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的教学设计
“雪雨冰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的教学设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的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诗歌中的形象及诗人抒发的感情。
2、研读诗评,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3、学习写作诗歌评论
教学重点:
1、读懂鲁藜的诗,结合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2、对照曾卓的诗评,能说说作者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根据诗中的描叙,想像并描述画面,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读过许多诗歌,谁能说说诗歌与其他几种文学体裁有些什么区别?
结合学生发言交流再问:欣赏诗歌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二、欣赏诗歌:
1、学生齐读全诗,概括全诗内容:
诗中写了“我”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曾卓语)
2、读诗,首先要理解诗中的形象。请同学划出诗中写到了哪些形象,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任意一节)的画面。
学生准备、交流,并组织同学点评。
3、古人云“诗言志”。这首诗通过写“我”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如学生仍理解不到位,投影幻灯片――有关诗句的.理解)
4、初步理解了诗的形象、诗人的感情,下面,请同学来说说你自己读了这首诗有哪些感受、体会。
(组织学生准备、交流,点评。)
三、研读诗评:
1、刚才同学交流了自己读诗的感受,下面我们来看看曾卓的读诗感受。
学生自读诗评,要求:能看出并说说作者着重从哪方面评论这首诗的。
2、进一步研读:作者又是如何阐述这点的?(具体见教参——投影出示)
3、梳理本文的思路。
四、拓展迁移:
阅读戴望舒的《雨巷》,说说你的阅读感受、体验。
五、学习仿写:
阅读鲁藜的短诗《泥土》,学习曾卓的评论形式,写一段评论文字。
附: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懂得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篇2: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
篇3:谈中国诗语文精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将会遇到两大困难:一是难以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二是难以理解本文相似暗示性的风趣语言。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学生逐句理解,发挥想象。
教学目标
1、目标定位:①和外国诗歌相比,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
②掌握比较的方法,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③体会作者语言的幽默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目标解析:
①了解就是指对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②掌握就是指对比较文学常用的对比与综合的方法要能运用。
③体会就是指对作者风趣语言的含义要准确把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中国诗歌,那么,中国诗有怎样的特点呢?齐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中国诗具有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特点。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待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一)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文章内容
篇4:谈中国诗语文精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学情分析】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一、新课导入
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中国文人从遥远的《楚辞》时代走来,经历了建安时代的苍凉,经历了盛唐的繁华,留下了许多的诗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诗,能说说让你时时挂在嘴边的诗歌吗?(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中国诗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钱钟书简介:
(一)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21-.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作者论诗的立场是什么?
比较文学
2、中西诗有什么异同点?
3.作者“谈中国诗”,归纳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
⑴没有史诗(早熟) 诗的发展
⑵简短 诗的篇幅
⑶富于暗示 诗的韵味
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诗的风格
⑸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诗的内容
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了什么结论?
中国诗和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5.主题归纳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教学反思】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才能明确一节课的知识点、侧重点。这就需要先选择好文章的切入点,是从文题切入,还是从主问题切入;是抓关键词切入,还是留空白处切入;是比较切入,还是情感切入,好的切入点能起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功效。我在设计第一课时的切入点是“中国诗有哪些特点?”,第二课时的切入点是语言中的一个特点“论证方法”。一节课不要求面面俱到,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一点点的收获,均已足矣。
《谈中国诗》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情分析】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一、复习提问
1、钱钟书,字?,?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等。?
2、基础字词考核: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A、梵(fàn)文? 倾轧(yà) ?轻鸢(yuān)剪掠? 引吭(kàng)高歌
B、颦蹙(píncù) ?给(jǐ)予 ?吞声咽(yàn)理 应(yìng)运而生
C、缄(qiān)默 精髓(suǐ) 呶呶(náo)不休 数(shuò)见不鲜
D、叫嚣(xiāo) 熨(yù)帖 了(liǎo)不足奇 ?一蹴(cù)而就
学生朗读,改正错误,明确答案:B
二、探究论证方法
教师: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学生1:有举例论证,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
学生2:还有引用论证,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3:我还要补充,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
篇5: 初三上册语文《谈读书》教案设计
初三上册语文《谈读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过程与方法: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
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
七、小结: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赶快读书吧!
篇6: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五、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红楼梦》。
篇7:初三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能力训练点】
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然后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层次清晰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初三语文上册《诗人谈诗》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9.诗人及诗诗歌
10.《谈生命》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