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诗经》读后感字

《诗经》读后感字

2022-09-15 08:41: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每天吃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诗经》读后感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诗经》读后感字,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诗经》读后感字

篇1:《诗经》读后感字

《诗经》读后感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第一首诗,也是我认识诗经的第一首诗。这首爱情诗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思恋不已,却又追求不到。相思至极,便产生幻觉,仿佛已经同那姑娘结为夫妻,享受着快乐的生活。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以爱情诗为其最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距今约30了,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其中爱情诗就有80篇左右。这些爱情诗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个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烙印。

《诗经》中的爱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展示了完整爱情的过程,凡属恋爱婚姻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悲欢离合,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在这里,既有初恋时的甜美羞涩和砰然心动,如:《诗经·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宛丘》描写对一位跳舞女子的暗恋,但这样暗恋是一种无望的相思,不过这相思之中双含着一种理解,对女子无论冬夏的舞蹈的一份同情。暗恋是一种很特别的经历,暗恋就是单相思。古龙曾经说过:爱的本身没有错。无论如何,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都不是错,只不过暗恋着一个人时,心里会有那么一丝丝的甜蜜,也还带着一丝丝的心酸 。暗恋是一种特殊的初恋。

当然,历经初恋,就有热恋时的激情澎湃和海誓山盟和沉迷于爱的忘乎所以、欢乐飞扬。“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诗经》里的《卫风·木瓜》。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原“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在古人眼中,玉石恒久长远,象征爱情,赠送玉石无疑是传达情人间的“山盟海誓”,正所谓情到深处无怨尤,爱到忘情近佛心,玉石此时代表着一种“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忠贞情意。恋爱中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即使每天朝朝暮暮,相依相守,仍觉得时间不够,恨不得片刻不能分离,然而,分离又偏偏不是我们能掌控的。由此,和情人分离时才会感到切肤的思念和牵挂。《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正是表达了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月下相思,沉迷其中。当然更有爱无所爱的无可奈何,恋爱过程的现实场景和具象细节等等。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纯粹的,没有杂质,也没有功利成分。《诗经》中的恋爱男女不会去考虑什么地位、名分、金钱或者社会舆论的谴责,他们只是带着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去寻觅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相互试探,得到了爱的回应之后,就有了幽期密约,有了铮铮誓言,从此夕阳下,他们如影相随,共同品味爱情的甜蜜。

在《诗经》那个时代,礼教已经开始萌芽,婚姻大事已经不再是完全自由的了,现实开始给人们的感情增加束缚。虽然这些少男少女懂礼、知礼,但为了真爱,他们可以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要拒绝无理的要求,反抗强制的安排,甚至叛离家门,去追求真正的幸福!他们在《诗经》里悲叹着,反抗着,表现得刚强果断。可以说,《诗经》里的爱情诗,诗经上就是表现了一种对爱的追寻过程,从憧憬到初恋、从热恋到结婚、从分别到思念、从起**到遭遗弃的婚姻生活的全过程,在《诗经》里的爱情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这些诗都带着春秋时期我国早期社会先民们相对自由的生活痕迹,基本上比较完整地显现出了爱情生活的真实面目。《诗经》中这些来自远古的爱情歌唱,在今天仍放射出迷人的性情魅力,他们是一首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淳朴,烂漫自由,琅琅上口,传诵不衰!

篇2:《诗经》读后感1000字

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考磐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勿谖”,记得当初是因为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才得知有这么一句的,郭襄对多年前的杨过难以忘怀,心中早已是一滩死水,然而在少林寺与何足道萍水相逢时却因为这一句和那琴声而心中顿起涟漪,不能不说是诗文的魅力使她迷醉。“考盘在陆,硕人之轴,独寐独宿,永矢勿告”,她留下这样一句而去,剩下的只能是一段没有下文的露水情缘,然而这段我看很多遍还是无法完全明了个中真意,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吧。

当然,诗经中所有的不只是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句子,还有对国家的忠志之誓和对人民的怜惜之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你听,这是战士上阵杀敌前发出的吼声;“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你看,这是劳动人民对剥削压迫者的怒目睥睨。连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上和挥汗如雨的伐木场上都能作出如此佳句,谁敢说生活中不能有艺术呢?今天我们过着一天天丰富多彩的'日子,却在不停地喊着无聊乏味,只能从一些低俗且毫无意义的糟粕中咀嚼着那些被别人嚼过无数次的笑料,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只有认真探究生活的本质,才能获得生活的乐趣,不然就只能在一阵阵机械的笑声中糊涂地过完一生,而丝毫不明白自己究竟在乐呵些什么。

记得去年在网上看见一个关于“七月流火”说法的笑话,说的是某位大学领导引用七月流火这句本是《诗经》中描写天气转凉的句子来描述当时极度炎热的天气,这件事一直为世人所笑话,但是也不能只是一味怪那位领导错用,我们应该反思,错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应该是遗忘,是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漠然,对过去的抛弃,不只是这位领导,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在一次次地犯着类似的错误,大家正在慢慢忘记我们的经典,抛弃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宝珠玑,我觉得这才是最可怕的。

为了唤起大家对这块宝藏的重视,我觉得有必要再次介绍一下《诗经》,虽然在初中高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学过。为保证无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通,结果如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像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当你彷徨的时候,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助的时候,也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法找到自己人生坐标的时候,《诗经》可以让你安静下来,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围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诗经》,她是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良书,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寂寞和不舍之情,人世间的背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们懂得了真谛,学会了怎样去面对,叩问自己的“心”,人来世间为了什么,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诗经她能让人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真心希望我们中国人都能读诗经、传颂诗经,学习诗经这本代表了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她可以充实我们的内心,我们才不会丢失自己的民族魂。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继往开来展望明天,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才会有希望,我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纯真干净的《诗经》怎叫人不爱,她宛如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是生长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长成的少女,那么的自然。留下永恒的芬芳。

篇3:诗经读后感1000字

在经典阅读中追寻生活的诗意

每个人都有诗性,都沉睡在慢慢的阅读路上,等待被唤醒。而《诗经》就叩响了我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

《诗经》犹如中国的《圣经》,虽一篇短短数十字却承载了深厚的文学底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王小波说过:“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初识《诗经》,缘于一部电视剧,剧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关雎》却深印脑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桥上,手持折扇,抹额垂下,眼含笑意,一边摇头一边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声沉醉,仿佛在抚摸着沉醉在春风里的柳枝。那一景,朦朦胧胧,却让我的笔端开始有了一丝画意。

再见《诗经》,是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见了两鬓霜华,相互依偎,那么美好,那么让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给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诗情。

而今,深交《诗经》,是在背诵“我爱记诗词”时,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简短的诗词,饱含的深切祝愿,让我动容,古人真情流露那么朴实,又那么雅致。

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诗经》,闲时读读品品。读来,发现《诗经作文wWw.ZuoWenwang.Net/》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的,为什么呢?疑惑在我脑海中盘旋,促使我顺着诗句,浮想联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好像听见了来自一位久经沙场,身体千疮百孔的战士,豪饮一坛浊酒后略带醉意的嘶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让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站在城墙上,穿一身素衣,青丝舞动,望穿秋水,却不见意中人的女子,低低吟着“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使我领略了一幅人民繁重劳作的风俗画,她们劳累的神态好像在哭吟着一段沉重的历史……

这么看来,当时不论身份地位,谁都可以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而现今,我们的诗意,哪里去了?

这一角,大多拿着手机,那一角,大多敲击着键盘,都沉醉在忙碌中,忙着追求金迷纸醉的生活,忙着捕捉灯红酒绿的喧嚣,独独抛弃了那份本应在骨子里的诗意,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静下心来,慢慢翻阅一本《诗经》,倾听来自古代民间那些朴实无华的劳动者的故事,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都在《诗经》中浅浅吟唱。

愿《诗经》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读者的灵魂,永远憧憬着“诗和远方”,寻找生活中的诗意。

篇4:诗经读后感1000字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的诗比唐诗,宋词,元曲多了几分轻快活泼,宛如轻快灵动的少男少女,带着几分自在的心意,随性哼唱,却不经意间,流传千古。

你可曾记得那河州边飘扬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离爱情最近的鸟。近在它“关关”的叫声。如果有一只鸟儿叫了一声“关”,另一只鸟儿会马上应和一声“关”,一呼一应紧密相连且短促响亮。听到这“关关”的叫声,又见河州旁采荇的意中人,怎会不心动呢?他的日思夜想,对她的无限眷恋,都化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只愿,她不拒绝你,你亦接近心中期盼已久的幸福。

有种思念是河州旁可见可想的采荇少女,另一种思念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蒹葭丛中迷蒙的身影。

那个她,一会儿在水边,一会儿又出现在水之州,朦胧的轻烟使她若隐若现。秋水凝结的白露在清晨更为清透,映着她的身影。那遥远的人永远无法触及。我要穿过河流去寻找她,可是河流险阻,挡住了我的去路。有时仿佛再往前跨一步就能接近,可向前一步后她又出现在了更远的地方,呼唤仍在耳畔响起……她仍旧在水边,而我却触不到她。河道依旧绵长。我用尽一生执着于一场没有结果的寻找,你最终在遥不可及的远方。没有停止,没有悲哀。仿佛已过千年,一生终了。

听说这世间除去思念,还有承诺。有一种承诺叫做《击鼓》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那么深沉无望的爱情,一个渺小的士兵,他的爱情,在宏大的战争中是那么不值一提。他无能为力,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去。即使只是每天吃着粗粮,身边有妻子温暖的陪伴也好啊,总不如现在,排着队去战场迎接死亡。

在一场场骇人的战争中,多少人无望地死去,而我幸存下来。可我的心里却只有对你的思念和忧伤。我多希望哪天,我可以牵着你的手,亲口向你说出这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请你原谅我,我们之间生死的距离太遥远,你我的别离太长。

忧郁苍凉的《击鼓》,生死的誓言,是因为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意,初嫁的欢喜。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般。

你艳丽的脸衬着娇艳的桃花,带着欢喜,带着期盼,盼望着以后的生活。你着上华服,竟是美得让人移不开眼。你哼着欢喜的歌,如一道光,照亮了这一方天地。你带着满心的欢喜,踏入一个新的家庭,且是“宜室宜家”。这是所有人对你的美好期盼与祝福,你亦是如此安然静好。

《桃夭》就是这样一首简单的诗,不刻意着韵脚,简单又随意,可又是后世无法超越之美,写尽了先秦时代的人民用最美好的祝愿对女子的期盼。女子既是如此安然静好,想必对方也是真心付出吧。

愿我再见你时,你仍是桃花灼灼的极盛容颜,仍有小乔初嫁时对未来的无限期盼与喜悦。与温润美好的郎君,携手度过这漫漫人生。

《诗》三百,思无邪。《诗经》里的故事,确是前世无邪的记忆,极其清澈美好,如同淡茶花香,不芳艳夺人,细细一品,余味悠长。

篇5:诗经读后感1500字

关于诗经读后感1500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他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诗经》。自那以后,我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这是一首情诗,含蓄的表达了古代人的思想情感,这便是我对其的第一印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诗经的美妙神秘的意境。

这首诗歌曲调优美,朗诵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他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效果,突出了主人公坚持不懈,不断进取的精神。诗中描绘的“伊人”也给予了我一种高深莫测,琢磨不透,高贵优雅的气息。

通过诗经中的这两首诗歌比较,我发现了诗经的特点——以抒情诗为主,表现出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涵义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使我感觉诗经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所体现的巨大艺术魅力。

读了诗经之后,我仿佛体会到了诸葛亮的心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在诗经中处处都有所体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那一句句流芳百世的名句,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他们仿佛一盏盏黑暗中的明灯,在我彷徨无助时,点亮了我心中的黑暗,照亮了我前方的路途。

《诗经》,大多是情诗。一直觉得诗是相当沉闷的,拘泥于形式,可却没想到诗也是可以那么美的。用那些简单的、短小的句子,勾出一幅幅明媚的画,也有活力,甚至也潇洒也浪荡也有那些不羁的情爱。

其实真的很难说自己喜欢诗经,因为即使有注释,有辞典,还是很难读懂《诗经》当中的每一个篇章。明白《蒹葭》那种经典桥段那是自然,可是其他,真的却是无能为力。 读《诗经》的时候,真的是花费了不少功夫。去了解一篇篇诗文背后的故事,开始了解中华文化,了解民族风俗,同时也被那些在现在看来属于天方夜谭的痴情男女。

《诗经》终究还是美丽的,可是却被误解。后人对于它的解释,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偏差的。甚至因为重男轻女而隐瞒或篡改作者的名字,也许是出于好意,可是这样的《诗经》,却是变得拘泥。可是它却还是依旧美丽,无论是身处那些条条框框之中还是于我们闲来无事的翻阅。每一个人读到它的时候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心境而对它产生不同的理解诠释。 我最喜欢的篇章,是《诗经》中“邶风”里的《击鼓》一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好美好美的一句话,比起“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更多了一份平淡温馨;比起“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更多了一份羞涩含蓄。

让我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真的是很美,问世间,能有几多人从相识到死去仍是相爱的?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又能支持到最后?从来就不相信山盟海誓,总是笑肥皂剧里面那些人白痴的守着一句誓言始终孑然一身但却被背弃。可是,这句话,我信。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只是最普通的情和爱。为什么要结婚呢,只是因为要相爱的两个人一直在一起。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不重要,即使你变成了老太婆,我变成了老头子,即使你开始长皱纹,我开始发福,这些都可以不重要。因为我不在乎,我在乎的,仅仅是我会和你一直在一起,我们会一起慢慢变老,一起面对所有的所有,这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很久很久后的一天,我会发现,慢慢的,我的眼睛变得有点像你的眼睛;你的微笑也变得有点像我的'微笑;我们走路的步伐变得一致;我们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像……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是那么的默契,因为我们一起度过了那么那么多。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真正的做到呢?

诗终究是诗,也许诗是事实,又也许,只是那些古人寄托的美好情感。那些美丽的愿望,那些美丽的惆怅,那些美丽的忧伤,不仅仅是存在诗中的,也让读它的人为之心动。

《诗经》里充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尽管它也许需要花一些时间去读懂,尽管有很多人认为不值得。

《诗经》,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书的心灵相遇,也是如此欢欣。任何时候打开《诗经》,都有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扑面而来,那里有初民们淳朴温厚的气息、草木葳蕤的光泽、细致而婉转的相思、隐约而美丽的情怀??诗中邂逅相遇的那些“巧笑倩兮”的良人、“在水一方”的美景,让我如醉如痴。

流;有“颜如舜华”的女子,也有“赠之以勺药”的男儿。你可能“有女同车”,心情大好;也可以“执子之手”,期盼相守到老。大凡热爱文学的人,多少都有点《诗经》情结。但经过三千年来各种各样研究者的诠释、解说,《诗经》愈来愈演绎成一部意识形态的解说词。面对虽文辞优雅,但古奥、晦涩、注解繁复的《诗经》,大多现代人仅浅尝辄止,只知《诗经》美,但不知其所以美,难以领略其中的真味。再一提到《毛诗正义》、《诗集传》一类,就像是宝玉一不留神撞见了贾政,兴致先减了大半。说自己喜欢《诗经》的,多数只是喜欢《蒹葭》、《关雎》等篇章中的个别句子罢了。

走回《诗经》的时代,将心比心,以饮食男女的素朴心来领悟,才能了解《诗经》中的真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长达五百年的岁月风尘,或浅吟低唱,或钟鼓齐鸣,颂声煌煌。与今天诗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在那时,它既是礼仪,又伴和着最华美的乐章,既高贵也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诗比历史更真实。”那些读起来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句子,都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来,是最朴实、最真挚的歌唱。《诗经》时代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我们的祖先在田地山野之中、湖泊河流之畔、街巷居室之侧,采摘着快乐、忧伤和梦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些古老文字并没有在岁月风尘里发黄,其所表述的情感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盛开如花。在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与《诗经》之间虽有近三千年的时间阻隔,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怀着素朴之心触摸《诗经》,性情的温度还在,情感的湿度还在。《诗经》不是来自远古的“语言化石”,它像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古莲子一样,只要有适宜的阳光、温度和水分,今天的我们仍可以让她发芽、开花。无论“今夕何夕”,若你游走在《诗经》的层峦叠嶂间,总会发现文字背后似乎裹藏着熟悉又亲切的灵魂。

篇6:诗经读后感1000字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对内心的呼唤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又有多少人被爱上是因为纯爱情本身的驱使,而不是对物欲的追逐。当爱情可以用物质来衡量,贴上价格标签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么?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寻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我想是因为我们怀念了。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怀念诗中那一片月光,那一个人,怀念那一份纯纯因感动而生的思念。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飞鸟游鱼、芦苇野花、潮涨潮落、月盈月亏吟出真切的生活,表达出最本真的感情。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纯真无邪,生活也可以这样恬静和谐,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的和谐共生。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欲望太多的现代人,到头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怀念古人,不知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习古人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篇7: 《诗经》读后感1000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许许多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诗经》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里的爱情是华夏儿女最古老的悠悠恋情的见证。这些爱情里,都是如此简朴、自由,却奔放、热情。又或是委婉、朦胧。比起唐宋华丽浮艳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更能使人在平静的语言文字中浮想联翩,似乎身临其境,更为这此爱情故事感动万千。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躅。”调皮的小女子与男子约肢,却藏了起来,男子见不到女子,又是着急又是无奈。其实女子就躲在城边一个小角落里,看着不知所措的男子边笑着。“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我爱的不只是荑草,而是我所爱的女子。这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单纯男子的心里对白。《静女》里的女子并不是娇生惯养的贵族千金,而是一个渴望自由的调皮可爱的勇敢女子。男子则是如此痴情质朴,憨厚老实呢。这样的爱情是如此的单纯、自由,就是短短的语句中让我回味无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男子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梦中情人,她是如此的美丽,又可望不可得。《蒹葭》全诗整齐的句式,描绘着男子追随着“伊人”移动。这是如梦中仙境般奇妙,朦胧,却可惜不可及也。让人仿佛致身境中,深深体味着诗人那凄婉的心情,却又不顾一切努力的追寻,那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情感世界阿!

前两首是古代人们对理想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而《氓》却包含对于现实背叛的痛恨与无可奈何。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贸丝来,来即我谋。”男子热烈地向女子直白表达心意到“以乐车来,以我贿迁。”男子与女子终于如愿相恋成婚。而结局却出乎意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简单的话语,吐露出因社会男女不平等婚姻带来的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这也是古代许多妇女在自由和婚姻上悲惨命运的缩影。

《诗经》中的爱情,或是理想或是现实,或是自由或是无奈。却都让人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越是如此质朴的承诺,越是感动了现代繁杂的心。

当你能处于繁嚣都市一角,一杯清茶,一本《诗经》。仰望静空朗月,遥感春秋前史的花好月圆,那简单、淳朴、率真的感情跃然而起。放眼当前的爱情唯金论横行泛滥,难道不更让人对古人钦佩、更引人神往?

爱情本就应是真诚,简单才是最美!

篇8: 《诗经》读后感1000字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篇9:《诗经》读后感1000字

古典的传承_《诗经》读后感1000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我和诗经的的缘分起源可以说是从这句话开始,第一次的阅读不自觉的被它所吸引,又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在一本读刊上看到它,便对它回味无穷。

带着这种感情,走到书店前,停下脚步,只是为了在书的海洋里来寻找我期待已久的《诗经》。当我翻开了那本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底蕴的古书时,我才发现自己了解的有多么浅显,还有多少的诗词和经典等待着我去发现。读起悠扬的诗词,感受着每一首词带给我的哀转与凄切,感受着每一幅呈现在我眼前的画面,或许是一对有情人即将分别,或者是黄发垂髫的孩童在我眼前奔跑,又或者是年过花甲的老叟老媪在田间耕种……让我更加感叹的是作者可以用寥寥数语便可以将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呈现在我眼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词将桃花的明艳、生动与美丽融为了一体,描写一个美丽的姑娘在阳春时节出嫁时的幸福情景。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汉武帝的李夫人,当年有她哥哥为她所写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来形容她容貌的美好,但是我却觉得用这句词不光可以作为赞词,更可以来形容她的容貌。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这句。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妙。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像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桃花的寓意除了可以用来形容女子,同样可以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情感,比如爱情、友情以及那些不慕名利但求潇洒一生选择归隐的诗人们,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见证了汪伦和李白的友情。我觉得桃花代表着的更是一类人的心境,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将自己此时的心境融入到了这幅农家景色中去,相比较《诗经》的直接抒情各有各的韵味。

《诗经》这本书不同于以往我读过的任何一本,在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生动、令人回味无穷的画面时,更是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体现的淋漓尽致,不禁让我潸然泪下,感触良多。作为现在的我们当然不可以做到想起每一首诗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但我们却可以用心去感受每一首诗,感受它所想要表达的更深的境界。

《诗经》一书写尽了人世间的繁华,也写清了人心的所向,它会是一本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就让我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真正去品味中华的经典以及那来自远古的声音吧。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1000字范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的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深度。

读《诗经》有感1000字

如初

――――读《诗经》有感

悠扬而婉转的歌谣,唱尽了西周至春秋的风华,最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由此被颂扬,我们应当庆幸这一部《诗经》的流传,因为读诗,能让我们的心灵纯净,回到最初的起点,无关于任何的事物,从此心境安宁,与尘世的浮华分离,独享着心灵一隅的心安之处。

《诗经》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风格朴实自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并率真的表达了思想感情,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由此可见《诗经》是一部可读的可深入体会的儒家经典。

孔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大量的阐述了纯洁的爱情,有朗朗上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有“?b则异室,死则同穴”的无怨无悔??????没有任何的掩饰,这就是爱情的纯洁与美好,而这恰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同这爱情一般美好,无谓世事的变迁,它依旧与《诗经》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简单的含义,它是那样的熠熠生辉,仿佛是夜空中那颗明亮的星,照亮我们前方的路,指引我们前行。

孔子又云:“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那纯洁美丽的爱情,更甚于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诗经》也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君子处事,应当投桃报李,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作为君子应当有如美玉一样温润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当同仇敌忾,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中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品质,它犹如傲雪寒梅,在风雪之中傲然挺立,这是来自于中华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挠。我们的传统文化由先人传承,历经曲折,却依旧没有埋没于历史的长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就在一词一句中传承下来的,由诗至词而曲,漫长而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慢慢传承、几经沉淀。而以现代来讲,传统文化是璀璨的,但传承是艰难的,因为现在的人们,由于生活在这繁华而喧嚣的城市中,浮华早已改变人们,于是,人们的内心的浮躁毁了一切。所以,传承传统文化便越来越艰难,心中的平静越来越难求,但读《诗经》便可抚平人们内心的浮躁,因为《诗经》是最初始的。它没有任何的华丽的装饰,可它依旧是璀璨而华美的,依旧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因为这就是它的本质,最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本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来讲,初心是最为可贵的,亦是最难得的,若初心不忘,传统文化便不会中断。

《诗经》这一本书中,也许有着我们从未见过的字,有着难懂的意思和深远的意味,但也许就是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静心读诗,你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会有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这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笔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四字成诗,四字成言,言尽一切,悠扬深远,唯愿这一切美好如初。

篇10:中学诗经1000字读后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我和诗经的的缘分起源可以说是从这句话开始,第一次的阅读不自觉的被它所吸引,又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在一本读刊上看到它,便对它回味无穷。

带着这种感情,走到书店前,停下脚步,只是为了在书的海洋里来寻找我期待已久的《诗经》。当我翻开了那本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底蕴的古书时,我才发现自己了解的有多么浅显,还有多少的诗词和经典等待着我去发现。读起悠扬的诗词,感受着每一首词带给我的哀转与凄切,感受着每一幅呈现在我眼前的画面,或许是一对有情人即将分别,或者是黄发垂髫的孩童在我眼前奔跑,又或者是年过花甲的老叟老媪在田间耕种……让我更加感叹的是作者可以用寥寥数语便可以将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呈现在我眼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词将桃花的明艳、生动与美丽融为了一体,描写一个美丽的姑娘在阳春时节出嫁时的幸福情景。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汉武帝的李夫人,当年有她哥哥为她所写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来形容她容貌的美好,但是我却觉得用这句词不光可以作为赞词,更可以来形容她的容貌。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这句。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妙。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像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桃花的寓意除了可以用来形容女子,同样可以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情感,比如爱情、友情以及那些不慕名利但求潇洒一生选择归隐的诗人们,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见证了汪伦和李白的友情。我觉得桃花代表着的更是一类人的心境,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将自己此时的心境融入到了这幅农家景色中去,相比较《诗经》的直接抒情各有各的韵味。

《诗经》这本书不同于以往我读过的任何一本,在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生动、令人回味无穷的画面时,更是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体现的淋漓尽致,不禁让我潸然泪下,感触良多。作为现在的我们当然不可以做到想起每一首诗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但我们却可以用心去感受每一首诗,感受它所想要表达的更深的境界。

《诗经》一书写尽了人世间的繁华,也写清了人心的所向,它会是一本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就让我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真正去品味中华的经典以及那来自远古的声音吧。

篇11:诗经读后感1000字精选作文

如在情人节,你收到的不是玫瑰花,而是一捧草,那草是城市里的人很难看到的芦苇。芦花轻扬,随风摇曳。啊,亲爱的,先别忙着皱眉疑惑,你耐心找找,在那捧柔韧的草茎处,应该会有一张写了字的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是的,你收到的芦花就是那最著名的爱情草。这草在花店里是买不到的,甚至在城中都很难发现它的影子。两千多年的那个痴情男子早就告诉我们了,那是生长在河岸旁的一种迷离的植物,如同生长在爱情和理想的彼岸。如果,如果,你真的收到了它,那就给他一个微笑吧,哪怕你也如水之湄的那个女子,虽然并不一定爱,但在他的追求中你自有了不同寻常的美。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它可以让所有平凡的事物焕发神采,如同让一株芦苇变成古往今来最风致最耐人寻味的植物,只要我们是以爱的名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蒹葭两个字的发音是那么平静淡然,但有了后面的苍苍,凄凄,瞬间把感情渲染得一片水意氤氲,山高水长。这个男子似乎不同于《诗经》中其他人,他是诗意的理想的,那水中央的梦中伊人比之具体的爱恋对象,更象心中的一个美好境界。

在《诗经》《楚辞》这两大中国文学的发端鼻祖中,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曲折蜿蜒,绵延不息。歌之咏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辞》是士大夫所作,咏物言志寄托情怀,他们不需亲自下田,只把农人采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杂草恶木似小人,但词意深奥,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诗人的内心很难亲近。相比之下,《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自然地咏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葛草吗?藤茎蔓生纠缠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见你啊,好象过了三年。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萧艾吗?浓郁的香气在山间蔓延,就如你的气息啊,让我怀念。采摘通常应该是女子的事情,那么想念的人应该是一个男子了。葛是那时候一种最常见的经济作物,人们拿它织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缠绵,长的可达十多米,茎叶交错攀爬,《楚辞》中也有“葛蔓蔓”的说法。萧艾在古诗中经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种极易蔓生的带着浓郁香气的草,古人常采集它的枝叶,晒干后混合动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庙中燃的香烛一样的东西,用于祭祀。劳动和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他们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边的游云,是生长在山间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断;是弥漫在周围的每一缕味道,呼吸空气就是呼吸你。顾随先生说,《诗经》中写愉快少,写忧伤多。离乱之音中慌年怀人,更是有别样的心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这又是一个正在采摘的女子,这次她采摘的是卷耳,这是一种叶子上有小锯齿,果实上长满了到钩小刺的野菜。春秋时期,种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边疆传入中土。苍耳到处可见,无法想象这样的尖锐的植物在饥慌的时候是重要的充饥。女人们采集它的嫩叶,在水中反复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才不得不食的草。在这样的艰苦的时候,男人还在远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眺望他回来的方向,身体的饥饿内心的思念让人如何捱过岁月。这首诗的第二、三章换了角色,变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马儿都已眼发花,腿摇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诗经》最著名的一道野菜应该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它著名因为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阳山”中那个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抵死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被一个捣蛋的女子看到,说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们为什么要吃呢?结果终于是饿死了。好象这样不识大局冥顽不灵的人并不值得同情。《采薇》中远别家人的戍边兵士在归途的风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开花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的最后一章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诗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战争终将结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篇12: 《诗经》读后感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诗经》读后感字】相关文章:

1.诗经读后感字

2.诗经读后感

3.诗经的读后感

4.读后感字

5.字读后感

6.初三诗经读后感800字

7.读后感:读诗经有感

8.初二的诗经读后感

9.《朝花夕拾》读后感字

10.水浒传读后感字

下载word文档
《《诗经》读后感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