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试题>《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试题阅读与赏析

《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试题阅读与赏析

2023-04-20 08:47: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agicB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试题阅读与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试题阅读与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试题阅读与赏析

篇1:《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试题阅读与赏析

[清]徐灿

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

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③惜瑶卮落。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

【注】①素庵,徐灿丈夫陈之遴的号。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②回薄:循环相迫变化无常。③谩:莫,不要。

1.上阕中除直接出现“雨窗”外,还间接通过“洒道”、“ ”写到雨。(1分)

2.下面有关本作品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雨窗”句写作者夫妇雨窗闲聊人生,认为不必纠结今天与昨天的多措。

B.“几遍”句写夫妇俩经常互相唱和,虽然青山依旧人依旧,但情随事迁。

C.“拟泛”句写作者在微雨中泛舟西湖佳景处,尽情享受难得的轻松自在。

D.“头上”句由雨生发的感慨:微雨催发诗兴,引来美梦,不需美酒助兴。

3.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句。

参考答案暂无

注释

①青山:指归隐之处。酬对:应对,对答。

②黛眉:黛画之眉。特指女子之眉。

③洒道:清扫道路。

④空翠:指绿色的草木。回薄:谓循环相迫变化无常。

⑤泊(bó):停留,飘。

⑥玉筝:古筝的美称。

⑦孤削:犹孤峭。

赏析

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此词为作者夫妇寓居西湖时因雨有感而作。

词人的情怀在与自然的对视中得到了慰藉。此词为作者夫妇寓居西湖时因雨有感而作。词的开篇即从雨写起,“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小窗外,细雨淅沥,珠帘内夫妇对坐,闲话中谈及如烟往事,夫妇二人禁不住顿生今是昨非之叹。接着的“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句,写人写景,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多少次夫妇面对青山诗词唱和,到而今细雨迷蒙中,青山依旧,黛眉依扣,只是空去了如烟的往事。“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仍写雨,只因有了这宜人的细雨,这个秋天同去年相比,也变的美丽起来。字词行间透露出对这雨中西湖的喜爱之情。而“不似前秋恶”一句,更是语直意显,直吐出作者对雨中今秋的好感。上片末二句“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名为写帘、写楼,实则仍是写雨,绣帘高高挑起,满山满湖回旋的青翠仿佛染绿了楼宇,使得它空翠之色顿生。于是词人也便有了下片纵情山水的念头。

过片后,首三句:“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在烟雨蒙蒙中,词人只想乘一叶小舟,让风儿吹着那只孤舟,游遍西湖的每一处胜景。“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让词人留恋不已的不仅是那绵绵不绝的清越的山水之音还有邈远的`岸边传来的隐约的古筝之声。其下三句“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词人由雨而生发感慨。催发诗兴的是那头顶上不断飘落的如丝细雨,引人入梦的也是那枕边不断滴落的雨丝,手举玉杯,词人禁不住空自蹉叹。“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写人与山的契合。远远抛,两座高峰巍然耸立,直插云霄。词人的情怀在与自然的对视中得到了慰藉。

篇2: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原文及赏析

[清代]徐灿

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

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

赏析:

此词为作者夫妇寓居西湖时因雨有感而作。词的开篇即从雨写起,“雨窗闲话,叹浮生何必,是今非昨”,小窗外,细雨淅沥,珠帘内夫妇对坐,闲话中谈及如烟往事,夫妇二人禁不住顿生今是昨非之叹。接着的“几遍青山酬对好,依旧黛眉当阁”句,写人写景,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多少次夫妇面对青山诗词唱和,到而今细雨迷蒙中,青山依旧,黛眉依扣,只是空去了如烟的往事。“洒道轮香,润花杯满,不似前秋恶”,仍写雨,只因有了这宜人的细雨,这个秋天同去年相比,也变的美丽起来。字词行间透露出对这雨中西湖的喜爱之情。而“不似前秋恶”一句,更是语直意显,直吐出作者对雨中今秋的好感。上片末二句“绣帘才卷,一楼空翠回薄”,名为写帘、写楼,实则仍是写雨,绣帘高高挑起,满山满湖回旋的`青翠仿佛染绿了楼宇,使得它空翠之色顿生。于是词人也便有了下片纵情山水的念头。过片后,首三句:“拟泛烟中片叶,但两湖佳处,任风吹泊”。在烟雨蒙蒙中,词人只想乘一叶小舟,让风儿吹着那只孤舟,游遍西湖的每一处胜景。“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索”让词人留恋不已的不仅是那绵绵不绝的清越的山水之音还有邈远的岸边传来的隐约的古筝之声。其下三句“头上催诗,枕边滴梦,谩惜瑶卮落”词人由雨而生发感慨。催发诗兴的是那头顶上不断飘落的如丝细雨,引人入梦的也是那枕边不断滴落的雨丝,手举玉杯,词人禁不住空自蹉叹。“相看不厌,两高天际孤削”,写人与山的契合。远远抛,两座高峰巍然耸立,直插云霄。词人的情怀在与自然的对视中得到了慰藉。

篇3: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萨都剌(元)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⑶。指点六朝形胜⑷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⑸。一江⑹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⑺,东风辇路⑻,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⑼。歌舞尊⑽前,繁华⑾镜里,暗换青青发⑿。伤心千古⒀,秦淮一片明月!

注释

⑴念奴娇:词牌名,因全词共一百字,又称百字令。

⑵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凉山。昔为六朝都城。

⑶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放眼望去,天边连着吴楚,天地相接,一片空旷。吴楚,今江、浙一带地区。

⑷六朝形胜:指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地形优越壮美。

⑸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写战争的激烈场面。旌旗,泛指旗帜。樯橹,桅杆和划船工具,这里代指船只。

⑹江:长江。

⑺避暑离宫:在离宫避暑。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⑻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东风吹到皇帝车架走的路,每年都长出青草。辇路,宫殿楼阁间的通道。

⑼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日落以后,松树林里没有人,只见鬼火时隐时现。松径,松林间的小路。明灭,忽隐忽现,时隐时现。

⑽尊:同“樽”,酒杯。

⑾繁华:鲜花盛开,喻青春美丽。

⑿暗换青青发:乌黑的头发变灰变白。

⒀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这句话用刘禹锡《石头城》“淮水城头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秦淮,流过石头城的秦淮河。

一:阅读及答案

1.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或下片作简要赏析。(5分)

2.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上片: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2分)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

下片:实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阴森之景;(2分)虚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的孤寂凄惨。(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

(实写2分、虚写2分;每种景象要简析诗句、概括特点,各1分;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1分。)

2.①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1分)。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曾经的行宫内院,早已是芳草萋萋。世事(历史)沧桑/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1分)

②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1分)。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1分)

③对战争残酷的心痛(1分)。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1分)

④对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

二:阅读及答案

1.这首词的景物描写营造怎样的意境?词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5分)

答. ①营造了空阔苍凉、孤寂萧瑟的意境。(2分)②抒发了词人昔盛今衰、世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慨叹。(1分)往昔繁华六朝,今已成空寂江山;昔日金碧辉煌的行宫内院,早已成鬼火明灭芳草萋萋的所在。盛衰更替,繁华已逝,让词人无限感伤。(2分)【回答“自然江山永恒、人事消磨物是人非之叹”亦可给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6分)

答. ①虚实结合(1分)如:上片中实写石头城天地空旷、青山如壁的寂寥之景,虚写了旌旗蔽日白骨凌乱的昔日战争之景,(1分)虚实结合写出了昔日形胜之地历经战争后如今空寂萧条的景象,使意境更加深远,抚古伤今之情更加动人。(1分)②对比(1分) 如:“六朝形胜地”与如今“眼空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对比(昔日“东风辇路”与如今“寂寞避暑离宫”、萋萋芳草、无人松径的对比),(1分) 写出了昔盛今衰、繁华已逝、物是人非的沧桑慨叹。(1分)③借景抒情(1分)如:词中以天、青山、芳草、无人松径、鬼火等营造了空寂苍凉的意境,(1分) 抒发了词人抚古伤今、昔盛今衰之叹。(1分)④用典(1分) 下片中“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分)抒发了江山景物依旧、六朝繁华已逝的叹惋。( 1分) 【其中①为必答项,其他项与①自由组合。若未答①而②③④全答,给5分】

三:阅读及答案

(1)结合全词,说说“眼空无物”中的“空”字的含义。

(2)请指出下片中的两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参考答案

(1)一是指石头城周围的环境十分空旷,二是指石头城的空荡和荒凉;三是指看不到曾经在石头天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已经不在;四是指石头城昔日的繁花消逝得无影无踪。

(2)虚实结合。“避署离官,东风辇路”写出了昔日的繁花,是虚写;“落日无人松径里,鬼 火高低明灭”写出了今日的衰败,是实写。借景抒情,“落日无人松径里,鬼 火高低明灭”写出了行官内院空冷阴森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四:阅读及答案

1.这首词上下阕分别扣住 与 两个地点的变迁,写出了倍加感伤的世事沧桑。(2分)

2.本词写了登临所见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六朝胜地,行宫内院。(2分)

2. (1)空旷青山,破败离宫,萋萋芳草,无人松径,荒凉落日,明灭鬼火,凄清明月。(2分)(2)与所写虚景结合(或虚实结合),突出表达了长江一线连年征战、豪杰消磨、功业成空的苍凉悲壮,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3分)

参考译文

站在高高的石头城上,放眼望去,苍天的尽头与吴、楚两国连接在一起,一片空旷。昔日六朝胜地的繁华,如今已荡然无存,只有江河青山依旧。遥想当年,战火纷飞,硝烟不断,生灵涂炭,白骨遍野如雪。多少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时间的长河席卷而去,只有浩瀚的长江依然奔腾不息,滚滚东流。

孤寂的行宫内院,东风吹过,昔日皇帝车架经常碾压的道路,早已是年年岁岁芳草萋萋。每当日落天黑的`时候,松树林里空寂冷落,只见幽幽的冥火时隐时现。可在当年有多少如花似玉的歌妓舞女在这里青丝变成了白发,送走了一世的青春年华。如今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给人留下的只有无限的伤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写出了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感慨,也表现对战争残酷惨烈的心痛。

上阙: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诗人由眼前的“望”起笔,登上高高的石头城,看到的是什么?是昔日六朝胜地的空旷和“无物”。一个“无物”蕴含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悲惨的过去!叫人怎能不抚今追昔,怎能不追述起那八百多年的纷纷战火!

“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毛泽东当年站在橘子洲头看着眼前的大好江山咏出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浑诗句,然而萨都剌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的却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原因何在?无非是连年不断地战火摧残了山川的壮美,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如此一来,下文追述历史上的连年战乱也就顺利成章了。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以简洁的文字,以极富于代表性的事物“旌旗”、“樯橹”、“白骨”——“旌旗”“蔽日”,“樯橹”“连云”,“白骨”“如雪”,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旌旗,泛指旗帜。樯橹,桅杆和划船工具,这里代指船只。不论怎样,历史都会过去,那些龙争虎斗的英雄豪杰也不可避免的被历史的洪流席卷而去,正如诗人所写的那样,“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下阙: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往昔皇帝避暑的行宫,如今已是“东风辇路”皆芳草萋萋,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富贵繁华。“避暑离宫”前边加上“寂寞”,写出了“离宫”已是人去楼空,空冷孤寂。“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有力地衬托了行宫内院的孤寂与萧条。内院里宫殿之间的通道上,每到春风吹来,都要长出青青的野草,这还是皇上和宫女们饮酒歌舞享乐的地方了吗?不仅如此,诗人还以“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渲染行宫内院人事皆非的空冷、阴森气氛。

“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有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曾在这唱歌跳舞、推杯换盏、对镜施粉理鬓的享乐中耗费了时光年华,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警醒。

“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这里诗人用其借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可见伤感无限。

这首词采用宋代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但因萨都剌思笔流畅,再加之采取倒叙的手法,工笔描写世事的变迁,抒发人生之感慨,使作品思路开阔,境界宽广,自然天成,堪为豪放派之大作。

篇4: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念奴娇·断虹霁雨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释:

永安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城西。

金荷:金制酒杯,状如莲花。

断虹霁雨:雨后初晴,彩虹悬在天空,若隐若现。

桂影扶疏:传说中月宫有桂树,高五百丈。这里形容桂树枝叶繁茂,阴影很浓。

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

(1)开头三句,作者描写雨后开阔的远景,用语十分传神。请从“净”“染”中任选一词,作简要赏析。(2分)

(2)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3)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净”: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雨水使天空澄清的动态感。

“染”: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2)三个问句,一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整齐中富于变化,表达十分灵动;运用想象、比喻(联想)等手法,让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旧典翻新,想象奇特。(每点2分)

(3)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的情怀。(“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各1分)

译文

雨后新晴,天边出现一道彩虹,万里秋空一片澄明。如秀眉的山峦经过雨水的冲刷,仿佛披上了新绿的衣服。月中的桂树还很茂密,怎么能说今夜的月色不明亮呢?万里的晴天,嫦娥在何处?她驾驶着这一轮圆月,在夜空驰骋。月光寒冷,为谁照射在这坛美酒上?

一群年轻人伴我左右,在微凉的晚风中踏着幽寂的小径,走进长满林木的张家小园,畅饮欢谈。让我们斟满手中的金荷叶杯,虽然离家万里,可是把酒畅饮的欢聚时刻实在难得。老夫我一生漂泊,走遍大江南北,最喜欢听临风的霜笛。孙郎听后,微微一笑,吹出了更加悠扬的笛声。

赏析:

《念奴娇·断虹霁雨》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此词上片写众人赏月的`情景,下片抒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全词意气纵横,情怀激荡,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充分显示了作者不惧人生坎坷、世事艰险的旷达胸怀,反映出其宠辱不惊、坐看风云的人生态度。

词中以豪健的笔力,展示出作者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整首词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词人不说“秋空净”,而曰“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反用《西京杂记》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的故典,已是极妩媚之情态,而一个“染”字,更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接着写赏月。此时的月亮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娱悦心情,他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三个问语如层波叠浪,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想。历来诗人笔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倚泣”的形象,此处作者却把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旧典翻新,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此下转而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用散文句法入词,信笔挥洒,写洒脱不羁的词人,正带着一群愉快的年轻人,张园密茂的树林中徜徉。“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离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这三句是此词最精彩之处。《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庾亮在武昌时,于气佳景清之秋夜,登南楼游赏,庾亮曰:“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老子,犹老夫,语气间隐然有一股豪气。

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爱临风笛”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

最后一笔带到那位善吹笛的孙彦立:“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孙郎感遇知音,喷发奇响,那悠扬的笛声回响不绝。

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作者自诩此篇“或可继东坡赤壁之歌”,确乎道出了此词的风格所。黄庭坚与苏轼一样,饱经政治风雨的摧折,却仍保持着那种倔强兀傲、旷达豪迈的个性,这一点,充分体现他的诗词创作中。

【《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试题阅读与赏析】相关文章:

1.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原文及赏析

2.念奴娇·西湖和人韵原文、注释及赏析

3.辛弃疾念奴娇赏析

4.李清照《念奴娇》宋词赏析

5.《念奴娇》的宋词赏析

6.念奴娇原文及赏析

7.姜夔《念奴娇》赏析

8.念奴娇中秋翻译赏析

9.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10.文天祥念奴娇文学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试题阅读与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