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空谷幽兰》读后感字

《空谷幽兰》读后感字

2023-08-21 08:07: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Enchant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空谷幽兰》读后感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空谷幽兰》读后感字,希望大家喜欢!

《空谷幽兰》读后感字

篇1:《空谷幽兰》读后感字

《空谷幽兰》读后感字

――徐美宁

读罢《空谷幽兰》,掩卷沉思,书如其名,文笔淡然,如孱孱流水一般娓娓道来作者一路寻访到的中国隐士,确切地说,是终南山一带的隐士,因为作者溯本追源,发现终南山自古便是隐士们喜爱的清幽修行之地,如今亦是,作者便将其作为寻访重点。

书中记录了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路寻访到的很多位隐士,有修道者,有修佛者,也有佛道兼修者。这些隐士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不识字的修行者,也有北大毕业后开始修行的人……虽然他们修行的法门不同,但是殊途同归,他们都住在远离红尘,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坚定毕生修行的信念,寻找人生的解脱之道,他们就是终南空谷中的幽兰。

“隐士”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词,中国人已经不相信还有什么隐士存在,但天真的老外却对此不死心,比尔・波特便是不死心的一位,他于1972年离开美国来到台湾,在一座寺院中生活,他这样描述:“天亮之前就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对禅垫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我就读书。”

让比尔・波特对隐士这种生活方式感兴趣的原因是他的生活与他对隐士的想象,他这样想:“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瞑之时的片刻小憩。”

从神农架到秦岭, 作者一路走、一路停、一路思考,他几乎对遇到的每一座道观或寺庙都作了详细的考察。通过与这些修行者的交谈来阐释道的意义。然而这些道观或寺庙中的修行人,修行之路却困难重重。因为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很多寺院或道观被政府统一规划管制,且还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的管辖,身在其中,想自由修行很难,想安静修行更难。为了能够更本源地了解隐士,作者把目光转向了那些在大山深处能够自由修行的隐士。为了见到这些隐士,      他有时会一连走上几个小时,有时还会遇到野兽,有时必须翻越极其艰险的路,如华山之上垂直九十度的攀岩……但是他从没有停下寻访的脚步,像那些修行人一样,一直在求道的路上。他虚心向每一位隐士问道,并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体状况。这些修行者与波特交谈的`内容主要是生活方式,自己的经历,对道的理解。有些人的理解简单而透彻。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多位隐士心中对道法、佛法的认识。有个叫宝胜的和尚讲:“真修行的人太少了。至于我自己,我不怎么修行。我晚上打坐,白天干杂活儿。我只是在照管这座庙。”这是得道之人所说的话。

另一位修行者说:“万法同源,万法同理,万法归一,无论走什么样的修行道路,只要保持一念正觉,当下就是净土。”

陈世杰道长这样谈修道:“当人们努力去寻找道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道。他们混淆了有和无,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只是修德(美德,精神力量),德包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我们的想法。真正的德导致真正的道。但是大多数人修的不是真正的德。他们修炼的是神通和心念,于是我们以为他们得道了。但是他们错了。修习真正的德不是要去掉所有的神通和念头,像一个婴儿一样,无看而看,无听而听,无知而知。首先你要修德,道自然就来了。”这是我听过最好也最透彻的对修道的说法。

在中国,这些修行者们,生活清朴,物质要求极为简单,他们志在修行,严守戒律。事实上,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美国自然文学的作者们比如梭罗、惠特曼、巴勒斯、缪尔、奥斯汀、艾比、迪拉德等都有过隐居的生活。他们提倡去接近自然,经历自然,融于自然,并将这种与自然同生长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写就了如《瓦尔登湖》、《少雨的土地》、《汀克溪的朝圣者》、《新鲜的土地》、《日光》、《自然之道》、《鸟与树》、《叶与蔓》等等著作。他们既是作家,也是农夫,最著名的莫过于巴勒斯的“山间石屋”,惠特曼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巴勒斯掌握了一门真正的艺术――那种不去刻意追求,顺其自然的成功艺术。”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明家爱迪生、汽车大王福特、诗人惠特曼均来过他的“山间石屋”做客。“山间石屋”几乎成了十九世纪美国自然文学的象征符号。巴勒斯去世后,美国设立了巴勒斯纪念协会,“山间石屋”更是被作为国家历史遗产受到保护。

可以看出,东西方隐士既有相似,亦有区别。相似之处在于对繁华尘世的厌倦,不喜欢过社交过于频繁、打理杂事的生活;此外,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来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这些隐士们心都很安静,所需要生活物资极少。用比尔・波特在书中的开篇来说,是这样的:“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当然,西方当代的隐士更为务实和通融,他们不拒绝名声,有的甚至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公益性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这些隐士们还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如《瓦尔登湖》、《醒来的森林》、《夏日走过山间》、《沙乡年鉴》等,成为北美出色的自然文学的传世名著。

或许可以说,东西方的隐士以接近自然,严守戒律的相似行为来探索和寻求生命本真的道法,但是他们将各自的体验又以完全别样的路径予以传递。

在工业社会,隐居已是一种“奢侈的清贫”。这种清贫不是缺少的清贫,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省略,是万千繁华只取一朵的审美,是回归内心宁静的智慧。是一种用减法甚至除法去过的生活。它的奢侈在于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对于现代人而言,隐更多的是一种心境,就如安妮宝贝在序言中所言,“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篇2:空谷幽兰读后感

空谷幽兰读后感

今天看完了入以来的第一本书,她是美国的一位作家比尔波特写的,书名叫空谷幽兰,寻访终南山当代隐士,书里清晰的描述了位居各地的隐士,他们生活的很单调,很简谱,如果硬是要以世俗人的目光来说,那是相当的困搴推肚睢5是他们从来没有过不满,他们的内心宁静。每天只是靠自己种的几分薄田来维持生计,又或者靠居士、菩萨的善捐。即便是善捐,数目也是有限的。每个月只有20块钱左右,在当代社会,你别说20块钱怎么怎么够用一个月,给我们这20块钱,我想能够用一天也就不错了。但是他们这20块钱即便有,那也是可有可无,我记得书里介绍了一位女隐士,年纪很大了自己简单的'搭建了个简单的棚子,用作居处,作者到屋里后,主人很客气的邀请他留下吃饭,做饭的时候,作者看见她炒菜的铲子已经磨掉了一大半。后来经过作者的询问,才知道,那把铲子用了已经有40多年了,他师傅生前一直用,后来她的师傅涅磐,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有这把铲子,还有火化出来的一些舍利子,被按照师傅的意思放在一个塔顶,其实那不算塔,因为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是用一些石头堆积而成的,看着外形有些形。我忽然回想起去年回家时到山里面给我父亲上坟的那天,中午在我父亲的侄子家吃的饭,我们带过去了有2箱方便面,等等。后来在屋里聊了会近况,我喜欢观察,那屋里的摆设和器具都是十分的古老,一个炉台他们用了有将近50年了,听他们说,这个炉台在刚建国的时候就有了。后来我问他们是不是就在山里一直待下去?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在城市里,有没有打算到城里去住住。他们二老都不愿意。不好意思,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称呼他们,因为虽然他们已经有70左右了,但是辈分却跟我是同辈的。做饭的时候,我看见白发苍苍的嫂子,从内屋里拿出来一包火腿肠,上面落满了灰尘,我不知道有没有过期,也不知道上面为什么没有标签。炒菜的时候加到了锅里,吃饭时,白发苍苍的哥哥从内屋拿出来2瓶啤酒给我喝,当然,依旧是落满了灰尘,他找了块布擦净了瓶身。递给我,我放到地上。没有喝,因为那天我实在不想喝酒。即便要喝也不会喝他们的酒,因为这酒存放的时间太长了,跟他们在一块的时间太长了,我想这酒应该留着,让它继续留在他们身边。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的任务和使命完成的时候,我一定回到自己的故乡。在那里度过剩余的日子。隐士们都有自己的信仰,每天都在深山老林里或山洞,或自建茅蓬、石头垒的房子,以作居处。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着作者与隐士们的交谈,仿佛可以听见群山之间的溪水声,青山绿林的鸟语,虽只一人,其乐犹存。 记得里面有位隐士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如果你想修行,那就必须持戒,持戒是为了让人心不着妄,只有心不着妄才能静心修行”以前,我总觉得修行其实只要你去探索了,醒悟了。便是修行。现在觉得修行不止是探索,醒悟,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规范自己。修行的最终的终点我想应该是无余涅盘,但是悟到的并不是真的,那只是妄念,只有用自身去修行到无余涅盘时。才是修行。修行不只是出家人、、隐士、道士的专利,想修行的自然可以找到自己的门径,但前提是要知道如何去“持戒”“观内”“行外”

篇3:空谷幽兰读后感

空谷幽兰读后感

空谷幽兰读后感

读这本书之前,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究竟该如何理解。我以前的理解是那些所谓的“大隐隐”是不是没有原则的人,因为没有原则所以没有坚持,这样才可以在混沌复杂的红尘之中和任何人、事都和谐相处;进而又倾向于“小隐隐”比“大隐隐”更让我钦佩,原因是:我以自身的局限性出发考虑,在我浅薄的认知内觉得还没有贤者能做到大隐隐,而做到小隐隐的人是真实存在而且可敬的,比如陶渊明。就在这自身局限的思维下,我开始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作者的记录真实所以亲近人,译者的国文水平也是超一流的,在这赞一个!在两者的融合下,从这部作品中我能体会到作者上下而求索的艰辛;坐观庭前观花落的.自在;山中隐士们的超脱与面对人生的智慧;以及我自己心灵的净化和静思;等等。

在独罢此书,我对“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有了一点点新的理解,即所谓“大隐隐”是大有人在的,应该用同学的一句“他们藏得太好了,以至于我们很难发现”来描述,比如:苏东坡和王维。在假期听蒋勋老师的音频时有毛皮地接触到一点苏东坡,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东坡先生一生被贬多地,但一直以一种高昂和饱满的乐观心态去面对人生,从“老夫聊发少年狂”也可见一斑。面对不同的地方,究竟何处是家?心安之处便是家吧。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这种态度也让他受益匪浅吧。突然想到了邓小平的三起三落,这也可以算是当代版的“大隐隐”吧?而王维算是半个“大隐隐”吧,在仕途失意前期虽也在辋川别墅和朝野之间走寻,但最终也身随心前往佛教和自然的神圣国度。

“大隐隐于市”者不争不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而是因为心胸的宽度和思想的厚度已经超越了一般常人所能驾驭的疆域,所以他们能看清也看轻很多人事,他们不埋头处理人际的复杂和身物的享受,却倾心于宇宙的浩瀚和自然的神奇。他们在世上的目的恐怕主要就是要去悟道,(www.fwsir.Com)去寻求天人合一的大我境界,去体会并洞悉宇宙苍生的玄机。你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幸运到可以“众人皆醉我独醒”;也可以说他们是不幸的,匆匆在世走一遭为何不“人生在世须尽欢”?这没有对错的分别,只是个人认识观的不同。

这篇读后感只是个人观点,举例和文法的使用上若有不同意之处,也希望观者能指出,一起商榷。

本人读书不多,发表读后感也是一种记录阅读和目前思考结果的方式,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观者有意见和建议都说说,我也会辩证地思考和反省。诸位爱好阅读之士,也算是大家一起探讨学习,享受思维碰撞的快感吧!

争辩是表象,以求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篇4:《空谷幽兰》读后感

《空谷幽兰》作者是个大胡子的美国人――他笑得很开心。大胡子是有个性的人,他先在台湾的佛教寺庙里生活了三年,然后又隐居在山村里翻译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最后他决定亲自去寻访中国隐士,再后来他写了这本《空谷幽兰》。英文原名叫:Road to Heaven,中文书名很清雅。我为啥买这本书?想不起来了;我为啥优先读这本书,也想不起来了。大概是受“隐士”两字的吸引吧。

寺庙里已经没有隐士、没有高人。寺庙已被俗人占领了:“很多寺庙变成了动物园,人们对待出家人就像对待动物。他们只是来看看,而且吵吵闹闹的。”(我想起去年在西双版纳和老挝去N个寺庙的情景)。宗教已经商业化了:“没有人对道教感兴趣。楼观台举办的道教班只吸引了三四十人,而一个为期三周的气功班-或曰道教瑜伽,则吸引了三百多人。”真正的隐士也许存在于高山之巅吧。

说实话,我读此书纯粹是出于对高山隐士的兴趣,对书的'文学性未抱有任何期望。你想啊,作者非职业作家,还是老外,写的内容关乎中国的佛儒道这种高深哲学,能写通顺就不错了。鉴于中国本土很少有人愿意抛下俗务长期做这种爬山、探访、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我只好靠读个老外的研究成果聊慰我心了。文人总喜欢理想化自己敬仰之人,且具有踏平一切障碍的大无畏精神,因此大胡子与他的摄影朋友踏上了寻访世外高人之路。一路上,大胡子的洋人长相给他带来了些许便利和很多困扰――中国民间对老外是热情的,中国政府在某些阶段在政治上对老外是极提防的。

作者探访的主要是终南山的隐士。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高山仰止。或源于自古技术条件的落后,我们一直对不可逾越的高山有着盲目的崇拜。不知道是不是因这种崇拜,隐士们要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越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人的意志,越能逼近生命的真相?终南山里的客观条件是真艰苦啊:山路陡峭、冬天寒冷彻骨、狂风呼啸、物资贫乏。除此之外,很多“隐士”还不得不时常与外界的喧嚣做斗争。修行,要有献身精神,要有终身献身精神!

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亲见的隐士们远没有想象中那般超凡脱俗。他们需要吃喝拉撒和睡眠,他们也会生病、衰老和死亡。他们渴望安静,在安静中寻求解脱的道路;他们又离不开人烟,需要别人的供给来维持生命。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缺陷,但他们灵魂深处的信仰如此纯粹而坚定。这种坚信,让我们感动和佩服,让他们余生心安。

这一路上,作者寻访到的最高龄隐士是九十八岁的光善(话音微弱)。这个年龄对普通人来讲已是高寿,但对隐士来说又略显年轻。在我们认为,隐士似应活到一百多岁、精神矍铄、鹤发童颜。不知道大胡子的心中有没有求过长生之道。

我在想,人到底是社会的人还是独立的人。中庸之人肯定会说都有啊。照儒家来说,没什么值得探寻、修行和追问的,存在即合理。为什么修行的人要与世隔绝?为了冷却热情?人群的喧嚣让我们忘了本心;可是滚滚红尘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眷恋的活力和灵感。这两者究竟怎么平衡,我觉得能兼得两者之利的都是高人,都不虚此生。

租小汽车、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爬山、过崖、钻洞,大胡子风尘仆仆、满脚黄土在山间和寺庙穿梭。楼观台任道长、住在炼丹炉的女道长、玉泉院的谢道长、薛道长、苏道长、大茅篷隐居处的主持续洞、净业寺的宽明、修密宗的圆照、西观音寺的方丈圣林、嘉五台的果善、兴庆寺的主持志诚、弥陀寺的德成、南五台的德三、净土茅篷的慧圆、女娲殿的方丈陈世杰、西安八仙宫的杨道长,他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跟高人、隐士有关的相遇。

我不知道这些世外高人是不是大胡子书本上和意念中的那些人,也不知道在寻访结束后大胡子有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靠从别人的生活轨迹中寻求自身的力量,那力量总是短暂且渺小的。但这次的寻访让我们知道了一些新的存在方式,打开了一个我们未曾了解的世界。“关键在于信,信比解释更有力。”我想:每个人,只要心安,无论选择何种栖息之地都能得大自在。

作者的文学修养还是很高的,至少对佛儒道的渊源了如指掌。从炎黄尧舜道萨满变隐士,到屈原、诸葛亮、老子、鸠摩罗什、玄奘、唐玄宗、李白、王维、孙思邈、八仙、全真派(全真派、正一派),从《论语》、《庄子》、《道德经》到《史记》,从华人称呼的来源、道与佛的渊源到净土宗在日本的传播,作者娓娓道来。

篇5:《空谷幽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这本书我一直就想看,不为别的,经常看到其他人介绍,而且我也对于这本关于中国现代隐士的书感兴趣。

这本书今天早上收到的,中午开始读,大致下午六点读完!全程没有任何的思索,非常流畅,只是偶尔把思维停留在几幅插画上。我对于读书快,分两种,一种是对书非常感兴趣。另一种就是这本书引不起我更深层次的思索,所有的思维一直停留在文字层面。很可惜这本书是第二种原因,当然或许更大部分的原因是在于我本人知识结构匮乏无法真正了解这本书的本质。

个人觉得本书有几大方面,首先把书确定为寻找现代的隐士,但是书中十分之九的内容确是在介绍终南山附近的一些山川地理,名人事迹,其中大篇幅的引用了老子,孔子,庄子,以及李白杜甫的一些文章诗句!然后就是一些历史故事,譬如黄帝,伏羲,女娲,等等,以及烽火戏诸侯的事件,首先我要对作为一位外国友人能够写出这些感到敬佩!但是对于中国人这些大部分东西都是乱熟于心的事情,写在这里面尤其这本书里面多少有些不妥,有种喧宾夺主的感觉!终南山虽然是道教圣地,源远流长,但你也不用为了写现代隐士而还要写写三皇五帝吧,当然我看了一下书最初出版是面对的并不是中国,这样就另一种说法了。我倒是觉得,如果这本书在少许改一下,到可以作为一本游记或者是纪实散文之类的来看。但是读后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即使这本书还算不错,但就内容而言也没有到了火热的地步,为什么他会受到国人的追捧呢?

我觉得这个和社会的现代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当我们大肆宣传某些东西的时候,恰巧是某些东西匮乏的时候!犹如当我们呼吁文明的时候,往往是文明走向蛮荒的时候,当我们穿越历史,把雷锋作为榜样的时候,往往是道德沦丧的时候!当全世界呼吁和平的时候,世界的一些地方正在进行着战争,无数人失去家庭,当我们呼吁丰衣足食的时候,社会上还有很大部分人肯定生活在饥饿线之下,所以,这或许是这本书在国内有其一定影响力的原因!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在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钢铁城市中,我们得到了物质的富足,缺少了心灵的富有!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物质层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精神层面却在急速下降,那颗惶惶不安的心被物质所包围,但是内心深处最最本质的东西却急剧的跳动着,它需要宁静,需要找回属于它的东西,精神!而物质只能属于肉体。而隐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脱离世俗,过着清苦的生活,为的就是让自己的精神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直到开悟,他们冷眼旁观世界,游离于世俗之外,他们寻求心灵的安静!他们所追求的正是我们现在社会所缺失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不能奔走疾呼,让我们回归原始,让我们一起过清贫的生活吧……不能,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了解他们,在了解他们的时候,让自己那颗躁动的心得到少许的宁静。

最后我想说的是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只要内心宁静哪里都可以成为隐士,当然很难做到,最少我是没有做到,但是希望你可以做到。谢谢!

篇6:空谷幽兰读后感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对于逃离红尘,追求寂静的隐士来说,他们在追求道的时候,要抵抗的是孤独,寂寥,与贫乏的生活,衰老的身体。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独自隐居的一位尼姑,她说,她很孤独,小茅屋的屋顶漏水了,她修不好。在她这里,我感觉到了真实。我们向往的隐居,是飘飘欲仙,是幽林仙人,是弹琴长啸。然而现实修心的路上,却是孤独寂寥,贫乏困苦。或许对于修心之人而言,这是一种修行。但这位女居士却让我们看到了真真修行的苦:生活的贫乏尚可抵御,来自心灵的空旷荒芜足以使人恐惧。

大隐隐于市,少去了生活物资上的烦恼,于修心却是增加了更多阻碍。与隐于野相反,他们在修心之路上,要抵御的是来自尘世的世俗、道德、利益纷争、喧闹……这条路更难更苦,诱惑更多。

但不论是在哪里隐居,不论以和种形式儒修也好,佛修、道修也罢,极其认同里面几位隐士的观点,这一切只不过是殊途同归:他们对于道的最求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献身于自己的'理想境界。

个人认为,不同的宗教他们的终极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追寻一种心灵上的皈依。不论何种修行,最后都是修心。

读书亦是修行,我的修心又到了何种境地了呢?

最后,很感谢随着作者游览了终南山,见到了隐士这个雅号背后真实的一面,若是此生有机会,一定要去终南山看看,就暂且在此许下这个愿望吧!

篇7:《空谷幽兰》读后感

大学老师偶然地提起,周围高楼还未林立的时候,从我们的大学远眺便可看见终南山,引人无限遐想。千峰叠翠的终南山却是隐士的天堂。“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之后竟能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只是,隐士还存在吗,亦或早已成为了古老的传说?

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的我们,很难想象有那么一群人与这纷纷扰扰的时代脱节。然而,当有人告诉比尔·波特大陆的隐士传统不复存在时,这个美国人却与自己的摄影师好友毅然踏上了寻访终南山隐士之旅。

说到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诗和酒,我们再熟悉不过。除此之外,在我的印象里,他们似乎只是一个人转换了时空和身份地出现,之后又不着边际的消失,“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但,或许只是一句话却似蝴蝶微微振翅,带来的风暴却向着中华文明席卷而来。譬如这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知言者姓甚名谁,却是知之者甚多。正如比尔所说,“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最古老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饶是时光流转几千年,仍是如此。

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也无法否认他们的智慧,这智慧是隐者在独处中变得更为智慧,更为仁慈;是在日月光交替的山之巅,他们清澈的眸,是苍鹰飞翔过铭心的眼,锐利地洞悉世事。他们懂得要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一山一泉融为一体。他们懂得顺其自然,最简单而又最难做到的生存智慧。时过境迁,比尔发现中国的隐士传统不仅保存的很好,而且是中国社会很有活力的部分,这一点让我惊讶。

篇8:《空谷幽兰》读后感

读的不用心,不敢妄评,只是略微记一下书的大概内容:

看完了《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这两本书,如果我把它们说成是两本别开生面的旅游指南,不知道这样评论是不是对,一本是讲述隐藏在深山的道士,一本是讲述住着和尚的寺庙,作者的讲述很是幽默,历史和当今衔接的毫无缝隙,一个外国人,对古代的故事了解的那么多,真真的是让人佩服。

感觉禅和道都是很深奥的,那些类似于文言文的文字——甚至比文言文更让人不知所云,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读,慢慢的理解。

我去过的寺院不多,很早以前去过少林寺,去只是单纯的去爬山,现在对少林寺已没有了任何的印象。

去过开封的相国寺,寺院里游客甚多,香火旺盛,寺院里的和尚诵经念佛,好像只是为了让游客拍照,摆摆样子而已,呵呵,我这样说似乎对一心向佛的师父们有点不敬了。

对于修行的人,我很想知道他们最后的开悟,悟到了什么呢?比如说一个禅师说的“吃茶去”,悟性高的人就会醍醐顿开,还有那沾花一笑,哎呀,不懂不懂,真是太深奥了,总是看的一头雾水。

这尘世,我们看透了,便是看透了,我们看开了,也便是看开了,而禅和道却是我无法深入的神秘世界,也许这就是无缘吧。

莫要笑我写的这不伦不类的'文字,我也不知道我写的是什么!

篇9:《空谷幽兰》读后感

这是难得的一本揭示隐士文化的书。难得的是作者是一个外国人,更难得的是他的中文(包括古文)非常好,比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要懂中国文化。隐士是我国古代一帮特殊群体,他们内心坚定,意志强大,目标明确;他们中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没什么文化的山里人,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他们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全部都幽居在崇山峻岭之中,特意的隔绝一切人际交往,独立出人类社会。本书作者不辞辛苦,亲身游历这些人迹罕至之处寻访此类隐士,并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一部分思想状态。这些都是以平叙的写法记叙,没有作者的评论和思考,也许作者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告诉世界有这么一类人吧。看完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隐士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清高范儿为特征的隐士人群依然和我认为的一样——要么假清高要么蠢清高,最后一种真的高....而第二种隐士——宗教隐士,则依然是不懂。他们的目的,他们的世界观,是什么让他们具有如此虔诚的信仰,统统依旧是迷。所以读完这书基本就是跟着作者去了趟名山大川,却可惜并没有和隐士们有深入的交流。当然我这辈子都是不会去寻找隐士的,因为太苦了。

所以正如隐士们说的那样:无法持戒就无法静心,不能静心就不能修行,不能修行自然也不可能开悟或者飞升了。但我若都不知道修行的目的,我又怎么会选择走这条路呢?特别是这条路如此的艰苦并且还可能会走不通。

篇10:《空谷幽兰》读后感

终南山之旅,让比尔·波特写出了这本《空谷幽兰》。作为美国一个著名的汉学家,波特还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诗集》、《菩提达摩禅法》等著作的英文版。他作为第一个追寻中国隐士脚步并为之作书的人,《空谷幽兰》出版后在国内引起了对终南山隐士近的关注和讨论。比尔·波特信奉禅宗,在台湾出家三年半,修行,娶了一位台湾女子为妻。知道这本书的因缘是在20xx年某日的一份晚报,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提到了此书,后就一直想找来看看,想不到5年后才得以遇见。

这是一本关于隐士的书,在今天,隐士已不是我们类似于“商山四皓”的理解了,为逃避做官,为逃避乱世而隐居,而是专指修行的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对隐士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行,虽然各人修行的起因不同,但目的都一样,最终为了获得生命的圆满和提高生命的层次。隐士的修行生活很苦,但物质的匮乏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心灵的宁静。书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遇到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看破红尘,红尘是代表有物,不可能全部放下,但我们要做的是不让红尘来控制,让它来来去去,接受最终人都要死的这个事实。从这个层面看,隐士们的修行,为解脱生死作了有意义的贡献。他走访的终南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古迹众多,作者很自然的看到许多被文革破坏的地方,虽然书中都是轻轻带过,但看后却让人很痛心。

作者在写书的时候没有对佛教道教还有隐士做一点评价,也不提出自已的意见或看法,属于一本纪实类的书籍。书挺好,不错!

篇11:《空谷幽兰》读后感

此片段节选自庆山《清醒纪》之“空谷幽兰”

随着这个美国男人足迹的深入和切身的交往,他会发现他所寻找的那些隐士,并不是他理想意念中的那些人: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生活。所需的只是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

相反,他们或者承担深重的孤独与贫寒,栖息在僻静无人抵达之处,或者在寺庙里忍受着游客喧嚣,琐碎杂务,无所事事,或者疾病缠身,平静等待死亡降临。他们生活里并不是没有任何缺陷。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拥有灵魂深处纯粹而坚定的一簇火焰。那就是坚持和相信自己的修行。

道教徒和佛教徒寻求的是不变的东西。这是他们不追名逐利的原因。寻求的只是道,就是我们生于兹,回归于兹的那个无。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与这个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一位道长在采访中说。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书,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这是此书最为普及的意义。

篇12:《空谷幽兰》读后感

空谷幽兰,洞人心性,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隐士的书。隐之于显,终归是一种形式。无论禅隐抑或道隐,都寄托在环境中获取某种心境。

隐士文化向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终南捷径”所道出的更是“隐”的微妙意味。至于寻佛问道之隐,又是另说。禅意与道意均指向一种终极意义,佛教的涅盘与道家的飞升,所强调的都是对自我的超脱,而其所用的方法都聚焦内心。这种近乎极致的自我挖掘,似乎很自然的同形式上的与世隔绝相结合,以环境滋养心境。如此看来,所谓隐士,既有内心之隐,又指涉一种生活方式。修佛与修道虽是修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之历练,最艰难之处在于排除环境的干扰。藏之名山的修行之道对于断除杂念,与天地共鸣,无疑有着绝妙的功效。问题在于,这种隔绝的小世界,虽然很容易的导向空与无的参悟本性,但也很自然的束缚了人的视野,一不留神走向一种偏执,以致于更像是一种迷信。

所以,古来入世后隐的人们,所寻求的多在于一种隐士环境,以此来平和心境。而对于那些修行者,远处看起来仙风道骨,实则是另一个独立世界,当然,有时也是我们烦扰世俗生活的一种寄托。

篇13:《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象是长在深山幽谷中的兰花,与世无争,过着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淡生活。怀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看淡了浮名利碌,意短情长,愿意与青山流云同住,与溪涧谷风同眠。这些人就住在美国人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这本书中。

通篇读下来,跟随一个美国人的脚步,涉过黑夜的险滩,攀越骇人的崖壁,爬上朱雀山,走过销魂桥。却寻找隐居在大山深处的修行者。

关于隐士,书中记载在很久以前中原的大地上就诞生了,那些人相传为是走着禹步的:萨满。即中国古代的巫师,在旧时器时代,萨满佛占据着宗教的统治地位,他们聚集在昆仑山一带,收集配料炼制长生不老药。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化,导致了萨满的生存危机。一部分人开始与山林为伍,与世隔绝,这便成了中国最早的隐士。

一个人一旦选择了去修道,就要在心中坚信自已的目标,修道意味着孤独的生活,而在古代的一些隐居者中,他们往往通过这样独特的方式,来改变自已的人生轨迹。最早在汉朝,诸葛亮就是一名隐士,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扶助他安帮定国,传为历史佳话。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诫子篇》的一句话。直到今天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哲理。

陶渊明是我喜欢的诗者,经历官场的风雨颠波,毅然抛却政治名利,远离城市的尘嚣,隐于清山绿水间,与菊花为伴飞鸟为邻。此中真意,无法言说。那等惬意如渔父鼓浪而歌。夫复何求?有些人,注定不是眠在金丝笼内的鸟,锦衣玉食亦入不得他们的法眼。只有飞离,才能遇见本真的自已。

据记载《道德经》是道教最早的经典,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对道的阐释能超越它。无疑老子即成了道教的鼻祖。道教分为两个派,其中的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他把禅宗、理学和养生三者结合起来,全真派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另一个正一派,在南方更为盛行。

道教的修行强调一个:无,“无”是道之体,天生万物,都来之于“无”而回归于“无”。在万变中求不变,与自然的过程融为一体。不受外物所左右。这是所有道教徒恒心不变的目标。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个“无”,就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过一种非常人的生活。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修行,就一定会脱离肉身,于“无”中永恒。

道教最早起源于终南山一带,其东端的华山因其险峻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成为修道者的聚集地。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花了一万八千年,他倒地死去时,躯体化作五岳。经过千年的风化之后,他的脚变得象一朵石头上开出的花,因此早期中国人称华山为“花山”,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称自已是华人的原因。华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根。也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写照。因为要攀越它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精神欲望。

两千年前,佛教于西域传到中国,佛教被认为是道教的一个特殊的宗派,那个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正是讲述了唐朝(玄奘)远涉西天求取佛法的故事。西天即是现在的印度。有句俗语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佛教的进入越来越多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不断繁盛起来,从而发展成七个宗派。如今河南的嵩山即是最后一个宗派—禅宗的起源地。而各个宗派中的净土宗无量光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成了最具影响力和信众最多的一个宗派。事实上禅宗和净土宗是两个不同的门派,禅修讲究寻求自已的本来面目,跟着你的心,直到它静下来,无禅可参,无问可问,问而无问,这就是禅。而净土宗的修行是要不停的念佛号,用心去念,心不动妄想就消失,妄想消失也就是一心。无分别心。这两者其实并无太大冲突。在禅宗里你没有念头,在净土宗里你有一个念头,它们的目的却都是要把你的本来面目指给你看。

书中所有修行者,都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他们通常都住在人迹罕见的山谷中,或者凿壁取舍,如同鸟曾。有些人几乎一生不曾与外人接触,以松子野果充饥。也有的自已开荒种地,他们放弃贪欲,冷却热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修行。而在中国的古代,还有一部分富足的隐居者,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安慰,有意避开车马喧嚣,结庐山野草莽之间,就象现在的都市人闲时去农家院小住几日,换个环境感受下别样的心情而已。然而我们可爱的王维却在终南山盖起一座名传千载的辋川别墅。并把它作为出世的捷径。把这样的隐居变成了艺术,又把艺术融入隐居生活。而当他真的隐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个可爱的艺术家就成了永久的隐士,隐在他的画中了。

通篇读罢,眼前尽是松山岩壁中一个个飘渺的身影。虽衣衫褴褛不堪,却神情凛然坚韧。如山中野生的兰花,有着水流的清决花开的安静,远离俗世的尘烟与拥挤,沉静自敛。却不会失去本真的模样。在我眼中,他们就象住在云端之上,遗世独立,清简自知,看淡了尘缘世相。找到心灵的净土。

佛说:舍得,可凡尘浊世中的我们,哪个又能轻易舍?更多的人也只能把那朵兰养在心中。聊以抚慰斑驳的心事。

篇14:《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作者沿着终南山—华山—太白山,寻访在深山中的隐士。作为无神论者,每次遇到寺庙道观,我自然是不上香的,因为我知道我的心不诚,但是依然尊敬这些修行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从没有对错,有人追逐名利就有人清心寡欲,没必要效仿谁,也不需要夸贬,你只需要知道你真心需要的是什么就好。

有人说过选择信佛信道的人都有逃避心态,可能是我见过的假信徒太多,让我对佛道有种抵触感。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对佛道,修行人有很大的改观和更深的了解。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难想象深山老林里的修行生活之艰苦,看到书中很多位大师,为了不受人们的打扰往搬到更深的山里去住,路途艰险,生活艰苦,真的很动容。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的很少,穿的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篇15:《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寻访终南隐士写成的书,这些寻访出自一个外国人笔下总有种别样的感觉。书中所找寻的隐士并不是我意想中那样,一瓢一饮、箪食豆羹,有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恰恰相反,他们的生活也有着缺陷,要承受着孤独和病痛的折磨,也要忍受游客的喧闹与打扰。修行的路从来都不是容易的。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灵魂中始终有一簇纯粹且坚韧的火苗。

阅读这本书时时常会想,隐居是修行必须的一部分吗?直到看到作者采访楼观台住持任法融道长时,任道长说的一段话“所有道教徒迟早都要独自生活一段时间,好集中精力修行。为了修行你不得不找一块与世隔绝的地方,至少开始是这样。但是重要的是要学会静心。一旦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就可以住在任何地方,甚至住在一个喧嚣的城市里。”我想“隐”从来不是一种方式,而是一种心境,“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句话。大抵也是如此吧。

对于作者寻访的隐士,我更佩服的其实是作者本人,一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攻读人类学博士,而中途中断了学业搬到台湾,在寺庙里过起暮鼓晨钟的简单生活的人。他本身就足以让人敬佩。

篇16:《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空谷幽兰》是一本外国人写的游历笔记,但不是纯粹的游记,而是设定了“寻隐者”或“追寻中国隐士文化”主题并以此展开,从景观描绘、遗址寻觅,到典籍引用与评述,夹杂着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游历心得,如果不是其中时不时出现警察的介入,我都忘了这是外国人所写。

作者于常人难到之处,寻隐访幽,遇到不少隐修的和尚、道士,有禅修、有全真,有僧、道,有姑、尼,他们共同点在于都处于物质十分匮乏、条件十分简陋的境况,其中不少都能诵读心经、法华、道德等释道经典,但也有一些隐修的和尚,并不识字,却也知道坐禅,也能在回答住在山上的苦况时说出“对我来说都一样,只是对你来说显得苦了”的话语,他们只是随缘度日,甚至不刻意念佛坐禅,看来参禅果然有慧根,就像六祖慧能,据说也是不识字,却继承了禅宗的衣钵。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确有几分神奇,只不过士大夫文人们将禅变得“雅致”了,成为诸多文人雅士的韵事,或许离真正的禅反而远了。

这类隐修之人与“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远不是一回事,我甚至略有玩笑地想,是不是大隐们舍不得锦衣玉食的一种托辞呢?如果“一箪食一瓢饮”也不能满足时,还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苦修,恐怕就非那些隐于朝、隐于市者所能想像吧。

当然,隐不一定都是苦修,有时只是“心远地自偏”的避世,如陶渊明,如王维,这一类的隐大概是我等所谓文人或伪文人的理想吧。

不过,历史上许多出名的隐士,不是为了出世,而恰恰为了寻找最好的时机入世,他们要么是等待明主出现,要么是待价而沽,甚至走出了一条“终南捷径”,这就真的不是隐士了。

篇17:《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看完这本外国人写的中国寻隐游记,才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实在无法点评,权当做个记号。

这个外国人实在很令人佩服,不仅很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对中国古文化也是了如指掌,是个实至名归的汉学家。

“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这是《后汉书》中对隐士的诠释,但究其本源,就是修道。隐士是一群神秘的人,大多居于偏僻之所,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对物质需求极少,全心只为修行,以求得道。他们那种内心的平静和纯粹让我向往,这与喧嚣的现代商业社会形成强烈的对比。

修行的关键在于内心的真正平静,环境不应该成为决定因素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什么事情都是取决于你自己,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道闪电,或者一个梦。”这是作者在最后的领悟,也是给我们的启示。

生活就是一种修行,我们一辈子都在寻求内心的真正平静,于野于市都可以寻得这个道。

【《空谷幽兰》读后感字】相关文章:

1.空谷幽兰高中作文

2.空谷幽兰高中议论文

3.读后感字

4.字读后感

5.《朝花夕拾》读后感字

6.水浒传读后感字

7.弟子规读后感字

8.参与感读后感字

9.活着读后感字

10.红岩读后感字

下载word文档
《《空谷幽兰》读后感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