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古诗有哪些
“qwe00016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王勃的古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王勃的古诗有哪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王勃的古诗有哪些
王勃的古诗有哪些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八仙径》
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
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
代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
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3、《白下驿饯唐少府》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4、《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5、《长柳》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6、《春日还郊》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7、《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帝里寒光尽,神皋春望浃。
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
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
清尊湛不空,暂喜平生接。
8、《春游》
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
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
9、《春园》
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
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10、《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11、《登城春望》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12、《冬郊行望》
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13、《对酒春园作》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14、《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15、《观佛迹寺》
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馀。
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
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16、《观内怀仙》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
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17、《寒夜怀友杂体二首》
(一)
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二)
复合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18、《忽梦游仙》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
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翕尔登霞首,依然蹑云背。
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佩。
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
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19、《怀仙》
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
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
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
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
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
20、《羁春》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21、《羁游饯别》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
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
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22、《饯韦兵曹》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
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判知秋夕带啼还,那及春朝携手度。
扩展阅读:王勃送别诗初探
王勃的送别诗融入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与个人情感,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不论豪情壮思,还是悲吟低叹,都是王勃的真情流露,因而真醇深厚,感人至深。
王勃集中有送别诗16首,几乎占现存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是王勃诗歌中重要的部分。分别时的凄惨哀怨、愁肠百结总是给送别诗蒙上凄凉伤感的色彩,而王勃笔下的送别诗却不尽然,它们异彩纷呈,风格各异,有的气势磅礴、雄浑壮阔;有的优美静谧、隐约迷蒙;有的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处境不同,心境不同,送别诗的风格亦不同,但情感却同样深沉醇厚,真挚感人。这些诗扩大了送别诗的容量,丰富了送别诗的内涵,为初唐送别诗乃至整个唐代的送别诗都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雄浑壮阔的送别诗
提起王勃的送别诗,我们立刻会想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它概括精炼,气势磅礴,昂扬向上,千百年来,打动和激励过无数人,成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句。吴北江曾赞赏道:“凭空挺起,是大家笔力。”(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其实,这首律诗通篇境界壮阔,气势浩大,音调爽朗,一洗古代送别诗凄凉伤感的风格,表现出初唐文人特有的昂扬洒脱的精神风貌。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直切题旨,用严整的对仗句,分别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赴任的地点——长安和蜀州。诗人的目光和心思极尽驰骋:从长安越过三秦直击蜀州。“望”字极为出色地表现出诗人送别好友时极目纵横的傲岸神态和豪放气概,给人一种无限的开朗壮阔之感。颔联紧承首联写惜别之感,“与君离别意”,写离别时欲吐还吞的情态,依依不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从笔尖流淌出来。“同是宦游人”一句稍加宽解,既然你我境遇相同,就不必为一次离别而感伤。把分别看得如此之洒脱,充分表现出诗人心系天下,胸襟开阔,对前途充满憧憬和信心的精神风貌。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劝慰朋友作结。希望不要在分别时伤感流泪,像普通小儿女一样。诗人抑离愁,抒壮怀,与友人慷慨道别。“共”字既是劝友,也是自勉。感情真挚深沉,情调爽朗乐观。
明代施光重《唐诗近体》评价道:“前四句言宦游中作别,后四句翻出达见,语意迥不犹人,洒脱超诣,初唐风格。”诗之字里行间分明流露出诗人傲岸洒脱的性格,活脱脱地再现了诗人昂扬自信的形象。与前代相比,初唐文人胸襟更加开阔,气魄更加宏大,洋溢着大唐社会的时代气息。
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后,尽管生活境遇发生巨大的改变,但他的一些送别诗依然写得雄浑壮阔。格调虽然低沉了许多,但却极耐人寻味。《江亭夜月送别》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前两句境界雄厚而苍凉,工整的对仗写出山势连绵,江面开阔的景色。“送”字一如长江之水奔腾澎湃,一泻千里之势。“横”字又准确地表达出山势高峻奇险,上接云天,绵延不断之景,虽然夸张但不失其真,出人意表又在人意之中。一句俯视,一句仰视,一山一水,蜀地的奇山异水之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气势磅礴,十分壮观。后两句重在抒发惜别之情,皓月当空的秋夜,诗人与好友痛哭流涕,不忍遽离。全诗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营造出雄浑壮阔的背景,在它面前,离群的行人显得如此孤独无依与微不足道。孤微的自身与雄壮的自然发生强烈碰撞,产生巨大反差,让人震撼之余又不禁黯然神伤。
二、隐约迷蒙的送别诗
王勃交游广泛,游蜀期间,与许多贤人雅士都有很深的交情,他们一起游宴,共叙情怀,王勃内心的痛苦与幽愤得到发泄和排解,甚感安慰。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匆匆相聚后终将送别,极富才华的王勃常常把心头难遣之情付之于诗,一首首深沉动人的送别诗产生了。
王勃的送别诗中常常出现“烟雾”意象,寒雾暮烟是诗人反复描写的自然景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中“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茫茫烟雾笼罩着台阶,凌乱而迷蒙;月亮快速移动,照着房室南端。诗中用“乱烟”描绘江边月夜烟雾弥漫,久久难以消散的情景,意新语精,意蕴丰富。《别人四首》其二中“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江上江风不起,云烟聚积;山中云雾缭绕,幽深邃远。其四中“霜华净天末,雾色笼江际”,天边霜华洗净,白茫茫一片;云雾笼罩着江面,迷迷蒙蒙。这里描写的景物特点还是云烟缭绕,重重云雾弥漫着江面山中。
为什么诗人在诗中反复描写寒雾暮烟、风烟云雾这样的自然景色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寒雾暮烟、风烟云雾反复出现在王勃诗中,他的送别诗因此而形成独特的境界。王勃仿佛透过一层薄纱观察周围景物,诗歌呈现出隐约迷蒙的朦胧美。《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天地间笼罩着蒙蒙烟雾,一切都显得凌乱而迷蒙。月亮在云间快速向南移动,月光如水倾泻下来,万物显得更加朦胧,离亭悄然虚掩,远处的江山隐约可见,凄寒凝寂。画面是如此优美静谧,隐约迷蒙,让人心醉。
其次,写寒雾暮烟、风烟云雾的自然景色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悲伤而凄凉的心情蕴含于眼前凝重而凄寒的景物之中。虽然是写景,却离不开情的表达,诗人浓厚的分别之情就像浓浓的秋雾暮霭,渺渺茫茫,弥漫不散。借景抒情,情随景生,情景交融,寄托深厚。《别人四首》其二:“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前两句的.景物描写突出江上山中的风烟云雾聚积缭绕,没有涉及别的事物,但透过重重云雾,却可感受到笼罩于诗人心头的离情别恨,就像眼前的风烟云雾,无边无际而又挥之不去,难以驱遣。后两句抒情,诗人化用江淹《别赋》中的句子“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直接点出令人黯然销魂的离别,照应题目,在写景诗句的铺垫下,情感达到高潮。
最后,寒雾暮烟、风烟云雾屡屡出现在王勃诗中,从侧面烘托出他对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困惑。如前所述,被逐出沛王府之前,王勃精神风貌昂扬向上、开朗乐观,自信凭借杰出的才能,英雄终有用武之地:“微臣学不照古,才不旷时。窥宇宙之神功,睹郊之盛节。时非苟遇,怀雅颂而知归;道不虚行,想讴歌而有志。”(《上拜南郊颂表》)他气壮山河,身手不凡,“大丈夫荷帝王之雨露,对清平之日月,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局可以蓄泄江河,七星可以气冲,八风可以调合。独行万里,觉天地之崆峒;高枕百年,见生灵之龌龊。虽俗人不识,下士徒轻,顾视天下,亦可以敝寰中之一半矣。”(《山亭思友人序》)对前途、人生充满幻想,甚至认为“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但是无情的现实击碎他所有的梦想,因一纸无足轻重的檄鸡文,葬送了锦绣前程,他彷徨、愤懑、忧郁、感伤。“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情可知矣。”(《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这是他此时心情的总结。他的诗歌中明快蓬勃的写景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常常是隐约迷蒙的水光山色。葛晓音先生曾经指出这是因为生活对于王勃,“也有看不清的许多东西,如影如雾,有时罩着难以驱散的迷惘。”而这“看不清的东西”我认为首先应该是王勃最关心、对他至关重要的个人前途命运问题。
对这个问题,王勃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天地作极,不能迁否泰之期;川岳荐灵,不能改穷通之数。岂非圣贤同业,存乎我者所谓才;荣辱异流,牵乎彼者所谓命?”(《为人与蜀城父老书》)悲叹自己才命不合于时,把否泰、穷通与天地、山岳联系起来,把才与圣贤同业联系起来,“并不到社会制度和政治关系中去寻找原因,而是更多地从宇宙变化、历史兴衰的角度中思索人生的意义”,力求消解痛苦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许多迷惘和困惑。
尽管王勃心头愁云不散、迷雾重重,但并不妨碍他笔下的送别诗因此而呈现出隐约迷蒙、缥缈朦胧之美。我们固然欣赏开朗壮阔的阳刚之美,但也不能排斥隐约迷蒙的阴柔之美。清代古文大家姚鼐曾经形象地阐释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而入寥廓;其于人也,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文如此,诗亦然。雷霆闪电、崇山峻崖壮观神奇、激奋人心,给人以恢宏壮阔的审美感受;而云霞烟雾、幽林曲涧则迷蒙静谧、幽邃深远,亦给人以心醉神迷的梦幻色彩,王勃的这些送别诗就属于后者。姚鼐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强调:“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海愚诗钞序》)诗歌中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二者同样不可偏废,这正如人们既赞美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江河巨川,也喜爱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涓涓细流一样,只是二者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愉悦而已。
三、抒发自我身世之感的送别诗
王勃借送别诗抒发对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原因大概是因为内心的痛苦郁积太多,在与友人分别之际,千万般感慨涌上心头,特别是艰难的处境和辛酸的遭遇,让年轻的诗人难以承受,沉重的慨叹不可遏制地喷发出来。
《别薛华》诗:“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首联一方面是设想分别后友人旅途的艰难与辛苦,另一方面也是诗人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颔联诗人直接倾诉悲苦,呼喊不平的遭遇,尤其是“千里”之长与“百年”之短的对比,充满“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的悲凉意蕴。颈联“同”和“共”把诗人和挚友的处境统一起来,同病相怜之感异常突出。尾联用互相入梦传神地写出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既表明自己对朋友的真诚情谊,同时也劝慰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真切的相思之情。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明代陆时雍曾云:“率衷披写,绝不作诗思。末语解愁,愁情转甚,须知此等下语,意味深厚,后人便道出个中矣。”(《古诗镜》)
《重别薛华》诗:“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惟有泪,还望独潸然。”后四句诗随心而发,直抒胸臆。面对好友,诗人心头的愤懑凄苦又一次倾泻无遗。“惟有泪”、“独潸然”强调诗人孤独无依,凄凉悲苦的处境,撼人心魄,催人泪下。
《羁游饯别》诗:“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宁竟山川远,悠悠旅思难。”前两句诗直接描写身为羁客的诗人在旅途中历尽千辛万苦的情形。“悬”、“倦”两词,意蕴丰富,旅途险情不断,以至游子的心始终悬浮着,如此之境况,诗人自然身心疲惫;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旅途的劳顿与艰辛都隐含在其中。诗人写羁游的艰难,其实是又一次申诉自己处境的悲凉。长期在异地他乡漂泊,前途未卜,世事难料,诗人此时的疲倦之感和伤感之情异常强烈。
上元二年(675),王勃南下交趾途中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诗“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依然抒发悲切的身世之感。首联写诗人在白下驿艰难的生活,不得不像韩信那样经常去唐少府家中吃饭。这里用《史记·淮阴侯传》中韩信常常在淮阴县南昌亭长家寄食的典故,写自己的生活处境,语气中充满无限的悲凉。诗的尾联写诗人离长安越来越远,用《世说新语·夙惠》中的晋元帝询问明帝长安与日孰远的典故,委婉地表达诗人离朝廷很遥远,感叹前途渺茫,惆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王勃在送别诗中抒发自我身世之感,虽然是一己之悲,但“这样的感情既是诗人们自身生活遭遇的反映,也是当时命运相似的人的共通的感情。像游学、求官、宦游、赴边,常常是封建社会里士人探求政治出路的生活经历,在失意中常常会唤起这样的感情来”。因而又代表着失意士人的感情,极具普遍性,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
综上所述,王勃的送别诗溶入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与个人情感。一方面,初唐社会经过唐太宗的锐意治理,国力日渐强大,国泰民安。《新唐书·食货志》云:“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此高祖、太宗致治之大略,及其成效如此。高宗承之,海内艾安。太尉长孙无忌等辅政,天下未见失德。数引刺史入,问民疾苦。即位之岁,增户十五万。”唐代士人生活在如此之大唐社会,对人生普遍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王勃也不例外。他开朗乐观,昂扬向上,信心十足。开明的择士制度,又为士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入仕机会。《新唐书·选举志》云:“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成熟的开科取士制度吸引了王勃这样出身低微的寒门士人,他坚信有朝一日能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因此他的送别诗洒脱超逸,雄浑壮阔,洋溢着强烈的初唐社会气息。另一方面,当梦想破碎之后,王勃猝不及防,一落千丈,犹如跌入深渊,不断舔着滴血的伤口,久久难以平复,感叹“志远而心屈,才高而位下”的不平遭遇(《涧底寒松赋》),却又无从寻找答案,送别诗中就时时笼罩着寒雾暮烟,时时不忘慨叹自己悲凉的身世。
不论是豪情壮思,还是悲吟低叹,都是发自肺腑,都是流淌在心头的真情,因而真醇深厚,感人至深。与齐、梁同类诗歌相比,王勃的送别诗更注重意境的净化与提纯,更重视抒发一己情怀,直接开启有唐一代诗歌新风。
篇2:咏风 王勃古诗
咏风 王勃古诗
王勃的古诗咏风全诗写的是什么具体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咏风
作者:唐·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释】
(1)肃肃:形容快速。
(2)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3)动息:活动与休息。
【赏析】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篇3:王勃《山中》古诗原文
王勃《山中》古诗原文
古诗《山中》
年代:唐
作者: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品赏析
【注释】: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古诗《雍和》
年代:唐
作者:贺知章
夙夜宥密,不敢宁宴。
五齐既陈,八音在县。
粢盛以洁,房俎斯荐。
惟德惟馨,尚兹克遍。
篇4:王勃写了哪些小学古诗
王勃写了哪些小学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
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卷四).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著作,见于著录的有《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
5卷(一作10卷)、《千岁历》、《颜氏〈汉书〉指瑕》、《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
10篇、《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元经传》、《舟中纂序》5卷、《医书纂要》
1卷等.这些著作除个别篇章如《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被收入《文苑英华》,余皆亡佚.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唐才子传》.
篇5:王勃古诗《仲春郊外》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青。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篇6:王勃古诗《别薛华》
王勃古诗《别薛华》
【原文】
别薛华
作者:唐·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释】
①全诗校:“《英华》作秋日别薛升华。”
②遑遑(huánghuáng):心神不安。问津:打听渡口。此处指行路。《论语·微孙:“使子路问津焉。”
③“悲凉”二句:化用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争先万里途,各事百年身”句。
【赏析】
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公元669年(总章二年),“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岁。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有可能是这首《别薛华》诗的序。从序言推断,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
诗的首联“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以事写情,又以情生景。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真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两句诗,描绘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场面,一对患难知音跋涉在漫长、曲折、险阻的山道上。他们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但最后还是分别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问津”。“穷路”,借用的是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含有“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的意思。这就促人联想,发人深思。阮籍之所以穷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时常独自驾车信道而行,走到绝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汉李固之所以“滞涸穷路”,正因为他“守死善道”,屡次上疏直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害处,后来被梁骥诬告,招致杀身之祸。在此,诗人以阮籍、李固自况,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难被当权者所容。这也说明了诗人与其挚友“多穷路”的原因。下句中的“遑遑”,不只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还兼取宋玉《九辩》中“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的意义,借以表示自己象凤凰一样清高,而不愿象凡鸟一样随处栖登。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是分别承接首联中“穷路”、“问津”,进一步具体描写道路的险远,设想未来,抒发情怀的。所采有的手法是虚实相生,语义双关。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千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这是诗人走上仕途三年来,对社会现实的`真切的感受,从心底发出的深沉慨叹,说明了诗人当时内心失望情绪低落。
生活是艰难的,但仍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努力使之变好,年轻的诗人虽然沮丧但没有完全绝望。因此诗的颈联写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事业、建立功勋的志向与抱负,只能与船只一同在风浪中漂泊不定。正因为风华正茂的诗人,有追求,有希望,因此才对挫折、失败倍感痛苦。王勃《春思赋·序》中写道:“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土禀圣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可见他的“悲”是因为“怀功名”而难以实现。这联诗所表现的正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希望、失望交织的复杂心境。有志之士,不被赏识与重用,又不甘心自暴自弃,执意追求。就是他们“生涯共苦辛”的主客观原因。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曾说过:“薛华与李白并称,而无一字可传,岂非有幸不幸也。”薛华也是才志高远之人,也陷入同样的境遇,可见,怀才不遇并非偶然,也更说明志向的难以实现。
尾联“不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从字面看,这联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安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一方面,“俱是梦中人”包含有“命运之舟”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由不得自己。诗人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怀着无限忧虑,而对明天仍抱着美好的希望。这个结尾,是隽永深长的。
《别薛华》与一般五言律诗借景抒情的方法不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语言简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可谓“兴象婉然,气骨苍然”。
篇7:《春庄》王勃古诗赏析
《春庄》作者为文学家。
其词全文如下: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译文:
幽静的山林中有一条小路,路边长了满兰叶,城外的种桃李的`园子。只是没有人事的清静,没有听到鸟儿的啼叫之声。
鉴赏:
是一首写景诗,借景抒情,也隐隐的表达了作者处世一种心态,不喜繁闹的城市而更喜欢幽静的山间林里。
篇8:《春庄》王勃古诗赏析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译文:
山中有一条小路长路边满兰叶,
城外的种桃李的园子,
只是干啊哦了没有人事的清静,
没有听到鸟儿的提交之声。
简析:
是一首写景,也隐隐的表达了作者不喜繁闹的城市而更喜欢幽静的山间林里。
【王勃的古诗有哪些】相关文章:
1.王勃简介
2.《山中》王勃
4.王勃诗歌鉴赏
5.唐诗王勃诗词
6.王勃送别诗
7.王勃的事迹
9.王勃的送别诗
10.王勃《山中》分句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