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黄鹤楼古诗的解释

黄鹤楼古诗的解释

2022-08-14 08:43: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桃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黄鹤楼古诗的解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黄鹤楼古诗的解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鹤楼古诗的解释

篇1:古诗黄鹤楼解释

古诗黄鹤楼解释

朝代:唐代

作者:崔颢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 / 登黄鹤楼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赏读: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人。和煦的阳光,给人以家的'温暖。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故事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黄鹤楼的来历》 。

据说,武昌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身材魁梧但衣衫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

辛先生并不因为对方贫困潦倒而有所怠慢,急忙倒了一大杯酒奉上。过了半年,辛先生都没有向客人讨要酒钱,依然每天请他喝酒。

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就用这个办法还你。”于是他从篮子里拿出一片橘子皮,挤出汁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一边用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和着节拍,翩跹起舞。酒店里其他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就这样经过了十年,辛先生积累了很多财富。

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篇2:黄鹤楼古诗的解释

黄鹤楼古诗的解释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词译:

黄鹤楼: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旧有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俯瞰江汉,极目千里。旧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此诗格调优美,最为传诵。传说李白见题诗,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诗人题诗在上头。”他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皆是模拟此诗。

昔人:指骑鹤的仙人。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在武昌江北,中有鹦鹉洲。

萋萋:芳草茂盛。

乡关:故乡。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诗人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诗人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诗人《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诗人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作者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作者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诗人自己也曾写过。是作者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诗人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篇3:登黄鹤楼古诗解释

登黄鹤楼古诗解释

登黄鹤楼古诗解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释意如下: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诗文欣赏分析: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扩展阅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著名的黄鹤楼。黄鹤楼周边树荫成林,风景如画,旁边就是那奔流不息的长江,正如李白笔下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更凸显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我们一买好票,便迫不及待地乘上游览车,向黄鹤楼驶去。我怀着兴奋的心情看着路上的一草一木,仿佛它们也想上车去看看黄鹤楼的真面目。

来到黄鹤楼跟前,我抬头仰望,黄鹤楼与天峰塔相似,也是有好几层组成的。来到黄鹤楼的第一层有一张很高大的挂画,画中许多人望着一个骑仙鹤的`老人,栩栩如生,虽然我不知道这幅图的确切含义,但却让我也有了许多幻想;

紧接着来到二楼,沿着围栏边往下望,近处的美景仿佛一幅山水画瞬间展现在我的眼前,煞是令人陶醉;

缓缓来到三楼,四处转了一圈,发现三楼主要以小店为主,店里陈列着有关黄鹤楼的纪念品,玲琅满目;

走上四楼,终于登上了五楼,五楼就是黄鹤楼的最顶层了,从这里往下望,黄鹤楼下的绿树红花和长江相互辉映,犹如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今天身临其境,果然名副其实,难怪有那么多的伟大诗人运用大量的诗句来赞美黄鹤楼,令人浮想联翩!

篇4:黄鹤楼古诗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篇5:黄鹤楼古诗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莽莽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河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篇6:黄鹤楼古诗参考

黄鹤楼古诗参考

1.《望黄鹤楼》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朮。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2.《题黄鹤楼石照》

年代: 唐 作者: 吕岩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满江湄。

衷情欲诉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知。

3.《黄鹤楼》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4.《题黄鹤楼》

年代: 宋 作者: 江万里

黄鹤楼高倚半天,楼中黄鹤去千年。

檐楹自是留真境,几席何妨得老仙。

云护山光秋驻马,日笼江影书停船。

良工改写归图画,俯仰令人一慨然。

5.《黄鹤楼》

年代: 宋 作者: 罗与之

翚飞栋宇据城端,车马尘中得异观。

双眼莫供淮地阔,一江不尽蜀波寒。

老仙横笛月亭午,骚客怀乡日欲残。

独抚遗踪增慨慕,徘徊不忍不层栏。

6.《登黄鹤楼》

年代: 宋 作者: 刘鉴

西风吹我登黄鹤,白云半在阑干角。

题诗不见旧时人,惟见青山俯城郭。

萋萋芳草鹦鹉洲,江水衮衮来无休。

岁月俯仰成春秋,古人今人无限愁。

7.《黄鹤楼》

年代: 宋 作者: 贺铸

登真者谁子,昔有费公禕。

白日玉书下,青天驾鹤飞。

此地少留憩,神标怅依依。

振裾谢尘浊,与尔方远违。

层楼宠陈迹,江山长四围。

登临美商素,雨气薄西晖。

水落州觜嫩,风豪帆背肥。

飘然起遐想,琳馆閟岩扉。

明月识悠阔,白云疑是非。

金桃未遽熟,薤露虞先曦。

高树两华表,长招羽驾归。

灵瓢五色剂,定与遗民挥。

自顾乏仙质,延生犹可希。

刀圭傥不吝,如饱首阳饥。

8.《重题黄鹤楼》

年代: 宋 作者: 柴望

自从崔颢题诗后,更有何人吊祢衡。

芳草不知鹦鹉恨,晴天惟见汉阳城。

楼头月落酒方醒,岸口风高雁正鸣。

五百年前黄鹤去,閒寻鸥鹭订诗盟。

篇7:《黄鹤楼》古诗训练

《黄鹤楼》古诗训练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关键点】诗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传奇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最后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

【思想内容】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名句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偶,诗人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中考链接】

四川省自贡市(课改区)

阅读《黄鹤楼》这首诗,完成17—18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

①历历:____________

②乡关:____________

1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涛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三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17.①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故乡。2分,一个词语1分。

18.A√ B× C× D×。4分,一项1分。

篇8:黄鹤楼的古诗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注: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简评: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篇9:黄鹤楼的古诗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篇10:古诗黄鹤楼介绍

古诗黄鹤楼介绍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介绍,欢迎读者参考!

黄鹤楼⑴

昔人已乘黄鹤去⑵,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⑶。

晴川历历汉阳树⑷,芳草萋萋鹦鹉洲⑸。

日暮乡关何处是⑹?烟波江上使人愁⑺。

词语注释

⑴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t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⑹乡关:故乡家园。

⑺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t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整体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人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篇11:黄鹤楼记古诗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译文

在鄂州城的西南角,有一座楼叫黄鹤楼。《图经》上说:“费祎成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事情记载在《神仙传》上,事迹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黄鹤楼这座矗立着的楼宇,高大雄伟,高高耸立。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的翅膀一样高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去东阳的八咏楼,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会集神仙了。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是河南的穆宁,他一上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怀的时候,可以来此读到王粲的《登楼赋》,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来此可以找到荀叔伟驾鹤来临的地方。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在荣华富贵之时,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等到衰败的时候,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已非。”我奉命执笔,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时间是皇唐永泰元年,太岁纪年为大荒落,四月二十七日。

注释

州:指鄂州,指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隅:角落。

《图经》: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地图的书籍。

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大将军。

登仙:成仙。

尝: 曾经。

驾:骑。

憩:休息。

遂:于是,就。

以:用。

列:记载。

《神仙》: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专记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是《述异记》,南朝梁任昉著,多载志怪故事。

其:代词,指黄鹤楼。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巃嵸:高耸的样子。

河汉:银河。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闼:门。

霞敞:高大宽敞。

井邑:城乡。

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之:的。

最:最美的地方。

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

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

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善诗赋。所作《登楼赋》颇有名。

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事见《述异记》。

“乃喟然曰”五句:传说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事见晋陶潜《搜神后记》。

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永泰为唐代宗的年号。

大荒落:《尔雅》纪年,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

孟夏:四月。

庚寅:二十七日。

赏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州城西南隅隅:角落

B、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驾:驾车

C、遂以名楼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下车而乱绳皆理下车:刚一到任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描写黄鹤楼雄伟风貌的一组是(3分)()

①观其耸构巍峨,高标②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③上倚河汉,下临江流④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⑤四闼霞敞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本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所见,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风光,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

B、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整散结合,多用对偶、夸张、比喻和排比。【黄鹤楼记 阅读答案】黄鹤楼记 阅读答案。

C、文章列出老子祠和八咏楼作陪衬,用带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说明登黄鹤楼同样能够“赏观时物”“会集灵仙”。

D、本文取材得当,层次分明,有掌故,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情辞并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B项,驾:乘、骑。

答案:B

2、解析:②写登楼所见,④写登楼感受,均不是写黄鹤楼的雄伟风貌,其余符合题意。

答案:C

3、解析:文中无排比。B项错。

答案:B

翻译

4、答案:(1)刚一到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

(2)(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

篇12:黄鹤楼的古诗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1、《送康太守》

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2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黄鹤楼》

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4、《望黄鹤楼》

唐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黄鹤楼古诗的解释】相关文章:

1.黄鹤楼古诗

2.黄鹤楼 古诗

3.改写古诗黄鹤楼

4.崔颢的黄鹤楼古诗

5.崔颢《黄鹤楼》古诗解析

6.元日古诗解释

7.鹿柴古诗解释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9.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山中王维古诗解释

下载word文档
《黄鹤楼古诗的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