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句子大全>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2022-07-10 08:24: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die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篇1: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篇2: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篇2: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1)保留法(留):

一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二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

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

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一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二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5)贯通法(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常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⑥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6)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⑧“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篇3: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返回目录

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返回目录

文言文翻译技巧

1.释

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2.留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3.去

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

4.替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古诗词的记忆方法

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要记住一首诗,就先要弄懂诗中每一句的含意。在了解全诗层次大意的基础上,反复地读几遍,印象就深了。否则,对诗意一知半解或层次不清,记忆就慢,即使暂时记住了,也会很快又忘掉。

形象背诵法

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诗的标志。因此,如果我们能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一首诗所反映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出来,记忆就会更加牢靠,背诵时就会流畅自如。

专注背诵法

注意力集中是提高记忆的关键。因此,给自己限定时间,规定数量,按慢读一一快读一一特快的程序,迫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深刻,记忆效果就好。

抓头字背诵法背诵时常有这种情况,一些本来记得很熟的诗,突然在某个环节上卡壳。这时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或词),就会很快地接上。这说明每句诗的领头字,都具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所以,要下功夫尽可能将它记牢。

接力式背诵法

在背诵古诗时,用接力竞赛的形式,几个同学在一起,你说上句,我接下句,并不断轮换同学间的背句次序。这样,就会在兴味盎然的游戏中熟记全诗。

返回目录

篇4:高考文言文倒装句翻译方法

遇倒装句翻译需用移位法

(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例1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岽阿》)

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阿也!

例2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

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泽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 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多”“是”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同 “之”“是”不译。如:

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不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例1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 “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 不译。

例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例2“何厌译时将“何厌”放到“有”的后面,即“有 何厌”。“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

例3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号予也。(浙江卷)

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例3“不吾予”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吾”放到动词“予”的后面。译为“不肯给我”。

(3)定语后置

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 +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例1蚓无爪牙之筋骨之甲。(荀子《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爪牙,强筋的筋骨。

例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例2求人可使报秦国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找到。

例2“可使报秦”是修饰“人”的,即“可使报秦之人”。翻译 时把定语“可使报秦”放到中心词“人”的前面。

例3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译:有一个吹洞萧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

例3二“有吹洞萧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 “之”作助词,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但 “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 者结构如下:宾语前置句(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定语点置句:爪牙(名词;旱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 锋利的爪牙,强筋的筋骨

(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 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例1,不拘与时,学与余。(韩愈《师说》)

译:不受世俗限制,向我学习。

例2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例3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也可译为:徘彻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例4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高考江苏卷)

译:想要将队伍秘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在上面例1、例2、例4,“于时”“于余”“于南亩”“于江南”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就”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3。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有时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有时在文言文中,数词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而现代汉语则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如:

例1骐骧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译: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例1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

例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 相如列传》)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例2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以上两例中,例1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2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同,并放到谓语之后。

例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译: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敗了它。

例3中,“再”译为“两次”,并放到谓语“击”的前面。

例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译: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来暗示项王。

例4“三”译为“再三”,并放到谓语“举”的前面。以上两例 中,例3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攻打赵国再次”,例4 译为“举起……暗示项王再三”,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应放在谓语之前。

篇5:高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句子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3.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4.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5.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无数山峰。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

9.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10.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1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12.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越。

——抄完,跑者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14.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驱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5.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6.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1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徙,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18.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19.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品味道的享受。

20.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和我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21.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它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

22.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23.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4.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25.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叙述很详尽了。

26.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27.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8.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29.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美丽的鸟儿彼此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30.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篇6:高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句子

1.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2.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3. 佁然不动,俶而远逝。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4.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溪水)像蛇那样蜿蜒曲折,时隐时现。

5. 其岸势犬牙差互。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6.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7.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8.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9.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千里马吧!

10.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篇7: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

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如:

例2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如:

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如:

例4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如:

例5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篇8:浅析文言文翻译方法

浅析文言文翻译方法

1。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什么?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2.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里则双音节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原文中的好多单音节词需要变为双音节词,这就是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不难看出,“野”“产”“异”“蛇”“黑”“白”等都变成了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担”“骨”,就可翻译成“担子”“骨头”。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乃重修岳阳楼”的“重”“修”,就可翻译为“重新”“修建”。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等。

3.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替换法?

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有些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却闲置下来,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比如,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书”。像“家书抵万金”(《春望》),“一男附书至”(《石壕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其中的“书”都是这种意义。

还有表示人称的词,古代远比我们今天丰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称的词有“寡人”“朕”“孤”(这三个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现在,人人平等,都是一个“我”。

4.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保留法?

语言在变,但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在做翻译练习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语词。这主要指:

第一,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第二,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我们在翻译时也应该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像《岳阳楼记》的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年号)、“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5.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删略法?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虚词,它们主要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达一定的语气,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现代文中已经基本不用,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虚词,我们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的两个“而”。

需要注意的是,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如果把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也删略了,那就是漏译。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体的意思。“以”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夫”是代词,译为“那些”;“焉”是代词,译为“它”(指这篇文章)。若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显然句子就不通顺了。

6.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增补法?

增补,指翻译时补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种成分,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省介词及介词的宾语。在翻译时,为了使译句完整、通顺,应将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这个句子,就属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谁“与坐谈”?跟谁“坐谈”?我们在翻译时都应补出来:(邹忌)跟(客人)坐下来交谈。

习惯上,增补的文字,翻译时应加括号。

7.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调整法?

调整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讲到的所有倒装句,还有未讲到的定语后置,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量结构等。在碰到这些句子的翻译时,我们都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如“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就可翻译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马”,“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比较性选择疑问句)可翻译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齐人三鼓”(动量结构)可翻译成“齐军击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属形容词意动用法)可翻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如20xx年广西南宁中考卷的翻译题:“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翻译时,我们得调整“所以”的语序: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20xx年贵州贵阳市考题要求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主要考查点就在“苦”和“劳”这两个使动词的用法上。全句可译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8.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意译法?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篇9: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1.释

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2.留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3.去

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

4.替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相关文章:

1.成人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

2.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3.文言文翻译四化方法探析

4.学习文言文翻译十种方法

5.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6.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7.文言文 翻译

8.文言文翻译

9.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指导

10.高考语文文言文教会断句的方法

下载word文档
《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