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024-01-27 07:55: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一、(学案)学习指导

(一)(学案)知识网络

(二)(学案)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整个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刻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过了解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样式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等因素,认识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各民族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所作重要贡献的了解,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凝聚力。

(三)(学案)学法指导

1.(学案)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方法

在了解区域文化特色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描述和阐释事物的方法,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描述和阐释,可以运用图片、文字语言、音乐、舞蹈等形式,力求准确反映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阐释。

2.(学案)综合分析的方法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应引导学生把文化与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加深感悟和体会。

3.(学案)参观调查体验法

中华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每个地区既有本民族的风俗和文

78

化,又兼有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有特色的名胜古迹、博物馆、名人故居、民俗表演等,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特色。

二、(学案)知识点拨

(一)(学案)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重要的方面。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重点介绍和阐释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突出特点、巨大影响。实际上,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两方面,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拓展。

我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教材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为例,说明我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小说方面,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现了“标志市民文艺样式”的“宋话本”。《水浒传》《三国演义》两部长篇小说内容博大,气势恢宏,享有世界声誉。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等特点。教材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为例,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教材还提到我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蚕丝织物、瓷器、农学著作、医药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交流,共享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

篇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材版本】

07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设计理念】

基于丰富而生动的材料,帮助学生实现材料与观点的对接,提高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形成观点、深化认识。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乐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创设问题,引发思考,生成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分析

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博大精深的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中华文化 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忽然归属感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框题下设三目。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则主要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主要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整个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刻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通过了解我国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文化样式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等因素,认识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各民族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所作重要贡献的了解,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凝聚力。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可以利用图片、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描述和阐释,力求准确反映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阐释。引导学生把文化与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加深感悟和体会。

【学情分析】

对于中华文化,学生还缺少了解。学生对于课本教材所说的观点理解起来还有相当的难度。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在占有大量可靠并且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3)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重点难点】

1.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

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的,即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

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发展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有6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没有的。三是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黄河的四级、三级支流逐渐向二级支流及干流上转移,最终形成了咸阳(西安)—洛阳的文化轴心带,并由此向外辐射,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四是兼收并容,博采众长。中华民族勇于吸收周边各个民族和域外各国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__文化等,“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以开阔的胸怀加以接纳、吸收、消化而为我所用,并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互相促进。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点似可概括为“长、久、多、丰”四个字。“长”就是地理跨线长,“久”就是历史悠久,“多”就是层次和方面多,“丰”就是丰富灿烂。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于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活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推演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达成本框题的三维目标。

【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和背景材料,引领学生概括提炼其本质内涵,揭示深化主题知识。

【教学过程】

环节1 创设情境,引领感悟,激发初学兴趣

篇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

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的;

③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活动探究法、合作讨论归纳法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体验感悟 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学生通过视频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导出新课。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播放音乐《梁祝》 两位学生分别朗诵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部分 以学生朗诵方式,体现学生主体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展示反映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三组图片,提问:两者存在哪些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组织南音演奏,展示清真寺等图片,提问:

①你能说说泉州文化的特点吗?

②你认为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观看图片,表演、欣赏南音,讨论交流 通过3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辨析两种文化的特色,增强分析不同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悟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把握重点。以家乡为背景让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家乡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巩固所学知识,并升华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活动一:你猜、我猜、大家猜:见多识广(展示民族图片)

活动二:学生朗诵 学生猜图片上分别是哪个民族服装,哪里石窟和哪个民族舞蹈,建筑物名称:学生朗诵总结民族性 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升华,通过图片感知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同时加强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活动二: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并展示泉州中山路图片,例证包容性的内涵 观看图片,感受包容性,全班齐读。 结合地方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这一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认识,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全班齐读升华感情。 三、课外拓展、升华践行

篇4:政治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3)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重点难点

1、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

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的,即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

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发展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有6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没有的。三是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黄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黄河的四级、三级支流逐渐向二级支流及干流上转移,最终形成了咸阳(西安)—洛阳的文化轴心带,并由此向外辐射,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四是兼收并容,博采众长。中华民族勇于吸收周边各个民族和域外各国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__文化等,“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以开阔的胸怀加以接纳、吸收、消化而为我所用,并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互相促进。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点似可概括为“长、久、多、丰”四个字。“长”就是地理跨线长,“久”就是历史悠久,“多”就是层次和方面多,“丰”就是丰富灿烂。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于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活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推演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达成本框题的三维目标。

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和背景材料,引领学生概括提炼其本质内涵,揭示深化主题知识。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引领感悟,激发初学兴趣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活动探究法、合作讨论归纳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视频,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体验感悟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使学生通过视频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导出新课。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播放音乐《梁祝》两位学生分别朗诵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部分以学生朗诵方式,体现学生主体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展示反映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三组图片,提问:两者存在哪些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组织南音演奏,展示清真寺等图片,提问:

①你能说说泉州文化的特点吗

②你认为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观看图片,表演、欣赏南音,讨论交流通过3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辨析两种文化的特色,增强分析不同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感悟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把握重点。以家乡为背景让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家乡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巩固所学知识,并升华对家乡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活动一:你猜、我猜、大家猜:见多识广(展示民族图片)

活动二:学生朗诵学生猜图片上分别是哪个民族服装,哪里石窟和哪个民族舞蹈,建筑物名称:学生朗诵总结民族性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升华,通过图片感知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同时加强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动二: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并展示泉州中山路图片,例证包容性的内涵观看图片,感受包容性,全班齐读。结合地方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这一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认识,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全班齐读升华感情。三、课外拓展、升华践行

篇5:政治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

(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

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

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第一关:眼力———鉴宝

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总分40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起源于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四个地方的剧种,并于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发展而成;早期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京剧脸谱有讲究,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恶;金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京剧内容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粹。

中国早在11世纪北宋庆历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它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作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是我国医药宝库,以论药材为主,《本草纲目》也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实用性极强。该书还注重整体性,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不愧是中国古代中医科学方面的集大成者。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可放手交给他们,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

在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学习中,学生分别搜集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因为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视野不是很广,如果缺乏前期准备,会导致该部分的教学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观看两组文化,展示视频。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各小组分别推举成员比较两组文化的特点

2、分析导致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的原因

得出结论: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

假设现在有一批外国贵宾想重点了解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关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特色民族节日习俗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请你为他们现场介绍。

要求:请各应聘小组合作探究相应主题,小组代表现场介绍,介绍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该目的落脚点。

接下来,集体智慧,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当然,该问题在此处未必可以得到完美解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可。这样,继上一框题讲述“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后,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再次做了铺垫。

经过前面的铺垫,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难度已有所降低,学生可以尝试展开深入探究,但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仍需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过程如下:

1、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2、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3、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第三环节:板书设计(略)

多媒体显示板书,板书设计力求简约,突出这一框题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令学生对书本结构有整体认知。最后,诗朗诵,在总结与升华中结束本课。

篇6:《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案

《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2.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从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活动:学生观看幻灯说出下面几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舞蹈、建筑、传统和风俗。

教师:建筑、舞蹈、传统和风俗就是这些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某一方面的代表。参考教材,了解文化的含义。

教师:中华儿女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一起来融入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我们就从姓名开始走进这座文化的宝库吧。我们每个人的姓名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的取自古诗词或成语,文学韵味十足;有的通俗易懂,喊起来动听、响亮;有的可能是为了纪念一些人或事。简简单单的两三个字寄托了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情感,让我们感受到文学、汉字的魅力,感受到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播放课件:解放军洪水中救婴儿,介绍“陈一淼”这一姓名的来历。

学生讨论:我的名字:--------------; 长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用意是:-------------------------

活动:看课本19页上的几幅图片,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任选其中的三副图,写出它们的名称和文化内涵。

活动:中华文化知多少接龙比赛。

要求: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三分钟的讨论准备,并推选出一名代表参赛;参赛选手依次每次说一个中华文化的代表,如果错误或重复别人的答案,即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小组为优胜。

教师展示:中国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怀素和尚书法作品欣赏、柳公权书法作品欣赏、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学生讨论:介绍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并说明理由。

我最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教师:中华文化不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还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活动: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活动要求:8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到老师处,从科技、数学、医学、文字、军事、哲学、天文学几个角度中抽取一个讨论角度;在五分钟内完成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在----领域,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中,

我们最感到自豪的是----------------;理由是:---------------------。

教师介绍: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和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或由于异族入侵、**等人为原因,这些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被其他文化同化了。惟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请你结合今天的学习,用简短的语句描绘你对中华文化的感受。

教师展示:部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图片。(龙门石窟、天坛、秦始皇陵、长 城)

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身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______。

课后作业:课后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参观、访问当地一些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案例评析:

1. 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能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象入手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易于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2. 中国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图片的展示和教师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介绍,能激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3. 课堂活动的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篇7: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政治备课教案经典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文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原因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表现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懂得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的重要原因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思考我们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丰富的素材展示,让学生深入领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同学们,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元的学习。请简要回忆所学过的知识:

第一单元从社会与人两个角度阐述了文化的作用;第二单元从多样性、继承性、创新性三个方面介绍了文化的一般特征;我们今天开始的第三单元将向大家介绍我们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活动2【活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及汉字的作用

【展示《汉字的演变》视频及课内探究材料】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仅有一千多字。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学生探究:(1)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怎样的特征?(源远流长)

(2)根据探究材料说明,汉字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记载历史,传承文明)

教师总结: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教师设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除了得益于汉字的记载,还有其他原因吗?

【展示课内探究材料】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一贯重视保存、研究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历朝历代都重视史官的设置与史书的编撰。在唐太宗时代,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为修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大都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有史书典籍可考。

学生活动:列举你所知道的史学典籍,并说明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总结: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教师设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除了得益于汉字的记载,还有其他原因吗?

展示探究材料: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一贯重视保存、研究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历朝历代都重视史官的设置与史书的编撰。在唐太宗时代,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为修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大都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有史书典籍可考。

学生活动:列举你所知道的史学典籍,并说明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总结: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活动3【练习】误区辨析和当堂检测

【误区辨析】

1、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

【当堂检测】

1、汉字,独特的方块字,字小乾坤大。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这是指对众人、对国家的心态。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C、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 D、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史。”这告诉我们

①史书典籍是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要重视文化的传承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教师点拨: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第1题突出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字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故选B;第2题突出了历史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因而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故选D。

活动4【活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及其表现

【展示课内探究材料】

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的辉煌成果,其所及范围至为宽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许多文化元素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例如,独特的语音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形式高妙的古典戏曲等,都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国粹。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说明中华文化还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点拨:注意关键信息:“各区域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

学生活动: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三个方面列举事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示视频:水墨动画《枫桥夜泊》、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宝剑】

教师说明:古典诗词聊聊数语,就能展示一幅生动饱满的水墨画,说明我们的文学艺术风格独特;秦宝剑上涂有一层铬盐化合物,这一技术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经掌握,遗憾的是我国这个技术后来失传了。而德国于1937年、美国于1950年才分别发明铬盐氧化处理方法。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前列,注重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展示: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教师总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活动5【练习】误区辨析及当堂检测

【误区辨析】

3、不同地域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发展

4、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指的是没有融入外来文化

篇8: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政治备课教案经典

、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评目标 教学建议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知 识 能 力 认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会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列举我国的文化成果,体会和分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的材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的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如展示“岭南文化”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及其与其他区域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自我生成知识。

①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记忆 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理解 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 理解 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3.10.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 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运用风俗、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和时政事例等资料,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教科书相关内容】《文化生活》(人教社,4月):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及其评析】

本课时中突破难点的总目标是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的意义,还需要提出较具体的目标:

目标l:学生能记忆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目标2:学生能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目标3: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目标4: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评析:

针对本框题首先提出一个总目标: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提供计划教学与评价的集中点,又陈述了四个具体目标。

目标1的行为动词是“再认”,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记忆事实性知识类别。

目标2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 区域性”,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3的行为动词是“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关系”,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4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和“说明”,名词短语是“重要原因”和“包容性”,“ 文化力量”、“ 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表:基于陈述的目标按分类表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的分析

知识维度 认 知 过 程 维 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目标l B.概念性知识 目标2

篇9: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政治备课教案经典

沈阳市第十中学 姜 丽

课标要求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知道我国文化区域性的原因;明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

2、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法学法 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教 具 多媒体、黑板、白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说明 导入

新课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为我无双”的磅礴,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共同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震撼。【板书】展示课标 承上启下

区域性

特征

现在请各组准备出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在这张纸上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知道20我们辽宁将要有一件万人瞩目的大事吧?现在十二运的大幕即将开启,十二运进行时,我们没有旁观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十二运做点贡献呢?【学生说都要干什么】登录十二运的官方网站,全运征集活动吸引了我,就让我们为全运会的开闭幕式的完善出点子吧。大家利用好你手里的这张纸,等下课的时候我会收上来,整理大家的意见,共同上传到十二运的官网上。

既然十二运就在我们家的门口召开,那么在开闭幕式中一定要有我们家乡的文化特色是不是?请同学们首先设计一套反映我们家乡文化特色的方案。

万事开头难,先请同学们借鉴一下十运会和十一运的经验。【展示江苏和山东举办全运会展示出的江南水乡和齐鲁文化特色】

你想在你的设计方案中展现哪些我们的家乡文化符号呢?【学生举例展示】

【展示地图】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的东北文化与吴越、齐鲁文化有这样的差别呢?【学生总结】

那么这种文化的区域性差异会不会成为“十二运”圆满举办的障碍呢?我们就来一场辩论。分好正反方,进行准备。

【辩论会】4分钟

正反方的同学表现都很好,立论明确,论证有据,正方说会影响,主要在强调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而反方说不会,主要在说明文化融合的过程。都有道理,把双方观点结合起来正是体现了区域文化的发展趋势——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文化的融合为全运会的举办打下了客观条件,而东道主的努力更是奠定了了雄厚的主观基础。特别是我们沈阳市政府为十二运的举办也做了精心的筹备,不仅有地铁、有轨电车等城市交通的便捷,又有旅游、餐饮娱乐服务上的便利,还有各处免费健身场馆开设的温馨和城市建筑、人文景观的现代化……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十二运不仅会成为一次体育的盛会,而且会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窗口。到时让我们用沈城人民的文明与热情欢迎八方来客,向他们好好的展示我们的辽宁风采!【插入视频30秒】 引导过渡

交代设计意图

教师总结

展示

地图

展示东北文化和吴越文化图片

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独特性

特征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文化符号,那么十二运不仅是辽宁喜事更是中华盛事,接下来请同学们完善你的设计方案,把我们的中国文化符号融入其中。

你想把那些中国文化符号融入你的设计方案中呢?【学生回答、展示】

借助学生的回答,及时总结有效信息,进行提炼升华,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成就,并引导得出其特点和作用。

英国的学者曾经说过如果古代就设有诺贝尔奖的话,所有的奖金可能都会被中国人获得。说明中华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这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板书】

而事实上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不仅局限于古代,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就也同样值得世人关注。比如文学领域:最近广为热议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莫言;比如航天科技领域: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我国是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神州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九号顺利问天,实现了多人、出仓、对接等创举,并且我国的空间站也初具规模;比如军事领域:辽宁舰、鶻鹰的J-31 001隐形战机,等等有力地证明了“有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学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PPT同步展示图片,古今对比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族性

特征

能够和我们一起创造未来的并不是汉族一个民族,我国是一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么请同学们继续完善你的设计方案,把民族文化符号也融入其中。

你们想把那些民族文化元素引到这套设计方案中?【学生回答】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呢?宋祖英的一首《爱我中华》唱出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插入视频】

真是“56个民族56枝花”没有任何两枝花是完全一样的,说明各民族既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性,但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板书】;“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说明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熔铸的。歌声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篇10:《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本框题与前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中华文化”的个性,因此本框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框题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学习本框题有助于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参照考纲考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并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阐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初步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确立依据:考纲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以后知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确立依据: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呈现。

二、学情分析

中华文化所涉及范围甚为宽广,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他们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书本,没有亲身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导入: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中华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问题情境进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多媒体展示图片:京剧、唐诗、园林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性。

探究一:自主阅读课本66-67页的有关内容,请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来谈谈是如何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此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我国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图片,再次感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此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环节: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区域性)

探究二: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对比

我把搜集到的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设计问题:你能说说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特点及差异的成因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虑,说出戏种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戏种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不同戏种差异成因的分析来总结它们的相似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最后得出结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

第三环节: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通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和民族节日,让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设计意图】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经过前面的铺垫,在此时引出最后一个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可尝试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或者由教师来展示)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学的难点,我除了要讲清教材知识外,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本课小结

一句话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欣赏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升华情感。

五、板书设计

独特性

表现

区域性

篇1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民族性

原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六、课堂练习(略)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课的构思,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修改的意见,谢谢!

篇1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中华文化”的个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至关重要,它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所以,在本课中需要充分运用图片、视频、诗歌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电子白板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凸显生本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徽派建筑、针灸、瓷器、《红楼梦》、《淮南子》、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等),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走进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播放《吴越文化》及《滇黔文化》的相关视频,指导学生对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合作探究,领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做了铺垫。

3.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其次,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板书回忆本科所学知识,并再次强调重难点知识。

《红对勾》相应的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具体设计如板书所示。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篇1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高中政治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承接上一框题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重大作用的了解基础上,来进一步感悟中华文化的辉煌特点,从而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教学目标:

结合高二同学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鉴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还处在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我确定本框题的教学目标如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们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晓之以理——通过活动,让同学们识记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难点:动之以情——通过感悟,让同学们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关键点: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

教材处理:

我把本框题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来讲授,第一部分是情感体验,领略中行华文化;第二部分是情感升华,传承民族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引导法、情感体验法、讨论归纳法。

学法:自学品味、合作探究、活动感悟。

(依据:教法服务于学法,学法又丰富教法。学生在品味、体验、感悟中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格局。)

三、说教学流程: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

①作用:

②风格:

③地位:

2、科学技术

①地位:

②特点:

③意义:

1、阅读P66—68,思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请举例说明。

2、举例(或是从所给出的作品中选择一个)各国的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生活。

3、从科技的角度举例分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成因:

2、关系:

3、表现:

4、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化形式举例分析其地域差异,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5、阅读P68—69的材料,比较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①雕刻建筑艺术:

②民族文学:

2、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①关系(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②地位:

③关系(民族文化之间):

④意义:

6、“忆一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什么?其本质上有怎样的特点?

7、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优秀者给大家介绍民族文化的特色。

四、教学设计理念

(以上教学环节,巧用教材资源营造了“情意融融”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教师、课本的对话中,落实了“三维目标”,彰显了同学们的个性,达到了“以情感人、以情励行”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1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1、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 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2、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再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背景音乐:SHE的“中国话”)

(引言) 今天观看了巴西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在感叹桑巴热情的同时,我又想起了我们北京举办的20xx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让我们通过视频再来品味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元素)

提问:这些“中国元素”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篇15:《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

看到这些视频资料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过渡]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中国文学艺术你知道多少?

[课件展示]

中国古代文学、书法艺术、瓷器艺术

[问题探究]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

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

(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

(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

(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观看视频:山东煎饼

[交流讨论] 1、山东煎饼和其他地方饮食有什么不同?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

[老师总结]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问题探究]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引导过渡]

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活动]你所知道的民族服饰 饮食 歌舞 文字

(实际操作中的活动环节是:我来表演你来猜。即一个学生表演某个民族的礼节动作或描述服饰、语言等,让另一个同学猜。)

[问题探究](1)说说某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

[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引导过渡]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生归纳]

①中华文化包容性,包括两方面: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 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八:本课小结

九:板书设计

篇16:《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十:教学反思

由于本地的文化特色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如能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文化的特征,这样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贴近生活,课堂效果会更好。同时,“我来表演你来猜”课堂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使课的进行非常顺利。 然而,这一堂课还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比如,对课堂的时间把握到不够准,使后面的课堂略显仓促,浪费了一些时间,也使得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

篇17:《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设计是试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试讲离不开一篇好的教学设计,然而,在实际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教学设计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教学设计到底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因此,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希望对考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回忆上一框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知识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千古未绝、唯我无双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这节课我将带领同学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

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中国的瓷器、茶文化、戏曲、书法、武术等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这是外国没有的,这也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思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总结这首先表现在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得奖者在巴黎集会通过的《巴黎宣言》开宗明义地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思想。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问题探究

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

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

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老师总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

(过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不但有文学艺术,还有我国的古代科技。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纪录片《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问题探究都江堰是中华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处在科技的前沿。正因为有都江堰,成都才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请归纳我国古代的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课件展示

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

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不同地域饮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水土也孕育不同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烹饪技艺和风味而且得到全国各地所公认八大地方菜肴,如山东地区的鲁菜,广东地区的粤菜,四川地区的川菜,湖南地区的湘菜等。这些菜肴各具特色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情景探究为什么不同菜肴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课件展示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原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活学活用探究课本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并结合本地文化谈谈自己的特色。

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学生探究:我国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多媒体显示图片和资料)

(1)闻名中外的石窟文化

(2)优秀的民族文化

(3)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2.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根据本堂课的内容,依据课后高考试题进行练习、讲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学生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进行补充和完善。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民族搜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和标志。

五、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说课稿

2.中华文化作文

3.汉字博大精深小学500字作文

4.中华文化经典读书笔记

5.传承中华文化话题作文

6.中华文化特殊生命力演讲稿

7.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8.传统文化作文:悠悠中华文化行

9.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作文2500字

10.民间常见的中华文化谜语

下载word文档
《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