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给我吃一块炸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英语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英语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英语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英语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教学内容】
Lesson 10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Book 3)
【教学课时】
The 2nd period
【教学目标】
1、在课文学习中,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通过听文章、回答问题、看一些材料,提高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2、通过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体会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并且乐于接受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3、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材料和上网收集一些有关环境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有关“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通过课堂学习,认识到“各种污染对环境的危害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
【环境教育渗透要点】
1、了解污染的种类(Pollutions):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
2、掌握改善环境的做法:
1)保留绿地和林地,做到植树造林;
2)工业布局应靠近水源,分布在城市的下风向;
3)加强水污染的防治,提倡节约用水;
4)控制噪音(交通噪音、企业噪音、施工噪音、生活噪音)的干扰;
5)车辆使用无铅汽油,禁止使用排污强的助力车等;
6)做文明公民,不乱仍垃圾以及垃圾回收处理等等。
【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式、协作式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
【教学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与过程】
教学过程
Step 1 Everyday English:A student on duty Free talk: Action of 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习惯,通过表演、对话等形式,激活以学内容,且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Step 2 Look at pictures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of the Ss’ imagination ;Come to the new content about the lesson.通过图片和一些情景观察,发挥学生的想象,导入新课。
Step 3
1、Listen and watch。Do the “True or False” exercises;
2、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text;
3、Retell the text with the key words or sentences.
新授课文,通过听和看,选择对和错,并且能就课文知识回答问题,然后复述课文,达到掌握课文之目的。
Stop 4 Discussion:What’s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If you’re a mayor,what’ll you do to make our city more beautiful?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several groups and ask some leaders to report the main meaning of their discussion。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扩展课内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认识到“各种污染对环境的危害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
Step 5 Assignment for Homework。指导学生写一份报告,出一份环境小报,对环保做一些宣传工作。
【教学小结】
1、学习和运用英语知识贯穿本课堂的始终,英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听力、交际能力等都得到加强;
2、本节课涉及到一些自然、环保、生物等方面知识,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到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们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4、指导学生写一份报告,出一份环境小报,对环保做一些宣传工作。
篇2:学科渗透环境的教育教案
学科渗透环境的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而且是由一位总统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你可能对此感到奇怪,学习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分组学习、讨论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什么要为一个瀑布主持葬礼?
(2)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景象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3)这一闻名世界的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4)巴西总统在主持葬礼时那饱含深情的话语说明了什么?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大瀑布昔日的雄奇景象?请你找出并读一读。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课文的哪部分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后的样子?指名读一读。理解“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3.由此你想到什么?
4.巴西总统是如何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这次行动的重大意义何在?(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5.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扩展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个曾经给巴西和阿根廷人民带来骄傲与欢乐的大瀑布,由于人们的肆意破坏而逐渐枯竭,而巴西总统的行动,也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让我们一同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五、布置作业
注意观察你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雄伟壮观
如今逐渐枯竭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教案点评:
文章通过对绝无仅有的葬礼的简介及大瀑布前后不同景象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爱护地球的主题。教学设计体现了这样的特点: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2、采用“读—画—议—说”的自读方式,先快速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和写法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小结。3、课文内容理解之后,提出“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的问题,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小结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注意观察你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将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3: 语文学科渗透教育教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学懂课文中的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2、学生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相互探究解决。
3、能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学习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
学习难点
写师生相逢的动人场面、对话。
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一)课前播放《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
(二)学生认真听歌,说说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像园丁,默默耕耘着这片神圣的乐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老师的课文《老师领进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一)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要求:
我是学习小能手:
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正确,把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作者40年来一直记忆犹新的情景和深藏在内心的感激之情;
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交流阅读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要求叙述简洁、有条理。
(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间相互解答。
三、拓展延伸,表达运用。
你能猜测一下作者的身份吗?(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他就是现代作家刘绍棠。
介绍作者在文学上创作取得成就,引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青少年时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后有长篇小说12部,中篇小说等40余部和《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系列》等出版。他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十多部作品荣获全国奖,多部作品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让学生自由读)
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见到了当年的小学老师,思绪万千,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
1、我是小才人
小才人:一位的作家,回乡探亲,在村庄的小河边遇到了40年前的小学教师(出示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描述一下当时师生相逢的动人情景。(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感受,可以写,也可以找同学演演这个动人的情景。)
2、齐读第8小节。问:刘绍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感谢)
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出示)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恭恭敬敬地行礼”是怎样行的?读好这段话。
四、深入理解题意
因为老师在他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所以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课题怎么解释?(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五、转换角色,走进文本
那么田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 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看一个例子, 课件出示诗
(一)我是小老师:假如你是文中的田老师,你将如何给学生念小诗或讲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练练。
(二)交流汇报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模拟的诵读;2请学生评价:像不像田老师?(评价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展开,先以肯定为主);3请学生思考:在朗读中还有什么地方改进?
这首诗没有故事情节,可是田老师是怎么教的?(指名学生读文)
田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田老师教的这个故事妙在哪里?绝在哪里?(育人、1-10 )
(田老师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自然巧妙地将诗中1-10的数字,构成了一个完美,有情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真是“寓教于乐”啊!)、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 !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教师板书,你还可以从哪看出来?
①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理解含义)(田老师像“春雨入土”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谈体会、朗读指导
语言的迁移运用:请学生选择“身临其境 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等词语联系课文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对田老师说几句话。(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真切感受到田老师是一位文笔和口才都很好的、充满爱心的老师。)
六、最后一段师读并出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何理解?(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如何理解?(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作者之所以能成为作家,是因为田老师上课那么的生动,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所以插柳之恩,我怎能忘?(指名读、齐读)
2、可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出示)
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喻有心做的事办不成,无意做的事却获得成功)
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又该如何理解呢?(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师小结并板书: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齐读
七、做个小作家
我们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毕业生了,马上就要离开母校,离开培养教育了我们五年的老师,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请你用最真诚的心向我们敬爱的老师写几句赞美、感激、祝贺的话。(放音乐) 反馈
八、全体起立向所有的老师敬礼
最后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心中的感激之情,好吗?唱《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九、课外阅读
鲁迅《藤野先生》
毛泽东《我的老师徐特立》
贾志敏《全在不经意之中》
附板书设计:
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田老师 身临其境 刘绍棠
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
桃李情深
篇4: 语文学科渗透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
3、总结小队中小伙伴笑声的特点。
4、仿照文章的写法,抓住你小伙伴的特点说一说,写一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创设情境导入
1、师板书:笑。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字分别组成两字词、三字词和四字词。
2、人们之所以会发笑,是因为笑体现了什么情感?(高兴、快乐……)今天我们就走进《忘不了的笑声》,去感受同学们别具一格的笑声。
3、指名同学补充板书课题。
二、整合学生的疑问,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引领自授,导学达标。
(一)检查朗读情况。要求:
1、全班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中间4个自然段由本班“朗读小能手”朗读。
2、在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达成共识。
2、向组员请教自己疑问。
3、中心发言人准备讲授。
(三)引领自授
1、中心发言人汇报本课的文章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进行互补后板书。
2、中心发言人汇报引领学习。
(1)归纳四个同学的不同笑声、特点,并在文中用“”线画出。
余晓“格格格”有感力
鲁珊“嘿”文雅
方萍“嘻嘻嘻”淘气
陈立“呵呵呵”洪亮
(2)这些别具一格的笑声,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在文中用“”画出来。
A、她正一边笑着,一边给同学念作文呢。(动作描写)
B、“嘿,‘积雨云’来了,要不要我发表一个天气预报啊?”(对话描写)
……
(3)教师引领:文中的双引号和单引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单引号:特指。双引号:对话的引用。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1、文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小伙伴别具一格的笑,把同学间团结快乐、亲密无间的友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我们今天也来露一手,写写我们六(4)班同学的笑,字数为100字左右。
2、展示交流。
3、从同学们所写的笑中,请你评价一下我们的班集体。我们--班是,是,是,我爱我们班,我为它骄傲与自豪。
五、师总结升华
我们是个团结的集体,向上的集体,今天我们为这个集体骄傲,明天这个集体会因我而自豪,让我们把笑、把快乐留在这里,带着希望出发,用的成绩回报母校。
篇5: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争创“绿色学校”为契机,根据学科特点,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对地球人类的责任感,自觉参与环境科学实践。
二、具体措施和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建立绿色校园的意识,应该成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各学科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适宜地进行学科渗透,开展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创造美好家园,建立绿色校园,具体要求如下:
1、挖掘学科教学和环境教育相联系的潜力
“环境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客观上与普通课程所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数、理、化、生、地理、历史、社会、人口、劳动技术等课程中都有关于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环境教育就要求我们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时,注意和环境教育的整合交流和渗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确定环境教育的知识点、环境意识培养的渗透点和联系生活实际指导行为的结合点。努力挖掘中学各科教学与“环境教育”相联系的潜力。
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其它各科教学常用的此法类同,但可充分利用图表、数据、实物等,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努力做到用数据说明问题,让事实“说话”。
调查法:调查分自然调查和社会调查两种。前者指到大自然中的调查;后者指到工厂、机关等社会机构的调查。
观测法:所谓“观”,即观察,教会学生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识别判断环境的质量;所谓“测”,就是让学生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实验法:教会学生在实验室中用仪器对所提取的样品(水样、土样、气样、植物、昆虫等)进行测定、分析,或制造某种“小环境”,观察动、植物在此环境中的生存状态等。
参观法:即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
教学模拟法:即通过模拟活动及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运用环保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化教学法:即将有关环境的资料编成录相片或科普电影,放映给学生看。此法能克服时空、微观、宏观的局限,将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在短短的时间内演示得栩栩如生,因此,具有极强的直观性。
设计--综合作业法:这是组织学生综合利用环境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运用此法,首先要指导学生选准课题,并设计出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实施方案,亲自动手完成各道工序。实施过程中可组织各种比赛或竞赛,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和结果及时做出评价或指点。最后,应对整个工作做出总结性的鉴定。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求课堂上真正体现“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要把全体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课上增加学生小组互动探究学习环节,营造民主、自主、生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体验、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主动与人合作共享自已思考结果,在自学、自练、自评、互练、互评中做自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总之,我们要在上级教育、环保等部门的指导下,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把学校的环境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努力把学校创办成“绿色学校”。
篇6: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学期我在教育活动中都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各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中潜移默化、点滴浸润实现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课外英语等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谈几点 体会。 1、结合词汇和句子学习渗透 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意味着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可以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培养。 2、结合课文学习渗透 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 释中外礼仪差异,使学生中西合璧。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既不可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可形成崇洋 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整套小学英语教材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3、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 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进行应用交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仅有目标语、道德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要 训练运用目标语的思维方式思维,按目标语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多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要求他们按特定的环境和人物角色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和行为规范。也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积极大胆应用,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总之,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篇7: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渗透人文教育费惠珍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蓝本,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一、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寻找人文渗透点
寻找文本的人文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1.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感悟单元中课文渗透的人文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中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介绍祖国的文明古迹;有的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有的通过一首诗歌描绘幸福的生活,让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安排了《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技术的描写,从多个侧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总之,只要你认真去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所潜在的人文因素,学习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
2.以主人公形象为契合点,让遥远的人物走进学生现实的生活。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应该说并不难,但是对于一些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大道理,应该通过文本和生活的“链接”,提高人文渗透的有效性。
《祁黄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要通过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事例,让学生感受他是一个一心为公、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祁黄羊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深入文本,走近祁黄羊,在“读一品一思一晤一演”的过程中巧妙点拨,层层深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祁黄羊一心为国的崇高品质。学生在得到这样的感受时,教学的目标应该说已经达成,然而这样的人物也许孩子们只会在作业中或是考试时才会想起他,所以当孩子们说出人物特点和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时,我并没有马上“鸣金收兵”,随即又抛下两个问题。第一问: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有祁黄羊这样的人吗?孩子们先是一愣,继而思维打开了,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如忍着伤痛、顽强拼搏的体育健儿;支援西藏、关心藏胞的孔繁森;放弃休息、身先士卒的白衣战士叶欣。第二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一定要举荐他人,那么我们可以从祁黄羊身上学到什么呢?经过第一问的铺垫,这下小手如林了:选班干部时不能有私心,为了班级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等。随后我还以“小祁黄羊”来肯定学生一些一心为集体服务、做事公正的行为,以此为突破口,将文本带人生活,让祁黄羊的崇高品质不仅仅成为学生试卷中的一个答案,而是真正将它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意识、一种道德行为。
二、依据年龄特征因势利导,扩大人文渗透面
教材每一册无不是按照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编排的,教师要把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下面以低年级段为例谈谈人文渗透的几个做法。
1.巧编故事,学会感恩。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巧编故事,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人文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g”这个声母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小鸽子和妈妈,有一天,妈妈生病了,小鸽子为治好妈妈的病,飞呀飞,飞过高山,终于采集到各种各样的花,编成一个花环,衔在嘴里,拿回家熬成药给妈妈喝,妈妈的病终于好了。小鸽子看到妈妈的病好了,高兴得“g、g、g”地叫个不停。这个花环的样子就像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g”,鸽子的“鸽”声母就是“g”。同时,小鸽子孝敬妈妈,我们也要用自己的行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孝敬父母。在这样充满温馨和爱的故事中,小朋友不仅掌握了“g”的音和形,也感受了小鸽子对妈妈真挚的爱,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圣洁的爱的洗礼。
2.观察辨形,懂得谦让。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人文。如在一年级教材教学“林”这个字时,我故意把“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一点写长,让学生与书上的“林”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的“林”字左面“木”字的右边是点,不是捺,并表示书上的写法好看。我接着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为何‘林’左面的‘木’末笔要改捺为点?”稍停片刻,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能使字美观。”我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加以点拨:我们中国人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字如此,做人更是这样。同学们之间交往时要注意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最后请学生回忆还有哪些在字形上互相谦让的例子。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举出很多类似的字。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清晰地记住了这些字例有的变捺为点,有的`变横为提,还从中知道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任何事都应服从集体利益。
三、优化教学明理提升,落实人文渗透点
1.妙用渗透方法,寻找人文渗透点。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学生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扶一把”“推一下”“送一程”,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品悟人生,幸福成长。 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引领学生对这只“井底之蛙”进行了再认识:“孩子们,人们都认为这一只青蛙见识短浅,甚至有点自以为是。他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老师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接着带领学生体验,用纸卷成纸筒看天,这时看到的天有多大?联系课文、图画等进行引导,让学生谈个性感受。学生们不假思索地交流起来:“这只青蛙很有礼貌,见到陌生人就跟他们打招呼。”“青蛙说的是真话,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一只诚实的青蛙。”“这一口枯井太深了,青蛙那么小,光凭他自己的力量,怎么跳得出去呢?”“这一只青蛙一生下来就呆在这一口枯井中,没人陪,很孤单。”……教师借机提升学生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选择头饰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心情。”在人情人境的表演展示中,引领学生品出同情,品出关爱,品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2.课堂互动,生成人文渗透点。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课堂互动,能够生成人文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这样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人文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教《集体力量大》时,我让学生做游戏:分三组进行比赛,每组四人。同样的桌子,第一组人高马大,朝四个方向用力;第二组身材粗壮,只有一个人朝目的地用力,其他三人不出力;第三组个矮人瘦,所有人朝同一个方向用力。愉快的游戏结束后,学生对个人力量小、集体力量大的道理体会特别深。我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道理是你们自己悟出来的,真不简单!这样的引导点拨是一个把“道”滴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不知不觉悟出“理”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人文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语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可以对学生起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教育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副校长,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名教师。
篇8: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科教学渗透
周晓芳
(温州市第十二中学)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说明学科教师已无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实际学科教学进行观察,提炼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结果发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师生交互、课堂管理、课后辅导等方面已很好地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运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篇9: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科教学渗透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及社会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包括个案辅导、团体辅导、班级活动课辅导。在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也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学科教师教学课堂的观察,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很好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这说明了很多学科教师都无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了学科教学中。
笔者认为,使学科教师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中,不仅能够改善实际教学效果,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查阅文献发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者均提出学科教学应该如何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然而,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路,学科教师很难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一、教学设计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前教学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已运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推动下,当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提倡全人教育和差异教育,即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和独立的个体,将学生的成长视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潮,尤其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对学生特点的分析上。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不仅仅考虑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突出了对学生情感品质和人格的培养。着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提倡有意义教学,强调对学生情感经验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都符合了罗杰斯的心理教育观。比如,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课文《雪》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2)品味语言,体会本诗语言中的寓意及作者的情感。(3)初步培养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该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发现该教师希望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作时对江南雪、朔北雪的特殊情感,体会出作者以朔北的雪自拟,突出作者追求理想、敢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了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境创设法等,这些方法除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情绪表达、人际沟通和人格发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分享、探究合作;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互相体谅、换位思考;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积极尝试,这些方法都很好地反映了助人自助的理念。教师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将学生的成长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悟,促进良好品质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将教学影响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
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让每个小组用纸质的三角形来验证内角和为180度。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过后,学生开始动手体验。有些小组把三角形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180度,有些小组用折的办法来验证。在这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一贯地说教,而是耐心观察和积极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示。而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探索知识。这种情境创设,把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体验的课堂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又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更好地面对挫折。
因此,我们说在教学方法上,学科教师很好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助人自助”的理念。
三、课堂师生交互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会使用倾听、共情等心理咨询技能,这些咨询技术的运用使师生更有效地进行认知及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接纳,从而激发学习潜能和人际交往的愿望。
倾听,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表现在教师接受学生在学习中的观点、意见和情绪、情感表达,并及时与他们达成信息交流的心理咨询技术。例如,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听,急于让学生回答出认知性知识,而是投入、专注地听,听出学生所持有的态度、所体验的情感。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还不时地运用“嗯”“还有吗”“为什么”等语言,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的倾听是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被信任,体验到成功。
共情,又叫共感、同理心等。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表现在教师体察学生学习时的内心世界,并能根据他们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以关注其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四、课堂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重视课堂活动组织,运用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课堂中学生的行为问题。
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方面,学科教师普遍运用尊重、鼓励等心理辅导技能。例如,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发自内心的微笑,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到人格上的平等。在提问时运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们一起来尝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话语;在提问、引导学生时常用“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想的会更好”等积极鼓励学生的语言;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给予积极关注并运用“你再想想”“谁来帮帮忙”等温馨话语。这些透露出教师对学生尊重和鼓励的语言拉近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自信。另外,交流过程中教师所展现的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课后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教师访谈,笔者发现,教师在课后通过批改作业、谈心等途径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情绪情感及人际交往。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不仅和学生进行知识上的交流,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现在,很多教师重视评语在批改作业中的作用,让作业本成为自己与学生情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例如,一些英语教师在批改作业后写上“Come on!I am sure you will catch up soon”“You can do better now than you did before.”等评语。这些评语表达出老师的鼓励及积极关注,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又如,一些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在作业本相应的地方写上“和细心交朋友”“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等评语。这些评语不仅促进了师生情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很好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理念和技能,但这种渗透还未意识化和明确化,而且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技能还有待提升,本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未来的实践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我们要设计更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全面的课堂观察、大量的结构访谈、科学的数据量化,更系统地研究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寻找培训方案,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教师服务,同时也使教师更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最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何鹏国。浅议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教育,(03)。
篇10:浅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浅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渗透式学科教学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实践领域,也为学科教学的变革提供了空间.本文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内涵和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作 者:丁雪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47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 渗透篇11:关于语文学科法制渗透教育心得体会
关于语文学科法制渗透教育心得体会篇3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
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四(下)语文教材中,《特殊的葬礼》一文讲的是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号召参加葬礼的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剧不再重演。《云雀的心愿》中小云雀看到由于人们乱砍滥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告诉人们森林的重要性。而《沙漠中的绿洲》讲的则是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从国外买水买土买树苗花草,种植绿地,改变生存环境,使生活更加美好。这组课文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节约用水、植林造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水法》、《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法》、交流搜集到本地工厂排污造成水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资料图片及节约用水常识,并结合“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6.5世界环境日”开展水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节水型家庭。
㈡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㈢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现行苏教版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增强公民意识。如四年级下学期有两组习作,要求学生就“非典”、“保护动物”、“环保”等话题搜集资料,结合法律条文展开大讨论。比如,“野猪到农民地里偷吃玉米能不能用枪打”、“非典的蔓延是人类食用野生动物引起的”、“武松究竟能不能打虎”的话题,就应带领学生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再如:“废旧电池该不该扔”的话题,可以发动学生从《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知识》中寻找答案,让他们知道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0立方米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废旧电池腐烂后所含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再渗透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环境意识,从自己做起,莫让废旧电池无家可归,开展“搜集废旧电池,为环境保护出力”活动,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
篇12: 语文学科法制渗透教育总结
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中小学教育作为基本的、起始的教育途经完全应该适应并挑战于这一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显然,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语文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法制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课题之一。针对这一课题,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谈几点认识,以供同仁共鉴。
一、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生命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DD狩猎队,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能渗透法制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的老师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学生的法律观念增强了,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电视节目中的《今日说法》、《法治直通车》、《法治在线》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每一期的标题都很新颖。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利用模拟法制现场,进行法制道德教育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腿、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而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时常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还有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活动的内容要丰富,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比如,在对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的同时,可以做一个身临其境的游戏:“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使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通过。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随己心愿,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就会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通过游戏,了解交通法规,增强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终身受益。
四、写作训练,有机渗透。
在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在习作中,我还利用写日记这一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篇13:英语学科教案
教学课题:
Unit5,Food,Section2,Text,Vitamin
课程类型:
阅读课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英语教学是一种动态教学,教学过程是交际活动过程。只有从组织教学活动入手,大量的进行语言实践,使英语课堂交际化,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中职英语阅读课要求提高学生英语整体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养,引导学生从语篇角度出发,了解语篇体裁,分析语篇结构,从文章的关键词、句、段中把握语篇的内容、主旨、作者的观点等。教会学生常用的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感受文化熏陶。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及就业或岗位需要等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和职业特点的实用文体的读物量。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职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时,是一篇介绍人体所需营养维生素的文章,内容包括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正确,适当的饮食获取足量的维生素。我在教学中将淡化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简单传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料输入及学生的语言输出。
学情分析:
在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一定的英语词汇。对阅读技巧,如跳读、略读、识别主题句、预测上下文有一定的基础。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很为薄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很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愿意开口。因此,只有设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把活动分步骤由简到难的有序进行,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教学重点:
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跳读、略读、识别关键词、确定段落大意、预测等阅读技能形成阅读策略。
2.如何帮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3.怎样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4.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和词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单词和词汇
(2)充分理解课文大意并完成所给任务。
(3)用所学的单词、词汇和关键词复述课文。
(4)用所学的知识也伙伴进行交流,并完成书信的写作。
2.情感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共鸣。本课通过对维生素的了解,了解如何正确的,适当的饮食习惯来获取足够的营养,增强体质健康。
3.智力目标
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重和能力,激发创造力。
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任务型教学至少具备以下两个特点:(l)以任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该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文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
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学法渗透: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式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将本课所需要的动画、录音、图片、文字、图表和音乐制成CAI软件是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景。
2.非测试性评价:英语非测试性评价是对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课内课外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学习行为以及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发展潜能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过程性评价。因此,本课我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
篇14:英语学科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i played football.
2、能够完成let's try
3、能够正确运用重点句型进行对话,完成let's find out活动。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是句型:whatdid you do last weekend?i played football.
2、难点是该句型的问句部分并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了解动词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识记help的意思。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若干张图片、每个学生有一张动作的词组卡。
2、教师准备该课时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warm up
1、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页的歌谣录音。
2、师生一起跟录音说唱歌谣,配合歌谣内容边打拍子边做动作。
(二)preview
师生自由问答。
t: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1:i watched tv. how about you?
s2:i cleaned my room. how about you?……
(三)presentation
let's try
1、教师问:what did chen jie do last weekend?let's listen to the tape.学生听录音完成let's try,师生一起检查答案。
2、听录音跟读两遍。
let's talk
1、师说:now we know what chen jie did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lastweekend?let me guess.教师任选几名学生提问:did you play football last weekend?引导学生回答:yes,i did. / no,i didn't.出示动作图片练习didyou. last weekend?yes,i did. / no,i didn't.
2、guessing game:每个同学有一张写有动词短语的纸条,让其他同学猜猜:what did he/ she do last weekend?如果能猜中的话就说:yes.(i did)。另一位同学说:you're great!
3、教师讲解对话内容,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两遍。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进行小组比赛。
4、引导学生根据本插图的提示进行替换练习,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
5、两人一组朗读对话,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编对话,并上台展示。
6、make the chant:
last weekend i cleaned the room
what did you do?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what did you do?what did you do?……
let's find out
学生四人一组完成let's find out的活动,请几名学生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
(四)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学生完成本课时活动手册的配套练习。
2、学生两人合作朗读对话。
(五)homework
抄写本课时的重点句子。
篇15:英语学科教案
学生模仿并结合实际说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教学,进一步场景再现,寓教于乐。)
C、This is winter. Where are enn and Li Ming? 学生听录音或放光盘,回答问题
N.1 A cld, snw da
a) What da is tda?
b) What seasn is this?
c) What clthes des enn/Li Ming wear?
d) What d the see?
e) What des Dann sa?
将学生分组,根据所回答的问题变成一段话,并指明复述,也可分组比赛。
N.2.Where is Dann? 听录音,回答问题:
a) What des Dann lie t d in winter?
b) Des Li Ming swi? Wh?
c) What d u lie t d in winter?
回答后,分组讨论自己在不同的季节喜欢做的事情。
(设计意图:通过听录音、小组讨论,加强小组间的合作意识。)
3、Hewr
What’s ur favrite seasn? Wh? What d u lie t d in the seasn? Tal abut the and write dwn.
板书设计:
Lessn 14 Snw!
It’s Winter In winter I put n ____.I tae ff___.
What a cld ,snw da! I’ putting n scarf. I’ ging t tae ff……
【英语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相关文章:
2.环境教育教案
5.小学环境教育教案
7.德育渗透教案
10.英语学科工作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