去检验。

2.高考语文扩展语句分分类

扩展语句可分为以下几种:单句的扩展;复句的扩展;综合扩展,这类扩展可以是由单句到单句,也可以是由单句到复句,总之是使句子生动形象、丰满具体起来;语段的扩展,给定一个话题或提供一个情境,让考生加以阐释、发挥、引申,从而使话题或情境明确、具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语句或语段。

篇5:高中语文试卷做题技巧

1.时间安排:分配时间要服从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2.放下固执心态。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非常浪费时间。暂时先搁着,做了其它题目后或许会有灵感。

高考作文注意事项:

1.高考作文打分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需要四步来完成,内容、表达、发展各占20分,还有一个扣分,上限是15分,最后得出总分。评价中内容以题意和中心为主,文章首先要符合题意;表达的关键是语言和文体,文体要鲜明;发展要求有文采、有创新,有文采指表达有感染力,而内容观点比一般人深刻就是创新。还有几个具体问题是:无题目的扣2分,字数不够的每少50个字扣1分,错别字一个一分,不重复扣分。

2.卷面要整洁,字体要工整、美观,相反书写不好可能会影响成绩。

3.避免错别字,错别字一多不仅扣分,也会影响阅卷老师对整个卷子的印象。

4.要避免作文跑题。虽然说话题作文开放性很强,但也有限制因素。审题首先是放眼看话题内容,抓住话题核心进行发散思维;其次是聚焦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点”,切入进去,集中笔力加以突破。

5.避免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缺少思想。面对一个话题,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作由此及彼的联系,由因到果的推断,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考,来深入认识并准确诠释话题,并作深层次的开掘,注意理性地分析,能站在理论的高度认识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因为你的观点只要比一般人深刻就是创新了。

6.避免文体不明,盲目求新,胡编乱造。在阅卷中凡是开头提观点,中间讲故事,最后下结论,有材料没论证的文章都在三类卷以下。

篇6:高中语文试卷答题技巧

现象: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

据说,有这么一份作文试卷,由于开头写得非常漂亮,两位改卷老师都十分满意,都没往下看,不约而同就给打了50多分。后来,卷子传到组长处,才被发现,该卷的作文其实只是写了两三百字。高考改卷,由于时间太紧,很多老师不得不寻找捷径。据说,有个别老师改卷只凭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常常就给打高分。比如有的老师改作文,只是第一段看一下,中间看一下,最后一段看一下,分数打高打低全凭第一感觉。对策: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奠定了高分的基础。在高考语文和英语作文改卷过程中,改卷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份试卷,如果写作上没有新意,就很容易流于一般。因此,写得别出心裁、个性鲜明、出彩,也是作文拿高分的策略之一。

现象: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挤

高考改卷电脑会将每份卷子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改,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这份卷子就是有效卷。而每位老师所改的卷子中有多少是有效卷,电脑会即时体现。因此,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不由自主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往平均分上挤。对策:那么,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专业人士的建议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大多是文科的答题,特别是作文,因此,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才能得高分。

现象: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

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给分。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现象:阅卷常常只盯住答对部分

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而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对策:答题也好,作文也好,一定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现象: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

每天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嗦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现象: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

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中,对标准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毫不含糊。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失分的原因绝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近于死板的评分细则、近于机械的扫描造成。对策:平常学习时就要养成规范用语、规范表达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在高考中无谓失分

现象:喜欢锦上添花不爱雪中送炭

在评卷过程中,有评卷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总分的影响,当考生得分较高时,阅卷人判分往往慎之又慎,检查又检查,反之则易于草率。这就是评卷人“喜欢锦上添花,决不雪中送炭”的心理表现。对策:只能依赖平时努力。

篇7:高中语文试卷答题方法

现象: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挤

高考改卷电脑会将每份卷子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改,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这份卷子就是有效卷。而每位老师所改的卷子中有多少是有效卷,电脑会即时体现。因此,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不由自主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往平均分上挤。

对策:那么,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专业人士的建议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大多是文科的答题,特别是作文,因此,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才能得高分。

现象: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

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给分。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

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现象:阅卷常常只盯住答对部分

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而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对策:答题也好,作文也好,一定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现象: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

每天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

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嗦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现象: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

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中,对标准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毫不含糊。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失分的原因绝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近于死板的评分细则、近于机械的扫描造成。

对策:平常学习时就要养成规范用语、规范表达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在高考中无谓失分

现象:喜欢锦上添花不爱雪中送炭

在评卷过程中,有评卷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总分的影响,当考生得分较高时,阅卷人判分往往慎之又慎,检查又检查,反之则易于草率。这就是评卷人“喜欢锦上添花,决不雪中送炭”的心理表现。

对策:只能依赖平时努力。

篇8:高中语文试卷题公式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补充

1

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

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

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

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

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

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

人+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

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①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②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③议论:

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述法。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

④说明:

说明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⑤抒情:

它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具体来分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

9

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篇9:高中语文试卷质量评估报告

高中语文试卷质量评估报告

一、试题分析

这次考试的试卷从总体上来看难简程度是比较适中的,而且从试卷上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和教材联系非常紧密。既考了三个单元课内的东西,又有由此而生发的能力测试。语文这一科是历来为学生忽略的一种,这次考试的试卷就起了一个警示的作用,它无形地告戒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课,考试就考不好。它对促进学生听课这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觉得对高一学生很适用。

第二方面,考察的知识点很全面,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而且难简程度也很适中。既考了字音,字形,词语填空|,成语运用,病句修改。又考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果不好好听课的话,肯定答不对)。文言文这一块除了有正常的一道文言翻译题以外,还有许多课内学过的。通假字,词语解释,文言句式,重点实、虚词用法,文言翻译,这些不仅需要认真听课,还需要较扎实的基本功。而文言阅读题可以说是以上方面的综合运用,一种能力检测。常说的“得法于课内,得备于课外。”这道题就可以看出来,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了。

二、学情分析

这届高一学生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但由于学生来源不一样,听课能力也肯定有所区别。重点班及格以上人数53人,普通班也能达到近30人。百分以上人数重点35人,普通班10人左右,平均分都能及格,所以还是有潜力可挖的。

但是,学生还主要把精力放在课外而极少关注课内。可以说错置了主次,这次他们也吸取了教训,知道不能忽视课本了。

另外,他们的学习方式没有转变,还停留在初中阶段死记硬背的层面上。而高中更注重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更多的需要去理解,去进行信息筛选,知识整合,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说,这次考试的现代文阅读是《人在风中》,文章并不难,学生也基本上能读懂。但十八分的现代文得一半的学生都很少(普通班),原因是能意会而不能有效的言传。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学生体现出来的问题有:

1、对语文的重视不够。

2、读书太少,主要表现在作文方面没有素材。

3、不会答题。

4、学习方式不对。

5、基础薄弱。

6、不会写作文。

三、对策

1、对语文的重视不够。老师就要提高讲课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对学生也要多鼓励,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不是没什么可学的。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从而重视语文。

2、读书太少,主要表现在作文方面没有素材。所以老师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优秀文章推荐,好书大家读,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3、不会答题,学习方式不对。老师就要多练习,在练习中更多的是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答题,怎样形成语言。

4、基础薄弱。对待基础薄弱的问题,就要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进行基础的夯实。例如多背课文,多默写,多看名句,诗词等等。

5、不会写作文。老师就要利用周六进行作文方面的专题讲座。

另外,从入学开始我们高一语文组老师就一直让学生写小楷和周记,写小楷的目的是三年后学生能达出漂亮、干净、清晰的试卷。而写周记的原因是“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量到了才会有质的变化。

以上是我们高一语文组共同的策略,不足之处还请领导批评指正。

篇10: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高中语文试卷教案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

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

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

一、得分情况;非选择题:

二、答题情况;

(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从得分情况、错答示例、答案简析及错因分析几个;

1.得分情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

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

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举一反三。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重点难点

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过程

一、得分情况

非选择题:

二、答题情况

(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主要从得分情况、错答示例、答案简析及错因分析几个方面讲评。

1.得分情况。

选择正确38人, 38÷61=62.29% 2.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D)。

答错的同学中,选B、C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本考点解题方略强调“五步骤”,(P3)分别是什么?(一是标注对概念解释的区域,二是关注陈述对象,三是思考概念的外延,四是界定概念的内涵,五是综合考虑,选项与原文对比,确定答案。)

本题关键词语是“流行文化能走出去的原因”,问的对象是原因,亦即要求我们明确陈述的对象。

D项陈述的内容是现象而非原因;另外,“质量堪忧??难被人接纳”,于文无据,无中生有,错。

1.得分情况。

与第一题的数据相同。

选择正确的38人 , 38÷61=62.29% 2.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C)。

答错的同学中选A、B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考点解题方略要包含“两步走”,(P5)(第一步是,从审读题干入手,通盘把握;第二步是,从甄别选项与原文语句入手,细究差异。)

C项,曲解了原文语句。

原文没有说到或暗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对流行文化非常实用,只是说对高端文化不实用。

1.得分情况。

选择正确的49人, 49 ÷61=80.33% 2.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A)。

答错的同学中选C、D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主要是概括观点态度,其解题方略是(P7),(一抓关键句,二分析中心,三比较辨析。)

本题要注意抓关键句,原文说,媒体把“走出去”次数明显增多视为“取得实效的例证”,但下文又转折说“总量很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持久影响力的不多”,所以A选项中说“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贸易也风生水起”,错误。

(二)文言文阅读

1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

其先有虞氏之苗裔。

少英毅,不营产业,唯以○

收恤为务,众皆畏而亲之。

永嘉之乱,东徙榆眉,戎夏襁负随之者数万。

后晋豫州刺史祖约奔于勒,勒礼待之,弋仲上疏曰:“祖约残贼晋朝,逼杀太后,不忠于主,而陛下宠之,臣恐奸乱之萌,此其始矣。

”勒善之,后竟诛约。

.2勒既死,季龙执权,思弋仲之言,遂徙秦、雍豪杰于关东。

及季龙废石弘 ○

自立,弋仲称疾不贺。

季龙累召之,乃赴,正色谓季龙曰:“奈何把臂受托而反夺之乎!”季龙惮其强正而不之责。

性清俭鲠直,不修威仪,屡献谠言,无所回.

避,季龙甚重之。

朝之大议,靡不参决,公卿亦惮而推下之。

武城左尉,季龙宠姬之弟也,曾扰其部,弋仲执尉,数以迫胁之状,命左右斩之。

尉叩头流血,左.右谏,乃止。

3季龙末,梁犊败李农于荥阳,季龙大惧,驰召弋仲。

弋仲率其部众八千余 ○

人屯于南郊,轻骑至邺。

时季龙病,不时见弋仲,引入领军省,赐其所食之食。

弋仲怒不食,曰:“召我击贼,岂来觅食邪!我不知上存亡,若一见,虽死无恨。

”.左右言之,乃引见。

弋仲数季龙曰:“儿死来愁邪乃至于疾儿小时不能使好人辅

相至令相杀儿自有过责其下人太甚故反耳汝病久,所立兒小,若不差,天下必乱。

当宜忧此,不烦忧贼也。

犊等因思归之心,共为奸盗,所行残贼,此成擒耳。

老羌请效死前锋。

”弋仲性狷直,俗无尊卑皆汝之,季龙恕而不责,于坐授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赐以铠马。

弋仲曰:“汝看老羌堪破贼以不?”于是贯钾跨马于庭中,策马南驰,不辞而出,遂灭梁犊。

4(冉闵之乱,弋仲率众讨闵,次于混桥。

石祗僭号于襄国,以弋仲为右丞 ○

相,待以殊礼。

)祗与闵相攻,弋仲遣其子襄救祗,戒襄曰:“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不须复见我也。

”襄击闵于常卢泽,大破之而归。

弋仲怒襄之不擒闵也,杖之一百。

5弋仲部曲马何罗博学有文才,张豺之辅石世也,背弋仲归豺,豺以为尚书○郎。

豺败,复归,咸劝杀之。

弋仲曰:“今正是招才纳奇之日,当收其力用,不足害也。

”以为参军。

附注:相关人物

姚弋仲:西晋末期至五胡十六国前期人物,是后秦开国君主姚苌之父。

姚弋仲共有四十二子。

姚襄:姚弋仲五子,初投东晋,后叛晋自立,在与前秦的战事中战死。

姚苌,字景茂,姚弋仲二十四子,后秦武昭帝,后秦开国君主。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

石弘:石勒之子,继石勒登基。

334年连母带兄弟全家为石虎所杀。

石虎:字季龙,后赵明帝石勒堂侄,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 石虎的儿子:

石邃, 337年立为皇太子,同年被杀;

石宣,石虎次子, 337年立为皇太子,348年被杀。

石韬, 348年被石宣暗杀。

石世,石虎幼儿,石宣死后,他被立为太子。

1.得分情况。

选对的13人,准确率13÷61=21.31% 2.学生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多数选A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推断6法?(P118—119)(一是带入推断,二是因文定义,三是联想迁移,四是语法推断,五是句式推断,六是通假代入。)

本题C项的“数”,属于一词多义,常见的义项有数量的“数(shù)”、表多次的“数(shuò)”

、数落的“数(shǔ)”。

这里结合语境,因文定义,应理解为“数落”之意,引申为“列举罪状,责备”。

1.得分情况。

选对的31人,准确率31÷61=50.82%

2.学生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多数选B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知识,

1找名代,辨句意;○2看虚词;○3察对话;○4据修文言断句六个关键点——○

5辨句式;○6依总分。辞;○

本题主要根据第一点分析断句,即找名词,定主语。

采用排除法,提取正确选项。

“儿小时”表时间段,不能拆开,排除A、D;B项的“至令相杀儿”,不符合文意,此处应理解为“以致儿子们自相残杀”,所以又排除B项,最后正确选项就是C。

1.得分情况。

选对的22人,准确率22÷61=36.06% 2.学生错答示例。

正确答案是什么?(B),答错的`多数学生选D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分析概括题,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我们主要采用对比法来解答此类题目。

对比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对比,

1人物;○2时间;○3地点;○4关键词;○5添加内容;○6因果关系。

(P140—141)○

本题通过对比关键词语解题,其中的B项曲解了文意,原文“公卿亦惮而推下之”的意思是“公卿们都畏惧并且都很谦让他”。

“推下”应理解为“谦让”。

三、突破重难点:

本节内容重难点为文言句子的翻译,通过对考生得分情况分析、文言翻译的相关知识的复习、规律性的总结等过程,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题。

共两个小题。

1.得分情况

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28分和2.3分。

前较好,后较欠。

2.相关知识

熟悉文言翻译的四个“关键”点和八个“方法”。

四个关键点是(p133)实词、虚词、句式、句意;关键点其实就是得分点。

八个方法是(p134--135),“留”“补”“换”“删”“调”五个字以及“关注固定句式”“关注词类活用”“意译法”三方法。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第一小题 实词:“徙”,“迁徙”,此应活用为“使??迁移”。

虚词:“既”,已经,“??之后”; “于”,介词,“到”。

本小题未包含特殊文言句式。

句意通顺2分。

错答示例:石勒就被处死,由季龙执掌政权,思量弋仲的话,于是与秦、雍的豪杰在关东聚集。

正确答案:石勒死后,石季龙执政掌权,想到姚弋仲的话,就迁移秦州、雍州的豪杰到关东去。

第二小题 实词: “不时”,可以看作古今异义词,这里是“不能及时”之意; “引”,一词多义,“引领”。

两个“食”字,前者动词,“吃”;后者名词,“食物”。

“领军省”,它的前面是动词“引入”,根据文言实词的“语法推断法”推断,

它应是表处所或机构的专用名称,所以“留”而不译。

虚词:“其” 代词,他,应代“石季龙”; “所”,应构成名词短语 “??的东西”。

本句未涉及特殊文言句式。

错答示例:当时季龙生病,不常见姚弋仲,季龙引见弋仲去当领军,赐给姚弋仲住所和粮食。

正确答案:

来宾的:当时石季龙正在生病,没有及时接见姚一仲,(让人)把他引到领军省,赐给他吃的东西。

我认为:当时石季龙正在生病,没有及时接见姚一仲,(让人)把他引到领军省,赐给他吃石季龙所吃的东西(御膳)。

四、反馈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题后的题目。

孟德传[宋] 苏轼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

..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答案——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

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

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

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篇11:浅谈高中语文试卷的命题原则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试卷的命题原则论文

高考语文学科组卷时,一般需要考虑教育测量学要求、高考的政策要求、语文学科要求等三方面的因素。现以2011年高考语文卷为例,阐释高考语文的课堂教学。

一、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

1.保证客观性试题的分值和比例

客观性试题既包括选择题,还包括有着客观标准的填空题、简答题和断句题等。它虽然不能考查学生的思维容量和思维过程,但高质量的客观性试题却有着较好的区分效果。2011年高考语文卷客观性试题的分值为55分,占总分的37%。客观性试题大致近40%的比例,能基本保证语文试题的区分效果。

2.加大区分度好的试题的分值和比例

高考语文的数据分析显示,古代诗文阅读试题有两个优势。第一,区分度好。语文能力高的学生此部分得分高,语文能力低的学生此部分得分低。第二,与作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此部分得分高的学生,作文也往往得高分,这说明丰厚的古诗文积淀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为此,卷不断增加古诗文阅读在全卷的分值和占分比例。

3.在主观性试题中增加有客观性答案试题的比重

语文主观性试题很多都没有标准答案。特别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试题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发挥,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但如何酌情给分,靠的是评卷教师的水平和对文本与试题的把握,这就增加了阅卷过程中的评分误差,容易造成评分趋中,拉不开差距,损害试题的区分功能。卷在主观性试题中增加一些客观性的标准,达到既鼓励学生有创见的发挥,又能提高试题的区分效果。阅读延伸题是主观性的题目,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但是,考生的得分分布,容易形成“中间大,两端小”的枣核状结构,即高分和低分都少,大部分考生集中在中间分数段的情况,这就损害了试卷的选拔功能。

4.一题多问或者一问多点,分解难度,让不同水平的考生都有作答空间

从多年测试结果看,同样分值、考查同样能力点的题目,一个题目多个小问或者一个问题多个答案要点的做法,能够明显提高试题的区分度。能力强、思维全面的考生能够得到高分,能力较低的学生也不至于不得分。

二、符合高考的政策要求

高考制度作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其对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作用使其影响面不仅仅局限在教育领域,已成为体现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这就使得高考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诸多政策要求,例如要讲求政治性、公平性,要遵循考试大纲,试题要保持适当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等。试卷在体现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爱国精神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仅符合政治性要求,同时也能够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素养和审美价值,能够从中发掘出素质教育因素。

三、符合语文学科要求

1.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落实这一课改精神,卷设计了阅读延伸题,阅读延伸题要求调动学生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特性,把语文学习带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使学生的视野不是仅仅局限在文本范围之内,而是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进行联想、拓展和探究。

2.语文能力立意

在教学大纲的语境下,语文能力从学科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掌握和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从人认知的角度,可以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及鉴赏评价等能力。

课程标准则从人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构建和阐释了语文能力要求,提出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应用,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也是生活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有助于促进人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探究,是方法和能力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如果从课程目标的角度阐释这三种能力,就是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形成的能力。

基于高考的特殊性,我们对语文的三种能力作了以下界定: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及评价等基本能力的考查;审美能力的考查包括对文本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感受、品味、赏析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发现、创新能力的考查,它通常渗透在对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考查中。

3.注重语文知识积累

基础知识是能够最为直接体现学科特点的内容,因而也是最应该掌握的内容,它是培养高层次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所以,卷加大了考查基础知识的力度,尤其注重对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青少年时期记忆、背诵大量经典的古诗文,将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这些原则和策略在组卷之前和命题过程中需要贯彻。组卷完成后,还应从整体上再衡量试卷的效果,注重考查不同思维方式题目的组合,注重各种题型、题目之间的搭配和衔接,处理好试题和试卷的关系,让试题在试卷的不同位置上,发挥着各自的考查功能,这样才能使试卷产生整体效应,实现考试目标。

【高中语文试卷】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写作技巧

2.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3.高中语文摘抄

4.高中语文作文

5.高中语文文言文

6.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7.高中语文知识点

8.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9.高中语文教案

10.高中语文新课标

下载word文档
《高中语文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