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人教版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2023-10-19 08:42: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王小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人教版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篇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科目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册次 下册 初备教师 白玉翠

课    题 克和千克 授课节数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知道用称称物体的质量。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等,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改进建议

一、课前游戏:背同学。

二、课题导入: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新授:

(一)质量单位

1、出示自学要求:观看主题图并说一说。

2、得出结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g)、千克(kg)。

3、找一找身边的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并感受轻重。

(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

1、1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

2、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

3、提供砝码请大家再感觉一下不同的质量。

4、每个组都有一些物品,请大家先掂一掂在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

(三)感知1千克

1、我们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

2、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

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

3、l千克应该等于多少克呢?

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

(四)认识秤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称?

展示生活中的秤──台秤、磅秤、杆称,盘称等。

四、知识拓展

1公斤=1千克

平时我们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六、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三位同学一组,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

掂一掂铅笔盒和数学书。

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并感受到轻重之分。

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

感受1千克的质量。

两袋重1000克,很重。

1000克=1千克。

(注意读法)

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称。

市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    千克(kg)

1000克=1千克

作业

布置 课本89页3、4、5题

重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重要问题: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解决办法: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想认识,并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并形成一定的技能。

教学

反思

篇2: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 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平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掂一袋(大米)和一袋(黄豆),这回你能不能看出它们谁重谁轻?有时只靠眼睛看和用手掂是不能准确的得出结果的,那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二、  联系实际,导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平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 、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三、看书质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五、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等方法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而且解决了很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谁愿意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篇3:《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感知重量

1、我听说我们二?一班小朋友聪明、爱动脑。特别是听指挥,动作快。我看是不是这样的;

2、打开文具盒任意拿一样东西放在手上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3、刚才小朋友动作快,再来做游戏: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背一背。背完马上座好。你有什么感觉?

述:是的,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不管是轻还是重的物品,它们都有什么?(重量)

4、那么,你了解哪些重量单位?

述:象斤、两、钱等重量单位是我国以前经常使用的重量单位。但这些重量单位在八十年代就早已废除,不再使用。而使用国际通用的千克、克等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

板书:千克、克的认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到底1千克、1克的物品有多重,你了解吗?可以举例说说。

(一)认识千克

2、看样子小朋友的知识蛮丰富,黄老师在桌上准备了很多熟悉的,甚至是小朋友爱的食品。你们现在可不能吃哦!你能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吗?找找看。

3、你找到1千克的什么?你是怎样找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展示:1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1千克果冻、1千克面粉......)

a.学生出示“1千克果冻”时问,你是怎样知道的?

述:一般有包装的食品,包装袋上都要求有重量说明:象:净含量、净重、重量后的数一般都是这样物品的重量。

b.出示“1千克面粉”时,你是怎样知道的?没有说1千克,而是1kg。

是的,kg表示千克,那么猜猜看克该用什么字母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c.我看到前面小朋友拿的1千克苹果是4个。这个小朋友拿的1千克苹果却有几个?为什么呢?

4、请小朋友根据商标上的重量说明,每个同学都找到1份1千克的物品,找不到的旁边的帮助找一找。都找到了吗?放在手上掂一掂,闭上眼睛仔细体会一下1千克有多重。

5、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是1千克?

6、猜一猜这个小朋友的体重大约多少千克?你是怎样猜的?那么小朋友猜的最接近:

再猜一个我们班最胖的同学体重;

再猜一个最瘦小的同学体重;那么我们这些同学体重在多少至多少之间?

(二)认识克

1、刚才我们认识了千克,那么1克有多重呢?

我们桌上有一种物品,1粒大约就是1克,你猜是那种物品?(花生)

2、请每个小朋友拿1粒花生放在手上掂一掂,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克有多重?

3、生活中你认为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

4、刚才我们认识1千克、1克,那么通常情况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

小结:称比较重的物品。如人的体重、一个大西瓜、一袋大米等一般物品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而称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

5、练习:里填什么单位合适。

(三)千克、克的关系

1、1粒这样大的花生大约是1克。那么这1千克花生大约是多少粒?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1千克=1000克

1千克等于1000克,听上去好象1样,怎样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

2、练习:

a.这袋芒果1千克,看有几个,那1个芒果大约是多少克?你是怎样想的?

b.这1千克苹果有几个?1个这样大的苹果大约多少克?

c.考大家一个最难的,这袋香蕉1千克,这样1根香蕉大约多少克?

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三〉练习

1)找朋友游戏

2)思考题

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谁重?

(同样重,为什么?那么大?你是得出什么结论?)

3)出示:同样大,但不同样重的物品

猜那个重?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同样重的物品不一定同样大,同样大的物品不一定同样重。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中学物理课中要学。

4)超市购物

a.我们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那么春游时要准备一些什么?

现在黄老师就带小朋友去超市购物好不好?

但是我们的班主任有规定:

1)至少买两样食品。

2)加起来不超过两千克?你怎样买:一共多少千克?

b.如果只买2千克的食品,你怎样买:先自己算算,再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买法多。请组长作记录。

例如

1500+200+300=克

篇4:《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篇5:《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篇6: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趣,激思迁移

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看,小动物们正在玩跷跷板呢!

课件出示

师:小老虎和小松鼠怎么呢?

生:小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又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也把小老虎翘不动!

师:那小乌龟和小刺猬呢?

生:他们差不多重,玩得可好呢

师:其实不仅小动物们有轻有重,所有的物体都有轻有重,让我们到超市看看吧

课件出示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5个苹果1千克

生:玉米高钙饼干110克

生:大瓶洗衣液5千克。……

师:物体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这里用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生:克与千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质量单位吗?

生:两,斤,公斤

师:对,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斤、两、公斤,为了便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克与千克”

师:关于克与千克,你们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

1:1克与1千克分别有多重?

2、1克与1千克的关系?

3、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克做单位,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

4、称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工具,如何称物体的重量?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出发,去展开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小动物跷跷板的活动场景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小老虎和小松鼠跷跷板怎么也翘不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因为小老虎太重小松鼠太轻,从而它们无法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小刺猬和小乌龟重量差不多所以可以很好的玩游戏,从而揭示不仅动物有轻有重,所有的物品都有重量。以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观察到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水到渠成的揭示今天学习的内容――克与千克。教师让学生说说想要研究的问题,教师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课之始清楚明晰学习目标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情境中激趣,在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二:亲身实践,体验探究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师:要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生:看商品的标签

生:用手掂一掂

请小组内把这些物品拿在手中掂一掂,再看看标签,请生汇报,你掂的物品有多重,有什么感觉?

生:我掂的是一包菊花茶,有15克,感觉很轻( 生汇报略)

师小结:对,它们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师板书克 g)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克作单位的物体?

生举例

(2)掂一掂,感知1克

每两个同学手中就放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看。互相说说什么感觉?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样个轻法?

生(像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板书:1克(1g)。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概念

记住1克有多重了吗?你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等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这个装满黄豆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师:你取出了几粒黄豆,你怎么判断它重1克?

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方法?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2分的硬币做标准进行掂量,那怎么准确的知道几粒黄豆就是1克呢?生: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掂一掂,要知道具体的重量我们可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常用天平。

课件出示并播放声音:这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这是1克的砝码,最重的砝码有100克

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课件演示利用天平乘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师:瞧,7颗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同学取出1克的黄豆掂一掂。

师:很好,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到1可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请学生完成书中的做一做,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得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各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方法,找一找你的学具中的物品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一克和几克)

指名说,一个果冻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中100克,一袋牛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渗透着对学生认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体会1克的重量时,让学生用手掂,再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重量,并要求学生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深度体验,在学生对1克有所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在学具中找1克的物体,在让学生取出1克黄豆时,学生可以用掂的方法,但为了精确,引出了称比较轻的物体的天平,秤出了1克黄豆让学生再次掂量,并感受1克的黄豆有几颗,学生在充分感受1克有多重的情况下可以信信心满满的做“做一做”。在对生活中以克为单位的物体的掂量中,丰富学生的认知与感性认识,为学生很好的估测物体的重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枚2分的硬币,学具中1克的物体,1克的黄豆,学生多次掂量感受1克的重量,丰富的素材充足的时空使学生的体验深刻而丰满)

篇7:小学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与反思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篇8:《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题: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平、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评析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生:是“杜鹏程”和“牛一凡”。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王盟”,不选“马烨炫”呢?

生:因为“王盟”很轻,“马烨炫”很重。

师:“王盟”多重?“马烨炫”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

生3:前几天测体重我是34千克。

生4:一袋茶叶400克。

生5:一袋面粉25千克

……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6: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作单位。

生7: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生1: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

生2: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

生3: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因为蜗牛很轻。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刻度1,这只蜗牛重1克。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1举着一块橡皮:像这样大的一块橡皮。

生2:校牌。

生3:3粒玉米。

生4反驳道:有可能是4粒。

师:为什么呢?

生4解释:因为有的玉米大,有的玉米小。

4、称物品的质量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

(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平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1千克,但不一样多。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生:1千克大米和1000克盐同样重

师:也就是说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100克

方便面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篇9:《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20xx年4月

6、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

师: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

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

师:100千克相当什么呢?……可真重呀。

3)一头大象大约有5000千克那么重,而最大的蓝鲸大约相当于30头大象那么重。

师:像这样的动物太重了,用千克来做单位都显得小了,它们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了,至于是什么,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设计意图】

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物体采用不同的质量单位。并强化了学生的估量能力。

七、小结:(环节目标:整理所学知识。)

师:想一想,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八、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太 轻 比较 重

豆、纸、回形针……

1000 克 = 1 千克

【几点说明和疑问】

(1)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我真的很难准备这么多的东西,有的也不是整千克数的,该怎么办?

(4)内容实在是有点多,不知道该怎样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

篇10:《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对质量单位以及意义还是缺乏认识的。

【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并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掌握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环节目标:唤醒学生经验,从生活中开始提取学习资料。)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学生上来掂一掂,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环节目标: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并从生活中提取出质量单位,做好正式学习的铺垫。)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谁来汇报?(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课件出示:一些物品的质量情况。)

师:听了,看了,你发现它们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板书: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掂一掂,以及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去从生活中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环节目标: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能初步估量1千克和几千克。会使用盘秤称重。)

师:(出示盘秤)这就是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师:是这样的,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6本数学书,两袋盐……)

师:这6本书的总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这6本书,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板书:比较。在重的前面。)

师:我们再来掂一掂其他东西吧!(掂物品,比较重的,有1千克,2千克的)

师:你估计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的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设计意图】

1千克的质量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使学生感受到1千克物品的轻重。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使用盘秤的方法。

四、认识“克”,感受1克。(环节目标:认识克,感受克的微小,初步建立克的概念,体会比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更加合适。)

师:刚才,我们用盘秤称了一些物体的质量,现在我想知道这颗玉米粒的重量,用盘秤能称出来吗?(不能。为什么?)

师:看来盘秤只能用来称比较重的物品,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另一种秤——天平。

师:老师在课前称了这颗玉米粒,它重1克,也可以用1g表示。

师:请同学们把这颗玉米粒放在手心,闭上眼睛,感受1克有多重?

师:你觉得1克怎么样?(太轻了)(板书:太。在轻的前面。)

师:找一找,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如:回形针,乒乓球,茶包,黄豆等的重量。

师:克一般用在比较轻的物体上,你觉得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克来做单位?

师:掂一掂物品,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设计意图】

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易被忽视。设计让学生掂一掂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1克物体的轻重,并与1千克形成较大的对比。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掂一掂等活动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几粒米、几颗豆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了正确的表象。建立了1克的质量观念后,在实物中让学生感受10克、100克、500克物体的质量;循序渐进,通过掂一掂、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等感官活动,刺激肌肤与神经记忆,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经验。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环节目标:知道1千克=1000克。)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1,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这说明1千克等于(1000克)。(完善板书:1千克=1000克)

六、解决问题。(环节目标:巩固所学。)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约重3( ) 小胖今年7岁,约重28( ) 一个苹果约重150( )

一个鸡蛋约重60( ) 一个篮球重450( ) 一包方便面重100( )

2、判断。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本数学书约重200千克。( )

小刚今年8岁,体重30克。( ) 一只鸭约重4克。( )

3、在○里填上<、>、=:

500克○500千克 800克○8千克 600克○700克 1千克○1000克

4、(课件出示)妈妈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

1)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500克鱼。1千克苹果,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如: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3)如果鸡蛋7元1千克,鸡蛋要多少元?

5、这是小明给爷爷写的信,大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爷爷您好:

我已经7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32克,每天早晨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我们一家三口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您的孙子:小明

篇1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知道用称称物体的质量。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等,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改进建议

一、课前游戏:背同学。

二、课题导入: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新授:

(一)质量单位

1、出示自学要求:观看主题图并说一说。

2、得出结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g)、千克(kg)。

3、找一找身边的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并感受轻重。

(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

1、1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

2、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

3、提供砝码请大家再感觉一下不同的质量。

4、每个组都有一些物品,请大家先掂一掂在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

(三)感知1千克

1、我们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

2、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

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

3、l千克应该等于多少克呢?

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

(四)认识秤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称?

展示生活中的秤──台秤、磅秤、杆称,盘称等。

四、知识拓展

1公斤=1千克

平时我们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六、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三位同学一组,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

掂一掂铅笔盒和数学书。

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并感受到轻重之分。

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

感受1千克的质量。

两袋重1000克,很重。

1000克=1千克。

(注意读法)

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称。

市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千克(kg)

1000克=1千克

作业

布置课本89页3、4、5题

重要问题及解决办法重要问题: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解决办法: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想认识,并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并形成一定的技能。

教学反思

篇12:《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平,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平。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平调平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平,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平。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平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习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说课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同时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说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指名回答)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指名回答)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揭示新课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能轻松解决问题,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当学生举例天平时,介绍天平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简单的认识几种秤,学会使用盘称,为后面秤物体的重量做准备。学生课前做好了调查,不难从日常生活中找出常用的秤,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举例。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公斤,学生接触得比克要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千克的认识安排在克的认识之前。用盘称秤出重1千克的物品,既有了感受重量时所需要的重量,又使学生练习使用盘称,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极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通过秤一秤、掂一掂和举例,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千克的概念。)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天平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4、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建立千克的概念时,学生已经知道用秤称物品的重量,用称一粒黄豆的重量引出问题: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秤。简单的认识天平及其使用方法,并用天平称出1克的物体,建立克的概念。通过感受1千克的重量和举例生活中1克的物品,使学生感受到1克非常轻,再感受10克的重量,打破学生对于两个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的束缚,为下一部分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在建立了千克和克的概念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放手让小组讨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在之前已经感受了10克的重量,称了几种物品的重量,例如数学课本重175克等,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学生不难猜出1千克=1000克,教师再进行小结。)

六、动手实践

估计物品的重量,并自己动手检验估计的结果。

(通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七、解决问题

1、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小结,既巩固了学习成果,也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九、练习

(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篇1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

1、出示: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这两个苹果你觉得哪个重?为什么?{你真是火眼金金,通过眼睛看大小就判断出她们的轻重了——板书“看”}

2、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

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

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

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1、感知1角硬币。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

2、小组合作找1克物品:找到这种感觉之后,同学们可不可以从桌上物品中找出和1角硬币差不多重的物品呢?{提醒:小组长维护好秩序,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

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

1)生1:乒乓球。你是怎么找的?

2)生2:花生。你是怎么找的?—{肯定学生的方法,鼓励和引导用双手对比着来掂的方法}

3)生3:一颗棋子。你是怎么找的?

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说估量两个物体是否一样重,我们可以对比着掂一掂。2)那么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一颗花生、一颗棋子、一个乒乓球以及这个1角硬币都大约重1克。克就是今天要向同学们介绍的一个质量单位——板书“克”

4、进一步感知克:一个1角硬币是1克,那2个是几克呢?6、8个呢?小组6个、8个同学可以把硬币合起来掂一掂,和1克想比有什么感觉?那50克要几个这样硬币呢?100克呢?

结:虽然1克给我们的感觉很轻,但当100克时,就有一些分量了。

5、估量苹果重量,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1克的物品,那苹果为什么你们觉得它不是1克重呢?那你估量它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量的?{与已知的物品(1克)对比着掂}我们再借用这个方法再来估量一下。生估,师揭晓200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00克的苹果。

6、估量盐。

那同学们再来估量一下桌上一包盐有多重。{生估,定500克(可见包装)}

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有多重呢?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 1000克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1千克,1000克=1千克

三、感知1千克

1)感受1千克。小组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两包盐。掂的时候要静静地感受,把1千克的感觉记到心里去。

2)如果1克与1千克比较,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要1000个1克才是1千克。

3)找1千克物品。同学们可以运用找1克物品的方法来找找桌上1千克重的物品。

交流:找到了吗?(一瓶水)

师:同学们都找到这瓶水,找得没错。但是为什么都没找书包呢?(太重)那你估量一下它有多重呢?{异组同学回答,再请同组同学回答,引出争议:同组小朋友对同一个书包有不一样的估量,同学们想想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从而引出“秤”}

四、认识秤

1)课件展示各种秤:你认识哪些?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师补充简介一般用来称哪些物品的}

2)实物展示天平介绍

3)如果要称书包,可以选择什么秤?用弹簧秤实际称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习的很愉快,那你们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六、看书整理知识,完成书上相应练习

七、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

1)改错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3)思考题: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

4)我们说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请同学们回去用你们神奇的手去找一找、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

【人教版克与千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2.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3.《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4.五月份《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5.《克与千克》说课稿通用

6.练习题《克与千克的计算》

7.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

8.克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9.《感觉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10.感觉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人教版克与千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