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潮教案
“臭屁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白洋潮教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白洋潮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白洋潮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正侧结合的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水涨潮吗?(前两天电视直播钱塘江潮)
二、 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正侧结合的写景方法。
三、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環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四、 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五、理清思路:
讨论: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给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写了三方面的内容,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记叙(开头至“章侯、世培踵至”)交代了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第一层)
描写(“立塘上”至“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第二层)
议论(“先辈言”至结尾)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第三层)
六、自由朗读课文,并试着翻译为现代汉语。
学法指导:
1、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做翻译。如:人名、地名、表示时间的词语等。
例如: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译文:(和)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
3、 扩。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翻译时许多词应扩展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如: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译文: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
3、删。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和部分连词,在句中只起语法或语气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除。
例如: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译文:儿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
4、换。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文言文中不少词已被现代汉语中的词代替了。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就应该进行词语的替换。
例如: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译文:海堤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去看,章侯、世培也接踵而至。
七、翻译课文:
1、两人一组。
2、指名同学翻译课文。师生共同解决难词难句。
八、互动探究:
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1、讨论:作者写海潮来至潮起时,是怎样观察到的?
找出课文中表示观察顺序的词。
明确:从远及近,课文中出现了“见” “稍近”“渐近”“再近”这样的词语。
2、讨论: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
明确:作者写大潮水,抓住了作者感觉中的层次:首先是“潮头一线”,起得平实。稍近,则“隐隐露白”,渐渐增加了形容:“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再近,则“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很明显,作者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词越来越多。到了第四层次,作者笔锋一转,从潮水转到“飓风逼之。
3、讨论:飓风逼之后,潮大起,作者为什么要写观潮者的表现呢?
明确:文中两次提及观潮者的表现,是为了侧面烘托白洋潮的声势和庞大。
4、课文从哪几个侧面来写飓风之大,海潮之大?
明确:先是观者退避,这是从行为上表现潮水。
接着写到潮水使人“着面皆湿”,这是从观潮者的感觉上表现潮水。
再后是观潮者“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从观潮者的心理上表现潮水。
小结:本文运用奇特的想象,形象地比喻,从不同角度对白洋潮涨潮时的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进行了描绘。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让我们感受到了气势宏伟的白洋潮。
篇2:白洋潮教案
按照旧俗,我在三江看潮,实在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同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去看,章侯、世培也跟着到了。
(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泡沫、溅起水花,像百万只雪白的雄狮一起蹦跳,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他一样,像所有的狮子攒集的样子,没有一头敢落后而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到的人惊恐的退开,跑到塘下躲避。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激射,溅起来有好几丈高,我的衣服和脸都湿了。潮水快速卷着向右而去,被白洋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雁荡山瀑布像炮轰一样,水花在半空中飞舞,我看了惊恐万分,感到眩目无比,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正常下来。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篇3:白洋潮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习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文提示】
1.《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正音正字】
戊wù 遄chuán 踵zhǒng 擘bò 蹴cù 镞zú
辟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shù 湫qiū
【积累词语】
实词: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 “立塘上”-“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作者是从远及近观察、描写的。 相关的词语有:见、稍近、渐近、再近。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其有关文学知识。
第二课时
【串讲课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翻译:旧例,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说:“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要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表现讲述对象的事情。 喧传:哄传。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译: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我)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点:吊:哀悼。 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原文: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翻译:站在海塘上,远远望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冲到向塘上。
要点:而: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原文: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翻译:稍稍近了一点,就隐隐露出白色,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振飞。
要点: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原文: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翻译:(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泡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好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甘愿落后而争先。
要点:蹴起:蹦跳。 镞镞:同簇簇,形容攒聚。
原文: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翻译:再近一点,就如飓风逼迫它们,顺势要拍岸而上。
要点: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译:看潮的人惊恐地退开,跑到塘下躲避。
要点:辟易:惊惧后退。
原文: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翻译:潮水冲到塘上,用尽力量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几丈高,溅到的地面都湿了。
要点:礴:拍击。
原文: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翻译:潮水快速卷向右边,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击碎一样,在半空中飞舞。
要点:旋:很快。 龙湫:雁荡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翻译:看了这个景象(让人)心惊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原文: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是为什么呢?
要点:漱激:冲刷激荡。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练习)
1.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近,“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
2.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3.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①岁岁如之。 (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
②怒雷鞭之…… ( 百万雪狮。 )
③飓风逼之…… ( 白洋潮。 )
④看之惊眩…… (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
5.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7. 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8. 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天目》。
篇4:白洋潮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正侧结合的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针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特将学习目标定位于: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水涨潮吗?(前两天电视直播钱塘江潮)
二、 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正侧结合的'写景方法。
三、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環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四、 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戊寅(wù yín) 遄(chuán) 踵至(zhǒng) 擘翼(bò) 蹴起(cù) 镞镞(zúzú) 飓风(jù) 辟易(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激(shù) 湫(qiū)
3、结合文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1)故事: (2)喧传: (3)吊:
(4)海塘: (5)遄: (6)踵至:
(7)辟易: (8)礴: (9)旋:
五、理清思路:
讨论: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给本文划分层次。
明确:写了三方面的内容,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记叙(开头至“章侯、世培踵至”)交代了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第一层)
描写(“立塘上”至“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第二层)
议论(“先辈言”至结尾)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第三层)
六、自由朗读课文,并试着翻译为现代汉语。
(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法指导:
1、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做翻译。如:人名、地名、表示时间的词语等。
例如: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译文:(和)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
3、 扩。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翻译时许多词应扩展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如: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译文: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
3、删。某些虚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和部分连词,在句中只起语法或语气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除。
例如: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译文:儿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
4、换。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文言文中不少词已被现代汉语中的词代替了。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就应该进行词语的替换。
例如: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译文:海堤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去看,章侯、世培也接踵而至。
七、翻译课文:
1、两人一组。
2、指名同学翻译课文。师生共同解决难词难句。
八、互动探究:
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1、讨论:作者写海潮来至潮起时,是怎样观察到的?
找出课文中表示观察顺序的词。
明确:从远及近,课文中出现了“见” “稍近”“渐近”“再近”这样的词语。
2、讨论: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
明确:作者写大潮水,抓住了作者感觉中的层次:首先是“潮头一线”,起得平实。稍近,则“隐隐露白”,渐渐增加了形容:“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再近,则“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很明显,作者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词越来越多。到了第四层次,作者笔锋一转,从潮水转到“飓风逼之。
3、讨论:飓风逼之后,潮大起,作者为什么要写观潮者的表现呢?
明确:文中两次提及观潮者的表现,是为了侧面烘托白洋潮的声势和庞大。
4、课文从哪几个侧面来写飓风之大,海潮之大?
明确:先是观者退避,这是从行为上表现潮水。
接着写到潮水使人“着面皆湿”,这是从观潮者的感觉上表现潮水。
再后是观潮者“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从观潮者的心理上表现潮水。
小结:本文运用奇特的想象,形象地比喻,从不同角度对白洋潮涨潮时的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进行了描绘。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让我们感受到了气势宏伟的白洋潮。
篇5:《白洋潮》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白洋潮》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张岱的有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h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课前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戊寅(wù) 遄(chuán) 踵至(zhǒng) 擘翼(bò) 蹴起(cù)
镞镞(zúzú) 飓风(jù) 辟易(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激(shù) 湫(qiū)
4、重点字词:
1) 故事:旧例。 2)喧传:哄传。
3)吊:哀悼。 4)海塘:海堤。
5)遄:急速。 6)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7)辟易:惊惧后退。 8)礴:拍击。
9)旋:很快。
5、需掌握的虚词:
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
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
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
则飓风逼之(同上)
从海宁而来(句中连接,表示行动)
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同上)
势欲拍岸而上(同上)
旋卷而右(句中连接,表结果)
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接,表结果)
6、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得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
7、写作手法: 奇特的想象,形象地比喻
篇6:《白洋潮》原文及翻译
旧例,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盛传道:“今年是暗涨潮!”年年像这样。
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忽然,海塘上有人高叫看潮了,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塘上。渐渐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溅起水花,涌起的潮水像百万头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再近些,潮头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地面都被打湿了。潮水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轰隆隆十分愤怒,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舞。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1)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沼兴)人。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其著作有《石匮书》、《琅嬛文集》、《西湖梦寻》等。白洋,山名,在绍兴西北,滨海。
2)故事:旧例,旧俗。
3)三江:俗名三江口,在绍兴市东北40里浮山北麓。
4)实:实际上。
5)喧传:喧闹流传。
6)庚辰:明崇祯十三年(1640)。
7)吊朱恒岳少师:朱恒岳即朱燮元(1566-1638),字衡岳(一作恒岳),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四川左布政使、兵部尚书等,因有功,加少保。崇祯中进少师。死在官任上,谥号襄毅。吊,祭奠死者。
8)陈章侯、祁世培: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晚号悔迟。浙江诸暨人。明清之际著名画家。祁世培,字海槎。两人均是作者的朋友。
9)海塘:堤岸。
10)遄(chuán):急速。
11)踵(zhǒng)至:接踵而至,跟着到。踵,脚后跟。
12)海宁:浙江属县,南临杭州湾,是观潮胜地。
13)擘(bò)翼:张开翅膀。
14)蹴(cù)起:蹦跳。
15)鞭:用鞭子打。
16)镞镞(zú):同“簇簇”,攒(cuán)聚之貌。形容浪头聚集涌动的样子。
17)势:水势。
18)辟(pì):同“避”,躲避(文中读bì)。辟易:惊退。
19)礴:通“薄”,逼迫。这里有撞击的意思。
20)著:同“着”,穿着(读zhuó)。
21)旋:立刻,马上。
22)龟山:即白洋山,又名乌风山,在绍兴西北50里,滨海。
23)炮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qiū):雁荡山瀑布。这句是说潮水像雁荡山的龙湫 瀑布轰碎了。
24)颜:脸色,面色。
25)龛(kān)、赭(zhě):龛山在萧山东南,赭山在海宁西南,二山对峙,扼钱塘江入海口。
26)非常:不同寻常。
27)漱激:冲刷激荡。
28)何耶:为什么呢。何,疑问代词“为什么”,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呢”。
29)岁岁:年年。
30)之:这样暗涨潮的现象。
31)溅:飞溅,溅起。
32)飓风:像飓风。
33)碎:击碎。
篇7:《白洋潮》原文及翻译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篇8:《白洋潮》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
白洋潮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旧例,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盛传道:“今年是暗涨潮!”年年像这样。
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忽然,海塘上有人高叫看潮了,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塘上。渐渐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溅起水花,涌起的潮水像百万头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再近些,潮头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地面都被打湿了。潮水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轰隆隆十分愤怒,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舞。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1)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沼兴)人。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其著作有《石匮书》、《琅嬛文集》、《西湖梦寻》等。白洋,山名,在绍兴西北,滨海。
2)故事:旧例,旧俗。
3)三江:俗名三江口,在绍兴市东北40里浮山北麓。
4)实:实际上。
5)喧传:喧闹流传。
6)庚辰:明崇祯十三年(1640)。
7)吊朱恒岳少师:朱恒岳即朱燮元(1566-1638),字衡岳(一作恒岳),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四川左布政使、兵部尚书等,因有功,加少保。崇祯中进少师。死在官任上,谥号襄毅。吊,祭奠死者。
8)陈章侯、祁世培: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晚号悔迟。浙江诸暨人。明清之际著名画家。祁世培,字海槎。两人均是作者的朋友。
9)海塘:堤岸。
10)遄(chuán):急速。
11)踵(zhǒng)至:接踵而至,跟着到。踵,脚后跟。
12)海宁:浙江属县,南临杭州湾,是观潮胜地。
13)擘(bò)翼:张开翅膀。
14)蹴(cù)起:蹦跳。
15)鞭:用鞭子打。
16)镞镞(zú):同“簇簇”,攒(cuán)聚之貌。形容浪头聚集涌动的样子。
17)势:水势。
18)辟(pì):同“避”,躲避(文中读bì)。辟易:惊退。
19)礴:通“薄”,逼迫。这里有撞击的意思。
20)著:同“着”,穿着(读zhuó)。
21)旋:立刻,马上。
22)龟山:即白洋山,又名乌风山,在绍兴西北50里,滨海。
23)炮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qiū):雁荡山瀑布。这句是说潮水像雁荡山的龙湫瀑布轰碎了。
24)颜:脸色,面色。
25)龛(kān)、赭(zhě):龛山在萧山东南,赭山在海宁西南,二山对峙,扼钱塘江入海口。
26)非常:不同寻常。
27)漱激:冲刷激荡。
28)何耶:为什么呢。何,疑问代词“为什么”,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呢”。
29)岁岁:年年。
30)之:这样暗涨潮的现象。
31)溅:飞溅,溅起。
32)飓风:像飓风。
33)碎:击碎。
赏析:
文章思路
写大潮水。很有层次,是作者感觉中的层次:首先是,视觉由远渐近。先是“潮头一线”,起得平实,此其一。稍近,则“隐隐露白”,渐渐增加了形容:“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此其二。再近,则“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此其三。很明显,作者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语越来越密。到了第四层次,作者笔锋一转,从潮水转到“飓风逼之”。
写作特点
学习本文运用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以及描写观者的表现来烘托白洋潮的写作方法。掌握文中字词,熟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首先,文章从三个方面的效果来写飓风。先是观者退避,这是从行为效果上表现潮水。接着写到潮水使人“着面皆湿”,这是从观潮者的感觉效果上表现潮水。再后是观潮者“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从观潮者的心理效果上表现潮水。这样的潮水,已经是很惊人的了;文章在强度上,在手段上,已经做足了。但是,作家又留下了一笔:推想,在白洋山以外,还可能更为壮观。文章已经结束了,而读者的想象却没有结束。这就叫做回味,留下余音。
文章层次一介绍看潮的故事二介绍看潮的原因三介绍看潮的'经过四提出对白洋潮的疑问
结尾
⒈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⒉白洋潮中作者多次从观潮者的角度来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样写的作用是从侧面衬托出白洋潮的声势和力量,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行。
3.本文与周密的《观潮》都是写浙江之潮,他们在写作内容方面有何不同?
本文只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观潮全过程,但是并没有对“海军演习”和“吴儿弄潮”进行描写。
篇9:《白洋潮》原文及翻译赏析
白洋潮
明代张岱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旧例,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盛传道:“今年是暗涨潮!”年年像这样。
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忽然,海塘上有人高叫看潮了,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塘上。渐渐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溅起水花,涌起的潮水像百万头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再近些,潮头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地面都被打湿了。潮水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轰隆隆十分愤怒,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舞。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沼兴)人。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其著作有《石匮书》、《琅嬛文集》、《西湖梦寻》等。白洋,山名,在绍兴西北,滨海。
故事:旧例,旧俗。
三江:俗名三江口,在绍兴市东北40里浮山北麓。
实:实际上。
喧传:喧闹流传。
庚辰:明崇祯十三年(1640)。
吊朱恒岳少师:朱恒岳即朱燮元(1566-1638),字衡岳(一作恒岳),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四川左布政使、兵部尚书等,因有功,加少保。崇祯中进少师。死在官任上,谥号襄毅。吊,祭奠死者。
陈章侯、祁世培: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晚号悔迟。浙江诸暨人。明清之际著名画家。祁世培,字海槎。两人均是作者的朋友。
海塘:堤岸。
遄(chuán):急速。
踵(zhǒng)至:接踵而至,跟着到。踵,脚后跟。
海宁:浙江属县,南临杭州湾,是观潮胜地。
擘(bò)翼:张开翅膀。
蹴(cù)起:蹦跳。
鞭:用鞭子打。
镞镞(zú):同“簇簇”,攒(cuán)聚之貌。形容浪头聚集涌动的样子。
势:水势。
辟(pì):同“避”,躲避(文中读bì)。辟易:惊退。
礴:通“薄”,逼迫。这里有撞击的意思。
著:同“着”,穿着(读zhuó)。
旋:立刻,马上。
龟山:即白洋山,又名乌风山,在绍兴西北50里,滨海。
炮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qiū):雁荡山瀑布。这句是说潮水像雁荡山的龙湫瀑布轰碎了。
颜:脸色,面色。
龛(kān)、赭(zhě):龛山在萧山东南,赭山在海宁西南,二山对峙,扼钱塘江入海口。
非常:不同寻常。
漱激:冲刷激荡。
何耶:为什么呢。何,疑问代词“为什么”,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呢”。
岁岁:年年。
之:这样暗涨潮的现象。
溅:飞溅,溅起。
飓风:像飓风。
碎:击碎。
赏析
文章思路
写大潮水。很有层次,是作者感觉中的层次:首先是,视觉由远渐近。先是“潮头一线”,起得平实,此其一。稍近,则“隐隐露白”,渐渐增加了形容:“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此其二。再近,则“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此其三。很明显,作者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语越来越密。到了第四层次,作者笔锋一转,从潮水转到“飓风逼之”。
写作特点
学习本文运用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以及描写观者的表现来烘托白洋潮的写作方法。掌握文中字词,熟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首先,文章从三个方面的效果来写飓风。先是观者退避,这是从行为效果上表现潮水。接着写到潮水使人“着面皆湿”,这是从观潮者的感觉效果上表现潮水。再后是观潮者“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从观潮者的心理效果上表现潮水。这样的潮水,已经是很惊人的了;文章在强度上,在手段上,已经做足了。但是,作家又留下了一笔:推想,在白洋山以外,还可能更为壮观。文章已经结束了,而读者的想象却没有结束。这就叫做回味,留下余音。
篇10:《白洋潮》原文和译文赏析
《白洋潮》原文和译文赏析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旧例,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盛传道:“今天是暗涨潮!”年年像这样。
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塘上。稍稍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打水面惊起而飞。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水沫溅起水花,涌起的潮水像百万头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不争先恐后的。再近些,潮头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地面都被打湿了。潮水旋转着向右而去,被龟山挡住了,轰隆隆十分愤怒,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飞舞。看了让人惊吓眩目,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赏析
《白洋潮》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选自《陶庵梦忆》。这篇小品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观潮的全过程,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篇11:白洋潮文言文阅读答案
白洋潮
张岱
庚辰八月(明崇祯十三年,即1640年),吊朱恒岳少师(官名,与少傅、少保合为三少。一般为大官加衔示宠而无实职),至白洋(山名,又叫龟山,在浙江绍兴市西北,临海),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chu1n快速)往,章侯、世培踵(跟随)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b^分开)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c)踢溅)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同“簇簇”,聚集一起)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后退),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拍打),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瀑布),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一、文学常识
《白洋潮》选自__明末清初(朝代)文学家张岱__(人名)所著《陶庵梦忆_》一书。
二、词语解释
1、颜始定( 才 ) 2、世陪踵只至( 脚后跟 )
3、尽力一礴 (撞击) 4、岁岁如之(年 )
5、故事,三江看潮 ( 旧例,旧俗 ) 6、公问其故 ( 原因 )
7、余遄往( 急速 ) 8、蹴起如百万雪狮(蹦跳 )
9、看者辟易(惊退 ) 10、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11、镞镞(同“簇簇”,攒聚之貌 ) 12、漱激(冲刷激荡 )
13、喧传(哄传 ) 14、旋卷而右(很快)( 连词 )
三、指出“之”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看之惊眩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2、岁岁如之 (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暗涨潮的现象: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3、怒雷鞭之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百万雪狮)
4、则飓风逼之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白洋潮)
四、课文理解
1、 概括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得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 。
2、 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3、找出本文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 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②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
③ 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4、“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5、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6《白洋潮》篇幅短小,章法严谨。
文章的主体描写白洋潮的壮观景象,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写得次第井然。文中先以“立塘上”作观察点,以一“见”字统领下文描写的内容,然后启开镜头,调整焦距,分摄了以下六个画面:“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是远景;“稍近,则稳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是一组中景;“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是第二组中景;“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是近景;“潮至塘,尽力—礴,才击射溅数丈,著面皆湿”是一组特写;“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是第二组特写。 这样从远到近的六个画面,完整细致地刻画出白洋潮汹涌奔腾的壮丽形象。
7、作家于庚辰八月来到白洋,与朋友“同席海塘”,有人“呼看潮”,于是作家“遄往”,朋友“踵至”。“遄往”、“踵至”两个词语显现出观赏者急于看潮的迫切心情,为下文描写白洋潮的壮观景象烘染出紧张欢快的气氛,
7、文章两次写到观赏者的情态感受分别是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和“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前者从人们慌忙逃避的动态烘托潮头逼近海塘时的来势凶猛;后者则从惊惧不安的神态中进—步突出了白洋潮排山倒海的气势。
8、文章开篇,不开门见山直接写白洋潮,而是先写无潮看的“失望”之情,然后再写看潮的奇观,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反衬、对比)的手法,使读者形成一种心理“反差”,后文的“余遄往”才顺乎自然;也正是因了这个“反差”,白洋潮的壮现才越发引人注目。
9、“如驱千百只小鹅擘翼惊飞”兼用比喻、夸张,逼真地摹写出潮头“稍近”时的色彩和动态,“千百群”极写画面之壮阔,“惊飞”写出奔进速度之快。
10、“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则兼用比喻、夸张、拟人三种辞格,将潮头“渐近”时的状、色、声融为—体。
篇12:张岱《白洋潮》原文和译文
张岱《白洋潮》原文和译文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 按照旧俗,我在三江看潮,实在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同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去看,章侯、世培也跟着到了。 (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泡沫、溅起水花,像百万只雪白的雄狮一起蹦跳,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他一样,像所有的狮子攒集的`样子,没有一头敢落后而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到的人惊恐的退开,跑到塘下躲避。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激射,溅起来有好几丈高,我的衣服和脸都湿了。潮水快速卷着向右而去,被白洋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雁荡山瀑布像炮轰一样,水花在半空中飞舞,我看了惊恐万分,感到眩目无比,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正常下来。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篇13:张岱《白洋潮》阅读答案
张岱《白洋潮》阅读答案
一、文学常识
《白洋潮》选自__明末清初(朝代)文学家张岱__(人名)所著《陶庵梦忆_》一书。
二、词语解释
1、颜始定( 才 ) 2、世陪踵只至( 脚后跟 )
3、尽力一礴 (撞击) 4、岁岁如之(年 )
5、故事,三江看潮 ( 旧例,旧俗 ) 6、公问其故 ( 原因 )
7、余遄往( 急速 ) 8、蹴起如百万雪狮(蹦跳 )
9、看者辟易(惊退 ) 10、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11、镞镞(同簇簇,攒聚之貌 ) 12、漱激(冲刷激荡 )
13、喧传(哄传 ) 14、旋卷而右(很快)( 连词 )
三、指出之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看之惊眩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2、岁岁如之 (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暗涨潮的现象: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3、怒雷鞭之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百万雪狮)
4、则飓风逼之 (代词,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白洋潮)
四、课文理解
1、 概括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在白洋上看到涨潮时得浩浩荡荡、气势宏伟的景观 。
2、 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3、找出本文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① 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②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
③ 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4、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5、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6《白洋潮》篇幅短小,章法严谨。
文章的主体描写白洋潮的壮观景象,作者采用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写得次第井然。文中先以立塘上作观察点,以一见字统领下文描写的内容,然后启开镜头,调整焦距,分摄了以下六个画面: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是远景;稍近,则稳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是一组中景;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是第二组中景;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是近景;潮至塘,尽力—礴,才击射溅数丈,著面皆湿是一组特写;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是第二组特写。 这样从远到近的六个画面,完整细致地刻画出白洋潮汹涌奔腾的壮丽形象。
7、作家于庚辰八月来到白洋,与朋友同席海塘,有人呼看潮,于是作家遄往,朋友踵至。遄往、踵至两个词语显现出观赏者急于看潮的迫切心情,为下文描写白洋潮的壮观景象烘染出紧张欢快的气氛,
7、文章两次写到观赏者的情态感受分别是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和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前者从人们慌忙逃避的动态烘托潮头逼近海塘时的来势凶猛;后者则从惊惧不安的神态中进—步突出了白洋潮排山倒海的气势。
8、文章开篇,不开门见山直接写白洋潮,而是先写无潮看的失望之情,然后再写看潮的奇观,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反衬、对比)的手法,使读者形成一种心理反差,后文的余遄往才顺乎自然;也正是因了这个反差,白洋潮的壮现才越发引人注目。
9、如驱千百只小鹅擘翼惊飞兼用比喻、夸张,逼真地摹写出潮头稍近时的色彩和动态,千百群极写画面之壮阔,惊飞写出奔进速度之快。
10、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则兼用比喻、夸张、拟人三种辞格,将潮头渐近时的状、色、声融为—体。
篇14:《白洋潮》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白洋潮》教学设计(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 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白洋潮景色的壮丽之美。
3、 欣赏课文,指导学生揣摩作者写景笔法之妙。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说明:《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于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比喻写景的方法。
2、难点:品析课文,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教学重点放在以引导学生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入手,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多角度进行描写的手法上,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并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写景的手法,以古鉴今,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
布置预习
1.布置学生先自行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标识字音、字义、特殊句式。将文章读通顺,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让学生分成探究小组查找有关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
学生活动预设
1.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预习活动。对一些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进行圈划,待交流。
2.查找相关资料。抓住重点、要点,用100左右介绍。
教学意图
1.让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进行预习,初读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于白洋潮和钱塘潮的资料自行查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白洋潮水的景致!
2. 我们欣赏了美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3.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张岱的笔端,去感受那气势宏伟的白洋潮。(板书课题及作者)
1.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简要地谈谈自己对于白洋潮的认识。
2. 欣赏短片后,学生之间交流白洋潮给人的直观感受。 通过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对白洋潮有了直观的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投入积极的学习中。
初读课文 积累词句 理清思路
1.疏通课文
(1)正音:戊(wù) 遄(chuán)踵(zhǒng) 擘(bò)蹴(cù)镞(zú) 飓(jù)辟(bì)礴(bó)龛(kān)赭(zhě)
漱(shù) 湫(qiū)
(2)重点字词: 故事:旧例。 喧传:哄传。
吊:哀悼。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辟易:惊惧后退。
礴:拍击。 旋:很快。
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活动
1. 学生交流,通过ppt
纠错。教师对重点、疑难字、词、句进行点拨、总结。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齐读、散读、默读等)熟悉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利用课后注释与工具书先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杂句,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生生互助。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散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的采用,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研读课文 理清思路 揣摩文章 品味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文学家张岱却仅用了一百三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壮丽,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观察一个景物可以选择多个观察角度,描述景物也同样如此。那作者选择了白洋潮的哪些角度来进行描写?角度不同那景物又产生了哪些变化?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表。(表格见教材P10)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
3.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仅用这一百三十余字就能如此传神地为我们展现白洋潮壮丽的景致呢? 1.学生散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并结合表格从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也可以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例如:课文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百首镞镞,无敢后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白洋潮来潮之时连绵起伏,气势汹涌,气吞山河的情景
3.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从多角度来表现白洋潮的特点。
设计意图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中的读相比现代文尤为重要。散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沉浸文本,感知课文内容。
2.文言文教学很忌讳呆板机械地翻译课文,应该借精心的提问设计激活学生思维、浓厚学生兴致,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学得深刻难忘。估计此过程中学生会有能意会而不能言说的情况,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也可老师予以讲解提示,帮助他们一起学好课文。
3.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熟读全文。背诵课文第三小节。
2. 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 熟读全文,背诵第三小节。
4. 整理字、词、句。
【思路点拨】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还应该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因此,教师分析课文也可以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全文文意,以及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上。教师及时对重点字、词、句进行点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文章中景物描写方法的把握上,重中之重在第三自然段,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比喻,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练习举隅】
1.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三峡》等古代写景游记,感受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2. 白洋潮是气势雄伟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请大家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写景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展示你身边的美景。
侯晓旭
[《白洋潮》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5: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
教学目的:
一、掌握课文生字词。
二、通过阅读,使学生从大海雄壮美和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中汲取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三、根据旁批要求表情朗读课文,并背诵中心段,体会以最抒情的散文的艺术力量。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阅读中体会文章抓住海潮的特点,从海潮的形、声两个方面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绘声绘色地把海潮的声音、情态、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乐章意境。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朗读。
教学手段:听录音。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与作品。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第一节。
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秀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写的是作者和妻子月夜听潮的事情。
二、指导自读
(一)、范读。
(二)、指名朗读。
(三)、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窗棂( ) 吼叫( ) 深__( )
琼台( ) 芳醇( ) 汨 ( )
嗥叫( ) 镶 ( ) 罅隙( )
(四)、指导朗读:
1.提示朗读要求:
1―4段,用叙述的语调读;
5―21段,用抒情的语调读;
最后一节,朗读的语调要舒缓而满怀深情;
最后一句,要读出余音袅袅的感受。
2.放录音,学生跟读体味。
3.分别指名朗读。
(五)、在朗读的基础上研讨课文有关内容:
1.说说文章哪些地方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见文)
2.文章是怎样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
指名读课文第4段,要求朗读的语言能把听众徐徐带到这幽静的处所来,同作者一同领略海潮的壮阔美。
3.教师小结:
文章第一部分(1―4)分别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用十分简炼的语言,从听、视、嗅、触等感觉总写潮来时的景色。
这样写海潮来时的情景显得栩栩如生,更可说明“尽够欣幸”的原因。
4.集体朗读1―4段。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从课文中选取若干描摹大海声响的词句,按合理的顺序排列,表示大海潮落――潮起――高峰的.变化过程。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三。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节。
教学关键:同上节。
教学方法:同上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指导:
(一)朗读要求:
6―12慢,情绪轻松平和,13―17快,
18―21慢;
13―15情绪欢快,16―17炽热,18―21平缓。
(二)、在朗读基础上研讨问题,体会作者爱海之情。
1.作者抓住潮落时什么特点,从哪些角度描写大海的温柔的?
――抓住潮落时平静的特点,连用“静寂”、“平静”、“幽静”、“平静”、“静静”等词语,从听觉、幻觉、视觉等角度来描写大海温柔的。
2.本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试说说课文是如何描绘大海的声音和情态的?
――声音:①潮落时:“波浪轻轻吻着岩石”,“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用抒情的语调读,慢速。
②潮涨时:语调激昂,快速。
3.从课文中找出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大海的温柔美的句子。
――“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要读得亲切些。
4.文章在描写大海温柔美时用了两个形象逼真、有声有色、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的比喻句,把它找出来加以体会。
――“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5.文中用了多种声响来描写大海,表现了大海什么特点?
――雄壮、激烈。
6.读到潮涨高峰时这一部分,你依佛置身于怎样的情境?
――战场的厢杀声中。
7.课文结尾一节中的“欣幸”和开头的“欣幸”有什么关系?
――前后照应的感情变化。
(四)集体试读课文。
(五)指名三位同学用不同的语调分别朗读潮来时,潮落时,潮涨时三个部分。
二、布置作业:
1.有表情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艺术美。
2.欣赏补充读物《致大海》。
篇16:《花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二、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性格和年龄的看花老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
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
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上半部,注意笔顺,共12笔。
“簪”花:中间部分不是“无”。
2、理解词语。
“驻足、鼎盛、依依不舍、花团锦簇、接踵摩肩”5个词语意思。
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
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
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
2、讨论。
(1)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物,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到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
熟读这一自然段。
(2)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枯枝瘦叶――花团锦簇,一个花的海洋。)
(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
2、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能背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
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
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
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
二、结合训练点,学习第二段
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讨论:
(1)远看。“之间一片红云望不见边际“说明了什么?
(2)近看。“每棵树……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从“炫耀”、“鼎盛”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B、这两个词与课文第一段中的哪句话有怎样的联系?想象一下,在你的眼前还出现怎样的情景?
C、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用拟人手法,写出花开得茂盛,显示生命力的旺盛,同时反映人们赏花的喜悦。)
(3)听到。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及琴声、歌声、笑声……
A、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声景?
B、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4)小结并过度,这是作者当时的见闻。那么由此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2、重点阅读课后题3(1)、(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
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扩展”、“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
(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
(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
4、指导背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
三、作业
1、《作业本》第1、2、3、7题。
2、背诵第2段。
3、预习课后题2。
4、补充一些分辨“见闻与联想”的片段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二、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1、《作业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板书设计
花开――花团锦簇 花的海洋
(见闻)每个花瓣各种声音
花潮
(联想)好象(扩展)犹如(海潮)
赏花――不同身份 不同特点
感受――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白洋潮教案】相关文章:
2.《花潮》教案
4.看潮作文
5.返乡潮活动方案
9.潮鞋的创意广告词
10.潮的正能量句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