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中国当代诗
“龙创天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第三册中国当代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第三册中国当代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第三册中国当代诗
第三册中国当代诗四首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 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从而为全诗的高潮作了准备。“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
篇2:《中国当代诗》
中国当代诗三首
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勒索我,
要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
发现相同的噩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
一道道畏缩的月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
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1.意象诗往往具有哲理美,因为象征手法加强诗的理性力量。诗中的“墙”象征着什么?
2.诗中说,“呵,我明白了”,诗人明白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说的象征。
(2)“呵,我明白了”是指诗人明白了应该首先战胜自己,克服妥协心理、恐惧心理,这样就不会为传统的墙所围困,而且还有可能冲破传统,改造传统。
一、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
篇3:中国当代诗
中国当代诗三首
.教案示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幸福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教案点评: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案示例
《致橡树》
导语:我国的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挣脱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的《凤凰涅 》,臧的《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的《死水》,徐的《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现的朦胧诗,虽然未能成为主流诗,但其影响和价值也不容低估。面且这些诗歌虽不如“战鼓”,“号角”式的佳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对这类具有含蓄美的诗作,兴趣越来越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
一.关于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二.朦胧诗简介: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他们是一群在十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例:《老马》与《致橡树》对比印证“朦胧诗”的两大特点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直往心里去,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析: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几近分行的散文化格式,单一的老马意象表达出各阶层的人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各种物质重负和心理重负。而《致橡树》则不一样。
三,思路分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我如果爱你不应该怎样“爱?应该怎样“爱?诗人循着这样的思路,以“不,这些都不够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前面讲过,朦胧诗的特点是不是单一意象,而是多个意象的迭加,使读者有广阔的想象有空间。这首诗舒婷在表达对爱情本质的思考和理解时,不是以单一层次的形象来示人,而是巧妙地以橡树象征女性所爱恋的男性形象,通过作为女性形象象征物----“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不同的对应、配比关系,营造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明确在告诉人们自己所批判的,所礼赞的爱情格式.
四.结构分析
1、分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 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 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 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
篇4:中国当代诗
中国当代诗四首
教案示例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width=468 bgColor=#ffffff>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幸福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篇5:语文 -中国当代诗
语文 -中国当代诗四首
.教案示例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教案示例2
《山民》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会诗歌蕴藏的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真正思想解放的呼唤。
(2)品读本诗平淡直白的语言,了解纯客观的叙述性的口语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领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手段:诵读法、比较法
设计思想:
《山民》这首诗的表现形式是富有个性的,这种形式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浮于诗歌表面的粗略接受。如此,就不能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诗的独特表现形式,通过拓展阅读来加深对本诗深刻内涵的理解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山吗?山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是新鲜的、有魅力的,但对一个长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讲,感觉却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韩东所写的`《山民》如何表达对山的感觉。。
二、品读学习《山民》
1.教师诵读诗歌,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
明确: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2.学生诵读诗歌,思考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明确:“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3.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
明确: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4.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你认为诗人用这首诗重在表达什么?
明确: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5.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三、拓展学习
1. 以《〈宽容〉序言》中的守旧老人与《山民》中的山民相比较,谈出个人的理解。
2. 品读王家新《在山那边》,比较两首诗塑造的不同的山民形象。
四、小结
五、作业:
结合《山民》一诗,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识”,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山民
韩东
山海
“想”“遗憾”
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
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计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幸福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略自然之美,认识人类创造的永恒。
(2)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质朴流畅。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深厚凝重的意蕴
【第三册中国当代诗】相关文章:
1.中国当代诗歌
4.第三册数一数
10.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语法精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