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优选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优选教案设计

2025-01-19 08:42: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风雨同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优选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优选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优选教案设计

篇1: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优选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比较新颖,它的主体课文《浙江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贴切的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传神的夸张(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精当的用词(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它后面附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那篇现代散文《观潮》。文言文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晦涩的,其中的语法和每一个虚词实词的字义并不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怎样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文言文的精炼之美、严谨之美、音律之美以及怎样处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关系成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批参加教改实验的学生,一直在学习北京师大新世纪(版)小语教材。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表达、想象能力很强,但是基础不是很牢固。学生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课件,浙江潮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中秋节,相信在这一天你感受到了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你知道吗?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你对此感兴趣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孩子们还陶醉在中秋节快乐的回忆里,老师的话让他们立刻提起了精神,饶有兴趣的拿起了书。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渲染特定的背景,可以牵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深入体验文章的美感。)

二、初谈感受

观看浙江潮视频。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设计思考: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之美,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心理共鸣。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适当采用直观手段,如图片、声音、影像等,可以增强课文中描述的美的感染力,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

学生用词:雄伟、神气、很有气势、气势磅礴……(对学生的概括给以适当评价,不适合、不优美的给予建议,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

三、初读课文

让我们看一看宋朝着名的文学家周密是怎样来描写他眼中的浙江潮吧。再看视频,自己放声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句,质疑提问。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断句抑扬。

(设计思考:因为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不知道该怎样去读,这时候老师的范读让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断句,什么时候抑什么时候扬,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时候找几个学生读不好的地方由老师范读,如描写江潮由远及近的这个过程的时候声调也应该是由弱到强的,在“继而渐进”这个词上也要表现出这个变化,学生没有体悟到,经老师的范读点拨学生较好的把握了这种气势的变化。)

四、浏览课文

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抓住“天下之伟观也”中的“伟”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伟”,罕见的、奇特的、壮观的、有气势的。

五、再读课文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伟观”?拿“信号笔”作批注。

(设计思考:作批注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很有好处。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始此项训练。但是批注的形式和方法并不。)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

(自读,指读,谈体会,再读,老师范读,齐读,老师引读……)

在读远观大潮时,老师轻声而喜悦地说:“盼望着、盼望着,远远的,潮来了……”学生会意轻柔跟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师(渐强,振奋):“大潮越来越近了!”生(大声,振奋):“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师(短促有力):“那声音……”生:“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师:“那气势……”生(充满激情):“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这句话是课文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描写之妙。“势极雄豪”中的“极”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极”,极致的、的、不可比拟和超越的。体会之后再回到诵读中,通过重读表现出作者用意,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并读出了“浙江潮”之奇。为了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体会文章意境,老师的语言穿针引线,一波接一波地造势,老师几个字的引导使学生读得激情四射,把孩子的情绪推向高潮,如大潮汹涌于眼前。)

六、体会写法

形:银线、玉城雪岭。

色:银、雪。

声:大声如雷霆。

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通过朗读反复体会古汉语的凝炼、精当,积累词语。在下面和现代文的比较阅读上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繁简之妙。

文章结尾运用了杨诚斋的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体会作者以此作为结尾的用意。

1.体会诗句对浙江潮的高度概括。体会语言和韵律美。

2.浙江潮的伟观被广为称颂。

(第一点作用是老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第二点却是学生自己在思考后提出的,很出老师意料。可见学生是学进去了,动脑筋了,而且有着良好的分析、思考和想象力。)

七、浏览现代文

找出和古文相对应的句子。和古文中的句子对照着读一读,体会二者的不同(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促进对课文的朗读。

1.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

“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使学生在比较阅读后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出了两篇文章的不同,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了感性的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了语感,反馈到诵读上就更加充满激情。)

八、再看视频

再看一次浙江潮视频。假如你就是周密,站在浙江边观看气势磅礴的浙江潮,通过朗读,抒发出你的感慨吧。

(这段视频在课上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导入时,学生在观看时不断发出唏嘘赞叹之声,马上有兴趣走进课文。第二次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时让学生通过观看体会,学生对“银线”、“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有了形象的体会,转化到读的时候就更加到位。第三次是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学生这时通过反复读书已经基本做到了熟读成诵,并且对大潮的整个过程有了到位的理解,在读的时候学生有的手指录像画面,有的摇头晃脑诵得有滋有味。

当然,这种资源在语文课上的作用只能是辅助的,所以在考虑运用时一定要明确用的目的,避免搞花哨走形式。

篇2: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反思

得: 在教学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认为本课的亮点之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和烘托渲染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本课的亮点之二是:我们能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让学生通过雄伟奇特的画面,走进了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浙江海宁,感受到浙江潮的壮观,缩短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失: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一节课后总有让感觉遗憾之处,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读错字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节奏去读,因本课容量大,为了节约时间,我没有过多地去关注他,忽视了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篇3:语文五年级上册《浙江潮》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浙江潮(附观潮)》。本课将内容相近的两篇文章编排在一起,一篇是文言散文《浙江潮》,另一篇是现代散文《观潮》。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更深刻地感受到钱塘潮的雄奇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感性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由衷的热爱。

《浙江潮》全文共五句话,开头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自即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然后对潮水由远及近,传神地从形 色 声势四个方面写出潮的特点,表现了海潮的雄奇壮丽。描写形与色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比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描写声势则在比喻之处还运用了夸张,例如“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等。这些手法将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最后引用杨万理和诗句进行形象的概括,呼应首句,结构极为严谨。

《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的景象,也表现的是大潮的奇特 雄伟壮观。课文的第4 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很有顺序,很直观形象。

总之,这两篇文章都使人如临其境,令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根据以上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领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表现大潮的方法。

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掌握古文的读法。

其中第2和第3条是本课和教学重点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用这两篇文章中写

景的方法去写景。

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学生来讲,应该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文言散文,以前学的都是古诗,

没有这样严谨的结构需要领悟和学习,可以说难度加大了,因此学生在理清结构朗读方面都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比如:《浙江潮》的开头两句与结尾一句是什么关系?古文的读法等都需要老师采用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

此外,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往往是知而难行,例如:总分总也就是首尾呼应的结构,大部分学生在习作中达不到像课文中那么严谨;再如从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学生也做不到像文中那样自然。因此,设计一个“写景小练笔”的练习是必要的。

对于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一定的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我们应该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或理解,表扬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谈教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堂课当中所需运用的方法肯定不是单一的。因此在上这课我将结合“疑问导读” “巡视辅导” “示范” “讲练结合” “质疑引导深入阅读”等各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当然,我将主要采取“质疑引导引导”这一方法。在课堂中我准备这样安排:在导入新课时设计疑问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利用巡视辅导法督促学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通过老师自身的示范性提问 朗读和表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提高朗读与表达能力;在理解古文《浙江潮》时进行讲练结合,既可以检查掌握程度,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深入阅读两篇文章时教师提出关键性对学生进行质疑,从而引导深入阅读,领悟大潮的雄奇和作者表现景物的方法。

说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上,我希望学生能做笔记,用圈圈点点的形式进行,或者是记录课堂中所学到的重要知识。其次,讨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教师或同学们的质疑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我重视学生个性化体味语言,提倡学生多样化的语言表达,例如对本课两篇文章的异同的理解,可从多方面去说,有的可能会从朗读感受上去分析,还有的可能会从内容结构方面探究等,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就应该给予肯定或表扬。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

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假设有一个去钱塘江的机会,同学们想不想去?为什么?现在我们到书中去先睹为快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十分乐意地去阅读课文)

二、自由阅读 初步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记录疑点),同时教师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师巡视辅导下呢,学生会更加主动,教师也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及时给予指导)

2.反馈与点评。

指名说说所读懂的内容及阅读方式,另点一名学生进行点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展示了学生的个性表达)

3.质疑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当提的问题较肤浅时不能挫伤他们,而应鼓励,教师再作示范性提问,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读完两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三、图文对照 深入阅读 朗读指导

1.顺序讲读古散文《浙江潮》(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文言散文在重点词句 结构及朗读方面难免会有一定的困难)

2.课堂练习:浙江之潮,被周密誉为( )。( )最盛大。当从远方看时,仅如( ),再近些则( );声音( ),给人的感觉是( )。因此,诗人杨万里曾说( )。(课堂中设计一道这样练习题能巩固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对照插图,学生合作找出与图相关的语段。(教师质疑,提出关键性问题:文中哪几句是描绘图中情景的?学生找出后就明白重点内容之所在)

(1)体会文中的比喻 夸张的修辞手法和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找到相关的词句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写作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启发。)

(2)谈谈读后的感受(这是引导学生对内容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表达。老师相机用原文板书:银线 玉城雪岭 雷霆 吞天沃日)

4.小组讨论交流开头两句与结尾句的关系。(体味严谨的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借鉴于写作。)

5.合作学习《观潮》一文

(1)按一定顺序给课文分为三部分,师巡视辅导(针对后进生辅导,更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结果,并说明理由,再师生共同讨论出更合理的分法。

(3)合作探究重点部分“潮来之时”

同桌间讨论这部分写了钱塘江哪几方面?(声音 形状)

感受大潮的声音,交流大潮的形状:分别找出相关语句,交流从中读懂的内容,并体味一些重点词句及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说说读后感想(师相机板书:白线 城墙 战马 山崩地裂 大地颤动)

(4)交流疑义

6.有感情地朗读比赛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文章朗读,然后分别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浙江潮》和《观潮》,指名同学进行评价;男女同学朗读比赛,教师点评;教师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课文。(这样更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四、引导表达

1.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结合板书与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多样化地表达)

2.谈领悟到的写景方法(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给予适当肯定)

3.师小结首尾呼应的结构和由远及近的写景顺序

五、布置练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温习功课的好习惯)

2.运用领悟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观(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谈板书设计

我将板书和深入阅读同步进行,设计的形式如下:

结构 仿佛看到 仿佛听到 仿佛感受到

[语文五年级上册《浙江潮》说课稿]

篇4: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适当地做好积累可以在课外搜集一些这样的“老话”。

情感态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出示几句“老话”让学生读读,说说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吗?

2.议议这些“老话”,看看这些话是否说得有道理。

板示课题:30语言大师

3、读读课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课题的含义。

二、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也可以同桌交流读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特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任务的特点。

5、指导学生为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课文2、3、4小节,体会奶奶那些“老话”的含义。

1、指名读读2、3、4节

2、找到奶奶说的“老话”,用线在书上划出。

3、在黑板上出示这几句话 “早睡早起身体好,昨晚迟起百病长。”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

“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议议每句话的意思。

5、再去读读课文2、3、4节,说说奶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6、拓展练习下面这些情况,想想能对他们说些什么? 星期五下午,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 。 弟弟每天起床,不叠被子,妈妈劝他: 。

爸爸爱睡懒觉,我会对他说: 。

a) 组自学第5节 i. 读读课文 ii. 说说奶奶还说了哪些“老话”? iii. 议议每一句“老话”的含义。

b) 全班交流

c) 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外拓展:

1、出示课外的一些“老话”

2、让学生议议它们各自的含义。

布置作业:

在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篇5: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2.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以及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积累课文中的“老话”。

3.选择第5节中后四句“老话”中的一句,仿照2、3、4节,创造性地复述第5节。

教学重、难点:

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创造性地复述第五节。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一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二读课文,找找文中奶奶的“老话”,想想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3、三读课文,填填下表

发生的事情

奶奶的“老话”

4、从课外查找资料,摘录两句对你有教育意义的“老话”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人物漫画(相声艺术表演大师——马三立、喜剧幽默大师——卓别林、漫画大师——张乐平、文学大师——巴金),请学生猜猜他们是谁?

(他们都是大师,是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诣,且德高望重的人)。

(二)板书“语言大师”,请学生读读,再说说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语言大师”?

(三)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奶奶斗大的字都认不了几个却也被称为“语言大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将“大师”这一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思考。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预习交流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轻生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觉得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

三、合作感悟

(一)小组学习,结合课前的预习题第三题,讨论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

1、交流表格

2、在文中划出奶奶的老话

3、读读这些老话,交流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的意思,议议其它老化的意思。

4、概括奶奶的老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小学生限于认知水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

(二)交流

1、交流表格

发生的事情

奶奶的“老话”

“我”贪睡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迟起百病长

“我”贪玩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

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表弟不按时做作业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过,没法回,光阴去,讨不还

“我 ”吃饭挑食

吃食不抢,到老不长

“我”爸妈为小事闹别扭

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

家和万事兴

“我”爸妈不勤俭节约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2、没有涉及具体事情的老话有哪些?

(学生交流,教师多媒体出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小树要修,孩子要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读读这些老话,分别说说它们的意思。(有困难的句子,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交流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她的“老话”有哪些特点?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多、押韵、易懂、激励人、教育人等)

5、如果你也有这样一位奶奶,你喜欢她吗?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奶奶对我们的教育把握时机、语言恰当、富有情趣、与众不同。)

6、除了喜欢,你对她还有什么感情?

(感受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

7、是啊,作者也和我们一样,明白了大家为什么称奶奶为语言大师。

说话训练:大家之所以称奶奶为语言大师,是因为她 。

8、现在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大师的魅力。

设计意图:至此,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激发,可以在朗读中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语言,仔细体味文中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四、总结提升

1、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合作,选择第五节中没有具体事例的老话,用小品的形式演一演。

2、学了课文,看了小品,我们知道老话的作用真不小,那么,你还知道哪些老话,你想用它来教育哪些人呢?

3、这些“老话”是流传已久的话,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奶奶正是用了这些“老话”教育我,激励我,伴随着我的成长,奶奶真不愧为——“语言大师”。

设计意图: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好动又是学生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演练中深化感悟。运用演一演的形式,既检验了学生的复述情况,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等多种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

基础题

1、抄写奶奶的老话

2、熟记奶奶的老话

3、看到下面这些情况,你能对他们说些什么?

星期天,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____。

我的同桌一做题目就要问我是什么意思,我会对他说:______。

爸爸妈妈总为一些小事而吵架,我以后要劝他们:_____。

发展题:(任选一题)

1、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2、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设计意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并将课内激发的兴趣迁移到课外,拓展探究的兴趣和范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板书设计:

语言大师

奶奶

“老话”多 教育我

押韵 爱 敬佩 激励我

易懂 伴我成长

篇6: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1、训练点

浙江省义务教材五年制第8册第12课《葛洲坝工地的夜景》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葛洲坝真好像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2、训练目标

比喻句的掌握和仿写。

3、训练过程

(1)出示例句,默读感知比喻句。

(2)弄清本体和喻体:说说句子中间用什么来比喻葛洲坝。

(3)讨论:揭示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

“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与葛洲坝有什么相似之处?”(答案:形状相似,远远望去,两者皆呈现出带状。)

“无数的珍珠和宝石与葛洲坝又有什么联系?”(答案:葛洲坝上灯的海洋与无数的珍珠宝石同样灿烂、晶莹、光彩夺目。)

(4)了解外部特征,找比喻词。

作者用哪个词把相似关系表达出来的?(答案:真好像)我们还学过哪些这样的词语?指名说。(答案:好似、像、仿佛、像……一样等。)

(5)读读划划,评会作者的感情。

(轻声读句子,用“。。”圈出你喜爱的优美词语,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者用这美好的事物来比喻葛洲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自由朗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评会情感。

(6)教师引导学生:

比喻句中用来比的和被比的两种事物应注意些什么?

(7)巩固训练:在文中找其它比喻句,尝试分析。

(课文中原句略。)

(8)拓展训练:

(出示小黑板)

A、春天的农田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热闹的大街好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训练设想

中高年级对特定句型的掌握,认识其规律成为知识组块,尤为重要。长期这样训练能形成语言的整体,为理解段与打好基础。本例训练就是通过充分有序地展开训练过程,揭示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及了解外部特征,训练层层推进,能使学生准确而迅速地抓住其构句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篇7: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 学目 标、

1、继续精读第三段,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 时 第3教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上 午

课前准备 执笔人 林中坤

教学过程:

继续精读第三段

②读夕阳“在还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小组合作研究: 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

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D、激情赏读。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 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学习第5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

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之(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之(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

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板书设计或教后感

像孩童

2、三亚落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篇8: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认读“嫌、弋、柬、倩、粼”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3.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难点:知道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春色.

三、课型

略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小塘春色的美文。作者笔下的春天的小塘,美在哪些地方呢?读读课文后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语。

2.出示阅读要求自学,思考:

(1)小塘的景色怎样,你能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概括出来吗?

(板书旖旎明媚)

(2)课文围绕“旖旎明媚”,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小塘的景色呢?

(3)你最喜欢哪种美呢?为什么?先自己读再交流。

3.重点品味句子

(1)“春姑娘像酣睡正浓的少女,拥抱着岸边的水草,睡得那么香,那么甜,那么宁静……”

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小塘的静謐。

(2)“岸上的树林都在沙沙作响,像是为知音奏出古老的乐曲,又像是在对谁讲述着一个遥远的故事。”

这个人句子连用了两个比喻句,借声音,写出了小塘岸上的树林的动态之美。

(三)小结写法

1.画出能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句子,体会它们的意思。

2.小结写法

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小塘的春色,第2---4自然段再分三个方面来描写:每段的第1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也就是主要内容的概括。

(四)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4.小塘春色

早 水草 鸭红 蜻蜓 春 燕 人

静 “绿茵” 倒影 …… 旖旎 明媚

动 波 光 树林 ……

篇9: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近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5、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习导入 :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

A:完成练习册。预习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篇10: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的形式是看图、根据图意编故事并表演。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段文字和五幅图画。文字有四句话,前两句是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内容,能完整有顺序叙述出来。后两句是引导同学联系身边曾经发生过的类似事情(同学之间、小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最后化解),选一件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剧本,并分配角色、组织对话在全班表演。插图描绘的是两个小朋友打架之后分别去找哥哥、姐姐告状,哥哥、姐姐领着他们向对方道歉,然后大家在一起愉快地玩游戏的情景。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图意,并能完整清楚地叙述出来。

2.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相似事情,以小组为单位编个小剧本,合理分配角色表演出来。

3.培养学生采取合适的方法、运用适当的语言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矛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想象图上人物的对话内容。

2.能把身边相似事件编成小剧本,并表演出来。重点是采取适当的方式,运用恰当的语言来化解矛盾。

〔教学准备〕

文中插图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5幅插图和说话要求的前两句,使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前一部分内容是看图正确理解人物对话,并有层次叙述表演出来。

2.同桌讨论,自由练说。

同桌之间相互补充,练习把图上内容说清楚、完整。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物心理、选择适当对话并表达出来。

3.请同学把图上内容完整地讲给全班同学,大家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理解得是否合理、对话是否准确表达了图中人物的心理这些方面来评价,为下面环节做好铺垫。

4.出示说话要求的后两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

5.小组交流,充分练说。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事件并合理安排角色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把事情演得生动。(重点是合理安排对话和表现人物的心理。)

6.全班表演,大家评议。

引导学生有依据地评价优胜小组。

注意:要掌握分寸,要在第3步基础上进行评价,但要注意事件是否真实。

篇11:小学五年级语文《松鼠》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

情感目标:

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兴趣;

写作目标:

学会观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进行细致的描写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了解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美好感情。(难点)

2、抓住特征向别人做生动细致的介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动物,在这些可爱的精灵中你最喜欢谁呢?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呢?(如果能用上“我喜欢_____的_____”句式那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可以写出许多,如:(温顺的小猫,忠诚的小狗,蹦蹦跳跳的兔子,会唱歌的鹦鹉,憨态可掬的熊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2、引出新课

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一颗颗博爱之心,正是它构筑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和谐与美好。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大家想知道它是谁吗?

在告诉大家答案之前,老师这里有个谜语,看聪明的同学们能否猜得出。教师出示谜语:(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师:聪明的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谜语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啊?

生:松鼠。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猜的是否正确吧。

瞧,它来了!

(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了之后,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老师,你喜欢这位刚认识的朋友吗?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更多的秘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我们先认识一下作者:

(多媒体:作者简介)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著有《自然史》等。

经过同学们的预习,现在还有生僻的字词吗?那我们就来一个课前游戏——

二、课前游戏(多媒体演示)

1、你能读准下列生字吗?(多媒体出示文中重要的词语,先去掉拼音让学生认读,之后以幻灯片的方式展示个别生字的注音)

驯良(xùn)矫健(ji ǎo)帽缨榛子(),橡栗()蛰伏(zhé)苔藓(tái)(xin)榉实()。

2、你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吗?(幻灯展示词语的意思)

乖巧驯良矫健蛰伏警觉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驯良:和顺善良。驯:顺服的。

矫健:强壮有力。矫:强壮。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

篇12:小学五年级语文《松鼠》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敏捷、光滑、搭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13课,我们了解了一位非常有趣的动物朋友──猫,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活泼淘气)作者运用具体事例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松鼠》。(板书课题)

二、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 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敏 捷 嵌 搽 茸 蹦 藓 蔽 榛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敏捷 光滑 遮蔽 榛子 储藏 缝隙 橡树 栗树 扒开 嵌着

苔藓 毛茸茸 搽过油 连蹦带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熟练的地方反复读几遍。)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篇文章写了松鼠哪几方面的内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四、朗读课文,品读课文。

篇13:小学五年级语文《乌塔》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已的见解。

2、按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乌塔和中国小学生的不同在哪里,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谈出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哪些地方。

这节课让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自学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交流读书的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的含义:

“一个14岁的小学生,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

“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独出门?”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

3.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她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淇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买。”

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期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有责任感、有计划。如:然后给家里拨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三、讨论: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四、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外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可列成表格,和小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篇14:小学五年级语文《乌塔》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2、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地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15:小学五年级语文《我喜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浣净、素馨、迭代、摇曳”等词语。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一写。

重点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喜欢什么?依照课文写一写。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吧!说一说你都喜欢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感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吧!(板书课题)

[学生有的说喜欢小动物、有的说喜欢和朋友交往,还有的说喜欢做梦……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拉近了和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自主质疑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标记。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质疑。

[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再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三、初读—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谈读后有什么感受。

2、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板书:四季景物、自然景物、社会生活。)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

四、品读—感悟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学生采用了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

2、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

[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动情,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研读—质疑问难

1、让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重点体会以下问题

(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第10自然段的两句话“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反复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板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的美好情感。]

六、拓展

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

[本环节培养了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为后面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事物作了铺垫。]

七、仿写课文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能写一写吗?

1、学生仿写。

2、全班交流。

[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对课程资源的有利补充。]

八、全文总结

自然是和谐的,生活是美好的,让我们去尽情地热爱大自然、热爱这美好的生活吧!

板书设计:

我喜欢

四季

我喜欢 自然 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

社会生活

【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优选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浙江潮小古文教学反思

2.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3.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案设计

4.小学语文《普罗米修斯》教案设计

5.称赞-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6.《白杨》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7.小学语文教案设计:长城

8.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奇异的激光》教案设计

9.小学语文园地六教案设计

10.小学一年级语文《四季》教案设计

下载word文档
《小学五年级语文《浙江潮》优选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