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电解质教案及练习题
“失语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高二化学电解质教案及练习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电解质教案及练习题,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二化学电解质教案及练习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
2.在化学平衡概念的基础上理解电离平衡概念。能运用电离平衡原理解释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通过合作学习,活动与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电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用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三、教学方法:
四人一组,采用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设计理念
1.在教材处理上结合苏教版、人教版的特点,重点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从对比实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是c(H+)不同,再通过阅读课本了解醋酸和盐酸在水中的电离情况,由学生小结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通过设计科学探究实验、交流与讨论,归纳出证明醋酸是弱酸的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电离平衡的移动。
2.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四人一组的合作学习、科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概念从引入、分析到运用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合作学习。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小组学生分工明确,有记录的、发言的、实验探究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五.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演示实验】
(1)在四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
HCl、NaOH、CH3COOH、NH3.H2O溶液各10mL,将连有灯泡、导线的碳棒分别插入溶液中。
(2)在锥形瓶中先各放20 mL0.1 mo·.L-1盐酸和0.1 mol·L-1醋酸,后同时投放等量的NaHCO3粉末,然后迅速套上气球
观察四个灯泡的亮暗程度,
思考影响导电能力的因素,产生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
观察现象,比较反应产生气泡速率的快慢。分析原因,写出盐酸与醋酸溶液中的溶质通过比较相同条件的一元酸、碱溶液的导电性,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让学生知道酸与NaHCO3反应的实质是与H+反应,速率不同即溶液中c(H+)的大小不同【提问】
(1)上述实验现象说明相同条件下醋酸与盐酸溶液中c(H+)不同,你能解释原因吗?
(2)醋酸是怎样电离的?(投影)
(3)上述v-t体现了CH3COOH在水中的电离有什么特点?
(4)影响CH3COOH的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影响?怎样证明CH3COOH是弱酸?
【实验指导】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组织学生交流、归纳。
【学生归纳1】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CH3COONH4固体,由于醋酸根离子浓度的增大,导致醋酸溶液的pH值增大,而盐酸中,加入NaCl,溶液的pH值不变。
【学生归纳2】
盐酸中加入少量CH3COONH4固体后由于c(CH3COO-)增大,结合了部分氢离子,使溶液中c(H+)浓度下降,与镁反应产生气泡的速度减慢,剧烈程度减弱。
【提问】从这些实验中你能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投影)
1.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
2.写出能证明CH3COOH是弱酸的方法
【及时对各小组的验证方法组织互相评价】
【投影】
(1)分别取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Cl和CH3COOH溶液,比较其导电性。
(2)测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Cl、CH3COOH溶液的pH值。
(3)对比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Cl、CH3COOH溶液与接触面积相同的Mg带或NaHCO3粉末反应的速率.
(4)测定0.1 mol/L的醋酸的pH, pH>1
【课堂练习】
(1)课本P59-问题解决设计实验比较0.1 mol·L-1NaOH溶液与0.1 mol·L-1的NH3·H2O的电离程度
(2)课本P65-7分析氯水成份,设计实验方案促使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氯水成份:
促使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平衡正向移动的方法(至少3种)
【课堂检测】
欲使CH3COOH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且增大c(CH3COO-),可采取的措施是(至少3种)相互交流,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常见的强弱电解质
阅读课本P59,
学生上黑板用化学平衡的v-t图描述CH3COOH在水中的电离情况
学生上黑板写出醋酸的电离方程式
讨论得出电离平衡时的特点
分组讨论-实验探究
【探究性实验1】
酸液中加对应的盐
(1)测0.1 mol·L-1HCl和
0.1 mol·L-1CH3COOH的pH值
(2)在0.1 mol·L-1HCl中加入少量的NaCl固体,再测pH值
(3)0.1 mol·L-1CH3COOH中加入少量的醋酸铵固体,测pH值
【探究性实验2】
速度对比实验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1 mol·L-1HCl 10 mL,再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醋酸铵固体。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表面积、大小均相同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思考、小结
学生举例说明影响因素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四人一组,分组讨论,书写方法,实物投影展示验证方法。
各小组间互相评价,归纳可行、简单的方法。
体验成功,
归纳整理实验验证方法,并交流得出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是:
测定0.1 mol/L的醋酸的pH, pH>1
【体验探究】
交流讨论可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
测0.1 mol·L-1NaOH溶液与0.1 mol·L-1的NH3·H2O的pH值
学生上黑板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写出氯水的成份
相互评价,并交流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的方法:加水、通入氯气、光照、加入NaOH、NaHCO3、Mg等能与H+反应的物质….
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师生小结:
加入Zn粉、升温、
加入NaOH、加入Na2CO3
加入Na2O等引导学生从醋酸与盐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而氢离子浓度不同的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
让学生知道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也能适用于电离平衡
让学生知道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书写方程式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证明CH3CO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通过速率对比实验证0.1 mol·L-1HCl中加入少量的
CH3COONH4固体会减小c(H+),从而说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
进一步巩固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进一步巩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加深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否完全电离。让学生知道相同条件下的醋酸和盐酸因为c(H+)不同,所以导电性不同,pH值不同,与酸反应的速率不同
让学生理解只需比较相同条件c(OH-)即可。
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适用范围,知道HClO也是弱酸
检测课堂效果。高二化学电解质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某一密闭绝热容器中盛有饱和Ca(OH)2溶液,当加入少量CaO粉末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晶体析出 ②c[Ca(OH)2]增大 ③pH不变
④c(H+)c(OH-)的积不变 ⑤c(H+)一定增大
A.①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⑤
答案:D
点拨: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的同时会放热,在绝热容器中热量不损失,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减小。由于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增大。溶液中Ca(OH)2的溶解度减小,所以溶液中的OH-的浓度减小,因此H+的浓度增大,①⑤正确。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某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大小排序是:c(CH3COO-)>c(Na+)>c(H+)>c(OH-),则该溶液的溶质一定是CH3COONa和CH3COOH
B.CH3COOH与NaOH的混合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一定为:c(Na+)>c(CH3COO-)>c(OH-)>c(H+)
C.常温下,a mol/L的CH3COOH溶液与b mol/L的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则一定有a=b
D.常温下,pH=3的CH3COOH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一定等于7
答案:A
点拨:B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也可能为c(Na+)>c(OH-)>c(CH3COO-)>c(H+)或c(Na+)>c(CH3COO-)=c(OH-)>c(H+);C项,若a=b,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得到CH3COONa溶液,pH>7;D项,CH3COOH为弱酸,等体积混合时,醋酸的物质的量远大于NaOH,即醋酸过量,所得溶液显酸性。
3.将20 mL 0.1 molL-1的氨水与10 mL 0.1 molL-1的盐酸混合,所得到的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错误的是( )
A.c(NH4+)+c(H+)=c(OH-)+c(Cl-)
B.c(NH4+)+c(NH3H2O)=2c(Cl-)
C.2c(OH-)-2c(H+)=c(NH4+)-c(NH3H2O)
D.c(H+)=c(NH3H2O)+c(OH-)
答案:D
点拨:混合后溶液中存在NH4Cl与NH3H2O,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A项,电荷守恒,正确。B项,物料守恒,正确。C项,质子守恒,可由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进行相应的运算而得。D项,当溶液中只有NH4Cl时,该式成立。
4.等浓度的下列稀溶液:①乙酸、②苯酚、③碳酸、④乙醇,它们的pH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④②③①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答案:D
点拨:等浓度的溶液,酸性越强,pH越小。酸性:乙酸>碳酸>苯酚,乙醇呈中性,可知p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①③②④,D正确。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时,NH4Cl溶液的Kw大于100℃时NaCl溶液的Kw
B.SO2通入碘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I2+2H2O===SO32-+2I+4H+
C.加入铝粉能产生H2的溶液中,可能存在大量的Na+、Ba2+、AlO2-、NO3-
D.100℃时,将pH=2的`盐酸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显中性
答案:C
点拨:A项,溶液中的KW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得失电子守恒规律——仅发生了得电子过程,无失电子过程,故B项错误;C项,Al既能与强碱性溶液反应产生H2,又能与强酸性(不存在氧化性酸根离子)溶液反应产生H2,该项离子在强碱性环境中可共存,故C项正确;D项,100℃的pH=12的NaOH溶液中的c(OH-)>10-2molL-1,而pH=2的盐酸中的c(H+)=10-2molL-1,因此,两者混合时NaOH溶液过量,溶液显碱性,故D项错误。
6.常温下0.1molL-1醋酸溶液的pH=a ,下列能使溶液pH=(a+1)的措施是( )
A.将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 B.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
C.加入等体积0.2 molL-1盐酸 D.提高溶液的温度
答案:B
点拨:A项,醋酸是弱酸,弱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加不到1个单位;C项,加入等体积0.2 molL-1的盐酸,溶液中的H+主要来自于盐酸的电离,此时溶液中的H+浓度大于0.1 molL-1,混合液的pH比a要小;D项,温度升高,CH3COOH的电离程度增大pH减小;B项,加入CH3COONa后,溶液中的CH3COO-浓度增大,促使醋酸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H+浓度下降,pH增大。
7.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结合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按照这个理论,下列微粒属于两性物质的是( )
①HS- ②CO32- ③H2PO4- ④NH3 ⑤H2S ⑥CH3COOH ⑦OH- ⑧H2O ⑨NO2- ⑩NH2CH2COOH
A.①⑤ B.③⑥
C.①②⑨ D.①③⑧⑩
答案:D
点拨:所给微粒中既能结合H+又能提供H+的有HS-、H2PO4-、H2O和H2N—CH2COOH,因此这四种物质从酸碱质子理论的角度上看既是酸又是碱,即两性物质。
8.常温下,对下列四种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溶液 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 醋酸溶液 盐酸
pH 11 11 3 3
A.②、③两溶液相比,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不同
B.四种溶液分别加水稀释10倍,pH变化最大的是①和③
C.①、②、③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醋酸铵固体后,三种溶液的pH均减小
D.①、④两溶液按一定体积比混合,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不存在:c(H+)>c(Cl-)>c(OH-)>c(NH4+)
答案:D
点拨:A项,②、③中c(OH-)=c(H+)=10-3mol/L,对水的电离起同等程度的抑制作用,故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B项,加水稀释同样倍数时强碱比弱碱pH变化大,强酸比弱酸pH变化大。C项,③中加少量醋酸铵固体后,平衡CH3COOH??CH3COO-+H+向逆反应方向移动,pH增大。D项,c(H+)不会大于c(Cl-)。
9.对滴有酚酞试液的下列溶液,操作后颜色变深的是( )
A.明矾溶液加热 B.CH3COONa溶液加热
C.氨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 D.小苏打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Cl固体
答案:B
点拨:明矾水解显酸性,加热促进水解,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不显色,故A项错误;CH3COONa水解显碱性,加热促进水解,c(OH-)增大,溶液红色加深,B项正确;氨水显弱碱性,NH4Cl水解显酸性,溶液中c(OH-)减小,红色变浅,C项错误;加入少量NaCl固体对NaHCO3水解不产生影响,溶液颜色无变化,D项错误。
10.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0.1 molL-1的(NH4)2SO4溶液中:c(SO42-)>c(NH4+)>c(H+)>c(OH-)
B.0.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c(OH-)=c(HCO3-)+c(H+)+c(H2CO3)
C.0.1 molL-1的NH4Cl溶液与0.05 molL-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Cl-)>c(Na+)>c(NH4+)>c(OH-)>c(H+)
D.c(NH4+)相等的(NH4)2SO4溶液,NH4HSO4溶液、(NH4)2CO3溶液和NH4Cl溶液:c[(NH4)2SO4]
答案:D
点拨:A项由于盐类的水解比较微弱,所以c(NH4+)>c(SO42-);B项根据质子守恒c(OH-)=c(HCO3-)+c(H+)+2c(H2CO3);C项两者反应后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NH3H2O、NH4Cl和NaCl,NH3H2O的电离程度大于NH4+的水解程度,NH4+的浓度比Na+大;D项四种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NH4+)的大小关系为:c[(NH4)2SO4]>c[(NH4)2CO3] >c(NH4HSO4)>c(NH4Cl),当四种盐提供的NH4+浓度相等时,c[(NH4)2SO4]
11.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0.2 molL-1CH3COONa溶液和0.1molL-1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c(CH3COO-)>c(Na+)>c(Cl-)>c(H+)>c(OH-)
B.pH=3的盐酸和NaNO3的混合溶液中:c(Na+)=c(Cl-)
C.0.1 molL-1 NaHCO3溶液中:
c(Na+)+c(H+)=c(HCO3-)+c(CO32-)+c(OH-)
D.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CN(弱酸)和NaCN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有:c(HCN)+2c(H+)=2c(OH-)+c(CN-)
答案:D
点拨:A项,应为c(Na+)>c(CH3COO-)>c(Cl-)>c(H+)>c(OH-);B项,只给了盐酸的浓度,NaNO3的浓度未知,故不能确定c(Na+)与c(Cl-)的大小关系;C项,为电荷守恒关系,应为c(Na+)+c(H+)=c(HCO3-)+2×c(CO32-)+c(OH-)。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0.4 mol/L HB溶液和0.2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3,则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c(B-)>c(H+)>c(OH-)
B.常温时,pH均为2的CH3COOH溶液和HCl溶液、pH均为12的氨水和NaOH溶液,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相等
C.常温下0.1mol/L的下列溶液①NH4Al(SO4)2,②NH4Cl,③NH3H2O,④CH3COONH4中,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②>①>④>③
D.0.1 mol/L pH为4的NaHB溶液中:c(HB-)>c(H2B)>c(B2-)
答案:B
点拨:A项,电荷不守恒,正确的顺序是c(B-)>c(Na+)>c(H+)>c(OH-);C项,Al3+对NH4+的水解有抑制作用,CH3COO-对NH4+的水解有促进作用。而NH3H2O电离程度较小,产生的NH4+浓度很低,四种溶液中NH4+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①>②>④>③;D项,由于NaHB溶液的pH=4,说明HB-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所以B2-的浓度大于H2B的浓度。
13.下列表述或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CH3COO-+H2O??CH3COOH+OH-能说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
B.根据NH3+H3O+===NH4++H2O能说明NH3结合H+的能力比H2O强
C.pH相等的①Na2CO3;②NaOH;③CH3COONa三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为:③>①>②
D.相同条件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①NaCl溶液;②NaOH溶液;③H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③>①>②
答案:D
点拨:A项CH3COO-水解证明CH3COOH是弱酸,是弱电解质;B项NH3能夺取H3O+中的H+,证明NH3结合H+的能力比H2O强;C项当浓度相同时,pH②>①>③,所以当pH相等时③>①>②;D项NaOH溶液和HCl溶液抑制水的电离(且程度相同),NaCl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应为①>②=③。
14.常温下,用0.100 0mol/L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 mL0.100 0mol/L醋酸溶液,得到2条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
以HA表示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定盐酸的曲线是图2
B.达到B、D状态时,两溶液中离子浓度均为c(Na+)=c(A-)
C.达到B、E状态时,反应消耗的n(CH3COOH)>n(HCl)
D.当0 mLc(H+)>c(OH-)
答案:B
点拨:A项,0.1 mol/L盐酸pH=1,所以图1是NaOH滴定HCl的滴定曲线;C项,B、E点对应消耗NaOH的体积都是a mL,所以消耗掉的CH3COOH、HCl的物质的量是相等的;D项,当所加的NaOH量比较少时,混合液中H+、Na+浓度可能是c(H+)>c(Na+)。
15.室温下,在25 mL 0.1 molL-1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1CH3COOH溶液,pH与滴加CH3COOH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若忽略两溶液混合时的体积变化,下列有关粒子浓度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B间任一点,溶液中一定都有
c(Na+)+c(H+)=c(CH3COO-)+c(OH-)
B.在B点:a>12.5,且有c(Na+)=c(CH3COO-)>c(OH-)=c(H+)
C.在C点:c(Na+)>c(CH3COO-)>c(H+)>c(OH-)
D.在D点:c(CH3COO-)+c(CH3COOH)=0.1molL-1
答案:C
点拨:C项,电荷不守恒,在C点溶液呈酸性,离子浓度关系应为:c(CH3COO-)>c(Na+)>c(H+)>c(OH-)。
二、非选择题
16.氯碱工业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
(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时用盐酸控制阳极区溶液的pH在2~3。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盐酸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所用的盐水需精制,去除有影响的Ca2+、Mg2+,NH4+,SO42-[c(SO42-)>c(Ca2+)]。精制流程如下(淡盐水和溶液A来自电解池):
①盐泥a除泥沙外,还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②过程Ⅰ中将NH4+转化为N2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BaSO4的溶解度比BaCO3的小,过程Ⅱ中除去的离子有________。
④经过程Ⅲ处理,要求盐水c中剩余Na2SO3的含量小于5mg /L,若盐水b中NaClO的含量是7.45 mg /L,则处理10m3 盐水b,至多添加10% Na2SO3溶液________kg(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答案:(1)2Cl-+2H2O=====通电H2↑+Cl2↑+2OH-
(2)Cl2与水反应:Cl2+H2O?
?HCl+HClO,增大HCl的浓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减少Cl2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Cl2的逸出
(3)①Mg(OH)2
②2NH4++3Cl2+8OH-===N2↑+6Cl-+8H2O
③SO42-、Ca2+
④1.76
点拨:(1)略
(2)抓住信息(化学平衡移动),分析阳极区的存在的化学平衡只有Cl2与水反应;
(3)①由信息用溶液A(NaOH溶液)调pH=11、溶液中含有Mg2+,所以有沉淀Mg(OH)2生成;
②由信息可知NH4+被氧化生成N2,所以氯气是氧化剂,溶液显碱性用OH-和H2O配平即可;
③BaCO3(s)?
?Ba2+(aq)+CO32-(aq),Ba2+与溶液中的SO42-结合生成更难溶的BaSO4,且使BaCO3(s)?
?Ba2+(aq)+CO32-(aq)右移,生成CO32-与溶液中的Ca2+结合生成CaCO3;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NaClO===Na2SO4+NaCl,n(NaClO)=104L×7.45mgL-1×10-3gmg-1÷74.5 gmol-1=1 mol,所以参加反应的n(Na2SO3)=1 mol,参加反应的m(Na2SO3)=126 g,溶液中最多剩余的m(Na2SO3)=104 L×5 mgL-1×10-3gmg-1=50 g,所以总共最多加入m(Na2SO3)=(126g+50g)=176g,需10%的Na2SO3为1.76 kg。
篇2:高二暑假化学练习题
高二暑假化学练习题
1.下列关于碳氢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碳氢化合物的通式为CnH2n+2
B.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合物一定是碳氢化合物
C.碳原子间以单键相连的烃一定是烷烃
D.碳氢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的'质量数总和一定是偶数
2.有机物 的名称和一氯代物的种数是 ( )
A.2,3,5三甲基3乙基己烷,8种 B.2,4二甲基4异丙基己烷,8种
C.2,4二甲基3异丙基己烷,7种 D.2,4,5三甲基4乙基己烷,7种
3.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
A.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
B.丙烯和氯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ClCH2CH=CH2的反应
C.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
D.乙烯与HCl气体生成氯乙烷的反应
4.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烷和乙烯,又可以用来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得到乙烷的方法是 ( )
A.与足量溴反应 B.通入足量溴水中
C.在一定条件下通入氢气 D.分别进行燃烧
5.使1 mol 乙烯与氯气发生完全加成反应,然后使该加成反应的产物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则两个过程中消耗的氯气的总的物质的量最多是 ( )
A.3 mol B.4 mol C.5 mol D.6 mol
篇3:高考化学电解质知识
第一片: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析疑:
⑴二者均必须是化合物,混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非非此即彼),
⑵二者的区别是其导电性,和溶解性无关,
⑶是有的条件下的导电性(非自然的),
⑷注意电解质的“和”与非电解质的“或”,
⑸必须是物质的本身导电性,不是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物质的导电。
⑹酸、碱、盐的电解质,有机物一般是非电解质,
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氨气是非电解质。
3.附:物质的导电性
⑴导电原因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
⑵有导体、半导体的导电(电子的定向移动→属物理变化)和电解质的导电(离子的定向移动→属化学变化)两种情况。
⑶电解质的导电分两种情况,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
⑷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和供价化合物的鉴别,
⑸导电能力的大小,两方面决定,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及离子浓度的大小。
第二片: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可以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析疑:
⑴二者的区分标准是电离程度,
⑵电离的环境只能是水溶液(熔融状态下要么不电离,要么是全部电离),
⑶体系中是否存在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定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的),
⑷体系中是否存在电解质分子(分子一定有H2O)
⑸与电解质的溶解性无关。
⑹强酸、强碱、绝大部分盐是强电解质,弱酸、弱碱、极少数盐(醋酸铅等)是弱电解质。
第三片:电离
1.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用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
3.电离平衡: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分子化速率和离子化速率相等,溶液中各组分保持不变。
4.电离度:弱电解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数。
5.电离平衡常数: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电离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以其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为幂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分子的浓度以其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为幂的乘积的比值。
析疑:
⑴电离的条件是溶于水或加热,不是外加电源,
⑵电离结果是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可能是原来没有离子的共价化合物,也有可能是有离子不能自由移动的离子化合物),
⑶电离平衡只有弱电解质,
⑷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⑸电离平衡遵循平衡移动原理
篇4:高考化学电解质知识
1.概述:
水解是高中化学较常见、也是较重要的一类化学反应,说到底就是和水发生的复分解或取代反应。均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溶液越稀,水解程度越大。
2.实质:被水解是物质,在水分子作用下断键后,其阳性基团结合水分子中的阴性基团OH,阴性基团结合水分子中的阳性基团H,可表示为:
3.分类:
⑴卤代烃(卤素原子)的水解:氢氧化钠水溶液(NaOH作催化剂)生成醇。
⑵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醇和酸;酸做催化剂可逆,碱作催化剂不可逆,(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为皂化反应)。
⑶蛋白质的水解:生成氨基酸,酸或碱均可作催化剂,且均不可逆。
⑷多糖的水解:蔗糖水解得一分子葡萄糖一分子果糖,麦芽糖水解得两分子葡萄糖,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纤维素水解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其他三个水解用稀硫酸作催化剂。
⑸一些特殊金属化合物水解:
①碳化物:CaC2+2H2O=Ca(OH)2+C2H2↑,Al4C3+12H2O=4Al(OH)3+3CH4↑,
②氮化物:Mg3N2+6H2O=3Mg(OH)2+2NH3↑,
③硫化物:Al2S3+6H2O= 2Al(OH)3+3H2S↑,
④非金属卤化物:PCl5+4H2O=5HCl+H3PO4,ICl+H2O=HCl+HIO,
⑤氢化物:NaH+H2O=NaOH+H2↑
⑹盐类的水解: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酸和碱。除少数强烈双水解外,通常都十分微弱。处理该部分问题需要牢记: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呈谁性,同强呈中性。
4.延伸
⑴醇解,⑵氨解,⑶酯交换等
篇5:高考化学电解质知识
第一片:概述
1.概念: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结合水电离的H+或OH_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
2.条件:⑴盐应是可溶性的,⑵能电离出弱酸根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
3.实质: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4.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越稀越水解,越热越水解。谁强显谁性(适用于正盐),同强显中性。
第二片:注意
⑴盐类的水解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通常情况下非常微弱(强烈双水解除外),因此离子方程式中,用可逆符号,不用等号,产物不标“↓”和“↑”。
⑵水解为吸热反应
⑶多元弱酸根的水解分步进行,难度逐渐增大,通常以第一步为。多元弱碱的金属阳离子水解,一步完成。
⑷双水解:由弱酸根和弱碱的阳离子组成的盐,因分别结合H+和OH-而相互促进,使水解程度变大,甚至完全进行的反应。具体有:
①强烈双水解的反应完全,离子方程式用等号表示,标明↑↓,离子间不能大量共存。如:Al3+与CO32- 、HCO3- 、S2-、HS-、HSO3-、AlO2-,Fe3+与CO32-、HCO3-
②不完全反应的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用可逆符号,产物不标明↑↓,离子间可以大量共存。如:NH4+与CO32- HCO3- S2-,HS-,CH3COO-等。
③弱酸根和弱碱的阳离子在溶液中,也不一定都是双水解,有时候可能是复分解,如:Na2S+CuSO4;有时候可能是氧化还原,如:FeCl3+Na2S。
第三片:应用
⑴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依据水解规律:谁强呈谁性,同强呈中性。但,常见的NaHSO3溶液呈酸性。
⑵对比酸或碱的相对强弱。
越水解约弱,不水解为强。如:若NaX、NaY、NaZ溶液的PH值分别是7、9、11,则只有HX为强酸,HY、HZ均为弱酸,且酸性为HY>HZ。
⑶判断溶液中相关粒子浓度的关系
一般考查的有大小关系、电荷守恒、质子守恒、物料守恒、综合应用。
①以Na2CO3溶液为例:溶液中存在
Na2CO3=2Na++CO32-、CO32-+H2O HCO3-+OH-、HCO3-+H2O H2CO3+OH-及H2O H++OH-
A.大小关系:c(Na+)>c(CO32-)>c(OH-)>c(HCO3-)>c(H+),
B.电荷守恒:c(Na+)+c(H+)=c(OH-)+2c(CO32-)+c(HCO3-)
C.质子守恒:c(OH-)=c(HCO3-)+2c(H2CO3)+c(H+)
D.物料守恒:c(Na+)= 2[c(HCO3-)+c(CO32-)+c(H2CO3) ]
E.其他关系往往是利用前面的三个守恒,以某种离子为媒介的组合,或以不水解的Na+的量进行换算。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过这类考题出现几率非常大。
②若NaHY的溶液呈碱性,说明HY-的水解大于其电离,则:c(Na+)>c(HY-)>c(OH-)>c(H2Y)>c(H+)>c(Y2-),常考的是c(Na+)>c(H2Y)>c(Y2-)。若NaHY的溶液呈酸性,说明HY-的电离大于其水解(NaHSO4不水解),则;c(Na+)>c(HY-)>c(H+)>c(Y2-)>c(H2Y)>c(OH-),常考的是c(Na+)>c(Y2-)>c(H2Y)。
③等物质的量的NaY和HY混合液,若呈碱性,说明Y-的水解大于HY的电离,则:c(HY)>c(Na+)>c(Y-)>c(OH-)>c(H+),若呈酸性,说明Y-的水解小于HY的电离,则:c(Y-)>c(Na+)>c(HY)>c(H+)>c(OH-)。
⑷判断盐溶液蒸干、灼烧后的产物
①若生成的是不挥发性的酸,则是原物质,如Al2(SO4)3、CuSO4。
②若是挥发性的酸,蒸发得其氢氧化物,灼烧的其氧化物,如AlCl3→Al(OH)3→Al2O3,FeCl3→Fe(OH)3→Fe2O3
③还原性物质,得其氧化物,如Na2SO3溶液蒸干后得到Na2SO4固体,FeSO4溶液蒸干灼烧后得Fe2(SO4)3。
④受热易分解的物质,蒸干灼烧后得到其分解产物,如NaHCO3溶液蒸干灼烧后得到Na2CO3固体、Ca(HCO3)2溶液先分解成CaCO3再灼烧,最后得CaO、Mg(HCO3)2先变成MgCO3再变成了溶解度更小的Mg(OH)2最后灼烧后得MgO。
⑤阴、阳离子均易水解、易挥发或易分解的盐,溶液蒸干后无固体物质残余。
如NH4HCO3、(NH4)2CO3、(NH4)2S等(NH4Cl、NH4I亦如此,又不完全一样)。
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明矾做净水剂、纯碱做洗涤剂(热的更好)、泡沫灭火剂、配FeCl3溶液加盐酸、铵态氮肥不能和草木灰混用等等。
篇6:电解质的教案
电解质的教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3..能运用电解质的知识分析并关注身边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及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板书或投影,边板书边讲解)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酸
碱
盐
而化合物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电解质的知识。
一、电解质的电离
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为什么上述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探究所必需的金属导电的知识背景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金属能够导电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其金属自身的内部因素是有带负电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而后进行问题的情景迁移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
2分钟左右
(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猜测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
教师演示或模拟NaCl晶体、熔融NaCl的导电性实验,以澄清对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导电原理的模糊认识。
为什么都含有Na+、Cl-的NaCl晶体和NaCl溶液一个导电,另一个不导电?
NaCl晶体虽含Na+、Cl-,但不能自由移动而不能导电,若将NaCl晶体溶于水,形成NaCl溶液后,原来NaCl晶体中被束缚着的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结合NaCl晶体溶于水的电离过程的动画演示,强化说明NaCl晶体中有离子而不自由移动,而当其溶解于水中或受热熔化后,离解为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并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
1.酸、碱、盐的电离
HCl=H++Cl- NaOH=Na++OH- NaCl=Na++Cl-
书写电离方程式HNO3、H2SO4; KOH、Ba(OH)2; Na2CO3、CuSO4、BaCl2(三学生上黑板)
教师提出讨论分析的具体指向——以上三组物质电离后的阴阳离子类型及共同特点。
给酸、碱、盐下定义
1.强调酸、碱定义中“全部”二字的含义;2.酸、碱、盐的溶液因电离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像酸、碱、盐这些化合物,因其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从化学的另一分类角度讲又叫做电解质
2.酸、碱、盐是电解质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得出电解质的概念,并借助对比方法,在电解质的概念的基础上得出非电解质概念。
通过酒精、酒精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强化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
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
其他条件一定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
电解质知识运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的人体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比如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大量流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在海上遇险的人们,喝海水为何如同“饮鸠止渴”?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电解质知识加以解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电解质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电解质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师边引导边板书)
篇7: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
一. 教学内容:第二章 第二节 电解质
二. 教学目的1、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知道酸、碱、盐发生电离
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 教学重点、难点1、电解质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四. 知识分析
(一)电解质的电离
实验探究:测试物质的导电
现象 结论 解释
NaCl晶体 灯泡不亮 不导电 晶体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NaCl(熔融) 灯泡亮 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NaCl溶液 灯泡亮 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物质导电的情况:a、金属导电:含有 自由移动的电子
b、化合物(熔融或水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1、电离:
(1)定义: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离方程式:用符号来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叫电离方程式。
练习:写出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Ba(OH)2=Ba2++2OH-
Fe2(SO4)3=2Fe3++ 3SO42- (NH4)2CO3=2NH4++CO32-
3、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4、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比较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含义 溶于水或熔化时能导电的化合物 溶于水或熔化时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能否电离 能 不能
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阴、阳离子 分子
物质类别 酸、碱、盐等 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等
举例 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 二氧化碳、甲烷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含义 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 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
电离条件 在水溶液中
电离程度 全部 部分
溶质粒子种类 阴阳离子 分子和离子
化合物种类 强酸 强碱和大部分盐 弱酸 弱碱和水
实例 H2SO4 Ba(OH)2 NaCl CH3COOH NH3H2O
扩展: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a、写出CH3COOH、H2CO3的电离方程式(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CH3COOHCH3COO-+H+
H2CO3HCO3-+H+ HCO3- H++CO32-
b、写出NH3H2O、Fe(OH)3的电离方程式:
NH3H2ONH4++OH- Fe(OH)3Fe3++3OH-
练一练:(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弱电解质的是( ),非电解质的是( )
A、KI B、乙醇 C、氨水 D、蔗糖 E、HClO F、硫酸氢钠 G、NH3H2O H、液氯 I、CO2 J、硝酸 K、Na2O
(2)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
A、Al2(SO4)3=2Al3++3SO42- B、NH3H2O =NH4++OH-
C、NaHCO3=Na++HCO32- D、H2SO4=2H++SO42-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Cl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Cl—
B、溶于水后电离出H+的化合物是酸
C、HCl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HCl不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4)把0.05mol的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NH4Cl溶液
答案:(1)AFJK;GE;BDI (2)C (3)C (4)BD
小结:1、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出离子
2、常见的强电解质:
强酸:HCl HNO3 H2SO4
强碱:NaOH KOH Ca(OH)2 Ba(OH)2
盐:NaCl K2SO4 KClO3 FeCl3
金属氧化物:CaO Na2O
常见的弱电解质:
弱酸:CH3COOH H2CO3 HClO
弱碱:NH3H2O H2O
(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2)实质:反应物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3)发生条件:①生成难溶的物质;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③生成挥发性物质。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2)书写:
步骤:
a、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即易溶性强电解质)改写为离子形式,难溶物、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
c、删去等号两边未参加反应的离子;
d、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及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例如:氯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
BaCl2+H2SO4=BaSO4↓+2HCl
Ba2++2Cl-+2H++SO42-= BaSO4↓+2Cl-+2H+
Ba2++SO42-= BaSO4↓
(3)含义:表示一类化学反应。
练一练: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铁与稀硫酸
②碳酸钙与盐酸
③钠与水
④澄清石灰水与硝酸
⑤小苏打溶液与苛性钠溶液
⑥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⑦氢氧化铜与硫酸
⑧CO2通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①Fe+2H+=Fe2++H2↑
②CaCO3+2H+=Ca2++CO2↑+H2O
③2Na+2H2O=2Na++2OH-+H2↑
④H++OH-=H2O
⑤HCO3-+OH-=CO32-+H2O
⑥H++OH-= H2O
⑦Cu(OH)2+2H+=Cu2++2H2O
⑧Ca2++CO2+2OH-= CaCO3↓+H2O
(4)书写原则:
a、合事实
b、须二“恒”
c、“号”符实
d、“拆”合理
(5)检查
a、符合物质反应的客观事实
b、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必须遵循电荷守恒原理
d、必须遵循定组成规律
(三)物质的检验1、不用外加试剂
方法:观察法、加热法、借用试剂法、相互作用法
练一练:不用外加试剂鉴别四种溶液:NaOH、KCl、CuSO4、MgCl2
答案:先观察溶液呈蓝色的为CuSO4溶液,再用其与剩余无色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的为NaOH溶液,再用NaOH溶液与剩余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Cl2溶液,剩余的是KCl溶液。
2、限用一种试剂
练一练:限用一种试剂鉴别三种无色溶液:KCl、Na2CO3、Ba(NO3)2
答案:硫酸
3、任选试剂
练一练:
(1)鉴别稀硫酸、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
答案:碳酸钠溶液
(2)某溶液中含有SO42-、CO32-、OH-、Cl-,请分别检验
①先检验OH-,加入酚酞试剂。
②后检验CO32-,加入HNO3试剂,离子方程式2H++CO32-=CO2↑+H2O
③再检验SO42-,加入Ba(NO3)2 试剂,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④最后检验Cl-,加入AgNO3试剂,离子方程式Ag++Cl-=AgCl↓
(四)离子共存问题凡离子间能发生离子反应的,均不能大量共存。
练一练:
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K+、Ag+、NO3—、Cl— B. Ba2+、Na+、CO32-、OH-
C. Mg2+、Ba2+、OH-、NO3- D. H+、K+、CO32-、SO42-
E. Al3+、Fe3+、SO42-、Cl- F. K+、H+、NH4+、OH-
2、在某无色透明的pH=0的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H4+、NO3-、Al3+、Cl- B.Na+、S2-、K+、NO3-
C. MnO4-、K+、SO42-、Na+ D.K+、SO42-、HCO3-、Na+
3、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
A. Na+ K+ Cl- B. Mg2+ Cl-
C. K+ Na+ SO32- D. K+ Na+ ClO-
4、某强碱性溶液中,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K+、Na+、、B. Na+、、Cl-、ClO-
C. H+、Mg2+、、D. Ag+、K+、、Na+
5、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 酸性溶液Na+、K+、、NO3- B. 酸性溶液Fe3+、、S2-、
C. 碱性溶液Na+、K+、Ag+、D. 碱性溶液Ba2+、Na+、、Cl-
6、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Al3+、Ag+、、Cl- B. Mg2+、、、Cl-
C. Ba2+、K+、Cu2+、Cl- D. Zn2+、Na+、、
7、在溶液中能共存,加OH-有沉淀析出,加H+能放出气体的是( )
A. Na+、Cu2+、Cl-、B. Ba2+、K+、OH-、
C. H+、Al3+、、D. Na+、Ca2+、Cl-、
8、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Al3+、Ag+、、Cl- B. Mg2+、、、Cl-
C. Ba2+、K+、S2-、Cl- D. Zn2+、Na+、、
9、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pH=1的溶液里大量共存,并且溶液呈无色透明的是 ( )
A. 、K+、Na+、B. Na+、K+、SO32-、Cl-
C. Mg2+、、Cl-、D. Ba2+、K+、S2-、
10、某强碱性透明溶液里所含的离子可能是( )
A. Na+、Cl-、Al3+、Ca2+ B. K+、S2-、、
C. Al3+、Mg2+、Cl-、D. Fe2+、Na+、K+、Cl-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1)K+、NH4+、HCO3-、OH- (2)SO32-、SO42-、Cl-、OH-
(3)Fe3+、Cu2+、SO42-、Cl- (4)H+、K+、Al3+、HSO3-
(5)Ca2+、Na+、SO42-、CO32-
12、某饱和溶液中含有三种阳离子:Ag+、Ba2+、Al3+,同时测知此溶液中pH=3,则该溶液中所含有的阴离子可以是下列中的( )
A. CO32- B. SO42- C. NO3- D. S2-
13、下列各组离子,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Ag+、Ca2+、Br-、SO42- B. H+、SO32-、SO42-、Ba2+
C. Na+、Cl-、SO42-、SO32- D. H+、Na+、Cu2+、S2-
1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 、OH- 、Cu2+ 、Cl- B. HCO3- 、Na+ 、OH- 、K+
C. K+ 、CO32-、Br- 、SO42- D. H+ 、Cl- 、Na+ 、SO32-
15、向0.1 molL-1 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是 ( )
A. Na+、B. Na+、
C. 、D. Na+、OH-
答案:
1、E 2、A 3、B 4、B 5、A
6、A 7、D 8、AC 9、C 10、C
11、2、3 12、C 13、C 14、C 15、B
小结:
(一)正确判断离子间能否大量共存的关键是看离子间能否发生反应.如:能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弱电解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氢离子与弱酸的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CO32-、HCO3-、CH3COO-、HS-、S2-、F-、SO32-、HSO3-、PO43-、HPO42-、H2PO4-等都不能与H+大量共存。
2、氢氧根离子与弱碱的金属阳离子及弱酸的酸式酸根不能大量共存,如:NH4+、Fe3+、Fe2+、Cu2+、Al3+、Zn2+、HCO3-、HS-、H2PO4-、HPO42-、HSO3-、等与OH-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难溶(微溶)物质的两种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Ca2+与CO32-,Ba2+与
SO42-、Cu2+与S2-,Pb2+与SO42-、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二)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1、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等。
2、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等。
3、MnO4-,ClO-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4、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篇8:高一化学电解质教案
高一化学电解质教案
高一化学电解质教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3..能运用电解质的知识分析并关注身边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及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板书或投影,边板书边讲解):
单质
纯净物氧化物化合物酸碱盐
而化合物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电解质的知识。
[板书或投影]:
一、电解质的电离
[演示]: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探究]:为什么上述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探究所必需的金属导电的知识背景: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金属能够导电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其金属自身的内部因素是有带负电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而后进行问题的情景迁移: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左右
[学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猜测: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质疑]: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
[演示或模拟动画实验]:教师演示或模拟NaCl晶体、熔融NaCl的导电性实验,以澄清对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导电原理的模糊认识。
[质疑]:为什么都含有Na+、Cl-的NaCl晶体和NaCl溶液一个导电,另一个不导电?
[讲解并分析]:NaCl晶体虽含Na+、Cl-,但不能自由移动而不能导电,若将NaCl晶体溶于水,形成NaCl溶液后,原来NaCl晶体中被束缚着的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结合NaCl晶体溶于水的电离过程的动画演示,强化说明NaCl晶体中有离子而不自由移动,而当其溶解于水中或受热熔化后,离解为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并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
[板书或投影]:
1.酸、碱、盐的电离
HCl=H++Cl-NaOH=Na++OH-NaCl=Na++Cl-
[学生练习]:书写电离方程式:HNO3、H2SO4;KOH、Ba(OH)2;Na2CO3、CuSO4、BaCl2(三学生上黑板)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分析的具体指向——以上三组物质电离后的阴阳离子类型及共同特点。
[学生归纳]:给酸、碱、盐下定义
[讲解]:1.强调酸、碱定义中“全部”二字的含义;2.酸、碱、盐的溶液因电离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转折]:像酸、碱、盐这些化合物,因其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从化学的另一分类角度讲又叫做电解质
[板书或投影]:2.酸、碱、盐是电解质
[学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得出电解质的概念,并借助对比方法,在电解质的概念的基础上得出非电解质概念。
[演示]:通过酒精、酒精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强化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
[演示]: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
[学生归纳]:其他条件一定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
[问题解决]:电解质知识运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的人体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比如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大量流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在海上遇险的人们,喝海水为何如同“饮鸠止渴”?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电解质知识加以解释。
[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电解质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电解质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师边引导边板书):
一、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的电离
酸:………H2SO4=2H++SO42-
电解质碱:………Ba(OH)2=Ba2++2OH-离子正负电荷守恒
化合物盐:………Al2(SO4)3=2Al3++3SO42-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酒精、蔗糖等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
2.酸、碱、盐是电解质
[形成性检测]:
1、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A.熔融的氯化钠B.硝酸钾溶液C.硫酸铜晶体D.无水乙醇
2、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A.熔融氢氧化钠B.石墨棒C.盐酸溶液D.固态氯化钾
3、下列电离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Al2(SO4)3=2Al+3+3SO4-2B.HF=H++F-C.HI=H++I-D.Na2CO3=Na++CO32-
[结束语]:电解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说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那么,电解质溶于水后是否都能全部电离?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自己去解决,如果有兴趣,同学们可以参看P40“知识点击”部分,也可以通过在Internet网在“googl”输入关键词“强电解质弱电解质”进行自主学习
第2节 电解质
一. 教学内容:
第二章 第二节 电解质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知道酸、碱、盐发生电离
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电解质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四. 知识分析
(一)电解质的电离
实验探究:测试物质的导电
现象 结论 解释
NaCl晶体 灯泡不亮 不导电 晶体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NaCl(熔融) 灯泡亮 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NaCl溶液 灯泡亮 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物质导电的情况:a、金属导电:含有 自由移动的电子
b、化合物(熔融或水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1、电离:
(1)定义: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离方程式:用符号来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叫电离方程式。
练习:写出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Ba(OH)2=Ba2++2OH-
Fe2(SO4)3=2Fe3++ 3SO42- (NH4)2CO3=2NH4++CO32-
3、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4、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比较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含义 溶于水或熔化时能导电的化合物 溶于水或熔化时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能否电离 能 不能
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阴、阳离子 分子
物质类别 酸、碱、盐等 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等
举例 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 二氧化碳、甲烷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含义 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 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
电离条件 在水溶液中
电离程度 全部 部分
溶质粒子种类 阴阳离子 分子和离子
化合物种类 强酸 强碱和大部分盐 弱酸 弱碱和水
实例 H2SO4 Ba(OH)2 NaCl CH3COOH NH3H2O
扩展: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a、写出CH3COOH、H2CO3的电离方程式(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CH3COOHCH3COO-+H+
H2CO3HCO3-+H+ HCO3- H++CO32-
b、写出NH3H2O、Fe(OH)3的电离方程式:
NH3H2ONH4++OH- Fe(OH)3Fe3++3OH-
练一练:
(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弱电解质的是( ),非电解质的是( )
A、KI B、乙醇 C、氨水 D、蔗糖 E、HClO F、硫酸氢钠 G、NH3H2O H、液氯 I、CO2 J、硝酸 K、Na2O
(2)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
A、Al2(SO4)3=2Al3++3SO42- B、NH3H2O =NH4++OH-
C、NaHCO3=Na++HCO32- D、H2SO4=2H++SO42-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Cl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Cl—
B、溶于水后电离出H+的化合物是酸
C、HCl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HCl不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4)把0.05mol的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NH4Cl溶液
答案:(1)AFJK;GE;BDI (2)C (3)C (4)BD
小结:
1、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出离子
2、常见的强电解质:
强酸:HCl HNO3 H2SO4
强碱:NaOH KOH Ca(OH)2 Ba(OH)2
盐:NaCl K2SO4 KClO3 FeCl3
金属氧化物:CaO Na2O
常见的弱电解质:
弱酸:CH3COOH H2CO3 HClO
弱碱:NH3H2O H2O
(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1、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2)实质:反应物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3)发生条件:①生成难溶的物质;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③生成挥发性物质。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2)书写:
步骤:
a、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即易溶性强电解质)改写为离子形式,难溶物、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
c、删去等号两边未参加反应的离子;
d、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及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例如:氯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
BaCl2+H2SO4=BaSO4↓+2HCl
Ba2++2Cl-+2H++SO42-= BaSO4↓+2Cl-+2H+
Ba2++SO42-= BaSO4↓
(3)含义:表示一类化学反应。
练一练: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铁与稀硫酸
②碳酸钙与盐酸
③钠与水
④澄清石灰水与硝酸
⑤小苏打溶液与苛性钠溶液
⑥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⑦氢氧化铜与硫酸
⑧CO2通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①Fe+2H+=Fe2++H2↑
②CaCO3+2H+=Ca2++CO2↑+H2O
③2Na+2H2O=2Na++2OH-+H2↑
④H++OH-=H2O
⑤HCO3-+OH-=CO32-+H2O
⑥H++OH-= H2O
⑦Cu(OH)2+2H+=Cu2++2H2O
⑧Ca2++CO2+2OH-= CaCO3↓+H2O
(4)书写原则:
a、合事实
b、须二“恒”
c、“号”符实
d、“拆”合理
(5)检查
a、符合物质反应的客观事实
b、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必须遵循电荷守恒原理
d、必须遵循定组成规律
(三)物质的检验
1、不用外加试剂
方法:观察法、加热法、借用试剂法、相互作用法
练一练:不用外加试剂鉴别四种溶液:NaOH、KCl、CuSO4、MgCl2
答案:先观察溶液呈蓝色的为CuSO4溶液,再用其与剩余无色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的为NaOH溶液,再用NaOH溶液与剩余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Cl2溶液,剩余的是KCl溶液。
2、限用一种试剂
练一练:限用一种试剂鉴别三种无色溶液:KCl、Na2CO3、Ba(NO3)2
答案:硫酸
3、任选试剂
练一练:
(1)鉴别稀硫酸、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
答案:碳酸钠溶液
(2)某溶液中含有SO42-、CO32-、OH-、Cl-,请分别检验
①先检验OH-,加入酚酞试剂。
②后检验CO32-,加入HNO3试剂,离子方程式2H++CO32-=CO2↑+H2O
③再检验SO42-,加入Ba(NO3)2 试剂,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④最后检验Cl-,加入AgNO3试剂,离子方程式Ag++Cl-=AgCl↓
(四)离子共存问题
凡离子间能发生离子反应的,均不能大量共存。
练一练:
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K+、Ag+、NO3—、Cl— B. Ba2+、Na+、CO32-、OH-
C. Mg2+、Ba2+、OH-、NO3- D. H+、K+、CO32-、SO42-
E. Al3+、Fe3+、SO42-、Cl- F. K+、H+、NH4+、OH-
2、在某无色透明的pH=0的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H4+、NO3-、Al3+、Cl- B.Na+、S2-、K+、NO3-
C. MnO4-、K+、SO42-、Na+ D.K+、SO42-、HCO3-、Na+
3、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
A. Na+ K+ Cl- B. Mg2+ Cl-
C. K+ Na+ SO32- D. K+ Na+ ClO-
4、某强碱性溶液中,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K+、Na+、、B. Na+、、Cl-、ClO-
C. H+、Mg2+、、D. Ag+、K+、、Na+
5、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 酸性溶液Na+、K+、、NO3- B. 酸性溶液Fe3+、、S2-、
C. 碱性溶液Na+、K+、Ag+、D. 碱性溶液Ba2+、Na+、、Cl-
6、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Al3+、Ag+、、Cl- B. Mg2+、、、Cl-
C. Ba2+、K+、Cu2+、Cl- D. Zn2+、Na+、、
7、在溶液中能共存,加OH-有沉淀析出,加H+能放出气体的是( )
A. Na+、Cu2+、Cl-、B. Ba2+、K+、OH-、
C. H+、Al3+、、D. Na+、Ca2+、Cl-、
8、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Al3+、Ag+、、Cl- B. Mg2+、、、Cl-
C. Ba2+、K+、S2-、Cl- D. Zn2+、Na+、、
9、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pH=1的溶液里大量共存,并且溶液呈无色透明的是 ( )
A. 、K+、Na+、B. Na+、K+、SO32-、Cl-
C. Mg2+、、Cl-、D. Ba2+、K+、S2-、
10、某强碱性透明溶液里所含的离子可能是( )
A. Na+、Cl-、Al3+、Ca2+ B. K+、S2-、、
C. Al3+、Mg2+、Cl-、D. Fe2+、Na+、K+、Cl-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1)K+、NH4+、HCO3-、OH- (2)SO32-、SO42-、Cl-、OH-
(3)Fe3+、Cu2+、SO42-、Cl- (4)H+、K+、Al3+、HSO3-
(5)Ca2+、Na+、SO42-、CO32-
12、某饱和溶液中含有三种阳离子:Ag+、Ba2+、Al3+,同时测知此溶液中pH=3,则该溶液中所含有的阴离子可以是下列中的( )
A. CO32- B. SO42- C. NO3- D. S2-
13、下列各组离子,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Ag+、Ca2+、Br-、SO42- B. H+、SO32-、SO42-、Ba2+
C. Na+、Cl-、SO42-、SO32- D. H+、Na+、Cu2+、S2-
1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 、OH- 、Cu2+ 、Cl- B. HCO3- 、Na+ 、OH- 、K+
C. K+ 、CO32-、Br- 、SO42- D. H+ 、Cl- 、Na+ 、SO32-
15、向0.1 molL-1 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是 ( )
A. Na+、B. Na+、
C. 、D. Na+、OH-
答案:
1、E 2、A 3、B 4、B 5、A
6、A 7、D 8、AC 9、C 10、C
11、2、3 12、C 13、C 14、C 15、B
小结:
(一)正确判断离子间能否大量共存的关键是看离子间能否发生反应.如:能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弱电解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氢离子与弱酸的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CO32-、HCO3-、CH3COO-、HS-、S2-、F-、SO32-、HSO3-、PO43-、HPO42-、H2PO4-等都不能与H+大量共存。
2、氢氧根离子与弱碱的金属阳离子及弱酸的酸式酸根不能大量共存,如:NH4+、Fe3+、Fe2+、Cu2+、Al3+、Zn2+、HCO3-、HS-、H2PO4-、HPO42-、HSO3-、等与OH-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难溶(微溶)物质的两种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Ca2+与CO32-,Ba2+与
SO42-、Cu2+与S2-,Pb2+与SO42-、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二)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1、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等。
2、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等。
3、MnO4-,ClO-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4、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篇9: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水的电离,会书写水的电离方程式。
2、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定义,记住25℃水的离子积常数。
3、会分析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课前预习】
1、回忆常见弱电解质的类型。
2、写出水的电离方程式。
3、纯水的组成微粒有哪些?
【课堂教学】
作为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受哪些外界因素影响?
在水中投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有无影响?
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应如何表示?
【课堂巩固】
1、0.05mol/L 的硫酸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多少?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为多少?
2、1mol/L的氨水中(已知氨水的电离程度为1.0%)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多少?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为多少?
【问题解决】
1、25℃时,某溶液中,c(H+)=1×10-6 mol/L,问c(OH-)是多少?
2﹑25℃时,某溶液中, c(OH-)=1×10-9 mol/L,问c(H+)是多少?
3、常温下,0.1mol/L的NaOH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和c(OH-)各是多少?
4、常温下,0.1mol/L的盐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和c(OH-)各是多少?
【交流与讨论1】条件改变对水的电离平衡及Kw的影响
1、温度对水的电离平衡及Kw的影响?
2、温度不变,加入溶质对水的电离平衡及KW的影响。
(1)加入酸(如:HCl)或碱(如:NaOH)对水的电离有什么影响?(促进还是抑制?)Kw呢?
(2)加入NaAc或NH4Cl对水的电离平衡又有什么影响?Kw呢?
(3)加入NaCl呢?
【交流与讨论2】溶液的酸碱性跟H+ 和OH-浓度有什么关系?
【活动与探究】阅读P63 资料卡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第一步电离大于第二步电离,第二步电离远大于第三步电离……
如何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解释?
【课堂巩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盐酸溶液中没有氢氧根离子 B、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氢离子
C、氯化钠溶液中既没有氢氧根离子,也没有氢离子
D、常温条件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而且Kw = 10-14
2、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氢钠固体(温度不变),则该溶液的 ( )
A、c(H+)变大 B、c(OH-)变小 C、c(H+)c(OH-)变大D、c(H+)c(OH-)变小
3、25℃时下列溶液中C(H+)最大的是 ( )
A、c(H+) =10-5 mol /L的溶液 B、c(OH-) =10-5 mol /L的溶液
C、稀释1ml1 mol/L的NaOH 溶液到1L后所的溶液 D、0.1 mol/L的NaOH 溶液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
篇10:高二化学教学教案
高二化学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并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知识要点】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结合p75页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所用的药品是_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是催化剂,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催化剂能改变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而本身的_______和_________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二、氧气的性质
1、在化学上我们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时,一般要从这种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去进行研究。
2、通常条件下,氧气是___色___味的气体,在压强为1.01×105pa下,氧气在–183℃时,可变为 色液体,在–218.4℃时,变为 色雪花状固体。由于_______溶于水,可以用______________法收集;又由于密度_____空气,还可以用__________法收集,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瓶口向_____。
【活动天地】
实验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实验步骤:查( )、装(先加____ 再加_____ )、定、点、收、
离(先撤离导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熄。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把____________放在集气瓶______,看是否__________。
验满氧气的方法是:把____________放在集气瓶______,看是否__________。
实验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 检验产物。
实验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一端的火柴起 作用,
为何将铁丝绕成螺旋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盛有氧气的集气瓶的瓶底应预先加入____________,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四: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氧气跟碳、铁丝、蜡烛等物质反应,我们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他在氧化反应中能 ,具有 性,是一种常用的 。
【巩固提高】
1、关于空气的组成,从下列实验中你能得出空气中含有什么气体。(填化学式)
(1)把小白鼠放在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 ;
(2)澄清的石灰水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液面上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 ;
(3)放置在空气中的饼干过几天就不脆了,这说明 ;
(4)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说明 。
2、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味的气体。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3、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氧气和水。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滴加速度。回答下列问题:
⑴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
⑵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图2–4中的装置 (填字母)
⑶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C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断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
。
⑷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优点是 (填序号)
A.生成物中只有氧气 B.不需加热 C.需加热
⑸装置A中反应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
A.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B.用体积小的锥形瓶 C.加热反应物
化学素养评价 3-3
1、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能混入其他气体,可以使用的可燃物是: ( )
A、木炭 B、红磷 C、硫 D、蜡烛
2、将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打开,把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上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熄灭 B、燃烧得更旺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3、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装药品的试管破裂了,其可能原因是( )①装药品前忘了检查气密性 ②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③试管没有均匀预热 ④收集完氧气,先熄灭酒精灯,后取出水中导管 ⑤试管外壁潮湿 ⑥夹试管的铁夹夹得太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④⑤⑥
4、某气体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应具有 ( )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5、用双氧水制氧气时,忘了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的速度慢
C、放出氧气的总量少 D、放出氧气总量减少且速度减慢
6、区别下列物质所用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与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B、硬水与软水——肥皂水
C、二氧化碳和氮气——石灰水 D、氮气与氖气——燃着的木条
7、科学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微量臭氧可抵抗阳光中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空调和冰箱的制冷剂“氟利昂”是一种氯氟烃(以M代替其化学式),它可破坏臭氧层,其反应过程可以表示为:M+O3MO+O2;MO+O3M+O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氯氟烃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是(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
8、下列反应即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B.蜡烛燃烧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9、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e 熄灭酒精灯; f 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bacdfe B. abcdef C. bacdef D.abcdfe
10、磷和木炭粉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待二者完全燃烧后,同时打开活塞,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A. 水只倒吸入A瓶
B.水只倒吸入B瓶
C. A、B瓶都倒吸入水
D. A、B瓶都不倒吸入水
二、填空题
11、.某气体中可能含有CO、CO2、N2和H2中的一
种或几种。先将该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没出现浑浊;再将该气体在空气中点燃,在其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其内壁有水珠生成,向小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出现浑浊现象。
试用化学式回答:原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 ,一定不含 ,可能含有 。
12、为了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装备氧气再生装置,有以下几种制氧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 ②通电分解水;
③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1)写出③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内制氧气的方法是 (填序号),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两条优点是:① ;② 。
三、实验题:
1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除化学方程式外其他用序号填空)。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填一种即可),发生装置可用 或 ,收集装置可用 或 。
(2)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有关化学方程式为:FeS+H2SO4=FeSO4+H2S↑,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的气体,能溶于水,根据上述信息回答: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
篇11: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篇12:高二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高二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描述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其表示方法、表达式、单位,学会用化学反应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尝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说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思维学习化学反应速率。
2、通过对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的探究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3、通过运用函数图像观察和描述特定化学反应的速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化学反应研究的兴趣,能够在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探究原理的动力。
2、增强合作、创新与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方法:发现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化学反应,有的反应进行地轰轰烈烈,而有些反应却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展示图片:炸药的爆炸、溶洞的形成、牛奶的变质
提出问题:这几幅图片所描述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如何?
引导:对前两个反应过程的快慢大家都能迅速作出判断,但对牛奶变质进行快慢产生了分歧,同学们有自己的想法很不错,我们不妨换个思考方式,牛奶变质与溶洞形成相比较它的快慢如何?在和炸药爆炸相比较快慢又如何?
提问:你从比较牛奶变质中对化学变化的快慢有何新的认识?
讲解: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需要用一个统一的定量标准来衡量或比较。与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相类似,化学反应过程中进行的快慢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
阅读教材p28第3、4段,回答下列问题:
1、定义: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
(用v表示化学反应速率,△c表示浓度的变
化量,△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4、推断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影学生的答案,交流讨论。
应用1 :在体积为2l的容积不变的密闭 容器中充入0.8mol的氮气与1.6mol氢气,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4min后,测得容器内生成的氨气为0.24mol,求:
①用nh3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
②分别用h2 、n2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
应用2.向一个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2molso2和1molo2,在一定的条件下,2s末测得容器内有0.8molso2,求2s内so2、o2、so3的平均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比
【高二化学电解质教案及练习题】相关文章:
5.高二化学教学计划
10.高二化学个人教学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