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多彩的乡音教案

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多彩的乡音教案

2024-05-16 07:44: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orechin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多彩的乡音教案,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多彩的乡音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多彩的乡音教案

篇1: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多彩的乡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继续了解多彩的乡音,愿意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及其相关文化,积极参加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通过本课学习,学唱民歌《桔梗谣》、《青春舞曲》、《在北京的金山上》,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能比较和发现不同少数民族民歌的异同,体验歌舞音乐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出示一组图片,学生分别说出是哪个民族的服饰或乐器。

1、朝鲜族服装、维吾尔族服装、藏族服装长鼓、手鼓阿姐鼓

2、快速重播如上画面,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名称。强化对学生对以上内容的记忆。

二、出示中国地图。告诉学生藏族,维吾尔族,朝鲜

族分布在哪个地主。

请同学根据动画在心里默默地记住这几个地方。

三、同学们,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不同的服饰,乐器,音乐,习俗。今天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有关前面三个民族的音乐及相关文化。

1、播放音乐:《桔梗谣》。

听一小段,学生说出音乐的'节拍形式(3/4),教师指导学生用三拍的指挥图式或利用强弱弱的节拍规律为乐曲伴奏,并跟唱歌曲。

2、问:这是一首哪个民族的音乐呢?

3、听一小段《阿里郎》,这生说出与前曲的异同。

4、小结:这是一首朝鲜族的民歌。鲜族民歌的节拍形式属三拍系统。三拍子以及由三拍子复合而成的6/8,9/8,12/8,18/8等复拍子占极重要的位置。这种鲜明的以三拍为基础的节奏形式与朝鲜族语言直接相关。朝鲜族语言的单词有长音节和短音节之分,语言重音的安排往往形成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三拍子是使节奏既有长和短的区别,又使长与短的对比不失之过分,其最基本的划分为,它柔和自然,符合朝鲜族语言的自然美.

请同学们记住三拍系统、与朝鲜语言有关这两个关建词。

5、学生观看以下文字一分钟,学生说出文中的内容,并强调要求学生将这些礼仪内化为自已的行为。

朝鲜族礼节很严。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要问安让路;就餐时给老人摆单人桌,父子不同席,儿媳恭顺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席间若无法回避时,年轻人应举杯背席而饮;年轻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烟,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对火。

四、现在我们来听动感更强一点的音乐。

1、播放《青春舞曲》,播放前提要求:请同学们将前面两小节的鼓点节奏模仿打击。

播放音乐,学生跟唱,并用刚才学会的节奏型为乐曲伴奏。

2、介绍新疆相关文化;新疆的文化,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今天我只向大家介绍两个词,请大家记住:十二木卡姆刀郎。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是我们伟大祖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闪耀璀璨光芒的珍稀瑰宝。她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木卡姆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尽管属于维吾尔族民俗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新疆地区常用民族乐器包括独他尔、热瓦甫、手鼓、冬不拉等,极具西北游牧民族风情。

刀郎:刀郎是古代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人的自称,他们勇敢剽悍,勤劳朴实,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举世闻名的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边缘开出绿洲。直到现在,在阿瓦提等地区,有许多人仍自称为刀郎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刀郎。

当时是一些中下阶层人的一个群体。

以上简单了解,记住两个词:十二木卡姆刀郎的来历。

3、听赏小段《阿拉木汗》特点,学生寻找青春舞曲的节奏共同点。

五、播放视频《北京的金山上》学生可跟着拍手,或跟着舞蹈。

1、简介西藏相关文化:同学们对西藏了解多少。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冻土、佛教、**、文成公主

2、就以上提出的关键词,根据学生的喜好,教学会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

六、介绍阿姐鼓,播放《阿姐鼓》下课。学生在阿姐鼓的音乐声中下课。

篇2: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内容

1、欣赏独奏《小松树》

2、唱《小小雨点》

3、节奏创编《小雨点》

课时第二课时

目标

一、欣赏木琴独奏《小松树》。

二、演唱《小小雨点》。

三、能利用打击乐器自编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难点一、了解木琴的音色,感受到乐曲的情绪,在聆听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二、感受二拍子歌曲的节拍感能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小鼓教学流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歌曲《再见吧,冬天》

二、初步熟悉音乐

三、学习歌曲《小小雨点》

四、完成课后练习“我的创造”。

创编歌曲《快来吧,春天》(请学生说一句欢迎春天的话,然后把它用《再见吧,冬天》的旋律唱出来。

1、桃花开了我们就知道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我们就知道春天来了……闭上眼睛听一听,仿佛看到了春天的……

2、教师用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音区弹奏《小小雨点》的旋律,并分别请学生讲一讲

1、听教师范唱(听还有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2、教师演唱

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4、提示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5、集体演唱歌曲《小小雨点》

教师先做示范集体齐唱歌曲。请2~3位学生进行表演。请学生听音乐说一说春天我们能看到一些什么?指名请一些学生根据老师弹奏的音乐,用自己的动作表演这些事物,初步要求动作和音乐合适,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变化。

1、学生仔细聆听并回答

2、请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编几个简单的动作加以表演。

3、集体演唱《小小雨点》

4、指名请学生演唱。

5、请学生给歌曲创编一些动作并加以表演学生跟着练习

内容

1、唱:《十二生肖歌》    2、听:《母鸡与公鸡》    3、采集与分享、歌表演

课时第一课时

目标

1、学会用稍快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和诙谐的声音演唱《十二生肖歌》,通过模唱,唱准x 0 x|节奏。

2、通过欣赏圣.桑斯的弦乐曲《母鸡与公鸡》,让学生感受其音乐形象;

3、能根据采集到的动物音乐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用稍快的速度,诙谐幽默的歌声演唱歌曲,在音乐欣赏中感受音乐形象。2、唱准 x  0  x节奏教学准备教学用琴、音响资料、十二生肖玩具、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流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㈠故事导入新课(媒体出示画面)㈡读儿歌㈢教唱新歌(四)歌曲处理(五)欣赏(《母鸡与公鸡》(六)、采集与分享1、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为什么有属老鼠的,没有属猫的呢?这里有个故事。 1、媒体出示儿歌,《十二生肖歌》作为背景音乐2、教师范读:鼠牛虎,兔龙蛇;                                                   马羊猴,鸡狗猪;   快到生肖乐园来;唱歌跳舞乐一乐。  师:小朋友,你们听,十二生肖在开音乐会呢!1、范唱歌曲2、小朋友,你觉得哪一句比较难读?   3、我们一起来练一练:x x x x | x 0 x | x x x x |x 0||加上“哎”字读一读:兔儿跳得快(哎)  兔儿跳得  快。    鸡唱天下 白(哎) 鸡唱天下  白。    请把顺序 排啊, 请把顺序  排。    4、听歌曲录音,   5、教师弹奏旋律。    ①相互讨论:怎样唱更能表现歌曲的情绪?    ②用稍快的速度,诙谐幽默地演唱。    1、下面,老师请小朋友听一段音乐,听听想想,音乐表现了哪种动物?   2、师讲解:    这首曲子的名字叫《母鸡与公鸡》,由法国作曲家圣.桑斯作曲的,下面请小朋友仔细听,哪里表现的是母鸡,哪里又表现了公鸡。用动作演一演。  选择一段小朋友喜欢的音乐,并上台来演一演,请其他小朋友猜一猜,你演的是什么?让小朋友听《生肖故事》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有节奏地读一读。小朋友边读边表演。1、小朋友边听边体会歌曲情绪;2、小朋友自己轻声有节奏地朗读歌词;3、跟着老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请小朋友根据这样的节奏自己编一编。读一读小朋友边听边轻声哼唱。1、小朋友哼唱旋律2、跟琴声分段学唱歌词。(跟着老师唱)3、完整地演唱歌曲。戴上头饰唱一唱、演一演。(小朋友自由发挥,创编动作)听听,演演。听音乐,编故事,看哪个小朋友编的故事生动有趣?开始活动:演一演,猜一猜?

篇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 第一课时 ―

一、激情导入,揭示内容。

1、导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汉字无论是在字形上还是在读音上都别具一格。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拨)

2、揭示内容。同学们,通过刚刚的交流,大家已经对汉字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汉字王国,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计划。

1、提示: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有对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让我们一起翻到教科书第43页。

2、学生自由读课文开头的一段话。

3、学生汇报从这段话中了解到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4、学生自由分组。(教师适当指导:可以分为四大组,第一组字谜组;第二组歇后语、笑话、古诗组;第三组绕口令、对联组;第四组汉字起源组)

5、“汉字真有趣”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月 日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

(3)了解汉字的趣味。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

分工:组长: 搜集资料:

编辑: 抄写:

插图:

6、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合理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讨论后,形成完整的计划;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汇报形式,如竞猜、讲故事、朗诵、展览等。

三、讨论交流,完善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要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课外实践,完成活动。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1、提示学生查找图书搜集。

2、提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

3、提示学生通过请教别人得到相关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也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你们有收获吗?(生自由回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字谜的神奇吧。

二、猜字谜。

1、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字谜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科书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四座山来山对山,四个川来川对川,四个日字连环套,四个口字紧相连。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

(5)提取画中的信息: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

(6)提取画中的信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7)相传唐伯虎曾在杭州西湖畔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着一只黑狗,十分可爱。唐伯虎对人们说:“这是一则字谜,想购买者,需要付三十两银子,如果猜中谜语,就分文不收。”大半天过去了,无人猜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却笑而不答,取下画来便走。

唐伯虎望着这位年轻人的背影,哈哈一笑,说:“猜中了!他猜中了!”

你能猜出这是个什么字吗?

3、小组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田;(3)立;(4)也;(5)休;(6)斗;(7)默。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至(4)是文字谜,(5)和(6)是图画谜,第(7)题是故事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写了许多字谜,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

6、阅读《门内添“活”字》思考:

(1)杨修通过什么方法猜出了谜底?

答:运用离合字形析字法。“析字”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采用析形、析义、析音等形式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

(2)你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示例:一人一口酥

一天,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亲自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三个字,然后把酥放在了桌子上。杨修进来看见了,让人拿来汤匙,和众人分着吃完了。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杨修回答说:“盒子上明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我怎么敢违抗丞相您的命令呢?”

三、有趣的谐音。

1、谐音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这种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②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③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④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⑤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⑥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义。以上六组是谐音歇后语,借助同音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①一连三座庙――

②石头蛋腌咸菜――

③霜后的萝卜――

④关公打喷嚏――

宣布答案:①妙(庙)妙(庙)妙(庙);②一言(盐)难尽(进);③动(冻)了心;④自我吹嘘(须)。

(5)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一组出题,其他组成员抢答。

(6)小结:歇后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枇杷”和“琵琶”》。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闹出笑话。

(4)拓展:小组派代表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四、有趣的形声字。

1、默读《有趣的形声字》,概括形声字的特点。

2、介绍:“星”和“凤”原来都是象形字,后来又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出来的。“蜀”和“祭”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的。

3、交流:形声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另一个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表示这个字读音的部分叫“声旁”,表示这个字意义的部分叫“形旁”。

4、你还知道哪些形声字?说说它们的特点。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比如:“草”,“早”是它的声旁,“艹”是它的形旁。

五、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把搜集的有关资料,做成一期以“有趣的形声字”为主题的手抄报。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此板块中我着重选择了猜字谜和找谐音两个内容让学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交流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有趣。

篇4: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自主预习】

1.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

3.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合作探究】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篇5: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

一.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

1.Four skills:Spring is the first season.There is four seasons in a year .Spring is the green season .

2.Three skills:The days get longer and longer .It gets warmer and warmer .

3.Two skills:In China ,spring begins around February.

One skills :There are lots of new flowers on the trees.The trees have new green leaves.

二.情感目标:

学习有关春天的特点和活动的表达.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Spring is the first season .

四.Teaching methods ;

1.Direct

2.Listening and speaking

3.TPR

五.Teaching steps :

1.Warming X up

1).放歌曲The Four Seasons ,师生一起欣赏.

2).师生共同学唱歌曲Spring.

3).Free talks:

2.Presentations

1).Teacher says :

We have learnt about months of the year .

Who can tell me 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

....

What are they ?

....

Good!Today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SEASONS.

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

Usually ,three months makes a SEASONS.

Now, who can tell me what a SEASONS is in Chinese?

....

2).展示本课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教师介绍:

The first season in a year is SPRING.

In China ,SPRING is February,March and April.

We have just learnt a song. Do you like it ?Do you know what it is about ?

Yes, it's about SPRING!Look! This is sping .

3).教师指着挂图,让学生听录音,理解课文内容.

4).再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后模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多播放几遍.

3.Practice

1).让学生合上书看挂图,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模仿.

2).让学生两人一组,以pair work的形式练习本课58页下面的小对话.

4.Additional activities

用学过的句型和单词作替换练习.用学过的词语,结合实际情况说出更多的句子,比一比谁说出的句子多.

e.g

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

There are thirty students in our class.

There are sixty minutes in an hour .

There are seven days in a week .

There are thirty or thirtyXone days in a months .

There are twelve months in a year .

There are sixty seconds in a minute .

There are 365 days in a year .

六.Blackboard design

Lesson 31

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

Spring is the first season.

七.Backcourting

篇6: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教案

一. Teaching Time:

Date:

Lesson Time:

二.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学习如何用英语说出5—8月,简单谈论相关的介绍。

(二)Teaching Affection

1. To promote Ss’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2. To develop Ss’ ability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

三.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一)学习如何用英语说出5—8月。

(二)May is the fifth month of the year.

June is the sixth month of the year.

July is the seventh month of the year.

August is the eighth month of the year.

四.Teaching methods:

1.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2. Direct Teaching Method.

3. Listening and reading.

五.Teaching aids:

1.准备本课的教学挂图、录音磁带和教师卡片。

2.准备一个日历册,用颜色笔标出5~8月。

3.学生准备自制的日历卡片。

4.准备反映5~8月特征及相关节日特征的图片和照片。

六.Lesson type: New Lesson

七.Teaching Steps:

1. Warming-up / Revision (3’)

1)Sing a song: Months of the Year.

2)Review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about 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2. Presentation (17 ’)

1)教师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做的日历卡片,让学生们互相看一看,读一读。然后展示自己的几张卡片(5~8月),为大家一一介绍,引导学习本课的单词和句子。

2)Talk about mouth.请学生说出有关5~8月的相关信息,比如节日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

3)Look, listen and read by themselves.

1.展示教学挂图,播放录音,教师随着录音指示挂图中的内容。

2.T:Do you know what month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Please read by yourselves and find the names of the months.

4)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repeat.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后面的三段话。借助图片、简笔画和手势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必要的地方可以用汉语适当解释。

3. Practice (15 ’)

1)Ask and answer. Practise in pairs.

Which is the fifth month of the year?

What holiday is in May?

Which is the sixth month of the year?

What holiday is in June?

Which is the seventh month of the year?

What holiday is in July?

Which is the eighth month of the year?

What holiday is in August?

2)Play a game.

猜月份游戏。学生四人一组,每个小组发一张白纸,要求每组裁成四小张,每张写上5—8月的英文,然后把反面扣在桌上,学生一个一个来猜,每个学生猜一张,先说英语单词,再翻开卡片,看到单词再说一个句子,例: May is the fifth month of the year.猜对并句子说对的学生赢的卡片,谁卡片多,谁是冠军。

3)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喜爱的月份和节日,和老师、同学互相展示自己喜欢的月份或节日的照片和图片,并能用2—3句英语进行描述。

4. Assessment (5 ’)

1.小组讨论完毕,每组派一个同学上讲台总结汇报自己小组最喜欢的月份和节日,教师适当给予奖励。

2. 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about the lesson.

5. Additional activities/Homework

1)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ww w.Xk b1.c oM

2)由学生自己选择相关的月份,在作业本上用英语写出关于这个月份至少4句话。

八. Blackboard design:

篇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约客》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师秀)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赵师秀(1170-1219)宋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进士,宁宗庆元元年任上元主薄,后为筠州推官。诗工五律,细微精炼,有《赵诗秀集》二卷。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开头两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便点出了时间、地点。时间是六七月份,地点在江南一带,正是江南多于季节。蛙声阵阵,所以是夜晚,而且居住于乡下,四周安静,这里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美:雨声不断、蛙声一片,看似热闹的环境,反衬出诗人在下文中要表现的“寂静〝。练读这两句。

后两句点出了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呢而又有几分焦急的等着,没事干,“闲敲棋子”,静静的看着闪闪的灯光,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的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下更显出作者焦急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敲”,一个“落”,呼应的那么巧,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练读这两句。

(3)悟诗情。

师: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远,在自然亲切的描述中,给人一种淡薄悠闲的贴近感。特别是最后两句,尤觉有余音绕梁之感。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背诵

篇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理念:

1)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教师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学习不能仅仅限于课堂,今天学生周围的环境中信息量丰富,引导学生多途径搜集资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任务。

主要内容

坦桑尼亚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是个迷人的地方,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世界游客。那里有亭亭玉立的长颈鹿、顽皮的基马猴、庞然大物河马、慢腾腾踱步的大象等有趣的动物,课文《游天然动物园》就是作者游览了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后的一篇游记。文章按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游览的过程。

全文按游览过程的先后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我们来到米库米天然动物园,开始参观;

第二部分是第3~6自然段,写我们在天然动物园一天中的见闻;

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我们结束了愉快的野游,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其中第二部分按参观时间的不同,又可以分三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是第3、4自然段,主要讲上午在天然动物园的见闻;第二层是第5自然段,写中午在天然动物园见到了象群;第三层是第6自然段,写下午在天然动物园的见闻。

文章重点写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见闻,对去动物园和结束野游的情况则进行略写。而在写一天的参观过程中,又着重写了长颈鹿、基马猴、河马、象群、狮群等野生动物,而对犀牛、鬣狗和黄牛及导游阿里介绍的关于动物的趣闻则一笔带过。这样使得文章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板书:16、游动物园师读课题,学生指出漏掉的“天然”二字。

师:“游天然动物园”和“游动物园”没啥区别呀!如果是缩句不是很好。

(“天然动物园”的动物是野生放养的,而“动物园”的动物是圈养的。)

2、游动物园的感觉是比较愉快的,那游天然动物园的感觉是怎样的呢?书本上有这么一句话。

3、出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学生齐读。理解“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这一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多)

4、为什么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那么多呢?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原来游天然动物园的乐趣是无穷的)板书:乐趣无穷

5、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有哪些乐趣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

1、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到底有哪些乐趣呢?读课文3~6自然段,把你认为充满乐趣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觉得这些地方充满乐趣?

2、学生交流(读出充满乐趣的地方,说明原因)

3、这里的动物那么多你最喜欢哪一种动物呢?为什么?

4、你觉得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点明长颈鹿“亭亭玉立”的静态美,基马猴“顽皮可爱”的动态美,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对比。)

5、点击“回音壁”完成作业(一)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动物。

(长颈鹿:亭亭玉立基马猴:顽皮河马:庞然大物大象:力大无穷母狮:满不在乎雄狮:漂亮威武幼狮:可爱)

6、学生交流

三、游戏

做一回小导游,选一种自己的喜欢的动物根据它的特点多读几遍,背一背,然后介绍给大家。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配乐)

1、长颈鹿:师,汽车缓缓前进,大家快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

(二三十只长颈鹿,它们高仰着细长的脖子,在树阴下亭亭玉立,简直一动不动,远远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而迷人的风景画。)

2、基马猴:过渡,咦?在长颈鹿中间蹦来蹦去的是什么呀?(基马猴)(快看这边,一只老母猴从树上跳到一只长颈鹿的背上,一边啃着野果,一边朝我们挤眉弄眼,似乎在挑逗我们哩!)

3、河马:看到河马的游客们,你们能说说你们的见闻吗?

4、大象:看来,这河马算是动物界了吧!让学生反驳

5、狮子:这大象可真悠闲!看狮子的游客,你们有什么收获?

6、师生评议(有没有读出各种动物的特点)

四、写作指导

刚才这几种动物,作者都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番,接下来的这几种动物,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我们书上是这样写的,引读--

(我们的运气越来越好,......数不清的黄牛。)

作者为什么不对每种动物详写呢?(写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不然像流水帐)

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想想我们平时在写哪些文章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写人、记事、写景等)同学们真是一些写作高手。

五、小结

这么有趣的天然动物园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起来啊,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给动物编一张身份证,这样有利于普查和保护动物。

六、课堂练习

1、你见过爸妈的身份证吗?身份证上有些什么?动物的身份证上应该有些什么呢?(名字、图片、所属科目、特点等)

2、请同学们为你喜欢的动物制作一张身份证(点击“耕耘田”所需资料可以在老师提供的网站上找,找到图片右击另存,文字可以直接复制、粘贴。把制作好的身份证上传到班级网站中。)

六、点击回音壁完成作业(二)

1、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可以侧重实地观察,也可以侧重查找资料,以第一人称写一篇《我的自述》,要求把这种动物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写具体。

2、四人小组为单位,编辑一期动物小报,主题自定,可以是:动物趣闻、动物与人、珍稀动物等。布置本班墙报。

篇9: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天然动物园神奇几作者对人与动物和谐的赞叹。

4、通过细腻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细腻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课时:1

板书设计:16. 游天然动物园

长颈鹿 亭亭玉立

基马猴 挤眉弄眼

河马 庞然大物有恃无恐

大象 横行霸道

狮子 自由快乐

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板书:16、游动物园 师读课题,学生指出漏掉的“天然”二字。

师:“游天然动物园”和“游动物园”没啥区别呀!如果是缩句不是很好。

(“天然动物园”的动物是野生放养的,而“动物园”的动物是圈养的。)

2、游动物园的感觉是比较愉快的,那游天然动物园的感觉是怎样的呢?书本上有这么一句话。

3、出示:“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学生齐读。理解“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这一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多)

4、为什么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那么多呢?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原来游天然动物园的乐趣是无穷的)板书:乐趣无穷

5、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有哪些乐趣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

1、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到底有哪些乐趣呢?读课文3~6自然段,把你认为充满乐趣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觉得这些地方充满乐趣?

(可点击红色字体欣赏各种动物的图片及网站上的相关介绍。)

2、学生交流(读出充满乐趣的地方,说明原因)

3、这里的动物那么多你最喜欢哪一种动物呢?为什么?

4、你觉得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点明长颈鹿“亭亭玉立”的静态美,基马猴“顽皮可爱”的动态美,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对比。)

5、点击“回音壁”完成作业(一)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动物。

(长颈鹿:亭亭玉立基马猴:顽皮河马:庞然大物大象:力大无穷母狮:满不在乎雄狮:漂亮威武幼狮:可爱)

6、学生交流

三、游戏

做一回小导游,选一种自己的喜欢的动物根据它的特点多读几遍,背一背,然后介绍给大家。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配乐)

1、长颈鹿:师,汽车缓缓前进,大家快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

(二三十只长颈鹿,它们高仰着细长的脖子,在树阴下亭亭玉立,简直一动不动,远远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而迷人的风景画。)

2、基马猴:过渡,咦?在长颈鹿中间蹦来蹦去的是什么呀?(基马猴)(快看这边,一只老母猴从树上跳到一只长颈鹿的背上,一边啃着野果,一边朝我们挤眉弄眼,似乎在挑逗我们哩!)

3、河马:看到河马的游客们,你们能说说你们的见闻吗?

4、大象:看来,这河马算是动物界了吧!让学生反驳

5、狮子:这大象可真悠闲!看狮子的游客,你们有什么收获?

6、师生评议(有没有读出各种动物的特点)

四、写作指导

刚才这几种动物,作者都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番,接下来的这几种动物,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我们书上是这样写的,引读——

(我们的运气越来越好,……数不清的黄牛。)

作者为什么不对每种动物详写呢?(写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不然像流水帐)

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想想我们平时在写哪些文章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写人、记事、写景等) 同学们真是一些写作高手。

五、小结

篇10: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比较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图片)这些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中建筑物的轮廓)

师: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状,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的研究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

(贴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并贴出画有长方体平面图的卡纸)

(过渡语)师:我知道同学们也带来了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给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摸,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接下来跟着老师来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感觉吗?没错像这样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部分就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师:那除了面,我们还能摸到长方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吗?

(预设1)生:我还摸到了长方体的棱。

师:那请问长方体的棱在哪里呢?(请生上台指出长方体的棱)

(预设2)生回答不出来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

接着让生在自己的长方体物品里找出长方体的棱指出来给同桌看看。

3.指导学生观察顶点。

师:同学们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板书: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4.师小结: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巩固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具体位置。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过渡语)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生朗读活动要求。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和面的数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互相平行)及相交的棱、相对(没有公共边的面)及相邻的面(有一条公共边的面)。

(2)若学生(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板书: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出示课件,并让生把长方体的定义齐读一遍)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过渡语)师:为了对长方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大伙动动手来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如果我只给你细木条和橡皮泥,该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呢?

请个别生读活动要求。

小组讨论2-3分钟,请生回答。

(预设)生:我要用细木条来当长方体的棱,橡皮泥用来黏住细木条,同时橡皮泥充当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怎么样?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师:我也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注意:请每组拿出一本书垫在下面再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制作)

(2)师:仔细观察长方体框架,你发现长方体用了几根细木条?

生:12根细木条

师:这些细木条其实就是长方体的12条棱,如果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生1:分为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

(预设)生2:我想分为四组,每一组里有一长,一宽,一高。

2.认识长、宽、高。

(1)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渡语)师:你们刚才都说到了长、宽、高,请问同学们谁愿意带上你们的作品上台给大家指一指长、宽、高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2)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生:我还知道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练习巩固

1.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状不相同。(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2.想一想,做一做

书本第21面 练习五 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篇1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4、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汇报:

(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展示:

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如果我们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

板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 ),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B类

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类:

72÷12=6(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 8个(2)略(3)搭成的是正方体

教材第21页练习五

4.正方体10厘米6个9. C F D

篇12: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

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习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篇1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a相加。

拓展应用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布置33页8、9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

篇14: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考查目标2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课时作业

1.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2)正方体棱长的和是48厘米,每个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平方分米

(2)16厘米、16平方厘米

解析:通过对正方体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2.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回答问题:

它的前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右面是()形,长()厘米,宽()厘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答案:略。

解析:通过“线”想“体”,再从“体”中找“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感受每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为表面积打基础。考查目标1、2

篇15: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①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

②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区别与联系。

(长、宽、高的定义;相互平行的棱长长度相等)

2、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联系。

(所有棱长长度相等;统称棱长)

3、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间区别。

(四)激励生再操作、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特征。

1、生各自独立完成(活动三):

请学生课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页,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①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些面面积相等)

②沿虚线折长方体和正方体,验证猜想。

③初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的异同。

(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

(五)师生互动作课堂小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①长方体:相互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

(六)课外作业

一根绳子既可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又可做一个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宽架?

【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多彩的乡音教案】相关文章:

1.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2.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4.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5.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联欢会发言稿

6.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7.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发言稿)

8.五年级作文第三单元

9.五年级第三单元作文

10.五年级第三单元练习题

下载word文档
《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多彩的乡音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