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语文古诗词习题:《使至塞上》

语文古诗词习题:《使至塞上》

2024-03-20 08:08: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博识wg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语文古诗词习题:《使至塞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语文古诗词习题:《使至塞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语文古诗词习题:《使至塞上》

篇1:语文古诗词习题:《使至塞上》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2.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

【答案】1、A(2分)

2、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2分)

2.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下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 的感情。(3分)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1分)

②美的具体表现: (2分)

【答案】(1)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1分) 诗人孤独、思乡(2分)

(2)(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3分,否则酌情扣分)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1)潮平两岸阔(2分)(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给分)。

(2)颈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1分)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1分)

篇2: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

吟诵《使至塞上》

篇3: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篇4: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及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

教师范读

自由读

男女pk读

全班pk 教师读

四、赏析诗句:

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

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

悲伤 忧伤 昂扬 积极乐观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随从少 仪节规格不高 微显失意情绪 忧愁苦闷

过居延:目的地之远 特殊的地域

欲问边:出使目的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 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忧伤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

1、诗人选取了哪几种景物?这句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塞风光 奇特壮丽

写景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

“大”画面开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单调

“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气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一种劲拨坚毅之美

“长”写黄河横贯其间 气势恢宏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波光粼粼,有种河水吞吐明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圆”落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而“圆”却 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总体展开想象诗人用了四种景物构图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直逼霄汉地一束孤烟,给人一种广阔豪迈的气概

豪迈豁达之情

2、在《红楼梦》中四十八回,香菱读《王摩诘诗集》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若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意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看到狼烟,目的地即将到达,诗人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得知,将官正在前线保家卫国 爱国热忱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士?

五、小练笔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边塞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发挥想象,加强写作训练)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千里迢迢 然一身 远离故国 触物伤怀。可看到大漠边塞风光,奇特、宏状,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将士们驰骋疆场破敌守边,其悲壮的英雄气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它召了诗人,使地逐渐摆脱了孤寂忧伤之情,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请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背诵一遍。

六、作业:

1运用联想想象,把这首诗改编成文章,以第一人称写,假如你就是王维,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2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忧伤之情

乐观豁达

爱国之情

篇5:初二古诗词《使至塞上》阅读

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

“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篇6:古诗词《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古诗词《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注释

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使至塞上图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⑾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⑿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⒀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⒁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⒂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译文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获得了自由。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篇7: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法选择

诵读法、讨论法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备课总数第52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2.介绍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边塞诗(见媒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一、出示教学目标(见上)

二、学法指导(媒体出示)

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

2.听媒体朗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

3.精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4.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5.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媒体出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有“诗佛”之称。

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2.听媒体朗读(注意节奏和感情),然后学生反复读诗。

3.赏析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意境。

学生齐声朗读全诗。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

1.激趣引入(见媒体)。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

3.媒体出示学法、提出学习要求,做相应的学法导。

4.巡视、指导学生学习。

5、放朗读录音,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感情。

1.了解唐诗的类型及-边塞诗。

2.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3.看投影,掌握学习步骤及方法,明确学习要求。

4.查阅配套练,了解作者及背景。

5.学生听录音,掌握停顿的节奏,朗读诗歌。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事、景、情;并结合注释,理解全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明确: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①:“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②: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含义。

含义: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示: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五、学生讨论,更正,老师指导点拨

1.谈谈本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明确: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2.自主探究、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并通过你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六、当堂练习(见媒体)

全班齐诵全诗,并背诵。

七、板书(见多媒体)

6.多媒体出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理解句子的含义。

7.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发言。以鼓励为主。

8.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归纳总结,适时板书。

9.组织学生练习,督促、辅导后进生练习。

6.学生讨论,互相交流,掌握句子的含义。

7.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思考,举手回答。

8.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共同解决。

9.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互相检查学习效果。

作业设置1、背诵全诗2、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语文古诗词习题:《使至塞上》】相关文章:

1.《使至塞上》改写

2.使至塞上 王维

3.使至塞上赏析

4.王维:使至塞上

5.使至塞上 古诗

6.《使至塞上》鉴赏

7.王维的使至塞上

8.小学六年级语文《使至塞上》教材教案

9.王维诗作《使至塞上》教案

10.王维《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语文古诗词习题:《使至塞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