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的诗词
“吃一口沙琪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魏浩的诗词,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魏浩的诗词,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魏浩的诗词
作者魏浩为江西省彭泽县太平关诗词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鼓楼钟声》主编
贺殷美生副会长爱女国庆结婚
殷勤妙笔美文生,小康之家物华新。
云蒸霞蔚流泗镇,紫微高照喜临门。
修志感怀
领衔膺主编,校志著书传。
口句求踪迹,斟词话桑田。
筚路蓝缕史,革故鼎新篇。
墨淡才疏浅,瑶章冀后贤。
拜读同窗好友刘胜“流声吟草”有感
离岗休养笔耕勤,和韵赋诗广“流声”。
纵古横今评韵句,闲言碎语话人生。
春花秋月“吟草”趣,绿水青山咏地情。
世事洞明烟雾过,修身悟性达冰清。
拜谒昭贤亭
霞光洒满昭贤亭,瑞霭氤氲露彩虹。
画栋流丹昭钜鹿,雕梁飞阁傲苍穹。
人才济济光宗德,瓜瓞绵绵耀祖功。
灵运子孙多龙凤,惟祈吾族后昆雄。
赞太平----大垅高速连接线
太平大垅水山连,高速相通一线牵。
劈岭斩坡开远景,凯歌处处唱新篇。
祝贺太平诗联学会成立
喜筑诗坛墨客云,贤人广聚老中青。
抒情写景歌华厦,颂古吟今乐太平。
十里和风传雅韵,百花怒放吐芳馨。
鼓楼灵秀多新辈,万紫千红总是春。
贺“鼓楼钟声”创刊
“鼓楼钟声”雅,铿锵越四方。
玉音承古韵,金管奏新章。
野老抒豪兴,儒生泼墨香。
激情歌盛世,椽笔大风扬。
秋旱喜雨
含苞待欲放,久旱遇甘霖。
万物皆欢喜,农夫齐庆欣。
致流泗殷美生会长(藏名诗)
殷勤臻美德,泼墨著人生。
学富五车韵,才高八斗情。
桥头声朗朗,吟苑曲清清。
诗品如人品,海天一碧青。
篇2:送魏大从军诗词赏析
送魏大从军诗词赏析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1 2)“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3 4),“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
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5 6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7 8)“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运用典故:
1“匈奴犹未灭”,指的是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的典故。
2“魏绛复从戎”,魏绛是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陈把魏绛“和”改成“从”,表明了其对当时边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有意思的是,魏绛和魏大恰巧同姓。
3“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4“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后汉书 ·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篇3:《送魏大从军》陈子昂诗词赏析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诗词赏析
《送魏大从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翻译】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鉴赏】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篇4:陈子昂诗词《送魏大从军》赏析
陈子昂诗词《送魏大从军》赏析
《送魏大从军》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赠别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
⑴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⑵“匈奴”一句:前句使用了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犹,还。
⑶“魏绛”句:魏绛(jiàng),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复,又。从戎,投军。戎(róng),兵器,武器。
⑷怅(chàng)别:充满惆怅地离别。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⑸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⑹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
⑺狐塞(sài):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⑻燕(yān)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⑼“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惟,只。
【白话译文】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武则天当政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时间大约在垂拱(唐睿宗年号,685—688年)前后。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篇5:魏霞
魏霞
作者:京 人
Bob Marley在唱:
No woman no cry,
No woman no cry,
No woman no cry,
No woman no cry……
一
下午六点半左右,魏霞准时赴约了。她的头一露出时代广场地铁站口,陈非就迎了上去。
陈非和魏霞在一个餐馆打工,魏霞包外卖,陈非送外卖,因为都是大陆来的,就混熟了。可是出来约会还是第一次。
魏霞眯着眼睛看了陈非一眼,“喝,你至于这么打扮吗,差点认不出来了。”
陈非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西装,系着紫红色的领带,脚上的皮鞋擦得铮亮。
“嘿嘿,这身行头,是我为了找工作面谈买的。看戏嘛,当然要穿好点。”
,一条牛仔布的连衣裙裹出修长、仍然匀称的身材,完全看不出她在北京的女儿小学都快毕业了。
“可惜我十年前不认识你。你那个时候一定更漂亮。”陈非出自内心地说。
魏霞的脸红了一下,打岔说:“快走吧,要不然该晚了。”
“急什么,还有半个钟头呢。”陈非因为自己居然能够让一向沉稳的魏霞脸红,感到很得意。
二
剧院里的灯光逐渐暗下来,《歌剧幽灵》开始了。刚一奏起壮丽、辉煌的序曲,一盏巨大的水晶吊灯就呼拉一声,顺着绳子,从台下一直升到舞台上方。观众席上响起一片掌声。
陈非得意地偷偷看了一眼魏霞。
正全神贯注的魏霞感到陈非的目光,也扭过脸,投过赞许的一瞥。
演出中,陈非的目光时时飘向身边的魏霞,欣赏着她眼睛里反射出的晶莹的光,和笔直的鼻梁、抿得紧紧的嘴唇在幽暗中勾出的侧影。
不知不觉,戏已经达到了高潮。台上传来的歌声陈非耳熟能详:
快忘掉周围的黑暗,
不要再恐惧、受惊,
我在这呢,
绝没有危险,
我会给你一片温暖、宁静。
让我去为你争自由,
让旭日止住你的哭,
我在这呢,
就在你身边,
保护你,为你引路。
陈非但愿魏霞听懂了这歌词。
他在黑暗中抓住了魏霞的手。那只手稍有迟疑,却没有抽回去。
三
“这么晚了。咱们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吧。”魏霞站在剧院门口说。
“我已经安排好了。该挥懈彝?下А?
这是一家很讲究的西餐厅,枝形吊灯下,是雪白的亚麻桌布。
陈非自作主张,把两个人的菜全点了。
“刚才跑堂的'嘀哩噜嘟说的什么?”魏霞笑着问。
“报法国菜名儿呢,谁知道他说的什么。反正我有一定之规,每次都要自己说得上来的那几种。”
跑堂的一会儿又拿来一瓶红葡萄酒,先朝陈非的杯子里倒了一点。等陈非尝了尝,认可地点了点头,才把两个人的杯子都斟上。
“想不到你这个穷学生,吃喝还是挺在行的!”魏霞嘲弄地说。
“这种地方难得来一趟。话说回来,你来美国也快两年了,怎么还在当苦行僧的兴头上。时间一长,人就要变木啦。”
陈非今天晚上特别能说。他商学院快念完了,工作已经有了眉目。对着美人、醇酒,消失了多年的踌躇满志的感觉又回到自己身上。
第一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篇6:宁浩
宁浩,男,汉族,1977年9月9日出生于山西。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和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擅于绘画和剧本创作。,宁浩导演拍摄的小成本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 广受业内外好评,并荣获多项导演大奖,令其成为青年新锐导演;,宁浩执导的电影《疯狂的赛车》以1000万投资成本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这也使宁浩赢得新生代的“鬼才导演”的称号;12月3日,历经四年的反复修改和延期,宁浩执导的新作《无人区》公映。
目录人物经历个人作品获奖记录感情生活收缩展开人物经历宁浩,1977年生于山西太原,曾做过自行车装配工、音乐人、舞台美术设计、广告设计、平面摄影师、摄像师。后就职太原话剧团,其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导演。6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疯狂的石头》让宁浩这位在之前仅拍过几部DV作品的年轻人迅速成为被人关注的新锐导演。 与多数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道路一样,宁浩也是沿着学历的阶梯走过了上学、就业、再考学的人生三步曲,然而恰是朴实而平常的经历,对于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才具有解读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美术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宁浩最先喜欢上的是美术。他对美术的兴趣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四岁的时候,他自己回忆,在很小很小的时候,三四岁的时候,他生了场病,住进了医院,他和病房里的小女孩一起看小人书,尚不识字的他很快就把连环画给看完了,于是就和小女孩一起来临摹小人书。他父母看到他的“画作”后,大加赞赏。而此后他父亲还手把手教他画国画,有意思的是,他父亲自己并没有学过画画。宁浩称他父亲是一个非常手巧的人,曾经亲手做了全家的家具。 美术直接影响到初中毕业后的去向。初中毕业时,他选择去一家中专学美术而不是循规蹈矩地去读高中美术对宁浩的影响还表现在,当他只身一人去北京做北漂时,他美术的底子让他可以凭借给大学生拍写真集而活下来。 虽然后来转方向学习摄影,走上了导演的道路,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是宁浩依然保留着对画画的执着。他认为这无关乎成功与否:“成就这个事看你怎么看吧,我觉得如果让我现在去选的话,我还有可能选择画画。从事你喜欢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宁浩称学美术为一件“有营养”的事,为他后来从事的很多工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养分。
组建乐队
音乐是宁浩在三四岁时爱上画画以后喜欢上的第二种艺术形式。那时候他迅速爱上了崔健、黑豹的音乐,他和几个朋友在中专里组建了一支乐队――“同志乐队”。 这个乐队贯穿了他读中专所有的时间,而且在他毕业后这个乐队还继续存在了一年。这段音乐的实践对宁浩的影响是,日后他拍MTV的时候,由于他特别能理解音乐,因此拍起MTV来得心应手。宁浩因此积累了一批财富,在北京买了一套房,还拍了一部DV。
舞美设计
1992至,宁浩在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未合并升格前为山西电影学院)影视美术班读书。 19,宁浩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太原市话剧团司职舞美设计。那时候正赶上话剧发展的低谷时期,话剧团里人气萧条,演出极少,几乎开不出工资。宁浩只得通过到自行车厂打工、从事平面设计等自由职业来维持生活。
考学
话剧团的这种生活根本不是宁浩想要的,几年后,他只身来到北京求学。宁浩后来回忆说,考学只是为了找个借口“混在北京”,但当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班后,他不知道多年后等待他的是一场疯狂的提升和蜕变。 宁浩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的是大专,专业是导演。学业结束时,他拍摄了自己的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片子做完后随手扔在了宿舍里。当时,因电影《上学路上》成名的导演方刚亮正好和他同租一套房子,碰巧看到这部片子后,方刚亮郑重其事地对宁浩说:“你应该去做导演”。 后来,《星期四,星期三》获得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次成功可以说是为宁浩开启了“电影梦工厂”之门。
电影梦工厂
20北影毕业前,宁浩自己出资,一人担任编剧、导演、摄影,回家乡山西执导了首部电影《香火》。该片在瑞士罗卡洛举行了首映,并获得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之后又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DV竞赛单元“亚洲数码竞赛”金奖。该电影同时被香港艺术中心授予最佳电影,也是圣赛瓦斯蒂安、温哥华、慕尼黑、马尼拉、悉尼、加州、台湾南方影展等其他七大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入选影片。 20,宁浩拍摄的《绿草地》入选当年柏林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并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区最受欢迎奖,该片在纽约上映期间获得了纽约时报的高度评价。 20,宁浩在刘德华“亚洲新星导”计划的扶植下,宁浩拍摄了多线路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同年6月全国上映,在两岸三地引起轰动,受到媒体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并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多个最佳导演奖项。 ,宁浩延续诙谐幽默题材,筹备拍摄《疯狂的赛车》并于20上映,再度受到观众的'喜爱,并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 年3月,宁浩执导影片《无人区》开机。在四年之中六度被传出定档上映,却因题材受限等原因一再拖延,但是还是将上映。 ,担任第四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之一。 208月,宁浩执导影片《黄金大劫案》开机。在这部影片确定开机消息前,宁浩曾开办了一个演员培训班,选拔优秀演员并在其影片中出演角色。4月23日18:00《黄金大劫案》超前上映。 月3日,历经四年的反复修改和延期,宁浩执导的新作《无人区》公映。影片上映首日收获约2200万元票房,创宁浩电影上映首日最高纪录。上映首周收获1.4亿元票房,上映第二周周末两天进账3300万元票房,累计票房已达2.2亿元,也是导演宁浩个人票房纪录最高的电影作品。《无人区》也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个人作品电影作品 年份 名称 职位 备注信息 《星期四,星期三》 导演/编剧/摄影 学生DV电影作品 《香火》 导演/编剧/摄影 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DV竞赛单元金奖 《绿草地》 导演/编剧 入围柏林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 《疯狂的石头》 导演/编剧 首部全国公映作品,成名作,获多项导演大奖 2009 《疯狂的赛车》 导演/编剧 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 2009 《刀见笑》 客串 在电影中客串斗鸡客 《黄金大劫案》 导演/编剧 204月23日超前上映,票房过亿 2012 《桃姐》 客串 在电影桃姐中客串导演 《无人区》导演/编剧国内首部西部公路电影《玩命邂逅》导演/编剧 MV作品 年份 MV 合作者 2003 《Colorful Days》 朴树 2006 《Happy Wake Up》 李宇春 《Mr.Honey》 阿朵 2008 《你是谁》 景甜 2013 《追梦赤子心》 2013快乐男声”全国10强 电视剧作品 年份 名称 职位 《老百姓》 执行导演 《危情出击》 导演 2002 《老山》 导演 2004 《中国式离婚》 执行导演
获奖记录(注:作品及获奖记录部分资料来源)
感情生活宁浩追梦的旅程中,妻子邢爱娜始终伴他左右,让他走出窘境。 一天,宁浩正给人画画,忽然听到边上的条椅上两个姑娘在对话。一个说:“完了,我的生活费花光了。”另一个说:“没事,我的也花光了,别怕,我们不是还有脚有手吗?你瞧人家那画画的,照样能来钱!”后来,那姑娘就成了宁浩的太太。 宁浩说:“虽然我还是很穷,但是,我穷得还剩下一个老婆,这个老婆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这就够了。我和妻子爱娜完全是被绑到一起的,绑着我们的那根绳子叫‘贫穷’。剩下最后一个馒头,你让我、我让你;为了熬过没有暖气的寒夜,一人一口地轮流抿一小瓶二锅头取暖。穷日子让我俩相依为命,这种务实的爱却让我们都觉得心里很有底。” 邢爱娜和宁浩都是北漂,作为两个相濡以沫的70后电影夫妻档,从《香火》、《绿草地》开始,宁浩每部电影两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他们的“奋斗”在这个时代显得非常经典。
篇7:送魏二诗词阅读答案的内容
送魏二诗词阅读答案的内容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8.本诗前两句在写法上或运用反衬,或用字巧妙。请结合具体诗句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2分)
9.诗歌后两句,在构思上虚实结合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2分)
参考答案:
8.答案:①示例一:首句运用了反衬的写法,以橘柚飘香的美好景色反衬友人醉别,突出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惜别之情。示例二:首句一个凉字,生动地描绘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使人感到阵阵凉意的江上环境,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内心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惜别的凄清气氛。
评分: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诗的三四句乃虚拟。诗人借助想象,以忆字领起,虚构了一个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虚幻境界,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6、(1)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5分)
(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6、(1)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填,位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1)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2)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主客移位),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6.下列关于这首诗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醉别江楼橘柚,直叙其事,并交代了地点和季节。
B.江风引雨入舟凉,写出了诗人迎风沐雨的畅快。
C.诗人想象,朋友不久就要到达潇湘,那时夜泊江上,孤月高悬,两岸猿啼声声入梦。
D.末句的长字写猿声,使人想起《三峡》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案:B
解析:这句表现了诗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暗含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而不是题干中所说的迎风沐雨的畅快。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分)
答案: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和诗歌中的关键词据作答。题目送魏二可以看出本诗讲的是送别友人的事,从诗中的凉愁长等可看出表达的是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8.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中的凉字有什么含义?(2分)
9.最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8.(2分)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
诗人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9.(2分)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和友人离去的孤独惆怅之情。
篇8:唐诗诗词鉴赏-《送魏万之京》
唐诗诗词鉴赏-《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
唐代: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色一作:曙)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
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魏浩的诗词】相关文章:
2.魏绛简介
4.《魏公子列传》
5.沈浩先进事迹
6.吴浩事迹材料
7.魏家福语录
8.魏玉娜工作总结
9.金浩根简介
10.《沈浩日记》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