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要一份糖醋里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范本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篇2: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练习题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675×(120÷24)=
(2159+675)×26=
6891+2037-5647=
50000-78×34=
8571-2410+3243=
8722÷89×58=
2.先用计算器计算,再找出每组算式的规律,把横线上的算式填完整。
(1)99×97= (2)21×9=
999×997= 321×9=
9999×9997=4321×9=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南山小学排球队队员的身高情况如下。(单位:厘米)
男生:138 143 130 141 137
142 136 139 134 140
女生:150 142 143 145 130
128 141 139 137 135
分别求出学校排球队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练习题,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篇3: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运算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两步的式题运算。 2、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悟多种运算形式在具体运算中的特点,建构简单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题、激发兴趣。 脑子真灵便,是数都会算, 算盘比不上,人人都称赞。 (打一电子用具) 学生猜谜引出计算器。师:你知道什么地方还使用计算器的?(让学生发现计算器在生活中的用途) 买东西的视频 他们用什么来算帐呢?(用计算器) 你知道人们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用计算器吗? 为什么人们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都用计算器呢?(使用计算器快、准、方便),那你想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本领吗? 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 1、自主学习,了解计算器 师介绍计算器:计算器一般由开关、显示屏、键盘和内部电路等几部分组成。计算器是通过按键盘上的键来进行计算的。同样类型但不同型号的`计算器,键盘会有一定的差异,各种键的位置、标志等略有不同,但基本功能是一致的。同时教师说明:各种不同的计算器外部结构都可以分为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最基本的功能是计算。 2、探索,学习计算器的操作。 首先提问:你们以前用过计算器吗?会用吗? (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38+27= 30×18= 请学生来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2)练习:(765+469-296= 816÷68×27= 我们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做到:细心输入,读准数字,小心按键。 三、灵活应用,辨证对待。 1、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2、比赛(抢答),看看谁快。 15+20 82-62 1000×5 76549+3568 87×45 1305÷45 比赛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感受到: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要把它用到实处。 3、同学们是不是真正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了呢?下面我们来表演买卖东西。 三、探索发现,拓展应用。 有趣的探索。 请你用计算机计算:11111×11111 请同学汇报答案,为什么大家的答案不一样,估算一下这样的算式个位是几,大家的答案都不对,这是什么原因了。 因为我们的计算器它的数位有限,普通的计算器保有八位,超过八位就会显示错误数据。 那我们就没办法这样的题目了吗? 我们先用计算器做下面几道题,相信你一定能找到这道题的答案。 1×1= 11×11= 121 111×111= 12321 1111×1111= 1234321 学生先计算后汇报答案,说说每题的计算方法,前两题口算,后两题用计算器计算。 仔细观察这组题目,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交流规律。 你还能接着往下写一题吗? 现在你知道11111×11111的答案了吗? 师:看来,学习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没有一种工具是万能的, “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 五、课时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老师想问你,你会用计算器了吗? 计算器有方便、快捷、准确等优越性,所以我们要学好它。你认为现在的计算器还有哪些缺点呢,你觉得应该怎样改进? 六、作业 练习三11题篇4: 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认识电子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
2、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3、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究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4、能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5。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
重点难点:
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能用计算器探究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请看一段录象(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刚才这段录象提到了哪几种计算工具?(示算筹图算盘图)
师: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了,1977年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日问世以后计算机就成为了人们计算经常用到的工具。
(课件出示各种常见的计算机)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有人使用计算器?你会用吗?
二、使用计算器
1、计算器介绍
你知道计算器上各中按键的名称和功能吗?请同座相互说说介绍。(然后叫一人上台用展示仪演示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ON、OF、AC、CE、C的功能是什么?如果要进行计算怎样按?数字――符号――等号――清除)
我们都知道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那这节课咱们就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课题)
2、尝试练习,规范操作
(电脑)银盆岭小学在校学生775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千克,一天可节约用水775千克,一年(365天)共可节约用水多少千克?
(1)指名口头列式
(2)学生试算
(3)汇报结果,纠错
(电脑)一年节约 282875千克,如果缺水地区一家三口每天用水25千克,这些水够他们用多少天?
学生试算
(电脑)每年按365天计算, 115131天是多少年?
学生试算
师:通过我们做的题目的数字这么大,但是你感觉难不难?你认为使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好处?
3、灵活运用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219×35= 41600÷128= 24÷6= 125×8= 138976-138970= 1379+34089=
(2)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师:这些题都是用计算器算的吗?哪些没有用?为什么?
(3)归纳总结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题适合用计算器计算?
三、能力提升
师:想不想算一个又大又难算的题目?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挑战极限的游戏。
我们就用9作为乘数吧。你准备几个九相乘?小了,8个九吧
999999999×999999999=
试算
报得数
你认为计算结果正确吗?
在计算器上你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E对了,他是英文单词错误的缩写,你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吗?错误!
师:那老师不看这个E也可以知道这个结果上错误的,你知道我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吗?
师:是的,因为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现在用我们的手中的计算器因为为数少了,看来这个题目没有办法做了。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着急,这个数字大了,那如果小一些我们能不能算?那我们就从简单的做起看能不能发现一些什么?
计算:9_9=81
99_99=9801
999×999=998001,
9999×9999=99980001
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你想说什么?
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8000000001
做了这道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是呀!计算器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用自己聪明的头脑解决,为自己骄傲吧!但是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我们计算器就没有一点作用吗?
师:是的,他 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的工具。其实,我们手中的计算器因为位数少不能计算,但是还是有工具可以计算出的,比如我们教室现在就有的――电脑师演示
师、现在64位计算器已经在许多行业使用。尽管这样,是不是计算器就能够解决所以的问题呢?
师: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智慧才是天敌下最伟大的力量。(出示培根的名言)
希望同学们做个充满智慧的人
篇5: 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优秀
3.3×6.7 =(22.11)
3.33×66.7 =(222.111)
3.333×666.7 =(2222.1111)
3.3333×6666.7 =(22222.11111)
3.33333×66666.7 =(222222.111111)
2、课件出示练习题。
(1)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结果。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学生独立填写结果。指名汇报结果。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1234.5679×45=55555.5555
1234.5679×54=66666.6666
(2)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6×7=42
6.6×6.7=44.22
6.66×66.7=
6.666×666.7=
6.6666×6666.7=
6.66666×66666.7=
学生先独立观察,发现规律后填出结果。
6×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6.666×666.7=4444.2222
6.6666×6666.7=44444.22222
6.66666×66666.7=444444.222222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这节课上,我学会了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课后习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篇6: 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使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感受使用计算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较广泛的应用价值,了解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养成自觉、及时验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能运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探索并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上课前,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开始!
①18+21= ②56÷7= ③3028-2956= ④589×76= ⑤98+199= ⑥12+459+88=
2、有的同学为什么会计算得这么快?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小结:看来,在进行像这样的比较繁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请计算器来帮忙。
3、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及了,人们经常会在什么时候使用计算器呢?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可能需要使用到计算器,特别是商业中(图片)。除了专门的计算器,有的手表上也有计算器(出示手表)。还有哪里也有计算器?(电脑、手机、遥控器、电子秤等)
4、师:使用计算器有哪些优点呢?那你想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本领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5、师:你认识计算器吗?先向你的同桌介绍计算器。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计算器?
二、观察认识
1、整体认识
这是一个常用计算器的面板(出示图片),上面部分是显示器(板书:显示器),下面部分是键盘(板书:键盘)
2、认识键盘
(1)观察一下,这个键盘上的哪些键你已经认识了?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2)互动生成
①有0、1、2、3、4、5、6、7、8、9这些有数字的键叫数字键,(板书:数字键),自己指一指你计算器的数字键。
②有+、-、×、÷这些运算符号的键叫运算符号键,(板书:运算符号键)。自己指一指你的运算符号键。
③有ON这些字母的是开机键。(板书:开机键)你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找到开机键吗?和老师不同的上来指给大家看看。你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还有其他功能吗?(清零)
④有OFF这些字母的是关机键。(板书:关机键)你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找到关机键吗?有些计算器上没有关机键又是怎样关机的呢?(自动关机)
⑤其它一些键的名称和功能又是什么呢?我们以后慢慢认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配套的说明书。
三、尝试应用
1、按数
(1)先开机,显示器上显示了几?表示可以开始计算了。
(2)请你在计算器上任意按一个自然数,谁愿意上来边说边按给大家看看?他是怎样按的?按照数字顺序按键就可以显示要按的数。
(3)现在请你清除自然数后再按出一个自然数892,谁愿意上来边说边按给大家看?他是怎样按的?先按开机键清除原来的自然数,再按一个自然数。没做对的同学再试一遍。
(4)同学们都已经会按数了,你们会用计算器计算吗?38+27
谁愿意上来试一试,他是怎样按的?他算得对吗?请你用口算、笔算验证一下,请你在自己的计算器上试一下。
(5)加法算的很好,咱们再来算一道乘法题,好吗?30×15,等于多少?谁愿意上来演示验证一下。
2、计算(同学们已经能够利用计算器正确地计算了,你能利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出示苏宁电器购物中心的发票,从发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帮张叔叔算一算,带30000元钱够不够呢?请你估算一下
(2)怎样才能知道张叔叔究竟花了多少钱呢?
① 要先求出每种电器的总价,再求三种电器的总价。
怎样用计算器求三种电器的总价呢?谁愿意到上面来演示一下。(计算连加时,我们可以按顺序按键输入数字和符号进行计算)
②用计算器算一算,把答案填在发票上。校对。营业员阿姨是怎样填写发票的呢,和你填的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想知道大家算得对不对,该怎么办?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算。自己选择一个算式后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3)延伸问题:你还能根据这张发票中的信息提出一些用减法或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老师选择两个问题请大家用计算器算一算。
①电脑的总价比VCD的总价多多少元?
②电脑的数量是照相机数量的几倍?你为什么不算?对,像这样比较简单的题目是没有必要用计算器计算的,计算器是用来计算数字比较大、比较复杂的题目的。
(4)“人机挑战”,“比比谁最聪明”。
师:是人聪明呢还是计算器聪明呢?我们来进行一次挑战,你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挑战队”还是“计算器队”,每次比赛后都可以重新选择下一次参加的队伍。
10+20= 45÷9= 27-16= 80×50= 29×42= 457÷7= 3569+1427= 8737-3210=
师: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培根的名言)。
3、找规律
想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下列问题吗?
先用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积,再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我们可以用计算器验算,也可以找到规律进行推算。
4、用计算器算出得数,再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11111111×11111111=
“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是我们错了,还是计算器错了?你能想办法解决吗?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解决方案。”
1×1=
11×11=
111×111=
1111×11111=
11111×11111=
(1)用计算器计算,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校对。
(2)这组题目中隐藏着哪些规律呢?
(3)你能照样子继续写出几个算式吗?你能用计算器进行验算吗?
(4)在进行像这样的比较复杂的又有规律的计算时,我们可以请计算器来帮忙,也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找出规律再推算出比较复杂的算式。
5、小挑战老师这里有一道比较复杂的算式你会算吗?
22222222×55555555= ?
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迎接了挑战,取得了胜利。祝贺你们。
四、观察拓展
1、想了解一下计算工具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吗?
2、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人们一直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到了周代,人们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 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在数学问题时,人们还编了一套歌诀。到了汉代,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是计算工具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于所有人的使用。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64位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它每秒钟可计算1000万亿次,过去需要数代人计算的题目,现在片刻间就有了答案。
3、了解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能想象一下未来的'计算器是怎样的吗?(这些美好的想法,都有待于同学们今天好好学习才能实现呢!)
篇7: 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2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工具
计算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引入
(一)小组合作,使用计算器。
现在老师给出一个表格,请根据内容用计算器算一算。你能发现规律吗?
(二)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每组请两个同学来汇报她们的最终计算结果。
师:看了以上的结果,大家有什么感受。
师:同学们最终的答案都是一样的,真的是很神奇,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
生:有。
2 探索新知
(一)探索规律
(课件出示例题:)
1÷11=
2÷11=
3÷11=
4÷11=
5÷11=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
师:观察计算出来的结果,分组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汇报结果: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二)尝试应用规律
你能不用计算,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后几题的商吗?学生尝试写出后几题的商。
指名汇报计算结果。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出这几道题的商呢?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验证规律
学生用计算器验证规律。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460×0.008=(3.68)
4.6×0.8=(3.68)
0.46×8=(3.68)
0.046×80=(3.68)
0.0046×800=(3.68)
(2)用你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3333
1111122222÷33334=33333
┆
11111112222222÷33333334=33333333
生:我发现了:
①积都是由“3”写成的;而且“3”的个数与被除数中“1”、“2”的个数相等。
②商都比除数小1,(或 “除数-1”就是商)
③商中的“3”的个数比除数中3的个数多一个。
(3)算一算,找规律:
46×96= ( 4416 ) 69×64 = (4416)
14×82= (1148) 28×41 = (1148)
26×93= (2418) 39×62 = (2418)
生:我找到的规律:
①等式左边的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就是等式右边的因数。
②两个因数十位上数字的乘积等于个位上数字的乘积。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不但会用计算器计算,还会用计算器探索一些题目的规律,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几道题(师课件出示题目):
(1)用计算器计算出前三题,找出规律,再用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的答案。
9.9×9.8= 97.02
9.99×99.8= 997.002
9.999×999.8= 9997.0002
学生思考找规律。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的得数。
9.9999×9999.8= 99997.00002
9.99999×99999.8= 999997.000002
9.999999×999999.8= 9999997.0000002
(2)用计算器计算出前几题,找出规律,再用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面的答案。
5×9= 45
55×99= 5445
555×999= 554445
5555×9999= 55544445
师:用找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55555×99999= 5555444445
555555×999999= 555554444445
5555555×9999999= 55555544444445
(3)先计算出前三个的商,找出规律,再把其他算式补充完整。
2.88÷9= 0.32
3.798÷9= 0.422
4.6998÷9= 0.5222
生: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师:用你找到的规律补冲完整。
__÷9 = __
__÷9 = __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题目来巩固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3 巩固提升
1、第19页做一做
篇8:小学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 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 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课始时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根据课件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佳境,
2、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
让学生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还让学生在“找一找”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规律。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生答)咱们今天再去逛一下金江的百惠超市,好吗?
2、出示收银情境。师:这位收银员是小丽阿姨,她每天要收上千人的购物款。你们看小明买了4支铅笔。(出示小明拿了4支铅笔,并标明每支2元),谁能帮小丽阿姨口算一下,小明应付多少钱?指名回答后,一位叔叔买了一部电视机2859元,一台电冰箱2507元,一个消毒柜628元)师问:谁又能口算出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呢?(让学生稍做思考,体会口算时的困难。)师紧接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以上导入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认识、使用计算器。
1、师:大家认识计算器吗?你们知道计算器面板上有什么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适当小结:计算器面板上有显示器和键盘)
2、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键盘上各个按键是做什么用的?(学生介绍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重点认识:开机、关机、清除、数字、运算符号等按键。)
3、师: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作用吗?会使用它进行计算吗?(
(三)梯级练习,巩固提高
1、“试一试”
765+469 3028-2965 589×76
41600÷128 765+469-296 816÷68×27
然后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准确、快捷)。
(这一活动,放手让学生单独练习,使他们在操作中熟悉键盘,在操作中养成技巧,并从中体会到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识。)
2、比一比:课文第101页的第32 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防止学生情绪冷却和学习疲劳,又达到逐步熟练使用计算器的目的)。
3、找一找。
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式子。
1×1=
篇9:数学用计算器计算练习题
数学用计算器计算练习题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58+1409= 5200-2689=
3254×268=235×68÷34=
8906-473+2170=7575÷25=
356+148=1752-986=
3002×152=4872÷24=
38×9306=7504+2496=
2.75+76+77+78+…+97+98的和是( )。
3.从1000里连续减去5个98,结果是( )。
4.(1)3060DD→÷45 DD→+889 DD→÷33
(2)225DD→×84 DD→÷25 DD→÷27
(3)870DD→×46 DD→÷23 DD→×135 DD→÷45
(4)9893DD→-8436 DD→×13 DD→-8941 DD→÷500
篇10: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各键的名称符号与功能。
2、步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会正确利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教学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地四则混合运算时的按键顺序。
教学难点: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的计算器的按键顺序。
教学过程:
课前先利用课件介绍有关计算器的发展和有关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题目: (1)3+5 (2)、8+12 (3)、15+25 (4)2895+14806
比赛:看谁能够以算得又快又准。
2、师提问: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呢?
生反馈:前面三道是口算的,最后一道是用计算器算出来的。
4、师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
课件显示:电子计算器
二、自主学习,了解计算器。
1、引: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计算器,老师不教,让你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器表面的符号、名称、功能。你们可以参考三位“老师”:老师、书本、同学。学习后,老师要请同学汇报,看哪个同学知道的最多。
2、小组展开学习
3、汇报成果(师引):老师发现同学学习得都很认真,讨论也很激烈,那现在老师就同学来汇报你的收获了。
课件显示:
三、动手实践操作
1、课题揭示::可是光说不会做那可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我们一定得学 会操作。揭示课题:(板书)
2、师引:昨天,一个老大妈就恰巧向老师请教,她说自己买了一个计算器,但就是不 知道如何用,今天老师就让同学们做好事,帮助老大妈一下。
3、课件显示:79。2-0。43+9。546
4、学会先自己尝试操作。
5、提问:这道题谁会操作呢?如果老大妈在你面前,你会怎么教她呢?
6、学生上台,将计算器放在投影仪上,边操作边讲解。
教师板演学生操作的按键顺序:
按键顺序:79。2-0。43+9。546=
显示:88。316
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
(1) 、始用计算器时,先按开启键“ON”
(2) 、显示结果,要按等号键
(3) 、果要接着计算下道题,必须按清除键或开启键
学生展示后,教师作相应的评价。
让全班同学齐操作,纠正错误操作。
7、课件出示:84÷0。03×0。83
8、提问:谁还愿意当小老师,上台边演示边讲解呢?
9、一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
教师板演按键顺序:
按键顺序: 84÷0。03×0。83
显示:2324
10、生生互评。
(五)、练习
1、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20-3。816+0。903-7。05
21。28÷7。6×3。1÷21。7
(2)、学生自主练习操作,然后报答案,并且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
2、过渡: 84÷0。03×0。83
课件重现: 79。2-0。43+9。546
20-3。816+0。903-7。05
21。28÷7。6×3。1÷21。7
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操作的这四道题,它们的按键顺序有什么特点呀?
学生反馈:都是从左到右依次按键的'。
3、提高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6。85-(3。08+1。94)+0。48
(2)、学生尝试操作
(3)、学生汇报按键顺序,教师板演
A、方法一: 先按3。08+1。94=5。02
然后按清除键(提问:为什么要按清除键?另外如果按了清楚键,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答案呢?
再按6。85-5。02+0。48=2。31
师提问:从这样的按键顺序中,你明白了什么呢?
学生反馈: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遵循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
B、方法二:先把 6。85-(3。08+1。94)+0。48 变为 6。85-3。08-1。94+0。48
然后从左到右依次按键。
C、请一位学生上来投影操作,全班齐尝试。
D、师提问:如果这样操作,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不是违反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让学生明白第一步去括号正是遵循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所以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不矛盾。)
(4)、师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做法呢?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按键。现在我们就来
按照刚才同学建议的边记录边递等式计算的方法完成以下三道题,比一比谁算最快又准。
课件出示题目:1。5768÷(0。18×1。25) ×0。15
15。6×(2。618÷0。34) ×0。14
6。75÷[7。5×(1。92÷2。4)
(5)、学生练习操作后,请学生说说它的按键顺序。
A、1。5768÷(0。18×1。25) ×0。15 (提问:你的操作顺序是如何呢?为什么?)
方法一、1。5768÷(0。18×1。25) ×0。15 (再次强调操作完第一步要先把数据记录下
(1) 然后按清楚键)
=1。5768÷0。225×0。15
(2)
=1。0512
方法二、1。5768÷(0。18×1。25) ×0。15
=1。5768÷0。18÷1。25×0。15(提问:为什么可以变成这样的列式呢?)
=1。0512
操作错误的同学重新操作一次。
B、15。6×(2。618÷0。34) ×0。14
方法一、15。6×(2。618÷0。34) ×0。14
(1)
=15。6×7。7×0。14
(2)
=16。8168
方法二、15。6×(2。618÷0。34) ×0。14
=15。6×2。618÷0。34×0。14 (提问:为什么这道题括号中的符号不变呢?)
=16。8168
全班同学再操作一次,纠正错误操作。
C、6。75÷[7。5×(1。92÷2。4)]
方法一、6。75÷[7。5×(1。92÷2。4)] (提问:为什么第一步先算小括号?)
(1)
=6。75÷[7。5×0。8] (第二步为什么先按中括号呢?)
(2)
=6。75÷6
(3)
=1。25
方法二、6。75÷[7。5×(1。92÷2。4)]
=6。75÷7。5÷(1。92÷2。4) (提问:为什么能得到这一步呢)
=6。75÷7。5÷1。92×2。4 (提问:这一步又是怎样来的呢?)
=1。125
同桌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按键顺序,改正错误之处。
六、总结
1、师提问: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觉得计算器有什么优点呢?
2、学生反馈
3、再提问:那是不是它就完美无缺呢?
课件再次重现(1)3+5 (2)、8+12 (3)、15+25
提问:你们觉得用口算快还是快呢?
学生反馈:口算快。
4、总结: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合理地使,而不能盲目依赖计算器,毕竟人的大脑是最聪明的,我们平时要学会多开动脑筋。
篇11:用计算器计算 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本单元教学使用计算器的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较大数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本单元的计算内容分三段安排,依次是初步了解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计算)。探索规律的内容结合使用计算器进行一步计算和两步混合运算分散安排。在单元结束时,有一次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在这个单元里,先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开机、关机,了解一些常用键的功能;接着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知道算筹和算盘是我国古代、近代创造和使用的计算工具,在世界上曾经有过重大的影响。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的计算工具,充分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进步。为什么教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计算器已经融入现代生活,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具体计算带来了方便。让学生初步体会计算器的优点,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有益于他们的发展。二是课程标准中有关整数的笔算教学限定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范围内。更大数目的四则计算不要求笔算,允许使用计算器,可以节省计算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学生其他更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使用计算器的教学不单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教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在了解计算器的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系统了解计算器的使用,学习运用计算解决一些大数目的复杂计算,探究一些运算规律。对于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结合生活中大数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并能对探索出的规律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1.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
计算器在生活中已经比较普及,很多学生都见过计算器,知道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学生拿到计算器都急于“玩一玩”,也急于告诉同伴自己对计算器的一些了解。教材在简单介绍计算器上的“显示屏”和“键盘”之后,为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通过玩,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键。首先是找到开机和关机的键,试一试怎样开机、怎样关机。再摸摸、按按其他的键,并相互交流各人初步知道了哪些键,有什么作用。在这个教学环节里,着重认识0~9共十个数字键,+、-、×、÷四个运算符号键以及让计算器显示得数的等号键。学生了解这些键的功能后,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
2.由易到难,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首先教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一步计算,如例题中的38+27和30×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这里选择较小的数有三个原因:一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数字;二是这些题都能口算,可以验证计算器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从而对计算器产生信任;三是能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省力。然后是较大数的四则计算,包括学生以前没有进行的四位数加、减计算,三位数乘两、三位数,多位数除以三位数等,指导学生按运算顺序在计算器上分步计算。通过这些计算练习,能够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3.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同组算式中的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发现规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发现的规律可以在交流中讲出来,也可以通过接着再写几个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表现出来。如果让学生讲述发现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大致说对了就可以,并且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4.通过推算,体会一亿有多大。
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里的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三个栏目有相同的学习方法,都是从较小的、能操作的、易理解的数量开始,通过一步一步推算,得出数1亿本练习本用的时间、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1亿粒大米的重量。在具体情境和推算活动中体会1亿有多大,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算是在表格里进行的,练习本的本数、硬币的枚数、大米的粒数的末尾每次添上一个0,相应的时间秒数、高度米数、重量克数也同时在末尾添上一个0。学生进行这样的推算并不困难,只要细心些,不漏写或多写0就可以了。
1 用计算器计算 1课时
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课时
3 一亿有多大 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40、第41页)
1.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一、两步连续计算,并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的两步计算。
难点: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课件、计算器。
师:同学们,你能口算出结果吗?(课件出示:一组口算题,一组大数的算式)
生:大数的算式即使笔算也很麻烦,不可能口算出结果。
师: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帮我们计算呢?
生:计算器。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你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学生可能会说:
在书店买书付账时用到了计算器。
在工人结算工资时用到了计算器。
……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生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生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生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师:虽然同学们的计算器,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功能和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先认一认,再和同学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认识计算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小结: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消除键:AC
师:有的计算器上把开机键和消除键放在一个键上记作ON/AC,也有的把开机键和关机键放在一起记作ON/OFF。还有一些运算符号和功能键要到中学才用到,现在我们只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由一组大数的计算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了解计算器使用的必要性。然后在学生日常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计算器,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1.教学例1。
师:你们会用计算器吗?现在咱们就来试一试,请把计算器准备好。(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1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交流答案。
师:谁愿意把你的操作过程给大家演示一下,要求边讲解边演示。
学生到前面演示、操作并讲解;教师强调按键顺序:从左往右依次按键。
师:怎样来检验计算器计算的是否正确呢?
生:用笔算或口算都可以检验计算器算得是否正确。
学生检验后交流,小结:计算器计算既准确又迅速。
师:想一想用计算器计算要注意什么呢?
生:看清数据和符号,准确输入。
2.教学例2。
师:看来大家都会用计算器了,那么让我们来计算下面的题目,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2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做好后交流,重点说说两步计算的按键顺序。(根据运算顺序,先算乘法,算出结果做好记录,再计算减法)
师: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生:使用计算器计算能够比较容易地算出大数参与的计算结果,使用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两步计算,在具体实践中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本技能】
师:对于一些简单的,可以直接看出答案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反而比较慢。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工具都有它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智慧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力量。(出示培根的名言)希望同学们做个充满智慧的人。
用计算器计算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消除键:AC
按运算顺序依次按键进行计算
1.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部分知识。他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笔算,而用计算器可以轻易得到答案。还没有到学的时候学生都嚷嚷要学习它了。他们也自认为自己完全会使用计算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购买的是科学计算器,上面的功能键很多,乱按容易锁定格式,导致计算不出来想要的结果,还有的计算器上出现了三位分一级的现象,这与我们刚学习过的数中四位分一级的情况不符合,于是就产生了怀疑等等。
2.由于计算器为人们解决生活中具体的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来介绍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A类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3564+1057×32 99872-231×51 401×32+4320
(考查知识点:用计算器计算;能力要求: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B类
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白白流掉了。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每桶约重15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3)你家每月用几桶水?算算这些水够你家用几个月?大约合多少年?
(考查知识点:用计算器计算;能力要求:学会用计算器计算较大的数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7388 88091 17152
B类:
(1)365×18=6570(千克)
(2)6570÷15=438(桶)
(3)略
教材习题
教材第41页“练一练”
1.8100 180 3780
105 8820 180
2. 5463 44764 325 44965 157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第42~45页)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拓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难点: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课件、计算器。
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
生:注意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注意运算顺序正确按键。
师: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请看题目。(课件出示:练习题目)
80×3= 80×6= 80×9= 80×12= 80×120=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地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借助一个小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完成下面三道题的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3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得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是26640,除数是111,用计算器计算出26640÷111的商是多少?
生:商是240。
师:请大家注意,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它们之间有关系吗?跟同学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
被除数相同,222是111的2倍,所以商等于240除以2。
被除数相同,333是111的3倍,所以商等于240除以3。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得到的商就等于原来的商除以(或乘)一个相同的数。
……
师: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试一试。写好之后用计算器验算,看写得对不对。
学生尝试根据规律直接写得数并用计算器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想法;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鼓励。
【设计意图:在具体实践中,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一步验证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请你对自己的学习作个小结。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0除外),积也要乘几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后,有几点体会:
1.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观察中去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A类
用计算器算出前两题的得数,然后按规律填写其他题得数。
142857×2=( )
142857×3=( )
142857×4=( )
142857×5=( )
142857×( )=( )
(考查知识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能力要求:借助计算器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B类
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在 中填上合适的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 )=1800 (36○ )×(104○ )=3744
(考查知识点:积不变的规律;能力要求: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285714 428571 571428 714285 6 857142
B类:
÷ ÷
× ÷ 3(答案不唯一) × 2 ÷ 2(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教材第42页“练一练”
3 6 9 12 18 27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就乘几。
教材第43~45页“练习七”
1. 4014 161880 49662 1002 59 717912
2. 450×89=40050(千米)
3. 00÷3988≈50(台)
4.(1)(162+154+140+149+156+139)÷6=150(厘米)
(136+157+151+158+150+160)÷6=152(厘米)
(2)略
5.12138 3120 65
918 27 3375
6.165 165 165 165 165 165 1665 1665
发现略 43+95+27=165 72+59+34=165
7. 9876 98765 987654
8.11 111 1111 11111
12345×9+6=111111 123456×9+7=1111111
9.1338+24×3+25×5+36×12=1967(元)
1967<2000 够了。
10. 2929 5454 7373 9696
11. 重复几次后,结果总是495。
12. 142857 285714 428571 571428 714285 857142
999999 999999 999999 428571 999999 285714 999999
思考题:
(答案不唯一)1932×64=1922×64+10×64=123648 8256÷32=8256÷4÷8=258
一亿有多大。(教材第46、第47页)
1.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培养数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发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多大。
重点:理解一亿的意义、建立数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一亿有多大。
课件、10~20本练习本、100粒米、天平、砝码、秒表等等。
师:同学们,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你能说说1亿有多大吗?
生1: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1万个一万是一亿。
生3: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600吨。
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些以亿作单位的数。(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
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1亿个点,要画3年零2个月。
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4200万次,那么,跳1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42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1亿次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信息,就有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切实存在,激起学生探究一亿到底有多大的兴趣】
1.数一数。
师:(出示一摞练习本,教师示范一本一本地数)照这样的速度数1亿本,猜猜看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学生猜测。
师:猜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怎样验证?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验证方法,制定策略:拿100本练习本数一数,看要用多少秒,再根据数100本练习本所用的时间进行推算数1亿本练习本所用的时间。
每组准备10~20本,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地从1数到100。小组内1人用秒表计时,其余人协助数练习本和计时。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数100本练习本所用的大致时间,教师一一记录。最后用计算器算出全班各组数100本练习本所用时间的平均数(为计算方便,得到的秒数保留整十数),写在黑板上。
师: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1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将结果填入表格。(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表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师:x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秒怎样换算成年?
引导学生将推算出的秒数先转换成多少分(秒数÷60=分数),再转换成多少时(分数÷60=时数),然后转换成多少天(时数÷24=天数),最后转换成多少年(天数÷365=年数)。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
师:看了这个结果,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让学生通过“照这样的速度数1亿本练习本”大约要用3年的事实,在时间上来实际感受“一亿”有多大。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数1亿本练习本需要多长时间的?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刚才采用的是以少推多策略解决数1亿本练习本需要的时间。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通过“数一数”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猜想、推算和验证的过程,掌握逐步推算一亿有多大的方法,为后面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2.量一量、称一称。
师:30层楼的高度大约有100米,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会比30层楼还高吗?你想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测?
生:我们可以先量出10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然后采用以少推多的策略,推算出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就能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先测量出10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然后进行推算并填写课本第47页表格。
师:算一算,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的高度大约是30层楼高度的多少倍?
学生进行计算后进行汇报交流。
师: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测算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完成教材第47页表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1亿粒米大约重2吨,我国大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学生在小组内推算,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大约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米克数÷400=可吃天数),是多少年(可吃天数÷365=年数)。
师:看了这个结果你想说什么呢?
生: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我要节约粮食。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安排的“量一量”“称一称”两个活动设计成并列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积极参与,通过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既巩固了对大数的认识,让学生从心灵上受到震撼,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高度关注,又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较好地了解了节约源于生活,加深了学生对一亿的感性认识】
师: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对1亿这个数又有哪些认识?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说:
数1本练习本时间很短,数1亿本练习本要用几年;1粒大米很轻很轻,可是1亿粒大米却有2吨重……
要知道1亿有多大,可以根据数的大小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推算。
要珍惜每1粒粮食,每1秒时间,因为积少成多,其实这都很宝贵。
……
师:现在我们感受到了一亿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无论它多大,也是由不起眼的1汇集而成的。学习中,如果我们每天都努力一点,长期坚持效果会让你惊讶的!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从小到大,从有限到无限,惊人的大总是来源于细微的小。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课后我们还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进一步感受一亿有多大,把探究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选取探究的对象,进而提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亿有多大
这节课,我从时间(数1亿本练习本需要多长时间),高度(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多维度(1亿粒米的重量以及可供一个人吃多长时间)设计了三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数1亿本练习本大约需要3年时间,1亿枚1元硬币摞在一起是30层楼高度的几倍,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深刻的理解,学生依然是从一个陌生进入另一个陌生,为了化解这种“山外青山楼外楼,模糊概念几时休”的境地。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中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心跳1亿次要2年多的时间……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间,思品教育(人口危机意识、节约爱惜粮食、多读书、勤学习),网络学习行为(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亦潜移默化于课堂中。
A类
写出下面的数,并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大洋洲总人口三千二百二十万一千人。
亚洲总人口三十八亿二千三百四十万人。
欧洲总人口七亿二千六百三十万人。
(考查知识点:写数及数的改写、求近似数;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类
填空题。
(1)10个一万是( )万,(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个一千万是一亿。
(2)820567004是一个( )位数,它是由( )个亿,( )个千万,( )个十万,( )个万,( )个千和( )个一组成的。
(3)903002040是一个( )位数,最高位上是( ),表示( )个( );“3”在( )位上,表示3个( )。
(4)最大的七位数是( ),比它多1的数是( )。最大的十位数是( ),比最小的十位数少1的数是( )。
(考查知识点:大数的认识;能力要求:认识生活中的大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200≈3220万 3823400000≈38亿 726300000≈7亿
B类:
(1)十 10 10
(2)九 8 2 5 6 7 4
(3)九 9 9 亿 百万 百万
(4)9999999 10000000 9999999999 999999999
篇12:用计算器计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一)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
操作过程: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8”,然后输入“+”再输入“27”,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65”,就是计算结果。
②计算30×18。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0”,然后输入“×”再输入“18”,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540”,就是计算结果。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二)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练习七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检验。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你对计算器有哪些了解?
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2)计算器的功能。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2.导入练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3、4、5、9题。
这四道题都是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第3、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先要求出每队的总身高,再求平均身高。由于数据比较多,要求学生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特别认真,不能按错数字。
第9题:(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物发票上的各个项目。
(2)根据购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的价钱,再计算出所有物品的总价,将购物发票填写完整。
(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那一栏的填写方法。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6、8、10题。
(1)第6题。
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算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写的。
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算式的和。
观察各个算式的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如:
438+951+276=1665
834+159+672=1665
(2)第8、10题。
这两道题的规律都比较明显,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举例说明。(板书例子)
(2)先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
(4)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这道题的规律相对比较隐蔽,如果学生观察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思考题。
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改变算式中的两个乘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篇13: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参考
显示器
例题:38+27和30×18
面板构成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键盘
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优点:准确、快捷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篇14:《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显示器 例题:38+27和30×18
面板构成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键 盘 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优点:准确、快捷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相关文章:
10.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