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我的诗篇观后感

我的诗篇观后感

2023-08-11 09:07: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bnicol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我的诗篇观后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我的诗篇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诗篇观后感

篇1:我的诗篇观后感

胡晓洋

非常有幸能够在大屏幕上观看一部纪录片,而且是关于文学主题――诗歌,这真的很难得。

向影片的主创团队致敬,向片中的诗人们致敬,向美好的诗句致敬。

观影后参加时空聚友会的三十多人,可能是《我的诗篇》全国观众当中格外幸福的一小群,因为有影视文化大咖王老墨先生跟我们互动交流,分析影片,介绍当代中国纪录片优秀导演群体,讲述对诗歌的敬畏。

一种认真而不矫情、随性而不随便的氛围油然蔓生,大家思维激荡,妙语连连。聚会早已超过了预定结束时间,大家还是兴致不减。

正是受到聚会时大家发言的启发,关于这部影片,我有些话想说说。

首先,非常同意王老墨指出的影片存在的煽情问题,我也一向认为,抒情是最廉价的表达。但是,在凡事用力过猛的当下,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如果拍得太“素”,会不会曲高和寡,导致受众狭窄,收不到预期的普及效果呢?

我想,若把这部影片比作一碗汤,它可能是一碗添加了味精鸡精的土鸡汤。不要怪罪烹饪者画蛇添足,非如此不足以满足全民重口味。但这毕竟是营养丰富的一道珍馐,细品,还是能尝出醇厚的本味的。

如果说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影片潜意识中蕴含的对劳动的蔑视和批判。

乌鸟鸟是一名叉车工,但一直没看到他工作的情景,不知道他在叉车上,是像他的诗句一样行云流水,还是像他的普通话那样磕磕巴巴。

老井的工作场景压抑、阴冷、危机四伏,影片用幽暗低沉的影调、单调而原始的劳作强化了一个意见:这地底下的工作真不是人干的活。

吉克阿优在羽绒服厂里填鸭绒,影片用地面上鸭绒乱飘的画面来暗示,这工作很低级,很不卫生。

许立志厌世一跃,影片的解读,似乎就因为工厂加班加点,他不堪劳动的重负。

爆破工陈年喜是尊重劳动的`,他有诗句:“劳动让人活着有劲,劳动让人死得放心”(影片中没有引用),虽然影片聚焦的是父子分离、开除欠薪、老父瘫痪、母亲重病等令人揪心的事实,但这个人物的形象是扎实伟岸而又温暖可亲的,令人尊敬。

聚友会座谈时,大家普遍喜爱熨衣服的邬霞,她的一句“陌生的姑娘,我爱你”,瞬间打动人心。虽然影片也在表现她城市底层生活的简陋,表现她对美的追求与工作身份的矛盾,表现她在繁华都市面前的渺小卑微,但显然未能如愿传递出编导者的意见:这就是命运的不公平。因为,邬霞认命。她就是那样的乐观、积极。她耐心地熨烫着吊带裙、欣赏吊带裙、收藏吊带裙,并且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熨烫出诗意。

劳动者需要的是尊敬,不需要怜悯,更不需要自认为高高在上的人伸出慈善之手把他们从劳作的泥淖中拔出来,就像拔出一坨漂亮的萝卜。

我不读诗,不了解这些才华横溢的草根诗人――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就称这些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为草根诗人吧,这个名词是不合适的,诗人没有阶层之分――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诗歌在这纷繁逐利的物质时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扬。

但我有点为他们担心,担心他们会因此片走红迅速转变生活路径,转得太快会不会离心力太大,不经意间甩掉了诗心。正如批判是摇滚的底色,痛苦、矛盾、愤怒、悲伤是诗歌的常客。诗歌之所以令人敬畏,我认为其中有一点在于:诗人为了顺从诗歌的宿命,不惜牺牲世俗的价值,乃至生命。

影片中引用了许立志的一首诗:

《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沿线站着

吉克阿优

陈年喜

邬霞

老井

许立志

郭金牛

池沫树

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

整装待发

静候军令

只一响铃功夫

悉数回到秦朝

然而,上网查了一下,许立志的原诗是:

《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沿线站着

夏丘

张子凤

肖朋

李孝定

唐秀猛

雷兰娇

许立志

朱正武

潘霞

苒雪梅

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

穿戴好

静电衣

静电帽

静电鞋

静电手套

静电环

整装待发

静候军令

只一响铃功夫

悉数回到秦朝

诗人已逝,不知道他是否同意电影编导的改造。原诗中的那些名字应该是许立志生前的工友,我相信他们就是按照诗句中的顺序,每天站在同一条流水线上。把他们这些不知名的劳动者拿开,换上诗人们,我不知道这么做,真的好吗?

罗胖在开办《罗辑思维》之初就反复强调,要警惕抱团取暖,那是loser的追求。对此我很同意。电影编导这个刻意的安排,显然希望这些被人们忽视的诗人站到一起来,形成一种团队的力量。

但是,诗歌从来是个体的创作,互相抱团,于诗无益,还可能会滋生出一种貌似惺惺相惜,实则互相负累的乡愿氛围。

看《我的诗篇》,提这么多意见实在不厚道。我想,赞扬这部电影,歌颂诗歌情怀的一定大有人在,不缺我跟随应和。不是说投诉的顾客才是忠实客户吗?我提点意见,是真心希望我们的诗歌、我们的电影、我们的诗人们越来越好。

篇2:我的诗篇观后感

张小瑛

2月18日,西园乐天影院观看了众筹电影《我的诗篇》。

通过六个人物的诗讲述他们的故事。

吉克阿优:四川凉山人,彝族人,有对于彝族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思考。因为贫穷,很多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对于彝族的文化也没有人传承下来。做祭祀都找不到一个法师。跟他父亲晚上聊天时,他父亲说,他的帽子已经编好了,到时他走了直接给他戴上就好了,以后他们没有人会编帽子了。这是对于文化后继无人的一种深深悲哀。其实不仅仅是彝族这些少数民族,我们汉族也是这样。比如我们家里的小时候过年的那些进行中那些祭祀活动,年轻人也不会。片末就讲吉克阿优准备成人自学考试,这还不错,不是说读书就一定可以改变他的命运,至少是多了一种选择,多了一些希望。

乌鸟鸟:找工作时的情况觉得很奇怪。招聘单位不是有写招聘什么岗位,还问是否有招聘叉车司机和内刊编辑。完全是定位不明确及病急乱投医的那种感觉。最后他改行做一名杀猪匠。

陈年喜:爆破工,爆破这种工作是游走在死亡线上的工作。他是非常有情怀的一个人,片中有讲述他结婚时有写给妻子的诗。家中有下半身瘫痪在床的老父亲,看他回家时跟他父亲的对话,觉得很是辛酸。问他爸吃饭怎么样?他爸有回答不是不想吃,是吃了行动不便。他爸还有讲这种病只能等死。当他在矿上连续工作时,接到他母亲的电话:食道癌晚期。屋漏偏逢连夜雨,他无故被矿上开除,拖欠两个月薪资,看到此处,我忍不住爆粗口。这让人怎么活啊!片尾有讲述他大病了一场,刚做完颈椎手术,生活真的是很无奈。

邬霞:对于吊带裙真的是一种挚爱。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精神,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及追求。对于每天长时间工作穿工作服的她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穿吊带裙。喜欢穿吊带裙,怎么办?她睡觉前把衣服换成吊带裙,去卫生间照照镜子,一天中也就这时能穿穿吊带裙。片子的她挺乐观的。接下来她要面临着孩子读书的问题。

老井:从业26的矿工。影片为我们展现了矿工的工作环境。游走在死亡线上的工作。有亲戚以前有做过矿工,想想真的是不容易,都是为了生存。片中老井有表达他的看法: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没有让大多人分享,这很不公平。社会从来就没有公平所讲,不公平才是常态。

许立志:也许自杀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但是自杀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现代社会的压力,真的是需要学会调节。我心情不好时,有时会写一些文字,写完了,心情就好了。感觉他越写越悲观。过于封闭自己,不跟人倾诉。他跟家里人缺乏沟通,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在写诗。如果多一些沟通,有人倾诉的话,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他哥哥有跟他讲,受不了的话,换一份工作。他说还好。最终让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多残忍。我觉得他爸对于写诗的看法非常好:要是科举制度时,你写诗可以走仕途,但是现在社会是行不通的。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天看过的文章:Derek Sivers 的How to do what you love and make good money。

The problem:

People with a well-paying job ask my advice because they want to quit to become full-time artists.

But full-time artists ask my advice because they’re finding it impossible to make money.

(Let’s define “art” as anything you do for expression, even just blogging or whatever.)

The solution:

For both of them, I prescribe the lifestyle of the happiest people I know:

1. Have a well-paying job

2. Seriously pursue your art for love, not money

观影结束后,主持人问现场的一些观影感受,一小朋友踊跃发言:要好好学习,不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打工者。

那么,是这些人的问题吗?

篇3:我的诗篇观后感

尘世中应有的信仰与爱

主页君

5月19日,轻光做了一期众筹电影的推送。在那一天,这部名为《我的诗篇》的纪录片电影,还差整整四十张票才能放映。

如果你刚刚关注轻光,不妨回头看一看,主页君当时写下的文字。

《我的诗篇》众筹观影,与你分享诗和远方

205月28日,主页君匆匆赶到电影院。一群年轻人早已经聚集在一起,兴奋地挑选着自己想要的座位。

没错,这个小小的梦想,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

关于众筹,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一个喜欢诗歌的女孩子,看了一部非常喜欢的电影,想要将这份感动分享给更多喜欢诗歌的人。而再简单的梦想,也需要踏出勇敢的第一步。

于是她这么做了。

所以我们来了。

坦白说,这是主页君第一次走进电影院,观看“记录片”这种类型的电影。近来连日奔波劳碌的主页君,甚至有些担心会在影院里很不礼貌地睡着――

直到电影开场后,一场白茫茫的大雪呼啸着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眶。

这是一部主页君无法用太多语言描述的电影。事实上电影里也并没有太多的台词,()有的只是一篇又一篇的诗歌,浮现在80个屏声静气的观众眼前。

还有,写下这些诗歌的人。

诗人,是什么样的?

你或许觉得,每一位诗人都应该有他们特立独行的模样。他们梳着大长辫或是披散着头发,他们念叨着只属于自己的字句穿着古怪在,显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但《我的诗篇》却告诉你,那些与你擦肩而过,渺小得你不曾注意的人们,都是吟咏着诗篇的信仰者。

他们扛着行李,大汗淋漓站在招工启事前;他们裹着棉被,蜷缩在人来人往的地铁通道里;他们站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繁华的夜里,苦恼着下一顿饭和回家的路费。

他们被生活压碎了信仰,从高楼之上,翩翩而落。

自始至终,电影院里都是一片寂静。主页君身旁的几个姑娘,从电影开始几分钟后,再也没有动过怀里抱着的零食。

当诗人的哥哥在海面上大声吟诵弟弟的遗诗时,那一年富士康工人的自杀事件,再也不是新闻联播里的几句冰冷播报,或是法制节目里专家的侃侃而谈。

死亡变成了一首诗,变成了一捧水面之下散开的骨灰。

散开,融化。

直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不必叹息,或者悲伤

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

――许立志

主页君有个习惯,每一部喜欢的电影结束时,都会安静坐在位置上等人群散去。为了一首回味悠长的片尾曲,或是片尾一段制造惊喜或是悬念的彩蛋。

然而这是第一次,所有人都待在位置上,静静等待电影结束。

直到最后一个字幕从屏幕上消失,依然没有人起身离开。

或许不是所有人都懂诗,但那一刻,这些文字的的确确通过电影的形式变成了沉甸甸的重量,温柔地将每个人都按在座位之上。

让观众可以静静地回想,究竟看到了什么――

并且,记住了什么。

如果你的城市里,也有一个年轻人在众筹《我的诗篇》,召集一起看电影的小伙伴。请你不要犹豫,走上前去。

这的确是一部,配得上“诗与远方”之名的电影。

电影结束后,所有人打开手机闪光灯合影留念

接下来的活动,送给与主页君一起走出电影院,却仍然意犹未尽的你。

或是对《我的诗篇》好奇不已,准备一探究竟的你。

篇4:诗篇

诗篇

诗篇shī piān[释义]

①(名)基本义:诗(总称)。这些~写得很动人。(作主语)

②(名)比喻生动而有意义的故事、文章等。

[构成]  偏正式:诗(篇[例句]  这是光辉的~。(作宾语)

篇5:诗篇沁园春长沙观后感300字

诗篇沁园春长沙观后感300字1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整篇词上片写了作者重回橘子洲头,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表明作者独自来到橘子洲观看到这漫妙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山上,枫叶红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八个字,动静结合,既写出了在红山映衬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现湘江边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态。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同样是写江面景色,柳永却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毛词写得气势如此之恢弘、强硬,而柳词却显得婉转、伤感。毛词与柳词风格之软硬、深浅立现。

“鱼翔浅底”虽在写鱼。却又更衬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篇沁园春长沙观后感300字2

整篇词上阕写了作者重回橘子洲头,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阕作者回忆了青年与同学们游玩橘子洲,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与感慨,表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表明作者独自来到橘子洲观看到这漫妙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山上,枫叶红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八个字,动静结合,既写出了在红山映衬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现湘江边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态。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同样是写江面景色,柳永却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毛词写得气势如此之恢弘、强硬,而柳词却显得婉转、伤感。毛词与柳词风格之软硬、深浅立现。

“鱼翔浅底”虽在写鱼。却又更衬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篇沁园春长沙观后感300字3

读毛泽东的诗,总会感觉到很强的时代感,总会感觉到他要抒发的感情是那么的浓烈,是那么气吞山河。无论是《长沙》还是《雪》,虽是写景,却不失诗中要表达的抱负。

读毛泽东的诗,是需要深究的,是需要深思的,是需要融进他所处的环境的。我们没有身临其境,却倍受君临天下的气势。是的,中国从来就需要这样的有志青年。

诗的上阕的景物是由远即近,由高到低,由静即动。其中又包含了描写颜色的词语,使整个秋景多姿多彩。几个动词的运用,如:“击”,“翔”,“竞”写出了警务的生机勃勃,十分有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上阕看似描写如画的秋景,实际上写景中隐隐透着一种豪迈的气势。前几句中已有暗示:“看万山红遍”是指大好的革命形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实际上是指出了生机蓬勃。上阕以激扬的笔调写景,实则是凸显作者的磅礴气势和其志存高远。

而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更是将情感提高到了一个极致。一个问大地,实际上问的是天下的劳苦大众,声讨的是军阀统治的黑暗。从而能看出毛泽东当时的志存高远,意在天下了。 正是因为上阕的景物描写,下阕忆往事,抒发情感才能更为顺畅。 总的来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雪》,磅礴的山峦连在一起,何等壮丽的冬色。寥寥几笔,生动形象的冬雪图就展现在眼前。似没有纹身也一样铭心。写景同时抒发远大的理想,是一代风流人物的表现。

《长沙》,深远的秋景在毛泽东的笔下,不但没有令人感到“悲”秋,反而有另一种感觉:秋原来是可以像春一样充满生机和生命。于是硕果累枝头的季节,解放了人们的旧思想。对四周枫林如火的真实写照,寄寓着他火热的革命抱负。

《雪》与《长沙》是异曲同工,共奏中国美好江山的`悠扬乐韵。

诗篇沁园春长沙观后感300字4

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从上阕的“谁主沉浮”引出了下阕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突出了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这就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诗篇沁园春长沙观后感300字5

整篇词上阕写了作者重回橘子洲头,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阕作者回忆了青年与同学们游玩橘子洲,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与感慨,表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表明作者独自来到橘子洲观看到这漫妙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山上,枫叶红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八个字,动静结合,既写出了在红山映衬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现湘江边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态。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同样是写江面景色,柳永却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毛词写得气势如此之恢弘、强硬,而柳词却显得婉转、伤感。毛词与柳词风格之软硬、深浅立现。

“鱼翔浅底”虽在写鱼。却又更衬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篇沁园春长沙观后感300字6

我深刻认识到第一单元所学的文章都是经典,它们的文学意境与精髓让我不禁感慨,读后感《沁园春长沙》读后感300字》。其中《沁园春长沙》让我有许多感触。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诗篇沁园春长沙观后感300字7

读毛泽东的诗,总会感觉到很强的时代感,总会感觉到他要抒发的感情是那么的浓烈,是那么气吞山河,《沁园春长沙》读后感300字。无论是《长沙》还是《雪》,虽是写景,却不失诗中要表达的抱负。

读毛泽东的诗,是需要深究的,是需要深思的,是需要融进他所处的环境的。我们没有身临其境,却倍受君临天下的气势。是的,中国从来就需要这样的有志青年。

《雪》,磅礴的山峦连在一起,何等壮丽的冬色。寥寥几笔,生动形象的冬雪图就展现在眼前。似没有纹身也一样铭心。写景同时抒发远大的理想,是一代风流人物的表现。

《长沙》,深远的秋景在毛泽东的笔下,不但没有令人感到“悲”秋,反而有另一种感觉:秋原来是可以像春一样充满生机和生命。于是硕果累枝头的季节,解放了人们的旧思想。对四周枫林如火的真实写照,寄寓着他火热的革命抱负。

《雪》与《长沙》是异曲同工,共奏中国美好江山的'悠扬乐韵。

诗篇沁园春长沙观后感300字

篇6:毕业诗篇

毕业诗篇

轻轻掀开相册

看到我们灿烂的`笑脸,

美丽的一刻

在瞬间永恒。

轻轻掀开相册

我不禁嘴角上弯,

它让我看见

美好的从前。

轻轻掀开相册

抚摩着珍贵的画面,

它的美丽

包含了酸甜苦辣咸。

轻轻掀开相册

勾起无数怀念,

亲爱的同学

你是否也在想念?

篇7:爱情诗篇

爱情诗精选篇

梦,从远远近近赶来

走不出来来去去的轮回

尘世如石头一样冰凉

想哭,我为谁

比语言还有力的是沉默

夜,一再无声无息

却每一刻都有星星陨落

在空漠残跌

面前是无边的暗冷

雾色厚重,心语托给谁

就让往事弥散了吧消失了吧

月光不再如水

楼下,腊梅开了

三三两两,点成今古时光

而童话,用了多少故事

才把我传说成香巴拉一粒雪

篇8:随笔诗篇

随笔诗篇

一杯美酒长精神,无数诗文笔下吟。

立意构思学杜甫,含情待客效汪伦。

古今格律悠然悟,中外名篇暗地斟。

不为钱财只为义,无私奉献在红尘。

瑟瑟寒风大雪临,一杯美酒长精神。

放眸天地一笼统,润色诗词半夜斟。

鹰过高楼观月满,风穿朱户看梅馨。

雾霾不见悠然乐,无语无声独自吟。

风光各异五洲寻,锦绣山河任我奔。

万里风情看不够,一杯美酒长精神。

黄山四绝心中忆,铜雀三台笔下论。

墨客有缘皆感慨,铺笺润色自成文。

挚友相逢话语醇,雅间谈笑已黄昏。

红梅不懂人间暖,白鹭翻飞月下欣。

双影凡间添雅韵,一杯美酒长精神。

豪情万丈诗词咏,墨客流连情谊存。

春秋冬夏又一轮,物是人非感喟深。

柳下池塘冰厚聚,梅前庭院雾迷沉。

空山旧迹留佳影,白纸新辞恋玉魂。

时事蕴情生韵味,一杯美酒长精神。

篇9:励志诗篇

励志诗篇

《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励志  )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篇10:《诗篇》读后感

在平坦的绿茵场上,一帮孩子在踢球,沉浸在欢乐中。然而,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个金色头发的少年站在那里,不!不是站!他用双手支撑着地面,他没有腿,是一个残疾人。但,他并没有为自己是个残疾人而感到自卑,他和其他孩子一样,露出洁白的牙齿,送给大家灿烂洁白的笑容――这就是《生命的诗篇的封面》。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肯尼的美国儿童。他出生不久,双腿就因畸形而全部被锯掉了,可怜的肯尼只能以手代足,而且视线只有狗的眼睛那么高,他接受了几次化疗,也并未痊愈。在生活中,因为残疾,他必须忍受来自各方面的不便与嘲笑,每次上学的路上都能听见背后的窃窃私语。我替他感到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这样残忍的事情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呢?但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小男孩并没有彷徨,也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平,而是用毅力支撑起了生命的脊梁。他也渴望自己是个正常人,和其他孩子一样玩游戏,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面对命运的不公,他并没有自卑和气馁,他用他那坚强的心灵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勇敢地“站”了起来。

我今年十三岁了,和他比起来,我却是如此的渺小。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开始怨天尤人。记得上星期回到家里,父母不在家,我自己饿的不行,却连饭都不会做,还因为此事和父母大吵了一顿。想想自己以前的种种,我真是又羞愧又自责,与肯尼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无能啊。

在这个小男孩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他顽强的生命力,还看到了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希望”是支撑我们生活的韧力,是推动我们人生前行的动力。人生的旅途中并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失意经常会伴随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会显示出来。所以我们要鼓起勇气,向前出发。

“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要让这句话埋藏在我的心底,让它萌生,让它陪我一起成长,也让它成为我成长的一个动力。

篇11:《诗篇》读后感

在平坦的绿茵场上,一位金发碧眼的少年向人们微笑着。但令人惊愕的是他用双臂撑着地面――他没有腿!――这是纪实小说《生命的诗篇》的封面。

第一次看到这殷红的封面时,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我用微微颤抖的手翻开扉页,一行小字映入眼帘――“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书页一张一张地翻过去,我低头看着,完全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文中主人公肯尼是一个10岁的美国少年,他的出生是不幸的,两次手术后,刚满一周岁的肯尼就失去了腹部以下的身体,成了 “半个人”。但小肯尼坚强地活了下来,他以手代腿,和正常小孩们一起玩耍嬉戏。小镇上也没有人轻视他,大家的爱使这个小生命在人间快活地生存。

我掩卷沉思,肯尼矮小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他一步一步,两只手艰难地交替前行。那身影越来越高大,矗立在天地间。不知何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透过泪帘,我又隐约看到了扉页那行小字――“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它是那样的清晰。是的,肯尼从不依赖别人而生存,从不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从不自命特殊,也不自暴自弃。他热情活泼,追求生活,他是人生道路上的强者!他活了下来,带着充满自信微笑活了下来!想到这里,我的心被一种巨大的力量震撼了,仿佛我就生活在肯尼身边!我就是肯尼!

慢慢地,我从书页中抬起头来,心中的激情仍在荡漾,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许多问号:除了肯尼自身的毅力,还有什么使他坚强地活了下来?我们许多四肢健全、头脑发达的健康人为什么却会常常厌世轻生?・・・・・・答案就在我身边。肯尼能够活下来是因为他生活在友好的世界中,妈妈、爸爸、姐姐,还有孩子们,老街坊们都爱肯尼,为肯尼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让肯尼自由自在地纵情驰骋。

再进入情节细细品味,我发现在充斥着物质追求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开着美丽的精神文明的花儿。从肯尼这个10岁少年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发达国家富强的原因――一种精神。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果人人都发奋进取,我们国家也将腾飞于世界前列!我相信,中国人是伟大的!我们不是能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抛进太平洋吗?那我们也能从自己的海域提取力量、汲取精华。这种力量就是东方巨龙的脊骨,就是黄河儿女五千年来开拓生活的足迹!

我抚摸着《生命的诗篇》几个字,狠狠地擦去泪水,哈!让眼泪流进大西洋吧!在万里咆哮的黄河中,这泪滴太渺小了!

《生命的诗篇》教给了我很多、很多――世界上应该充满爱!即使在严冬季节,只要有一颗炽热而坚强的心,就一定能融化冰冻,驱走严寒!这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崇高精神!

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诗篇》,虽然我知道这首诗很长很长,但我终于汲取了精华。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从书中得到了启迪。

封面上的肯尼,不,千千万万个肯尼在向我微笑。

篇12:《诗篇》读后感

平坦的绿茵场上,一位金发碧眼的少年,向人们微笑着,令人们惊愕的是他用双手撑着地面他没有腿这就是纪实小说《生命的诗篇》的封面。

当第一次看到向这殷红的封面时,我还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翻开书的扉页,一行醒目的字映入眼帘: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书一张一张的翻过去,我低头看着,完全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文中的主人公肯尼与我同龄,一位13岁的美国少年。他的出生是不幸的,两次手术后,刚满一周岁就失去了腹部以下的身体,成了“半人”,但是小肯尼勇敢的活了下来,他一手代脚,和正常小孩一起玩耍嬉闹,小镇上没人轻视他。大家都接受小肯尼,这个小生命在人间快乐的活了下来。

我掩卷沉思。肯尼矮小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他一步一步,两只手艰难的交替前行。那身影越来约大,矗立在天宇之间。我又看到了书上的那行字: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它是那样的清晰。是的,肯尼从不依赖别人而生存,从不把自己当残疾人,从不把自己当残疾人,从不自命特殊,也从不自暴自弃。他热情活泼,追求生活,他是人生道路上的强者!他活了下来,带着冲满自信的微笑活了下来!想到这里,我的心被一种巨大的力量震撼了,仿佛我就生活在肯尼的身边。

如果拿肯尼和我比,我真是自愧不如了。肯尼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努力去克服。而我遇到了困难,就叫别人帮忙,自己都不去克服。我自己不小心摔了一下,就赖在地上不起来等着妈妈扶我;我的手指割了。

《生命的诗篇》教给了我许多,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自己克服困难,不依赖被人。

篇13:《诗篇》读后感

读师范的时候,就从教教育心理学的老师那里知道了“李吉林”,也对她略知一二。知道当年18岁的她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50年前的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知道她也如所有新毕业的学生一样,在最初工作的日子里,因为缺乏经验,班级管理糟透了。但幸运的是老校长听了她的课后,认为她是棵好苗子,要好好培养。而她也极为聪明好学,仅仅两年后就被市教育局派到省教育厅教材编写室编写教学参考书。从此,她又凭着自己的努力,不断参加各种研讨培训,认识了许多知名的教育教学专家,她成长得更快了;知道是她凭着毅力顶着压力在困境中实验,创造出语文情境教学模式,以促进儿童智能及心理品质和谐发展……

这一次研读了李老师的教育专著《情境教育的诗篇》之后,感触颇深。虽说这是一本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专著,但是李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太多的真情实感,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情境教育的诗篇》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原创性、叙事风、纪实体的作品,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三个曾面生动地再现了李老师直面挑战、搏击人生、实现教育人生三次飞跃的生命旅程。李吉林老师创造出的情境教学具有创新的意义,是因为:

一、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强化生活感受。

强调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到具体情境中去感受,这就把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在情境教学中,学生身处具体场境中,可以眼看、耳听、鼻闻、手触,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了生动的形象,丰富了具体的知识,激发了真的情思,学到了活的语言。

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她在情境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特别是以图画、音乐、演示和语言描绘来设置的情境,大都有意识地粗略一些,简易一些,为学生留有广阔的想象天地,使学生在“求异”想象中不断迸发创造性。

三、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十分强调开发情感效能。

综观她的教学实录也好,教案设计也好,我发现她总是以充满情感的教学,促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这实在让我佩服不已!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情境是小学语文的灵魂。”这一句名言不知是出自那一位名人,但用在我们低年级教学中实在是很恰当。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事物的理解都是比较直观的,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把握教材及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课文描写的生动形象,如临其境,才能激起热烈的情绪,体验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而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有情、有境,所以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通,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把语言学活,掌握、获得的更多。

吕叔湘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了,课堂气氛就不会沉闷凝重,而代之以热烈活跃;把课教活了,教师的教就不会枯燥乏味,而代之以生动有趣,这样的课学生自然更想上,更愿意上,当然学得更好。

李林吉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这本书很实用,因为这部著作中阐述的教学理论简明易懂,而且结集中选有部分情境教学的成功范例,可直接供我们老师参阅或效仿。于是我常常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激情的语言,或通过恰当的图片,或通过合适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尽可能地把他们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及情感等。我也喜欢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当然,我做的这一切都非常浅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多学习,多积累,多研究,多运用。

篇14:敦煌诗篇

敦煌诗篇五首

1.傍晚的鸣沙山

天色一下子就暗了

月牙泉冷了。落日烧红西域

我一个人,坐在山顶

听寂静的沙子

被风吹着,从高处到低处

从我到你——直到黑得看不到自己

鸣沙山上,众沙汩寂

众多的神,手挽手,肩并肩

从哪里来,还到哪里去

2.莫高窟

还没进入,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那么多的洞窟被时间泡成尘土

神灵们人困马乏

关门睡觉。从东到西转悠了一圈

到第365窟,我忽然想和一位唐朝的伎乐天

一起,摘两串敦煌葡萄

挂在胸前;抱两颗瓜州蜜瓜

再西行七十公里,绕道阳关回家

3.阳关遗址

正午的烈日照得阳关大道

一片荒芜。寻人租马的老妇女手持竹条

马匹上的汗水

像是敦煌五月的葡萄

而王维的`阳关已经算不得废墟了

空旷之地,西望戈壁

湛蓝的天幕,风在啃食流云

我在戈壁上转了一圈

带回一身尘土。阳关渐渐远了

一只又黑又大的鹰

从祁连高处,犹如岩石破空

4.黑夜的敦煌

在黑夜,敦煌才越走越深

英雄抱紧酒樽

我也才能像个将军

把剑刻进内心。抑或做个传教的、远征的

出嫁的、朝贡的、归家的、逃跑的、偷情的、放逐的

贬官、浪子、商贾、旅行者、官员、盗马贼

……我在的敦煌黑夜幽深如井

遍地葡萄,胡帐胡腾舞

羌笛吹到心碎。我要找到最爱的人

骑白马,唱情歌,马兰做桂冠,弯弓射大雕

5.瞬间

月牙泉的黄昏,一个女子从白色的栅栏

一闪而过。她额头的沙子

就像另一个落日

众多的沙子在傍晚沸腾

在沉默的水中

聚集蛙鸣。我看到更多的人从沙山惊呼而下

然后是黑夜

是寂静……颗粒型的寂静蔓延开来

越来越大的梦境

一时让我无所适从

【我的诗篇观后感】相关文章:

1.李白诗篇

2.美丽的诗篇

3.爱情格言诗篇

4.纪念八一建军节诗篇

5.杜甫爱国诗篇

6.感恩老师的诗篇

7.木兰诗篇木兰花歌谱

8.李白将进酒诗篇的鉴赏

9.爱情格言诗篇山鬼

10.关于国庆节的精彩诗篇

下载word文档
《我的诗篇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