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2023-08-21 08:51: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olormetru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篇1: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第九课 静止和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

2、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科学知识

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再现,提出问题

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生活总,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4.学生模拟实验。

5.师生交流并小结。

6.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板书设计:

9、静止和运动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令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物体的运动状态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必须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参照物

如何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反思:

本课对于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如果单纯地从理论方面讲解,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所以理解此概念要需要利用一些生动的情景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其中,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进行效果。

第十课 距离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2、能够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

2、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 3、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并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2、能够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难点:能够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龟兔赛跑》、战争片、百米赛跑等相关资料

学生:电动玩具、秒表(每组一个)、米尺(每组一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

谈话: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秒,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分钟,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二)探究活动

1.到室外测量并做好记录:小组内百米跑的成绩或赛车测量记录表

2.分析: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把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表示出来。(可用统计图表)

3.分析图表并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变化,小组间交流。

4.根据测量图表进行预测,然后再实际测量,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拓展活动

根据自己5秒钟走的距离和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板书设计:

10、距离和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物体所经过的距离

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

描述物体的运动: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进行说明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

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

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

难点:应用所学的物体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水杯,硬纸片等相关的资料;

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击隔板,鸡蛋落入杯中。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小组自行探究

1.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

2.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3.交流,小结

(三)组织集体研讨

1.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呢?

2.学生假设,交流。

3.教师演示小车遇障碍实验。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四) 归纳总结

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

(五)巩固拓展

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惯性。 板书设计:

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3、惯性的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惯性服务生活生产

2、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物体

篇2: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1、生命离不开水   2、观察水   3、神奇的水   4、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比较各种物体中的含水量。 教学准备: 橘子或西红柿或苹果、其他蔬菜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二、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 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 鱼儿游得欢畅;   ……   因为有你, 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三、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 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 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 …… (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第二课时 一、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二、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实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三、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4、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 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学生实验,师巡视。 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同学们运用鼻、舌、眼睛、耳朵、手发现了很多水的一些秘密,你想发现更多的水的秘密吗? 出示牛奶,有色饮料等,它们与水一样吗?只要比一比就能发现水的更多秘密。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3、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压力。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二、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三、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二、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三、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举例: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四、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实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五、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2、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3、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 教学准备: 1、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

篇3: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一、古诗导入,了解对月相变化的认识

1、出示古诗,学生齐诵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2、这些古诗中的“婵娟、玉兔”指的是什么?

3、对于月亮,我们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表述,出示几种典型的月相,并告知名称(满月、弦月、娥眉月)。

小结:月亮不同的.形状称为月相。月相有圆有缺,月相的圆缺变化成为月相变化。

3、出示圆月,了解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原有认识。

(1)这样的月亮一般会出现在什么时候?

(2)农历十五、六之前的月相会是怎么样的?之后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3)十一、二,初七八,初三、四,十八、九,二十二、三,二十六、七不同时期的月相又是怎样的?请给不同的月相找到相应的位置。

二、模拟实验,探究月相的变化规律

1、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1)我们在一个月中的不同时期都贴上了相应的月相,事实真的可能是这样的吗?怎样才能知道?

(2) 我们需要模拟哪些事实?我们要观察的是什么?

2、学生模拟实验,并画下乒乓球在不同位置“亮面”的形状。

3、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调整一个月中不同时期的月相排序。

4、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推测月相变化的一些规律。

A、月相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在一个月中盈亏一次。

B、上半月月相和下半月月相的凸面相反。

C、一个月中有几天是看不到月亮的。

篇4: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教学反思:           第二课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教学反思:               第三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 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四课 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

篇5: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教案

先锋英语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课是功能型的交际型的交际训练课,我借助“任务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读、写、游戏等溶于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

一、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语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听、说、读、写下列单词

n   do karate/go swimming/go skiing/go ice-skating

n   play football/ soccer/ baseball/ bowing/ tennis/ basketball/ volleyball

n  work out at the gym

2、学习句型:

n   打算What are you doing tomorrow/this weekend?

I am 动词 ing … tomorrow/ this weekend.

What is he/she doing tomorrow?

He/She is 动词 ing … tomorrow.

语言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能够运用be+doing+将来时间状语的结构询问和回答关于某人最近几天计划或安排的问题。

②、继续学习用表频率问句和表频率的副词描述自己或他人生活中频率。

③、在图文或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演。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敢干开口,乐于模仿,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自由参与和创新,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克服交流中的困难,使交际顺利进行。

文化意识目标:

能够恰当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交流中交换彼此情感信息。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1、使学生能够运用be+doing+将来时间状语的结构询问和回答关于某人最近几天计划或安排的问题。

2、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对情境进行模仿,创新,运用对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主要通过感知新教材——设置——灵活运用这三个主要步骤来突破教材重难点的。在教学开始让学生以旧带新引入新知,通过对教材的了解感知新任务,并在教师用多媒体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和实践最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实现能力的'发展。

二、教法和学法:

(一)小组活动学习法(二)情境教学法:(三)鼓励法

我把本课教学模式设置为 激趣设境——语言交流——人格发展

三、教学程序

Step1 : Warm-up (热身运动)

1。以Did you know 中五环的介绍来引出运动的话题,这部分知识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强调理解,不作过高的教学要求。因此,在对知识做介绍的同时也为新课拉开了帷幕。

教师接下来为学生们展示屏幕中出现的一组学过的运动图片,复习说出名称,并询问学生们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 Do you like playing baseball? Why? How often do you play football? What are they doing”其中教师穿插让学生以做动作代替回答,让学生们说出某人喜欢干什么和她正在干什么,为后面的学习用进行时表将来时的语言表达做了铺垫。 同时也对1,2 单元学过的知识做了复习。

Step 2:Presentation (新知导入)。

1)     教师接下来让学生猜测教师喜欢什么运动和多长时间做这个运动,尤其是教师拿出为学生准备的幸运星作为奖品,这时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因此我也看到了平时不愿举手的学生的手都高高地举起来了。在学生们竞猜同时,找几组代表性的频率副词和词组让学生自己写在黑板上面,在猜对的同时,出现答案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Look, I’m playing basketball. I play basketball twice a week.

2)     教师说 “I have a friend, Rie. She likes playing sports, too.” 出示Rie的照片,说,“她同时还有很多其它的计划在明年暑假中,看时刻表并且统计一下这些事情都是多长时间做的。这样就将书上练习4自然融到对话中,而不是为完成练习而作练习。根据现有教材课件将本课练习核对答案,

3)     教师接着介绍 “Everybody likes playing sports. Because they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Look at these people.What are they doing?”进而练习现在进行时的对话,为后面的学习用进行时表将来时做好充分铺垫并奠定了基础,同时,将本课新单词和短语在对话学习中让学生学习并掌握。

4)     下面教师问一名学生 “ Do you often play sports?”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答 “ No, I don’t.”教师说“I think you have to do your homework every day. You don’t have time to do sports. But National Day is coming soon. You will have a long holiday. You can do anything as you like. What will you do?”让几名答出 “I will ……” 教师问 “ Do you know my plan? I will read books on National Day(屏幕出现). I can also say “I’m reading books on National Day”(屏幕出现). They are the same. We have learnt this structure in another tense,” 学生说出是进行时,“They are the same, But sth is different. Look at some examples”这时屏幕出现对比 “Now, what is he doing now? He is…Tomorrow, What’s he doing tomorrow?He is…”这样学生们一目了然,在比较之后,让学生找出不同之处,进而教师屏幕进行总结,让学生简洁明了地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市教研室张老师在评课时特意说明此处处理非常巧妙,她说上课前她很想知道我怎么把进行时讲成将来时,她说这样处理让学生不但明了而且很快轻松掌握。在学完之后再问他们 “What are you doing on National Day?”学生们自然就运用新知识进行回答。

Step 3:Intresting Practice (趣味操练)。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做个调查,调查包括谁在十一将要干什么和多长时间做这件事,此项设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是使组内成员相互帮忙,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进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最后,找几组学生用三单形式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将本课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延伸。

教师在这里可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趣味游戏中学到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Step 4:Consolidation ( 巩固复习)

教师问学生们 “Do you know Bingo kids’ plans? What are they doing next week? Listen and write your answers”让学生们完成书中第2、3部分听力练习及看图写句型练习,然后检查答案。这两项练习也是通过教学课件完成,这里不再展示,

到此,本课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师的引领和安排下逐步完成。

篇6: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四课时:和倍问题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

(1)梨树有多少棵?( x)

(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 x)

(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 x)

2.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二、新课。

(一)学习例3.

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

出示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你怎样理解?

(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

(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

(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

(二)变式练习。

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5页“做一做”题目。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应用题?

2.这样的应用题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五、堂上练习:

练习十六的第7题(1)、(2),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各用什么解答好?为什么?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4、5、6题

篇7: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二课时:简便计算和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例3,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五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62×37+38×37 36×99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新授。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学生把题目做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五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五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6、9、10题。

篇8: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 60÷[(30+30)×10]

二、新课。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1)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想一想:这个算式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 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怎样才能保证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正确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 )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篇9: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课时: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的内容,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两地相距18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2.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段公路,两周修了5千米,正好修了这段公路的 。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 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 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四、全课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 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篇10:六年级第三单元语文上册教案

《吕氏春秋两则》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 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

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

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 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 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同;

1、作者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

2、都告诉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 问题的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

不同;

1、故事内容相异

2、说明对象不同

3、一个强调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 生地点。

五、延伸阅读

1、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对学生 的朗读作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点击》

篇11:六年级第三单元语文上册教案

学习内容:《花边饺子里的爱》

学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了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花边的花边饺子,体现年迈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母亲之情。文章表现了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学情分析: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提问和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深入体会母子包花边饺子的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六个生字,读读记记“威风凛凛、破天荒、大吉大利”等词语。

2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文中母亲和儿子包花边饺子的用意,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体会儿子对母亲的孝敬。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学习方式方法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法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学习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扣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饺子吗?谁知道饺子都有什么馅的?你喜欢吃什么馅的饺子?饺子,是普普通通的食品,平时我们想吃就可以吃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饺子的课文。板书:花边饺子2、读了课题,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预设:(1)花边饺子什么样?怎么做?(2)写了和花边饺子有关的哪些人?(3)写了和花边饺子有关的什么事?

二.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3、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同桌解决生字词。

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威风凛凛:本课指妈妈很威风,使人敬畏的样子。

历久:经过很长的时间。

4、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哪几件事?(小时候妈妈为我们包花边饺子,长大后我为妈妈包花边饺子。)

5、自读课文,为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妈妈喜欢包饺子。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妈妈给“我们”包花边饺子。

第三自然段:(4~6自然段):“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

三、走进童年,体会母爱1.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思考:花边饺子为何能给小时候的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 2.交流后出示课件:

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1)理解“花招”是什么意思(花招的原意是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本课中的“花招”是借用,带有褒意),妈妈的“花招”是什么? (2)妈妈为什么要耍这个小花招儿?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结合文中的“挨”“每月几十元工资”“养活”“破天荒“等词语,体会当时生活的拮据。

在妈妈的“花招”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她心里在想什么吗?指导朗读。(此刻你对那一个个花边饺子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句子。) (3)引读课文。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生接读)即使不逢年节破天荒包上一回饺子,妈妈也总是要包上两种馅儿:一种素的,一种肉的。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我和弟弟常常捣乱,把饺子弄混。让妈妈只好混在一块煮时——(生接读)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小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子!”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捏出了漂亮的花边饺子——(生接读)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把饺子边儿用手指一捏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就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煞是好看。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生接读)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虽然生活艰难,有妈妈的呵护,我们依然是快乐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小的花边饺子,包的不仅是肉馅儿,还包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这种亲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蕴藏在字里行间。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这一份浓浓的爱。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四、研读课文,亲情回报小时候,妈妈的花招儿,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无声的浓浓的母爱。长大以后,我也耍了个花招,我们认真读读课文4至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8自然段,想想我耍了什么花招?2.反馈交流。

(1)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用糖馅儿包了一个花边饺子。

我为什么耍这个花招?(联系上文理解——妈妈一辈子最爱吃的是饺子。每逢包饺子的时候;

妈妈最为得意,而且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妈妈对饺子的特殊感情。) (3)“每逢见我拎回肉馅儿,妈妈就立刻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来调馅儿,绝不让其他人沾手。那麻利劲儿,那精神劲儿,又像回到了她年轻的时候。”(她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联系第2自然段体会。) (4)妈妈的花招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那我的花招给妈妈带来的是什么?(快乐、惊喜)你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引领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如: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堆饺子,哪儿能那么巧就让我吃着这个饺子呢?”等句子。)从这个糖馅儿的花边饺子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爱)分角色朗读生日这天的对话,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对母亲的爱。

[还是从“花招”入手,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感受花边饺子给母亲带来的无比惊喜,引领学生体验我利用妈妈教会我包的花边饺子报答了无私的母爱,再次认识文中的“花边饺子”的内涵:爱的象征。]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默读全文,然后出示句子:

(1)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2)她不知道我也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把糖馅儿包到了花边饺子里。

思考:这花边饺子里到底包的是什么?(小结文章的表达方式:前后呼应、托物寄情。)思考:妈妈教会的仅仅是包花边饺子吗?(小小花边水饺,浸满浓郁情思:艰苦岁月里的肉馅水饺,蕴涵着妈妈对儿子的体贴与疼爱;

幸福时光中的糖馅水饺,倾注着赤子报恩的深情。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相隔数十年的两种水饺,用“情感”之线编织在文章中。没有豪言壮语,但是最朴实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六、拓展延伸读写结合学完了《花边饺子》这篇课文,你们是不是有一种深深的感情在涌动呢?请你们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说说你们的心声吧!作业设计1读课文,找出并摘抄自己喜爱的词语。

2.实际生活中,你有过类似文中作者的感受吗?板书设计花边饺子里的爱妈妈儿子把花边饺子包花边饺子儿子难忘妈妈开心

篇12: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读后感

每当我走进教室,就会被一种浓浓的友爱包围着。班级,是我无比亲切的第二个家。这里给我温暖,给我爱,滋润着我的心灵。(起因)

回想往事,一幅幅让我感激涕零的画面仍历历在目。记得有一次,在做操时,一个三角板飞了过来,刺在我头上。我立刻感到了脑门上痛痛的,我想:“没事,反正这些小磕小碰不要紧。”可又觉得黏乎乎的,一摸,一看,心里的恐惧感立刻涌了上来。血!红红的,在烈日炎炎下分外刺眼,我拍拍前面的李柯蓉,带着哭腔说:“血,血。”然后就泣不成声了。当时我才刚上四年级,对这突如其来的横祸不知所措,只好无助地哭起来。(心理、语言、动作)

李柯蓉回头一看,不由得惊慌起来,她急忙跑到队伍后面喊老师。“老师开会去了!先把霍星羽送到医疗室!”队伍后面的刘彦宏沉稳地说,但也掩盖不了她惊恐的神情。此话一出,大家立刻连声附和,李柯蓉、刘彦红、刘章、贺雯一起簇拥着我走向医疗室。一股暖流涌上我心头。(经过)

“你没事吧?”刘彦红一边关心地看着我,一边问。“我,不知道……”血已经从我的头上流到了脸上,我害怕极了,抽抽嗒嗒地哭了起来。“别哭!别哭。”李柯蓉亲切地安慰道,“一会儿医生一检查,一包扎就没事了。”“抬起头来好些吧!”贺雯也说。“不是流鼻血,抬什么头!”刘章果断地打断贺雯的话……

来到医疗室,医生检查了伤口后,通知了我的母亲。这期间,贺雯打来干净水,辅助医生给我清洗伤口,李柯蓉怕我疼,不停地朝伤口处吹气,刘彦宏则眉飞色舞地讲起了笑话,逗得我忘记了疼痛,哈哈大笑,眼角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篇13: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读后感

我们六(7)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是由39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组成的一个大集体。在我们生活的学习中,都会有许多感人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在我的记忆深处,一直有一件事感动着我。

打开记忆的闸门,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到那个充满温馨的一天。

那是前不久的一节美术课上,我正专心致志的画着画,突然,我觉得胸闷气短,喉咙又痒又难受,忍不住咳嗽,我拼命的想忍住,因为正是上课,可越忍就越着急,浑身发热,冷汗直出,我的脸涨得通红。这时,老师注意到了我,来到我身边,俯下身子,小心翼翼的询问到:“王小雨,你是不是生病了?”我这时难受的说不出话来,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和脸蛋,发现我出了好多汗,老师温柔的问道:“要不要紧,你先趴一会儿吧,别画了。”我点了点头,难受的趴在课桌上。正是上课,我旁边的同学都过来询问我的身体状况。吴小丹主动拿出了纸巾,替我擦汗,陈明回过头来,微笑的问道:“王小雨,你要不要喝水?”……..同学们的关怀,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下课后,吴星丹和张蕴丹来到我的身边,担忧的问道:“王小雨,你感觉怎么样了?要不要去告诉老师呀?”面对他们诚恳的目光,我摇了摇头,说道:“不用了,我只是感冒了,没关系,再说下节就是英语课了。”吴星丹摸了摸我的头,焦急的说:“还没关系,都这么烫,你别坚持了吧,英语课也没关系,老师不会教新课的吧,你就放心吧!”可我还是不愿意,她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劝我,我拗不过她们,无可奈何的答应了,他们一听我答应了,便连忙跑向了办公室。望着她们逐渐消失的背影,我虽然身体非常难受,心却格外温暖。她们的行为如茉莉开放,玫瑰芬芳,就像三月的和风,轻柔的拂过我的心头,漾起勃勃生机,如阳光照射,洒在我的心田,温暖人心……

这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虽不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只要这份关爱就已足够了,这件事,使我更爱老师,更爱同学,更爱我们六(7)班。

篇14: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我来到人间已经11个春秋,我的出生给家里增添了许多欢乐。在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幼儿慢慢地成长为一个有礼貌守纪律的少年。我是一个即将升入的初中的“青春美少年”:个子高高的,一对灵敏的耳朵,一双小而机灵的眼睛,一个小巧玲珑的鼻子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听妈妈说过,婴儿时的我胖乎乎的,好聪明,刚到了九个月就会说话了,把妈妈叫得很开心;10个月就会走路了,摇摇晃晃,东倒西歪但不让扶,有一次从床上掉下来至今脸上还留有伤疤;奶奶说我四岁开始就很有礼貌,路上遇见熟人都会叫人。到了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有比较强的上进心。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说只有一小部分同学才能加入少先队,我想:系上红领巾是多么光荣的事啊!之后,我加倍努力,各方面都做的很好,每次考试都是级段第一名,于是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我在宣誓的时候感到无比光荣,心想: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啊!三年级时每次考试我都在柳泉镇前三名。为了让我知道“天外有天”,妈妈把我转入现在的学校。在学习上我能多看课外书,因此,四五年级时我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表扬,去年我的联词作文《我盼望着》在《现代家长》第2期发表,还收到20元稿费;数学成绩一直在班内前几名,但我有一个毛病就是粗心大意,这次月考我的数学题全会,却得了八十多分,发下卷子一看都是粗心惹的祸;但是英语一直是我的弱项,总要靠妈妈的辅导才能考好。

我有时也上网冲浪,网上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看看那动人的诗句,听听旋律优美的音乐,与同龄人在博客上分享写作的快感,一些烦恼顿时就会烟消云散。

现在进入六年级了,我渐渐懂事起来,也不再贪玩了,我的学习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我再也不会抱怨作业的多少了,学会了化压力为动力,学会挤时间了,许多困难都能迎刃而解了。

比起小时的我确实是进步了,可是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学海无涯,我还有许多东西不懂。我想:只要有远大理想,带着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勇气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迈进成功的殿堂,人生的画卷一定绚丽多姿!

朋友,了解我了吧,伸出手让我们在人生路上携手奋进吧!

篇15: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书写要工整,规范。(3分)

二、看拼音写词语,要求把字写漂亮。(10分)

qīnɡtīnɡ yánsù shūshì yíshì kuíwú

( ) ( ) ( ) ( ) ( )

bàoqiàn yōulǜ liūzǒu miǎnqiǎnɡ jièyì

( ) ( ) ( )( ) ( )

三、选择下列词句中多音字正确的读音打“√”。(4分)

勉强(qiánɡqiǎnɡ) 冲(chōnɡchnɡ)里屋叫 瘦削(xiāoxuē)

强(qiánɡ qiǎnɡ)制 冲(chōnɡ chnɡ)出屋子 削(xiāo xuē)笔

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zhezháo)。

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zhezháo)了。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 )惊( )跳 自( )自( ) ( )( )不安

( )目( )睁 自( )自( ) ( )( )铭心

五、选词填空。(4分)

安静 宁静平静 幽静

1、看见他依然宽厚地对我一笑,我的心才得以( )。

2、中午,教室里非常( ),同学们都在专心地写作业。

3、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 )。

4、我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 )。

六、照样子写词语。(6分)

湿淋淋

缝缝补补

七、判断下列省略号的作用,把序号填入( )里。(4分)

① 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 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③ 表示语音的跳跃。 ④ 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 )

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

3、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 )

4、“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 )

八、把下列名言警句补充完整。(8分)

1、轻诺必寡 。

2、民无 不立。

3、,不能动人。

4、,天之道也; ,人之道也。

5、有所 ,纤毫必 ;有所 ,时刻不易。

九、快乐阅读。

穷人(课文选段)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寒冷----( ) 喧闹----( )

2、屋外环境恶劣,屋内却温暖而舒适。“温暖”、“舒适”表现在

。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是个 的人。(4分)

3、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头描写海浪、风暴?(3分)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是( )。(3分)

①桑娜害怕丈夫打不到鱼,孩子们会挨饿。

②桑娜为出海打鱼的丈夫可能有生命危险而提心吊胆。

③海上起了风暴,桑娜为了天气的突然变化而感到害怕。

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

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可是,当一个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男孩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我应该付您多少钱?”

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泪水涌上了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你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其实,男孩本来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有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若干年之后,有一个来自小镇的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们会诊治疗。

一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地址,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个“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账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自己的名字。

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支付多少医药费。可是,当账单送到她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信:这笔费用将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颤抖着翻开了这沓厚厚的账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它显得有些巧合。人们之所以传诵这个故事,是因为它颂扬了 的高尚品德。(4分)

2、“满满一大杯牛奶”产生不了多少热量,可它却能让男孩“觉得浑身有劲”,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直至走向成功,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分)

3、这个故事不长,但处处都有照应。你能找出运用了照应手法的地方吗?请你至少举出两处,并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① ②

4、请用文中的词语给短文换个题目,或根据中心拟个题目。(4分)

免费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九、习作展示台(25分)

请以《爱,在 流淌》为题写一篇习作,注意事情发生的环境,注意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表达真情实感。400字左右。

篇16: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evening? Im going to the cinema.”并能对其中的动词和时间短语进行替换操练。 2.能够听、说、认读动词短语:take a trip,go to the cinema,read a magazine. 3.能够听、说、读、写短语:next week,this morning/afternoon/evening;并能够听、说、认读时间短语:tomorrow,tonight. 4.能够在Pair work中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时间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听、说、读、写Lets learn部分的四会短语;并能替换  going to do句型中的动词和时间短语对将来的活动进行表述。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也是四会词汇的听、说、读、写以及对be going to do句型了解和替换操练。   二、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认读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evening? Im going to the cinema.”并能对其中的动词和时间短语进行替换操练。 2.能够听、说、认读动词短语:take a trip,go to the cinema,read a magazine. 3.能够听、说、读、写短语:next week,this morning/afternoon/evening;并能够听、说、认读时间短语:tomorrow,tonight. 4.能够在Pair work中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时间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听、说、读、写Lets learn部分的四会短语;并能替换  going to do句型中的.动词和时间短语对将来的活动进行表述。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也是四会词汇的听、说、读、写以及对be going to do句型了解和替换操练。   三、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动词短语卡片,如:take a trip,go to the cinema等。 2.  教师准备Lets start部分的教学挂图。 3.  教师准备录音机和本课时的录音带。 4.  教师准备上课时分派给学生的小礼物。   四、教学步骤和建议 1.  热身(Warm-up) (1)T: Can you sing any English songs? S: Yes. T: Good. Which song can you sing? S: Happy birthday to you ... A,B,C,D,E,F,G,........ T: You are so good, here I have a new English song for you ,please sing after the video, lets see who is the best singer. OK? S:OK. T: Are you ready? S: Yes. T: Now lets start. After the pupils singing the song ,I will choose the best singer and give him/her a small gift. (2)T: Can you understand the sentences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nd Im going to.... ye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things that dont happen now, but will happen later. This part is to arouse the pupils interest and help them get a general ideal about the sentence structur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2.预习(Preview)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课程表,说“Look! We have so many classes in a指着Monday说:“What classes do we have on Mondays?’帮助学生一起说“On Mondays,we have English,Chinese,math.…”再请学生回答其他几个的课安排。 (2)教师出示当天的日历,师生进行如下问答:   丁:What day is it today?   S:Its Monday/Tuesday.…   丁:What time is it now?   S:Its 9 oclock.(根据实际时间) 丁:What are you doing now? Tomorrow afternoon?”等。   3.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T: Now, I see, you have four groups, I want a group leader in each group. You will count your marks. T: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I have a time 轴,Can you tell you me the order?             After we check our answers, I will assign my pupils read these words and structures in kinds of ways: read after teacher, read them group by group, and one by one. At the same time, I will choose the best group and the best pupil. In this part, pupils will get to know tomorrow, tonight, this morning, this afternoon, this evening and next week. (2)T: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can you guess what is this? S: It’s a magazine. T: Yes, do you know what does she do? S: She reads a magazine. T: Yes, now please help me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我打算今天下午看本杂志。Which one do you choose? S: This afternoon.   …… I will introduce the phrases take a trip, read a magazine, go to the cinema, play basketball, do the dishes, take photos in this way. (3)“演一演、猜一猜”活动   教师准备好动词短语卡片,如:play spots,go hiking,dO morning exercises.the cinema,take a trip,read a magazine等以及相关道具,如电影票、杂志、背包、太阳帽等。生抽出一张卡片,根据上面的图片或文字,用动作表现出来,其他学生猜是什么短语。当有学生抽到新短语read a magazine时,教师可引他借助杂志来进行表演,其他学生由此可能会猜:read a book,教师借机引入词magazine。教师可将take a trip留到最后自己表演,借助背包、太阳帽,产生可能会猜出是go hiking,教师说:“No,Im going to take a trip.引出新短语take a trip。  ’ 教师可设立“最佳表演奖”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也可设立心有灵犀奖”来鼓励学生踊跃竞猜。 (4)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引导他们主动替换对话中的时间和动词短语,进行更为广泛的操练。 Pair work T: Look! Here are some activities that are good for you.Please decide when you are going to do them and tell your partner.Pay attention:You can do them in two weeks. In this part, teacher can encourage the pupils speak out as much as possible, they can also interview the teachers sitting beside them if they can. After introducing several pairs of pupils speak out their plans, teacher will tell the pupils the truth that it will be better for us to make a good plan of what we are going to do. This is also the emotion teaching aim of this class.   4.  巩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学生抄写本课时的四会词汇。 (2)学生以表格形式安排自己第二天的活动并向朋友或家人介绍。 (3)学生跟录音学唱歌曲“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4)学生做活动手册的配套练习。    

篇17: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诚信是什么?有人说,是一件拾金不昧的小事;有人说,是主动承认错误的良好习惯:还有人说……

诚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就说今天发生的事吧,我就经历了一次诚信的考验。今天,我不小心把陈柯臻的一瓶修正液弄坏了,我当然得赔他。但不好意思向妈妈妈开口要钱。于是,我便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取那是2。5元钱。可是种种假设都被我推翻了。无奈,我只好硬着头皮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妈妈不但没有怪我,还说我是个诚实的孩子。此时的我终于舒了口气。

篇18: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然而他并不骄傲,却也不因自己那一身粗布土衣而感到自卑,虽然他知道,总是有一些“忌妒”的人在背后对他评头论足的,但他不介意,也不理会,他只是在埋头苦干,伏身扎入知识的海洋,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有一种轻松与兴奋的感觉,因为他知道……就是有灵魂的生命。

就连老师也对这么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农家子弟产生了兴趣,他们知道他的艰苦,一天两顿饭,一碗开水两个馒头,因为他吃不起那些“山珍海味”,他也不“忌妒”,也不“自卑”,因为他的心里有一个强大的支柱——家。

临近高考,他又有了新的烦恼,考上了大学,家里哪来那多钱让他报名呢?当他与家人商量过后,结果是“卖掉家里唯一可以称得上是值钱的东西——那台破旧的缝纫机,还有就是让妹妹辍学。然而在得知自己上大学有一线希望之时,随之传来的是另一个不幸的消息:父亲病倒了。这怎么能行?家里唯一的支柱都倒了,怎么办?!

篇19: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了高考,结果却异常地令人吃惊——他“落榜”了。

他来自于一个贫瘠的小山沟中一户人家,由于家境贫寒,他更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读书学习上,从小就有比别人刻苦许多的精神,自然他每年都拿着这独一无二的第一名。

他的家中有80多岁的老奶奶和半身瘫痪的母亲,一个同他一样在刻苦学习的妹妹,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妹妹比他还要刻苦,甚至是拼了命地去学习那像大海一样深不见底的知识,他也比谁都要了解妹妹那种求知似渴的心情,这样,家里的一切负担便都压在父亲一个人的肩上,他更明白父亲那苍苍的白发与衰老的容颜是为谁而提前。

他非常努力地学习,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以优秀的成绩才能回报家人所付出的那些深情,那些寄托!中考那年,他稳夺桂冠,压倒群雄,以最突出的成绩,顺顺利利地考入重点中学。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相关文章:

1.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2.作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第三单元作文六年级上册

4.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5.六年级上册作文第三单元

6.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8.运动让生活更美好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9.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0.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同步作文

下载word文档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