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王维《酬张少府》诗歌鉴赏

王维《酬张少府》诗歌鉴赏

2025-01-17 08:44: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琳缇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王维《酬张少府》诗歌鉴赏,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王维《酬张少府》诗歌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王维《酬张少府》诗歌鉴赏

篇1:王维《酬张少府》诗歌鉴赏

王维《酬张少府》诗歌鉴赏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篇2:王维《酬张少府》鉴赏

王维《酬张少府》鉴赏

《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的作品。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王维原诗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赏 析

这是酬答友人张少府的诗。少府,是县尉的别称。张少府,当是诗人的朋友。从诗的题目与诗的尾联可以看出,应该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询问穷通之理,似有劝其重新出山,继续为官之意,而王维则以此诗作答,表明了自己的心愿。

诗一开始,王维旗帜鲜明地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和这首诗互为印证的是诗人早些时侯所写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晚”字和“惟”字很耐人寻味,读者可从中听到话外音:这就是诗人的少年、青年以及壮年时,并不是“万事不关心”之人。从他早年的作品《少年行》中的`“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便可看出作者的凌云壮志。这里所说的“万事不关心”,不是真的不关心,而是出于人生的无奈,是对当时腐败政治丧失信心的一种自我安慰,是不愿与邪恶者同流合污的一种自我解脱。如果参读王维的《老将行》,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诗人的心情。那是一位“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可到晚年,这样的英雄只好“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在《老将行》中依稀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从《积雨辋川庄作》的最后两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诗人晚年万事不关心的心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写出了“万事不关心”的原因。诗人不是不想关心时事,而是因为“无长策”,只好作罢。“无长策”即没有好办法。当时把持朝政的是“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这老贼怎肯重用忠良之臣!诗人对李林甫们的腐败行径看不惯,但又无能为力,只好以“无长策”为遁词而“返旧林”作罢。

接下去,诗人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写出了自己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在这里,诗人选取了两个最能表达隐士生活的典型细节,予以寄托自己的情怀。白天,在松林间宽衣解带,晒晒太阳,读读佛经,任和风吹拂;夜间,在山中明月映照下弹琴低吟,宠辱皆忘,与天地融为一体。

诗在最后点题,以回答张少府的提问。穷通理,即命运穷塞和通显的道理。朋友问的是穷通之理,但“‘王’顾左右而言他”,该回答时不作正面回答,却陡然甩出一句“渔歌入浦深”。这一句看似与问话无关,其实在此却深化了主题思想,宕出远神。老朋友,您关心的所谓穷通之理,正是我所厌弃的。请您听听那水浦深处的渔歌,多么令人深思。这里所说的渔歌,不是指一般打鱼人唱的歌,而是巧用典故。《楚辞·渔父》云:“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在注《楚辞章句》时说,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从结尾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隐讽世道昏暗,但又不便明说,只好如此。滚滚红尘,滔滔物欲,切不可迷失了自己,还是清静最好,淡泊最妙。

这首诗在写法上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前四句抒情,后四句在写景中记事、答问,结构安排得井然有序,真不愧为精典之作。

篇3:《酬张少府》王维唐诗鉴赏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篇4:《酬张少府》王维唐诗鉴赏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表明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和以此诗。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首句平淡自然似开宗明义,写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这“惟好静”的“惟”字却很有余味,令人疑惑并猜测,同时引出下联。

王维早年也有过积极入世,一展宏图,以匡世济国的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乐观的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之士相继受到排斥、打击,朝政日趋腐朽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正所谓“自顾无长策”,然而。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却隐含着愤懑,对朝政的失望使他选择了园林归隐这条道路。“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却是隐约可感。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

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情绪,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厌恶与否定仕途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怡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历来有象征高洁之意。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松风、山月都似乎善解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勒出一幅画面,以此作法,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梦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表现出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这样的结局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可谓一种妙结。

篇5:王维诗词酬张少府鉴赏

王维诗词酬张少府鉴赏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居辋川时所作。题目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张少府,不详何人。少府,县尉的别称。

句解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诗人一上来就说,自己老了,只喜欢清静,对所有的事情都漠不关心了。

读到这儿,不由让人心生疑惑:“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的王维,壮志踌躇、誓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的王维,怀着满腔热血写过《陇西行》、《老将行》等诗篇的王维,何以会发出“万事不关心”的消极唱叹呢?由热衷进取到黯然思退,这种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诗人自己的回答是,他自念没有什么治国安邦的良策,只好回到曾经居住过的山林。

事实果真如诗人所言吗?和自比“大鹏”的同时代诗人李白相比,王维要低调得多,他极少去张扬自己的政治才能。即便在写给张九龄以求汲引的诗中,也仅仅评价自己“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说自己才智并不足,却能坚守仁义之道,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谓相当谦虚中肯。尽管如此,王维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仍有着足够的自信。所谓“自顾无长策”,真实的含义在于,不是“我”没有治国安邦之策,而是“我”的“长策”不能为世所用。

开元末年,有“贤相”之誉的张九龄被李林甫取代后,朝廷政治局面日趋黑暗。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期间,王维并未受到多少直接的排挤、迫害,官职反而还有所升迁,但他内心的矛盾却日益深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此时的大唐,早已不是王维此前曾盛情讴歌过的那个“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的时代。出路何在?诗人最终选择了这样一条路:退居山林。

陶渊明曾有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将浑浊的官场比作尘世的大网,用旧林指代大自然,他认为只有在自然的山水田园中,才能保持心性的自由、平和。王维所要归返的“旧林”,也正是此意。然而,一个“空”字,又透露了诗人平静的外表下,隐隐作痛的心灵。一切都成空:曾经的追求梦想,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自己,空空如也。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退居山林的诗人,过着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生活: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开衣带敞开胸怀;在山间明月的照映下,独自一人弹琴抒怀。

此时,在诗人眼中,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的亲近可爱:松风有意,吹人解带;山月多情,照人弹琴。在大自然中,有松风、山月相伴,诗人没有丝毫的寂寞孤独,沉心于自得和闲适中。是啊,比起终日碌碌的官场生涯,这种解带自适、弹琴自娱的生活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

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含有高洁之意。诗人追求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趣,也许是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但不管怎样,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穷”,失意,不得志。“通”,仕途通达。

诗人对向他讨教的张少府说: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我只有唱着渔歌乘着小舟,去向那河流深处。

得意与失意,入世与出世,是一篇大文章,也是古代士人最为关心的命题。孔子曾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又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后代士人大多都遵循这一条路。而王维却对这一问题避而不答,只云“渔歌入浦深”。

“渔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屈原被流放,行至江畔,有渔父对他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清,喻世昭明;水浊,喻世昏暗。渔父所唱的,也正是孔子所言的出处行藏之道。王维借用“渔歌”的典故,似乎在说:环境通明就出来做一番事业,环境险恶就放弃名利,归隐山林,豁达者无可无不可,又何必以穷通为怀呢?但联系上文,他似乎又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像我一样归隐山林吧。

“渔歌入浦深”,指的正是辋川那一片“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的悠闲自适的小天地。诗的结尾,淡淡勾出一幅画面,含意深婉,余味无穷。

评解

这首诗境界清幽,笔墨素淡,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悠然自得的情趣,表现了诗人晚年远离现实、恬淡好静、万事不问、随缘而安的生活态度,也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内心的矛盾苦闷。

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且不论张戒评王维、韦庄的优劣是否准确,以“词不迫切,而味甚长”八字来评这首《酬张少府》,实在再准确不过了。

明人李沂对这首诗评价甚高,曰“意思闲畅,笔端高妙,此是右丞第一等诗,不当于一字一句求之。”

篇6:王维诗词酬张少府鉴赏

王维诗词酬张少府鉴赏

原文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居辋川时所作。题目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张少府,不详何人。少府,县尉的别称。

句解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诗人一上来就说,自己老了,只喜欢清静,对所有的事情都漠不关心了。

读到这儿,不由让人心生疑惑:“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的王维,壮志踌躇、誓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的王维,怀着满腔热血写过《陇西行》、《老将行》等诗篇的王维,何以会发出“万事不关心”的消极唱叹呢?由热衷进取到黯然思退,这种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诗人自己的回答是,他自念没有什么治国安邦的良策,只好回到曾经居住过的山林。

事实果真如诗人所言吗?和自比“大鹏”的同时代诗人李白相比,王维要低调得多,他极少去张扬自己的政治才能。即便在写给张九龄以求汲引的诗中,也仅仅评价自己“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说自己才智并不足,却能坚守仁义之道,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谓相当谦虚中肯。尽管如此,王维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仍有着足够的自信。所谓“自顾无长策”,真实的含义在于,不是“我”没有治国安邦之策,而是“我”的“长策”不能为世所用。

开元末年,有“贤相”之誉的张九龄被李林甫取代后,朝廷政治局面日趋黑暗。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期间,王维并未受到多少直接的排挤、迫害,官职反而还有所升迁,但他内心的矛盾却日益深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此时的大唐,早已不是王维此前曾盛情讴歌过的那个“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的时代。出路何在?诗人最终选择了这样一条路:退居山林。

陶渊明曾有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将浑浊的官场比作尘世的大网,用旧林指代大自然,他认为只有在自然的山水田园中,才能保持心性的自由、平和。王维所要归返的“旧林”,也正是此意。然而,一个“空”字,又透露了诗人平静的外表下,隐隐作痛的心灵。一切都成空:曾经的追求梦想,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自己,空空如也。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退居山林的诗人,过着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生活: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开衣带敞开胸怀;在山间明月的照映下,独自一人弹琴抒怀。

此时,在诗人眼中,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的亲近可爱:松风有意,吹人解带;山月多情,照人弹琴。在大自然中,有松风、山月相伴,诗人没有丝毫的寂寞孤独,沉心于自得和闲适中。是啊,比起终日碌碌的官场生涯,这种解带自适、弹琴自娱的生活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

松林、清风、明月、素琴,都含有高洁之意。诗人追求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趣,也许是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但不管怎样,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穷”,失意,不得志。“通”,仕途通达。

诗人对向他讨教的张少府说: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我只有唱着渔歌乘着小舟,去向那河流深处。

得意与失意,入世与出世,是一篇大文章,也是古代士人最为关心的命题。孔子曾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又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后代士人大多都遵循这一条路。而王维却对这一问题避而不答,只云“渔歌入浦深”。

“渔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屈原被流放,行至江畔,有渔父对他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清,喻世昭明;水浊,喻世昏暗。渔父所唱的,也正是孔子所言的出处行藏之道。王维借用“渔歌”的典故,似乎在说:环境通明就出来做一番事业,环境险恶就放弃名利,归隐山林,豁达者无可无不可,又何必以穷通为怀呢?但联系上文,他似乎又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像我一样归隐山林吧。

“渔歌入浦深”,指的正是辋川那一片“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的悠闲自适的小天地。诗的结尾,淡淡勾出一幅画面,含意深婉,余味无穷。

评解

这首诗境界清幽,笔墨素淡,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悠然自得的情趣,表现了诗人晚年远离现实、恬淡好静、万事不问、随缘而安的生活态度,也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内心的矛盾苦闷。

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且不论张戒评王维、韦庄的优劣是否准确,以“词不迫切,而味甚长”八字来评这首《酬张少府》,实在再准确不过了。

明人李沂对这首诗评价甚高,曰“意思闲畅,笔端高妙,此是右丞第一等诗,不当于一字一句求之。”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是王维写给张少府的作品。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王维早年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曾是张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并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张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资治通鉴》)张被远贬,王维十分沮丧,曾寄诗九龄,表示对朝政失望,从此将归隐山林。此后他虽然依旧在朝作官,官职还有所升迁,但他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更加笃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反映了王维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走隐逸之路的精神状态。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确实“只”好静。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达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情绪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篇7:王维《酬张少府》全诗鉴赏

王维《酬张少府》全诗鉴赏

【原文】

酬张少府1

晚年唯好静2,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3,空知返旧林4。

松风吹解带5,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6,渔歌入浦深7。

【注释】

张少府: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唐人称县尉为少府。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酬,以诗词酬答。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唯:亦写作“惟”,只。好(haò):爱好。

自顾:看自己。长策:好计策。

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暗用《楚辞 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而言。”

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白话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创作背景】

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此诗作于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王维四十一岁,是写给张九龄的作品。王维早年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曾是张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并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张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资治通鉴》)张被远贬,王维十分沮丧,曾寄诗九龄,表示对朝政失望,从此将归隐山林。此后他虽然依旧在朝作官,官职还有所升迁,但他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更加笃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本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精神状态,既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走隐逸之路。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确实“只”好静。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领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

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送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其原因所在,联系上面的分析,读者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可是,细加体会就可以看出,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的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篇8:王维《酬张少府》古诗原文及鉴赏

王维《酬张少府》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出处】唐·王维《酬张少府》。

【翻译】松林的轻风,吹拂着解开的衣带; 山上的明月,映照着正在弹琴的我,这是描写作者王维远离尘世,在松林月下解带弹琴的`闲情逸趣。

表现了幽然自得的闲适情绪。

清朱庭珍 《筱园诗话》 卷四: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句中有人,情景兼到者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 甲编:“五六句言松风山月,皆清幽之境。解带弹琴,皆适意之事。得松风吹带山月照琴,随地随事咸生乐趣,想见其潇洒之致。”

【全诗】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鉴赏】

从“晚年惟好静”推断,这首赠友酬答诗当作于晚年隐居辋川时期。

诗一开始,作者便叙说自己的当前境况: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读罢首联,读者自然会产生疑问,颔联便告诉人们,诗人集自己一生的经验,自知无法解决理想抱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只得归隐“旧林”,置万事于不顾。颈联二句: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作者抓住“松风”、“山月”含有高洁之意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出一幅隐逸生活的形象画面,将诗人自己置于其间,物我融为一体,又各分动静,意与境相谐,情与景互生,使诗的意境顿出。末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回到题目上,又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画面作答,颇有韵外之致,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渔歌入浦”,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诗人借用此典,以不答作答: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快些与我一起归隐“旧林”去吧!清人王寿昌评此诗有四高,即:格高、兴高、地步高、眼高(《小清华园诗谈》卷上),当为确评

篇9:王维《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的“空” 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王维《酬张少府》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1.《酬张少府》王维唐诗鉴赏

2.王维《酬张少府》原文及翻译

3.王维《归嵩山作》诗歌鉴赏

4.王维《山中》鉴赏

5.王维《酬郭给事》

6.王维《相思》唐诗鉴赏

7.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歌鉴赏

8.诗歌鉴赏

9.酬姚少府,酬姚少府贾岛,酬姚少府的意思,酬姚少府赏析

10.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歌鉴赏

下载word文档
《王维《酬张少府》诗歌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