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鲁班造伞教学反思简短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简短

2024-02-12 08:09: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ivanm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鲁班造伞教学反思简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鲁班造伞教学反思简短,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简短

篇1: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篇一: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篇文章是一篇传说,主要讲我国古代着名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

在教学时,最大的闪光点是通过适时出示相应图片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鲁班是受到亭子的启发而有了造伞的灵感。让学生通过看课件想明白,雨水落在亭子上为什么都流了下来,没有积水?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接着,我开始发问了:那么,有亭子不是很好吗?既可挡雨,又可赏景。学生们立刻用鲁班妹妹的话来进行反驳。亭子虽能挡雨,但不可以带着走。妹妹的话让鲁班进一步思考。在此,我引导学生体会:鲁班是个有了问题就会动脑筋解决的人。()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出示课件:雨中有一群头顶荷叶玩耍的小孩。鲁班看到雨水水都顺着荷叶的脉络流下来了……深受启发,看到的.这一幕便在鲁班便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了伞的雏形。以至于最终造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伞。让学生明白了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付出了发明者的艰辛劳动,只有敢于开动脑筋,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有成功地发明创造。

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PPT来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灵感,促进课文的理解和感情的升华。

篇二: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

在备课时,我 认真研读教材,抓住课文的关键: 鲁班是受到什么样的启发而反复试验最终造成能开能合的伞。在教学时, 引导 学生明白 : 鲁班是受到亭子和孩子们顶的荷叶的启发而有了造伞的灵感。让学生看图想明白:雨水落在亭子上为什么都流了下来,没有积水?古代的亭子都是尖顶,从最高的顶尖到下面的六角成倾斜状,水又是从高往低流的 。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接着,我开始发问了:那么,有亭子不是很好吗?既可挡雨,又可赏景。学生们立刻 用 鲁班妹妹的话来进行反驳。亭子虽能挡雨,但不可以带着走,妹妹的话让鲁班进一步思考。在此,我 引导 学生体会鲁班是个有了问题就会动脑筋解决的人 。 紧接着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鲁班继续受到启发:雨中有一群头顶荷叶玩耍的小孩,雨水都顺着荷叶的脉络流下来了 …… 看到的这一幕便在鲁班的脑海里形成了伞的雏形。以至于最终造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伞。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最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付出了发明者的艰辛劳动,只有敢于开动脑筋,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有成功地发明创造。

篇2: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这个篇文章是一篇传说,主要讲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

在教学时,最大的闪光点是通过适时出示相应图片促进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鲁班是受到亭子的启发而有了造伞的灵感。让学生通过看课件想明白,雨水落在亭子上为什么都流了下来,没有积水?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接着,我开始发问了:那么,有亭子不是很好吗?既可挡雨,又可赏景。学生们立刻用鲁班妹妹的话来进行反驳。亭子虽能挡雨,但不可以带着走。妹妹的话让鲁班进一步思考。在此,我引导学生体会:鲁班是个有了问题就会动脑筋解决的人。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出示课件:雨中有一群头顶荷叶玩耍的小孩。鲁班看到雨水水都顺着荷叶的脉络流下来了……深受启发,看到的这一幕便在鲁班便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了伞的雏形。以至于最终造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伞。让学生明白了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付出了发明者的艰辛劳动,只有敢于开动脑筋,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有成功地发明创造。

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PPT来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灵感,促进课文的理解和感情的升华。

篇3: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是一个传说故事,讲得是我国古代著名木匠鲁班造伞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习惯。

备课时,我紧紧围绕“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大问题设计每个子问题。首先是一个统览全文的问题“鲁班造伞与一人、一事、一物有关,分别是哪件事?那个人?那件物”?课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一事指游西湖下雨,一人指妹妹,一物指荷叶。这样学生零乱的思维马上就会变得有条理了。然后顺势就进入了主要内容的研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游西湖忽然下起雨是件好事呀,你知道为什么吗”?同时结合雨中西湖的课件,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雨中西湖的美。而正当学生陶醉在美景中时,我说:“这么美的景色却因为下雨不能欣赏了,如果当时你在的话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说什么?”学生瞬时产生思维上的冲突,感受到不能游西湖很可惜。此时读起鲁班妹妹的话人人都能入情入境。无声无息中引入了妹妹这个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对话。

而在对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想妹妹感到遗憾时,鲁班在干什么?妹妹的话给了鲁班怎样的启示?从而认识鲁班是一个善于积极动脑的人。从课堂效果来看也不错,达到了预期目标。接下来的教学,我直接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荷叶和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也说出了关键。这时,我说:“这些相同点被谁发现了?为什么别人没发现呢?”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此后,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继续让学生读文,看还能读出什么。学生的收获令人意想不到,我也没有闲着,适时问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想到勇于实践也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同时,“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拓展环节,我把课前的问题再次拿出来。学生的回答却完全不同,鲁班造伞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鲁班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这样不同的回答折射出的是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的不同解读。折射出的是学生一节课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纵观一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朗读的分层指导仍有些仓促,使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急”。其次是拓展应该再加上这个问题:“如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怎样解决?”

篇4: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

在备课时,我 认真研读教材,抓住课文的`关键: 鲁班是受到什么样的启发而反复试验最终造成能开能合的伞。在教学时, 引导 学生明白 : 鲁班是受到亭子和孩子们顶的荷叶的启发而有了造伞的灵感。让学生看图想明白:雨水落在亭子上为什么都流了下来,没有积水?古代的亭子都是尖顶,从最高的顶尖到下面的六角成倾斜状,水又是从高往低流的 。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接着,我开始发问了:那么,有亭子不是很好吗?既可挡雨,又可赏景。学生们立刻 用 鲁班妹妹的话来进行反驳。亭子虽能挡雨,但不可以带着走,妹妹的话让鲁班进一步思考。在此,我 引导 学生体会鲁班是个有了问题就会动脑筋解决的人 。 紧接着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鲁班继续受到启发:雨中有一群头顶荷叶玩耍的小孩,雨水都顺着荷叶的脉络流下来了 …… 看到的这一幕便在鲁班的脑海里形成了伞的雏形。以至于最终造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伞。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最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付出了发明者的艰辛劳动,只有敢于开动脑筋,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有成功地发明创造。

篇5:鲁班造伞公开课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公开课教学反思

公开课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在上课的同时,通过查寻资料也能丰富不少知识,我这节公开课我是提前通过故事《鲁班造伞》让孩子了解伞的产生,然后留了一个作业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伞的秘密。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对伞进一步了解和探索。

开始部分利用简单的提问,让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在孩子想不出办法的情况下,把思考的范围缩小,进一步启发孩子。如:自己身上有什么可以挡雨的,妈妈身上、公园、社区里周围等有什么可以能利用的?

通过伞的实物让孩子直观的看到伞的结构,把伞面拆掉让孩子观察,利用小游戏来巩固对伞结构的认识。提前让孩子带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伞,利用这些伞让孩子认识各种伞,如:雨伞、装饰伞、遮阳伞等,认识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欣赏各种伞,然后让孩子手拿伞的卡片给伞分类,有一个互动。

最后,通过让孩子利用各种材料,对伞进一步的探索,这个环节孩子比较喜欢,能够积极的去参与,每一组有一个孩子负责做记录,用自己设计的符号来记录各种材料和实验的结果,这节活动自始至终孩子的兴趣都非常高,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就是在语言上还需要再简练一些。

篇6:鲁班造伞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著、匠、创、亭”等13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其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

4.教育学生要做生活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及其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勇于实践。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创”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课题

1.学生把课前收集致电的有关鲁班的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使学生对鲁班有个初步的认识。

2.教师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质疑。

二、试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以不同形式认读生字词语,交流识字方法。

4.指导“创”的书写。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布置学习要求。

(1)认真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鲁班怎么想到要造伞的,为了造伞,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画出相关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好朋友交流。

4.交流学习所得。

(1)指名回答以上思考的问题。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出相关段落,重点理解文中的人物对话内容及鲁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语句。

5.讨论交流:鲁班为什么能造出伞来呢?

四、说话练习: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同学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回去把鲁班造伞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鲁班造伞

要是能(突出问题)

一看、兴奋(善于观察)

照样子(动手实践)

反复试验(不断改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规范书写7个生字及其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课文讲了鲁班的一件什么事?

二、积累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摘抄本上。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让学生整体观察字形,指出易写的错字。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

(1)“创”字,第二笔是长点,不是捺。第三笔是横折钩,要一笔写成。

(2)“湖”字要注意三个部件的位置比例和高低。

(3)“亭”字,注意每个部件所占位置的大小,不能写得太长,“丁”字要写在秃宝盖里面。

3.学生读读、描描、写写。

4.作业展示,师生互评。

终于造出(成功)

篇7:《鲁班造伞》课后的教学反思

公开课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在上课的同时,通过查寻资料也能丰富不少知识,我这节公开课我是提前通过故事《鲁班造伞》让孩子了解伞的产生,然后留了一个作业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伞的秘密。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对伞进一步了解和探索。

开始部分利用简单的提问,让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在孩子想不出办法的情况下,把思考的范围缩小,进一步启发孩子。如:自己身上有什么可以挡雨的,妈妈身上、公园、社区里周围等有什么可以能利用的?

通过伞的实物让孩子直观的看到伞的结构,把伞面拆掉让孩子观察,利用小游戏来巩固对伞结构的认识。提前让孩子带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伞,利用这些伞让孩子认识各种伞,如:雨伞、装饰伞、遮阳伞等,认识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欣赏各种伞,然后让孩子手拿伞的卡片给伞分类,有一个互动。

最后,通过让孩子利用各种材料,对伞进一步的探索,这个环节孩子比较喜欢,能够积极的去参与,每一组有一个孩子负责做记录,用自己设计的符号来记录各种材料和实验的结果,这节活动自始至终孩子的兴趣都非常高,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就是在语言上还需要再简练一些。

篇8:《鲁班造伞》的课后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的课后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说故事,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鲁班造伞的事,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教材,抓住课文的关键:鲁班是受到什么样的启发而反复试验最终造成能开能合的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鲁班是受到亭子和孩子们顶的荷叶的启发而有了造伞的灵感。让学生看图想明白:雨水落在亭子上为什么都流了下来,没有积水?古代的亭子都是尖顶,从最高的顶尖到下面的六角成倾斜状,水又是从高往低流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接着,我开始发问了:那么,有亭子不是很好吗?既可挡雨,又可赏景。学生们立刻用鲁班妹妹的话来进行反驳。亭子虽能挡雨,但不可以带着走,妹妹的话让鲁班进一步思考。在此,我引导学生体会鲁班是个有了问题就会动脑筋解决的人。紧接着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鲁班继续受到启发:雨中有一群头顶荷叶玩耍的小孩,雨水都顺着荷叶的脉络流下来了……看到的.这一幕便在鲁班的脑海里形成了伞的雏形。以至于最终造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伞。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最应该让学生明白的是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付出了发明者的艰辛劳动,只有敢于开动脑筋,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才能有成功地发明创造。

篇9:鲁班造伞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鲁、著、匠、创、亭、赏、遍、需、逐、脉、络、撑”12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珠、晒、奋、亭、匠”8个辽及以下词语:创造、西湖、雨珠、日晒雨淋、兴奋、小亭子、木匠。认识偏旁三柜儿“匚”。

2、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的。

3、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懂课文,知道鲁班是怎样发明伞的。

教学难点:

体会鲁班是怎样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生写8个字,认识“匚”部。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伞的挂图

每个同学家里都有伞,你们知道伞是谁发明的?(鲁班)鲁班是谁,他又是怎样发明伞的,我们今天学习课文《鲁班造伞》。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会认字卡片认读。

(1)借助生字表认读,读准字音。 翘舌音:著、创、赏、逐、撑

后鼻音:创、赏、撑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组词互相交流。

半包围结构:匠

上下结构:鲁、著、亭、赏

形近字比较:赏—常 嬉—嘻 脉—泳

(3)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3、出示会写字卡片。

(1)、齐读,抽读。

(2)用前面的方法,记忆,识字,组词。

(3)认真观察字形。

(4)指导写字。

①“匠”字笔顺: 共六笔。

“创”左边仓,下边是“ ”。

“闹”半包围结构,“门”是里一个“市”字。

②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读课文(要读正确)

四、作业

抄写生字词

月 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知道鲁班怎么发明了伞。

2、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善于观察。

教学重点:

读课文,了解鲁班发明伞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鲁班是怎样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课文(要读得正确)。

二、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1)你们对鲁班知道多少?(木匠的'先祖)

(2)“他有许多发明创造”

“许多”说明除了伞以外还发明了其他东西。(如锯子……)

2、默读2、3自然段。

(1)下雨了,游人被淋得四处躲藏,妹妹说什么?鲁班想干什么?

(要是……多好哇!盖亭子)观赏的意思?(观看、欣赏)

(2)盖亭子好吗?妹妹怎么说的?

(3)鲁班怎么想的?(要是能……)

小结:通过在西湖游玩,下大雨,鲁班萌发了造伞的念头。

3、鲁班最后是怎么造出伞的?请读4、5自然段。

(1)鲁班在默默地想办法时,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嬉闹:游戏、玩耍

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2)鲁班是怎么造伞的?用“先……再……最后……”将造伞经过说一说。

①小组说,派代表全班说。

②指名补充,纠正。

③最后师小结。

4、齐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多动脑筋。

四、作业

1、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4、鲁班造伞

下雨→盖亭子 荷叶→伞→能开能合(伞)

篇10:《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14《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梓潼县文昌二小 赵国邦 王秀蓉

一、教学预设目标:

1、认识“鲁、著、匠、创、亭”等12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创造、西湖”等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

3、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勇于实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乒乓球和可乐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 (略)

第 二 课 时

(一)巩固识字,游戏引入。

1、出示生字卡片,先抽生读,再“开火车”读。

2、打开课件,识记《词语大课堂》中的词语。

3、轻松片刻,做“巧移乒乓球”的游戏。

(教师出示一个乒乓球、一个从中间割断的可乐瓶,把乒乓球罩在瓶子里,让学生观察思考:“双手不接触乒乓球,保持瓶口向下,怎么以最快的速度把乒乓球移到旁边的盆子里?”并让学生大胆实践,由此引入新课教学。)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了。

2、同桌一起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鲁班怎么想到要造伞的,为了造伞,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画出相关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好朋友交流。

(三) 交流讲解,感悟理解。

1、听第二段朗读,师问:“文中讲鲁班去了什么地方干什么?遇到什么事?”

(抽生回答。师播放西湖美景图,并适时背诵相关古诗,让生领悟西湖的无限美丽,为理解文中的妹妹因下雨不能欣赏美景而失望的心情做铺垫。)

(板书:下雨 )

2、抽生表演第三段的情景,指导读好人物语气:“唉”是妹妹失望的真情流露;“该多好哇!”是妹妹的美好期盼。

3、思考讨论:

(1) 哪些词表明雨中西湖的景色更美?

(2) 鲁班听了妹妹的愿望,他想到了什么?(板书:盖亭子)

(3) 妹妹对鲁班的想法满意吗?她有什么顾虑?

(4) 鲁班听了妹妹不太满意的话后,他又想到了什么?

(5). 总结引导:鲁班是一个有问题非要解决的人,他想着要造一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 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呢?正当他苦思冥想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

4、让学生观察文中的第一副图和课件上的图画,并说说画面的内容。

(板书:荷叶)

(1) 指导学生画出文中“不停地流”,按“不停地--”进行扩展练习。

(2) 师问“鲁班看到这个情景,他想到了办法了吗?”

(3) 抽生回答文中“兴奋”一词表明的内涵,并指导朗读。

(4) 打开课件中鲁班造伞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人在干什么?注意他们的表情和动作。

5 、抽生回答后,齐读第五段,思考、讨论、回答:

(1) 哪句话表明他造伞的心情很急切?

(2) 鲁班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伞造出来了?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3) 指导学生圈出文中“反复、许多次、终于”等词,抽生说一说这些词在文中表示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

6、鲁班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你学了课文有什么想法,能说一句赞美他的话吗?

7、课件中的“语文大课堂”,了解鲁班的发明有哪些。(播放前先抽生回答)

(四)、折纸游戏: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每生拿出一张方形的纸,老师先让学生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八份、三份、六份等,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再让学生用这张纸折成手工作品,折成后交流展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三题。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14 鲁班造伞

下雨┉┉┉亭子┉┉┉荷叶┉┉┉伞

[《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11:《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出谜语)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猜一生活用具(伞)。

2、伞是由谁发明的?引出课题--鲁班造伞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

⑴、鲁班为什么造伞? ⑵、鲁班是怎样造伞的?

4、现在我们就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看重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鲁班为什么造伞,哪几个自然段写鲁班是怎样造伞的?

2、学习鲁班造伞的原因

⑴、指名读第2、3自然段,思考:鲁班为什么要造伞?

⑵、鲁班首先想到了什么办法来解决因为下大雨而不能游湖赏景这个问题?(盖亭子)

⑶、鲁班想在西湖边盖亭子的想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⑷、在亭子里只能观赏附近的景色,所以鲁班想到要造一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用关联词“既……又……”造句。

⑸、分角色朗读

⑹、小结:鲁班是一个有了问题就非要解决的人,他是怎样将这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伞发明出来的呢?我们来学习下面的课文。

3、学习鲁班造伞的经过

⑴、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说说鲁班造伞是受到了什么启发?(小孩子头顶荷叶在雨中玩耍)。

⑵、说一说荷叶与伞的相似之处

⑶、鲁班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伞造出来了?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从“反复”、“许多次”、“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出鲁班发明伞的过程是很艰辛的。

⑷、完成填空,回顾鲁班造伞的过程。

鲁班和妹妹在西湖游玩时,遇到大雨不能游湖赏景,他从小孩头顶荷叶在雨中玩耍得到启发,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了能开能合的伞。

三、拓展延伸

1、讨论:鲁班为什么能造出伞呢?

2、小结:鲁班能够造出伞,就缘于他留心观察,善于动脑筋,这也是他能够有许多发明创造的主要原因。

3、拓展:他还发明了什么呢?

4、说说你知道的其他发明:

四、总结

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观察和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养成留心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或许你也会成为一名发明家。

五、作业

把《鲁班造伞》这个故事讲给家人

板书:

鲁班造伞

盖 亭 子 荷 叶 伞(能开能合)

留心观察 善于动脑筋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是一个传说故事,讲得是我国古代著名木匠鲁班造伞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习惯。

备课时,我紧紧围绕“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大问题设计每个子问题。首先是一个统览全文的问题“鲁班造伞与一人、一事、一物有关,分别是哪件事?那个人?那件物”?课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一事指游西湖下雨,一人指妹妹,一物指荷叶。这样学生零乱的思维马上就会变得有条理了。然后顺势就进入了主要内容的研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游西湖忽然下起雨是件好事呀,你知道为什么吗”?同时结合雨中西湖的课件,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雨中西湖的美。而正当学生陶醉在美景中时,我说:“这么美的景色却因为下雨不能欣赏了,如果当时你在的话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说什么?”学生瞬时产生思维上的冲突,感受到不能游西湖很可惜。此时读起鲁班妹妹的话人人都能入情入境。无声无息中引入了妹妹这个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对话。而在对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想妹妹感到遗憾时,鲁班在干什么?妹妹的话给了鲁班怎样的启示?从而认识鲁班是一个善于积极动脑的人。从课堂效果来看也不错,达到了预期目标。接下来的教学,我直接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荷叶和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也说出了关键。这时,我说:“这些相同点被谁发现了?为什么别人没发现呢?”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此后,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继续让学生读文,看还能读出什么。学生的收获令人意想不到,我也没有闲着,适时问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想到勇于实践也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同时,“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拓展环节,我把课前的问题再次拿出来。学生的回答却完全不同,鲁班造伞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鲁班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这样不同的回答折射出的是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的不同解读。折射出的是学生一节课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纵观一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朗读的分层指导仍有些仓促,使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急”。其次是拓展应该再加上这个问题:“如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怎样解决?”

[《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12:《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14、《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著、匠、创、亭”等13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创造、西湖”等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动手的。

3、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播放《鲁班的传说》故事。

2、板题、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要求:读准、读通。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多种形式检查识字情况。

4、识记生字。形近字比较识记:“遍”与“扁”,“创”与“抢”,注意“创”的第二笔是长点,不是捺。

5、用词语说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鲁班造伞)。教给学生方法:有的课文,读了题目,就知道课文的内容;因此,题目概括了课文的内容。

四、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理解“创造”和“著名”,近义词:著名-(有名、出名、闻名)

2、他有许多发明创造” 。“许多”说明除了伞以外还发明了其他东西,有哪些?(如锯子、曲尺、墨斗、铲子……)

五、学习第2-3自然段。

1、过渡:有一天,鲁班和妹妹到西湖游玩。忽然,遇到了什么事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生汇报相机理解“四处躲藏”。

2、雨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山青水绿)指导读句子,读出西湖的美丽。

2、看到雨中迷人的西湖却不能游玩,如果是你,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想怎样呢?

3、默读。想:鲁班和妹妹会说什么?用“-”画出妹妹说的话,用“~~~”画出鲁班说的话。

4、同桌分角色练读,指导朗读。(读出妹妹失落的心情和美好的期盼)

5、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6、鲁班听了妹妹不太满意的话后,他又想到了什么?用“既…又…”说句子。

7、犘〗峁渡:通过在西湖游玩,下大雨,鲁班萌发了造伞的念头。鲁班是怎么造出伞的?请自由读第4、5自然段。

七、学习第4、5自然段。

1、鲁班在默默地想办法时,看到了什么?指导观察55页的插图。

2、指导学生画出文中“不停地流”,按“不停地--”进行扩展练习。

师问:“鲁班看到这个情景,他想到办法了吗?”

3、指导读出兴奋的心情。按“兴奋地--”进行扩展练习。

4、鲁班回到家后是怎么造伞的?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画出有关的句子。用“△”标出鲁班动作的词语,用“先……再……”说句子。

5、鲁班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伞造出来了?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指导学生圈出文中“反复、许多次、终于”等词,指名说一说这些词在文中表示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

八、总结拓展。

《鲁班造伞》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多动脑筋。你学了课文有什么想法,能说一句话赞美鲁班吗?

九、指导书写一类字。

板书设计:

14 鲁班造伞

下雨┉┉┉亭子┉┉┉荷叶┉┉┉伞

给下面的字组词:

创(创造、创新、创意) 观(观赏、奇观、观众)

湖(西湖、湖水、五湖四海) 珠(水珠、珠宝、珠子)

晒(晒太阳、晒台、晒被子) 奋(兴奋、奋发向上、奋发图强)

亭(亭子、) 匠(木匠 )

课后反思:

[《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13:《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鲁、著、匠、创、亭”等12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创造、西湖”等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

3、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勇于实践。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课题。

1、学生把课前收集致电的有关鲁班的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使学生对鲁班有个初步的认识。

2、教师导言,板书课题。

3、生齐课题,并质疑。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了。

2、同桌一起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生同桌合作,探讨识字方法

2、组内交流,进一步优化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3、全班反馈

4、检查识字情况

(1)生开火车认读(2)不认识的字再进行重点学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3)再读读易错字,组词或造句。

(四)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五)自读自悟,探究发现

1、布置自学要求:

(1)认真仔细阅读课文。

(2)思考:鲁班怎么想到要造伞的,为了造伞,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画出相关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好朋友交流。

2、交流学习所得。

(1) 名回答以上思考的问题。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出相关段落,重点理解文中的人物对话内容及鲁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语句。

(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反复练读,读出人物说话或思想时应有的语气来。)

3、讨论交流:鲁班为什么能造出伞来呢?

(六)说话练习: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同学说一说。

(七)书写指导

1、生整体观察字形,指出易错字。

2、重点指导:

(1)“创”字,第二笔是长点,不是捺。第三笔是横折钩,要一笔写成。

(2)“湖”字要注意三个部件的位置比例和高低。

(3)“亭”字,注意每个部件所占位置的大小,不能写得太长,“丁”字要写在秃宝盖里面。

3、完成我会读读、写写。

(八)积累语言

生自己再读课文,完成“词语花篮”后,全班交流。

(九)布置作业

回去把鲁班造伞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教后反思:

[《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14:《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1.认识“鲁、著、匠、创、亭”等13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其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著、匠、创、亭”等13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其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

4.教育学生要做生活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及其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勇于实践。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创”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课题

1. 学生把课前收集致电的有关鲁班的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使学生对鲁班有个初步的认识。

2. 教师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质疑。

二、试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以不同形式认读生字词语,交流识字方法。

4.指导“创”的书写。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默读课文,布置学习要求。

(1)认真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鲁班怎么想到要造伞的,为了造伞,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画出相关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好朋友交流。

4. 交流学习所得。

(1) 指名回答以上思考的问题。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出相关段落,重点理解文中的人物对话内容及鲁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语句。

5. 讨论交流:鲁班为什么能造出伞来呢?

四、说话练习: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同学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回去把鲁班造伞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要是能(突出问题)

一看 、兴奋(善于观察)

鲁班造伞 照样子(动手实践)

反复试验(不断改进)

终于造出(成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规范书写7个生字及其词语。

2.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课文讲了鲁班的一件什么事?

二、积累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摘抄本上。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让学生整体观察字形,指出易写的错字。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

(1)“创”字,第二笔是长点,不是捺。第三笔是横折钩,要一笔写成。

(2)“湖”字要注意三个部件的位置比例和高低。

(3)“亭”字,注意每个部件所占位置的大小,不能写得太长,“丁”字要写在秃宝盖里面。

3.学生读读、描描、写写。

4.作业展示,师生互评。

[《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篇15:小学二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经典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及“创造、西湖”等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

3、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勇于实践。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示一把雨伞,指名学生说说伞的作用。

2、学们知道伞是谁发明的吗?(鲁班)大家认识鲁班吗?教师介绍鲁班。

3、今天我们学习一个鲁班的小故事,板书课题:鲁班造伞。学生据题质疑。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了。

2、同桌一起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组合作,学习生字

1、同桌合作,探讨识字方法

2、组内交流,进一步优化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3 全班反馈

4、检查识字情况

(1)生开火车认读(2)不认识的字再进行重点学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3)再读读易错字,组词或造句。

四、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五、学习生字

1、出示要写的9个生字,学生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用这些字组词说话。

3、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写法

创:左右结构,左边示个仓字,要注意仓字的捺要改为点,要写得左宽右窄。

湖: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靠拢,右边是月字。

匠:半包围结构,它的偏旁是“三框儿”。

晒:左右结构,左边是日字旁,右边是个西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珠:左右结构,左边是王字旁,右边是朱字,撇和捺要写得舒展开来。

4、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描红并书写。

6、教师讲评学生的书写。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课文(要读得正确)。

二、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1)你们对鲁班知道多少?

(2)“他有许多发明创造”

“许多”说明除了伞以外还发明了其他东西。(如锯子……)

2、默读2、3自然段。

(1)下雨了,游人被淋得四处躲藏,妹妹说什么?鲁班想干什么?

(要是……多好哇!盖亭子)

用自己的话说说观赏意思?(观看、欣赏)

(2)盖亭子好吗?妹妹怎么说的?

(3)鲁班怎么想的?(要是能……)

小结:通过在西湖游玩,下大雨,鲁班萌发了造伞的念头。

3、鲁班最后是怎么造出伞的?请读4、5自然段。

(1)鲁班在默默地想办法时,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嬉闹:游戏、玩耍

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2)鲁班是怎么造伞的?用“先……再……最后……”将造伞经过说一说。

①小组说,派代表全班说。

②指名补充,纠正。

③最后师小结。

4、齐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多动脑筋。

四、作业

1、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4、鲁班造伞

下雨→盖亭子 荷叶→伞→能开能合(伞)

篇16:小学二年级语文《鲁班造伞》经典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学习新偏旁“匚”。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鲁班发明雨伞的经过。

3、学习善于观察生活、勤于动脑、勇于改革的精神和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正确对待别人意见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

难点: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具准备

字词卡、插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1、谁能说说上学期学过的谁发明什么的小故事?

2、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①谁知道鲁班是什么人?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②读了课题后,你最感兴趣或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③教师梳理学生疑问,鼓励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与同桌或四人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3、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①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②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2、指导读第二至六自然段。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说说这部分课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试说说理由(教师相机点拨)。

③听录音朗读,结合插图,想象游人在西湖游玩,突然遇雨,四处躲藏和孩子们顶着荷叶在雨中追逐玩耍的情景。④与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鲁班与妹妹的对话,体会妹妹爱动脑筋,敢于提合理化建议的精神。

⑤听了妹妹的话,鲁班怎样想,怎样做,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感悟鲁班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善于思考,敢于改革创新的良好品行。

四、整合全文,巩固提高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鲁班和妹妹在西湖游玩时,_________________,他从___________

(遇到什么问题) (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启发,经过___________,

(怎样做)

终于____________。

(结果)

2、读了鲁班造伞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再作小结。)

3、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四、课后拓展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与他们交流自己的感想。

2、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曾经遇到的一两个问题,你当时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

3、如果有兴趣的话,动手做一个小制作,带到班里与同学交流,比比谁的作品有创意。

篇17:鲁班造伞的传说(西师版 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简介: flash制作 作业:

1、把鲁班造伞的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

2、读知识页,了解更多鲁班的故事。

3、注意观察、思考,设计发明一种简单有用的东西,四周后全班交流. 上传者:liutianao liutianao@yahoo.cn

相关课件:

篇18:鲁班造伞课文内容

鲁班造伞课文内容

同学们都阅读过鲁班造伞这篇课文吗?以下是这篇课文的内容,一起来欣赏吧。

鲁班造伞课文内容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zhù)名的木匠(jiànɡ)。他有许多发明创(chuànɡ)造。传说,伞就是他发明的。

有一天,鲁班和妹妹到西湖游玩。忽然下起了大雨,游人被淋得四处躲藏。

雨中的西湖山青水绿,更加迷人了。“唉!”妹妹叹了口气说,“要是在雨天也能游西湖多好哇!”鲁班说:“我在湖边盖几个小亭(tínɡ)子,人们坐在亭子里观赏(shǎnɡ)风景,就不怕日晒雨淋了。”妹妹说:“可是坐在小亭子里,只能看见附近的景色。要游遍(biàn)整个西湖,得需(xū)要多少亭子啊!”鲁班想:“妹妹说得有道理,要是能造出一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该多好哇!”

忽然,雨中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嬉(xī)闹声。鲁班抬头一看,只见一群小孩儿正在雨里追逐(zhú)玩耍。他们每个人头上都顶着一片荷叶。那些落在荷叶上的雨珠,顺着荷叶脉络(màiluò)不停地向四周流去。“有办法了!”鲁班兴奋地对妹妹说。

鲁班跑回家,照着荷叶的样子,先用竹条扎好架(jià)子,再蒙上羊皮……妹妹试了试,说:“要是能在用的时候把它撑(chēnɡ)开,不用的时候又能折起来,就更好了。”鲁班眼睛一亮,说:“对!”他又反复试了许多次,终端于造出了能开能合的伞。

拓展阅读

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鲁、著、匠、创、亭”等12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创造、西湖”等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

3、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勇于实践。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课题。

1、学生把课前收集致电的有关鲁班的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使学生对鲁班有个初步的认识。

2、教师导言,板书课题。

3、生齐课题,并质疑。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了。

2、同桌一起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生同桌合作,探讨识字方法

2、组内交流,进一步优化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3、全班反馈

4、检查识字情况

(1)生开火车认读

(2)不认识的字再进行重点学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3)再读读易错字,组词或造句。

(四)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五)自读自悟,探究发现

1、布置自学要求:

(1)认真仔细阅读课文。

(2)思考:鲁班怎么想到要造伞的,为了造伞,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画出相关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好朋友交流。

2、交流学习所得。

(1) 名回答以上思考的问题。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出相关段落,重点理解文中的人物对话内容及鲁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语句。

(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反复练读,读出人物说话或思想时应有的语气来。)

3、讨论交流:鲁班为什么能造出伞来呢?

(六)说话练习: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同学说一说。

(七)书写指导

1、生整体观察字形,指出易错字。

2、重点指导:

(1)“创”字,第二笔是长点,不是捺。第三笔是横折钩,要一笔写成。

(2)“湖”字要注意三个部件的位置比例和高低。

(3)“亭”字,注意每个部件所占位置的大小,不能写得太长,“丁”字要写在秃宝盖里面。

3、完成我会读读、写写。

(八)积累语言

生自己再读课文,完成“词语花篮”后,全班交流。

(九)布置作业

回去把鲁班造伞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教后反思:略

篇19:名人故事:鲁班造伞

名人故事:鲁班造伞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还没有伞这种东西,对比起现在来说,那时候的人们出门就显得不方便。夏天的时候,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地痛。等到了下雨天,又把衣服淋得湿漉漉的。不过后来,我国有个叫鲁班的木匠,动了好多好多脑筋,终于发明了伞。别看伞这么小,发明它也不容易。下面讲的就是鲁班造伞的故事。

鲁班的爷爷是巧木匠,爸爸也是巧木匠。鲁班从小就跟着爸爸学,他很聪明,又很用心,学了几年,就会造房子了,还会造桥。大晴天,他想,太阳晒着真不好受,得做个东西遮一遮才好;下雨天,他想,大雨淋着真受不了,得做个东西挡一挡才好。后来他想,要能做个东西,又能遮太阳又能挡雨,那才好呢。

鲁班动起脑筋来了,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一个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接着,他们隔一段路造一个亭子,造了许多亭子。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太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可是鲁班自已挺不满意,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啊。

还得再想办法!鲁班心想: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是得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呢?为了这个事儿,他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鲁班想了许多天,还是没有想出来。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忽然看见许多小孩子扑通扑通跳到荷花塘里去玩水,过了一会儿,他们上岸来,一个孩子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小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们:“你们头上顶着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一瞧,荷叶圆圆的,上面有一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的条条,照着荷叶的式样,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得叫了起来,“这玩意儿挡雨遮太阳,轻轻巧巧。”

鲁班的妻子听见他大呼小叫的,赶紧从屋里跑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了?”

鲁班把刚做成的东西递给妻子,说:“你试试这玩意儿,以后大家出门去带着它,就不怕雨淋太阳晒了。”

鲁班的妻子瞧了瞧,又想了想,说:“不错不错。不过,雨停了,太阳下山了,还拿着这么个玩意儿走路,可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它收起来,这才好呢。”

“对,对!”鲁班听了很高兴,就跟妻子一起动手,把这玩意儿改成可以活动的,用着它,就把它撑开;用不着,就把它收拢。发展到现在,这就是咱们今天在用的伞。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简短】相关文章:

1.《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

2.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

3.倾斜的伞教学反思

4.鲁班造锯的故事启发作文400字

5.《我们来造彩虹》教学反思

6.小学《倾斜的伞》教学反思

7.鲁班学艺作文

8.《小花伞》音乐教案反思

9.《造一艘小船》教学心得

10.小花伞教学活动方案

下载word文档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简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