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

2023-05-15 07:58: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佳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

篇1: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篇2: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20分

1、2.04千米=米3.6时=()分

5吨300千克=()吨0.4立方米=(  )立方分米

2、根据3×4=2×6这个等式,能写成( )个比例式。

3、出粉率一定,面粉的重量与小麦的重量成( )比例关系。

4、这是()比例尺,它表示图上()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千米。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0.3,另一个内项是( )。

6、如果5x=y(x不为0),那么x和y成()比例。

7、一个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按1:3的比例尺放大之后,长应画( )厘米,宽应画(  )厘米。

8、一个零件长2.4厘米,在设计图上画12厘米,设计图的比例尺是()。

9、把数值比例尺1:5000000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是()。

10、配置一种盐水,用5克盐需加水200克,现有水800克,需盐()克。

二、选择题10分

1、下面()组中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①2:3和6:9②0.01:6.2和0.5:310③12:13和0.8:0.6

2、下面的量中,()组不能成比例

①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②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③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3、手表厂的技术人员设计新型的手表时,想把手表的零件放大到原来的50倍,则画图时选用的比例尺是( )。

①1:50②50:1③1:500000

4、在4:9=20:45中,比例的外项是()。

①4和9;②9和20③20比45

5、星光运动场的长是108米,宽是64米,画在练习本上,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

①1200②1③110000④140000

三、判断10分

1、图上距离总比实际距离小.(  )

2、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成反比例。(  )

3、由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4、因为5a=6b所以ab=56。()。

5、为了计算简便,比例尺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

四、解比例(12分)

X:24=3:88.1:x=1.8:36

12:23=6:x4.81.6:x2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18分)

25×32×1.25713×217+613÷17223÷(1-58)

12+13-12+131.8×(5.7-3.44÷0.8)0.3×2÷0.3×2

五、动手操作:5分

1)、画出三角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2分

2)、画出三角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3分

六、解决问题28分

1、修路队每天修路3.2米,15天可以修完,实际每天修4米,几天可以修完?(5分)

2、甲乙两地在比例尺是1:20000000的地图上长4厘米,乙丙两地相距500千米,画在这幅地图上,应画多长?(5分)

3、用边长是900cm2的方砖铺地需要2000快,如果改用边长是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5分)

4、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是0.5厘米,在比例尺1:40的图纸上,它的长度是多少?(5分)

5、在实验小学新校区的规划图上,长方形的长是28厘米,宽是22厘米,如果规划图的比例尺是1400。这个操场实际占地是多少平方米?在操场的四周建造围栏,围栏长多少米?(8分)

篇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精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意义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正确计算比的比值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看课文的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国旗长和宽各多少?

(4)教室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

三、练习

1、练习六的1~3题

2、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的教学,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基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1/5:1/2和5:2

3/4:5/8和5/8:3/4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1)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六的4~6题

2、班上交流

教学反思

上了本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批改作业本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习题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有不少学生把“3.2:4=4:5”改写成“3.2×11=4×”,显然是把除法转换成了乘法,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45

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

解比例

教 学目 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解比例

2、解比例的方法

3、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2填空:3:8=15:( )。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

二导入:

如果把3:8=15:( )写成3:8=15:X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

教师板书课题:解比例

三、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3、教学(例3)

(1)独立解出未知项

(2)同桌相互交流

(3)请学生板演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成正比例的量

教 学目 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正比例意义

2、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认真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吗?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3、: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问:

你有什么发现?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4、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5、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2)

1、出示表格

2、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七的1~5题

2、班上交流思考过程

成反比例的量

教 学目 的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

1、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篇4: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精选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同学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同学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一起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同学回答后,教师强调: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假如3×a=5×b,那么5:a=3:b。

(2) : 和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篇5: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精选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的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

知道比例尺的具体意思,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习任务:

任务一: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任务二:求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课前练习

(1)1km =( )m =( )cm

(2)50km =( )m =( )cm

(3)300km =( )cm

(4)100000000cm =( )m =( )km

(5)000cm =( )km

交流:上面的单位换算,怎样才能做到又对又快?

2、引入课题:

一只蜗牛从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两分钟,为什么?(在地图上爬)

在绘制地图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就用到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比例尺。

3、明确目标:

关于比例尺,你都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意义、表示、计算、应用等。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任务呈现:

自学课本53页,尝试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

比例尺实质就是一个 ,前项是 ,后项是 。

2、比例尺的形式有 比例尺和 比例尺两种。

1:100000000是 比例尺,也可以写成 ,表示图上1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 km 的距离,还可以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3、是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 km.你能把它改成数值比例尺吗?(写过程)

4、一幅零件图纸的比例尺是2:1,它表示 ,这是一个 (填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尺。

2、自主学习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1)从比例关系看,当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成 关系。

(2)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1cm:50km →写比

= 1cm:5000000cm →统一单位

= 1:5000000 →最简比

(3)比例尺2:1表示图上长度2cm相当于实际长度1cm,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是放大的比例尺。前面的比例尺前项都是1,是缩小的比例尺。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

任务二:求比例尺

1、任务呈现:

(1)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幅地图上量的图上距离是2.4cm.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个cpu零件的长为25毫米,画在纸上的长为10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自主学习

两题任选一题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方法。

3、展示交流:

交流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2.4cm:120km 或 120km = 12000000cm

= 2.4cm:12000000cm 2.4:12000000 = 1:5000000

= 1:5000000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1)在比例尺是1:25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把这个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是:( )。

(2)在比例尺是200:1的图纸上,图上长度是实际长度的( )。

(3)用图上距离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5:200 B. C. 5:20000 D.1:4000厘米

(4)长4厘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40毫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1:10 B. 10:1 C. 1:1 D. 1

(5)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结果反馈;

出示答案,反馈评价。

3、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如何得到的?有关比例尺你觉得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无论从学生学习新知的状态,还是参与程度,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在互动交流和展示分享环节,由于任务呈现具体明确,自主学习所有学生都能进入状态,展示小组展示时完全当成了小老师,台下同学质疑、补充、更正、争辩,如围绕比例尺的单位全班同学就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厘米,有的说是米,有的说不定,可以用任何长度单位,有的说视情况而定,最后宋林涛提出异议:比例尺实质就是一个比,没有单位,最后全班同学予以认可,老师此时趁热打铁加以引导,得出结论:比例尺就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如1:5000000,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5000000厘米,图上1米相当于实际5000000米,但比例尺最终表示的是二者的比的关系,所以是没有单位,解决了课前有同学提出比例尺的单位的问题。

篇6: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精选

比的意义和性质及比例尺

比的意义

教学时间:3月19日

教学内容: P47 – 4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列式计算。

⑴、甲数是50,乙数是35,甲数比乙数多几?乙数比甲数少几?

⑵、计算机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有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几分之几?

⑶、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数量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有时采用减法计算,如(1),有时采用除法计算,如(2)、(3)。采用除法进行两数比较时,我们还用“比”来表示两数间的关系。(揭题)

二、教学新课:

1、比的意义。

刚才说用除法计算两数量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做比呢?怎样用比来表两数量之间的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讲座这个问题:

⑴、看书自学:课本第48 – 49页,思考:什么叫做“比”?

⑵、自学反馈: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②、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③、汽车每小时的速度,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⑶、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比的意义)

⑷、巩固练习:

①、某四间有男工32人。女工18人;

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②、练一练 第1题

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比的读法、写法又是怎样的?请继续自学。

5: 4读作 5比4

前项 比号 后项

问: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1 5 : = 1??比值 4

3、试一试

根据题意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⑴、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

A.写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B.写出张明和李强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⑵、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写出圆珠笔总价和支数的比,比值是多少?这里的比值

表示什么?

反馈小结:

1 前两个比的结果所表示的都是倍数关系:李强植树棵数是张明的1 倍,张明植5 5 树棵数是李强的 ;而一个比的结果是一个新的量,即圆珠笔的单价,想一想,你也6

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三、练习

读出下面各个比,并求出比值:

1 2 120 :71 :11.6:1.8 55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

一、作业:

P493~5

教学反思:

“比”的这部分知识虽说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但对其认识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老师只是从中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反馈调查,或起到加深理解的“画龙点睛”之笔。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学明白这部分内容,但个别学生没有弄懂。

上课之前我对这几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是有所关注的,把最容易回答的问题留给他们,甚至让他们在课堂上“拾人牙慧”,但还是有两名学生连别人刚说

过的话也复述不出,对她们的学习得采用低难度、多重复的方法。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时间:3月20日

教学内容:P50 –5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这一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 5 2 12 :201 :1 : 1.5 :2.5 2123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 ( )÷( ) = ( ) :( ) 4 ( ) 3×4 15÷( ) 3 6 ==== 412( )4×( )20÷5

第1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2题:

2、引入: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比和除法的关系。

除法

分数

比 被除数 除 号(÷) 除数 商 分 子 前 项 分数线(—) 比 号(:) 分母 后项 分数值 比 值

⑴、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启发学生填写表中“分数”一栏中各空格,观察此表,

得到比和分数的关系;

⑵、比、分数、除法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是

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不是同一种概念,所以讲三者

的关系时,只能用“相当于”,不能用“等于”。)

⑶、板演:把下面各比化成分数形式,并读出来。

( ) ( ) 15 :4 = ( )( ) ( ) ( ) 16 :125 = 7 :1 =( )( )

⑷、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都不能为“0”,为什么? 6 :5 =

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为什么?

2、比的基本性质。

⑴、回答:求比值:

36 12 :4 =3 =3 6 :2=3 12

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这三道题什么地方相同?

②、第2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与第1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比有什么变化?

③、第3 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与第1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比有什么变化?

⑶、比值有没有变化?后前项又是怎样变化的?

⑷、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比的基本性质”(揭题),请同学们阅读P52红框中字,读

后问:

①、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在比的基本性质里面哪几个词最重要?为什么?(都、

相同、比值、不变)

②、“零除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都乘以或除以0?(都乘以或除以0后比

的后项就为0了。)

3、化简比。

⑴、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整数比。

①、什么叫整数比?

②、下面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整数比最简单?为什么?

6 :10 12 :210.3 :0.4 0.25 :1

1 1 3 :54 :7 3 :4 : 45

教师小结:

像3 :5 、4 :7 、3 :4等这些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我们称这样的比为“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简称“化简比”。

⑵、怎样化简比呢?(自学课本P52例1、例2)

小结:

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项同时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

化简下面各个比:

3 3 5 9 0.25 :1.25: 0.25 :1410120.03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P511P522--- 4

教学反思:

教学从复习除法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开始,再让学生明确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之后,自然过度到比的性质的推断上来。有的学生很快说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并且思维缜密,连限制条件都考虑全面,多数同学都很快理解并记住了比的基本性质,顺利完成了知识迁移。个别同学能理解定义,但语言叙述不完整。

教学采用的猜想、验证的教学方法费时较多,原因是部分同学对自己的猜想缺少验证方法而束手无策,在少数同学用数字来验证时,他们才若有所悟。这种单一的验证方式,与我所设想的用除法商不变性质或分数基本性质来验证相去甚远。这一环节的展开也使后面的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显得仓促,可见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得经过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得到。

练习七

教学时间:3月21日

教学内容: P52 – 5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小明3天看书100页,写出小明看书页数和天数的比;

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1秒转了50转,写出这个齿轮的转数和时间比。

2、求出下面各个比的比值。

40 :28 36 :54 3

(并说出求比值的方法)

3、化简下面各比。

3 9 1 1 :1.6 :2.5 2 :5 81022 1 :8.4 2

篇7: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二)》教案

有关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二)》教案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篇8: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测试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测试题

一、填空:

1、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是6,其中一个外项是23,另一个外项是。

2、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是(),如果它一定,那么路程和时间成()比例。

3、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三个数量中,当()一定时,()和()正成比例。

4、如果y=5x,那么x和y成()比例。

5、一幅地图上用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6、1.2千克∶250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7、一个三个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4∶1,这是一个()三角形

8、如果7x=8y,那么x∶y=()∶()

9、大圆的半径与小圆半径的比是3∶1,则大圆的面积是小圆的面积的()倍。

10、五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形刚好可以拼成一个

如图的大长方形,,那么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

(),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

11、小华身高1.6米,在照片上她的身高是5厘米。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

12、甲数是乙数的2.4倍,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甲数占两数和的()()。

1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0%,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女生比男生少()()。

14*、已知甲数的16相当于乙数的15,那么甲数的一半相当于乙数的()

二、判断题:

1、小红的身高和体重总是成比例。……………………………()

2、成正比例的量,在图像上描的点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比例尺是一个比。……………………………………………()

4、实际距离一定比相对应的图上距离要大。…………………()

5、21∶7不论是化简还是求比值,它的结果都是等于3。…()

三、选择题:

1、不能与3,6,9组成比例的数是()

(1)2(2)12(3)18

2、把1.2吨∶30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1)1∶250(2)1200∶300(3)4∶1(4)4

3、把5克盐放入50克水中,盐和水的比是()。

(1)1∶9(2)1∶8(3)1∶10(4)1∶11

4、下列几总量中,不是成反比例的量是()。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2)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

(3)面积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四、先化简比,再求比值:

6.4∶8= 16∶23= 0.375∶0.625= 8∶89=

五、解比例

35∶X=13∶2X∶5=0.46∶4.618111=X222

1.2x=451.25∶0.25=x∶1.634∶x=3∶12

六、根据条件,先判断题中所给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如成比例再写出等式。

(1)一台织袜机3小时织39双袜,照这样计算,5小时可织65双。

(2)小明从家走到学校,每分走60米,15分可以到达,如果每分走50米,18分可到达。

(3)一辆汽车行驶500千米消耗汽油60千克,再行驶200千米,又消耗汽油24千克。

七、聪聪在同一时刻测量了直立在太阳下的'四根竹竿的影长,结果如下:

竹高(米)0.20.50.81

影长(米)0.411.62

(1)竹竿的高度与影长之间成()关系。

(2)如果聪聪在这一时刻测得一根竹竿得影长为0.9米,那么这根竹竿得高度为()米。

八.应用题

1、一个半径长是4毫米的圆形零件,画在一幅比例尺是25∶1的图纸上,它的图上半径是多少厘米?

2、把280棵树苗栽在两块长方形地上,一块长15米,宽8米;另一块长12米,宽4米,如按面积大小分配栽种,这两块地分别要栽多少棵?

3、配制一种农药,其中药与水的比为1∶150。

①要配制这种农药755千克,需要药和水各多少千克?

②有药3千克,能配制这种农药多少千克?

③如果有水525千克,要配制这种农药,需要放进多少千克的药?

4、下图的比例尺是求这块梯形地的实际面积。

5、给一座房屋的地面铺方砖,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需要块,若改成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用多少块?

6、水泵厂原计划每月生产120台水泵,半年完成任务,实际提前两个月完成,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水泵?

7、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期限为10天,10天后要按每天每册0.5元收取服务费。小明借了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5页,16天能全部看完。请你帮他算一算,他至少每天要看几页才能准时归还而不必交延世服务费?

8、威海市某化工厂六月份计划生产消毒液10000千克,前12天生产了4200千克,照这样的工效,全月能完成消毒液的生产任务吗?

9、有一种小瓶装消毒液净重50克。小明妈妈买回8千克瓜果,现需将这些生吃的瓜果进行消毒,取出10克消毒液需加水多少千克?

九、将下面两题分别列出二种不同算式。

1、学校里有16棵李树,李树的棵数是桃树的23,两种树共有多少棵?

①②

2、粮店运进大米和面粉的质量比是7∶4,已知大米比面粉多运来450千克,运进大米、面粉共多少千克?

①②

十、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1、修一条公路,总长124千米,前20天修了15.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

想:照这样计算说明()定。()和()成比例。

解法一:设修完这条路还要X天才完成。

解法二:设修完这条路一共要X天。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乙地,如果每小时行60千米,可提前几个小时到达?

解法一:设可提前x小时到达解法二:设提速后x小时到达乙地

3、一套课桌椅的价钱是105元,其中椅子的价钱是课桌的57。椅子的价钱是多少元?(用不同的知识解答)

4、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一批衬衫的任务,前5天生产600件,完成了任务的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用不同的知识解答)

篇9: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案

一、复习

1、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我们今天还要来认识一些新的图形朋友。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图形。感受长方体的每一个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感觉平平的,是一个平的面。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平面图形。那是什么平面图形呢?教师展示长方体拆分成6个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点,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区别与联系。

2、正方体的每一个面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对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平面图形。那是什么平面图形呢?教师展示正方体拆分成6个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感知正方形的特点,正方体与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

3、圆柱体的每一个面有什么感觉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圆柱体的上下面的.感觉和旁边的面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对!上下的面是平平的,但旁边的面却不是平的。这样的面就不是平面。

4、球的每一个面有什么感觉呢?在小组里摸一摸、说一说。

5、教师课件出示几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来辨认。

6、出示两组图形让学生讨论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三、闯关游戏

同学们学的真棒!敢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吗?

第一关:给图形涂上颜色,在拼出你喜欢的图案。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学生思考后上台来根据要求涂色。

第二关:摘果子。

按要求把相同的果子摘下来。

第三关:数一数。

数一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有几个?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有学习了那些图形朋友?谁来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说后个别汇报。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下,在家庭、学校、商店等哪些地方用上了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并与爸爸、妈妈、同学进行交流。

六、板书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篇10: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于我来说是堂遗憾的课,不得不说,同学们并没有在这节课中成长。会的依旧会着,不会的依旧不会,即便是我也想办法教了他们,可不会的还是不会。其实,这节课,我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应该借助上学期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准备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让同学们想办法得出黑板上的平面图形,其实这样的过程是有必要的,更易于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我想我必须再重新上一节动手操作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从实际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没有过程的学习,何来生成呀?

篇11: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的认识》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教师监控 1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篇12: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一、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思想要求上进,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2、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

3、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期末阶段里,组织学生全面复习和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总复习更具有重要意义。

4、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完成。从一学期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与审题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复习里,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2、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一到二步计算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4、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5、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第四单元:百分数的应用第六单元:比的认识第七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2、空间与图形:第一单元:圆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3、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数据处理

4、综合应用:数学好玩

本学期总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以及统计”三大部分自己回顾所学过的内容,对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整理,整理后全班交流有特色的整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结合总复习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使复习具有针对性。

四、复习重难点

本册的重点是认识圆,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应用题和比的认识

1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能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及解决应用题。

2能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3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4、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本册的复习难点

本册的复习难点是百分数应用题、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和比的应用。

五、复习方法

讲解法、归纳整理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习,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后进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的设计要分层,指导要分层。

六、复习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习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习(书上总复习)

1、正确完成分数混合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的应用。用百分数的意义和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2、稍复杂的分数百数应用题

3、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4、圆的周长和面积

5、数据处理

第二阶段:综合练习,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习,查漏补缺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习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篇13: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知识点

1、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也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8、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9、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0、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关键是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就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11、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2、比例尺的分类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13、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14、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步骤:

(1)写出图的名称、

(2)确定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4)画图(画出单位长度)

(5)标出实际距离,写清地点名称

(6)标出比例尺

1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16、用比例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正确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

17、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18、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可以求比例尺。

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可以求实际距离。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可以求图上距离。

计算时图距和实距单位必须统一。

19、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答: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

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mm是什么单位

mm指毫米,是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千米、米、微米、纳米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mm也是降雨量单位。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单位用毫米表示。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例如: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暴雨降雨量为50至99.9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小学数学三角形 常考题型

(1)什么是三角形?

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边?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

(3)什么是三角形的顶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4)什么是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5)什么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6)什么是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7)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8)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腰?

有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个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

(9)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两腰的交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10)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

在等腰三角形中,与其它两边不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

(1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底边上两个相等的角叫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12)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3)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叫三角形的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引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顶点的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1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1.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负数》教案

2.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圆的认识

4.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苗族作文500字

5.语文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范文

6.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7.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计划

8.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案

9.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东西南北》教案

10.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二单元《比例的认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