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经典语录>梁思成的经典语录

梁思成的经典语录

2023-04-28 08:23: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彩色的外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梁思成的经典语录,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梁思成的经典语录,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梁思成的经典语录

篇1:梁思成观后感

梁思成观后感

梁思成观后感

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古迹实在不少,但这些需要人去维护、保护。梁思成正是这样的人,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工作。

看完《梁思成》后知道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是被破坏过的北京城,老的那些建筑都是瑰宝但都被破坏了。想到梁思成说的那句话:”以后再建就是假古董了。“我心里有些泛酸。北京古城被毁了因为那些所谓的苏联专家,但巴黎被保护了因为那群法国人接受了梁思成的规划建议,一个东方大国一个西方大国,为什么差别会有这么大。

梁思成为了破解《营造法则》廓清中国建筑史,自己下乡到田野实地考察;发现了新的'古迹,不怕危险独自爬山高塔顶端进行测绘工作,他为了保护更多的建筑而牺牲自我。真的可以说:他们的学术已经沁到他们的血液里了。

其实看了这么多的《大师》,每一个都是真心为国发展,却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太不公平了。那些都是先知先觉地大学者,却被小人当道,让这个民族失去了本应保护的更好的几千年的文化。

篇2: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一个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阅览室、茶点铺。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可惜一场浪漫梦想被1957粉碎了。北京城墙被拆了,拆得支离破碎,墙橹灰飞烟灭中,北京城墙没了,城墙,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只能留在那代人的记忆中,抑或从泛黄的老照片中依稀辨的出些模样。

纵观梁思成一生,解放前的梁,风华正茂,《营造法式》注解;组建清华营建系,编写《中国建筑史》……一个个的成就,另国人,乃至世人骄傲,中国建筑的艺术,第一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梁思成是极爱国的,解放后,毅然留在大陆,想为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但现实又是残酷的,梁慢慢在各种政治斗争中迷失了方向,学术上几乎再没什么成树,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

梁思成在当时是寂寞的',直到死后,才被给了个中国式的“死后哀荣”,但梁绝对又是伟大的,建筑界的这块丰碑一旦树立起来,不管风雨,也是屹立不倒的,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篇3:《梁思成传》读后感

《梁思成传》读后感

《梁思成传》读后感   读了窦忠如的《梁思成传》,思前想后,总要写点什么。梁思成是伟大的,梁思成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他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除了坚实的专业功底,我觉得,高贵的情与高雅的趣赋予了梁思成特殊的性格魅力,使他能够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旅程中的阳光灿烂和风雨挫折,成就了这位建筑巨人的伟大事业,也奠定了梁林这对情侣爱情的基石。 梁思成尽管是个不乏理智的学者,但也是一个情怀博大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富有激情,干什么事任凭性情支配,不一定时时事事深思熟虑,凭借激情,往往能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干出出人意料的伟业。梁思成对自己从事的建筑事业和中华古建筑怀着深深的情与爱,为保卫北京古城墙,他敢冒大不韪,与当权者争执;他对祖国和人民忠贞不贰,吃多少苦也初衷不改,九死而不悔;他关爱妻子林徽因和孩子,关爱学生,这在很多文章中屡见,在此就不细述了。 梁思成的童年是极为幸运的,他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得以在大自然中畅游。幼时,梁家居住在日本横滨,他经常跟随姐姐思顺到有着长长石台阶的小山上去玩耍。在幽默乐观的父亲梁启超的鼓励下,他们游泳、爬山、郊游、野餐,7岁时,梁思成就学骑自行车,这在当时可是十分超前和时髦的事情。 梁思成的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液,尽管他从事的是一门艰深晦涩的专业科学,但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兴趣广博而高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赢得了伴随一生的美妙爱情和幸福婚姻,也使他在颠沛流离和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勇敢地战胜了人生中的两大敌人――消沉与妥协。 梁林第一次见面,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梁思成后来在回忆与林徽因初次相见的情景时,话语里充满了一种美好和甜蜜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伴随了他终生。而林徽因呢?“如此富有朝气,广博扎实的学识,幽默不俗的言谈,毫无富家子弟的轻浮与做作”的梁思成,同样给年少但较为早熟的林徽因留下了一种深刻而心动的记忆。 对于他们的这种“黄金组合”,《林徽因》一书的作者张清平曾用建筑术语形容:“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手上捧着一本墨香飘溢的《梁思成传》,依然沉浸于阅读好书所产生的那种激动不已的状态中。作品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伟大建筑巨人梁思成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深刻体现出梁思成身上所凝结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出其对中国传统建筑继承和创新的精神。作者语言平实而不乏精妙,理性述说而满含深情,结构宏大而细致入微,情节跌宕而激流奔涌……写得不仅用心用情,而且更为用理、用智,令人感慨万端。

篇4:《梁思成传》读后感

读了窦忠如的《梁思成传》,思前想后,总要写点什么。梁思成是伟大的,梁思成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他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除了坚实的专业功底,我觉得,高贵的情与高雅的趣赋予了梁思成特殊的性格魅力,使他能够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旅程中的阳光灿烂和风雨挫折,成就了这位建筑巨人的伟大事业,也奠定了梁林这对情侣爱情的基石。

梁思成尽管是个不乏理智的学者,但也是一个情怀博大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富有激情,干什么事任凭性情支配,不一定时时事事深思熟虑,凭借激情,往往能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干出出人意料的伟业。梁思成对自己从事的建筑事业和中华古建筑怀着深深的情与爱,为保卫北京古城墙,他敢冒大不韪,与当权者争执。他对祖国和人民忠贞不贰,吃多少苦也初衷不改,九死而不悔。他关爱妻子林徽因和孩子,关爱学生,这在很多文章中屡见,在此就不细述了。

梁思成的童年是极为幸运的,他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得以在大自然中畅游。幼时,梁家居住在日本横滨,他经常跟随姐姐思顺到有着长长石台阶的小山上去玩耍。在幽默乐观的父亲梁启超的鼓励下,他们游泳、爬山、郊游、野餐,7岁时,梁思成就学骑自行车,这在当时可是十分超前和时髦的事情。

梁思成的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液,尽管他从事的是一门艰深晦涩的专业科学,但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兴趣广博而高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赢得了伴随一生的美妙爱情和幸福婚姻,也使他在颠沛流离和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勇敢地战胜了人生中的两大敌人――消沉与妥协。

梁林第一次见面,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梁思成后来在回忆与林徽因初次相见的情景时,话语里充满了一种美好和甜蜜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伴随了他终生。而林徽因呢?如此富有朝气,广博扎实的学识,幽默不俗的言谈,毫无富家子弟的轻浮与做作的梁思成,同样给年少但较为早熟的林徽因留下了一种深刻而心动的记忆。

对于他们的这种黄金组合,《林徽因》一书的作者张清平曾用建筑术语形容: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手上捧着一本墨香飘溢的《梁思成传》,依然沉浸于阅读好书所产生的那种激动不已的状态中。作品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伟大建筑巨人梁思成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深刻体现出梁思成身上所凝结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出其对中国传统建筑继承和创新的精神。作者语言平实而不乏精妙,理性述说而满含深情,结构宏大而细致入微,情节跌宕而激流奔涌。写得不仅用心用情,而且更为用理、用智,令人感慨万端。

篇5:梁思成的经典语录

梁思成的经典语录

1、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2、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3、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4、在较保守的`城镇里,新潮激发了少数人的奇思异想,努力对某个‘老式的’建筑进行所谓的‘现代化’,原先的杰作随之毁于愚妄。最先蒙受如此无情蹂躏的,总是精致的窗牖,雕工俊极的门屏等物件。我们罕有机会心满意足地找到一件真正的珍品,宁静美丽,未经自然和人类的损伤。一炷香上飞溅的火星,也会把整座寺宇化为灰烬。

5、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篇6: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精选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对名门之后、才子佳人的结合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段佳话,他们爱情与事业的完美契合,不论在中国的建筑界还是爱情史上都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笔,更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他们的灵魂执着地生活在理想与爱的世界里。岁月的伤痕与生命的苦难,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却无法抹去他们对爱与美的信仰,对艺术与梦想的追求。柴米油盐的平庸与颠沛流离的苦难,终究没有湮没那“一身诗意千寻瀑”,历经风雨沧桑与人生考验,却依旧是那风韵迷人的“万古人间四月天”。

人们传说着林徽因梁思成不寻常的家世和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惋叹着半个世纪前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与眷恋。众多传奇,让他们离人们更近,而有时,却又像是更远……

最初知道林徽因,是先读到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对林徽因的爱恋,促使我想去了解林徽因。不过那也只是一张张美丽娟秀的照片,以及非凡的家世。这种平面的认识不足以引起我对她有强烈的探究欲。然而,这部纪录片,着实触动了我的心灵,当然不只是林徽因,还有梁思成。

《梁思成·林徽因》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梁林二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时代竞流的过程:赶在中日战争前考察古建筑,赶在解放战争前研究北京城,赶在大运动前整理学术资料。我想处在这种洪流中的人们,大概都有着那么一种敏锐的嗅觉,知道有些机会时不我待,转瞬即逝,便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其中。这更有一点“天降大任”的意味。时代在这时选择了你,便不容你争辩,不容你退却,否则便是时代的罪人。

在梁林那个年代,作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引进西学最主要的承担者,那时的学者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梁林西方游学归来,抱着热情的学术理想,抢救古代传统建筑,首办大学建筑课程,与西方学界互动,发扬中国文化,参与战后建设。其人其事理应为后世铭记。

梁林幼时受传统文化熏陶,及年稍长,赴美留学,归来历经国内战乱动荡,流离失所,走遍大半个中国。于此困境中依然完成不朽之业,利及后人,无愧先祖。这样一份学术坚守,我想除了历史时期下的民族责任感,还有他们与生俱来对美的求知与维护,和永远年轻的好奇心。我想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不过如此了吧。林卧病期间多次怀念与梁同行出游探寻考量古建的经历,条件虽艰苦,乐在其中,可以无恨。

曾经他们走过的祖国山水,不知道还能安放她心爱的古建么?曾经他们测绘过的古建,不知道是否还原貌留存?就像我们或拆去或改建这些一样,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慢慢走了味道。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战争,内乱,将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梦想一次次击得粉碎。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他们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篇7: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精选

梁思成、林徽因对于建筑学子来说一定不会陌生,甚至梁林夫妇是不少建筑学子心目中的偶像。如果你对梁林夫妇知之甚少那就去看《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被他们夫妇“圈粉”。

纪录片一共八集分别是: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第一集的名字为父亲。众所周知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都是那个年代赫赫有名的人物,梁林二人因为共同的政见成为了密友,也给梁思成林徽因两人的姻缘进行了一个铺垫。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女子是否能够成为龙凤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父亲有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对于儿女也希望他们的思想可以是中西合璧的是全新的。在他们父亲的启发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而看到两人一起去宾大就读时,给我震惊的是林徽因。宾大建筑学不收女学生,但是她没有放弃,努力利用所有资源去学习建筑学的林徽因让我极其的佩服,她为了学习建筑学的精神是我需要学习的,作为一个建筑学子我没有做到她的努力的一半我很惭愧。这大概是第一集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了。

启蒙教育大概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我觉得梁林夫妇后来的成功与他们父亲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因为一个良好启蒙教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研究中国古建史是一件及其伟大的举动。在没有观看纪录片之前我并不清楚中国古建史的由来是这么艰难,第二集中有一句话:中国改朝换代之后,皇帝都喜欢毁掉前朝的一切。这个时候可以想象出来梁思成当时有多么的困难,整理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的建筑有多难。梁思成这一举动对全世界都有了巨大的贡献,这让我又一次觉得梁思成对于建筑学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观看每一集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或多或少都会对我有不同的影响。不论是梁思成在整理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他对于古建的绘制的那种精确度是需要有一定深厚的基本功才能够绘制的那么准确,而我也不禁反思,我又能做到多少,我的基本功需要再怎么锻炼才能够向梁思成先生看齐;还是在那个战乱年代,教授学者被迫舍弃那些珍贵的书籍,看到这一集的时候我不禁泪湿了眼眶。因为生于和平年代对于那个战乱年代的不了解,及时看了纪录片我想我也不能感同身受。可是就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这样的精神我想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这已经不是建筑生学习的思想高度了。

纪录片记录了中国建筑史是怎样被收集起来的,记录了中国人是怎样挽回我们的颜面的,也记录了太多太多的辛酸。我想看完纪录片我不仅仅是要学习梁林夫妇、那些学者们的精神,我还要学习珍惜。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好好珍惜!

篇8: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精选

我在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梁思成林徽因这两个名字,只知是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我感觉这8天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而且8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画面素美,配音女音清丽男声富有磁性。里面最有感染力的画面是梁先生等营造学社绘制的中国古建筑的图样。

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第三集佛光,这里的佛光指的是五台山佛光寺,这是我国唐朝木构建筑的可能唯一孤本,但在梁思成林徽因到来之前,佛光寺只是蝙蝠和臭虫栖身之地。这集主要讲述了从1932年到1937年仅六年间,中国营造学社社员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以及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迎来了他们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刻,他们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我最喜欢这集纪录片的原因是第三集既没有第四集的凄惨,也没有第六集的辉煌。而且在林徽因的一生中,这也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亲情、友谊、思索、创作一切都在她的笔下盛开。同时也是在这一阶段,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费正清夫妇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逆转。

印象最深的是第八集古城,古都北京——无以伦比的都市杰作,在“把首都建设成生产城市”的总纲领指导下,妨碍这一目标的一切事物,都面临去留存废的抉择。视频中讲述了很多很多,例如伦敦,巴黎都在革命胜利后早早的拆除了自己的城墙,而梁思成想留住这世界上已经幸存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后杰作,梁先生认为故宫和城墙是一个整体,1951年4月在《新观察》上,梁思成撰文:北京,无与伦比的都市杰作。1952年1月,林徽因在《新观察》开设“我们的首都”专栏,并且向新中国详细介绍北京——这个千年古城的价值。在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受挫后梁思成又开始思考建筑物的民族形式问题,后续又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可以说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梁思成林徽因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关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国的建筑学,写了《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事业上琴瑟和鸣!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从诫”来表达对李诫的崇拜之情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当我看完《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的时候,心中感慨:这是我看过的中国自己拍得最美的纪录片!

篇9: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精选

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中国建筑史》成书于1944年,它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遗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和无知。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在解放时期,梁思成不惧危险将那些一旦大军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建国初期,他们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生中, 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们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办了建筑系,培养了大量的建筑教育人才,为中国当时建筑方面填补了大量的空白。

通过观影我们看到了即便在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贫病交加的梁林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研究依然在病榻上进行。作为最早研究中国古建的学者,梁林二人倾尽一生呼吁社会对中国古建文化进行认知和保护。

这部纪录片除了引导观者欣赏艺术的美好,钦佩学者的毕生奉献,对历史上的失误决策也做了深刻的反思。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学习的欣赏的优秀纪录片。

篇1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精选

这是一部传承历史和文化,充满爱的短片,一共8集和4个幕后故事,每一集我都有所感动,在这里详尽的展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人生。再观看的途中仿佛我也是实地考察其中一员一样,了解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梁思成对中国建筑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他是怎么发现建筑的等等。

林徽因和梁思成实地考察古建筑,为中国建筑业做出巨大贡献。林徽因是一个奇妙的矛盾统一体,她不仅有着作家的敏感细腻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她还有科学家的缜密和求实精神,她的儿子梁从戒曾经说过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只要一离开典雅的艺术沙龙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抗日战争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辗转全国各地足迹遍布山西河北山东浙江等十几个省份200多个县进行实地考古和调研勘测了多处古代建筑遗存和早期照相石窟。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埋没在荒野中的国宝级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并充次加以保护每次考察林徽因都是特别仔细地测绘,度量,她以至诚的态度雕刻建筑着自己的人生美学。

梁思成是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不仅是革命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而且梁思成也是一代建筑宗师,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我觉得梁思成能成为一代建筑宗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妻子林徽因,在林徽因英国留学结束时,梁思成看望林徽因,在两人谈话时,林徽因梁思成介绍了建筑学,虽然当时梁思成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说那是集艺术和工程艺术于一体的学科,随后俩人共同去美国留学学这门学科,1925年梁启超寄给梁思成一本古籍重印本《营造法式》里面详细记载了北宋京城宫殿建筑的营造手册,这本书为梁思成打开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大门。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国后才第一次在中国大学里创办了建筑系这个专业,使它成为一门学科,这时他们才第一次把古代建筑系统地研究一遍。

看完纪录片真的对林梁夫妇钦佩不已。尤其是他们从美国回国后再没有任何建筑书籍的情况下,给各个省的局长寄一封信和两块大洋,信上的内容是帮我把你们当地的古代建筑拍照片邮寄过来,就这样他们一点点收集从零开始整理,从中国的古代诗词中提取有关建筑的知识,另我们钦佩。

林梁夫妇是在民国和战乱时代他们是有着才艺并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他们是中国古建筑的保护者,更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正是他们求真务实不畏艰难的精神才让建筑成为一门学科,我们不仅要记住他们的贡献还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

篇11:梁思成的作文素材

梁思成(19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梁思成是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学教育学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篇12:梁思成的作文素材

梁思成讲课趣闻

梁启超之长子梁思成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代宗师,因其对我国建筑业的卓越贡献,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敬重。同时,出身名门、家学渊源、学贯中西的他,作为我国早期的建筑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启蒙教育。他讲课幽默诙谐、生动有趣,留下了许多佳话。

据梁先生的学生回忆,梁先生讲课注意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讲西方建筑史时,梁先生把雅典卫城中伊瑞克先神庙的女神柱廊上的女神雕像,和我国古建筑中的力士雕像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在讲台上像演员一样,自己做了一个悠闲自若、亭亭玉立的少女姿态,接着又做了一个骑马蹲档式、咬牙切齿举千钧的姿态,引得哄堂大笑,给学生印象极深。

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课堂上,讲到了北京城的前身金中都。梁先生引述了一段趣闻,说金章宗有一天和他的妃子一道散步,两人坐在一个土丘上,金章宗即景出了一句“二人土上坐”的上联。这句上联既抒写了当时情景,又表述了两个“人”字放在“土”上就是“坐”字。这是一种拆字格的对子,是很难对的。但那妃子却应声答出“一月日边明”的下联,既说出“日”和“月”组成“明”字,构成工整的拆字格对仗,又贴切地点出自己在皇帝身边如月伴日的亲密和祥瑞,实在是难得的妙对。学生陶醉地听着梁先生的讲述,但同时又疑惑先生讲这故事的用意。接着就听到梁先生说,一位少数民族的皇帝和宫妃能进行如此水平的应对,说明这个民族汉化程度之深,由此不难推想金中都的规划、建设必然是承继汉文化的传统。至此,学生才明白梁先生讲故事的深意,同时领悟到梁先生讲课的精辟、深刻、睿智、生动。

后来,他作古建筑维修方面的学术讲座。讲课一开始,他首先说:“我是‘无齿之徒’。”满堂为之愕然,以为是“无耻之徒”。这时,梁先生缓缓接上说:“我的牙齿没有了,后来在美国装上这副假牙。因为上了年纪,所以装的不是纯白色的,而是略带点黄,因此看不出是假牙,这就叫作‘整旧如旧’,我们修理古建筑也要这样,不能焕然一新。”把维修与保护古建筑的关系讲得非常形象、透彻,赢得满堂喝彩。

梁思成先生正是用这种生动幽默的方式,为祖国启蒙了一批又一批建筑学界的精英。

【梁思成的经典语录】相关文章:

1.梁思成的故事的阅读答案

2.梁思成的故事阅读及答案

3.《梁思成的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

4.情人节语录

5.毕淑敏语录

6.英雄语录

7.开心语录

8.爱语录

9.哲思语录

10.图图语录

下载word文档
《梁思成的经典语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