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判分名人故事
“cherry269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大师判分名人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大师判分名人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大师判分的名人故事
大师判分的名人故事
大家都知道“闭卷考试”,然而,却未必知道“离卷判分”。所谓“离卷判分”也可说是“全闭卷判分”,即完全不看试卷来进行“估分”。民国初年有几位文化大师,给学生讲课非常认真,但对阅卷判分却觉得无足轻重而随便应付。显然,他们认为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成绩。
梁启超“估分”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开讲座,亲自指导一研究生研究先秦思想史。期末考试该生只得了50分。该生前往请示导师,梁启超随口说:“你的考试卷我根本没看,看考卷既浪费时间,对我也没有帮助,放暑假你准备一下,开学来补考就是了。”开学后,梁启超在该生补考卷上打了100分,并说:“你的考卷我没看,经过一个暑假复习,你一定考得很好,我也不用再看了。”
钱玄同“印分”
钱玄同是五四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化名人,做教授自然有其特有的架子,其中之一即是他从不批改学生们的考卷。钱玄同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处任教,各校对这位大学者的这一“陋习”虽说无可奈何,但也各有对策。北京大学为此特意刻了一枚木质图章,刻上“及格”二字。钱玄同收到考卷后,即直接送到教务室,由教务室统一盖上及格的图章,而后按照各人的名字分别记入学分档案。
北大的宽容态度,使钱先生对自己的做法愈发得意,竟向外四处推广,及至他到燕京大学兼课时,仍旧照此办理。不料此番他碰了个钉子:学校方面竟将他送上的未判考卷原样退回。钱先生登时也来了脾气,毫不退让,将考卷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校方很是生气,警告钱先生,如再次拒绝判卷,将按照校纪对他进行惩罚,扣发相当数额的薪金。钱先生对此立即作书一封,言道:“判卷恕不能从命,现将薪金全数奉还。”信内附钞票若干。
黄侃“定分”
著名学者黄侃是章太炎的大弟子,与鲁迅、钱玄同等皆同过学。他在中央大学教授“文学研究法”课程时,就只管讲课,根本不给学生布置作业。到了期末考试,他是既不肯看学生试卷,又不肯在这试卷上判分——这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不看试卷,又怎么能打分呢?可是,他这种偷奸耍滑的做法在教务处那里行不通——他不判卷子评分数,教务处怎么给学生填成绩册呢?于是一再催促他阅卷判分。黄侃何许人也?天是老大,他是老二,他与校方有约定: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被称为“三不来教授”。他一身傲骨,目空一切,岂肯轻易就范!把他逼急了,他就给教务处写一张字条,上书“每人八十分”五个大字。他的意思是:学生总想得甲等,给九十分,学生不配,自己也不愿意;给七十分,又非甲等,学生不愿意,八十分正合适。这统统八十分,判跟不判有什么区别?教务处当然不满意。可鉴于黄侃的名气和脾气,也只好暗自摇头,不了了之。
林语堂“相分”
林语堂博士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他曾自提一副对联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博士的判分方法堪称“另类”,用时下的网络语言来说,则是“很雷人”:他不判试卷,却判脸面——根据学生的面相来判分。林博士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职任英文教员时,根本就不给学生考试。他的理由是:“我在大学课堂上课,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多半是见面不知名,少半连面都不认得。到期终让我出十几道考题给他们做,从而断定他们及格不及格,这也太马虎了,打死我也不这么做。”那么,期终成绩怎么办呢?林语堂的做法是“相面打分”:到期末评定学生成绩时,他拿着学生花名册端坐讲台,然后依次唱名,叫到的学生一一站起来供他“相面”,他则根据学生面相一一判分。据说,学生——尤其是面相“好”的学生对他这种判分法大为赞赏,还说这比阅卷“公道”!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考试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信服。
篇2:大师的弯腰的名人故事
大师的弯腰的名人故事
卢梭小时候生活在法国西北部的拉瓦尔市,他的父亲是一名打铁匠。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经常要传授他一些打铁的知识。
卢梭进入学校读书以后,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作画,而不是打铁。放学回到家,他几乎满脑子都想着绘画,给父亲做帮手的时候,他想着的是怎样把飞溅的火星画出来;父亲让他去送货时,他想着的是应该怎样把客户的笑容画出来……
为此,卢梭耽误过许多父亲安排给他的工作。有一次,卢梭因为绘画忘了给火炉加煤,等父亲回来以后炉火已经灭了,父亲大发雷霆,不仅把卢梭重打了一顿,还把卢梭的画笔和画纸都扔进了门口的玉米地里。卢梭没有哭,没有喊,他只是在完成了父亲安排的任务之后,悄悄地跑到外面,弯腰捡起了画笔和画纸。
毕业后,为了糊口,卢梭成了一名乐团小提琴手。他的小提琴其实拉得不错,但他更喜欢绘画,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拿出画笔和画纸。时间一长,他的上级终于发火了,把他的画作和画笔一卷就扔进了垃圾箱,还警告他如果再画画就解雇他。卢梭没有争辩什么,只是在上级离开之后,弯腰从垃圾箱里把画笔捡了起来。
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梭进入了巴黎海关工作,还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卢梭简直如鱼得水,把办公室当成画室,可想而知,他的上司知道以后有多么生气,在经历过好几次这样的事件之后,上司终于忍无可忍,把卢梭的画笔画纸全都扔进了垃圾箱,然后把他解雇了。卢梭似乎已经习惯这种遭遇,他没有解释,没有央求,而是再一次弯腰从垃圾桶里捡起了自己的'画笔,安静地离开了办公室……
卢梭失去了工作,却拥有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几乎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经过这些年的磨练,他的绘画技术其实已经堪比大师了。两年后的1885年,卢梭尝试着办了自己的第一次画展,结果所有的参观者都被他的画作打动了,卢梭这个名字也一夜之间街知巷闻。
经过多年的努力,卢梭最终成为了法国甚至是世界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有过三次弯腰经历,都是为了捡起被人扔掉的画笔,但我的弯腰不是妥协,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与命运的抗争,一种对梦想的坚守。”
——1890年,卢梭在完成《我本人·肖像·风景》的时候,曾在日记本上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篇3:名人大师的童年故事
名人大师的童年故事
“钢琴王子”克莱德曼的中国巡演刚一结束,等待索要签名的拥趸就排成了长龙。这时,一对不引人注意的父子排在队伍前头。克莱德曼习惯性地拿起签字笔,客气地问他们想签到哪里。
不料,这位父亲竟然说:“我们不要签名。”
此言一出,克莱德曼一愣。
“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这位父亲说,“我想让我的孩子握一下您的手。”周围的人更加不解了,纷纷上前看个究竟。
这位父亲向克莱德曼深鞠一躬:“您是我非常尊敬的钢琴大师。”然后把儿子拽到身前,摸着他的头说:“这孩子对钢琴很有悟性,打小就苦心练琴。这两年,他接连获奖,每次比赛总是拿第一。”克莱德曼眼里流露出赞许之意,示意他说下去。“他有些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尤其是最近,他到处炫耀琴技,根本没心思练琴。我今天一是为仰慕大师风采而来,二是想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怎样才算真正的钢琴家。”
克莱德曼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发掘天才的良机。他把自己那双与钢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大手伸到孩子面前,微笑着说:“来吧,孩子,你是好样的'。”
看着那双手,孩子的小手迟疑地伸上前去。和克莱德曼的十指接触的瞬间,他似乎被克莱德曼指头上厚厚的老茧电到了一般,猛地一缩。那双小手就这样久久地悬在空中,孩子明亮的双眼痴痴地望着对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钢琴家,钢琴家……”
此后,这个在钢琴方面天资极高的少年又开始焚膏继晷地苦练琴技,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个孩子就是郎朗。
篇4:与大师握手名人故事
与大师握手名人故事
“钢琴王子”克莱德曼的中国巡演刚一结束,等待索要签名的拥趸就排成了长龙。大厅里人头攒动,拿到签名的“粉丝”欣喜若狂,好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时,一对引人注意的父子排到队伍前头。克莱德曼习惯性地拿起签字笔,客气地问他们想签到哪里。不料,这位父亲竟然说:“我们不要签名。”
此言一出,众人惊诧不已,纷纷把目光聚集在这一对等候几个小时却不要签名的父子身上。
“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这位父亲看着克莱德曼说,“我想让我的.孩子握一下您的双手。”周围的人更加不解了,纷纷上前看个究竟。
这位父亲向克莱德曼深鞠一躬:“您是我非常尊敬的钢琴大师。”然后把儿子拽到身前,摸着他的头说:“这个孩子对钢琴很有悟性,打小就苦心练琴。这两年,他接连获奖,每次比赛总是拿第一。”克莱德曼眼里流露出赞许之意,示意他说下去。
“他有些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尤其是最近,他到处炫耀琴技,根本没有心思练琴。我今天一是为仰慕大师风采而来,二是想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怎样才算真正的钢琴家。”
克莱德曼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发掘天才钢琴家的良机。他把自己那双与钢琴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大手伸到孩子面前,微笑着说:“来吧,孩子,你是好样的。”
看着那双手,孩子的小手竟迟迟不肯伸上前去。和克莱德曼的十指接触的瞬间,他似乎被克莱德曼指头上厚厚的老茧电到了一般,猛地一缩。那双小手就这样久久地悬在空中,孩子明亮的双眼痴痴地望着对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钢琴家,钢琴家……”
此后,这个在钢琴方面天资极高的少年又开始焚膏继晷地苦练琴技,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功。
当初的孩子就是现在的钢琴家——郎朗!
篇5:大师成就大师的名人故事
大师成就大师的名人故事
矶崎新是日本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他成名很早,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引领着世界建筑的先锋潮流,被称为日本建筑界的切格瓦拉。他超前的设计理念,对日本、亚洲乃至现代世界建筑潮流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奈良的百年会馆、卡塔尔国家图书馆,都是他的代表作。而最让人称道的,不是一件件艺术设计,而是他在一次建筑界颁奖礼上的表现。那是上世纪70年代,他已经是建筑界的大师,各种颁奖仪式总是以请到他出席为荣。
那天,矶崎新最后一个出场。他刚一亮相,就引得台下一阵唏嘘。出席颁奖仪式的嘉宾都身着西服,只有他穿着一件圆领衬衣,没打领带,就像一个先锋艺术家,与周围人的整齐庄重格格不入。第二天,报纸纷纷刊登消息,大家对矶崎新的这身另类装束十分好奇。记者采访后才得知,他穿的这身衣服出自一个好朋友之手。矶崎新与这个朋友比邻而居。两人认识时,他已经是建筑界的大师,而朋友只是一个不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地位的差别,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喜欢摇滚,喜欢突破成规,喜欢追求创新……这个年轻的`服装设计师有着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设计风格。矶崎新敏锐地感觉到,他的设计一定会引领新的时尚。朋友在服装业内名气不大,普通大众也不了解。为了让他出名,出席颁奖仪式时,矶崎新就精心设计了这一幕。
矶崎新的良苦用心果然收到很好的效果。媒体报道了他的新鲜着装,他的朋友——三宅一生的名字也一遍遍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如今,三宅一生早已成为日本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以他名字命名的时装是世界时装的顶级品牌。建筑大师矶崎新巧妙地为他提供了受人关注的机会,用自己的聪慧成就了另一个大师。
篇6:大师和悍妇是天生一对名人故事
大师和悍妇是天生一对名人故事
之前在专栏里写过罗丹和卡米尔·克劳黛,费雯·丽和劳伦斯·奥利弗的爱情故事,有读者留言给我,说可见这些天才和大师都是不能嫁的。其实依我看,倒也未必如此,有很多大师的婚姻从一而终,虽然也有出轨闹绯闻的,但是再怎么兴风作浪,也是孙悟空终究逃不过家中那位大婆的五指山。更有的大师是出了名的妻管严,被老婆管理得服服帖帖,更别提到外面拈花惹草了——詹姆斯·乔伊斯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说起詹姆斯·乔伊斯的妻子诺拉·乔伊斯来,好多读者会觉得特别不服气,这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也不是才华横溢的文艺女青年,她只是在自己20岁那年,有一天在街上走着,遇到了当时正值22岁的未来大师,大师还是个高度近视眼,连这姑娘长什么样都没瞅清楚就惊为天人,对她一见钟情、穷追猛打,最后两人成了夫妻。诺拉认识乔伊斯的时候没读过什么书,即使嫁给乔伊斯后,也对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修养这个事儿坦荡荡的,她甚至一辈子都拒绝读乔伊斯的书。两人热恋后,他就劝说诺拉和自己私奔,当年20岁的女孩凭借着年轻人的勇气和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满不在乎地同意了。1910月8日,这对年轻人偷偷乘船离开爱尔兰,开始了流亡的一生。
年轻的乔伊斯和许多文学青年一样,对于爱情总抱有一个寻找灵魂伴侣的梦想。而诺拉也和很多女孩一样,觉得文学青年就是一群不务正业的家伙。和乔伊斯私奔后,她对乔伊斯的表现非常失望和恼火,这个她想托付终身的男人根本不去做那些能改善他们生活的工作,整天净是干些浪费时间的傻事儿,除了参加报纸上的有奖征文以外,就是闷头在家写作。她认为乔伊斯嗓子好,应该去唱歌为生,面对她的指责,乔伊斯采取的策略就是酗酒。如果诺拉不是个传统的女孩,她可能早就放弃乔伊斯了,但她坚持了下来。她其实很后悔,因为乔伊斯是她的初恋,也是她唯一做过的选择,但有一点乔伊斯是没有看错的',当年这位“迈着大步、英姿飒爽”的姑娘,有着仿佛地母一样蓬勃的生命力,贫穷的生活最终将她磨砺成一个彪悍的女人,她一生没有向生活低过头,也没向丈夫低过头。
必须得承认,很多文艺男青年都很“作”,能成为大师的文艺男青年,都更是妖孽级别的“作”,乔伊斯也不例外,在写《尤利西斯》的时候,他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体会嫉妒的感觉,就怂恿诺拉去勾引别的男人,但诺拉对他这样利用自己非常明白,也非常反感,犀利地戳破他那些恭维话下的意图,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最后乔伊斯只好自己上阵移情别恋,去体验生活。他不止一次想改造妻子,都被她彪悍地打了回去,最后自己也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我妻子的性格完全说明她抵制我的一切影响。”
除了乔伊斯之外,很多大师的妻子都是性格彪悍。苏格拉底、托尔斯泰、包括之前讲过的罗丹。他们在艺术上的天才,面对老婆大人们强大的气场常常毫无用处。想想看,这样不懂竟然也有不懂的好,脆弱易感的文艺女青年,太懂得文学艺术了,就难免对他们抱有粉丝心态,把他们敬若神明。反倒是不懂的女人,神经大条得可以,彪悍得可以,才能扛得住那么能折腾的男人,在必要的时候,还能暴力镇压、收服他们吧。她们的自信心就像充话费送的一样,随意把自己天才丈夫的威望降到和自己一个高度进行嘲笑。结果呢?人之初,性本贱。大师也一样,乔伊斯一生都离不开诺拉,他把他们相遇那一天,当作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这件事全世界都知道。
原来大师和悍妇是这样般配,这样的事实,真是令人幻灭呀!但这就是生活。
篇7:名人故事:老舍回忆宗月大师
名人故事:老舍回忆宗月大师
宗月大师出家前,人称“刘善人”。1925年出家,拜当时北京西四广济寺住持现明和尚为师,法名“宗月”。
分享一篇老舍先生1940年12月13日载于《华西日报》上回忆宗月大师的文章,老舍笔下的宗月大师,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惜自己及家人受苦,也要帮助穷人。
宗月大师
作者:老舍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晃来晃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一个十多岁的贫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的去作个小买卖———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豌豆,或樱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学徒。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一进山门先有一股大烟味,紧跟着便是糖精味(有一家熬制糖球糖块的作坊),再往里,是厕所味,与别的臭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作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不过,在这个时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教自己丰衣足食,因为他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作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在我的心里,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胜理智的。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但是由他的生活习惯上来说,大家总以为他不过能念念经,布施布施僧道而已,而绝对不会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他也嫖也赌。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
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多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
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他的庙里不应佛事,赶到有人来请,他便领着僧众给人家去唪真经,不要报酬。他整天不在庙里,但是他并没忘了修持;他持戒越来越严,对经义也深有所获。他白天在各处筹钱办事,晚间在小室里作工夫。谁见到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曾是个在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他是宗月大师。
【大师判分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1.名人智慧故事
2.名人经典笑话故事
3.名人故事读后感
4.高尔基名人故事
5.稀奇古怪名人故事
6.名人立志故事
7.屈原名人故事
8.名人故事英文版
9.自信名人故事
10.名人文明礼仪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