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古诗原文

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古诗原文

2023-01-23 08:31: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圣母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古诗原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古诗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古诗原文

篇1: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古诗原文

年代:唐

作者:苏轼

薄官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后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念为儿童岁,屈指已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

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

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核。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

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

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兄今虽小官,幸忝佐方伯。

北池近所凿,中有汧水碧。

临池饮美酒,尚可消永日。

但恐诗力弱,斗健未免馘。

诗成十日到,谁谓千里隔。

一月寄一篇,忧愁何足掷。

篇2:和子由除日见寄,和子由除日见寄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的意思,和子由除日见寄

和子由除日见寄,和子由除日见寄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的意思,和子由除日见寄赏析 -诗词大全

和子由除日见寄

作者:苏轼  朝代: 薄官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后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念为儿童岁,屈指已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

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

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核。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

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

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兄今虽小官,幸忝佐方伯。

北池近所凿,中有F水碧。

临池饮美酒,尚可消永日。

但恐诗力弱,斗健未免馘。

诗成十日到,谁谓千里隔。

一月寄一篇,忧愁何足掷。

篇3:初秋寄子由 苏轼

百川日夜逝,物我相随去。

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处。

忆在怀远驿,闭门秋暑中。

藜羹对书史,挥汗与子同。

西风忽凄厉,万叶穿户牖。

子起寻裌衣,感叹执我手。

朱颜不可恃,此语君勿疑。

别离恐不免,功名定难期。

当时已凄断,况此两衰老。

失途既难追,学道恨不早。

买田秋已议,筑室春堂成。

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篇4:寄子由,寄子由苏轼,寄子由的意思,寄子由赏析

寄子由,寄子由苏轼,寄子由的意思,寄子由赏析 -诗词大全

寄子由

作者:苏轼  朝代: 厌暑多应一向慵,银钩秀句益疏通。

也知堆案文书满,未暇开轩砚墨中。

湖面新荷空照水,城头高柳漫摇风。

吏曹不是尊贤事,谁把前言语化工。

篇5:《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古诗赏析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

这么多年来,一直像云一样,在飘;偶尔变了雨,亲吻几下大地,经不住太阳的诱惑,终又变回一缕云,接着漂泊。所以喜欢东坡这首诗。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四川眉山人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赴汴京应试。嘉佑二年(1057),兄弟二人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得号“三苏”。特别是二十二岁的苏轼,才华横溢,朝野一片赞美之词,欧阳修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这年四月,因母亲病故,兄弟二人回川奔丧。

嘉佑五年(1060),苏氏兄弟回京,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看来是嫌官小了,兄弟俩瞄准了下一年的制科考试。

嘉佑六年,二人如愿以偿,制试中第。苏轼列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大理评事是掌管刑狱的`京官;签书判官是州府幕职,掌管文书,佐助州官。这是典型的京官下派。苏辙列四等,被推为商州推官,因父亲在京修礼书,奏请留京侍父。

这年冬,苏轼经河南渑池入凤翔就职。苏辙送兄至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为此写下了《辛丑十一月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苏辙回京读到哥哥的来诗,料想他已到渑池,而渑池是他们六年前入京应试经过的地方,于是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骑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辙曾授渑池县主簿,但未赴任,故曰“曾为县吏民知否”。当年过渑池,曾在当地僧舍停留,壁上题诗。如今才过六载,转瞬之间,老僧奉闲已死,壁上题诗也荡然无存。人生渺渺,有如飞鸿踏雪泥,偶然留下一些爪痕而已。这年苏轼才二十六岁,其诗中的沧桑,已如老人。

苏轼这首诗有两处一直让后人垢病,其一为体例,是和诗。苏轼的诗有三分之一强为和诗。历代评论家对此多有微言。

朱熹:渊明之诗所以为高,正为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来。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才高似不费力,然已失自然之趣。

王若虚<<滹南诗话>>:集中次韵至三分之一,虽穷极技巧,倾动一时,而害于天全者实多。

顾炎武:盖所以和人者,其胸中本无诗也。 再一个就是自注,这首诗就有一个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唐人坚持诗应该让作者自己去理解,不能自注诗意。 这两点也是宋诗的通病。

篇6: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 苏轼 类型:答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赏析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篇7:和子由苦寒见寄原文及赏析

苏轼〔宋代〕

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

三年吾有几,弃掷理无还。

长恐别离中,摧我鬓与颜。

念昔喜著书,别来不成篇。

细思平时乐,乃谓忧所缘。

吾従天下士,莫如与子欢。

羡子久不出,读书虱生毡。

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

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壖。

庙谋虽不战,虏意久欺天。

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

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

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

译文:

人生到不了一百年,如今我们一别已经整整三年了。我能有几个三年啊,过去了就永远失去。而别愁能够让人更快的衰老。想以前总喜欢写信,可自从分别后,离愁让我不忍动笔。想起以往的欢乐,此时却被忧愁缠绕。我交往了许多朋友,但都不相处得愉快。只有你读书最是勤奋,昼夜不离出席,以致坐毡上都生了虱子。你如果你要入世,一定要有一番大的作为。自从朝廷和西夏达成了妥协,一些有识之士常为边防忧虑。朝廷放松了戒备,可西夏却总是肆意骚扰边境。如今陕醮解了有志的.勇士,个个穿着漂亮的皮袍。买了上好的骏马,用宝石装饰宝刀,准备从征。何时我也能够随他们一起去,定要与强虏对阵应战。

注释:

①一别:指嘉裙六年苏轼与苏辙自汴京分别后。②缘:缠绕。③塞壖:边境上的空地。④庙谟:朝廷的决策。⑤山西良家子:当时的北宋朝廷采纳韩琦的建议,在陕西诸州招义勇,得十五万余人。⑥周旋:对阵应战。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篇8:中秋月寄子由,中秋月寄子由苏轼,中秋月寄子由的意思,中秋月寄子由赏析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苏轼,中秋月寄子由三首的意思,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赏析 -诗词大全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作者:苏轼  朝代: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

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

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尽

天风不相哀,吹我落琼宫。

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虫。

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

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

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喁。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与子由会于此。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F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

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归饮,念我向儿说。

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

(舒焕试举人郓州。

)郑子向河朔,(郑仅赴北京户曹。

)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

(顿起来徐试举人。

)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

(今日得赵杲卿书,犹记余在东武中秋所作《水调歌头》。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故人史生为余言:尝见海贾云中秋有月,则是岁珠多而圆,贾人常以此候之,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篇9:华阴寄子由,华阴寄子由苏轼,华阴寄子由的意思,华阴寄子由赏析

华阴寄子由,华阴寄子由苏轼,华阴寄子由的意思,华阴寄子由赏析 -诗词大全

华阴寄子由

作者:苏轼  朝代: 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

腊酒送寒催去国,东风吹雪满征衣。

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

里堠消磨不禁尽,速携家饷劳骖W。

篇10:初秋寄子由,初秋寄子由苏轼,初秋寄子由的意思,初秋寄子由赏析

初秋寄子由,初秋寄子由苏轼,初秋寄子由的意思,初秋寄子由赏析 -诗词大全

初秋寄子由

作者:苏轼  朝代: 百川日夜逝,物我相随去。

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处。

忆在怀远驿,闭门秋暑中。

藜羹对书史,挥汗与子同。

西风忽凄厉,万叶穿户牖。

子起寻W衣,感叹执我手。

朱颜不可恃,此语君勿疑。

别离恐不免,功名定难期。

当时已凄断,况此两衰老。

失途既难追,学道恨不早。

买田秋已议,筑室春堂成。

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

【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古诗原文】相关文章:

1.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初秋寄子由,初秋寄子由苏轼,初秋寄子由的意思,初秋寄子由赏析

3.《和子由渑池怀旧》古诗讲解

4.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赏析

5.苏轼《行香子·丹阳寄述古》赏析

6.苏轼古诗

7.方山子原文和翻译

8.颍州初别子由,颍州初别子由苏轼,颍州初别子由的意思,颍州初别子由赏析

9.和萧郎中午日见寄,和萧郎中午日见寄徐铉,和萧郎中午日见寄的意思,和萧郎中

10.文言文李寄翻译和原文

下载word文档
《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古诗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