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有哪些
“【俊采星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有哪些
一:观察物体
(无)
二:因数与倍数
1.因数与倍数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12÷2=6,所以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2、3、5的倍数特征
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一个数每一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100以内的质数:红色的也是二十以内的质数
2 | 3 | 5 | 7 | 11 |
13 | 17 | 19 | 23 | 29 |
31 | 37 | 41 | 43 | 47 |
53 | 59 | 61 | 67 | 71 |
73 | 79 | 83 | 89 | 97 |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两个数都是质数
互 1和任何自然数
质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
1、2、4是8和12共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2、24、36是4和6共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
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长方体有6个面 (2)长方体有12条棱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4)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5)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长方形
相对的面
(6)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相对的棱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可以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个面
正方体 12条棱
长方体 8个顶点
上下面:长×宽 左右面:高×宽 前后面:长×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³、dm³、m³。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³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
V=sa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高
=横截面面积×长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高
=横截面面积×长
立方:1³=1 2³=8 3³=27 4³=64 5³=125 6³=216
7³=343 8³=512 9³=729 10³=1000
平方:1²=1 2²=4 3²=9 4²=16 5²=25 6²=36
7²=49 8²=64 9²=81 10²=100
1方=1立方米=体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dm³=1000cm³ 1m³=1000dm³
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米=100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进率
长度 | 米、分米、厘米 | 10 |
面积 |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 100 |
体积 |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 1000 |
容积和容积单位
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体积。
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L=1000ML 1L=1dm³ 1ML=1cm³
探索图形
三面涂色:顶点(八个顶点) 两面:棱长(n-2)×12
一面:面(n-2)×(n-2)×6 没涂:(n-2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例如三分之二的分数单位是三分之一。
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除数分之被除数
a÷b=b分之a(b不等于0)
2、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这样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性质。
4、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所有题的答案都要是最简分数)
5、通分
把异分母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所有应用题(最简分数)(所有题)
5、图形的运动(三)
注意:旋转时(小旗等)是朝上朝下。
6、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则进行计算。
篇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17.1分式及基本性质
一、分式的概念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叫做分式。
2、对于分式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其中分子是被除式,分母是除式,分数线起除号和括号的作用;(2)分式的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但分式的分母一定要含有字母才是分式;(3)分母不能为零。
3、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
(2)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等于0。
4、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当分式的分子等于0,而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即,使 =0的条件是:A=0,B≠0。
5、有理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整式分为单项式和多项式。
分类:有理式
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
多项式:由几个单项式的和组成的代数式。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为:= = ,其中M(M≠0)为整式。
2、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方法是:(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3、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在约分时要注意:(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可直接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约分;(3)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三、分式的符号法则:
(1)= =-;(2)=;(3)- =
篇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17.2分式的运算
一、分式的乘除法
1、法则:
(1)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意思就是,分式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
用式子表示:
(2)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
2、应用法则时要注意:(1)分式中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乘除法中的符号法则相同,即“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多个负号出现看个数,奇负偶正”;(2)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进行因式分解,以便约分;(3)分式乘除法的结果要化简到最简的形式。
二、分式的乘方
1、法则: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分式乘法法则,分式的乘方就是把将分子、分母分别乘方,然后再相除。
用式子表示:(其中n为正整数,a≠0)
2、注意事项:(1)乘方时,一定要把分式加上括号;(2)在一个算式中同时含有乘方、乘法、除法时,应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有多项式时应先因式分解,再约分;(3)最后结果要化到最简。
三、分式的加减法
(一)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用式子表示:
2、注意事项:(1)“分子相加减”是所有的“分子的整体”相加减,各个分子都应有括号;当分子是单项式时括号可以省略,但分母是多项式时,括号不能省略;(2)分式加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法则: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后,再加减。用式子表示: 。
2、注意事项:(1)在异分母分式加减法中,要先通分,这是关键,把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变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2)若分式加减运算中含有整式,应视其分母为1,然后进行通分。(3)当分子的次数高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应将其分离为整式与真分式之和的形式参与运算,可使运算简便。
四、分式的混合运算
1、运算规则: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遇到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注意事项:(1)分式的混合运算关键是弄清运算顺序;(2)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律对分式运算同样适用,要灵活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3)分式运算结果必须化到最简,能约分的要约分,保证运算结果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篇4: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17.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一、分式方程基本概念
1、定义:方程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理解分式方程要明确两点:(1)方程中含有分式;(2)分式的分母含有未知数。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最大区别就在于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
二、分式方程的解法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途径:“去分母”。
方法是: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2、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即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把原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验根。验根方法: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不等于0的根是原分式方程的根,使最简公分母为0的根是原分式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这种验根方法不能检查解方程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错误,还可以采用另一种验根方法,即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这种方法可以发现解方程过程中有无计算错误。
3、分式方程的增根。意义是: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后,解出的整式方程的根有时只是这个整式的方程的根而不是原分式方程的根,这种根就是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
三、分式方程的应用
1、意义:分式方程的应用就是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它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因为有了分式概念,所列代数式的关系不再受整式的限制,列出的方程含有分式,且分母含有未知数,解出方程的解后还要进行检验。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1)审题。理解题意,弄清已知条件和未知量;
(2)设未知数。合理的设未知数表示某一个未知量,有直接设法和间接设法两种;
(3)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写出等式;
(4)用含已知量和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等式两边的语句,列出方程;
(5)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6)检验。不仅要检验所求未知数的值是否为原方程的根,还要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目的实际意。“双重验根”。
篇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一、混合运算
1、同级运算:(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 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 +, - -, + -, - +, × ×, ÷ ÷, × ÷, ÷ ×。
2、不同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不同级运算的类:× + , × -, + ×, - × , ÷ + , ÷ -, + ÷, - ÷。
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 ), ×(-), ( + )÷, (- )÷。
3、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两部分(连减算式),也可以写成从总数中减去两部分的和,同时需要用小括号把两部分的和括起来,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如:54-8-22 = 54-(8+22)
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时: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二、表内除法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
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几倍”。
7、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所求问题是总数,用乘法计算;所求问题是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8、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9、一件物品的价格叫单价,买几件叫数量,买几件共需要的钱叫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三、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解决问题
(1)余数比除数小。
(2)至少问题(进一法):商+1
(3)最多问题(去尾法)
(4)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四、图形与变换
1、角:锐角、直角、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2、平移: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时,是直线运动。自身方向不发生改变。如:推拉窗。
3、旋转:当物体围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时,自身方向会发生改变。如:方向盘。
4、平移的方法:①先确定平移方向和格子数(也就是距离)。②找到原图形的各个顶点。③把各个点按相同方向平移相同的格子数。④把新顶点按原图形的顺序连接。
五、克和千克
1、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
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 4、1千克=1000克=1公斤。1kg=1000g.进率是1000.
5、计算或者比较大小时,如果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一般统一成单位“克”
6、在解决问题时,如果单位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再立式计算,一般是把“千克克”换成“克”。
六、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万以内数的读法: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连续两个“0”就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4、万以内数的写法: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写“0”占位。
5、数的组成:就是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6、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①位数多的大于位数少的数;②位数相同时,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反之就小;③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7、最大的一位数:9,最小的一位数:1
最大的两位数:99, 最小的两位数:10
两位数最高位是十位。
最大的三位数:999, 最小的三位数:100
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
最大的四位数:9999, 最小的四位数:1000
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
最大的五位数:99999,最小的五位数:10000.
五位数最高位是万位。
他们的最低位都是个位。
7、近似数: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大约”“可能”“大概”出现就是近似数。
方法:两位数的看个位上的数估算,三位数及三位数以上的看十位上的数估算。(四舍五入)
篇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数据整理与收集
1.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2.会数“正”,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
3.根据统计表,会解决问题。
例: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称
晴天
雨天
阴天
天数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篇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
1、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号主要包括: >、< 、≥ 、≤ 、≠ 。
2、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①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②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正数 ,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③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 改变 。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如果 ,那么 (或 );如果 ,那么 (或 );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解时要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步骤。
5、不等式组中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组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使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都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组的解,一个不等式组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简称不等式组的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①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 ( 此时也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 )。
7、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的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成绩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想要把数学学好这记忆与理解的方法是必须要学会的。理解是一门必要学习的法则,只有理解准确,不跑题再结合方法就一定能够解答。只要能很好的理解这个题目是怎样的结构,就可以很好的解出答案。在数学学习中,要把记忆和推理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三角函数一章中,所有的公式不外乎都是结合了一些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加法定理为基础方面上,在记忆数学公式的同时,你可以结合一些例题进行推理,从而可以更快加速你对这公式的理解与记忆。
数学解题
学数学必须是要脚踏实地的,没有那么多投机取巧的办法,数学练习要讲究高质量的和对症下药的方法。对于例题,要养成先分析再做题的习惯,遇到不懂可以先做好标记,然后再多跟同学老师沟通交流。要尝试结合多种解题方式,要多练习。
错题集
针对做错的题目,列举出该题目所有的解题方法(可以从答案,或者同学,老师那里请教),总有一种是你能掌握的。针对几套试卷讲解,即可有明显成效。一开始,看似每道题花很久才能了解所有解题方案,但是,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作业
作业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都是不陌生的,一般老师在上完课之后都会布置一些作业,这样使上课所学的内容充分的运用出来,仅仅依靠上课听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下课之后进行练习来讲上课所学的知识巩固。
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
(一)学好初中数学需要养成阅读课本的习惯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精练、语句严谨;所以只有做到对每个句子、每个概念、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对材料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二)学好初中数学需要培养“想要听、听得懂、懂得听”的习惯
要做到想要听,就得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在多年的数学学习中,数学真理的绝对性,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数学演算的精确性,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点点滴滴地渗入到我们的思想,这些将在我们日后的人生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达到听得懂,就必须提前预习,保持专注;要做到懂得听就是明白听课重点。
(三)学好初中数学需要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做作业前先要复习巩固所学的概念、定理和性质,联想老师所讲过的经典例题。做题时一要看题准确,即文字、数学式子、数学符号等不多看、少看或漏看;二要分得清楚,即能分清题目的条件、结论。由题联想到它考查的知识点。
篇8: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一.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四.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五.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六.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七.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八.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rhombus)。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九.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十.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十一。梯形的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trapezium)。
十二。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十三。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十四。重心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宽和长的比是(根号5-1)/2(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如何快速提高数学成绩
1.重视复习
初三是中考备考阶段,共分为三个复习阶段,而且中考考生在每一个复习阶段的学习重点是不同的,中考考生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复习,不要好高骛远,中考考生在一轮复习时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二轮复习时学会将数学基础知识运用到解题中,中考考生在第三轮复习时重视查缺补漏,弥补以前忽略的知识。不同的中考考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想要快速提高数学成绩,那么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重视相应的复习阶段。
2.制定计划
想要快速提升数学成绩,中考考生需要有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既要做长期打算,也要有短期安排,中考考生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坚持落实自己的学习计划。而且要做到天天清,要有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3.培养思维
中考考生在学习数学时,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考考生在初三想要快速提高数学成绩,就需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中考考生可以通过新颖的解题方式来进行锻炼,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学习。
4.做题细心
中考考生在提高数学成绩的过程中,做题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其实很多中考考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不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所考的知识不会,而是因为中考考生在做题过程中不细心,没有耐心,心情浮躁,所以中考考生想要快速提高学习成绩,那么就要克服自己的浮躁心理,用心去做每一道题。
5.解题习惯
还有一部分中考考生的数学成绩不好,是因为在做数学试题时没有一个好的解题习惯,在解题时解题思路不明确,没有一个规范的解题步骤,所以虽然中考考生有解题能力但是由于解题习惯的问题导致一些该得到的分数没有得到,进而数学成绩不好。
初中女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对数学无兴趣或兴趣低
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学好初一数学,导致基础不好,这是恶性循环的结果:基础不好必然得不到好的成绩;成绩不好,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
没有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势必降低学习效率,使基础更加不牢固。如此循环往复,必然使不感兴趣的学科越来越差,而成绩越差则兴趣越低。一部分学生还认为“学了没用”。
提出问题的意识差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对于目前现在的大多学生来说,他们只能够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而对于已经了解的数学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欠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提纲有哪些】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