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判读》教学反思
“askba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地形图判读》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地形图判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比较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课内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布置作业]
活动:1、2和3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1.特点:
⑴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⑵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2.应用:
⑴能判断山地的不同形态。
⑵会判读地形图。
篇2:《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实录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实录
课前教师播放配景观图片的青藏高原歌曲。师:课前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既有巍峨挺拔的高山,也有平坦宽广的原野,然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准确地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如果有人绘制出这样的地图你们能不能看懂?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师: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之前,首先来学习两个基本的概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4页,在阅读的同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巧手算高度”。(课件展示导学案1~3题)
生:(自学教材,勾画出重点内容,并尝试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巧手算高度”)
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点拔指导)
师:通过大家的自学,同学们对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谁愿意到前面指图介绍一下海拔和相对高度。看哪位同学能够毛遂自见,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在教师的鼓励下,一名学生自告奋勇到讲台前指图讲解)
生:(边指图边介绍)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为绝对高度。而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出,泰山1532.7米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说海拔高度为1532.7米。抱犊崮584米也是指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是海拔高度。而泰山比抱犊崮高出948.7米,这是相对高度。
师:这位同学声情并茂,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的精彩展示表示感谢。
师:通过刚才那位同学的讲解,我们学会了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下面请你来判断一下这些数据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呢?并且说出判断的理由?(课件展示题组)
生1:我们学校的教学楼高24米是相对高度,因为24米是相对于地面的。
生2: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这是海拔,因为这是山顶和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而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常说高4000多米,这是指相对高度,因为4000多米是珠穆朗玛峰相对于青藏高原的高度。
生3:姚明身高2.26米是相对高度,因为2.26米是指高出地面的垂直距离。
师:根据海拔和相对高度的不同,地球表面形成了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五种基本的地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24页后半部分的内容,自学的同时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细心记地形”。(课件展示导学案4~5题)
生:(自学教材,观察课本素描图,并尝试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细心记地形”)
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点拔指导)
师:下面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到前面指着地形素描图,说出五种基本地形的分布及其它们的特点。(课件展示地形素描图)
(在教师的鼓励下,一名女生自告奋勇到讲台前展示)
生:(边指图边介绍)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高原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和缓;山地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丘陵一般不超过500米,相对高度较小,坡度和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师:同学们想一想,山地和丘陵有什么区别?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区别?我们家乡滕州市主要有哪些基本地形?
生:(小组内讨论)
生:我认为山地比丘陵海拔要高一些,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而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山地的坡度陡,而丘陵坡度较为和缓。高原和平原相比主要是高原的海拔要高一些。
师:哪位同学能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说一说你知道我们家乡主要有哪些地形?
生:我们家乡主要有平原和丘陵两种地形,也有一小部分山地和盆地。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我们的家乡滕州市东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因为东北部一些小山丘的海拔很多在500米以下,坡度较为和缓,所以只能称为丘陵。只有极少数海拔在500米以上,如莲青山最高峰达603米,只能算低山。而西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这里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
二、等高线地形图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地形图判图的基本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这节课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25页,自学的同时完成学案上第三部分“慧眼辨地图”。
生:(自学教材并小组内合作完成导学案第三部分)
师:(在教室内巡视并适时点拔指导)
师: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你能类比推测一下什么叫等深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吗?
生:在水域中,把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深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温线。在地图上,将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师:人们究竟是怎样把高低起伏的地表绘制在平面地图上的呢?我们一块来揭开这个谜团。首先请你来看等高线模型(教师从讲桌下亮出等高线模型并找一学生将等高线模型略举高一些方便全体同学观察),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指着模型说出哪些部位是山峰、盆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
生1:(边指模型边介绍)这两个最高的地方是山峰,这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地方是盆地,这两个山峰之间的部位是鞍部。
生2:(边指模型边介绍)这里凸出来的地方是山脊,这里凹下去是山谷,这个垂直下降的地方是陡崖。
生3:(边指模型边介绍)这里坡度小一些是缓坡,这里坡度大一些是陡坡。
…………
师:我们知道,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成了等高线。下面我们在模型上来绘制简单的等高线。(教师用红色粉笔在模型上简单绘制)
师:绘制完之后就成了这样的。(教师将模型内用黑色铁丝做好的用线串起来的等高线取出来套在模型上)
师: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我们将两条等高线之间相隔的海拔高度称为等高距。下面我将等高线从模型上专门拿出来,请一位同学看着立体的等高线来指着说一说哪里是山峰、盆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是山脊和山谷。(教师将等高线用线垂直吊起,形成一内部空心的立体的等高线。)
生:(边指立体的等高线边介绍)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这些地方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这些地方是山谷。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是缓坡。(其他学生相互补充)
师:下面请仔细观察,我将立体的等高线垂直放在纸板上(教师慢慢将立体等高线垂直放在一事先绘好等高线图的硬纸板上),就成了一幅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将事先绘制好的和立体等高线一致的硬纸板展现给学生),
师:下面我再找一位同学指着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说出哪里是山峰、盆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
生:(边指等高线纸板边介绍,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为陡崖,最里面的带三角形的部位是山峰,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师:为了进一步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请看电脑动画演示成因过程。
(课件动画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生观看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
师:其实在我们的拳头上就能找到山峰、盆地、陡崖、鞍部、山脊、山谷、陡坡、缓坡。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附图一:拳头上的地形图),
师:请你先在自己拳头上找一找不同的地形部位。过一会找一位同学到前面指着自己的拳头给大家说一说不同部位的名称。
生:(边指自己的拳头边介绍,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拳眼相当于盆地。
师:你看着自己的拳头,想一想山脊和山谷,哪个部位可能发育成河流呢?
生:山谷处容易发育成河流。
师:如果有人在拳头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你能说出各部位的名称吗?请看绘制在手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课件展示附图二: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
生:(到讲台前指图说出各部位名称)
师:在一些丘陵地区,梯田就好像等高线一样,请看梯田景观图片,请你指图说出不同部位的地形名称。(课件展示梯田景观图)
生:(欣赏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指图说出山脊、山谷、山峰、鞍部等各部位名称)
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中,有一些同学对山脊和山谷区分不清,请你们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准确区分山脊和山谷?
生:(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巡视指导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篇3: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口诀
判读方法
数值大小
1.平原:海拔<200米;等高线稀疏。
2.丘陵:200米<海拔<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和缓。
3.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呈“V”字形。
4.高原:海拔>500米,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缓。
形状特征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
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
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篇4: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
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
初一上册地理同步练习: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
第1课时
一、填空题
1.地面共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_。
2.某地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________。
3.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________。
4.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________。
二、选择题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由一对表示山谷与一对表示山脊的等高线组成的'地形部位是下列的
A、盆地B、鞍部C、山顶D、陡崖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某处等高线呈弯曲状,若曲线向高处方向凸出时,该处的地形部位应是下列的()
A、鞍部B、山脊C、陡崖D、山谷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
4.甲地的海拔1500米,乙地的海拔500米,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A、1500米B、500米C、100米D、1000米
5.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我国吐鲁番盆地最低处海拔-155米,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
A、9003.13米B、8693.13米C、8848.13米D、9158.13米
第2课时
一、填空题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_____的原理绘制的,它是在不同的______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2.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地形的________和________。
3.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称为_______,地形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五种类型。
二、连线题
①山顶A.
②山脊B.
③山谷C.
④鞍部D.
三、综合题
1.读右图,甲地海拔高度为_____,乙地海拔为______,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______。
2.写出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所代表的地形的名称:
A.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
篇5: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简单识别各种基本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讨论: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我们若想读懂地图、灵活运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需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课题: 一、地形图的判读,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谈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
设问: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的高度为4000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会出现两个不同的高度值,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得的呢?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观察图1.34甲、乙两地高度。
引导: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线和数值。读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对高度: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对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离,指的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高度。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相对高度的概念。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承转:测量出各地海拔,然后把它们绘制在图上,就绘制出了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
观察图1.35等高线。
引导: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等高线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图1),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A、图1表示山地,图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线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延伸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承转:根据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3、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表基本形态:
(教材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山顶: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形象记忆: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拳: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分相当于山顶,四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部分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手的小指外侧相当于陡崖。
学生活动
根据已学关于地形的知识,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步骤:详见参考教材P26活动题1。
制作过程由学生教科书上的等高线绘制过程,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和指导。
学生活动:让学生对照绘制出来的等高线轮廓和地形模型,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读图并且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基本地形。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阅读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一方向画一条直线。
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画法的关键: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应垂直投射到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上,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阅读教材P28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把剩下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以引导学生画图为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画图地图能力。
1、课本28页活动图,查看图1.39、图1.40、图1.41,比较它们的差异。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题,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世界地形图上(见附图)找到下列地形区: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找图的能力。
课后小结
本课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懂得了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含义,熟知了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通过从图上获取信息,为生活提供方便,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后习题
1.黄山比泰山高出349米,这是黄山与泰山的( )
A.绝对高度 B.相对高度 C.海拔高度 D.一般高度
2.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米的山峰低900米,盆地底部的海拔是( )
A.-132米 B.1668米 C.132米 D.900米
3.常见的地形类型有 和 等五种地形。
4.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 地形图。
篇6: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反思
经由教授教养索求,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及等高线特征紧密连系,且把等高线特征取所反映的地形概括成简短诗句,解释含义,学死易把握,而且使同学们乐于其中。教授教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等高线,海拔出,两山之间是鞍部,
陡坡密,缓坡疏,陡崖就在订交处,
低弯脊,高弯谷,山峰之处有标注。
山峰之处有标注”,是道山峰所在的地方在图中是有显著的标记的,凡是是用一个实心的'黑等腰三角形标示出来.“陡坡密,缓坡疏”,在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呈现相对密集,线取线之间的距离较小,反之为缓坡。
“两山之间是鞍部”,在紧邻的两个山峰之间,就是鞍部所在。
“低弯脊,高弯谷”,“低弯”是指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的一组等高线,是山脊所在;“高弯”是指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的一组等高线,是山谷所在。
“
应用逆口溜,学死记忆起来容易。
“陡崖就在订交处”,等高线是不克不及订交的,若出现等高线十分临近,从视觉上看是“订交”了,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陡崖所在的位置。
“等高线,海拔出”,阐明等高线产死的基础依据是海拔,海拔相同的各点毗邻成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称。
篇7:大王叫我来巡山-《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反思
随着燕老师公开课的上演,我也一次次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如何能够突出学习重点,抓住学生的眼,因为对于这一课,说难也难,说不难也难,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出不同坡度的陡缓,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出山体不同部位,如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
也就是要能够通过比较抓住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不同部位特点,最好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体验,结合实物比对,能够理解和识记住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不同部位特点。
而据经验知道,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有些同学虽然爬过山,但并没有仔细地俯视过一座山,也并没有接触过山体不同部位名称,山脊和山谷等概念,并不曾在脑海中留下空间。
所以,这一节课看似读图训练,却需要一环扣一环,层层过渡,引导学生一步步观看,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关。
鉴于此,我们决定在引导学生看上分解难点,让学生一看再看。同时为了增强课堂的情趣性和迎合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我们将学习过程设计为“大王叫我来巡山闯三关”。
课前在《大王叫我来巡山》的音乐中回顾节假日人们的休闲方式,爬山的不同图片,提出爬山不仅能够愉悦身心,休闲锻炼,还能够让亲朋好友在相互扶持中拉近情感。于是,开发山,设计旅游路线就成为一门修炼,你知道我们看瀑布,攀岩,修路,建t望塔等一般选择山体的什么部位,开发和设计人员用什么样的地图做设计和判断。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提出这种图该怎么看,判断时应注意有什么特点?切入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我们将闯三关实现。
首先第一关“火眼金晴第一看――看山是山”:要求学生在老师出示的山体素描图各编号位置选出部位名称:山脊,山谷,山峰,陡崖,鞍部,陡坡,缓坡,比较不同编号位置的高低。旨在让学生直观形成山体不同部位名称概念,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并通过结合老师分发的山体模型展示,抽验学生熟悉概念。
接着第二关“火眼金晴第二看――看山不是山”:要求学生按照视频示范,每小组学生给老师分发的山体模型上描出等高线,可以在不同等高距位置描点,再使用细胶带粘出等高线,并能在老师在绘制过的山体模型上空垂直俯拍打印的相片上结合标注的“山脊,山谷,山峰,陡崖,鞍部,陡坡,缓坡”等部位观察等高线疏密和弯曲特点。在一组组展示中强化概念,重复训练,旨在让学生直观审视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及与实物的关联,有效形成转换。这样,结合山体不同部位分体判断,一步步内化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部位等高线特点,最终能够在新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完成相应编号部位的判断。
之后,进行第三关“火眼金晴第三看――看山还是山”:要求学生依据提供的等高线地形图按照不同要求作出判断,如哪里适合建电视发射塔,哪里可能会形成河流,哪里会看到瀑布,哪里适合攀岩,哪里修建登临山峰路线省力一点……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学生活中的地理的.习惯。这一关可以采用抢答赛的方式,要求学生首先亮明方案,还要能够解释方案决策的出发点,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最后,在针对学习目标进行当堂检测,从而发现个别学生的遗漏点,为个别辅导把关。并寄语学生,每一天的学习都是在锻造我们的金睛火眼,我们看的越多,听的越多,实践的越多,也就越会衍生出更多的创新点,不断扮美我们生活的明天。
大王叫我来巡山,童趣童心嫣然,享受每一关的参与和体验,享受不一样的发现。
篇8:地形图的阅读课后教学反思
回到学校之后上的第一节课是高二年级的复习课:地图部分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结果是内容上不完,但假如不看教学任务,单看教学过程和效果,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效果不错,有几个地方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上课的路非常清晰:这节课的要讲的内容有两个: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应用。两部分的知识点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二是结合学案,进行对点练习,基本上每讲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练习,有些题还是原创的题。
三是师生互动非常成功。每道题都有学生思维和动手的空间,之后老师都作点评或纠正。学生掌握还算不错。
四是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至于内容讲不完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上课前我讲了一些这次到茂名跟岗活动的见闻,大概用了7分钟左右,时间占了不少。
二是在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方面的例子花的时间稍多,有些地方可以由学生看书解决而我没有这样做。
三是学生做练习题的时间较多,如第一题叫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画出水库蓄水后水淹没的范围,学生不会做(要两个学生),第二题叫学生判断港口的选址应在哪,学生也判断不出来。第三题是引水渠的合理选择学生也看不懂,弄得每道题都得花几分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就不够了。
这节课给我的收获有两个,每一是,我们的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第二是,课堂上老师讲课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些问题其实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让他们跳起来把苹果摘到。
篇9:地形图的阅读课后教学反思
地形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地形模型,化难为易。本节课教学中,地理概念、地形名称和地形空间分布等知识较多,教师通过采用读图指导、模型演示、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并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三种基本的地形图,每种地形图都有着不同的判读方法,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要借助等高线上标注的海拔高度及其排列特点来判断,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分层设色地形图则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一目了然的辨认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是哪种地形。而要直观的看出某地在某一方向上的地表起伏状况,则用地形剖面图最好,可以说这三种地图一个比一个更加形象直观。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篇10:地形图的阅读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作为等值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学习为学习其他等值线铺路,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节的学习只作基本知识的介绍,内容的深化还需在今后的学习中强化。
本节课,学生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三班的学生。等高线中的鞍部、陡坡、缓坡、山谷、山脊地形了解后,课堂中来了段检测是否掌握的环节。准备的一个Flash,只要学生答对就会发出鼓励的掌声。对于这个连班级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答对。可见一些趣味性的环节对于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有很大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也容易使学生在偌大的教室里开小差。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是值得我思考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采用学案到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在思考琢磨,真正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难点知识上,学生掌握的不好,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需要去注意。
篇11:地形图的阅读课后教学反思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以多媒体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分层设色地形图作为教学主线,较好的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分层设色地形图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的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
但是讲到等高线的形成原因时,表述有点不理想:我说这几个水平截面像几把刀一样,把这座山体切成四垂直距离相等(即等高距相等)的几块,这每一块底部都有一个轮廓,我们将这些轮廓像盖章那样依次盖到同一水平面上,这就形成了这幅图,这幅图就讲作“等高线地形图”。
还有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讲述为:这两幅图,我们该怎么来识别它们?这两种地形部位处发生了弯曲,它们到底向哪边弯曲的呢?我们先看山谷这幅地形图,我们会发现最外边的海拔是200米,而最里面的是800米,等高线由外向内弯曲凸出,那也就是说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所以(高处)凸高为谷;而我们来看看山脊,我们也会发现,这边的情况刚好跟山谷的相反,即是凸低为脊。好,请大家将课本上的内容做笔记……
总之,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篇12:地形图的阅读课后教学反思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阅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学习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用问题导入,通过探险队探宝这一形式引入,多次富含趣味性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动手操作模型、画等高线图直观性、形象性比较强的方式,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
从课堂上,我发现: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导入中从学生测身高、领校服入手,通过学生亲身演示,调动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气氛,然后抛出“一座大山的高度在从哪算起呢?高低不平形态各异的地形如何在平面地图上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被调动了起来,激发出了学生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为主动探究打下基础。
其次,给学生施展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
设计合理的导学案,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也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再者,本节课设计了多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如:制作地形模型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小组成员之间协调合作、有效合作的能力。活动设计中,充分体现“情趣”教学的理念,这就给了学生多个动手动口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让学生手动起来,嘴动起来,思维动起来,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让地理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
教学中,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们都能够认真观察课件演示中的每一个步骤,积极发现、探讨问题,较快的掌握了“地形图的判读”方面的地理知识。特别是由于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有效地突破。
但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还不能较为细致的表达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理解程度降低;课件没有完备的交互功能,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课件的操作演示当中去,对学生动手实践缺乏的有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等。今后要加强课件制作知识的学习,优化课堂结构,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地形图判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5.反思教学
7.方程教学反思
8.品德教学反思
9.教学反思评价
10.《学习用品》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