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元诗四大家分别是谁?

元诗四大家分别是谁?

2023-06-14 08:02: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土豆粉胡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元诗四大家分别是谁?,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元诗四大家分别是谁?,欢迎阅读分享。

元诗四大家分别是谁?

篇1:元诗四大家分别是谁?

元诗四大家分别是谁?

“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pēng)、揭傒斯四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明人胡应鳞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诗薮》外编卷六)正道出了“四大家”的艺术共性。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这是他们超过当时其他诗人的地方。

虞集:(1272-1348),元学者、文学家。安伯生,江西临川崇仁人,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属今四川),迁崇仁(属今江西)。成宗大德初年到大都(今北京市),任国子助教。文宗时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素负文名,有《道因学古录》。虞集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虞集诗歌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意识。他在《挽文丞相》一诗中,对宁死不屈的南宋忠臣文天祥充满了哀悼,以至有人这样说:'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文字亦流畅宛转。在《赵千里小景》诗中,他说'残云野水三百年',也有凭吊宋亡的意思。虞集生二岁而宋亡,但由于元代民族关系紧张,以至在作品中表露出民族意识。“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他擅长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写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例如七律《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这是元诗中少见的名篇。诗人把深沉的历史感慨溶进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虞集虽然宦途比较顺达,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乡归老田园。他的《风入松》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这种意境也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杨载:当时文名颇大,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文章以气为主,赵孟頫等对他都很推重。他的诗对现实一般是歌颂的.,有时也微露不满。如《怀钱塘故人柬应中父》、《寄维扬贾侯》,都为怀才不遇者愤愤不平。另外,在他晚年感到事业无成就时,也每有叹老嗟卑的情绪,他的《客中即事》诗说:'渐觉星星雨鬓皤,推愁不去奈愁何!客中忘却春光度,惊见前林嫩竹多。'道出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情况。其诗总的基调并不消沉。杨载的一些比较好的诗作,特点是含蓄,老练而不陈腐,颇有新的意境。《题文丞相书梅堂》歌颂文天祥的高尚品德和节操,表达了由衷的景仰心情。他的《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诗,颇象唐诗,圆润而不枯涩,风格雄健。他把典故融化在诗句中,平易通顺,全诗意境空灵飘忽。他炼字造句,下过苦工夫。他自己说:'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范梈最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又流畅自如。他的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杜诗沉郁凝炼之风。如《京下思归》:

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

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

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

范梈:(1272~1330) 元代官员、诗人,被誉为“元诗四大家”之一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名。。字亨父,一名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少聪颖,过目成诵,善诗能文。年三十六,作客京师,驰名于朝廷官吏之间,御史中丞董士选聘为家庭教师。由朝臣推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官。任满后,由御史台提升为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职官名称)。在任时,不畏风寒瘴疠,巡历偏远地区,兴学教民,审理冤错积案,颇有政声。旋迁江西湖东道。随后,又由御史台提升为福建闽海道知事。1329年,授湖南岭北道廉访司经历;以母老末赴任。次年病卒。范梈的散文学秦汉,其诗好为歌行古体,学颜延年、谢灵运,但多趣而高妙。他的诗多写日常生活和朋友来往应酬。但也有一些作品涉及社会现实,如《闽州歌》描写了民间疾苦,《社日》也写了社会习俗。在风格上比较多样,而以冲淡闲远为时人所称道。虞集称他的诗:“如唐临晋帖,终未逼真。”。著有《燕然》、《东方》等稿20卷,后人辑为《范德机诗》、《木天禁语》两书传世。范梈诗中有一些句子,如“雨止修竹闲,流莺夜深至”(《苍山感秋》)。他自己非常得意,也得到吴师道、陈旅等人的称赏。他有些诗,如《看东亭新笋》,写得自然而有新意。

揭奚斯:(1274-1344),在元代宫廷皇家讲坛上,一位学者正在给太子殿下和王公大臣子弟讲课,他那高博的见识、精辟的议论、透彻地说理使听者动容。后来,他的学生当中有两位登上了皇位,即元惠帝、元顺帝,而那位教了两代皇帝的学者则是元朝“儒林四杰”之一的大文学家揭奚斯。揭奚斯,字曼硕,元代富州(今丰城杜市镇朱揭村)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揭奚斯幼年家境贫苦,从5岁开始跟随父亲读书,父子互为师友,昼夜不懈。到他成年以后,已经是一个满贯经史百家、文采出众的青年学者了。由于生计年迫,揭奚斯开始出游湖湘,以教书自给。湖南宪使卢挚、湖北宪使程钜夫非常赏识他,程还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他为妻。湖南宣慰使赵淇以“知人”著称,当他看到揭奚斯的文章以后,称叹地说“他将来定会成为翰苑名流。”

揭傒斯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则质朴无华,别有寄托。如《秋雁》: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

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此诗暗讽蒙古统治者一面掠夺南人的财富一面又歧视南人的行径,是元代中期罕见的讽刺之作。

篇2:北宋文坛四大家分别是谁

苏轼不仅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大家,他在书法方面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苏轼的书法作品看似平实、朴素,但却变化莫测。苏轼尤其善于行书和楷书, 他的书法作品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黄庭坚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在诗歌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得后人将其与苏轼并称为“苏黄”。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他不仅在书画创作方面自成一家,还非常善于作诗。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作品浑厚端庄,淳淡婉美。在诗歌创作方面,蔡襄的作品风格往往温雅清丽。

篇3: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

王勃(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人。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若水点评:

此诗是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一文末尾的概括性七言古诗。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江南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任都督,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滕王阁在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诗人王勃远道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州,参与都督阎伯屿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是古代送别赠言的文体,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千古不朽的词句。

起始两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点出滕王阁的地理位置,以及豪华的宴会的情景;三四两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写高阁画栋飞翔着南浦的朝云,高阁珠帘卷伴着西山的暮雨,表现了滕王阁的峻伟;五六两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光流转,季节更迭,自然引出结尾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感慨人去阁在,江水自流。全诗收束《滕王阁序》全篇,从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境界宏大,语言凝练,气度高远,感慨遥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都蔚点评:

纵观古诗词中,送别是最常见的题材,士人宦游、商人经商、军士戍边,都难免常有别离之痛,其中朋友送别的千古名句如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连一向潇洒豪放的李白也会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的依依惜别之意;情侣送别名句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更是让人泪湿青衫、肝肠痛断。因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很多的送别都是长别、甚至是永别,“此去经年,不知何时见也”,故而送别时的心情也是感伤沉重、凄恻婉转,但也有少数情绪高昂、洒脱豁达的壮别诗歌,譬如王勃的这首。

诗歌也是极具时代性的,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审美情趣,但王勃的这首诗却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从古到今大家都说好。这首送别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雄壮!“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是一个地名对,两个地名,一个“三秦”,一个“五津”。一开始就点出了送别的地点和远行的方向。首句“城阙辅三秦”五个字,就把帝都描摹的浑雄大气。长安城雄伟的城墙,高高的城楼,是由辽阔的关中平原所拱卫着的。一句“风烟望五津”,跟“城阙辅三秦”严整对仗,不仅仅点出了杜少府远行的目的地,而且把诗人心中如烟雾的迷茫和翘手相望的心情,都点画了出来,这心情自然是难舍的。但它是秦和蜀的对望,就显得格外的浑厚壮阔,气象万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由实入虚讲心情了,因为实在一言难尽,所以干脆不说了。改口说,同是宦游人。宦游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因为做官,诗人们从故乡来到他乡,又从一个他乡辗转到另一个他乡。同是宦游人意味着我们早都尝惯了背井离乡之苦,也早都认定了飘萍随风的宿命。既然是客中作别同病相怜,那“与君离别意”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句“同是宦游人”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算分别是我们的宿命,分别也不必非要悲悲戚戚的,海内也罢,天涯也罢,虽然都是极远的空间距离,但是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那么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是一样的。庄子不是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朋友在乎的不是每日的厮守,而是心灵的共鸣。这句话豁达大度,掷地有声,诗的境界也就显得非常的开阔了,情调也从黯然转向了雄壮。这句千古名句,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曾是毕业留言册里的标配赠言。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谓歧路就是岔路。古人送行,常常是在大路分叉的地方分手,所以歧路其实就意味着分手,因此人们也把临别称为临歧。在这里是说,既然“天涯若比邻”,那我们就不要学小儿小女在分手的岔路口哭哭啼啼了吧。这是在劝慰朋友,其实也是在宽解自己。送别自然是难过的,就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告别仍然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泣下沾襟的,所以才要相劝。这么一劝,诗也从刚才那种极高的情境舒缓下来了,舒缓到了温柔的情感世界里,情绪就显得收放自如,让人觉得刚柔并济、委婉动人。

这首诗之所以写得潇洒浑厚、独树一帜,一是因为王勃年轻,另外一个是因为他处在初唐盛世的大背景,人生的青春豪情与时代的青春脉搏相呼应,才能焕发出这样浑厚雄壮的气象。大家都知王勃是少年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十六岁,就科举及第。虽然后来不小心卷入了王子们之间的内斗,仕途受挫,但是内心终究是雄壮的,正所谓诗如其人。

杨炯

杨炯(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93年武周则天顺圣皇后长寿二年)。华州华阴(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詹事司直,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武周则天顺圣皇后长寿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长寿元年(693年)卒于任上。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若水点评:

《从军行》本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诗人杨炯借为题目,实际上创作了这首五律,反映从军的历程。

“牙璋”是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诗中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是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诗中以凤阙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诗中指塞外敌方据点。

边塞的烽烟警报传到了西京长安,士子胸中的壮志久久不能平复。朝廷的将帅离开皇城远征,身着铁甲的骑士围攻塞外敌方的战略城池。漫天的大雪搅昏了军旗的色彩,凛冽的寒风狂刮,裹夹着进军的鼓声。诗人自己宁愿作一个冲锋陷阵的军官,也远胜持笔弄砚的读书郎。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年—681年),吐蕃、突厥等边境民族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战城南》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诗也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以征战者的亲身经历讲述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首联以对句开起,交待战争的地点,正面描述塞外广袤的战争环境。颔联以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飘展,盔甲明亮,军队威武雄壮,战士斗志昂扬。颈联写战事的悲苦,塞外苦寒,生死攸关,边地远战,征人思乡。尾联又以对句作结,眼前是千里大漠的黄沙战场,将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因为他们心系国家,是怀着必胜的信心驰骋疆场的。诗人豪情满怀,信心万丈,充满了胜利的希冀,全诗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约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约在今河北省保定市以北,北京市以南一带)人。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尉。在文学上,他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长安古意》)等,被后人誉为经典。有7卷本《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幽忧子集》存世。

《元日述怀》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王若水点评:

这首诗记述了诗人辞官归隐后在家中欢度新年的心情。“元日”就是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筮仕”原指古人将出做官,卜问吉凶,后引申为初出做官;“中秩”中级的官职;“归耕”回家耕田,谓辞官回乡;“外臣”方外之臣,指隐居不仕者;“小岁”即指元日;“花舞”是唐代舞蹈名;“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全诗的意思是:出仕做官都是一些低级官员,(不能施展才华)还不如归隐家乡。家中的新年,人们欢歌舞蹈,欢庆宴饮,来迎接着大唐美好的新春。元日伊始,万象更新,草色风光,一派欣欣向荣,真心希望年年如此,幸福永在。大唐的新年: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隐者乐道,庙堂者之功。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李都蔚点评:

“开芳宴”是夫妻(有情人)之间一种特定的宴席;通过举办这样的宴席不仅体现出两人的钟情与爱意,也向外人传递了他们的恩爱信息;“兰釭”亦作“兰缸”,燃兰膏的灯,亦用以指精致的灯具;“早年”:年轻的时候,这里指年轻人;“缛彩”:也作“縟采”,绚丽的色彩;“汉”指银河;“千金笑”指美丽女子的笑;“九枝”是一种一干九枝的灯具,枝上放置蜡烛或加灯油,也泛指一干多枝的灯。全诗的意思是:正月十五夜晚,在流光溢彩的灯火里,有情人举办芳宴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彩艳丽。远处那绚烂的灯火好像分开了天地,缀满琼宇,直通天河,楼畔的明灯又同那圆月一起高悬。当然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少不了美丽女子的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灯光下。元宵节将新年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高悬的明月伴着年轻姑娘的笑容,人们尽情歌舞游戏,尽情互诉衷情。

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84年武周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唐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在“初唐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其中名句如“一贵一贱交情见”;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清陈熙晋编有《骆临海集笔注》。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王若水点评:

华人自幼爱诗歌,懵懂开蒙唱《咏鹅》。一首儿童的诗歌,开启了我们的美好回忆——这就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这首五言古诗《咏鹅》。诗的开篇以“鹅!鹅!鹅!”的鸣响先声夺人,再以“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写出鹅的形体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李都蔚点评: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借咏史以怀古伤今,抒发感慨,创作了这首五绝。易水也称易河,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是战国时燕国的燕太子丹送别壮士荆轲前去刺杀秦王嬴政之处,《战国策·燕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骆宾王愤愤不平于自己的际遇,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他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在易水之滨送别友人,很自然的想起了荆轲的故事,愤激之情难以遏止,诗人将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友融为一体,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手法精炼,饱含情感的吟出此诗,其壮怀激烈一如在《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中云:“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篇4:元诗四大家的简介

元诗四大家的简介

虞集:(1272-1348),元学者、文学家。安伯生,江西临川崇仁人,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属今四川),迁崇仁(属今江西)。成宗大德初年到大都(今北京市),任国子助教。文宗时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素负文名,有《道因学古录》。虞集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虞集诗歌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意识。他在《挽文丞相》一诗中,对宁死不屈的南宋忠臣文天祥充满了哀悼,以至有人这样说:'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文字亦流畅宛转。在《赵千里小景》诗中,他说'残云野水三百年',也有凭吊宋亡的意思。虞集生二岁而宋亡,但由于元代民族关系紧张,以至在作品中表露出民族意识。“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他擅长律诗,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写得格律严谨,隶事恰切而深微,意境浑融,风格深沉。例如七律《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这是元诗中少见的名篇。诗人把深沉的`历史感慨溶进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虞集虽然宦途比较顺达,但仍然希望到江南故乡归老田园。他的《风入松》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这种意境也常出现在他的诗中。

杨载:当时文名颇大,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文章以气为主,赵孟頫等对他都很推重。他的诗对现实一般是歌颂的,有时也微露不满。如《怀钱塘故人柬应中父》、《寄维扬贾侯》,都为怀才不遇者愤愤不平。另外,在他晚年感到事业无成就时,也每有叹老嗟卑的情绪,他的《客中即事》诗说:'渐觉星星雨鬓皤,推愁不去奈愁何!客中忘却春光度,惊见前林嫩竹多。'道出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情况。其诗总的基调并不消沉。杨载的一些比较好的诗作,特点是含蓄,老练而不陈腐,颇有新的意境。《题文丞相书梅堂》歌颂文天祥的高尚品德和节操,表达了由衷的景仰心情。他的《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诗,颇象唐诗,圆润而不枯涩,风格雄健。他把典故融化在诗句中,平易通顺,全诗意境空灵飘忽。他炼字造句,下过苦工夫。他自己说:'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其律诗则以谐婉见长。范梈最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又流畅自如。他的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杜诗沉郁凝炼之风。如《京下思归》:

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

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

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

范梈:(1272~1330) 元代官员、诗人,被誉为“元诗四大家”之一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名。。字亨父,一名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少聪颖,过目成诵,善诗能文。年三十六,作客京师,驰名于朝廷官吏之间,御史中丞董士选聘为家庭教师。由朝臣推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官。任满后,由御史台提升为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职官名称)。在任时,不畏风寒瘴疠,巡历偏远地区,兴学教民,审理冤错积案,颇有政声。旋迁江西湖东道。随后,又由御史台提升为福建闽海道知事。1329年,授湖南岭北道廉访司经历;以母老末赴任。次年病卒。范梈的散文学秦汉,其诗好为歌行古体,学颜延年、谢灵运,但多趣而高妙。他的诗多写日常生活和朋友来往应酬。但也有一些作品涉及社会现实,如《闽州歌》描写了民间疾苦,《社日》也写了社会习俗。在风格上比较多样,而以冲淡闲远为时人所称道。虞集称他的诗:“如唐临晋帖,终未逼真。”。著有《燕然》、《东方》等稿20卷,后人辑为《范德机诗》、《木天禁语》两书传世。范梈诗中有一些句子,如“雨止修竹闲,流莺夜深至”(《苍山感秋》)。他自己非常得意,也得到吴师道、陈旅等人的称赏。他有些诗,如《看东亭新笋》,写得自然而有新意。

揭奚斯:(1274-1344),在元代宫廷皇家讲坛上,一位学者正在给太子殿下和王公大臣子弟讲课,他那高博的见识、精辟的议论、透彻地说理使听者动容。后来,他的学生当中有两位登上了皇位,即元惠帝、元顺帝,而那位教了两代皇帝的学者则是元朝“儒林四杰”之一的大文学家揭奚斯。揭奚斯,字曼硕,元代富州(今丰城杜市镇朱揭村)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揭奚斯幼年家境贫苦,从5岁开始跟随父亲读书,父子互为师友,昼夜不懈。到他成年以后,已经是一个满贯经史百家、文采出众的青年学者了。由于生计年迫,揭奚斯开始出游湖湘,以教书自给。湖南宪使卢挚、湖北宪使程钜夫非常赏识他,程还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他为妻。湖南宣慰使赵淇以“知人”著称,当他看到揭奚斯的文章以后,称叹地说“他将来定会成为翰苑名流。”

揭傒斯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则质朴无华,别有寄托。如《秋雁》: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

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此诗暗讽蒙古统治者一面掠夺南人的财富一面又歧视南人的行径,是元代中期罕见的讽刺之作。

篇5:四大名著作者分别是谁

《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具有争议,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明朝建立之后,他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著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三国演义》,并跟施耐庵合著了《水浒传》。

《西游记》作者也存在一定争议,但目前普遍认为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作者是曹雪芹,后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一百二十回全本,所以红学界长期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但进入21世纪,这一说法又遭到了强烈的批判,认为高鹗不是《红楼梦》续作者,他应该是《红楼梦》最后出版的整理者。

篇6:玄武门十将分别是谁

玄武门十将分别是谁

1、尉迟敬德

鄂国公尉迟恭(585—658),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州朔城区)人。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李元吉,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谥曰忠武。

2、侯君集

陈国公侯君集,汉族,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渐受重用。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立下大功。贞观年间,任左卫将军、礼部尚书等职,先封潞国公,后封陈国公,作为唐24功臣之一,被唐太宗图形凌烟阁。贞观(643年),因依附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被诛

3、张公瑾

郯国襄公张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北魏县边马一带)人。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高祖李渊建唐,张公瑾归国,后为尉迟敬德等人荐于李世民,引入幕府。后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得皇位。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贞观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632年5月2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瑾病死,时年仅三十九。谥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4、刘师立

襄武郡开国公刘师立,宋州虞城人(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刘师立本来是李世民属下的一名亲卫,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因参与诛杀李世民的政敌原太子李建成有功,加官进爵升至左骁卫将军。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先附吐谷浑,负险自固,师立亦遣人为陈利害,赤辞遂率其种落内属。太宗甚嘉之,拜赤辞为西戎州都督。后师立以母忧当去职,父老上表请留,诏不许赴哀,复令居任。时河西党项破刃氏常为边患,又阻新附,师立总兵击之。军未至,破刃氏大惧,遁于山谷,师立追之,至恤于真山而还。吐谷浑于小莫门川击破之,多所虏获。寻转始州刺史。十四年卒,谥曰肃。

5、公孙武达

东莱郡公公孙武达(生卒年不详)唐初将领。京兆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栎阳镇)人。隋末从军,素以豪侠闻明。李渊父子兵进渭北,他前往长乐宫(在今陕西大荔县)投奔李世民,遂为秦王李世民部将。武德初年,随从李世民多次征战立功,为秦王府右三军骠骑,封清水县公。李世民继皇帝位,为检校右监门将军。贞观初年,出任肃州刺史。突厥数千骑兵骚扰,他率精兵两千与张掖河大败突厥,唐太宗玺羽褒奖,迁为左监门将军。后奉太宗命令率军进击灵州之突厥可逻拔扈部。以功封为东莱郡公。唐高宗永徽年中升为右卫大将军。卒赠荆州都督,陪葬于咸阳昭陵。

6、独孤彦云

历阳郡公独孤彦云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长孙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独孤彦云后以功进幽州都督、历阳郡公。独孤彦云后在颉利可汗与唐对峙中牺牲,唐会要卷六诸帝公主中记载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与新唐书记载一致,然而卷二十一关于昭陵陪葬人员又记载安康公主驸马独孤彦云。

7、杜君绰

怀宁郡公杜君绰,唐朝前期的人物,曾经出任荆州都督、怀宁郡公等官职,他是高宗朝官左戎卫大将军,封怀宁县公,玄武门九将(李世民进入玄武门随行九人)之一。

8、郑仁泰

同安郡公郑仁泰(6-663年11月19日),名广,字仁泰,以字行,荥阳开封人。曾祖郑景,北齐金紫光禄大夫、阳平太守、荥阳郡公,追赠司州刺史。祖父郑继叔,北齐咸阳王斛律光的记事参军。父郑德通,隋眉州录事参军,唐朝追赠使持节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贞观二十一年三月,诏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李海岸副之,自莱州度海;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副之,率营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进。”

10、李孟尝

汉东郡开国公李孟尝(593年-666年7月7日),赵州平棘人(今河北赵县城南),字待宾,唐初功臣之一,玄武门之变参与者。隋末中原大乱,李孟尝入山为盗。大业末年,与王君廓一起归附唐朝,时年十四。武德元年李渊登基后,王君廓封彭国公,李孟尝授开府仪同,被秦王李世民招入府中为将。同年8月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举、薛仁杲,武德三年征讨刘武周,前后以功勋加上柱国,累功赏赐财物一千五百段。贞观四年(630年)2月,李孟尝跟随李世勣在啧北阴山大破突厥,以功赏赐奴婢一百口。贞观五年,进封食邑二千户,后改封汉东郡开国公,移食随州实封四百户。乾封元年五月三十日(666年7月7日)暴病死于长安静安坊的府第,年七十四。高宗下诏追赠使持节大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昭陵。夫人清河崔氏,隋昌平郡公崔宝山之女。

篇7: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写作的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罗贯中写作的'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水浒传》(与施耐庵合著)、《三国演义》。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相传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区)人,祖籍安徽省桐城县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因随祖父迁徙至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高鹗。曹雪芹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曹雪芹祖籍辽宁省辽阳市,出生地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之作,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曹雪芹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写。高鹗是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高鹗除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外,另有诗文著作多种,《清史稿·文苑二》著录有《兰墅诗抄》,杨宗羲《八旗文经》著录《高兰墅集》,今俱佚。现存《兰墅十艺》(草稿本)、《吏治辑要》及诗集《月小山房遗稿》、词集《砚香词·簏存草》等。

篇8:上古时期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三皇

由于年代久远,历代史料、典籍对三皇五帝的记载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今一些书籍便出现了许多说法。现列举如下:

《世界顶尖大观》关于三皇五帝有如下几种说法:

天皇、地皇、人皇(徐整《三立历》)

天皇、地皇、泰皇(司马迁《史记》)

伏羲、神农、女娲(皇甫谧《帝王世纪》)

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

燧人、伏羲、神农(谯周《古史考》)

伏羲、神农、黄帝(孔安国说)

五帝

太昊(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

黄帝、颛项、帝喾、尧、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少昊、颛项、帝喾、尧、舜(皇甫谧《帝王世纪》)

篇9:元曲四大家是谁简介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例如关汉卿作品主要是揭露社会黑暗;白朴写唐朝爱情故事;郑光祖写男女的爱情生活;马致远作品则抨击文臣武将,虽思想不同,但都属于杂剧流派。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代表作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

郑光祖,字德辉,代表作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等。

元曲四大家经典代表作阅读

蟾宫曲·梦中作

朝代:元朝|作者:郑光祖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赏析/鉴赏

梦本身就有惝恍迷离的意味,何况是“幽梦”;“幽梦”后着“微茫”二字不算,前方还以“半窗”作为限制。这一先声夺人的起笔,绘出了朦胧、悱恻的氛围。两处“罢”字,见出梦影残存,言下有无限惆怅。使用钱塘歌、高唐赋两个典故,并不表示梦境中出现的女子是妓女或仙鬼,仅说明男女双方情意绸缪,而这种欢会除了梦中以外,生活中几乎不存在机会。诗人故示朦胧,是为了留护这种只有两心才知的秘密细加品温,却也显出不能实实在在地占有的隐痛。

前文是似梦非梦,半醒不醒。“风入”的三句,渡人觉醒,迎接诗人的是现实世界的一片凄清。“罗帏”、“疏棂”、“纱窗”,同风、爽、月这些清晰切近的感觉印象搭配在一起,是对“幽梦”的反衬,含有诗人独处独宿的孤单情味。再入梦已不可能,他却执著地追寻着前尘旧影。缥缈的幻觉中得以如愿,不仅如见其人,而且如闻其声。“梨花淡妆”、“兰麝余香”,补出了“半窗幽梦”的内容,见出幽梦的可恋,也见出诗人的多情。有色有香,却“缥缈”、“依稀”,这种幻觉正反映了梦境在心灵上留下的强烈刺激。当然,妆而淡,香而余,似实似虚,若有若无,这本身就说明了醒后的追忆与梦境的感受已存在着偏差,不用说梦境与生活的实情更是相去甚远。作者虽是不露声色地平静叙出,字外却存着无限的怅惘与伤心。

末尾三句,“唤起思量”不言而喻。“待不思量”是由于思量太苦,也是诗人故作铁石心肠。因为“怎不思量”,爱情的力量岂能抗拒!三处“思量”,经历了一个“一无一有”的曲折,通过这欲罢不能的一笔,更见出了诗人的一往情深与愁绵恨长。

这支散曲题目为“梦中作”,当然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不过从全篇内容来看,当是出梦后回忆时所作。看来这并非作者留梦心切,神智惝恍,产生了错觉;而正是所谓“直道相思了无益”(李商隐《无题》),才故意给它披一件“梦”的外衣。诗人以婉丽的笔墨,借幽梦写情愫,欲处处掩抑心灵的伤口;但天下的至情、深愁,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感的。清人乐钧有首《浪淘沙》,其下阕不约而同,恰恰可以作为本曲的缩影,故抄录于下:

“昨夜枕空床,雾阁吹香。梦儿一半是钗光。如此相逢如此别,怎不思量!”

篇10:水浒传只有五人善终他们分别是谁

水浒传5人善终

关胜

蔡京调兵进攻梁山,关胜杀败单廷珪,单廷珪便投降了梁山。受招安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后,关胜被封为大名府正兵马总管。一天,操练军队之后回家,喝醉了而堕马,因而得了重病,不久不愈而病死。

林冲

梁山泊排座次时,为山寨马军五虎将中排名第二,镇守正西旱寨。林冲为梁山打了许多胜仗,立功很多;受招安后,随宋江、卢俊义征讨辽国、田虎、王庆;征方腊时,在杭州染了风瘫,留在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载后病故,追封忠武郎。

鲁智深

径山大惠禅师最后点评鲁智深的法语是: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后两句“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是佛的所为,是佛才能做到的。这个一生好打抱不平的真汉子——鲁智深死后得到了超脱,成了一个佛。

武松

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武松原籍清河县,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武松最终在征方腊中痛失一臂,最后在六和寺病逝,寿至八十。

混江龙李俊

李俊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混江龙,庐州人氏,原为扬子江艄公,兼贩私盐,是揭阳岭一霸。后参与营救宋江,大闹江州,是白龙庙二十九英雄之一。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二十六位,上应天寿星,担任水军头领。征四寇时统领水军,屡立战功。平定方腊后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成为暹罗国主。

【元诗四大家分别是谁?】相关文章:

1.一年12个月怎么分四季 分别是哪几个月

2.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3.一年级元角分试卷苏教版

4.数学教案-元、角、分的认识

5.《元角分的换算》说课稿教学

6.元角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7.唐朝人韦元甫木兰诗

8.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大家一起分糖果》

9.《元角分小数表示》的教学反思

10.韦元甫木兰诗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元诗四大家分别是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