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登多景楼赏析
“fdgnf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念奴娇登多景楼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念奴娇登多景楼赏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念奴娇登多景楼》赏析
《念奴娇登多景楼》赏析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简评】
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作者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观察形势时曾登多景楼并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一水三句,指出地形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但是,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只图门户私计,同样苟安于一隅。
下片抨击空论清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象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全词议论精辟,笔力挺拔,大有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孝宗淳熙十五年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目的息息相通的。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因为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南宋乾道年间镇江知府陈天麟《多景楼记》说:至天清日明,一目万里,神州赤县,未归舆地,使人慨然有恢复意。对于以经济之略自负的词人来说,恢复意正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围绕这个主题思想的还有对南北形势及整个抗金局势的看法。以下抒写作者认为今古几人曾会的登临意。今古一语,暗示了此词是借古论今。
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致。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限,作者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感情。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
他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中写道:京口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所谓虎之出穴,也正是做出争雄势的一种形象化说明。这里对镇江山川形势的描绘,本身便是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苟安论调的否定。在作者看来,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词锋犀利,入木三分。
换头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成为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已达极致,下面转面承上争雄,进一步正面发挥登临意。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用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实。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
歇拍二句,承上长驱,进一步抒写必胜的乐观信念。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三国志。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作者认为,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作者《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曾言:常以江淮之师为虏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词中之势成亦同此意。作者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可以置而不论,但这几句豪言壮语,是可以起顽立懦的。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同样是登临抒慨之作,陈亮的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和他的挚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辛词也深慨于无人会登临意,但通篇于豪迈雄放之中深寓沉郁盘结之情,读来别具一种回肠荡气、抑塞低回之感;而陈词则纵论时弊,痛快淋漓,充分显示其词人兼政论家的性格。从艺术的含蕴、情味的深厚来说,陈词自然不如辛词,但这种大气磅礴、开拓万古心胸的强音,是足以振奋人心的。
篇2:念奴娇登多景楼赏析
【宋】陈亮
危楼远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莲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注】:
① 陈亮,南宋爱国词人。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南宋统治者中弥漫着一种以长江为界,南疆北界的谬论,放弃北伐,以求苟安。
② 中流誓:祖逖中流击楫,立志荡平外敌。
③小儿破贼:东晋时期,谢安率军与氏族人苻坚作战,谢安回答友人的询问时说:小儿大破贼
【赏析】
词人用战略家的眼光指点江山,审视历史,破长江乃天限南北的旧说,发京口可争雄中原的宏论,嗟六朝只经营门户之私计,笑庸人空仿效英雄之挥涕,进而大声疾呼,鼓吹北伐。全篇高屋建瓴,势不可当,颇有战国纵横家之气。
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一水三句,指出地形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但是,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只图门户私计,同样苟安于一隅。
下片抨击空论清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象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全词议论精辟,笔力挺拔,大有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附:阅读题
1、词的下阙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5分)
2、陈亮长于因词言政,借古讽今。试就词中所引六朝旧事,来阐述这一特点。(6分)
答案:
1、【解答】词人借祖逖中流击楫挥师北伐的典故,①通过正好不须二词,表达了自己要求北伐刻不容缓的迫切心情和毫不犹豫的自信心;②又以东晋谢安名句收尾,再现了谢安抗敌得胜时的大将风度,表达了自己豁达的胸襟、无畏的胆识和豪迈的气魄。
2、【解答】词人①借只成门户私计?明言六朝实际上是暗指当今统治集团不顾国家存亡的大事,只管各自谋取私利,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②又借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之故事,讥讽了当朝醉生梦死的豪门贵族国难当头之际,既不敢抵抗入侵之敌,又要假惺惺地扮作英雄流涕的爱国志士的模样。
【附】:
【全词大意】居高楼上四处眺望,深感如此地势的情意,古今有几个人曾经领会?长江天险象鬼神设施,竟被糊里糊涂地看作,划分南北的天然疆界。一条江水横奔 纵陈,峥嵘的山岗环绕三面,都做出争夺雄奇、进取中原的姿势。六朝统治者干了些什么事?只依靠天然的险阻作为一时苟安的自私之计。
可笑东晋的权贵王导、谢安众人,居然登上高楼眺望边远,也装模作样学爱国的英雄洒泪挥涕。凭借着这有利的江山,却不去收复黄河、洛水一带地区,让敌人血腥 蹂躏得无边无际。当前形势很好,正该北进长驱,不必再回头反顾,应该效法祖逖中流击楫发誓,谢玄在淝水大破秦贼,胜利的局势已经形成,用不着再问强敌是否相对!
篇3:念奴娇·登多景楼原文赏析
念奴娇·登多景楼
诗人: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简评
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诗人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观察形势时曾登多景楼并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一水”三句,指出地形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但是,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只图门户私计”,同样苟安于一隅。
下片抨击空论清谈。诗人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象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全词议论精辟,笔力挺拔,大有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赏析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北伐,反对议和。他一生所写诗文几乎都与抗金有关。这首词也不例外,他通过对六朝故事的回顾,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抗金主张。
这首词的副题是登多景楼,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山的后峰有古甘露寺,相传为刘备招亲的地方。多景楼就在寺的后面,北临长江,视野阔远,是观景的最佳处。宋大书法家米芾有《多景楼》诗,称其是“天下江山第一楼”。
词的上阕,是写登上高楼四处眺望观察形势所生的感慨。当时的镇江是宋金隔江对峙的前沿。看到眼前这鬼斧神工的天险,不少人把它看作是天然划分南北的疆界。而在诗人看来,这一面临江、三面环山的地形,正好是进取中原、北上争雄的有利条件。南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何偏安江左?他们无非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罢了。这里诗人以批判为名,实际是指责南宋朝庭同样是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
词的下阕,“因笑王谢诸人”的王谢,是指东晋以王谢家族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这里泛指当时那些有声望地位的士大夫们。他嘲笑这些人,虽然也学得像英雄那样感叹山河变异,但只知道泛论空谈,却无能去收复那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河、洛即黄河、洛水,指当时北方的广大中原地带。诗人认为当前“正好长驱”北伐,应当像东晋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返顾。最后他指出形势于我有利,没有必要害怕对方是个强敌。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小儿破贼”,是指东晋淝水之战秦兵败绩,当捷报传来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他把驿书随手丢在桌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人问及,谢“徐答曰:‘小儿辈逐已破贼’。”当时统兵将帅是谢安的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故称为“小儿辈”。诗人借此大有蔑视对方长我志气的英雄气概。
这是一首写得不同于一般的怀古词,议论精辟,笔力峻峭,字里行间充满豪情,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陈亮和辛弃疾志趣相同,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从艺术造诣说,陈不如辛,但就其慷慨豪放的风格而言,两人是相同的。
篇4:念奴娇·登多景楼原文赏析
原文: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强对一作:疆场)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孝宗淳熙十五年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目的息息相通的。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因为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南宋乾道年间镇江知府陈天麟《多景楼记》说:“至天清日明,一目万里,神州赤县,未归舆地,使人慨然有恢复意。”对于以经济之略自负的词人来说,“恢复意”正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围绕这个主题思想的还有对南北形势及整个抗金局势的看法。以下抒写作者认为“今古几人曾会”的登临意。“今古”一语,暗示了此词是借古论今。
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致。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限,作者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感情。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
他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中写道:“京口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所谓“虎之出穴”,也正是“做出争雄势”的一种形象化说明。这里对镇江山川形势的描绘,本身便是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苟安论调的'否定。在作者看来,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词锋犀利,入木三分。
换头“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成为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已达极致,下面转面承上“争雄”,进一步正面发挥登临意。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用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实。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
歇拍二句,承上“长驱”,进一步抒写必胜的乐观信念。“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三国志·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作者认为,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作者《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曾言:“常以江淮之师为虏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词中之“势成”亦同此意。作者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可以置而不论,但这几句豪言壮语,是可以“起顽立懦”的。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同样是登临抒慨之作,陈亮的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和他的挚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辛词也深慨于“无人会登临意”,但通篇于豪迈雄放之中深寓沉郁盘结之情,读来别具一种回肠荡气、抑塞低回之感;而陈词则纵论时弊,痛快淋漓,充分显示其词人兼政论家的性格。从艺术的含蕴、情味的深厚来说,陈词自然不如辛词,但这种大气磅礴、开拓万古心胸的强音,是足以振奋人心的。
篇5:《念奴娇·登多景楼》原文赏析
原文: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强对 一作:疆场)
诗词赏析:
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一水”三句,指出地形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但是,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只图门户私计”,同样苟安于一隅。
下片抨击空论清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象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全词议论精辟,笔力挺拔,大有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篇6:念奴娇登多景楼诗歌赏析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陈亮词作鉴赏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因为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南宋乾道年间镇江知府陈天麟《多景楼记》说:至天清日明,一目万里,神州赤县,未归舆地,使人慨然有恢复意。对于以经济之略自负的词人来说,恢复意正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围绕这个主题思想的还有对南北形势及整个抗金局势的看法。以下抒写作者认为今古几人曾会的登临意。今古一语,暗示了本篇是借古论今。
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致。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限,作者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感情。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
他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中写道:京口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所谓虎之出穴,也正是 做出争雄势的一种形象化说明。这里对镇江山川形势的描绘,本身便是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苟安论调的否定。在作者看来,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词锋犀利,入木三分。
换头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成为浑然一体。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已达极致,下面转面承上争雄,进一步正面发挥登临意。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用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实。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
歇拍二句,承上长驱,进一步抒写必胜的乐观信念。小儿破贼见《世说新语。雅量》。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强对,强大的对手,即强敌。《三国志。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作者认为,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作者《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曾言:常以江淮之师为虏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词中之势成亦同此意。作者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可以置而不论,但这几句豪言壮语,是可以起顽立懦的。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的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同样是登临抒慨之作,陈亮的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和他的挚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辛词也深慨于无人会登临意,但通篇于豪迈雄放之中深寓沉郁盘结之情,读来别具一种回肠荡气、抑塞低回之感;而陈词则纵论时弊,痛快淋漓,充分显示其词人兼政论家的性格。
从艺术的含蕴、情味的深厚来说,陈词自然不如辛词,但这种大气磅礴、开拓万古心胸的强音,是足以催人奋进的。
篇7:《念奴娇登多景楼》译文与赏析
宋·陈 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习题《念奴娇 登多景楼》赏析。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译文:
登上多景楼,环望四周,这长江就像鬼设神造得一般,能攻能守,简直是向北伐金的天然凭借。
然而,长江的这个意义,古今有几个人能领会呢?他们只是把长江认作天然形成的南北分界线。
你看,一条大江横卧面前,东、南、西三面都有山峦环绕,形成了争雄中原的有利地形。
唉!六代王朝,你们凭借着这样的优势干什么去了呢?偏安一隅,苟且偷安,各谋私利,忘记了南北统一的大业。
我笑啊,那时的王石和谢安之辈,还敢跑到这儿,登高望远,故作姿态,流下了所谓的英雄泪。
其实,他们只不过是为保护自己家族和个人利益,而不愿凭借长江天险,收复中原失地的小人物而已。
我们应该学习当年的祖狄,下定决心,长驱直入,收复中原。用不着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象这样,年轻人善于用兵,即可拿下,无需老将出马,当年的淝水之战不就是很好的战例吗?抗金的优势在我,那用管敌人是否强悍。
賞析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北伐,反对议和。他一生所写诗文几乎都与抗金有关。这首词也不例外,他通过对六朝故事的回顾,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抗金主张,老师笔记《习题《念奴娇 登多景楼》赏析》。
这首词的副题是登多景楼,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山的后峰有古甘露寺,相传为刘备招亲的地方。多景楼就在寺的后面,北临长江,视野阔远,是观景的最佳处。宋大书法家米芾有《多景楼》诗,称其是“天下江山第一楼”。
词的上阕,是写登上高楼四处眺望观察形势所生的感慨。当时的镇江是宋金隔江对峙的前沿。看到眼前这鬼斧神工的天险,不少人把它看作是天然划分南北的疆界。而在作者看来,这一面临江、三面环山的地形,正好是进取中原、北上争雄的有利条件。南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何偏安江左?他们无非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罢了。这里作者以批判为名,实际是指责南宋朝庭同样是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
词的下阕,“因笑王谢诸人”的王谢,是指东晋以王谢家族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这里泛指当时那些有声望地位的士大夫们。他嘲笑这些人,虽然也学得像英雄那样感叹山河变异,但只知道泛论空谈,却无能去收复那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河、洛即黄河、洛水,指当时北方的广大中原地带。作者认为当前“正好长驱”北伐,应当像东晋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返顾。最后他指出形势于我有利,没有必要害怕对方是个强敌。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小儿破贼”,是指东晋淝水之战秦兵败绩,当捷报传来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他把驿书随手丢在桌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人问及,谢“徐答曰:‘小儿辈逐已破贼’。”当时统兵将帅是谢安的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故称为“小儿辈”。作者借此大有蔑视对方长我志气的英雄气概。
这是一首写得不同于一般的怀古词,议论精辟,笔力峻峭,字里行间充满豪情,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陈亮和辛弃疾志趣相同,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从艺术造诣说,陈不如辛,但就其慷慨豪放的风格而言,两人是相同的。
篇8: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赏析2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赏析2
念奴娇 登多景楼
宋陈 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北伐,反对议和。他一生所写诗文几乎都与抗金有关。这首词也不例外,他通过对六朝故事的回顾,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抗金主张。
这首词的副题是登多景楼,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山的后峰有古甘露寺,相传为刘备招亲的地方。多景楼就在寺的后面,北临长江,视野阔远,是观景的最佳处。宋大书法家米芾有《多景楼》诗,称其是“天下江山第一楼”。
词的`上阕,是写登上高楼四处眺望观察形势所生的感慨。当时的镇江是宋金隔江对峙的前沿。看到眼前这鬼斧神工的天险,不少人把它看作是天然划分南北的疆界。而在作者看来,这一面临江、三面环山的地形,正好是进取中原、北上争雄的有利条件。南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何偏安江左?他们无非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罢了。这里作者以批判为名,实际是指责南宋朝庭同样是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
词的下阕,“因笑王谢诸人”的王谢,是指东晋以王谢家族为代表的士族阶层,这里泛指当时那些有声望地位的士大夫们。他嘲笑这些人,虽然也学得像英雄那样感叹山河变异,但只知道泛论空谈,却无能去收复那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河、洛即黄河、洛水,指当时北方的广大中原地带。作者认为当前“正好长驱”北伐,应当像东晋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返顾。最后他指出形势于我有利,没有必要害怕对方是个强敌。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小儿破贼”,是指东晋淝水之战秦兵败绩,当捷报传来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他把驿书随手丢在桌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人问及,谢“徐答曰:‘小儿辈逐已破贼’。”当时统兵将帅是谢安的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故称为“小儿辈”。作者借此大有蔑视对方长我志气的英雄气概。
篇9:念奴娇登多景楼翻译 赏析 陈亮
,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所创作的一首词,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
原文: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念奴娇・登多景楼字词解释:
1.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2.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面长江,为登临圣地。
3.危楼:高楼。
4.还望:环顾。“还”通“环”。
5.浑认作:竟当作。
6.私记:私利。
7.王谢:此代东晋上层人士,喻指今之掌权者。
8.河洛:黄河、洛河。泛指中原。
9.腥膻(xīng shān):外敌入侵,这里代指金人。
10.中流誓:《晋书・祖逖传》 载,祖逖北伐渡江时,“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11.小儿破贼: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捷报传来,谢安置书一旁,了无喜色。客问之,安徐答对奕者曰:“小儿辈遂已破贼。” 小儿辈指安弟石、侄玄。事见《晋书・谢安传》及《世说新语・稚量》。
12.强对:《全宋词》作“ 疆场”,不如“ 强对” 为好。此指强敌。《三国志・陆逊传》:“ 逊按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疆对也。’” 疆,通”强“。
篇10:念奴娇登多景楼翻译 赏析 陈亮
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与此行考察形势的目的息息相通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下片抨击空论清谈。词人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像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
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登楼环顾,不禁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没有几人能够理解。因为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以下抒写词人认为“今古几人曾会”的登临意。“今古”一语,暗示了此词是借古论今。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鬼设神施”,是形容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也是对“天限南疆北界”这种苟安论调的否定。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将长江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险,词人所抨击的,正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的主张。“浑认作”三字,亦讽亦慨,笔端带有强烈感情。“一水”三句,指出京口地形险要,是争雄的好据点,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其中“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词人认为,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问题在于统治者缺乏争雄的远大抱负与勇气。因此,下面紧接着就借批判六朝统治者,来揭示现实中当权者苟安论调的思想实质:“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借古讽今,六朝凭险而偏安,为保住少数人私利,无心北伐 。而今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词人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词锋犀利,入木三分。
下阙“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前三句用《世说新语・言语》 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鞭辟入里。“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意谓今之宋廷据此天险,却不管中原被占已久。这是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管不到”三字,可谓诛心之笔。到这里,由江山形势引出的对当权者的揭露批判已达极致,下面转面承上“争雄”,进一步正面发挥登临意。“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中流誓,用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在词人看来,这几句词情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歇拍二句,承上“长驱”,进一步抒写必胜的乐观信念。“小儿破贼”和“强对”分别见《世说新语・雅量》和《三国志・陆逊传》,词人用典诉说豪言壮语。到这里,一开头提出的“今古几人曾会” 的 “此意”已经尽情发挥,全词也就在破竹之势中收笔。
这首词纵论时弊,痛快淋漓,充分显示其词人兼政论家的性格。这种大气磅礴、开拓万古心胸的强音,是足以振奋人心的。议论战守,纵谈攻防,自六朝王谢互今之庙堂,特别是对那些倡言“ 南此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的失败论者,明指直斥,豪无顾忌,其精神可流传千古。
个人资料:
陈亮(1143年―1194年),原名汝能,后改名亮,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才气超迈,喜谈兵。
孝宗乾道年间,被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淳熙五年(1178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状元及第。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年五十二。端平初年,追谥“文毅”。
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相关推荐:
小重山汪藻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好事近咏梅陈亮阅读答案
篇11:念奴娇登多景楼翻译 赏析 陈亮
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镇江一带的山川形势极其险要,简直是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致。然而这样险要的江山却不被当作进取的凭藉,而是都看成了天设的南疆北界。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岗。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六朝的旧事,原来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
于是笑王谢等人,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他们依仗着长江天险,自以为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便当长驱千里,扫清河洛,收复国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
念奴娇・登多景楼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春天,词人前往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期间曾登多景楼并写下了这首词。
【念奴娇登多景楼赏析】相关文章:
2.念奴娇 登多景楼,念奴娇 登多景楼陈亮,念奴娇 登多景楼的意思,念奴娇
4.辛弃疾念奴娇赏析
8.念奴娇原文及赏析
10.念奴娇中秋翻译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