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空”字的意蕴
“szimagin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王维诗中“空”字的意蕴,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王维诗中“空”字的意蕴,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王维诗中“空”字的意蕴
王维诗中“空”字的意蕴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他的诗作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他歌颂隐逸,爱好自然。他又是杰出的画家,所以他的诗画完美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常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他的诗也就具有绘画美、音乐美。王维晚年的诗作中常用“空”字来表现诗的独特美妙的意蕴。他善于炼字,在运用“空”方面可谓妙笔生花,达到了“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的效果。在他的诗中出现了好多“空”字,好像绘画艺术的留白,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情揉入诗作,独自悠游于艺术所赋予的空灵氛围中,让尘事渐行渐远,心灵便在他的诗歌所描绘的自然、宁谧、闲适的美妙意境中纵横驰骋,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和丰富的想象,其意蕴也各不相同。王维诗中“空”字的意蕴大致分为三类。
一、表现诗人淡泊宁静的感情
《过香积寺》中“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空”字不仅写出了暮色中水潭的空阔清幽,澄清透彻,也写出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意思是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啊。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诗人的内心也洁净空明,闲适安逸。山居”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空”,即寂静空灵幽远。与其说本诗写出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不如说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空”字是诗眼。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田园山水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春山空”写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中,“空”字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诗人兴致来时,唯有独游,赏景、怡情这样的胜事,才能自得其乐,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事而已。“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积雨辋川庄作》)中,“空林”透露出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湿,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这个画面使人想到诗人、农人的怡然自得的心情。《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是“空旷”之意,正面描绘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深山里寂静深幽、杳无人迹的景象,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的心无功名的安闲心境。它们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欣赏到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
二、表达诗人孤独悲苦的感情
《酬张少府》中“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诗人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从“空”这个字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面,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中,“空堂”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空虚。秋天雨夜,更深入寂,诗人独坐在空荡荡的屋里,潜心默想。他看到自己的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这样在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入深刻的悲哀。王维中年信佛,诗中多禅意,“空堂”给人一种万事皆空之感。这里诗人的感情有些消极,但很真实。“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中,“空悲”透露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感叹。诗人空悲,实际上是一种更深沉的悲,是一种潜藏在心底的痛苦。诗人淡泊恬静的内心深处,潜藏着更深的悲苦。
在《叹白发》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里的“空门”指佛门,流露出摩诘十分浓厚消极遁世的情绪。这两句对心境的刻画颇为真切,语意明朗:人一生要经历多少伤心事啊,遇到这种伤心、苦恼的事,只有到佛门空无寂灭的哲理中去寻求安慰,才能消散。 《早秋山中作》中的“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是说诗人惬意于隐居生活,但隐居是无可奈何之举,居处辋川,尽日无宾客往还,空林无人,独与白云为伴,不免时时萌生寂寞之感,也深觉辞官归隐后的世态炎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三、表达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感
在“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中,“乘空”寄寓了诗人对朋友的担心、挂念、惜别的深情厚谊,意境高远。在当时,中国以外,哪里最为遥远呢?恐怕就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现在友人要去那里,真像登天一样难啊!“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出塞作》)中,“空碛”写出了沙漠地空旷无边,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塞外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烘托了人物勇猛强悍,豪迈奔放的个性。“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中,“空翠”写的是苍翠的山色本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弄得几乎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在空翠之中,就好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啊!诗句以幻觉写实感,一个“空”字,形容松柏之苍翠欲滴,把一幅深山幽景的画面写得神韵绝胜。
一个“空”字描绘了王维独特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丰富的意蕴,也表现了王维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一个“空”字,既表达了王维宁静、淡泊、闲适的情感,又表达了他孤独,悲苦内心世界,还表达了他豪迈、奔放的情感。真是一个“空”字,尽显风流!他能够用镇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空”字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给人以空明、清净、静谧与振奋之感。
篇2:王维诗中的“空”观思想
王维诗中的“空”观思想
王维,字摩诘,其名与字皆来自于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一生与佛结缘,其创作上也“以佛入诗”,当时就有人说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诗序》,《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九)故后人称他为“诗佛”。显然,王维诗中有许多关于佛教义理的内容,尤其是,世间诸相的虚空大约是王维诗中最通常的佛教主题了。案查王维的诗歌,“空”字用得最多,据统计,多达94次。“空”自然是佛教的基本理念,是佛学的核心,是梵文Sunya的意译,认为在世界上万事万物皆因缘所生,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的实体,假而不实,故曰“空”。也就是说,佛教中的“空”并非宇宙万有不存在,而是说它们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条件、元素的聚合或心之幻相,只是一种假象的存在,真正的“空”乃是法我境空、不真即空、真如性空。“空”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基本判断,是对宇宙真实的基本认识。以“空”来否定宇宙万有的客观实在性,把外境看作假相世界,只承认真实的绝对性。它讲“空”并非绝对的虚无,而是真空妙有。佛教的这种“空”观体现在王维的诗中,即所有景物皆为虚幻空渺,过去的一切又都如过眼云烟。这种物我两忘意境的表现都与“空”字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自然之“空”
王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氛围很浓的家庭里,他母亲是位标准的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云:“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可见其母崔氏对佛禅的笃诚之心。由此。少年王维耳濡目染,禅宗“直指心性”的净心思想植根于他心灵深处,直至后来“亡妻不再娶,三十余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其二,间接的社会原因。唐代佛教盛行,尤其是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同时还宣扬“修行佛道,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法原在世间,于世出世间。”这种独特的修行方式,为当时士大夫找到了一剂慰藉心灵的良药。尤其是王维晚年思想,就是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其三,直接的社会原因。王维生活的唐代,贤相张九龄被罢黜,奸相李林甫独揽大权,特别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加之自己屡次被贬,又作伪官获罪,仕途失意,心灰意冷。为排遣心中块垒,便选择了佛教“逢苦不忧,得失随缘”的解脱之道,也选择了山水作为心灵栖息的`绿洲。
自然山水,不仅是超越现实的慰藉,而且还蕴含着宇宙和人生的真谛。从污浊的官场走入清静的山水之中,诗人感受到无比的新鲜和爽快,感受到无比的自由与宁静,由此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同时也渗透了自己无尽的佛学思想。但他从不滥用佛家语汇和佛教事典,而是借用对自然山水的生动描写,间接表达心中的禅意,这恰恰又落在了一个“空”字之上,尤其是“空山”类意象的运用特别明显。山,在诗人眼里都是空的,但却空得各不相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写雨后秋山的空明洁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写深山的空寂清冷;“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写夜间春山的宁静空幽;“峡里不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写远山虚空缥缈。还有“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酬礼部杨员外》)“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等等,都是从“空”字着眼,反复出现的意象已经构成了王维山水诗的基本原型。表面上以自然山水之空来“空诸所有”,而本质上,以“空”为内在精神的自然物质来表达其禅旨佛理的顿悟归依,并把自我置于其间。王维向“空”而生,创造出一个哲学化的“空”观境界,使自身成为宇宙存在的随缘任用状态,从而达到“不生不死,来去自由”的涅槃境界,使世俗的活着成为超越人生的出发点,实现自我的精神救赎,这是佛禅智慧的肯定和张扬。由山水而体察宇宙,归还自我本心的真实存在,是出离主宰意识而达到无为自由、自然而自为的融通境界的重要方式。这种境界只有通过精妙的艺术手法融入至高无上的智慧才能办得到,这就是“空”观的魄力。尽管诗人把自然界说得完全空虚,但他仍然不得不去塑造客观存在的自然美的感性形态。基于此,他曾给一个诗僧的序文中说:“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荐福寿光师房花药诗序》,《王右丞集》卷十九)王维认为,看待任何事物现象,都要离开“空”、“有”二字。而从“非有非无”或“非非有非非无”的“中道”去认识其毕竟空寂的本质真实。“有非真实之有,空非绝对的空,而世界的真体实相就在于色空有无之间。”这是佛教的真谛,亦是人生的真谛。这些“空”的意象群所造成的意境,所显示的共同特征,都是似有似无的,若即若离的,隐约而又不可捉摸的,临其境而又景象恍惚的。清人赵殿最在给他弟弟赵殿成《王右丞集注》所写的序文中精辟地谈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透彻中边,空处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健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王右丞集注》卷首题序)这一论述,非常符合王维一些山水诗创作的实际情况,精确地说明了他所描绘的闪现幻化的境界,是为了表现“空诸所有”的意念,很契合于禅宗对于世界现象的阐释。这也充分显示了王维作品形象的外在感性形态,与其内在思想本质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二、禅意之“空”
元好问有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人切玉刀。”(《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以诗谈禅,以禅喻诗,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属于文学范畴,而禅属于宗教范畴。诗与禅之间之所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因为“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情志与意境相互融合,物我合一,诗禅合一,尤其是王维晚年的诗作,用王渔洋的话说就是“字字入禅”,直接用“空”来表达心中的禅意。佛教之“空”,并非一切皆无,既然世人日常悟空,所谓非色灭空,即色是空。如“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写王维在现实中理念破灭,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自己又无济世良策,唯一的出路就是归隐山水,“空”掉世俗一切。又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自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直接写诗人坐禅之事,独坐空堂,感到孤独空虚,一盏青灯,帘外听雨,佛堂的空寂、清冷,使诗人想到佛教的“灭寂”,悟出人生的真谛,只有遁入空门,方可解脱人生的苦楚。他在《饭覆釜山僧》中也说:“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可以看出,人生的空虚就是作者修禅的终极觉悟。他在应神会之邀为慧能所作的《能禅师碑》中,点明了他的这种看法:“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有知空本”。这便契合了《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空”观。他并不深究这个世界的空幻是虚妄或是源于妄心而生,而是以“空”观来解脱人生中的痛苦与挫折。由此,王维“将佛教的空幻观渗透在艺术家的审美思维中,他的诗作具有一种空灵、飘动、含蕴的美。”佛家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佛教由缘起论出发,认为世间万物皆因缘聚合而成,因而一切空无自性。对此,王维说:“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山中示弟》)可以看出,世间诸相皆为因缘合成,从般若学的“中道”观看,此“空”并非是一味的“无”,“空”并不是绝对地排斥“有”的,只是这种“有”是因缘聚合、无自性的假“有”而已。执著于“有”固然不对,而执著于“空”也属谬论。对此,王维又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执著于空,佛教称作“顽空”,亦是一“病”也。在认识世间万物的真相时,合适的方式是由假有之相而识真性之空。事实上,王维力求从佛家“空观”中汲取精神力量,并以此作为世界观中的主导意向,指导他观察尘世中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间接描述的自然之“空”,还是直接抒发的禅意之“空”,都显露出诗人独特的禅学思想,即“空”观思想,“空”正是人之本心。正是佛教禅宗的“空”观助王维入定凝神,物我契合,真正体验到大自然山水之禅机,并觉悟使得自己的诗作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充满自然悠远的禅趣,耐人寻味,是诗境与禅境的统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篇3:王维诗中的“空山”境界
王维诗中的“空山”境界
诗人王维在他的诗中特别喜用“空山”二字,但在不同的诗中,其所表现的意境是有所区别的。总体而言,“空山”是作者心境的客观映射,是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它也构筑了诗人“心远地自偏”的澄澈而豁达的心境。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空山”,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它就象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鲜为人知,再加上大山中茂密的树林,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 迹,这就更为这座“空山”增添了一丝迷人色彩,在这首诗里,作者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洗衣归来的女子在竹林里开怀的笑 声以及渔人荡舟水上的情景和谐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此诗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静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而这种清幽的山 景,淳厚的民风,也正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境界。在这首诗里,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格美,而诗人对“空山”的描绘也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 的社会之美,因此在此诗中,“空山”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纯净。此诗给读者的感觉便是色调非常明朗,在幽静的基础上浮动的是恬静而闲适的气息,蕴含着 活泼的生机。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中的“空山”虽说也在突出一个“静”字,但它所表现的这种境界是与《山居秋暝》迥然不同的,这种静,虽然不能说是一片死一般的沉寂,但它给人的感觉 却是如此的幽静和空寂,似乎带有诗人的许多悲伤色彩,这种境界也许是诗人对于那理想境界的茫然,也许是一种神秘,遥远,抓不住的境界。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虽然也表现了一个“静”,但这种“静”并不显得幽冷空寂,在整首诗里,作者更多地强调了自然的魅力,在自然的境界中,少的是人的喧嚣与尘世的污 浊。而更多的是令人沉醉的夜的色调,夜的宁静,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山鸟也惊觉起来。可见这是一种迷人的环境,是 一种充满自然界万籁之声的生机景象。
有人说,王维的诗中有一种禅意。用我们的话说,实际上就是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一种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往往达到忘程度,所以他大多数山水诗是从审美观照中 取得悦和适意的,如《鸟鸣涧》在极度静谧的山中,只有桂花纷纷落地,由于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鸟,于是空谷中传来几声鸟的鸣叫声。这瞬间的动态又 生出无限的静感。正如皎然所说:“静,非松风不动,林岤末鸣,乃谓意中之静。”在王维的诗中,多描写这种静寂的状态。可见,禅寂对王维的诗歌影响极大,这 不仅因为诗人善于从静观自然中体会美趣,也因他的往往和禅境相近的缘故。
《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著作,王维极爱此经,因此自命名维,字摩诘。他自己诗中也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佛学禅境,对王维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禅境的那种深入到诗人审美意识中的这种空,静,冷,寂的境界。诗人对大自 然细腻入微的体察,敏感的捕捉,和那空灵的表现都在诗人的禅境中得到了诠释。如“人闲桂花落”这首诗将人之心境之闲如止水,静如空潭与桂花的落音相反衬, 极得禅境。
此外,王维的生活经历,由于他潜心于自然山水,长时期地隐居于山水之中,所以他对笔下的册水景物观察得更为细腻,也更沉静,更深入,如《山居秋暝》这首无 疑就是一幅静美的山水画面,画中有着美妙的音码乐旋律:月光穿过松间的枝桠,清清的泉水在右上奔涌。竹林里传来一阵洗衣女归来的欢声笑语,远处的莲叶,在 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的身影。这一切的确令人神往,而这些,恰恰是诗人隐居的产物:从诗题《山居》,从首尾两联的诗意中都可看出。而那深深的禅 意,从起首的第一个字“空”,从结句的意蕴中,都可发现。
王维 (?~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生平: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 (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 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 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 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 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 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曾说:“既寡遂性欢,恐招负 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 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 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 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 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 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诗歌创作: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 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山水之作如《终南山》、《华岳》描写雄伟 的山岭,《汉江临泛》描绘浩瀚的江流,《山居秋暝》 表现秋山雨后的清新气氛,《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等写深山之中溪涧或寺院的幽邃景象,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五言绝句《皇甫岳云溪杂题》 5 首、《辋川集》20首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多写得很精致,有如精美的绘画小幅。描绘田园风景的诗作有《赠裴十迪》、《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田家》、《淇上田园即事》、《田园乐》 等10多首,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王维把 农家生活写得非常和平宁静,将田夫野老写成了悠闲自 得的隐士式的人物,以这些诗歌表现了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喜爱。其他一些描写隐居生活的诗篇,也常有出色的写景片断,如“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韦侍 郎山居》)、“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等,绘出了山林田园间种种 动人的风景画面。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 人特别喜欢 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 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 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 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 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 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 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 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 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 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 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 物。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 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出色诗篇。以军旅和边塞生 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 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 般 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 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 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 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 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 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 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它 们的内容多不足道,语言亦多陈词套语,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数名篇佳句,如“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 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 作应制》),气象高华,体物细致,亦为人所称道。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 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 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 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 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 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殷□说:“维 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 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若清□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 李 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 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标举神韵, 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
篇4:王维诗中的空山境界
王维诗中的空山境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空山”,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它就象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鲜为人知,再加上大山中茂密的树林,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 迹,这就更为这座“空山”增添了一丝迷人色彩,在这首诗里,作者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洗衣归来的女子在竹林里开怀的笑 声以及渔人荡舟水上的情景和谐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此诗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静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而这种清幽的山 景,淳厚的民风,也正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境界。在这首诗里,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格美,而诗人对“空山”的描绘也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 的社会之美,因此在此诗中,“空山”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纯净。此诗给读者的感觉便是色调非常明朗,在幽静的基础上浮动的是恬静而闲适的气息,蕴含着 活泼的生机。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中的“空山”虽说也在突出一个“静”字,但它所表现的.这种境界是与《山居秋暝》迥然不同的,这种静,虽然不能说是一片死一般的沉寂,但它给人的感觉 却是如此的幽静和空寂,似乎带有诗人的许多悲伤色彩,这种境界也许是诗人对于那理想境界的茫然,也许是一种神秘,遥远,抓不住的境界。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虽然也表现了一个“静”,但这种“静”并不显得幽冷空寂,在整首诗里,作者更多地强调了自然的魅力,在自然的境界中,少的是人的喧嚣与尘世的污 浊。而更多的是令人沉醉的夜的色调,夜的宁静,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山鸟也惊觉起来。可见这是一种迷人的环境,是 一种充满自然界万籁之声的生机景象。
有人说,王维的诗中有一种禅意。用我们的话说,实际上就是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一种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往往达到忘程度,所以他大多数山水诗是从审美观照中 取得悦和适意的,如《鸟鸣涧》在极度静谧的山中,只有桂花纷纷落地,由于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鸟,于是空谷中传来几声鸟的鸣叫声。这瞬间的动态又 生出无限的静感。正如皎然所说:“静,非松风不动,林岤末鸣,乃谓意中之静。”在王维的诗中,多描写这种静寂的状态。可见,禅寂对王维的诗歌影响极大,这 不仅因为诗人善于从静观自然中体会美趣,也因他的往往和禅境相近的缘故。
篇5:谈谈王维诗中“空山”的境界
谈谈王维诗中“空山”的境界
在《山居秋暝》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空山”,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它就象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鲜为人知,再加上大山中茂密的树林,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这就更为这座“空山”增添了一丝迷人色彩,在这首诗里,作者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洗衣归来的女子在竹林里开怀的笑声以及渔人荡舟水上的情景和谐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此诗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静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而这种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也正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境界。在这首诗里,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格美,而诗人对“空山”的描绘也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因此在此诗中,“空山”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纯净。此诗给读者的感觉便是色调非常明朗,在幽静的基础上浮动的是恬静而闲适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
《鹿柴》这首诗中的“空山”虽说也在突出一个“静”字,但它所表现的这种境界是与《山居秋暝》迥然不同的,这种静,虽然不能说是一片死一般的沉寂,但它给人的感觉却是如此的幽静和空寂,似乎带有诗人的许多悲伤色彩,这种境界也许是诗人对于那理想境界的茫然,也许是一种神秘,遥远,抓不住的境界。
《鸟鸣涧》虽然也表现了一个“静”,但这种“静”并不显得幽冷空寂,在整首诗里,作者更多地强调了自然的魅力,在自然的境界中,少的是人的喧嚣与尘世的污浊。而更多的是令人沉醉的夜的色调,夜的宁静,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山鸟也惊觉起来。可见这是一种迷人的环境,是一种充满自然界万籁之声的生机景象。
有人说,王维的诗中有一种禅意。用我们的话说,实际上就是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一种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往往达到忘我程度,所以他大多数山水诗是从审美观照中获得愉悦和适意的,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极度静谧的山中,只有桂花纷纷落地,由于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鸟,于是空谷中传来几声鸟的鸣叫声。这瞬间的动态又生出无限的静感。正如皎然所说:“静,非松风不动,林岤末鸣,乃谓意中之静。”在王维的诗中,多描写这种静寂的状态。可见,禅寂对王维的诗歌影响极大,这不仅因为诗人善于从静观自然中体会美趣,也因他的往往和禅境相近的缘故。
《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著作,王维极爱此经,因此自命名维,字摩诘。他自己诗中也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佛学禅境,对王维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禅境的那种深入到诗人审美意识中的这种空,静,冷,寂的境界。诗人对大自然细腻入微的体察,敏感的捕捉,和那空灵的表现都在诗人的禅境中得到了诠释。如“人闲桂花落”这首诗将人之心境之闲如止水,静如空潭与桂花的落音相反衬,极得禅境。
此外,王维的生活经历,由于他潜心于自然山水,长时期地隐居于山水之中,所以他对笔下的山水景物观察得更为细腻,也更沉静,更深入,如《山居秋暝》这首无疑就是一幅静美的山水画面,画中有着美妙的音码乐旋律:月光穿过松间的枝桠,清清的泉水在右上奔涌。竹林里传来一阵洗衣女归来的欢声笑语,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的身影。这一切的确令人神往,而这些,恰恰是诗人隐居的产物:从诗题《山居》,从首尾两联的诗意中都可看出。而那深深的禅意,从起首的第一个字“空”,从结句的意蕴中,都可发现。
篇6:谈谈王维诗中的空山境界(网友来稿)
谈谈王维诗中的空山境界(网友来稿)
贾小燕
诗人王维在他的诗中特别喜用“空山”二字,但在不同的诗中,其所表现的意境是有所区别的。总体而言,“空山”是作者心境的客观映射,是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它也构筑了诗人“心远地自偏”的澄澈而豁达的心境。
在《山居秋暝》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空山”,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它就象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鲜为人知,再加上大山中茂密的树林,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这就更为这座“空山”增添了一丝迷人色彩,在这首诗里,作者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洗衣归来的女子在竹林里开怀的笑声以及渔人荡舟水上的.情景和谐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此诗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静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而这种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也正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境界。在这首诗里,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格美,而诗人对“空山”的描绘也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因此在此诗中,“空山”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纯净。此诗给读者的感觉便是色调非常明朗,在幽静的基础上浮动的是恬静而闲适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
《鹿柴》这首诗中的“空山”虽说也在突出一个“静”字,但它所表现的这种境界是与《山居秋暝》迥然不同的,这种静,虽然不能说是一片死一般的沉寂,但它给人的感觉却是如此的幽静和空寂,似乎带有诗人的许多悲伤色彩,这种境界也许是诗人对于那理想境界的茫然,也许是一种神秘,遥远,抓不住的境界。
《鸟鸣涧》虽然也表现了一个“静”,但这种“静”并不显得幽冷空寂,在整首诗里,作者更多地强调了自然的魅力,在自然的境界中,少的是人的喧嚣与尘世的污浊。而更多的是令人沉醉的夜的色调,夜的宁静,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山鸟也惊觉起来。可见这是一种迷人的环境,是一种充满自然界万籁之声的生机景象。
有人说,王维的诗中有一种禅意。用我们的话说,实际上就是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一种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往往达到忘程度,所以他大多数山水诗是从审美观照中取得悦和适意的,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极度静谧的山中,只有桂花纷纷落地,由于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鸟,于是空谷中传来几声鸟的鸣叫声。这瞬间的动态又生出无限的静感。正如皎然所说:“静,非松风不动,林末鸣,乃谓意中之静。”在王维的诗中,多描写这种静寂的状态。可见,禅寂对王维的诗歌影响极大,这不仅因为诗人善于从静观自然中体会美趣,也因他的往往和禅境相近的缘故。
《维摩诘经》是佛教中智者维摩诘和弟子们讲学的著作,王维极爱此经,因此自命名维,字摩诘。他自己诗中也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佛学禅境,对王维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禅境的那种深入到诗人审美意识中的这种空,静,冷,寂的境界。诗人对大自然细腻入微的体察,敏感的捕捉,和那空灵的表现都在诗人的禅境中得到了诠释。如“人闲桂花落”这首诗将人之心境之闲如止水,静如空潭与桂花的落音相反衬,极得禅境。
此外,王维的生活经历,由于他潜心于自然山水,长时期地隐居于山水之中,所以他对笔下的册水景物观察得更为细腻,也更沉静,更深入,如《山居秋暝》这首无疑就是一幅静美的山水画面,画中有着美妙的音码乐旋律:月光穿过松间的枝桠,清清的泉水在右上奔涌。竹林里传来一阵洗衣女归来的欢声笑语,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的身影。这一切的确令人神往,而这些,恰恰是诗人隐居的产物:从诗题《山居》,从首尾两联的诗意中都可看出。而那深深的禅意,从起首的第一个字“空”,从结句的意蕴中,都可发现。
作者邮箱: jiaxiaoyan@nwnu.edu.com
【王维诗中“空”字的意蕴】相关文章:
1.王维
3.空 成语
4.古诗中传统节日
5.诗中冬作文
6.王维田园诗
7.王维舟
8.王维作品
9.鹿柴王维
10.相思王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