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huzhiju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
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
(一)地理差异显著
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请你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与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异。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③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④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西北部非季风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东部地区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北方地区流量小,冬季有结冰期。
⑤我国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水资源匮乏。
⑥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种植业发达;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东北和西南山区多林地,林业发达;南方多河湖的地区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
⑦我国北方树木冬季落叶,南方树木四季常绿;北部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植被越来越稀疏。
⑧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⑨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⑩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我国传统民居……;我国传统节日……;居民饮食……
3、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活动:举例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够看出,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原因的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教师由简单到复杂示范1~2个实例。
例1:
例2:
3、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西部非季风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
②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业也发达。
③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
④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
⑤我国有“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是因为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
⑥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我国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⑦哈尔滨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所以有泼水节。
4、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不同。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当然区域人文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感悟: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不同,最终决定了其人文景观也不同。即,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
(三)地理区域划分
活动: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
1、教师提出探究主题: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中国如此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区域特征也就千差万别。倘若要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还是把她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更方便。你认为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呢?请说明理由。(提示:关注重要地理分界线)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并将本小组的划分办法画在屏幕上。列举学生的划分办法如下。
①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划分成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多平原、丘陵,气候温暖,降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达;西北部多高原山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城市稀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
②以三级阶梯的界线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自西向东地形越来越平坦,人口、城市也越来越稠密,农业、工业、交通等越来越发达。
③沿青藏高原的边缘,将青藏高原单独划分出来:这里地势高,以高原山地为主,草场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交通不便……
④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分成南方和北方两部分: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树木四季常绿,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结冰,耕地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三熟;北方气温低,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少,冬季结冰,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作物仅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
3、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将屏幕上各种划分方案中大多数同学赞同的分界线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大致分界,然后师生共同对分界线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请同学们给每个区域命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依据、决定因素以及区域划分的意义。
4、活动:欢迎到我家乡来 将学生分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组,组内讨论本区域的位置、范围、主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讨论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级展示,并邀请同学们有时间到自己的家乡旅游。最后,同学们给其他三个组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列举学生的展示内容如下。
①我的家乡在是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东,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我们这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可以赏花,夏季可以爬山,秋季可以观红叶,冬季可以打雪仗;冬季,哈尔滨的冰灯节宛如童话世界,不要怕冷哦,我们室内可都是有暖气的;我们的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有馒头、包子、饺子、面条……
②我的家乡是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我们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一年四季瓜果不断;我们可以到河里游泳、划船,还可以到山上的河中漂流;端午节的赛龙舟更是刺激;在我的家乡既可以观赏到各种秀水美景,还可享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我们三餐多见米饭、米线、汤圆、粽子……
③我的家乡是西北地区,她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以北的非季风区,比较干旱;到我的家乡,既可以在草原上骑马,也可以到沙漠中骑骆驼;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热闹非凡;晚上我们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西部地区平顶房的屋顶白天可以晒粮食,晚上可以躺在上面乘凉、看星星;我们这里一日三餐多牛羊肉和奶制品,欢迎肉食的小馋猫来……
④我的家乡是青藏地区,她位于青藏高原上;我们这里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人们都穿宽大的袍子,中午热的时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将袍子系在腰间;蓝天、雪山、湖泊、草原和马、牛、羊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我们一日三餐多吃牛羊肉,还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藏历年、雪顿节都是我们这里很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理解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理地理思维,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堂总结
本节课,根据各地不同的特征,我们将我国划分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在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研究区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区域划分成更小尺度的区域进行研究。后面,就让我们用这种地理思维方法进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研究吧。
六、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以地理差异、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划分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划分以及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篇2: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设计
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高寒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经教师适当点拨,力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解决。通过四大区域的复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者影响性,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本节的教学还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前置作业、学案、教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
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干旱的大西北
探究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
出示目标
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适当点评完成任务的小组)
师:各小组展示疑问并求助
(适当点评,鼓励性语言)
出示答案
(过渡):基础知识过关了,我们将要背着知识的行囊攀登重、难点知识的高峰
来看探究一:出示课件(相关图片)(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情况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图、中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提问:注意看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
要求:把你们的答案一定要落实到学案上。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疑问?
老师还有个问题,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了什么自然地理要素?北方以什么气候为主,南方呢?
生:气候。
生: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师:同学们真是太牛了,相信给你们一道中考题,你们一定能快速做出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中考题都能这么快的做出来,看来探究二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教师点拨: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干旱对农业、人口的分布、交通设施的建设等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评小组表现,出示课件结构图。
教师总结:研究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现在由大西北飞往湖北和山东,走进考场做几道中考题。(出示中考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下一个问题,根据老师给你们说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结构图画出来。
教师点拨:由高生寒,高寒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景观和人口、城市必定有关系。观看图片。
生: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齐读目标。
小组合作:组内相互订正答案,组长记录疑问知识点。完毕后示意。
有疑问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解答。
核对答案,记性并相互相互提问。
仔细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两个小组)
一名同学版图探究结果并讲解。
暴露问题,同学之间解决。
做学案探究以后走进中考题,做学案中考题,并由学生讲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
小组合作,根据学案中探究二的提示来讨论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组展示
跟着教师的引导,迁出正确答案。
走进中考,习题练习并讲解。
组长带领组员绘制青藏地区的结构图。两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的依据和各个要素的联系。
由学生分析联系。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明确目标,带着目的去学习。
订正答案的过程也是巩固记忆的过程。
(设疑解疑,全面依靠学生)
(口、脑并用,知识的提取便于巩固)
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自答,有疑难问题抛给学生解决,互帮互学。
设计这个题一方面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题交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下一个探究做准备。
巩固练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一步步分析出答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巩固提高
本节小结师:三次探究之旅结束了,大家一定都有收获,带着你们的收获来完成巩固提高吧。
出示课件。
师:通过四大地理区域的复习,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你知道吗?请大家总结到学案上,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说说你们的看法。做巩固提高练习题
学生展示,设疑,解疑
讨论、总结、发言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放手给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研究)
1.位置、范围
2.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3.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
篇3:《中国的地理差异》中考复习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中考复习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高寒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经教师适当点拨,力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解决。通过四大区域的复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者影响性,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本节的教学还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
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
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图片 前置作业 学案 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
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干旱的大西北
探究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
出示目标
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适当点评完成任务的小组)
师:各小组展示疑问并求助
(适当点评,鼓励性语言)
出示答案
(过渡):基础知识过关了,我们将要背着知识的行囊攀登重、难点知识的高峰来看探究一:出示课件(相关图片)(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情况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图、中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提问:注意看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
要求:把你们的答案一定要落实到学案上。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疑问?
老师还有个问题,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了什么自然地理要素?北方以什么气候为主,南方呢?
生:气候。
生: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师:同学们真是太牛了,相信给你们一道中考题,你们一定能快速做出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中考题都能这么快的做出来,看来探究二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教师点拨: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干旱对农业、人口的分布、交通设施的建设等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评小组表现,出示课件结构图。
教师总结:研究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现在由大西北飞往湖北和山东,走进考场做几道中考题。(出示中考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下一个问题,根据老师给你们说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结构图画出来。
教师点拨:由高生寒,高寒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景观和人口、城市必定有关系。观看图片。
生: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齐读目标。
小组合作:组内相互订正答案,组长记录疑问知识点。完毕后示意。
有疑问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解答。
核对答案,记性并相互相互提问。
仔细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两个小组)
一名同学版图探究结果并讲解。
暴露问题,同学之间解决。
做学案探究以后走进中考题,做学案中考题,并由学生讲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
小组合作,根据学案中探究二的提示来讨论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组展示
跟着教师的引导,迁出正确答案。
走进中考,习题练习并讲解。
组长带领组员绘制青藏地区的结构图。两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的依据和各个要素的联系。
由学生分析联系。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明确目标,带着目的去学习。
订正答案的过程也是巩固记忆的过程。
(设疑解疑,全面依靠学生)
(口、脑并用,知识的提取便于巩固)
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自答,有疑难问题抛给学生解决,互帮互学。
设计这个题一方面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题交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下一个探究做准备。
巩固练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一步步分析出答案。
巩固提高
本节小结师:三次探究之旅结束了,大家一定都有收获,带着你们的收获来完成巩固提高吧。
出示课件。
师:通过四大地理区域的复习,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你知道吗?请大家总结到学案上,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说说你们的看法。做巩固提高练习题
学生展示,设疑,解疑
讨论、总结、发言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放手给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研究)
1.位置、范围
2.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3.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
篇4:《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是刚接触,还有在资料准备方面出现的不足,给本章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里。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重身份,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地理区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最终到“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事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教师的“教”要“弱化”,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而不是“被动”,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要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虽然自己归纳一个区域的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还需要加强练习和辅导,而且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其自学,进行自我检测。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下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和反馈。
篇5:《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是刚接触,还有在资料准备方面出现的不足,给本章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里。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重身份,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地理区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最终到“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环境差异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事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教师的“教”要“弱化”,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而不是“被动”,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要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是有关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虽然自己归纳一个区域的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还需要加强练习和辅导,而且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其自学,进行自我检测。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下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和反馈。
篇6:《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
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确定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把界线A说成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C是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位置分布更加明了清晰。
活动2提供界线B的位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其位置相对应的1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分别是1月0。C 等温线和800毫米的等降水线,从而确定界线B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然后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这条重要地理界线是秦岭——淮河,看似绕了一个大弯儿,浪费很多课堂上的时间,但是,教材活动的设计,恰恰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可以逐一解决,最终提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记忆深刻——不仅知道秦岭—淮河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同时还更具体了解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气温和降水及其它的自然条件的差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环境差异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教师的教弱化了,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有关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与反馈。
篇7:《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物产、民族、工农业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了中国地理概况、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阐述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侧重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是刚接触,还有在资料准备方面出现的不足,给本章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讲述了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区域里。同一地理区域同时兼有多重身份,根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划分成四个大的地理区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最终到“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环境差异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自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认识,更重要的事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推理”、从实际生活中的常识“验证”这两个环节。教师的“教”要“弱化”,减少讲述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而不是“被动”,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思路的培养。要使学生充分的联系当今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是有关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或具备独立利用资料或图片去分析某一位置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虽然自己归纳一个区域的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还需要加强练习和辅导,而且在教学中应该充分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其自学,进行自我检测。
对于本章内容的教后反思,使我在下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中“学生的地位”,加强学生在“教”中的“自学”和教师在“教”中的检测和反馈。
篇8:《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综合性强,抽象知识多,尤其是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从总体上还把握不好。所以在教学时我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课外给予学生适当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研究;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来探究、分析、定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同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方法等。而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堂实际。随时调整能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读图训练。
教材中图表丰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山地垂直带的情况可参考课本插图,注意珠穆朗玛峰随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现的垂直自然带,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
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由赤道向两极以及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化的主导原因。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演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地区代表性的动植物。
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上课时用学生的调查访问成果展示导入;课中鼓励学生积极的合作探究、讨论、竞答、演示操作等;课尾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不同收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手段上,能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和多媒体演示课件,以及采用访谈、调查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在教育方式上,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加强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摒弃了过去那种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教学难点的处理上,能结合角色扮演、动画演示,深入浅出地予以解决。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时间上前紧后松,以至于在后面各组举出地理环境差异的“非带性”实例时我没有给出足够的评价。
2、小组讨论并展示时个别同学处于懈怠状态,我没有去及时提醒以至于讨论没能全员参与。
3、感觉激励性的鼓励语言较少,学生可能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这些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9: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经过一周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感受,本周的教学内容是中国的地理差异,分了两个标题,一,地理差异显著,二,四大地理区域。
本章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学期学习的内容起到了回顾作用,对中国的地理概况简要的回顾,因受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气温和降水,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感受显著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并且展出我国不同地区显著的地理景观图片,加深同学的印象,尝试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一些自然地理事物中,尤其是高大的山脉,两侧的地理差异明显,往往成为重要的划分的地理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教材上的图文,理解此线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自然地理中,秦岭―淮河一线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
由于地理差异显著,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类型,举例说出不同的区域类型,譬如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等等,并了解它们划分的依据或标准。于是我们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划分成了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虽然四大地理区域是综合一级区划,但是确定各个区域划分的界线的主导因素只有一种或两种,为了方便学生能够找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教师应该将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展示在媒体上,以便帮助学生方便的理解四大地理区域是怎么划分出来的。并且简要的让学生说出,每个区域显著的地形,气候特点,但是要让学生明白,四大地理区域是宏观上的一级区域,由于范围仍然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仍然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对照地形图,教师可以举例,例如北方地区,如果按照地形要素划分,还可以划出东北地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区域都可以划分出若干区域,进一步感受显著的地理差异。为后面的分区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篇10: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
(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差异。
(1)秦岭――淮河以北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主要植被不同的原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河流流量不同的原因:降水的影响。
(4)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度带中(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篇11:初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教案
初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教案
[热点考点精讲]
1.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分界线是怎样确定的?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北方地区,即东部季风区中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南方地区,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秦岭—淮河.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气候因素。青藏地区与其它三个地区的分界线与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0℃等温线通过,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水稻产区与小麦产区分界线,水田与旱田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一月均温<0℃>0℃
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
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
干湿状况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河流水文汛期短,有冰期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汛期长,不结冰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
河流补给雨水、积雪融水、雨水
耕地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耕作制度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两到三熟
粮食作物小麦水稻
经济作物棉花棉花、蚕桑
森林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果木苹果、梨、板栗、核桃茶树
土壤棕壤红壤
3.北主地区和南地区的人文差异有哪些,为什么?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旱地,种小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水田,种水稻,一年二至三熟北方降水少,热量较少;南方降水充沛,热量充足。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马车等水运,船北方平原广阔,河流少,南方河流多,不结冰,水运发达。
传统民居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北方冬季寒冷,降水少,民居注重防寒保暖;南方夏季炎热,降水多,便于通风散热,屋顶陡利于排水。
生活习惯、爱好以面食为主,爱好溜冰,骑马等运动。以大米为主,爱好游泳、划龙舟。北方盛产小麦,冬季气候寒冷,河流结冰,有利于溜冰,平原辽阔有利于骑马;南方盛产水稻,河流多,水量大,利于游泳、划船等水上运动。
4.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哪些?
地理区域地形降水最冷月均温河流流量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较少低于0℃小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较多高于0℃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简述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这是由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所决定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难以受到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稀少。特别是西部地形以盆地为主,山脉的阻挡使得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加剧了干旱的程度,于是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
6.你知道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吗?
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西北地区以“高寒”为主要自然特征的青藏地区
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大河源地
由东向西植被变化: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藏北高原波状起状,高原东部山高谷深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湖泊星罗棋布
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带状或点状农田、村镇、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灌溉农业(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温带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高寒牧场
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牦牛、藏绵羊
[解读经典名题]
[例1]:(恩施)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投入巨资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根本目的是
A、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 B、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C、改善、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D、美化旅游环境
[解析]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我国最脆弱,干旱是其自然特征。本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根本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 C
[例2](2005上海)读我国四大农业区图,回答:
⑴我国幅员辽阔,农畜产品丰富。现要大量采购表中所列农畜产品,请在表中填入这些农畜产品集中产地所属的农业区名称及其在图中的数码代号。
农畜产品集中产地所属农业区名称农业区在图中的数码代号
小麦①
哈密瓜西北干旱农业区
甘蔗
藏绵羊毛
⑵图中数码①和②表示的农业区大致以 为界。
⑶西北干旱农业区和青藏高原农业区的相似之处是
A都盛产优质棉花B都盛产亚热带水果C都以畜牧业为主D都大量种植耐寒喜凉的作物
[解析]本题联系实际考查我国农业区分布,我国北方地区为旱地农业,南方地区为水田农业,西北地区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青藏地区主要为河谷农业。其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和淮河一线。西北干旱农业区和青藏高原农业区是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答案]
农畜产品集中产地所属农业区名称农业区在图中的数码代号
小麦北方旱地农业区
哈密瓜③
甘蔗南方水田农业区②
藏绵羊毛青藏高原农业区④
⑵.秦岭-淮河⑶.C
[例3](2005大兴安岭地区)下图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示意图,请回答
⑴A是_____地区,B是___
地区。
⑵C区与D区的地理分界线E是__
_________。
⑶请你任选一地区,说说该地区人们
的生活特点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
及主要特点。A为西北地区、B为青藏
地区、C为北方地区、D为南方地区,
其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秦岭和淮河一线。各地区人们的生活
特点,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
如北方以面食为主,传统交通工具是马车,住房注意防寒保温。
[答案]⑴西北地区、青藏地区⑵秦岭和淮河一线⑶如北方以面食为主,传统交通工具是马车,住房注意防寒保温。
[例4](2005上海)西部开发是我国为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而实施的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读有关图表回答:
西部地区土地类型构成表
草地38.23%
林地17.7%
耕地7.1%
其它36.97%
⑴.内蒙古自治区从西向东干湿地区的变化依次是干旱区、区和半湿润区,这表明该地区的年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 。
⑵.西部地区各土地类型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该土地类型有利于发展( )
A.畜牧业B.林业C.渔业D.种植业
⑶.西部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右面邮票所示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自治区。
[解析]该题主要考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第1小题
从图上观察可知西向东干湿地区的'变化依次是干旱区、半干旱区
和半湿润区。第2小题从西部地区土地类型构成表可以看出,占
比重最大的是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第3小题从邮票上可知该
民族为回族,集中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答案]⑴、半干旱增加⑵、草地A⑶、宁夏回族
[直击重点考题]
1.下列地理区域划分属行政区域的是
A.环渤海经济带B,沪宁杭工业基地C.山东省D.长江经济带
2.山东省所在的地理区域是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3.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线确定,主导因素是
A.纬度B.地形C.温度D.季风
4.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不和下列地理现象一致的是
A.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B.一月份0cC等温线
C.秦岭一淮河一线D.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5.我国东北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与华北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差异反映了
A.南方与北方的植被差异B.南方与青藏地区植被差异
C.北方与西北地区植被差异D.北方地区的内部植被差异
6.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为
A.高寒B.干旱c.湿润多雨D.植被繁茂
7.下列农业、畜牧业种类与地区连线正确的是
A.山地牧场一内蒙古B.高寒牧场一青藏地区
C.河谷农业一宁夏平原D.温带草原牧场一新疆
8.下列环境问题产生与人们行为连线正确的是
A.西北土地荒漠化——砍伐森林
B.东北平原水土流失——广种薄收
c.长江中上游山地滑坡——过度放牧
D.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大量使用农药
9.山东的平原区,建设农田林网的目的是
A.防止土地荒漠化B.防止水土流失C.保护农田生态D.防止海风危害.
10.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农作物是
A.春小麦、大豆、甜菜 B.冬小麦、棉花、花生
C.大麦、青稞、豌豆 D.水稻、棉花、油菜
11.(淄博)关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位于准噶尔盆地
B.地表植被由西向东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D.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12.我国的某山,山北冬季河流结冰,山南相反;山北是枣木成林,桃李芬芳,以南是稻田处处,桔园飘香,则这条山脉是( )
A.天山 B.阴山C.秦岭 D.南岭
13.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确切地说位于()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4.下列位于北方地区的一组平原是( )
A.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成都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15.有关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地形区,正确的组合是( )
①华北平原②东北平原③黄土高原④内蒙古高原⑤塔里木盆地
A.①③B.①④C.②④ D.②⑤
16.下列城市中,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的城市是:()
A武汉B北京C哈尔滨D兰州
17.对于西北地区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本区有全国最长的内流河 B以灌溉农业为主
C本区有我国最大的盆地 D“塞外江南”不属于本区
18.我国四个地理区域中没有大盆地分布的是()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19.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A、东北漠河附近B、青藏地区C、新疆D、沿海地区
20.夏日沿着京广铁路线旅游可以看到的农事活动是()
A.农民喜收花生、苹果B.姑娘在树上采摘桑叶
C.茁壮生长的棉花和水稻D.小伙子在海上撒网捕鱼
2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四个地理区域的名称:
AB
CD
(2)图中A、B两个区域的分界线E,
该分界线的东段是(河流),西
段是(山脉)。这一线大致与我国
的毫米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与一
月份等温线相当。
(3)填下表,比较A、B两个地区的差异:
区域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
C
D
22.读我国三级阶梯图,完成要求
⑴.在图上划出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的界线
并把字母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C(西北地
区)D(青藏地区)填入图
中相应区域
⑵.AB两区界线与
_____________(山)
____________河分布大体一致
BC两区界线大体与__________毫米年降
水量线一致D区主要位于我国
第__________级阶梯
⑶.从ABCD四地区中,选1个说出:
①位置和范围_______________
②对该区地理位置作简要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及地形图,完成问题
⑴.该区主要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⑵.在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地形组合表现为________。
⑶.该区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人们利用________和
________,发展了灌溉农业。
⑷.该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尤以________地区最容易发生,古代新疆的绿洲
居民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成功作法是建设________引水工程。
⑸.国家开发西部的能源战略中,在新疆开发的能源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⑹.西北地区的城市、人口及农业分布呈现_____状和_____状特点。
24读我国四城市气温与降水量图
⑴.四市中属北方地区的是___,____属南方地区的是_____,______
⑵.比较后填下表
最冷月气温(高或低于0cC)年降水量(多或少)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⑶.归纳南方地区气候特征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
⑷.气候对南北方农村景观影响较大,写出影响下列现象的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①民居:南方屋顶坡度大、北方坡度小。______
②作物熟制:南方一年二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______
25.(2004聊城)读中国略图和某月广州至乌鲁木齐一线平均气温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脉A西侧的地形区是____。
(2)①②③④为四条等降水量线,其中②是___毫米等降水量线。
(3)从广州到乌鲁木齐年降水量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
(4)广州至乌鲁木齐一线平均气温变化图,反映的是:____(1月、7月)气温分布状况,标出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第十五单元中国的地理差异
1C2A3D4A5D6A7B8B9D10D11D12C13D14A15A16A17D18A19B20C
21、(1)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2)淮河秦岭8000℃
区域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
C旱地小麦、玉米花生等
D水田水稻油菜等
22.⑴.略⑵.秦岭淮河400一⑶①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②能从海陆位置、气候等方面说明即可
23 ⑴.高原、盆地⑵.三山夹两盆⑶.水源(水).河水高山冰雪融水
⑷.土地沙漠化绿洲边缘坎尔井⑸.石油天然气6.点、带
24.⑴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⑵.北方地区低于O℃,少;南方地区高于0℃多⑶.高温多雨,温和湿润⑷.①降水②气温
25.⑴黄土高原⑵400⑶逐渐减少⑷7月,该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高气温低
篇12:中学地理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
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篇13:中学地理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工业生产的含义;掌握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2.熟知我国的工业发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工业的重要性清楚工业与生活的关系,增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难点】
我国的工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播放播放视频《中国制造公益广告》,引出我国工业发展的'很快,很多发达国家都在惊呼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教师PPT展示,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图中的工业都是哪些工业?
(2)图片中的工业存在哪些联系?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从工业部门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存在联系。因此,工业也是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以及对原料的加工及再加工。
2.教师PPT展示我国工业与生活关系图片,学生读图探究。
【创设情境】讨论工业生产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从农业、城市建设、交通等方面分析)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探究回答。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
(1)现代化的农业离不开工业的支持,如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各种各样的农用机械,大大的提高了农业水平。
(2)现代化的城乡建设离不开工业提供的建筑机械及建筑材料,例如水泥等。
(3)现代化的交通离不开工业提供的交通工具、设备和材料。例如汽车、飞机等。
【问题】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经历了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1)新中国建立前,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种类齐全。制造大国,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
(3)21世纪以来,努力打造国产品牌,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举例说明我国工业的作用。
篇14: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测试题
中国的地理差异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处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2.下列国家与我国北方地区接壤的是()。
A.朝鲜B.韩国C.哈萨克斯坦D.印度
3.在我国边疆省区中,邻国最多的是()。
A.云南省B.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
4.冬季我国南方的海南省和北方的黑龙江省气温相差大约()。
A.60℃B.50℃C.40℃D.30℃
5.有关南、北方人民生活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北方居民以大米为主食
B.南方旧式民居多用砖瓦、竹木建造
C.北方居民的食品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玉米、小米为主
D.北方的房屋建筑都注意防寒、保温,过去农村住房多用土坯垒墙,室内砌土炕
6.秦岭—淮河一线的一月份平均气温大约是()。
A.-8℃B.0℃C.8℃D.4℃
7.一月份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是()。
A.青藏高原B.黑龙江省的漠河镇C.南海的曾母暗沙D.帕米尔高原
8.我国稻米的集中产区是()。
A.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和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D.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9.青藏高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A.有丰富的冰雪融水作灌溉水源 B.面积广大,土层深厚丰富
C.晴天多,日照长,太阳能丰富 D.湖泊星罗棋布
10.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有()。
A.水稻、甘蔗B.小麦、油莱C.水稻、甜莱D.小麦、棉花
11.我国以下地区的耕作制度是两年三熟的是()。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淮河以南D.海南岛
12.下列铁路干线中连接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是()。
A.陇海线和兰新线B.京哈线和京包线C.包兰线和兰新线D.京广线和京沪线
13.我国目前在西部地区大力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其重点是()。
A.河西走廊B.柴达木盆地C.塔里木盆地D.吐鲁番盆地
14.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和农作物叙述错误的是()。
A.耕地以旱地为主,是小麦主产区B.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甘蔗
C.华北平原两年三熟D.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15.下列地区与其住房、风俗习惯相符的是()。
A.北方地区——窑洞——主食米饭
B.南方地区——陡屋顶、砖瓦房——赛龙舟
C.西双版纳——蒙古包——赛马
D.内蒙古草原——竹楼——泼水节
16.“三北”防护林带地跨/①西北②东北③北疆④华北/()。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7.对我国长江、黄河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黄河的含沙量都很大B.长江、黄河的上游水力资源都很丰富
C.长江、黄河的航运都很发达D.长江、黄河都有结冰期
18.下列旅游胜地与所在区域连接正确的是()。
A.承德避暑山庄——南方地区 B.十三陵——南方地区
C.西安秦陵兵马俑——西北地区 D.敦煌莫高窟——西北地区
19.我国的某山脉,山北以旱地为主,山南以水田为主,山北的耕作制度是两年三熟,山南是一年两熟,这条山脉是()。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南岭
20.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淡水资源丰富、以船作为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区是()。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二、填空题(20分)
1.我国四大自然地理区域中,人口最多的是_____地区,面积最小的是地区,最干旱的地区是________,平原面积最大的地区是。
2.我国江南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鱼米之乡”,主要受惠于雨热同期的气候。
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水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是,最大的能源基地是。
4.有“高原之舟”美称的动物是,,藏族人民大多数信仰教。
5.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的起点是青海省的',终点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
6.南方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的主产区,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
7.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有、和。
8.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从东向西由向和过度。
9.青藏地区的范围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省的西部。
10.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是从江苏省的附近的长江提水经京杭大运河输送到华北地区。
三、填表题(20分)
填表比较秦岭一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项目秦岭——淮河北侧秦岭——淮河南侧
一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河流封冻状况
植被类型
耕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作物熟制
主要经济林木
交通运输方式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B4.B5.A6.B7.B8.D9.C10.A11.B12.D13.C14.B15.B16.D17.B18.D19.D20.A
二、填空题
1.南方北方西北北方2.亚热带季风3.南方北方4.牦牛喇嘛
5.格尔木/兰州拉萨6.桔子7.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
8.草原荒漠草原荒漠9.四川10.扬州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地理教学设计
3.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4.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6.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10.初中地理工业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