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春节序曲》教学教案

《春节序曲》教学教案

2023-10-24 07:59: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nev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春节序曲》教学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春节序曲》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春节序曲》教学教案

篇1:《春节序曲》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2、通过学生的参与欣赏,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

3、初步分析作品的结构。

教学重难点: 乐曲中第

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让学生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打击乐、扇子、手绢等

教材分析:《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者以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为题,满怀激情地反映当年在延安过春节的深切感受,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腾的场面。乐曲为复三段式结构。开始是一个节奏强烈的引子。第一部分由两个对比性质的主题组成。第二部分悠扬舒展。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变化的再现。李焕之的代表作还有《第一交响曲----天风海涛》、电影音乐《暴风骤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大屏幕演示 敲锣打鼓、龙腾虎跃的欢庆场面,并轻声播放“春节序曲”)

1、画面问:片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你知道过春节的时候,都有哪些习俗吗?(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春联)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国最长的一副春联是在武昌黄鹤楼发现的,一副对联有350字。 在刚才的一组图片中,我们听到一首乐曲,你觉得它熟悉吗?能不能说出乐曲的名字?学生回答课下收集的资料。你对这首乐曲了解多少?你能用老师前面的乐器表现一下过年的气氛吗?

2、简介作曲者及乐曲时代背景。(出示作者图片) 李焕之(1919~ )原籍福建晋江,生于香港。1936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从师于肖友梅。抗战爆发后,在厦门、香港等地从事革命歌曲创作。1938年就读于延安鲁艺音乐系,结业后留校任教,并主编《民族音乐》。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建国后,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四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除了传唱一时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交响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天风海涛》,古琴弦歌合唱《苏武》,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等,还编有《作曲教程》,并撰写了三百余篇论文,部分收入《音乐创作散文》一书。 你能用锣鼓表现一下过年的气氛吗?指导学生打锣鼓节奏!(学生分四组分别进行锣鼓的创作) 例: 2/4 咚 呛 ┃咚咚 呛‖

3、请同学们完整的欣赏乐曲,用自己手中的粉笔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创作一幅表现过年的画。教师发给每组同学一张白纸,让学生随音乐自由的画一副画,可以体现对作品的理解。(放课件FLASH动画,给学生创作画给以提示)

4、哪位同学知道乐曲创作于什么年代?(学生如果不知,教师讲解) 创作背景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自1943年新秧歌运动后,“春节”就成了延安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相互见面,同歌共舞的节日,也成了党政军民相互关怀问候,共同鼓舞革命斗志的时节。组曲就是作者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与感受的产物,作于1955~1956年间。乐曲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观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图景。这首乐曲是李焕之所作《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做于1955-1956年,乐曲以我国民间秧歌音调和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给人展现了一幅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喜气洋洋、互相祝贺、敲锣打鼓、欢歌喜舞的热闹场面。:《春节组曲》包括《序曲》、《情歌》、《盘歌》和《灯会》四个乐章。

5、想想:你能用线条来表现一下乐曲的结构吗?听后回答:(1)乐曲的整体情绪是什么?(2)乐曲分几部分(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变化线使学生分段有了依据,不是单单凭感觉分段,从而降底了分段的难度。)

二、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与第一部分:提问:乐曲一开始所表现是怎样的场面? 听和参与结合,营造节日气氛。(在这里可以加入前面的锣鼓,表现音乐)

2、找一找教师弹奏的音乐顺序?你能唱一唱吗?(学生在座位下拿出旋律条) 学唱主题音乐。学唱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

3、欣赏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1)在第一部分中,你听到了几个旋律?它们各自描绘了怎样的场面? 你能随着音乐表现一下这样的场面吗?(教师把打击乐和扇子、绸子分给学生) (2)听完乐曲后你有什么收获,回答问题: 第一部分 节奏 节拍 速度 力度 情绪 ( 紧密) (2/4) (快) (强) (热烈欢腾) (3)、欣赏第三部分。教师在放第三部分音乐,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旋律做对比。学生回答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关系。

4、欣赏第二部分 (1) 用钢琴弹奏B乐段主旋律,请两名女同学随音乐舞蹈。 (2) 欣赏B乐段边欣赏边前后议议,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听后有什么收获? 第二部分 节奏 节拍 速度 力度 情绪 (舒展)(4/4)(徐缓)(柔和)(抒情赞美)

三、再听

完整的复听全曲。把老师的上课准备的扇子,绸子发给大家,第一和第三部分随音乐自己设计舞蹈,表现过年的气氛,其他的同学依据乐曲的不同段落加入打击乐器,自己选择节奏。中间部分两名女同学随音乐用手绢舞蹈。其余的同学想好过年的贺词,送给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四、师小结

音乐在热闹的打击乐中结束,使我们思绪停留在热烈、欢腾 的春节当中。祝福所有的人春节快乐! (设计意图:学生参与到欣赏中来,在这里加入鼓、钹的演奏更加渲染了 闹的气氛,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学生激动不已。)

篇2:《春节序曲》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看视频听旋律识别乐器;跟伴奏唱《春节序曲》的引子部分;教学秧

歌手绢舞的基本舞蹈动作

教学目标:

(1) 欣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引子部分(旋律片段一),能结合自己过春节

时的生活场景感受乐曲热烈欢腾、搞个换物的喜庆气氛;

(2) 了解管弦乐队中集中乐器的音色,能哼唱并记住乐曲主题,并在参与欣赏

中表达对音乐风格特点的感受;

(3) 在教学秧歌手绢舞的潜移默化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表现音乐

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a聆听乐曲,感受、体验其音乐情感,理解其音乐;

b提高学生对乐器的认知与其音色表现的能力.

教学难点:

a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

b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电脑音箱手绢

教学过程:

_导入部分(3分钟)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春节的由来?

学生抢答

师: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

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为了成功驱赶年兽,大家除了放鞭炮,还会怎样庆祝呢?

学生抢答:贴窗花,对对子,看灯展,猜灯谜,唱歌,跳舞等。

师: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各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

动来庆祝,比如:祭祀神佛、祭祀祖先、除旧迎新、迎新接福、祈求丰年等。各地还有不同的庆贺活动,比如广东舞狮、做大戏、武术表演、运动竞赛等,而陕北人民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这就是扭大秧歌舞。这一节,让我们来体验一下作曲家李焕之是如何将自己在陕北体验到的春节生活情境用音乐表达出来的。今天咱们主要来欣赏一下《春节序曲》的引子部分,也就是咱们教材上的旋律片段一。大家可以看教材31页。

_展开部分(15分钟左右)

师:简介作曲家李焕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理论家)及作品背景(作者应邀写一篇舞蹈的配乐而做的陕北风格的《春节组曲》,但是舞蹈没有编排成功,这篇组曲的序曲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和作品题材——“序曲”(洋为中用)

师: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的乐器大大丰富了,形成了各类形制、应用不同演奏方法、可形成不同声部的乐器。其中包括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弓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咱们现在看一遍这个乐队的演出视频(30秒),老师和大家一起,边听边找,出现了什么乐器,谁知道可以抢答出来啊!

师: 现在咱们看教材,有没有发现有些音符上标有重音记号和跳音记号呀?咱

们现在来唱一下简谱,老师给你们伴奏,注意标有重音记号和跳音记号的音符应该怎么唱。

师:现在咱们再唱一遍简谱,这一遍要在重音记号处拍手哦,老师先给大家演示

一遍。接下来,老师伴奏,同学们记得在重音记号处拍手哦!

师:大家做的很棒!现在要不要尝试一下怎么用手绢跳秧歌舞呢?现在我来教大

家几个基本的舞蹈动作,大家模仿我的动作试着做一下:

(正常站姿:抬头挺胸、手臂自然下垂、双脚微八字站立) 怎样拿手绢(把手绢的一角折叠,手掌平摊,大拇指把手绢于虎口处夹紧) 转花(单手转花:左手掐腰,眼睛看着右手,右手由下至左上方最高处时转

花后回到准备姿势;

双手交叉转花:双手由准备姿势向胸前交叉时转花) 踢步(双手叉腰,微蹲,身体重心下移到膝盖处,试着交替向前踢一下小碎

步,要有爆发力,踢完立刻收回到准备姿势)

老师给学生排练一下上台的动作:

1、学生分两组,一侧一组,准备姿势站好,音乐响起(引子处)踢步上台;

2、站成两排后面对观众,前一个八拍单手转花,后一个八拍双手交叉转花;

3、中间的五个同学面向观众靠背,双手交叉,其他同学成圆形状围绕中间

的同学单手转花、踢步转圈;

4、最后八拍定型。

_小结(2分钟左右)

1.民族管弦乐团的基本编制;

2.我国民族管弦乐经典作《春节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的“洋为中用“(采用西方作曲技法,运用中国曲调)创作的典范。

说明音乐是无国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间音乐是我们的根基和源泉,我们应该热爱她,发展她,使她屹立于世界之林而永久不衰。

篇3:《春节序曲》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所作的乐曲《春节序曲》。

教材简析:《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者以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为题,满怀激情地反映当年在延安过春节的深切感受,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让学生在综合感受西洋乐器丰富的表现力的同时,体会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

2、帮助学生理解《春节序曲》的音乐形象,整体体会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难点:乐曲中第

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教学准备:录像带、录音带、锣鼓、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大屏幕演示 敲锣打鼓、龙腾虎跃的欢庆场面,并轻声播放“春节序曲”)

1.师指画面问:片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心情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师引出课题《春节序曲》。

(设计意图:一上课,便以热闹的场面、欢快的音乐展现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情景,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愉快的春节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从而也激起了学生欣赏乐曲的热情。) 3.简介管弦乐。

4.简介作曲者及乐曲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乐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乐。) [注:在上述环节中,录像画面一直演示 ,乐曲一直轻声播放。]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

二、整体欣赏,划分段落。

1. 学唱主题音乐。 2. 整体欣赏,想想:(1)乐曲情绪的变化线?速度变化线?节奏变化线?(2)想想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欣赏时,生边和师随音乐哼唱主题] 3. 听后回答:(1)乐曲情绪线、速度线、节奏线?

(2)乐曲分几部分?曲式结构?

(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变化线使学生分段有了依据,不是单单凭感觉分段,从而降底了分段的难度。) 4. 找一找,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几条?

(设计意图: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学生真正从理性上来认识各部分音乐。)

三、分段欣赏。

1. 欣赏引子:提问:乐曲一开始所表现是怎样的场面? 2. 欣赏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赏,分别用a. b.c.表示。)

(1)欣赏a:

1)听前提问:乐句

在演奏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2) 两句在演奏时,仿佛两个人在干什么? 3) 绘了怎样的场面? 4) 分两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

(2)欣赏b: 1)b与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2)你在音乐声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3)欣赏c: 1)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上有什么变化?

2)一次比一次热烈的音乐声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三部分都围绕乐曲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但又各有侧重点,a.b.这两部分是通过对答式演奏及两个乐句对比,让学生想象过节时的情景,而c.这一部分通过音乐一次次热烈,让学生联想到人们的心情,从景到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4)再次完整欣赏A段,边欣赏边随音乐律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手舞足蹈的表现音乐,感受更加深刻。) (5)听后回答:A段

节奏

节拍

速度

情绪

(

)(

)(

)(

) 3.欣赏第二部分。

(1) 口琴吹奏B乐段主旋律

(2) 欣赏B乐段边欣赏边前后议议,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音乐的 节奏

节拍

速度

情绪

(

)( )(

)(

)

(设计意图:设计口琴吹奏,让学生在自己的演奏上去感受音乐。印象更加深刻。) 4.欣赏第三部分。

(1) 第三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变化重复,但有所不同,第三部分中加强了什么乐器的演奏?(打击乐器)。请你边听边模拟打击乐器的演奏姿势。师随音乐演奏鼓、钹。 (2) 加强打击乐演奏,音乐有什么变化? (3) 节奏

节拍

速度

情绪 (

)(

)(

) (

)、

(4) 师小结:音乐在热闹的打击乐中结束,使我们的思绪停留在热烈、欢腾的春节当中。 (设计意图:由于这部分是A部分的变化重复,所以,这里侧重于打击乐的作用。在这里加入鼓、钹的演奏,更加渲染了热闹的气氛,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学生激动不已。)

四、整体欣赏,帮助提高。

今天,我们欣赏的〈春节序曲〉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表达了人们过春节时种.种心情和场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完整的欣赏一遍,并请你把听到的、看到的春节情景绘制一幅“欢度春节”的想象画。(放音乐和录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对音乐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种反馈。)

板书:

曲 (管弦乐)

李焕之

情绪:热烈、欢腾

曲式结构:引子

A

B A 复三部曲式

a b a

节奏 速度 情绪 拍号 A 紧密 快 热烈、欢腾

B 舒展 徐缓 抒情、优美

A 紧密 快 热烈、欢腾

实践后的反思:

一.总的来说这堂课,我以“听、唱 ”为基础,“讲、想”为中心,以“奏、画、律动、看”为辅助手段,来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二.在教学设计中一环连一环,丝丝入扣,从听音乐—唱(奏)旋律—想情景—抒感情—舞(画)再现音乐。从感知—深化—升华。脉络清析,条理清楚。

三.在教学安排上,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力度、速度、节奏基本要素而展开。每一段都又有自己的侧重点,例:A段以景展开想象,展现喜洋洋的春节。B段以情展开想象,亲情、爱情、友情。A段又以景展开想象,展现欢腾的春节。学生的思维就象一条条射线发散开去,但他们的源头却紧握老师手中。

四.这堂课是在进行教学,由于当时课件刚刚兴起,所以有许多地方还不够完善,如果在用各种线来表示情绪、速度、力度 这里用课件(五彩缤纷、形状各异)来表现,学生兴致更高。

五.在这堂课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完成的比较出色,但若能在感受音乐、想象音乐的基础上,创造音乐,(例:让学生自己谱写节奏谱,并在乐曲表示欢庆的地方,用自己的谱子进行打击乐的伴奏)学生的创造力将得到极大的发挥。

篇4:《春节序曲》教学教案

一、课题:在喜庆的日子里——音乐欣赏《春节序曲》

二、课型:欣赏课

三、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四、学生人数:30位

五、授课年级:七年级

六、案例背景:

《春节序曲》这一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喜庆的节日里”的第二课时,是在《北京喜讯到边寨》之后进行。根据《春节序曲》的特点与音乐内涵,结合我国的重大节日——春节的民族习惯,设计了此案例,主要目的是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体验节日的欢快,让学生把音乐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七、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欣赏课,基本思路是: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听、想、创、律动,去理解音乐、音乐想像与音乐体验,从中真正体验到欢乐的情绪;在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实践创作、生活经验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八、教材分析:

《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涣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描绘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景。

九、课程挖掘:

《春节序曲》这首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情绪活跃、轻松,三段音乐的对比明显。基于以上的特点,在设计上,以欣赏为主,让学生轻松、欢乐地去感受音乐的内涵;以音乐实践活动为辅,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去体验各部分的音乐主题,从而达到活跃音乐教学课堂,在轻松的课堂中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

十、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十一、教学目标:

1、在欣赏《春节序曲》中感受音乐作品欢乐、热烈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在对比、欣赏和实践体验中,感受音乐要素给音乐带来的影响,初步认识三段体。

3、通过交流、体验活动、表演、师生评价等方式来正确理解音乐作品与培养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欣赏热情。

十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听赏《春节序曲》过程中,感受音乐欢乐、热烈的情绪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想象力与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十三、教学方法:

聆听欣赏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实践体验法等。

十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打击乐器、扇子等道具。

十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篇5:《春节序曲》教学教案

《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序曲部分,集中表现中国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春节组曲》作于1955年—1956年,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乐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春节序曲》,在喜庆的氛围中接受节日文化的熏陶,对收集具有地方特色,反映民俗风情的歌(乐)曲走进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音乐天地有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春节序曲》,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不同的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熟悉主题旋律。

3、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的参与欣赏,初步分析作品的结构,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创造性地参与表现活动。

聆听歌曲

作者介绍:李焕之(1919—),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生于香港。他从小喜欢音乐,中学时代热衷于参加学校的合唱班、铜管乐队,并对诗歌、文学等新文艺颇感兴趣。他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除歌曲《社会主义好》、《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外,主要有管弦乐曲《春节组曲》,第一交响曲《英雄海岛》等。在合唱指挥、理论方面,李焕之也有很深的造诣。革命战争时期,他曾多次指挥大合唱《黄河》、歌剧《白毛女》的演出。 想想:你能用线条来表现一下乐曲的结构吗?

(1)乐曲的整体情绪是什么? (2)乐曲分几部分?

引子

从一个引子开始,以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音乐主题组成了序曲的引子以强烈的节奏、力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提示了洋溢于全曲中的欢快情绪。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C大调),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中部主题

中部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F大调),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了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在小号变奏了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再现部。 重复部分

在这里,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表明更热烈的群舞又开始了。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在这里作部分重复和变化重复,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节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洋为中用”创作的典范,因为它是运用中国民间音调,采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并且用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说明音乐是无国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间音乐是我们的“根基”和“源泉”。我们应该热爱她、发展她,使她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而永久不衰!

乐曲的曲式结构:

三段体结构

三段体我们大致上可以用简单的ABA(或ABA‘)来表示: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三乐段其实是有点相似的,第二乐段可以是风格较为迥异的,以作为对比。这样的设计有点类似前后呼应,让整首曲子听起来较有整体感。

分乐段赏析

引子:音乐以快速,强力度的节奏表现出喜庆的场面.

第一部分:由陕北唢呐曲调演化而来的几个具有民间风格的主题交织组成,表现陕北人民欢度春节时载歌载舞的欢快场面.

第二部分:音乐素材采用秧歌调子,慢速,旋律抒情如歌,亲切动人,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由于减少重复,音乐显得更加紧凑明快,当欢乐到达顶点时,出现了引子主题,并加入了打击乐器,加深了喜庆场面的渲染.最后,乐队奏出引子后半部分的曲调,乐曲在沸腾的气氛中结束。

篇6:《春节序曲》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所作的乐曲《春节序曲》

教具:

电视、VcD、幻灯片、录音机、鼓、绸子、扇子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2、感受乐曲的情绪。

3、初步分析作品的结构。

4、通过学生的参与欣赏,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

教材分析:

《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涣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目里热闹难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情绪。

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c宫调式。从一个引子开始,以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音乐主题组成了序曲的第一部分。引子以强烈的节奏、力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提示了洋溢于全曲中的欢快情绪。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中部主题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了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在小号变奏了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第三部分(再现部)。在这里,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表明更热烈的群舞又开始了。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在这里作部分重复和变化重复,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重点:

乐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乐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教学难点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欢乐中国年》。二、初听音乐,感受乐曲情绪。三、复听音乐,划分段。四、分段欣赏,感受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及所表现的情绪方面的不同以及了解乐器的演奏。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旋律欣赏第三部分五、创编节奏六、最后一遍欣赏音乐,综合性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七、教师总结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我第一次给同学们讲课,那么你们有信心来和我一起上好这节音乐课吗?生:有!教师:好,那么在上课之前,让我们把耳朵放松一下,一起听一首欢快的歌曲。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节日呀?生:春节!教师: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生:喜欢!教师:为什么喜欢呢?生:过春节可以…师: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只小朋友,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喜欢过春节。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在欢快的音乐中,一起来迎接我们最喜欢的节日好不好?生:好!师:大家听,冬爷爷渐渐远走,春姑娘的脚步近了,许多的人们欢歌笑语,敲锣打鼓地迎接春姑娘的来临……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这首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你们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生:热烈欢快,我仿佛看到了……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生:好!教师介绍乐曲的情绪及背景。师:我知道我们小朋友都非常喜欢过春节,那谁能说一说中国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生:包饺子。。。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对春节真的是非常的了解,都是“龙的传人”!那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一遍乐曲。但是听完之后呢,老师有一个小问题要问大家,那就是:你觉得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我相信聪明能干的同学们一定能够回答出我的小问题的。师:同学们,听完之后,你们觉得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生:三部分师:为什么呢?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生:节奏,速度的不同划分。师:同学们真聪明,说得真棒,这首乐曲根据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不同可以分为三部分,那么下面让我们来分段欣赏一下,再来感受一下这三部分的不同之处。师提问:乐曲一开始表现的是什么场面?生:大家一起跳秧歌的热闹场面和气氛。师:乐曲情绪热闹欢腾,描绘了人们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场面,那么你觉得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最好?生:红,粉。师:很好,前奏后接下来为第一部分第二主题旋律,它柔和明亮,象姑娘的吟唱,是用长笛和单簧管吹奏出来,你认为什么颜色接近柔和明亮?生:黄,绿…..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一段的旋律跟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节奏很慢。。。师:这

篇7:音乐教案-春节序曲

音乐教案-春节序曲

课题

春节序曲

课型

新授

一、欣赏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所作的乐曲《春节序曲》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

电视、VCD、幻灯片、录音机、鼓、绸子、扇子等。

1、            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的表现作用。

2、            感受乐曲的情绪。

3、            初步分析作品的结构。

4、            通过学生的参与欣赏,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

《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涣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目里热闹难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情绪。

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C宫调式。从一个引子开始,以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音乐主题组成了序曲的第一部分。引子以强烈的节奏、力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提示了洋溢于全曲中的欢快情绪。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双簧管吹奏对位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中部主题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了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在小号变奏了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第三部分(再现部)。在这里,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表明更热烈的群舞又开始了。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在这里作部分重复和变化重复,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一、导入

播放歌曲《欢乐中国年》。

二、初听音乐,感受乐曲情绪。

三、复听音乐,划分段。

四、分段欣赏,感受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及所表现的情绪方面的不同以及了解乐器的演奏。

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旋律

欣赏第三部分

五、创编节奏

六、最后一遍欣赏音乐,综合性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七、教师总结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是我第一次给同学们讲课,那么你们有信心来和我一起上好这节音乐课吗?

生:有!

教师:好,那么在上课之前,让我们把耳朵放松一下,一起听一首欢快的'歌曲。

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节日呀?

生:春节!

教师: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

生:喜欢!

教师:为什么喜欢呢?

生:过春节可以…

师: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只小朋友,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喜欢过春节。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在欢快的音乐中,一起来迎接我们最喜欢的节日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听,冬爷爷渐渐远走,春姑娘的脚步近了,许多的人们欢歌笑语,敲锣打鼓地迎接春姑娘的来临……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这首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你们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热烈欢快,我仿佛看到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

生:好!

教师介绍乐曲的情绪及背景。

师:我知道我们小朋友都非常喜欢过春节,那谁能说一说中国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生:包饺子。。。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对春节真的是非常的了解,都是“龙的传人”!那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一遍乐曲。但是听完之后呢,老师有一个小问题要问大家,那就是:你觉得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我相信聪明能干的同学们一定能够回答出我的小问题的。

师:同学们,听完之后,你们觉得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生:三部分

师:为什么呢?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生:节奏,速度的不同划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说得真棒,这首乐曲根据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不同可以分为三部分,那么下面让我们来分段欣赏一下,再来感受一下这三部分的不同之处。

师提问:乐曲一开始表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大家一起跳秧歌的热闹场面和气氛。

师:乐曲情绪热闹欢腾,描绘了人们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场面,那么你觉得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最好?

生:红,粉。。

师:很好,前奏后接下来为第一部分第二主题旋律,它柔和明亮,象姑娘的吟唱,是用长笛和单簧管吹奏出来,你认为什么颜色接近柔和明亮?

生:黄,绿…..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一段的旋律跟第一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节奏很慢。。。

师:这一段的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那么听到这一段的乐曲,你仿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也想说说行吗?我听到这段旋律,仿佛看见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他们赞美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期待美好的明天。那么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也要懂得“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师:我看见同学们听完这部分旋律都非常激动,能告诉老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兴奋呀??

生:我仿佛看见了所有的人们都在敲锣打鼓,跳秧歌,拜年,欢歌笑舞,非常热闹……

师:哦,原来是这样呀!这段旋律它的情绪更加欢快、热情、流畅,又在最后加上大提琴,圆号,小号等乐队合奏,并加入了打击乐器把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么你们觉得用什么颜色能表示这“越来越热烈的气氛”?

生:红、绿、各种各样……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看来我们的同学不只是小音乐家,更是小画家!

师:同学们,我们过新年的时候都非常高兴,那么通过刚才听《春节序曲》,大家更是感受到了过年的喜庆气氛。我知道,我们的同学呀,都是小创作家,那么谁能来创编一组节奏被配上简单的衬词来体现出过年的热闹场面呢?

指名同学上前来进行创作。

师:刚刚的同学创作的真不错,但是下面还有很多同学也想来展示,那么下面,让我们最后再欣赏一遍全曲,我知道咱们班同学多才多艺,那么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出过春节的快乐吧!

1、歌舞表演

2、打击乐器模仿

3、轻声哼唱

4、书画表演

同学们,新年到了,让我们唱起歌,跳起舞,一起来欢度这个特殊的春节吧!!!

同学们,今天的“春节”你们过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老师也非常开心,谢谢你们跟我一起度过了这个难忘的春节。春节代表着辞旧迎新,所以今天之后,我祝愿同学们能够忘记过去的悲伤与不愉快,以崭新的面貌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好,下课!

通过听歌曲,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去到春节的情境中。

学生初听音乐,说感受。

学生回忆自己过年的情景,说出中国的春节的风俗习惯。

学生复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结构。

分段欣赏,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展示风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体现对乐曲的理解。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法,听、唱、动、表演、创编等为主要求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以及更换教学法,愉悦了身心,达到了预期效果。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欣赏第一遍音乐后,学生联想过年时的各种传

统习俗。注意学生创编活动,通过让他们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过年的习俗,贴春联的意义等,使学生即欣赏了乐曲,又了解了过年的各种习俗,更加热爱生活。

篇8:《春节序曲》教学反思

欣赏《春节序曲》。我在教学时,首先从春节联欢晚会导入,创设热烈的音乐学习氛围,再简介乐曲,然后欣赏乐曲。其中重点欣赏第一部分,反复听、哼主旋律,激发学生想象人们过春节时热闹的音乐情景。然后再听音乐分组进行扭秧歌和敲锣打鼓的律动。整堂课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动得很累,本以为最高潮的地方学生却乱敲一气,课堂气氛反而从轻松到停滞,直至懒散。

反思:本例看似生动活泼、气氛活跃,实则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情感升华。目标的制定比较笼统,宏大,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音乐教学本身就是艺术,只有增加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注重选择直观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才能牢牢把握住音乐审美情感这条主线,提高音乐审美目标达成的.实效。

通过反思,围绕着学生年龄特征和音乐感知的特点,我重新设立教学目标:“聆听《春节序曲》,充分体验西洋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形象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情绪。”课堂上,帮助学生再现过春节时的红火场面和欢腾的气氛,仔细聆听第一部分的主题音乐,并请同学们做小小的摄影师,抓取一个个与音乐相吻合的镜头。并说说为什么会配上这些画面。再通过讨论欣赏、比较欣赏、选择欣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音乐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特点。我发现学生们惊喜愉悦、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满足。连平时不善于表达和表演的同学,在那一课也高高举起了他们的小手。而课堂气氛不但活跃而且有序,相同的教学内容却出现了与前一节课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篇9:《春节序曲》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本课的时间正好是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于是我安排了这首歌曲《春节序曲》让学生进行听赏,让同学们提前感受了一下新年热闹的气氛。

这节课的听赏要求是:学生能感受这首乐曲所表现的热烈欢腾的情绪和互庆互贺的动人情景。我通过听赏歌曲——介绍创作背景——熟悉音乐主题——参与表现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1)听赏乐曲。通过“聆听——思考——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养成带目的听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以实现听赏的教学目标。如:边听边思考乐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两段音乐主题的情绪是什么等,在通过讨论使学生对乐曲有深入的体验。

(2)介绍创作背景:教师可简单介绍曲作家李焕之以及他创作《春节组曲》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体验和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3)熟悉音乐主题:首先,用聆听节奏特点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三中典型节奏对音乐的渲染作用,然后再用母音哼唱的方法,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再根据教材要求试着用竖笛吹一吹音乐主题。通过以上方法帮助学生熟悉两段音乐主题,并比较他们的不同情绪。

(4)参与表现:学生可用人声,打击乐器等模仿锣鼓,随音乐主题节奏进行表现,或用竖笛吹奏参与音乐主题表现活动,使学生更主动地体验和表现音乐。

篇10:《春节序曲》教学实践与反思

音乐形象,整体体会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难点:乐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教学准备:录像带、录音带、锣鼓、钹。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大屏幕演示 敲锣打鼓、龙腾虎跃的欢庆场面,并轻声播放“春节序曲”)

1.师指画面问:片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心情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师引出课题《春节序曲》。

(设计意图:一上课,便以热闹的场面、欢快的音乐展现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情景,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愉快的春节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从而也激起了学生欣赏乐曲的热情。)

3.简介管弦乐。

4.简介作曲者及乐曲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乐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乐。)

[注:在上述环节中,录像画面一直演示 ,乐曲一直轻声播放。]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

二、整体欣赏,划分段落。

1. 学唱主题音乐。

2. 整体欣赏,想想:(1)乐曲情绪的变化线?速度变化线?节奏变化线?(2)想想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欣赏时,生边和师随音乐哼唱主题]

3. 听后回答:(1)乐曲情绪线、速度线、节奏线?

(2)乐曲分几部分?曲式结构?

(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变化线使学生分段有了依据,不是单单凭感觉分段,从而降底了分段的难度。)

4. 找一找,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几条?

(设计意图: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学生真正从理性上来认识各部分音乐。)

三、分段欣赏。

1. 欣赏引子:提问:乐曲一开始所表现是怎样的场面?

2. 欣赏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赏,分别用a. b.c.表示。)

(1)欣赏a:   1)听前提问:乐句

在演奏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2) 两句在演奏时,仿佛两个人在干什么?

3) 绘了怎样的场面?

4) 分两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

(2)欣赏b:  1)b与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2)你在音乐声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3)欣赏c:  1)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上有什么变化?

2)一次比一次热烈的音乐声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三部分都围绕乐曲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但又各有侧重点,a.b.这两部分是通过对答式演奏及两个乐句对比,让学生想象过节时的情景,而c.这一部分通过音乐一次次热烈,让学生联想到人们的心情,从景到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4)再次完整欣赏A段,边欣赏边随音乐律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手舞足蹈的表现音乐,感受更加深刻。)

(5)听后回答:A段   节奏   节拍    速度   情绪

(   )( )( )( )

篇11:春节序曲教学实践与反思

春节序曲教学实践与反思

教学内容:欣赏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所作的乐曲《春节序曲》。

教材简析:《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者以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为题,满怀激情地反映当年在延安过春节的深切感受,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让学生在综合感受西洋乐器丰富的表现力的同时,体会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

2、帮助学生理解《春节序曲》的音乐形象,整体体会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难点:乐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与场面。

教学准备:录像带、录音带、锣鼓、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大屏幕演示敲锣打鼓、龙腾虎跃的欢庆场面,并轻声播放“春节序曲”)

1.师指画面问:片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心情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师引出课题《春节序曲》。

(设计意图:一上课,便以热闹的场面、欢快的音乐展现了春节喜气洋洋的情景,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愉快的春节之中,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从而也激起了学生欣赏乐曲的热情。)

3.简介管弦乐。

4.简介作曲者及乐曲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乐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乐。)

[注:在上述环节中,录像画面一直演示,乐曲一直轻声播放。]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

二、整体欣赏,划分段落。

1.学唱主题音乐。

2.整体欣赏,想想:(1)乐曲情绪的变化线?速度变化线?节奏变化线?(2)想想乐曲可以分成几部分?[欣赏时,生边和师随音乐哼唱主题]

3.听后回答:(1)乐曲情绪线、速度线、节奏线?

(2)乐曲分几部分?曲式结构?

(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变化线使学生分段有了依据,不是单单凭感觉分段,从而降底了分段的难度。)

4.找一找,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几条?

(设计意图: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学生真正从理性上来认识各部分音乐。)

三、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提问:乐曲一开始所表现是怎样的场面?

2.欣赏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赏,分别用a.b.c.表示。)

(1)欣赏a:1)听前提问:乐句

在演奏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2)两句在演奏时,仿佛两个人在干什么?

3)绘了怎样的场面?

4)分两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

(2)欣赏b:1)b与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2)你在音乐声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3)欣赏c:1)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上有什么变化?

2)一次比一次热烈的音乐声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三部分都围绕乐曲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但又各有侧重点,a.b.这两部分是通过对答式演奏及两个乐句对比,让学生想象过节时的情景,而c.这一部分通过音乐一次次热烈,让学生联想到人们的心情,从景到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4)再次完整欣赏A段,边欣赏边随音乐律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手舞足蹈的表现音乐,感受更加深刻。)

(5)听后回答:A段节奏节拍速度情绪

(  )(  )(  )

3.欣赏第二部分。

(1)口琴吹奏B乐段主旋律

(2)欣赏B乐段边欣赏边前后议议,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情绪

( )( )(  )(  )

(设计意图:设计口琴吹奏,让学生在自己的演奏上去感受音乐。印象更加深刻。)

4.欣赏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变化重复,但有所不同,第三部分中加强了什么乐器的演奏?(打击乐器)。请你边听边模拟打击乐器的演奏姿势。师随音乐演奏鼓、钹。

(2)加强打击乐演奏,音乐有什么变化?

(3)节奏节拍速度情绪

()()()()、

(4)师小结:音乐在热闹的打击乐中结束,使我们的思绪停留在热烈、欢腾的春节当中。

(设计意图:由于这部分是A部分的变化重复,所以,这里侧重于打击乐的作用。在这里加入鼓、钹的演奏,更加渲染了热闹的气氛,把欢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学生激动不已。)

四、整体欣赏,帮助提高。

今天,我们欣赏的'〈春节序曲〉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表达了人们过春节时种种心情和场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完整的欣赏一遍,并请你把听到的、看到的春节情景绘制一幅“欢度春节”的想象画。(放音乐和录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对音乐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种反馈。)

板书:春节序曲

(管弦乐)李焕之

情绪:热烈、欢腾

曲式结构:引子ABA复三部曲式

aba

节奏速度情绪拍号

A紧密快热烈、欢腾

B舒展徐缓抒情、优美

A紧密快热烈、欢腾

实践后的反思:

一.总的来说这堂课,我以“听、唱”为基础,“讲、想”为中心,以“奏、画、律动、看”为辅助手段,来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二.在教学设计中一环连一环,丝丝入扣,从听音乐—唱(奏)旋律—想情景—抒感情—舞(画)再现音乐。从感知—深化—升华。脉络清析,条理清楚。

三.在教学安排上,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力度、速度、节奏基本要素而展开。每一段都又有自己的侧重点,例:A段以景展开想象,展现喜洋洋的春节。B段以情展开想象,亲情、爱情、友情。A段又以景展开想象,展现欢腾的春节。学生的思维就象一条条射线发散开去,但他们的源头却紧握老师手中。

四.这堂课是在进行教学,由于当时课件刚刚兴起,所以有许多地方还不够完善,如果在用各种线来表示情绪、速度、力度这里用课件(五彩缤纷、形状各异)来表现,学生兴致更高。

五.在这堂课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完成的比较出色,但若能在感受音乐、想象音乐的基础上,创造音乐,(例:让学生自己谱写节奏谱,并在乐曲表示欢庆的地方,用自己的谱子进行打击乐的伴奏)学生的创造力将得到极大的发挥。

篇12:《春节序曲》的教案设计

《春节序曲》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喜欢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乐于主动了解中外民俗风情,创造性地参与表现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春节序曲》,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熟悉主题旋律。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序曲的类别。能听出并演唱乐句的对答,即兴创编歌词进行对答活动。.

教学重难点

1.听出并演唱乐句的对答,即兴创编歌词进行对答活动。.

2.感受乐曲的情绪以及节奏、拍子、速度、力度的变化,并能用动作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收录机 cd碟片及播放器 钢琴 图片 带红(或绿)绸的腰鼓棒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听《春节序曲》片断

这段音乐把我们带入了什么时候的什么情景之中?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

2.中国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3.给这段乐曲取个什么名字最合适呢?

4.揭示课题《春节序曲》

对这个标题有什么疑问?教师简介序曲类别。

把学生引入过年的热闹气氛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乐曲的情绪,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

了解序曲的类别。

(2)认识

学生完整地欣赏《春节序曲》

这首乐曲共有几大部分?总的情绪与气氛怎样?哪一部分的音乐最舒缓优美?.听后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归纳出对乐曲的总体印象。

(3)深入

1.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学生仔细聆听,说出旋律的情绪如何。用“la”模唱旋律。依次听唱旋律1(1)、1(3)、2、1(2)。

2.视唱旋律1(2)

3.听辨这条旋律在乐曲中是怎样演奏的?好像两边的`人在干什么?学生分两组以对答形式演唱这条旋律。

4.以对答形式即兴创编歌词并演唱。

5.欣赏乐曲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两部分音乐在节奏、拍子、速度、力度上各有什么特点?各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和情绪?

学生边听边用绸棒表现乐曲的高低、快慢、强弱等变化,听后用合适的词语(或图形、线条)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总结:欢快热烈的情绪通常用紧密的节奏、2 /4拍、快速、强力度来表现;优美抒情的情绪通常用舒展的节奏、4/4拍、徐缓的速度、稍弱的力度来表现。

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感受其情绪。

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减轻识谱的负担。注意到音乐中的对答,通过即兴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加入到音乐中去,更进一步关注音乐各要素的变化和它的表现作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4)拓展

1.导入: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是许多国家万民同庆的盛大节日.。在圣诞节前夜你会听到一首家喻户晓的乐曲《平安夜》。

2.聆听乐曲听后说说:乐曲的情绪如何?你的感受怎样?

3.大家想知道外国人民在过自己传统的圣诞节时有哪些习俗吗?课后搜集资料了解一下,下节课进行交流。

拓宽视野,感受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手法。

激发学生兴趣,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

(5)创编

完整地听赏全曲。

边听边感受乐曲的情绪和过年的热闹气氛,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合着音乐表演过年的热闹情景。表演好的学生到台前来表演。

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表演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篇13:北京的春节 教案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北京的春节》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一份我自拍的画面,想让大家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播放影片,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看过后你都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了吧。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画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我们再来看看北京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出示幻灯片3)

3.现在,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这篇文章了。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其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出示问题-课件)

3.交流汇报,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以及课文的详、略)

4.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说说老北京京味十足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问题及重点词语)

三、交流探讨,感受北京独特的民俗文化。

同学们,详写的这些内容你最喜欢那部分的内容?咱们就先来分析那一部分。

腊八

(1)学生齐读本段。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出示重点句子及理解-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他的腊八节完了,大家还愿意阅读那一部分。)

除夕

、除夕在春节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热闹)对!

就让我们抓住“除夕真热闹”来体会。首先从人们的活动来体会除夕的热闹。(人们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出示重点词语

接着让我们从“味、色、音”来体会。

味:酒肉的香味

色:各色的年画、红红的对联      (出示重点词语)

音:鞭炮声不断

、小结:短短的一段话,就足以见到老舍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描写手法的细腻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配着音乐来朗读这段话。(放音乐)

3、正月初一

读一读该段内容看一看北京春节初一的人们都在做什么?最吸引你的活动是什么?(出示问题)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逛庙会、拜年、所有店铺关门   --    人们悠闲、快乐

正月十五

走进元宵节     赏万家灯火

(1)、作家写元宵节抓住一个“灯”字做足了文章,突出了灯的什么特点呢?(找出相关联的语句读一读并概括出来)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重点是一个“又”字)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积累好词好句

(这课中有很多好词好句,老师也积累了好多,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把他们读一下。)

(出示词句):

色如翡翠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年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娴熟技能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日夜不绝 。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本课小结:

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作为纬线结构全文。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

在内容上安排的详略得当,整体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这四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语言上更是幽默风趣,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2、用你搜集到的资料作为素材,办一期以“春节习俗”为主题的手抄报。(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附:板书设计

腊八   -   腊月二十三   -  除夕  -   正月初一   -

详              略           详          详

农业展览会                       最热闹     悠闲快乐

正月十五    -      正月十九

详                  略

春节的又一高潮

[北京的春节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之二 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张莉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

学生的识字水平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省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7、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趣味说话。

1、同学们,大家都带来了很多资料,你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劳动成果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资料。现在,我们按照资料内容的先后顺序展示交流。请个小组推荐一至两名代表。

2、学生活动:

一个同学展示了奶奶泡得腊八蒜的照片,并对奶奶泡腊八蒜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奶奶从腊月初八那天就忙着泡蒜了。她先把蒜剥得光光的、白白的,再放进罐头瓶子里,然后往瓶子里倒醋,再盖上瓶子盖。半个月过后,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教师及时表扬,能用学过的词语说话的现象。)

几个同学展示了除夕晚上放花的照片,一家人包水饺的照片,看春节联欢会的照片,门上贴着春联的照片。我随即指导观察,建议大家仿照课本第四自然段进行了说话练习:到了除夕可真热闹。下午,爸爸在我家的门上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吃过晚饭,我和哥哥在放礼花。礼花太漂亮了,一会儿是红颜色的,一会儿是绿颜色的,一会儿又变成了金灿灿的星星。五颜六色的礼花不断的升上天空。鞭炮声日夜不绝。妈妈和奶奶、婶婶在包水饺,连小妹妹也来帮忙。八点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一部分学生展示了唱大戏、舞狮子等图片,我把这部分作为一组,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练习说话:过了初六,春节的高潮就到了。许多艺术团都来到街上演出。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唱大戏的,有玩杂耍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丰富多彩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潜能被激发起来。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二、练习书写。

1、本课有九个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个“规矩”。同学们闭上眼睛,眼前能浮现出这两个字吗?其余的七个字你觉得那些字较难写?谁愿意做小老师,指导这几个字的写法呢?(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难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生生互动,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解决。)

2、学生练习书写、组词。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好写的字可少些或不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效率。)

三、拓展练习:

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的安排缺乏弹性,如在写字这一环节中,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出现了无事可干的现象。

“八佰教育网”有你鼓励---每天都在进步! www.800edu.net

教学评析:

首先,这节课组织巧妙,运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歌谣导课、录像放映、导演拍片,教学过程一波三折,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其次,本课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精读品味,读的质量逐步提高。并在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再次,积极利用课外的语文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本课安排了搜集资料、资料交流、运用资料说话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检验。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了思维,增长了才干。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之二 教案教学设计]

【《春节序曲》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1.五年级 春节序曲

2.春节序曲教学实践与反思

3.春节序曲经典散文

4.体育教案-卡门序曲

5.中学序曲教学设计

6.音乐欣赏课《卡门序曲》教案

7.新春序曲作文

8.青春,序曲经典心情随笔

9.成长序曲三章散文

10.童年序曲六年级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春节序曲》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