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教案-小实验---蜡烛的火焰为什么熄灭
“透明的红萝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其他教案-小实验---蜡烛的火焰为什么熄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其他教案-小实验---蜡烛的火焰为什么熄灭,希望您能喜欢!
篇1:其他教案-小实验---蜡烛的火焰为什么熄灭
小实验---蜡烛的火焰为什么熄灭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勇气和兴趣.
2 初步了解苏打粉加醋会产生二氧气化碳气体会使熄灭的原理.
3 懂得安全灭火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1 知识准备:认识酒,酱油,苏打粉等。
2 了解氧气助燃,而二氧化碳不能助燃和道理。
材料准备:
(1)每组提供沙,土,水,盖子,小勺子等,人手一根蜡烛9用橡皮泥固定在盆底部)
(2)每组提供酱油,油,酒,水,醋等各种液体,实验滴管若干根。
活动过程 :
一,以谈话形式引入:启发幼儿思考:如何使蜡烛火焰熄灭?
二,幼儿自由操作
(一)火焰熄灭
要求:1,先观察所提供的材料
2,操作时,注意安全卫生
3,能用多种方法使蜡烛的火焰熄灭
鼓励幼儿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尝试,用水浇灭,用少盖等方法使蜡烛的火焰熄灭,
(二)师小结
三,师启发幼儿观察,操作苏打粉加入什么液体,火焰发生了什么变化工作人员。
1,师介绍实验的材料。
2,交代实验的步骤及注意点。
3,幼儿再次自由进行操作:小苏打+?后会使蜡烛火熄灭。
(1)要求:幼儿先闻一闻,看一看,明确所选择实验液体的名称。
观察比较两次实验蜡烛火焰的变化有何不同。
以同伴共同交流度验的方法与结果。
(2)重点指导:鼓励幼儿尝试加入不同的液体,共同观察实验结果。
引导幼儿思考:气泡的产生为什么会让火熄灭。
进一步思考:气泡的多少与火焰的快慢有关系吗?
四:观看录像(灭火),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为什么灭火器能灭火?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思考:1,为什么不同的燃烧物需要采用不同的灭火方法?
2,日常的灭火方法有哪几种?
篇2:《熄灭的蜡烛》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等。
活动过程:
一、小朋友,你捂上鼻子,闭上嘴,会有什么感觉?(喘不上气)为什么?
小结:人呼吸需要空气。
二、教师出示广口瓶、蜡烛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实验一: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在上面罩上一个广口瓶,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分组做实验。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儿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分组做实验。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短,就先灭了。
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的快,所以先灭掉了。
延伸活动:
让幼儿跟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更多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篇3:《熄灭的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幼儿观察蜡烛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材料准备:
大小不同的广口瓶以及大小、粗细相同的小蜡烛。
实验操作:
(1)点燃一根小蜡烛后,用广口瓶罩住,观察蜡烛的变化,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2)同时点燃两根小蜡烛然后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广口瓶同时罩住,让幼儿观察比较,看哪根蜡烛燃烧的时间最长。
指导建议: 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瓶子的大小不同,里面的空气多少不同,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的不同。
●初步引导幼儿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防止烫伤或烧伤。
拓展与替代:
请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了解它们发生的一些变化都离不开空气。
可以找几段大小、粗细相同的蜡烛代替小蜡烛,进行实验。
科学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篇4:《熄灭的蜡烛》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要注意什么。
活动重点:
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知道蜡烛熄灭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小盘子、玻璃瓶(大小不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蜡烛的用途
1.出示图片引出蜡烛
提问:小明的书包里都会有什么?每次必须带的是什么?
小结:小明每次都会带很多东西帮助他完成探险活动,但是每次必须带的是蜡烛。
2.结合幼儿已有经验了解蜡烛的用途提问:你们都见过它吗?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
小结:在生活很多地方都会见到我,我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光明。
3.启发幼儿思考,小明探险为什么要带着蜡烛。
提问:小明为什么每次山洞探险的时候都要带着蜡烛?
小结:有的朋友说为了照明、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用来吓唬野生动物,蜡烛更大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蜡烛一起去找找原因吧。
二、通过实验,探索让蜡烛熄灭的方法,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一)操作一: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系1.引导幼儿初步猜想熄灭蜡烛的方法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熄灭燃烧的蜡烛?
小结:我们可以用吹、扇、和水等这么多的方法让燃烧的蜡烛熄灭。
2.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想用瓶子将蜡烛熄灭的方法提问:这是什么?用瓶子可以怎样熄灭燃烧的蜡烛呢?
小结:小朋友说可以用瓶子底部压蜡烛、用瓶子边缘拨动蜡烛、用扣的方法熄灭蜡烛。
提问:扣住蜡烛,蜡烛真的能熄灭吗?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实验要求:(1)玻璃瓶要轻轻的扣住蜡烛,扣住后手不能在碰蜡烛;
(2)认真观察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4.分享交流
提问: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它的火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将蜡烛扣住就会熄灭?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扣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它也就熄灭啦!
5.利用实验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问:为什么小明每次都要带蜡烛?
小结:原来小明带蜡烛是为了看看山洞里有没有空气,没有空气就不能往里走了。
(二)操作二: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瓶子大小有关系。
1.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瓶子大小的关系提问: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你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2.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要求:
(1)玻璃瓶要轻轻的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
(2)认真观察两个瓶子里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3.分享交流
提问:两个瓶子同时扣住蜡烛上,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里面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比较长,小瓶里面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所以先熄灭。
三、探索让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1.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游戏“拯救火焰”
提问:小蜡烛跟我们玩游戏玩的真开心,它说我被瓶子扣住了,当我快要熄灭的时候谁来救救我,让我继续燃烧,不要熄灭。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蜡烛让它继续燃烧呢?
小结:让空气流进玻璃杯内,蜡烛就会进行燃烧下去,有了空气蜡烛才能燃烧,就像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
四、活动延伸
今天和蜡烛玩游戏开不开心?可是,小蜡烛又给我们出难题啦!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科学探索区找找答案吧!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也有了一定的探险意识,虽然他们在家里很少能接触到火,但是他们对火的燃烧却充满好奇,为什么会产生燃烧,孩子们经常这样问。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实验帮助幼儿发现燃烧的秘密。第一个实验让幼儿知道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第二个实验幼儿发现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第三个实验再次验证燃烧与空气有关系。通过这三个实验幼儿对于打开了了解燃烧奥秘的大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点:
1.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与小蜡烛做游戏的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进而通过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幼儿兴趣浓厚,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2.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一个个小实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对于教师的提问能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任务。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当幼儿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敢于追问,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增强了幼儿自信心,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有效互动。如提问大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还是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出你的理由。
不足:
语言不够严谨、简洁。每次幼儿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总是将答案进行补充,而且话特别繁琐,不能有效引导幼儿将想法完整表述,教师小结也不够简洁。如教师提问,瓶子扣住蜡烛,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回答,因为没有空气。教师回应,哦,原来蜡烛的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瓶子里的空气让蜡烛都燃烧的没有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语言繁琐,不严谨。
篇5:《熄灭的蜡烛》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蜡烛与空气助燃的关系。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PPT课件、玻璃杯、蜡烛若干、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猜谜语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星星、太阳、萤火虫)
二、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请幼儿说一说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请幼儿说一说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引导幼儿用不同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用嘴巴吹)
2.第一次实验:如果我们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玻璃杯罩在蜡烛上,猜猜会怎样?做实验验证猜想。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玻璃杯,蜡烛燃烧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三、感受空气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引导幼儿探索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大小的关系,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第二次实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玻璃杯,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子里的空气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长;而小瓶子里面空气较少,所以蜡烛燃烧时间较短,就先熄灭了。
2.第三次试验:点燃两根大小不一的蜡烛,罩上大小相同的玻璃杯,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幼儿实验,验证猜想。
小结:大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先熄灭。
四、让幼儿了解火的便利和危害,注意用火安全。
活动延伸
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发现的蜡烛的秘密。
篇6:《熄灭的蜡烛》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的园里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打火机等。
活动过程:
1、猜谜语:蜡烛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提问: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
2、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有什么样的变化?发生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3)教师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mamanv、com)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吧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4、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教师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3)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5、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教师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
(3)教师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的快,先灭掉了。
6、安全教育: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生命和财产安全。
篇7:《熄灭的蜡烛》教案
设计意图:
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虽然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这个原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幼儿比较容易地感知。本次科学活动,就是让幼儿通过动手实验,直观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以及空气的多少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活动目标:
1、实验探究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喜欢做科学小实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小相同和不同的玻璃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打火机、记录卡;
经验准备:提前与幼儿玩装空气的游戏,引导幼儿了解我们周围都有空气,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谜语: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蜡烛
2、点燃的蜡烛有什么现象?有什么办法让蜡烛熄灭呢?如果给蜡烛上面罩上一个玻璃瓶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激发幼儿已有经验,进行猜想)
二、实验操作,探讨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一)实验一: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点燃蜡烛,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师幼共同做实验,验证猜想,交流发现。
3、师幼交流、讨论,梳理总结。
小结:实验发现,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二)实验二:实验感受空气的多少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玻璃瓶,猜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师幼交流、讨论,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发现小玻璃瓶中的蜡烛先熄灭,大玻璃瓶中的蜡烛后熄灭。这是因为小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短,就先熄灭了。而大玻璃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
(三)实验三: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长短、玻璃瓶大小的关系,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愿望
1、点燃两根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玻璃瓶,引导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幼儿动手实验,观察哪个蜡烛最先熄灭。教师巡回指导。
3、师幼交流、讨论,梳理小结。
小结:同样大的玻璃瓶罩上长短不同的蜡烛,长蜡烛的先熄灭,短蜡烛后熄灭。也就是说,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长短、玻璃瓶大小有关系。
三、活动延伸: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
如果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引导幼儿回家或者到科学区操作验证,与同伴一起分享。
四、安全提醒
蜡烛虽然用处很多也很漂亮,但我们平时在家里千万不要自己点蜡烛玩火,那样是很危险的,要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中班的孩子对科学探索活动充满了兴趣,而蜡烛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用品,但幼儿对蜡烛的使用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即使是家里有停电现象,为了安全起见,通常都是家长点燃使用的,但孩子对点燃后的蜡烛发生的现象比较感兴趣。
篇8: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论文
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论文
蜡烛是用来照明的,小苏打粉是用来发酵的,白醋是用来添味的,这三样东西可是八竿子都打不着关系,可就是它们使我们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新物质。
一次科学课上,老师给了我们小苏打粉、白醋、火柴和蜡烛这四样东西。我一看这四样东西,脑子里便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心想:金老师该不会是打算让我们野炊吧?“先把苏打粉倒入杯中,再倒入白醋,最后盖上盖子。你们猜会发生什么事?”金老师的话打断了我天马行空的想象。
广口瓶中先把苏打粉放了一勺,然后倒入了白醋,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盖上了玻璃片。周玲慧扯了扯我的袖子,说:“陈诗怡,你看,苏打粉在冒泡泡了,好好玩。”我低头一看,确实,只要被白醋碰过的苏打粉都产生了一个个气泡,很是神奇。这时,金老师看了我们那一张张疑惑的脸,微笑着说:“白醋与苏打粉混合形成了一种气体。大家猜猜是什么气体?”金老师的问题一说完,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你们是不是不知道?那既然都不知道就动手实验吧!”
第一个实验是将点燃的火柴插入盛有不明气体的广口瓶中,我们按着老师的方法将点燃的火柴插入广口瓶。咦!火柴没有碰到瓶子,也没有碰到液体,火柴却奇迹般的灭了,这又是为什么呢?经过讨论我们知道氧气是帮助燃烧的`,火柴马上熄灭说明瓶内气体不含氧气,那这气体又是什么气体呢?老师又说道,“这实验只能证明瓶内氧气少了,或者没有,科学证明发现这是一种新气体叫二氧化碳。”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个实验又开始了,“你们先把蜡烛点着,把蜡油滴在桌面上,让蜡烛站稳。”金老师说。然后把盛有气体的杯子的 盖 子 移开,把杯子里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如果火焰灭了,就说明杯子里面是二氧化碳;如果蜡烛烧得更旺了,就说明瓶内是氧气。”
金老师话音刚落,我便迫不及待地划着了一根火柴,点燃了的蜡烛火焰很旺。我抱着疑惑的心理把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那原本旺得耀眼的火焰在离杯口还有0.5厘米的时候熄灭。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眼中满是不可思议。大家议论纷纷疑惑不解。
经过大家的探讨和金老师的解释,我明白了,小苏打和白醋溶合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而这种新物质就叫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无色透明,比空气重,能灭火等特点。
科学的神奇真是令人费解,但是真是有趣啊!
篇9:科学教程《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科学教程《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揭开燃烧的秘密》第二课《蜡烛会熄灭吗》,科学《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
2:让学生经历一个蜡烛燃烧的时间与所垫透明胶个数的关系的探究过程,能运用一定的方法自行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来验证蜡烛燃烧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对比实验。
3: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致、耐心,尊重证据,勤于反思的科学态度和爱护仪器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一个蜡烛燃烧的时间与所垫透明胶个数关系的探究活动。教学难点:学生能自行设计合理的对比试验来解决和验证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某些因素的`关系。
教学道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玻璃杯、打火机、透明胶、秒表、记录表等若干。
(2)、演示材料:有底杯、无底杯、蜡烛若干、打火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资料展示:火的起源。
谈话导入:火其实是一种燃烧现象。我们知道燃烧是有条件的,那么火的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一块来观察一个实验。
(二)、提供材料,自行探究
1、有底杯与无底杯中蜡烛燃烧的秘密
(1)、猜想:如果老师把这两支蜡烛同时点燃,再用这两个杯子同时把点燃的蜡烛罩住,请大家猜猜会产生什么现象?揭示课题:蜡烛会熄灭吗(板书)
(2)实验验证:有底杯下的蜡烛先熄灭。
(3)思考:为什么有底杯子下的蜡烛会熄灭呢?无底杯中的蜡烛能一直燃烧不会熄灭吗?
(4)得出结论:无底杯下的蜡烛比有底杯下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板书:无底杯子――氧气充足――燃烧时间长。(板书)
2、探究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透明胶个数的关系
[1]、杯子口边垫一个透明胶时蜡烛燃烧的秘密。
(1)思考:有什么办法吗让有底杯下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使杯中的氧气多一些)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在杯子口边垫一个透明胶,观察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3)得出结论:氧气增多可能会使蜡烛燃烧的时间延长。
[2]、探究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透明胶个数的关系
(1)思考:如果继续增加杯子的高度,在杯子下面垫两个、三个透明胶,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会怎样呢?
(2)小组制定实验计划。
(3)组织交流,各小组完善实验计划。主要强调实验条件中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4)师出示实验提示(温馨提示):
①杯子罩上后就开始计时,蜡烛熄灭时计时结束。
②透明胶要叠起放在杯子下面,蜡烛要放在杯子的中央,每完成一个实验都要换一支新的蜡烛。
③请同学们边做实验边进行实验记录,如果失败了,就多试几次。
④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实验中来!
⑤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火安全!如果有问题请举手。
(5)、全班交流展示实验结果。(板书)数量多――氧气较充足――燃烧时间长
(6)揭示“对比实验”概念在这个实验中,所用的杯子是一样的,蜡烛是一样的,唯独垫的透明胶的个数是不一样的,透明胶的个数是个变量,象这样实验,我们称之为对比实验。(板书:对比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三)、拓展运用,进行创新
1、提出问题: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2、学生思考讨论,做出猜想,并在记录纸上表示出来。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然后让每个小组自行讨论选择一种因素进行研究设计一组对比试验。
4、各小组按计划选择器材,进行实验,做好相关记录。
5、交流实验现象和记录表内容,汇报小组发现,最终得出结论:氧气充足,蜡烛燃烧时间长。
(四)、归纳总结,课后延伸
1、学生谈收获
2、老师总结。
板书设计:蜡烛会熄灭吗无底杯子――氧气充足――燃烧时间长棋子多――氧气较充足――燃烧时间长蜡烛、杯子……对比实验:数量
篇10:大班科学熄灭的蜡烛教案
大班科学熄灭的蜡烛教案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先灭掉了。
六、出示火灾图片,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不能乱玩火
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财产的安全。
篇11: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熄灭的蜡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熄灭的蜡烛》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到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先灭掉了。
六、出示火灾图片,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不能乱玩火
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财产的安全。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如果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篇12:蜡烛燃烧实验的小论文
蜡烛燃烧实验的小论文
摘要:对人教版教材“蜡烛燃烧”相关实验从教师演示和小组探究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与改进,使实验变得简单有趣、复现性好、成功率高。
关键词: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探究与改进;化学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12–004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改进背景
“蜡烛的燃烧”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探究实验,无论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还是人教版教材均把该实验安排为第一章第一个学生探究实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该实验设计和组织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探究实验的兴趣,以及对初中化学学科的第一印象。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的装置图[1](如图1所示)存在以下不足:
(1)按照教材图1-19所示:“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较难变浑浊。
(2)按照教材图1-20所示:离灯芯这么远,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则较难成功。
2 实验改进
2.1 “探究石蜡的燃烧产物”实验
(1)原实验概况:学生按照教材图1-19的要求(用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迅速倒转并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进行实验,发现振荡后石灰水不能变浑浊。经讨论分析认为:在火焰的上方收集到的气体是温度较高的,在倒转及振荡的过程中,不断从烧杯口逸出,最后所剩无几,因此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改进方案:在倒转前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口,继而移开部分玻璃片并倒入石灰水,盖好玻璃片振荡,大部分小组的石灰水能变浑浊,但仍有部分小组不能变浑浊。经分析认为:烧杯的尖嘴漏气是导致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而做了以下改进:把小烧杯改成小集气瓶再盖住玻璃片(如图2所示),就不用担心气体的外逸和振荡时液体的外溢了。
(3)注意事项:看到瓶壁出现水雾即可用玻璃片封闭瓶口,否则时间过长(等水雾消失后)则温度过高,二氧化碳也已外逸,实验效果差且浪费时间。
2.2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实验
(1)原实验概况:按照教材图1-20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离灯芯远则点不着,离灯芯近又会被误认为点燃了灯芯。且现象转瞬即逝,学生观察有困难,不利于学生对白烟具有可燃性的直观认识。
(2)改进方案:用废旧石棉网上的铁丝网部分从火焰的下部平切入正在剧烈燃烧的蜡烛火焰,可以看到铁丝网上方的火焰熄灭了并在上方形成一段悬空的白烟(如图3左)。用打火机去点燃白烟,可以看到白烟被点燃形成一段悬空的火焰(如图3右)。通过调节铁丝网与灯芯的距离或角度,可以使悬空的火焰忽上忽上,或左右摇摆。此方案技能要求高,适合教师演示。
(3)注意事项:①实验前可将烧香用的大蜡烛插到锥形瓶里起到固定作用(蜡烛的选择主要选灯芯粗、火焰大的,这样演示效果更好)。②本实验需要在蜡烛火焰燃烧较旺时进行,点燃时需把蜡烛倒过来片刻,以形成一束燃烧剧烈的火焰。
2.3 “石蜡蒸气的取出及点燃”[2]实验
(1)原实验概况:按照教材图1-20所示,教师演示很难成功,学生分组实验更难以进行。
(2)改进方案:
①实验前用一只止水夹夹住一小段玻璃管,做成一支有手柄的导管;将上述导管的一头对准火焰的焰心,调整导管倾斜度,至引出一缕浓的白烟(如图4左);用打火机点燃引出的浓浓的白烟,可以看到导管口白烟被点燃,形成持续燃烧的小火焰(如图4右)。
②先挤出胶头滴管中的空气,然后把滴管的下端伸入小蜡烛火焰的焰心部分,松开胶头,可以看到有白烟被吸入胶头滴管(如图5左);移出滴管,将滴管的'下端靠近蜡烛火焰并挤出滴管中的白烟,可以看到白烟被点燃形成火苗(如图5右)。
③用玻璃注射器抽取白烟(如图6左),然后慢慢推出白烟并点燃,可以看到产生持续的较大火焰(如图6右)。
④在实验中,学生还出现了用尖嘴玻璃管(去掉胶头的滴管)“吹气生焰”的精彩生成(如图7所示)。
(3)注意事项:①以上4种方案均可使用过生日的小蜡烛等微型材料进行分组实验。②每次实验结束,使用灯帽(过生日的小蜡烛可用灯托即插在蛋糕上的塑料底座)熄灭蜡烛,以防止污染空气。③玻璃注射器容积一般都较大,不适合小蜡烛,可以用一次性塑料小注射器端口处套接一段玻璃管代替。
2.4 “白烟的密度和水溶性”实验
(1)原实验概况:教材图1-20所示实验设计的意图是探究白烟的可燃性,故不能严谨地证明白烟是否具备石蜡常见的其他两条性质: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
(2)改进方案:点燃一支过生日用的小蜡烛,下端通过灯托插在橡皮塞上以固定,利用如图8所示的儿童喝药水的塑料小杯等生活材料进行分组实验。可通过玻璃弯管引出袅袅白烟,似行云流水,飘渺仙境,片刻后可见在水面形成一层白膜。以上实验现象既能证明白烟具有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的性质又增加了实验的观赏性,给人以化学实验原来也可以很“美”的视觉感受。经改进为微型的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用时短。
(3)注意事项:小蜡烛的火焰有点小,玻璃管的引烟端要注意放在焰心处,否则会引出黑烟。
3 改进后的优点
(1)使用集气瓶代替烧杯收集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实验设计更规范,实验成功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2)使用灯帽熄灭蜡烛而不是吹灭更能渗透新课程的环保理念。
(3)教师演示实验重点凸显实验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4)小组实验使用小蜡烛等体现出实验改进的微型化、生活化。
(5)通过实验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8.
[2]魏锐,杨晶晶.简谈进行实验改进的思维策略[J].教学仪器与实验,,(3):25~27.
篇13:科学小实验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2、了解纸的一般用途,懂的爱惜纸。
活动准备:
各种纸张实物、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看纸制品,引起幼儿的兴趣
1、出示风车
教师: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风车)教师让风车转动起来。可以请幼儿玩一玩。
2、出示灯笼
教师:你们知道风车和灯笼都是用什么制作的吗?(纸)
二、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1、出示报纸、挂历纸、打印纸、卡纸、水粉纸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一看,这些纸是一样吗?它们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
2、请你们摸一摸,这些纸摸上去有什么不一样?感觉怎样?(让幼儿感觉出光滑和粗糙,硬和软,厚薄等不一样)
三、了解纸的用途
1、教师:你们知道这些纸有什么用吗?(写字、画画、印刷书籍、包装盒、折纸等)
2、教师: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些纸和纸做的东西。
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是纸制品,幼儿自由讨论。
四、让幼儿懂得爱惜纸
1、教师小结:小朋友,纸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用处,我们要爱惜纸和图书,节约用纸。
2、幼儿玩风车。
篇14:小班科学小实验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皱纹纸,尝试探索皱纹纸的质地及玩法,体验玩纸的快乐。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皱纹纸手工制品、课件、皱纹纸若干张、方篓、背景图、兔子舞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皱纹纸手工制品,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几样礼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逐一出示四个皱纹纸手工制品)它们漂亮吗?小朋友,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吗?老师告诉你们,它们是用皱纹纸做成的。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的皱纹纸。
二、尝试探索皱纹纸的质地。
幼儿每人拿一张方篓里的皱纹纸,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探索。
1.教师:小朋友用小手摸一摸皱纹是有什么感觉?是薄薄的还是厚厚的?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光光的还是粗糙的?
2.看一看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皱纹纸和你的一样吗?哦,有的小朋友的皱纹纸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还有的是黄色的、蓝色的等等。原来皱纹纸有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咱们还是听听皱纹纸是怎么说的吧!
课件小结:小朋友你们好,我叫皱纹纸,你们看我的样子像不像老爷爷老奶奶额头上的皱纹,一条一条的,皱巴巴的,像吧!所以大家都叫我皱纹纸,而且我摸起来感觉皱皱的,软软的,薄薄的。虽然我满脸都是皱纹,但是我有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能帮大家做很多的事情,并且还很好玩呢!小朋友,你们想和我一起玩吗?
三、尝试探索皱纹纸的玩法。
1.幼儿每人若干张皱纹纸,自由探索玩法,教师巡回观察提问。
2.师幼共同玩幼儿想出的各种玩法。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玩的方法,真棒!还是让皱纹纸来告诉大家它可以怎么玩吧!
课件小结:小朋友,很高兴和大家一起玩,我可以撕着玩,可以团着玩,可以团成纸团扔着玩,可以搓、可以吹,可以用我做粘贴画,还可以用我做漂亮的衣服呢!你们不知道吧,我的本领还有很多很多呢,以后咱们再玩,拜拜!
四、利用废旧皱纹纸团做粘贴画,体验玩纸的快乐。
教师:小朋友,咱们刚才玩过的皱纹纸团起来还可以做成漂亮的粘贴画,瞧,小兔门前的小路还没有铺好,小兔想请小朋友帮它把路铺好,那咱们现在就拿起手中的皱纹纸团帮小兔铺路吧!
五、欣赏作品,结束活动。
教师:瞧,小路铺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兔为了感谢大家,特地邀请我们一起来跳兔子舞,那咱们一起跳起来吧!
活动反思:
本次我设计的科学活动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活动第二部分请幼儿通过触觉感知皱纹纸的质地,我通过对比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发现皱纹的质地,如,皱纹纸是薄薄的还是厚厚的?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等。整节活动下来大部分的幼儿参与性很强,尤其是在活动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在探索皱纹纸的玩法时,部分幼儿思维特别活跃,想出了很多的玩法,也有少部分幼儿没有进行充分的想象,只是在重复别人的玩法。活动最后以跳兔子舞的形式结束,气氛活跃,同时,让幼儿体验了助人为乐的感觉。
篇15:小班科学小实验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北方的冬天,到处充满着寒意。尽管北风呼呼地吹着,也挡不住小朋友们对冬天的热情,堆雪人、打雪仗、拉冰车等等,玩的不亦乐乎。这节课的设计是让孩子们更深刻的理解“冬季”这个季节。探索“冰”的奥秘。
活动目标
1、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有积极探索冰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若干干净的冰块、不同形状的容器、装饰物品:彩色颜料,毛线绳
活动过程
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那就是水宝宝。你们知道水宝宝在什么时候会变成冰宝宝吗?
1、幼儿了解水会结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幼儿自选容器玩冰,探索冰的特征。
3、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的变化。
4、教师与幼儿合作制作冰灯。
5、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都很高。孩子们亲眼见证了水结成冰,冰化成水的过程。激发了孩子们的求职欲望。
【其他教案-小实验---蜡烛的火焰为什么熄灭】相关文章:
2.蜡烛 教案
3.《蜡烛》教案
4.蜡烛教案
5.半截蜡烛教案
6.实验教案
7.小实验作文
9.初中实验教案
10.数学实验小论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