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清平乐 村居》教案
“Rol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课文《清平乐 村居》教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课文《清平乐 村居》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课文《清平乐 村居》教案
课文《清平乐 村居》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投影清贫乐·村居图
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
二、初学诗意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
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儿锄豆二儿
7、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翁媪老年妇女
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吴音吴地方言
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
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分块品读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
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
(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
(2)大儿锄豆溪东。
(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
(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
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
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
2、同桌互说交流。
3、指名说。
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小结、作业
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
篇2:《清平乐村居》教案
一、 引子:
1、 出示“居”(板书),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2、 “吴音” 你能用“吴侬软语”来问候一下大家么?
3、 各种乡音合起来,就会成为一首诗篇。
4、 走进“辛弃疾”。出示词《破阵子》。T:……有时候词牌就表现词的内容(意境)…
…
5、 给音乐。听。T:看看这首词牌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激昂雄壮的音乐起。似乎是战
士的一种豪迈,或是站死沙场的从容……)学生说感受(有的说有豪情壮志,有的说豪迈,
有的说雄壮)。再给第二首音乐。(温婉的,抒情的,是《水调歌头》)谈感受(有的说优
美的。有的说忧伤的。有的说想到了《水调歌头》……)
T:你想到了水调歌头,还有么?
S:清平乐。(教师的意思可能转到了词牌上了。学生只说了这一种,于是老师说?)
T:……还有其他的词牌,如“破阵子”……
二、 学习国标苏教版《清平乐》
(一)
1、板书:清平乐 正音 清平乐(“阅”的音)
2、揭题:清平乐村居
3、提示学生看老师写板书“村 居”
4、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说。
5、老师还想到了清高鼎的《村居》
6、背诵。
(二)
T: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谁来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S1:读
T:“翁媪”读得特别好,来一起读一下。
S:读
T:不过最后一句,……我理解你……(正音:卧剥)。把东西的外壳去掉的可以读“bao”
。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
T带读,边读边打拍子。(上阕)
T:你的脚丫准备好了吗?这叫踏歌……表示“手舞足蹈”。一齐来。
S:读。
T:提个小要求,稍微停顿一下,再读。下阕的节奏太快了一点,不要紧,大家放松,来,
再来体验一下。
S:再读。
T:这是一种形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喜用平、仄音,平声音拉长一些,仄声音拉短一
些。(师读)
T带S吟(手势指挥)
T:老师不用手势,你可以点头,最的用你的声音……
S:读(T不时地把话筒递到孩子的嘴边)
(不仅仅体现读,还把“词的知识”渗透进去,如“上阕”、“下阕”,词讲究合仄压韵,
平声音拉长,仄声音短)
(三)
T: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
的画面?
S大儿子图景,(T:我们送他一首古诗)吟诵《锄禾》
S二儿子图景,(T:他为什么要这样啊!)S说
S小儿子图景,(T:看到这个画面,我们一定回想到过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别样红”(S背)
T:还有吗?
茅檐低小 读
溪上青青草
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青草绿”。
T:把上阕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啊~
(四)
T: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啊?要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还有一幅画我们没有
发现,快去看看它是谁?
S:小溪!
T:你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看那,溪上……溪东……溪头……(放水流的声音)
T:溪水--
S1:流
S2:潺潺
S3:哗哗
S4:淙淙
T:这真应了那一句:溪水人家绕!
(五)想象
T:诗人会在哪里?他在远处看到了什么?近处看到了什么?
S:小溪的对面。
T:诗人还会在哪里?
S:会在屋子里,因为主人请他进屋喝茶了。
S:我觉得诗人就是“翁媪”。
T:无论在哪里,诗人哦,也成了画中的景。
(六)醉
T:古人做诗讲究不重复,可诗中用了这么多的“溪”,你觉得重复了么?
S说理由。
T:那我们就把这幅美景留在我们的心中。(T领题,手势指挥,S读)
T: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给这幅画送一个字,一句话。
S1:美!
S2:快乐!
S3:还是乡村好!
S4:和谐!
T: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
”。让我们走进这画中,和他们用吴侬软语和他们谈谈。(用方言读诗句)
说话训练: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了……
出示: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对方说:“……”
S1--S7(精彩!丰富学生的理解。体会用词的绝妙!老师的串讲巧妙插入“白头偕老
”一词。引入《最浪漫的事》(歌词:我知道那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坐着摇椅慢慢聊)。得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T:那就快把这个感受带到诗里读吧!
说话训练,出示:
读着“……”,我仿佛听到了夸赞…说:“……”。
T: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相媚好”。我听到……我听到……我听到……
醉啊!!
(八)卧
研究“小儿”,出示句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 读句
2、 看图
3、 换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觉?
4、 T:我们会想仰卧,侧卧,俯卧。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你们再看看他的小
脚丫。送他一个词!
S: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快乐 ……
S:无赖 T:你用了诗中的一个词。
T: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个
词么?
S:专心致志 目不转睛 心无旁骛……
T: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这一动一静,勾画出了
多美的图,“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T:现在请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用“无赖”。……你在家,父母有时候说亲昵地说,瞧
你那“熊”样儿!……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喜爱!那他们不喜欢大儿子,二儿子么?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得出:醉中还有最!
(九)情境
1、 经不住,我也想走上前来问问翁媪,……我就是诗人,你们是翁媪,我想问问。
2、 现在我是大儿子,你们是诗人辛弃疾,哪位辛弃疾想问我……
引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众
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
三、 思想提升。
这样的村居才是追求的理想。“安居乐业”
配乐唱。
四、 引发思考。
1、 《破阵子》:看似“居安”,实则“思危”!
2、 借助辛弃疾的生平,你想说什么?
3、 ……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3:《清平乐村居》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板书: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 自学思考。
2、 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 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村居》教案]
篇4: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一、古诗导入,试想画面。
1、课件出示古诗《村居》,指名读,让学生说说诗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让远离农村的学生对农村景色有个初步的印象。)
2、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学习的这首词也和农村有关,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师介绍作者辛弃疾)
3、其实“村居”就是指“农村人家”的意思。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想到农村,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你们的描述让老师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指导读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2、相媚图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分页标题#e#
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4、小儿剥莲图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2、你最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3、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五、拓展建构,走近作者。
这首词带给我们的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辛弃疾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有爱国词,乡村词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乡村词)。
(课件出示辛弃疾的另外三首词:《西江月》、《菩萨蛮》、《破阵子》)同学们,相信你们读了这几首不同题材的词,你会对作者有更深的了解。
篇5:《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可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读对读通)
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可以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交流热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他们已初步感知了词的内容。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 “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教学时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交流时,学生跃跃欲试,相互启发,思维碰撞。
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真是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可以播放了一段吴地方言的录音,这时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四、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信息平台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学生找到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找到了卡秀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通过吟诵诗词,不仅能增长见识、广博见闻,而且懂得要和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自豪地感慨:“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
篇6: 清平乐村居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课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篇7:课文《清平乐·村居》的公开课教案
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金秋、烟波 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和月光。
师:谁能边读边想象,读出词串里的韵味。
生读。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
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师:这个字读“乐”,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这个课题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
生读。
师:看到村居你们会到什么?
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时,人们打渔的船回家了,人们在做饭。
生: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太湖边上有几户人家,他们打渔归来,他们做饭,烟囱里冒出白烟。
生: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摇着蒲扇,一边低沉美丽的晚霞。
师:掌声送给他。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一起读课题。
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请同学自读课文,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生读。
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
生领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生:剥(bāo)苹果。
师:错了。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
出示:
剥削。
生读。
师:错了。
师:带着大家读。生领读正确读音。
生:还有“翁媪”。
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
生:老公公。
师:那媪呢?
生:我猜是老奶奶。
师:是的,满头青丝的老年夫妻就是──
生:翁媪。
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一生读。另一生读。
师:先停一下,有意见要发表吗?
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
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哪里停顿了一下?
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接着往下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
生齐读课文。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
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
生: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前聊家常。
生: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
生:我看到一个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纺织着放鸡的鸡笼。
生:我还看到一个大人在耕田。
师:在什么地方耕田?
生:一个大人在小溪的东边耕田。
生: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
生:我补充一点,那个小孩还在看莲花,准备采一朵送给他妈妈。
师:想象真丰富。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你在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的?
生:第二段往下数第三行,他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思想是丰富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读。
师:正确。你再来读一遍。
另一生读。
师:咱们一起把这两句读一读。
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小孩比较淘气。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
生: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小朋友是天真活泼可爱,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无赖。
师:是你们自身读懂的。谁能把小小朋友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生读。
师:谁和他比一比。
生读。
师:表情非常好。
一起读。
生读。
师:你觉得哪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
师:你觉得“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
师:非常好。
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因为我看图上,依照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考虑。
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
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
生:看哪,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还帮我们做家务。
生:看着我们的儿子真勤快,真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
师:看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生:我们有三个这么好的儿子,我们可以享享清福了,我们可以衣食无忧了。
师:我们一起读。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青丝翁媪。
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生读。
师:我们还可以想象,诗人多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定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青丝谁家翁媪。
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
生:我觉得不光是醉酒人醉,还有看到这样的局面,陶醉了。
生:我觉得是他们一对夫妻说方言在聊天很开心,陶醉在里面。
师:当时作者在什么地方居住?
生:吴国。因为吴国的`话就是吴音。
师:当时作者住的地方归吴国管,所以说的是吴音,和我们这里的吴音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读懂了“醉”,有陶醉的意思,也是我们自身读懂的。还有哪里?
生:“谁家”,是什么意思?
师: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对吗?
师: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从青青草,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草地更加青了。
生:我觉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窜出来了,青青的,绿油油的,给我清爽的感觉。
师:把清爽的感觉读出来。
生:我试试吧。
生读。
师:给点掌声。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
师:我来回答,我从你的提问中又发现一个问题。从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这家人很贫穷。连茅屋都又低又小。
师:从这里还看出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假如是贫穷的话,怎么还喝酒,怎么还醉呢?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他们怎么会陶醉在其中呢。请大家默默地读,静静地读,把自身的想法简要地写下来。
生默读。
生交流。
生:也许是他们很幸福,以水当酒。
生:我觉得他们很快乐,看到三个儿子在干活,不知不觉陶醉在里。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
师: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钱买不到的。
生: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们一家是非常和蔼的。
师:你说了两个意思,这样的环境很──
生:优美。
师:第二个是这样的家庭很──
生:幸福。
师: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生:他们老两口觉得自身的儿子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而且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
师:好一个天伦之乐。老两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
生:作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生:读者。
师:也就是──
生:我们。
师: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读。
师: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还缺点什么。
师配乐。
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生齐读。
师:老师又被陶醉了,辛弃疾的村居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带来了美好,我们不能从他笔下的村居中走出来,但是我们要下课了,再回到江南水乡的村居中吧,刚才我们背了词串,老师依照清平乐的词牌给我们的词串重新改了,我们来念一下──
生齐读。
师: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村居,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有韵味的。谢谢大家。下课。
篇8: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自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
[清平乐村居]
篇9:《清平乐村居》
课时类型
课时
1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 村居》并理解词的意思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 村居》并理解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妙,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 村居》并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妙,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辅助工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导 学
学生活动
修改
一、快乐读书 精彩展示
有感情的背诵《牧童》《舟过安仁》
生背诵
二、激趣导入 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了解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景,走进他们的生活。
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教 师 导 学
学生活动
修改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辛弃疾
2、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3、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4、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5、细读理解词意
生展示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读通读顺,理解字词
结合重点字词的意思,小组合作理解词意
四 品读课文 充分体验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预设:(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
小组合作交流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生动的描述画面,并体会作者写这些画面的意图是什么?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引导学生从环境美和人物美的角度赏析,引导学生体会用字,用词技巧。
五、自主识字 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醉”“媚”“锄”“剥”
一、随堂写字,指导练习
生练习写字,老师在旁边指导
七、拓展训练
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
生编写故事,要求具体生动
师指导学生规范写字,强调易错的地方
八、回顾知识 总结提高
生谈学习本节课的体会
板
书
设
计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环境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美
人物 翁媪---相媚好
大儿-锄豆
中儿---织鸡笼 恬然自乐
小儿---卧剥莲蓬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中,我感受到了,在学习古诗词时,不仅仅让学生会背诵,能理解,能欣赏,还要培养学生自创自悟的能力。《清平乐 村居》,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媪、三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美丽的桃花园,令人神往。根据文中的描述还原成一幅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说说画中有哪些人物和景物?借此删选出创作的意象,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说说景物的特点和人物都在干什么。以此在磕磕碰碰中学生完成了他们的作品: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幸福夫妻感情好。大儿田里锄苗,二儿正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学生的创作是充满稚气的,虽然脱不了原词的影响,但通过与原词的比较,学生初步感受到辛弃疾创作之初的想法,从而解开意象: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了酒,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悟词人所表现的恬静安逸的农村生活。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锻炼学生的这种能力,使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调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清平乐村居》]
篇10:清平乐村居
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请看大屏幕上,乍一看,这首词的题目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生说)
前面这个是它的--(词牌名)正音:乐读yuè,那你还知道其它词牌名吗?
后面这个是它的题目,一起读--村居。
再看大屏幕上,这首词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古时称词为长短句,词有规定的格律,所以作词我们一般称为“填词”,词起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了最高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由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一起读--清平乐村居(生读)。
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
1、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接着往下读这首词?
生读上片。正音(wēng’ǎo)
“翁媪”是一什么意思?猜猜看!( “翁媪”的意思是一对老夫妻!)
生读下片,剥(bāo)正音。
2、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词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声音响亮。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读。)
师:很好,你已经把这首词读准确了,来,让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一点,舒缓一点。(指名生读)很好。让我们再一起读!(学生齐读)
3、真好,我们同学在很短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我们五(6)班的同学会学习,进步快!那么,你觉得这首词中有哪些地方你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呢?(自由读,读后交流)
4、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你觉得《村居》这首词中哪些词儿值得细细地品一品?或者,你觉得这首词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的?
预设1:“相媚好”
师:猜一猜?(生说)
师:你们说得都对!“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预设2:“无赖”
师:有知道的吗?
生:顽皮!
师:但是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先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听了你们的解释,我明白了!我们五(6)班的同学真是语文学习的行家里手,都能够帮老师解释疑惑了!
预设3:“吴音”
师:“吴音”懂不懂?
生:吴的地方话!
师:对!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预设4:“醉里”
师:用“醉”组词!
师:“醉里”的“醉”取哪种意思?可能是谁喝醉了酒?
生:老翁,老妪
师:还有可能呢?
生:作者!
师:对!不过,“醉”还有更深的意思,这要等我们把课文学好后才能体会到。(在“醉”的旁边打了个问号)
5、师:好,同学们,看来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了,来,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生齐读。
三、品评意象,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1、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来,你把词读一读!(生读)读得再舒缓一点,轻柔一点,注意停顿与节奏,再来--(生读)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来--(请3~4名学生读)让我们一起来--(生齐读)。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到底是学习语文的行家,不仅会想象得好而且描述得好!多么宜人的景色啊!来,让我们再一次闭着眼睛吟诵第一、二两小句--(学生读)
2、你看到了一幅相媚图。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谁来读三四两小句。
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动。(齐读三四两小句)
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
你来把他们劳动的情景读出来!生读。
4、小儿的卧剥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小儿是非常的顽皮,谁来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
生说
这个小孩顽皮吗?那让我们一起读出顽皮--
生齐读最后两小句,指导把“最喜”、“卧剥”都读得很好。
四、体悟意蕴,定格画面:
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村那舒适安宁的生活刻画得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一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 ,我仿佛看到(听到) 。 (生说)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画中,再齐读。
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是啊,究竟是谁陶醉了呢?为什么而陶醉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一读。(交流)
这对老夫妇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配乐)
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生读。
五、拓展建构,丰孕画面。
这首词带给我们的享受是多么的美好啊!可是到现在我们还未揭开作者的面纱,他叫--(辛弃疾),看补充介绍。再读该词。
辛弃疾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田园词)。那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他的另一种风格--(爱国词)。看补充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对照注释自己读读,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从另一角度认识辛弃疾。
六、作业
课外阅读辛弃疾的词
[清平乐村居]
篇11:清平乐.村居
很早以前,在一个幽静的小山村里,有一户人家,他们过着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
沿着绿草一眼望去,一座小草屋赫然耸立着,矮矮的房檐下传来用柔美的南方口音互相逗乐的声音,是谁家的老婆婆老公公呢?老婆婆脸上笑开了花说:“生活如此多娇,看看看看,咱们的大儿子真勤快,正锄豆地呢!哟,咱们的二儿子手真巧,正织鸡笼呢!哈哈哈,快看,咱们那淘气可爱的小儿子正卧在溪头刨莲蓬呢!”
西安工业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孙雯
篇12:清平乐·村居
夏日午后,辛弃疾怀着悠闲的心情来到山中散布。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小村庄。辛弃疾看到山清水秀的怡人景色,觉得这里简直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这时,辛弃疾看到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坐落在在一条小溪旁。这条小溪非常清亮,它从山谷里悄悄流出,绕过那千奇百怪的山石,穿过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弯弯曲曲向东流去。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上面布满了晶莹的水珠。在一片片荷叶的掩映下,露出几朵娇艳欲滴的荷花。茅草屋前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有一群觅食的母鸡在草地上捉虫吃。
辛弃疾心想:这样美丽的地方,谁会住在这里呢?辛弃疾仔细一看,一对老翁和老妇正坐在低矮的屋檐下,喝着自家酿的美酒,吃着自家种的青菜,互相逗乐呢。辛弃疾再走近一些,听到老翁对老妇说:“看,咱们的儿子们都多孝顺呀!”“是啊,大儿子怕咱俩累着,让咱们在这休息,他自己一个人到田里干活。”老妇边说边向远处在田间干活的大儿子望去。老翁又看着正在埋头编鸡笼的二儿子说:“别看咱们的二儿子年龄不大,也总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我们分担家务。”老翁和老妇这时同时把头转向小儿子,笑眯眯地看着他。小儿子一边哼唱着童谣,一边坐在草地上剥莲蓬,不时还往嘴里送呢。小儿子这天真的模样,使这对老夫妻十分怜爱。
辛弃疾不禁感叹道,外面战乱纷纷,这一家五口人虽然贫穷,却住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多么幸福,多么悠闲和安宁啊!
篇13:清平乐 村居
font size=“6”>清平乐 村居
作者:佚名 自: 点击数:198
清平乐 村居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上课教师:陈学壮
记录教师:樊霞
教学过程:
师:今天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得先打个招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是新的老师和新的你们,还有新的来听课的老师,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知道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因为不知道,所以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就会带来新鲜的感觉。那你们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现以就请你观察一下老师,说说我给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你像个古人。
师:古人穿长袍子,你看到老师穿着这件风衣,像古人穿了袍子了吧。
生:(笑)
生:你像个闯江湖的。
师生:大笑。
师:嘿,还真让你一眼就看准了,我XX年从公办学校出来,到民办学校工作,行走教育的江湖已经三年多了,不过,我可没有变成大侠啊,你看,手中无宝剑啊。
生:学生笑。
生:老师,你怪会搞笑的。
师:笑一笑,十年少,为什么不笑呢?笑里面可是藏着智慧,藏着幽默啊!
师:好了,现在请让我告诉你,请你们翻到《清平乐 村居》,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首先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课文。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倾听,把个别容易读错音的字写在黑板上。请学生看看,再自读课文。
师:马上就到八点了,时间一到,我们的课就开始了,我想请同学回忆一下我们在四年级学的一首古诗,和今天我们今天要学的题目是一样的。你来背背看看。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欲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这是一个城市还是乡村的孩子,他给你什么印象。
生:这个孩子很可爱,很顽皮。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篇14: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这首小词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而也有人比如吴小如认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吴小如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吴小如在《读词散札》第十二则中说:“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此‘醉’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吴小如认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而不会是指白发翁媪。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宋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这首词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 上阕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这一农户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小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这首词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课文《清平乐 村居》教案】相关文章:
1.清平乐村居教案
2.清平乐村居的教案
3.清平乐村居古诗
5.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7.清平乐村居翻译
10.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