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古诗词鉴赏复习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复习语文教学设计

2023-09-27 07:58: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ezhantuozh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古诗词鉴赏复习语文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古诗词鉴赏复习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词鉴赏复习语文教学设计

篇1:古诗词鉴赏复习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语文教学设计

一、复习要求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包括体裁、内容类别,表现形式,技巧,语言风格,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古文化、古汉语有关知识等;

(1)内容类别:送别诗、思乡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爱国诗、边塞诗、爱情诗、山水田园诗等;

(2)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3)修辞手法:比喻、对比、衬托、夸张、借代、双关、反语、反复、互文、通感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2、讲解一般的鉴赏方法

(1)看题目,抓题眼,明诗词含义;

(2)看作者,知经历,晓风格流派;

(3)看背景,知来历,悟作者情志;

(4)找意象,析意境,知典故,看手法,品语言,明主旨。

3、按照鉴赏内容分类训练,形成能力

纵向:从时间上分成几个朝代,重点关注唐朝。

横向:同一时期的不同类别及其代表作,分别练习。

4、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二、重点分析

看题目,抓题眼,明诗词含义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题目中就包含着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诗人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描绘了春夜雨景,表现了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

看作者,知经历,晓风格流派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杨炯,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轩昂、风格豪健,是不满浮华靡丽诗风而给诗坛带来清新刚健之风的“初唐四杰”之一。

这首诗是他的从军、出塞之作,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为边塞诗代表作。

思想内容:它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的强盛和同仇敌忾的民族心态。

看背景,知来历,悟作者情志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背景和来历: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情志:“泉路”、“灵旗”表达了宁死抗清的决心,“南冠”和“毅魄”既有誓死如归的悲壮,又有江山沦陷、诀别故土的悲愤。

诗人抒发了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表现了诗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找意象,析意境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境,“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是诗中的自然景物。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或境界。

已亥杂诗(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善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此诗中写的是自己辞官别家离京时的情景。

诗中的意象有白日斜、天涯、吟鞭东指、落红、春泥护花等。

前两句“斜日”和“天涯路”烘托离愁,让人体会到苍茫迷惘的意境,看到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后两句即景抒情,诗人以落红和春泥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知典故,看手法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表现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的典故,托物咏史,“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将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虏而藏在铜雀台中了”。用形象性的议论点明了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和社稷安危,同时又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抑郁不平之情。

古诗常用典故:“投笔”、“楼兰”、“鸿雁”、“尺素”、“折腰”、“东篱”、“折柳”、“雕虫”、“柳岸”等。

品语言,明主旨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分析写色彩的词语:

本诗运用“黑”、“金”、“燕脂”、“紫”、“红”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渲染了一种凝重、惨烈、悲壮的氛围。

“黑云压城”,敌军压境,形势危急。但是守军却并未退缩,而是严阵以待。“金鳞开”,铠甲闪着金光,则象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血战到底的决心。

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将士,正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定、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热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三、补充内容

(一)唐诗流派

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浙江义乌人)《鹅》、《在狱咏蝉》

盛唐: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

孟浩然《宿建德江》《过故人庄》、王维《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为题材,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

中唐:

新乐府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

韩孟派韩愈、孟郊、李贺等

晚唐: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三)古诗词鉴赏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

二看作者悟情志

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风格与手法

(四)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

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

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

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四、应试注意事项

1、研读题目。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洛城闻笛》等,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左迁”是被贬官,而“任”是去赴任,感情基调自然不同。

2、了解作者和时代。如果本诗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写作风格就会有助于我们进行鉴赏;如是不熟悉的作者,时代也会给我们一些帮助,如当时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等。

3、借助注释。诗后的注释,都是拟题人认为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除了帮助解读诗歌的难点外,还会有指导鉴赏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读。

细审题干。设问时为了题意清晰,拟题者会尽可能加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对答题的导向作用非常鲜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五、专项训练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3分)

答:

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50字左右)(3分)

答: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3分)

答: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分)

答:

三、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3分)

答: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四、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香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1、诗以言志,说说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志向?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答:)

2、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3分)

答:

五、赠柳(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___”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2分)

2、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2分)

答: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2分)

答:

六、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的特色。(3分)

答:

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3分)

答: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3分)

答: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3分)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2分)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2分)

答: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个字。(2分)

答: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答: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从抒情手法看,李诗(),王诗()

答: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

参考答案: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加接近。

2.这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情。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1.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

2.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

三、绝句杜甫

1.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

四、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1.香诗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李诗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二者语意贯通,表达了一种的勇气。

2.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借写瀑布的留得住”、“终归大海

五、赠柳李商隐

1.答:留/柳

2.答: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3.答:反映了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

六、新晴野望王维

1.平淡质朴

2.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民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

2.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

篇2: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篇3:如何鉴赏和复习古诗词

如何鉴赏和复习古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境高远,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那么,如何鉴赏和复习教材中古诗词呢?

一、抓住诗词的信息

诗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首先抓住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或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代写作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隐含信息一般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这些信息,那么解答这道题,一般是不会有错的。

二、熟悉常用意象的象征义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思想情感。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定意义,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三、掌握常见典故的意义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鉴赏古诗词可以从诗词中的典故着手。例如:鉴赏南宋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完成诗后问题: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很巧妙地化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是什么?

品味一下作者想追寻一种怎样的生活,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这首诗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造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四、依据景物描写体味诗词意境

诗离不了对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对这些重要景物的描写,结合全诗来分析。

五、学会分析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鉴赏古诗词就要学会分析这些表现手法。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句,作者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柳树的处境。我们知道,古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写杨柳的处境实际是写自己的处境,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失落。

六、学会赏析抒情句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如分析王禹偁《村行》一诗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联诗“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得出结论: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为这首诗的前三联是描写句;最后一联写了自己惆怅的原因,是抒情句,它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鉴赏古典诗词。

篇4:初二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

初二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其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面看是主人因约客不来夜过半而无聊的敲着棋子。但分析细节后,我们就会发现,诗人并无焦虑神色。拈棋闲敲,因为陪着他一起等待客人的,还有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声响胜一声的蛙鸣。这种声音一衬,夜色更为静谧,而这夜色更静谧,又衬得诗人更为闲适轻松,同时也有一种淡淡的寂寞情怀。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等。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按时间顺序,层层推进。

3、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从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声响胜一声的蛙鸣微雨、拈棋闲敲声,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表达诗人的闲适轻松之情。

4、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王维诗如画《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勾画了一幅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再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看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实则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颈联写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5、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1、创作方法:赋、比、兴;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3)风格。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许多诗人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李贺:雄浑奇特;王昌龄:雄壮豪迈。不同类型的诗也有不同的风格。如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弄清如何表述诗词赏析的试题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如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2、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如李白清新飘逸。现实主义;如杜甫沉郁顿挫。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此外,还应掌握如下鉴赏术语:如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风格流派: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评价主旨: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表现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侧面描写等。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如话、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恰当运用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3、紧扣要求、表达流畅

所谓紧扣要求,就是要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要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所谓表达流畅,就是指文句通畅,先后有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古诗词鉴赏应试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必须在加强积累的基础上,反复涵咏、咀嚼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必须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必须反复历练,准确简洁地答题,规范答题语言,才会有较大的收获。

篇5:高三语文复习:病句和古诗词鉴赏

关于高三语文复习:病句和古诗词鉴赏

下面归纳了高三语文复习重要知识点:病句和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巩固复习知识!

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不能只顾做题,要把基础知识夯实,例如8分的默写题,这就是高考中送分的题,但好同学因为马虎经常丢分,所以基础知识必须巩固,保证得分。其次,不要陷入题海中,最后阶段的复习固然还要做题,但这时绝不能陷入题海,提高成绩的关键是精练善思。精心选择训练内容,认真做好每一份试卷,对本次训练中自己的提高与失误认真分析,及时总结。最后,素材的收集,搜集意义深刻的文章,新奇的事件,并对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吸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下面简单介绍下病句和诗歌鉴赏注意的事项。

病句题,在考试中属于较费心力的题,尤其是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感觉那个句子都是对的,总是没有头绪,其实病句题只要掌握了一些小的技巧,是比较容易完成的。首先要知道病句主要分为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大类,主要错误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次、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寻找语病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再次、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如果没有发现语法错误就从逻辑角度入手,分析句子的推论是否正确,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恰当等问题。

诗歌鉴赏类题型属于考察学生能力的题型,这需要学生丰富的'诗歌阅读量,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诗歌的基本涵义。在做题时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入手,首先,读题目,题目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试卷中出现的题材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范围,这就为我们做题降低了难度。例如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篇6:语文古诗词鉴赏初探

语文古诗词鉴赏初探

吴晓云

(广西桂林市宝贤中学)

【教学目标】

1.归纳本单元诗词所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相关考点,归纳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相关考点,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

难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

温习五首古诗词所涉及的知识:

诗词:《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渔家傲》《长相思》。

涉及知识:体裁、作者、经典名句、主题等。

二、考点归纳

1.桂林市中考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敢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2.桂林市中考题(《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为什么说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色体现了他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2分)

3.归纳古诗词鉴赏的考点:(1)诗词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2)诗词塑造的形象、营造的意境;(3)诗词的主旨和情感;(4)诗词的语言;(5)诗词的表达技巧。

三、本单元诗歌难点突破

1.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从作品的内容来讲,本单元的诗词多借描写景物,抒发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生活态度。阅读时,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把握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领会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2)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要反复朗读,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写胸臆的。

2.理解意象、意境的概念:

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蕴涵着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3.了解诗词中意象和意境、主旨和情感题型的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或这几句诗。

4.阅读《天净沙・秋思》一词的题目设置和答案,归纳答题步骤:

(1)问题:本曲描绘了哪些景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答案:描绘了枯藤、老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潺潺的流水、人家,还有荒凉的古道、萧瑟的秋风、瘦马,以及夕阳、漂泊在天涯的游子等景物。营造了悲凉、凄清的氛围,从而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3)答题步骤:

①绘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求: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②析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要求:一般用四字短语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本单元诗词的景、境、情。

四、知新

1.分析:以下几个问题,在答题方法上有何共同点?

(1)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撼”两字好在哪里。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你如何理解“带月荷锄归”一句?

(4)“夜深千帐灯”一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规律归纳:写景类的古诗词,不管是品味字词,赏析名句,还是分析表达技巧,都常在品析意象、意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

五、牛刀小试

阅读《约客》,回答问题。

1.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

2.“处处”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篇7:古诗词鉴赏教学

[教学设想]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题从未“缺席”。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鉴赏都有一点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我想在教学中安排一个古诗词鉴赏专题,分别从知人论世、把握意象、品味语言、赏析表现技巧等四个方面入手,来提高高三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这节课,从理解意象入手鉴赏诗词。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可见,品味揣摩意象对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

学会从诗词的'意象入手,解读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想在这堂课上和大家一起探讨古诗词的鉴赏。一提到古诗词,有些同学就有点儿望而生畏。其实,古诗词鉴赏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正是鉴赏诗词的基础。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切入点吧。

[4] [5]

篇8:古诗词鉴赏教学

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

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

[教学设想]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题从未“缺席”。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鉴赏都有一点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我想在教学中安排一个古诗词鉴赏专题,分别从知人论世、把握意象、品味语言、赏析表现技巧等四个方面入手,来提高高三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这节课,从理解意象入手鉴赏诗词。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可见,品味揣摩意象对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学会从诗词的意象入手,解读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想在这堂课上和大家一起探讨古诗词的鉴赏。一提到古诗词,有些同学就有点儿望而生畏。其实,古诗词鉴赏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正是鉴赏诗词的基础。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切入点吧。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唐诗。这首诗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几年前香港的一位女歌星还为它谱了曲,把它请进了流行歌坛。它就是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感受。

1、“月”是客观的景物,没有感情色彩。而在这首诗中的“月”,寄寓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情怀。这种能够传达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歌中称为意象。

2、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明朝的诗评家胡应麟曾说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只要把握了诗词中的意象,就不愁对整首诗境的领会了。今天,我们就从意象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诗意,体会诗情。

二、积累惯用意象

1、曾经照耀过李白的那一轮明月,不知打动了多少人心。很多诗人词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句。(请同学来说说)

2、为何月亮会引人思乡?(月圆便想起团圆,月缺便想起分离。而人生总是离多聚少,且往往是月缺人也缺,月圆人不圆。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同一轮圆月照耀着游子同时也照耀着故乡和亲人。不禁引人遐想:今夜,月下的故乡该是一如既往地美丽而宁静吧。故乡的亲人又在干什么呢?)

3、可见,“月”因为有这样一些公认的特点,才成为众多诗人笔下思乡怀人的意象。这种在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表达某种特定情感的意象叫做惯用意象。

4、除了“月”之外,还有“柳”。如果我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留意一下,会发现:“柳”出现在送别诗中的频率奇高。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篇9: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

A、考点类型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

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审好题干

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

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

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理解句子”题规范模板

1.下列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对“××”一句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句子”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结合语境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读懂原文。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联系,一定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做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第2步,抓关键词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

第3步,了解位置

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在纷繁的语言材料中,筛掉次要信息,从而提取主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此考点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信息”题规范模板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的一项是

2.下列各项,属于(不属于)分析“×××”原因(根据)的一项是

对于“筛选信息”题,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1步,确定区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第2步,分析题干

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

第3步,细心比照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章思路,指的是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及安排方法。

“分析结构”题规范模板

1.请简要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2.下面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结构”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从立意、结构、思想等方面宏观把握。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微观调控,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第2步,分清关系

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

考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即作者对所论述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归纳内容要点”,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概括”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归纳概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1步,统观全文

精读原文,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更要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词语,准确理解其含义。

第2步,分析题干

单选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可先阅读题干,把题肢还原到原文的相关部分。

第3步,对应验证

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阅读的区域,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语句,大体确定作答范围,然后仔细取舍。

考点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分析观点”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观点”题,应从几方面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第2步,查找评论文字

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B、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从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分成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理解。

【高考真题】

(20xx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A [解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A [解析]“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由原文“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可知,通过比较,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审美观念更新”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B [解析]B项不合逻辑,原文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知识回顾:

六大命题方式需明确

1.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意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2.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

3.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

4.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

5.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6.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

篇10: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二、教学要点

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

明确考点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分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识记,把握考点内容充分把握本考点。

环节二:

直击中考(20xx届北京中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你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题目二:《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例文:资料包20xx届北京中考作文卷.doc

【解析】题一,从三个方向延展作为立意与素材。第一,指出对话范围:小到同学间、师生间,父母亲人之间,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均符合题意。第二,对话内容:情感、道德等方面具可以涉及。第三,作文的难点在于对话要设置一定情境,有原因才会展开对话。题二,只要考生所写内容与科幻小说的情节相契合,符合情节的发展,同时注意体现自身理解,从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且在文章的立意方面着重对人生、自然或社会阐述感悟即可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话题”是写作的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所以审题立意是关键。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如话题“学会理解”,有的考生只在“理解”上行文,忽略了话题中“学会”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话题。

话题作文的特点:一是立意自定,立意可大可小,最好能以小见大;二是文体自选,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处,写成散文、小说、剧本、实验报告等都是允许的;三是题目自拟,这时你前边准备的材料很可能就派上用场了。

注意事项:

1、首先我们要记住一句话:话题作文写作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主题与话题相关”。

2、其次在拟题中注意四点:

第一、不拿话题做题目,题目的范围要小,从小处入手。

第二、力求有新意,有创造性。

第三、题目精练,不显得冗长呆板

第四、文题中尽量含有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或所拟文题与话题有关,不宜离题太远,甚至过于隐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把一则简短的材料(文字材料或图画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发现中心,然后写作。材料作文其实就是让考生自己总结出“话题”,考生可以按照学课文时总结文章中心的方法总结所给材料的中心,然后提炼出中心词,提炼出中心词后就可以按照话题作文的要求去写作了。

注意事项:

1.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2.把握材料寓义.

3.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4.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两类文体应注意的事项】

现在的作文很多不限文体,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你一旦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就一定要确定文体,考场上最常用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①把内容落实到人或事或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避免文章的空洞。

②若从自己或身边的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小说或散文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议论文的注意事项】

①在文章开头一定要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要让评卷老师找不到你的论点;

②一定要有典型的事例和名人名言做论据;

③写过论据之后一定要有针对观点的分析。

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篇11: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识记本单元文学常识,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

2、能够根据注释准确而流畅地翻译一些重要语句。

3、反复朗读,背诵经典课文。

4、回顾课文从中汲取名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

一、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沁园春-雪》、《关雎》分析两诗的不同。由此,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诗歌单元的复习。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明晰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以利于建构一个简洁明了的知识体系。

三、文学文体常识回顾

设计环节,教师给予提示,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目的,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感知学习的趣味性。

四、回顾文本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问题回答格式,学生两人一组自选课题组织完成。

设计目的,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再一次了解文本内容,升华对文本的感知度,从而深化情感教育的目的。以及使学生掌握文本主题内容概括的基本格式。

五、重点字词的强化训练

设计环节,学生课前完成,小作交流订正。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并及时就发现的问题做一强调,引起注意。学生交流完毕,分小组展示,相互订正。教师予以总结,多以激励鼓动方式。

设计目的,为学生梳理文原文基础字词的知识结构,使其形成基本的复习思路,有章可循。其次,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形成体系。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虚心听取被人建议的心态。在互相交流中增强竞争意识,在比、拼、赶中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当堂达标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习题学生讨论交流确定,小组抢答。

设计目的,通过此次练习已达到能力提升的效果,

七、中考链接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习题,小组交流。

设计目的,以了解中考题型,培养学生的中考意识。

八、小结

设计环节,学生总结本节课自己的所得,或者感受或启迪。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做好学习总结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篇12: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2、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二、教学流程

教师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句子的各种类型和了解小学阶段常见病句的修改。 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句子。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

例如: 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学习。我是学生。北京很美丽。 教师语——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教师语——句子从语气上和作用上它可以分好几种类型。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我是六年级的学生。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你吃过饭了吗?

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带有命令的,向别人提出强烈要求时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请你离开这儿。禁止随地吐痰!快把书递给我。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常见标志性词语有太.特别.很.非常.多么等。

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3、下面就请每个同学每种类型说一句话。指名说。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句子,那么我们小学语文常见的病句有哪些?这些病句都有哪些特点?

首先要知道病句就是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常见的病句,归纳起来有以下十种:

一、成份残缺

指句子不完整,缺少“谁”,“怎么样”“做什么”(也就是缺少主语,谓语或宾语等必要成份)。如“前几天,送给小玲五本课外书。”这句话,缺少“谁”(主语),应该在“送给”的前面加上“我”或“老师”等,句子才完整;又如“我最尊敬的人是”,缺少“谁”“什么人”(谓语),可在“是”的后面补充“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师等”。

二、重复累赘

指句子中用的词重复啰嗦,应删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如“王老师多次反复教育小明要遵守纪律。”这句话中“多次”和“反复”重复了,要删去其中一个就对了。

三、前后矛盾

指句子中前面和后面的意思有矛盾,不统一。如“昨天傍晚刮起了一夜大风。”这句话中“傍晚”和“一夜”有矛盾,应改为“昨天傍晚刮起了大风。”

四、词序颠倒

指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前后颠倒。如“李老师认真修改阅读了张华

同学的作文。”这句话中“修改”“阅读”的词序混乱,颠倒,应该把“修改”和“阅读”调换一下位置,改为“李教师认真阅读修改了张华同学的作文。”

五、搭配不当

指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不符合语言习惯,在意思上不能配合,搭配不当。如“王丽十分爱护时间。”这句话中“爱护”与“时间”搭配不当,应改为“爱惜”。

六、用词不当

指句子中某个词语运用得不恰当。如“看到这风景如画的田野,我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这句话中“高兴”一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愉快”。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八、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如“黄虹和赵燕一起去登仙楼山,她比她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句子中的“她”有两个,到底是黄虹爬得快,还是赵燕爬得快呢?指代不明。应改为“……她比赵燕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或“……黄虹比她爬得快,黄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

九、不符合事实

指所描写的情况和事实不符合。如“秋天,校园里盛开着桃花、梨花、一串红、菊花和芙蓉花。”句子中的“桃花”、“梨花”不

是秋天开的,是春天开的。不符合季节的事实,应该删去。

十、关联词误用

指句子中的关联词误用,或搭配不当。如“不但黄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我很想去游览一下。”这句话构不成递进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此,要把关联词“不但……而且……”改为“因为……所以……”;又如“你只有认真刻苦地学习,就能取得良好成绩。”句子中“只有……就……”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有……才……”。

篇13: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魁宝。好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阅读古诗词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文化修养。《语文课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是近年来古代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纷纷出现,并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诗词赏析是个极其广泛的话题,中考诗词复习第二课应该依据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类型确定为景物描绘、意境体验、作者情感三个方面,以景物描绘作为重点,以意境体验作为难点,采用以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进行。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情”和“景”的关系,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并且初中阶段所选89首课内外古诗词绝大部分选取自然景物,借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复习重点放在了“景物的描绘与概括”上,也尝试通过景物的分析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以“景物分析”为重点带动难点——“意境体验”的突破。在整节复习课的过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强调共性。

以“如何欣赏一幅画”带动学生欣赏古诗词。学生第一遍阅读诗词,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诗中具体景物特征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却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用文字描绘的景物的冷暖色调。因此,复习中把冷暖两色调作为大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这也是简化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冷暖色调的界定取决于诗人所选取的借以抒发情怀的景物及其特征 ,也是我们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带领学生由初步感知进入诗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画面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题型,其分值与20xx年热点题型“给定语句自选角度欣赏”分值相当。复习中,列举到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范例,意在让学生抓个体景物掌握形容词在描绘画面中的使用,列举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意在让学生在描绘画面时注意季节词,色彩词及填加动态词的适用,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巩固训练。

中考试题中除对景物描绘的考查外,还涉及到画面特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这一环节的训练仍建立在冷暖色调前提下进行规律性的归纳,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群体景物组成的画面特点。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特点概括: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称之为“孤烟”,它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又体现出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落日”给人以伤感,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的感受。整个画面给人雄伟之感,诗中景物画面特点即可概括为“雄浑壮阔的大漠黄昏落日图”。教师给学生分析后,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概括画面特点的语句的构成特点,辅之以其他诗词的训练,争取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结构的语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规训练,景物及其特征分析结束后应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于上一复习环节中群体景物特征的概括与意境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学生在冷暖色调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潜在意识在感受着画面,所以在设想中将“意境体验”作为第三个复习环节。意境是诗歌赏析中最难以把握的 ,在以往中,往往将诗词作以内容上的细致划分之后,再给学生传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体验上花费的时间多,学生对此理解却如同雾里看花。在本节复习中,此环节仍是难点,但不作为详细部分,只需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即画面概括的群体景物特征即可作为意境去理解,等于给学生体验意境的一个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体的诗词作口头练习即可。

在描绘画面和概括画面的重点训练中,学生感受画面已有潜在的情感意识,课堂第四个环节——“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调为前提,以具体诗歌为例,归纳出冷暖色调下作者通常带有的情感,如:愉悦、欢快、赞美、兴奋、思念、惜别、悲凉、哀伤、惆怅等等。期间,刘禹锡的《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都属于两色调,学生体会其情感时也要从两色调入手作为特例分析。这一环节的复习要强调中考试题中体会作者情感的简答题的注意事项,如杜甫《望岳》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简答为:“诗人看到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美景的兴奋激动的心情。”

篇14: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所学的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

2、能够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3、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教学准备

带调的6个单韵母和学过的10个声母的字母卡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第三题:看看读读。

1、看看图上画着哪些东西,你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音节:

lǎ、bɑ、mù、tī、yī、fu、pù、bù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3、读音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二、第四题:我会连。

1、看看图上画着哪几种动物?

2、拼读音节,指一指音节所说的动物在哪里?

3、画线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

三、第五题:我会认。

1、打乱顺序,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大、土、米、我、马、地、爸爸、妈妈。(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2、给生字扩词,看谁找的朋友多。造句,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3、游戏: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或请学生来组词,说出一个词语时,拿着词语中所带的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台来,并拿着卡片领着同学读,如:“大,大家的大”。

小朋友的本领真大,这节课,小朋友们又认识了一些新的词语,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古诗词鉴赏复习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初二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

2.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与病句复习

3.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技巧

4.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5.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

6.古诗词鉴赏

7.《古诗词》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8.第九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9.中考语文字词复习古诗词复习

10.初中古诗词鉴赏

下载word文档
《古诗词鉴赏复习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