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优质教学设计
“满杯百香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优质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优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一、教学目的:
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4、会认识本课15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以及会写八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民、难点:
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凸透镜与南极的图片资料。
四、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在这么寒冷的地方,我们的科考队员最需要的是什么?那么,如果在没有火的前提下,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用冰取火的故事。板书课题。
学生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这些问题,课文中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读时用所有可能的办法认识生字。读通句子。
2、抽读。
3、看看,通过刚才的读文,你都了解了什么?这里,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4、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南极的寒冷以及在那里火的作用之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火那么会出现的结果。使同学们在学习、谈论的过程激发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多种形成的朗读,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文中所讲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用冰取火》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呢?
学生读文。
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总结: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中的句号与感叹号。
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2、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段?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的作用。思考:探险队员为什么这么做?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写本课的生字。
四、板书设计:
篇2:《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
2、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和智慧,激励学生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句与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道理。
学习难点: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透镜取火的。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带放大镜。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放大镜、玩放大镜。
教学流程(2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了一些朋友,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企鹅录像)他们是谁呀?生活在哪里?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南极去看看。(课件:南极风光)你觉得南极怎么样?
2、在南极这样美丽却十分寒冷的地方,人们最需要什么?
3、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归纳,板书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怎样用?结果?)
[借助直观形象的课件资源,使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针对学生的困难问题,展开教学,激起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练习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识字。
3、检查识字情况。(可借助识字游戏达到识字目的)
4、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字卡,(字卡上的字是生字表以外,课文内的,自己还不认识的字),考考大家,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相同,认字能力也不尽相同,学生根据自己的识字情况制作字卡,有针对性的识字,大大提高了识字能力和识字量。]
5、提出读书要求:同桌合作,互读互评。
[学生比较读,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读后感悟,整体感知
解惑(一)
1、带着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冰取火”分段朗读课文。(自荐与推荐相结合)
2、打火器找不到了,南极又特别冷,十分需要火。那么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板画太阳)。
3、在这个十分寒冷的南极,没有火了队员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紧张、害怕、惊惶。 生2:不知所措、无助、走投无路。
4、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队员们的心情和火的重要性。
篇3:《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朗读,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教学重、难点】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朗读,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知识能力】
【学生的思想教育】说明知识的重要,歌颂探险队员的智慧。
【教学时间】两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质疑。
一课时
本课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知识能力: 掌握字词扫清障碍
学生的思想教育: 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
本课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提出难点。
识生字、学新词、摘录句子
1、自读课文质疑:关于字音、字形、字义
2、相互合作解决生字难点。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认一认
摄氏 徘徊 几 赐 筹 莫 策 茫 焦 燥 缕 驱 恢
2、组词
徘( )徊( )筹( )莫( )
排( )回( )寿( )模( )
绝( )策( )驱( )恢( )
色( )枣( )躯( )灰( )
复( )跃( )沃( )
3、理解词义
凸透镜——透镜的一种,中央比四周厚,平行光线透过后向轴线的方向折射聚集于一点上。物体放在焦点以内,由另一侧看去就得到一个放大的虚像。阳光通过后聚集成一个温度很高的光点,能烧着火柴和薄纸。凸透镜可做各种光学用具的镜头。也教会聚透镜,统称放大镜。
绝望——希望断绝,毫无希望。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形容没有一点办法。
4、易错字
徘徊 赐 策
三、再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本文讲了一支探险队到南极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
四、在文中标注划出问题,质疑。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3、积累、摘抄。
篇4:《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基础性教学目标:
1、随文渗透性学习课文生字生词,其中“徘徊”、“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绝望”作为本课的重点词语,能读准,并能正确理解词义。
2、以读促思,以思带读,理解探险队员用冰取火的原因及用冰取火的科学道理。
3、品读课文重点句和重点段,即课文第三段关于火的重要性的排比句,第五段探险队员的'心理活动和第七段,体会火的重要性和探险队员智慧、镇定、顽强的优秀品质。
发展性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查阅、交流资料,感受南极的恶劣气候,体会探险队员的危险处境。
2、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将学生的视线和学习引向课外,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句、重点段品读体会,感受探险队员智慧、顽强、镇定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感受南极的恶劣气候,体会火的重要性和探险队员的危险处境,从而为后面体会探险队员的镇定、智慧、顽强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资料:南极气候、极昼;CAI课件:南极气候
教学流程:
一、设疑促思,揭示课题
1、老师:我手里有一张白纸,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点燃?
学生1:用打火机、打火石、火柴可以点燃。
学生2:用冰可以取火点燃。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
学生1: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冰取火?
学生2:为什么用冰取火?
学生3:怎样用冰取火?
二、感知全文、感受南极
1、自由小声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
2、请用最简短的话说说课文讲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事。
3、探险队员为什么用冰取火?
学生1:因为打火器丢了。
老师:从课文哪儿知道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带领同学读一读(二段第三句)
老师:没有打火器会有什么后果?
学生2:没有火会冻死,因为是在南极。
4、课文哪段在介绍南极?请齐读1段概括出南极的两大特点。
学生1:南极很冷。
学生2:南极有极昼现象。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太阳路线,学生指出“太阳在天空徘徊”。
5、请同学交流自己查找的南极资料,请代表上台全交交流。
6、播放CAI课件:南极气候。请学生谈对南极的感受,想象没有火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出示了3段句子,并介绍排比句的结构和诵读诀窍:3个句子结构很像,排得很整齐,并用分号隔开。读时要一次比一次感情更强烈,读出没有火的急迫感。
三、自读感悟,交流共进
1、大伙儿的生命已经受到威胁,他们会怎么想?(由这些想法体会“绝望”一词)他们会怎么做,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由做法推出“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两个词语)
2、大伙儿绝望时,一位年轻的探险队员却创造了用冰取火的奇迹,他是怎么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请默读5-7段,看看他是怎么想的,用﹏﹏勾出;他是怎么做的,用——勾出;你一定为他的所思所为感动,请带着这份感动给课文另取一个新题目,写在课题旁边。
3、全班交流
(1)引读:他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做的?
(2)典型的题目请学生写上黑板,再和大家交流:从课文哪部分受到感动?你怎么理解这部分?大伙儿建议该怎么读?试读这部分。
例1:5段心理活动一句,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不放弃的心理。可采用与陈述句比较的方法帮助体会。
例2:6段中“轻轻地刮”、“不断摩挲”表现探险队员的临危不乱,镇定的心理品质。
例3:7段2、3句表现取火过程中的焦急而又耐心、喜悦的心情,可用换词的方法比较表达效果。
4、引渡8段
5、总结:探险队员得救了,靠的是什么?(顽强、镇定、智慧)他们靠着这份顽强、镇定、智慧创造了什么奇迹?(用冰取火)
6、此时你想对智慧的探险队员说什么?想对恶劣的南极说什么?想对自己说什么?请用笔写出心声。完成后全班交流。
7、推荐:人类靠智慧战胜自然的描写还很多,如儒勒·凡尔纳的《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去看看吧,你一定会受到更多的启发和鼓舞。
四、板书设计
篇5:《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一般技能: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生字卡片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冬天玩过冰吗?感觉怎样?试想一下,用冰能取到火吗?该怎样取呢?你还有多少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七、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八、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过渡: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二、理解重点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三、学写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四、小结:
谈本课收获。
作业设计:
写写读后感
篇6:《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4、会认识本课15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以及会写八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民、难点:
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凸透镜与南极的图片资料。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在这么寒冷的地方,我们的科考队员最需要的是什么?那么,如果在没有火的前提下,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用冰取火的故事。板书课题。
学生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这些问题,课文中给我们做了介绍,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读时用所有可能的办法认识生字。读通句子。
2、抽读。
3、看看,通过刚才的读文,你都了解了什么?这里,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4、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分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南极的寒冷以及在那里火的作用之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火那么会出现的结果。使同学们在学习、谈论的过程激发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多种形成的朗读,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文中所讲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用冰取火》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呢?
学生读文。
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总结: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中的句号与感叹号。
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2、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段?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的作用。思考:探险队员为什么这么做?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写本课的生字。
篇7:《用冰取火》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火”,看到了火你想到了什么?
火可以产生热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边说边展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你们来看,这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课件展示)通过预习,你们已经对南极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是什么样的?。
3、在南极这样烈风、酷寒、暴雪的环境里,人们更需要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南极的并与火有关的文章:“用冰取火”。板书:“用冰取”,补充课题。
4、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小声读课文,要求:(1)注意你的读书姿势(2)把你掌握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3)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开火车读(出示课件)
摄氏度 徘徊 几乎 赐给 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 绝望 恢复 驱散 跳跃 一缕 焦点 茫然 干燥蓬松
3、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
4、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
2、2、请同学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一起读,再读中体会火的重要性。
3、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柔和的太阳,为什么现在却说是惨白无力的太阳呢?这个队员在思索,他在想什么呢?从中你都看出了什么?
4、难道他们真会默默地等待死神的到来吗?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六、第七自然段。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探险队员是怎样做的。
5、师总结: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半球形的“冰透镜”,以及阳光通过并透镜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
6、齐读课文第六第七自然段。说说度的时候你注意了什么?
7、自由读、指名读第六第七自然段体会“一分钟、两分钟……又过了一会”时间长吗?在这时队员会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这样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队员们此时的心情,和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意志品质
8、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凭着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他们终于成功了!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团红红的火--”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欢呼,跳跃,想在欢庆一个重大节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进一步体会火的作用之大。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8:《用冰取火》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本课的15个生字,会写8个。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年轻的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能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弄明白青年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如何想出用冰来取火这样的办法及冰透镜如何能取到火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南极、火的有关资料。可重点查阅南极气候以及火是怎样产生的等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凸透镜等。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板书:“火”。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有哪些作用吗?(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火可以做饭、取暖等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火。
2、平时人们一般是用什么方式取火?(打火机、火柴、自动打火灶等)用冰取火,你们见过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用冰取火的文章(板书课题),学完后,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能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要注意把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思考:初读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3、检查读音情况,交流不懂的内容,小组解决同学读不懂的内容。
摄氏度
徘徊
几乎
赐给
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
绝望
恢复
驱散
跳跃
一缕
焦点
茫然
干燥蓬松
三、细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读懂取火原因
1、探险队员为什么要取火?默读1~4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谈谈自己对词句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要取火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南极天气寒冷,还有风暴。
寒冷,没有火不行。夏季气温都在零下20度左右。抓住零下20度,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体会天气之冷。虽然有太阳,但阳光是柔和的,几乎感觉不到温暖。抓住“柔和”“几乎”体会阳光之弱,从而感悟天气之冷。
风暴,没有火不行。可以结合查阅的有关资料补充有关南极风暴的情况。
原因之二:在孤岛上.引导学生体会“孤岛”就意味着在这儿将得不到外界的帮助。
原因之三:打火器找不到了。这就意味着不可能有火了。
2、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第3、4自然段想象):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在那么冷的一个孤岛上,如果没有了火,你们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可以从工作、生活中及生命等方面临的所有困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果找不到火,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陷入绝望--从而体会“火”的重要性)
(3)小结:没有火,探险队员将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可以看出“用冰取火”的重要性。
(二)感悟取火过程
难道他们真会默默地等待死神的到来吗?他们是怎样做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六、第七自然段。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探险队员是怎样做的。
师总结: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半球形的“冰透镜”,以及阳光通过并透镜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
师:你认为这个办法怎么样,你想划这位队员说点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体会到取火的不易及这个年轻人的办法之妙利用南极仅有的资源--冰、阳光,就能取到火,表现出了这个年轻探险队员的智慧。在大多数人一筹莫展的情况下这个年轻人却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真是了不起。
读一读,表达自己对年轻探险队员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三)了解取火结果
凭着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他们终于成功了!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团红红的火--”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节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进一步体会火的作用之大。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谈一谈,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好知识,运用知识,克服困难等
)
2.回去找一些有关启迪智慧方面的书读一读,并试着运用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9:课文《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一般技能: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生字卡片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冬天玩过冰吗?感觉怎样?试想一下,用冰能取到火吗?该怎样取呢?你还有多少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七、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八、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过渡: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二、理解重点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三、学写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四、小结:
谈本课收获。
作业设计:
写写读后感
篇10:《用冰取火》优秀教学设计
《用冰取火》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一般技能: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生字卡片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冬天玩过冰吗?感觉怎样?试想一下,用冰能取到火吗?该怎样取呢?你还有多少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七、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八、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过渡: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二、理解重点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三、学写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四、小结:
谈本课收获。
作业设计:
写写读后感
篇11:三年级语文下册《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也有一些出彩之处,比如,我请孩子勾画出制作“冰透镜”过程中表示时间和动作的词语,并请孩子汇报制作过程。
汇报完了以后,有许多的同学都高高举起了手,指名一生说,他告诉我“冰透镜”的实验与他们在科学课上学习用放大镜聚光着火的道理一样,此时马上又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在家里也作过这样的实验,当时是夏天,太阳比较大,但是我还是等了很久,可是在南极洲,冰天雪地,那么寒冷,几乎感觉不到太阳光,他们要多久才能点燃火呀?”此问题一提出,我相机引导学生学习:“一分钟,两分钟……”“省略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能替换成其他词语吗?试着读一读,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聚集太阳点火等待的时间特别的漫长,体会其艰辛和毅力。
篇12:用冰取火(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从而感受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懂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2.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与智慧去解决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重点句)
学生: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观察凸透镜,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2.幻灯[课件辅助,帮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学习1至4自然段
1.默读1至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并做简单批注,画完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让学生去亲历阅读的过程,产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2.教师指导。
(1)第三自然段
①提问:火为什么这么重要呀?
课件出示几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没有火,( )。
②教师渲染情境。(叙述)
(点评:教师通过渲染画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南极的寒冷,与探险队员产生情感共鸣,为体会火的重要做好铺垫)
教师: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中,你是探险队员,此时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
(2)师生谈话
师:你就是探险队员,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在这样的一个孤岛上,火却丢失了,你有什么办法?
[点评:教师并没有直接解释“一筹莫展”,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到大家怎么都想不出办法,从而理解了“一筹莫展”的意思,达到了词语积累的目的。]
(3)课件: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①指名读。
②课件对比“绝望和失望”感知。
提问:哪句好,为什么?
③指名读
三、默读自学5至7自然段
学习提示:
1. 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想出了用冰取火的方法?
画出相关词句。
2.思考后可与同桌说一说。
教师指导:
(1)不放弃的精神。
课件: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
①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
②教师启发
③练习朗读
(2)智慧。
①小声读6、7自然段,思考:年轻的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感知取火过程。
④重点词语的指导:摩挲。
(点评:形象感知词语,内化语言,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个重点词语的意思,为体会年轻探险队员的智慧做好铺垫)
指名读。
⑤学生质疑,分小组讨论。
⑥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为什么轻轻地刮?为什么摩挲?
观察抚摩透镜,感受凸透镜的特点。
(点评:结合透镜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轻轻地刮与摩挲的重要,感受年轻队员的聪明的同时,揭示冰与透镜的内在联系)
指名读.
<2>举、向。
教师指导:透镜取火的原理。
<3>提问: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动作是对什么的利用呀?(板书:科学知识、冰与太阳)
(点评:抓住几个简单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出年轻队员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却蕴涵着他的聪明才智,蕴涵着透镜取火的知识、蕴涵着对外部条件的运用,使学生领悟到探险队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智慧与聪明)
<4>小结。
(3)顽强的品质。
<1>提问:看着这刮、这摩挲、这举、这向,除了智慧,聪明,你还有什么感受?
提示:在这冰天雪地中,在这样冷的情况下,他还用温暖手摩挲,用小刀轻轻地刮,
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2>自由读6、7自然段:感受年轻队员的智慧与顽强的品质。
(4)朗读第六自然段。
提问:面对着死亡的威胁,看着年轻队员的一举一动,看着这救命的冰透镜,你是
怎样的心情?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2>指导朗读。
<3>师生对读,体会大家当时的心情。
(点评:通过师生对读以及巧妙的引语,让学生体会探险队员们的心情不断变化的过程)
四、朗读第8自然段
1.出示图片,激发学生想象,体会探险队员此时心情。
2.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课件:这红红的火,。
教师渲染情景
3.齐读第八自然段。
五、总结
1.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从大家陷入绝望到成功后欢呼跳跃的激动。是什么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2.总结。提问: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点评:通过教师的总结,告诉学生如何去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运用我们的知识积极想办法)
[用冰取火(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13:《用冰取火》(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一般技能: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生字卡片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冬天玩过冰吗?感觉怎样?试想一下,用冰能取到火吗?该怎样取呢?你还有多少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七、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八、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过渡: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二、理解重点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三、学写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四、小结:
谈本课收获。
作业设计:
写写读后感
[《用冰取火》(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篇14:用冰取火教学教案
用冰取火教学教案
用冰取火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一般技能:
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生字卡片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冬天玩过冰吗?感觉怎样?试想一下,用冰能取到火吗?该怎样取呢?你还有多少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七、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八、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过渡: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二、理解重点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三、学写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四、小结:
谈本课收获。
作业设计:
写写读后感
篇15:《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用冰取火》教学反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
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看,同样观察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但能说谁对谁错么
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呢,无论我们的课程怎么改,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姓语,我们的教学就会展现一片新天地。为此,我在教学《用冰取火》这课时采用情景教学,万变不离其宗——读。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其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冰取火》,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第二部分的教学: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南极气候的信息
去读读课文。过度语的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如: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这一段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三个层次:
(1)找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没有,火!火!火呢 你什么心情 带着理解读一读。
(2)播放课件:感受南极的气候。
此时,风越来越大,狂风怒吼,冷啊!饿啊!怎么工作 怎么生活 无法!你又是怎样的心情 再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段。
(3)仅仅只有冷吗
无法工作,无法生活,意味着死亡,即将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离开深爱着你的爸爸,离开深爱着你的妈妈,消失在这烈风,酷寒,暴雪的孤岛上,你是怎样的心情
带着你的理解读吧。
以上设计层层递进,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水到渠成。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如: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一段的教学设计
(1)你紧张,害怕,惊惶,你不知所措,你走投无路,你无助……带着你的理解读句子。
(2)是呀,谁来帮助我们 无人。一分钟,两分钟……时间也似乎为我们放慢了脚步,你就是一名探险队员,你的心情
(3)你惶恐极了,你伤心极了,再读。
情感铺垫,循循善诱地三次朗读,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读推向高潮……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此时的太阳也失去了它仅有的一点点温暖,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显得惨白无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
(1)我们的探险队员也是这样想的,怎么能这样离去呢 怎么能这样被击垮呢
我们的队员是顽强的,我们的队员是不会轻言放弃的,发出了心底的呐喊,读句子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
(2)不!不能!决不!不甘心,一定要想出办法!再读。
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优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