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舞动的数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 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字词解释
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 界、无色 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
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拟人,借代)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达效果。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答谢中书书》字词解析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猿(yuán) 与其奇者(yù)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四、重点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篇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字词解释
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交辉:这里形容石壁彩斑斓。五,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界、无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
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拟人,借代)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达效果。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猿(yuán)与其奇者(yù)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四、重点句子
1、两岸石壁,五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篇3: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 是 ( 朝代 ) 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 ,号 ,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 交辉( ) 晓雾将 歇 ( )
夕日欲 颓 ( ) 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 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点的词
俱 备( ) 沉 鳞( ) 竞 跃( ) 复 ( )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答谢中书书》赏析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赏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江南山水,有道是人间天堂,更是游人无限神往的地方。瞧,那好高好高的山啊,如剑,直刺苍穹,与白云为伴;好清好清的水啊,如镜,一窥到底,与沉鱼为伍。两岸的石壁,如刀削,似斧凿,奇形怪状。逢阳光直射,青黄黑白赤,色彩斑斓,蔚为大观。树林青翠,篁竹深绿,不论春夏秋冬,点缀着满山秀色。临近拂晓,白雾缭绕,如梦如幻;继而如絮如带,如烟如缕,疑为琼宇仙境。最后雾纱不见,晨曦初现。猿猴在高树啼叫,群鸟在丛林鸣唱,松涛阵阵,竹声萧萧,满山遍野,众音缭绕。傍晚时分,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终难耐寂寞,飞跃而出,水面上演绎着一曲曲空中芭蕾舞,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竞相划出。这真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景观了。
相关介绍: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齐时官至奉朝请,后去官,隐居于句曲山,设帐收徒,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时】四季。 具备:都。 晓雾: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是 :实在。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篇4: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步骤三:文本精读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和川的诗句。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附: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篇5: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篇6: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0分钟 教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15分钟 讲授和讨论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篇7: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集体背诵《三峡》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三峡》这篇课文后,我们领略到了三峡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水美文《答谢中书书》,再一次感受中华大地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文本解读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习,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七、知识迁移: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八、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题组训练;
十、板书设计:
结构严谨:总 分 总
俯仰结合
多角度写景: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借景抒情:热爱自然之情,归隐山林之趣
篇8: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为南朝陶弘景。上海中预年级语文课本将之选入教材,名为《山川之美》,短短六十八字,音韵和谐,节奏如歌,似伴着音乐的流动画卷,描绘了江南山水奇丽的景色,其诗画般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㈡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⒉点拨关键词
①答……书:回复……书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
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
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
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两岸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⑦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⑧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懂得欣赏这般美丽的景色了。
㈢美读课文
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中获得启示,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读书要忘我;
②读书要声情并茂。
⒉美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㈣美说课文
⒈教师给出两个范例:用“中心句+诠释”说课文之“美点”。
①美在开篇总写。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写景物特点。用“古来共谈”表达欣赏美景的态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地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⒉学生说课文美点。
⒊教师继续点拨。
③美在结构精巧。开篇总写,中间分分“静”“动”两个层次描述美景,最后在总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点明对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写景角度多样。写景有静景有动景,有静物、植物、动物,有视觉有听觉,有早有晚,有仰视有俯视有环视……
⑥美在表达方式丰富。有开篇概述现象,有中间的写景描述,有结尾美景评价,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丰富。一则融情于景,借美景表达“寄情山水,逍遥其中”的价值追求。二则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与朋友分享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三则为不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㈤美写课文(根据教学时间决定这个环节是否进行)
美美地将课文写一遍。
要求:能够不看课本尽量不看课本。
篇9: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陶宏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二、重点字词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主要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篇10:八年级上册语文学习《答谢中书书》八年级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篇11:八年级上册语文学习《答谢中书书》八年级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
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步骤三:文本精读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和川的诗句。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附: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篇12: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
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
态度与情感
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
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设计意图
导入、解题与背景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
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
解,针对性解题。
3、背景和作者介绍,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读与背,并根据注解和课件提示,翻译课文。
突出文言文,尤其四六文读背的特点。文言文字、词、句必须过关
翻译疏通字、词哦、句
展示课件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
赏析写景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和老师一起分析课文写景的特点
突出文章的重点
体验感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
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看课件、听分析、做笔记
突出文章写景抒情的特点
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归纳概括
练习
(根据具体情况课内或课外做)
1、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想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2)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5、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6、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9、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
10.“一切景语皆情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
课后反思
背与翻译是学文言文的不二法宝
篇13:《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U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1)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 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 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篇14: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 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
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静
具体描绘 (高) (低) (远) (近)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动(听) (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篇15:八年级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字词注解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篇16:语文答谢中书书
语文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作品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篇17: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教学的重点落在“读”上。具体做法是:
(1)、自读,读准字音,停顿准确。
(2)、范读,通畅流利,感情饱满。
(3)、译读,读懂原文,理解内容。
(4)、诵读,熟读成诵,当堂背诵。
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2、发挥学生想象,体会意境美,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教材选录这类内容浅显,短小精悍,文辞优美的文言文,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风格,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因此上这节课时,我就安排了一次口头作文,让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文中的景致,这样学生们对山川之美和作者凝练优美的语言特点有了更深的感受。
二、不足:
1、课堂缺乏高潮,一堂好课必须有高潮,我认为本堂课的高潮应该是最后的体会意境这一环节,但课堂实际并非如此,许多学生难以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进行表述,我想不是学生们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表达力,缺乏语言的积累,这可以说是语文课堂的悲哀,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这也是我应努力的方向。
2、对作者的思想挖掘的不够深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相关文章:
2.答谢中书书教案
10.答谢中书书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